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主要内容有

1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的二因素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价值——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5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有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该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型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时代,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创造价值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因充分肯定他们在创造价值中所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等发面相对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2280287.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曹伟东5131309016 序号34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它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基本建制工人的活劳动与自身相剥离的过程就是具体劳动的抽象化过程,或者说它正是抽象劳动的实质人类劳动的大部分被归结为抽象劳动是资本社会特有的现象。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劳动是自然界与人之间本质性的统一过程这个统一不是概念的综合,而是实践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这是一种感性交往和感性联系因此,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同时也生成着这个前提,这就是劳动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社会历史性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均质化的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或劳动一般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的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个判断对工人意味着什么意义,会造成一种怎样的损害。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却用抽象力刺破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幻相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应该有其经济学因素之外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如此这般,马克思追溯到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由于这一关键的区分,原来看似自然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被还原到它的对立性矛盾性之中资本剥削这个

秘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常识的僵化又掩盖了源头的批判性本质与重要的理论展望比如,要想理解当代人的现时性的生存困境,可能还要重新探究马克思抽象劳动学说的真实涵义。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别的劳动。他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具体的有 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既然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相同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而价值所体现的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那抽象劳动就不仅仅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换言之,抽象劳动并不直接就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这种支出的社会历史形式。由此可见,第一、抽象劳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单纯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范畴。第二,它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而不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 另外抽象劳动的涵义虽然如上所述,可是有的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既然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那么,它就是永恒的范畴。从而认为,劳动的二重性,是历史上一切创造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共同特征。由此来看,这样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而不是什么体现在非商品的一般劳动产品中的劳动的二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 一、“异化劳动”概念 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

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 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工人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表明,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样导致了凡是成为工人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非被人们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即说,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这意味着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奴役)或者说社会关系,与具体财富(使用价值)无关.对于价值的支配者来说代表权力,而对于价值的提供者代表着被支配被奴役. 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物质属性的转化率.并且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和财富的混同.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不包含任何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钱关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诚然,在这里价值的定义与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价值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但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因为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就是金钱,劳动价值论正是揭示这种金钱游戏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自然就成为研究的最主要的问题. 商品,即卖出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 物的使用价值成为具体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即商品“体”这个物质的有用属性.物质的有用属性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人类劳动只能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通常人类劳动在改变其形态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其它自然力,因此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明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通过交换形成的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意味着权力.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 ·450· 对于劳动的规定,马克思是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由于最初受到黑格尔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最初的理解可以定位为人本主义的最初解读和建构。 一、人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文本看,体现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手稿》中。劳动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首先要考察当时马克思思想主导逻辑线索,即主体价值批判逻辑的生成历史。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都是在强调人类整体的某种抽象共通性的优先地位。到黑格尔,启蒙理性已经超越于人本身,而被拔高为自行建构世界历史的主体,而这一个绝对精神所由从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倒成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具体体现,那么人的精神何以上升到绝对精神本身呢?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在观念的异化中首先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实现出来的通道,劳动就是异化。”即自身的异化或对象化要靠物质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本质外化为劳动产品,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种异化及异化的复归的逻辑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整体框架。费尔巴哈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世界的基础性重新置换到人本身,并以类本质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宗教批判。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思想遭到现实的窘境,开始接受人本主义线索,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异化批判,并认识到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当中。穆勒笔记从货币异化上升到总体经济异化批判(人的先验本质的设定和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但尚未对类本质做出具体的规定,只笼统地说“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不是哲学变革之后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作为类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互关系)。因而马克思这个时候的人本异化观从哲学逻辑上说还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并且,此时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以法国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学资料。此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劳动概念的探索应该是伴随着历史学文本的探究的无意识的“副本”而诞生的,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仍然是政治与法,对于经济学的最初涉入应该是一个偶然的框架性建构。 马克思借以真正超越费尔巴哈和赫斯的是“劳动”,那么劳动何以成为主体本质呢?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之前就指出:“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可见异化也正是主体创化世界的过程,而这种创化活动最终就落实于每个人的劳动。其次,是受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这一概念的强调和赫斯等对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批判的影响。“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外,非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中”说到这里,劳动概念在《巴黎笔记》和《44手稿》中的内涵和作用就比较清楚了。总体来说,劳动概念在这里呈现出二元性,也即人类主体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类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劳动的对立。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觉活动的真实体现,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现实却使劳动异化为反对乃至支配人本身的独立力量。“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神圣家族》曾被视为唯物史观的前夜,但总体来看,它仍停留于人本学批判的水平上。“蒲鲁东既把劳动时间,即人类活动的直接定在,当作工资和规定产品价值的量度,因而就使人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在旧政治经济学中决定性的因素则是资本和地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说,蒲鲁东恢复了人的权利……”马克思这里还是从人的定在、人的权利这类人本学话语来理解蒲鲁东所接受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何以会提出这非历史性的主体价值批判理论呢?从肯定性角度来说,马克思深受德国思辨理性哲学传统和当时德国思想界几种主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劳动辩证法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从异化到异化的复归这样的辩证法逻辑正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最基本构架,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之转向费尔巴哈式的自然唯物主义后其实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逻辑;而当时英法社会主义者,也影响了马克思手稿当中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从否定性角度来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经济学水平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他无法从客观历史中现实的劳动本身发现批判理论的动力,为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理论根据,他只能靠外在的价值设定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 二、过渡阶段 《手稿》和《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就开始了异化劳动逻辑的结构过程。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本是《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那里,马克思已经从现实的工业活动中来分析问题,而一切理想的先验设定一旦放置于社会历史当中,立马就会丧失存在的现实前提,因此马克思这里已经抛弃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作为创造私有财产的源泉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注意,不是异化也不是外化)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上面提了很多次“劳动”,那马克思当时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这里的社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陆寓丰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哲学意义上的规定最早形成于1843年至1845年。马克思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虽受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但真正的逻辑定位应始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正是从这一起点出发,马克思逐渐走向 “人之本质实现为物质性的活动并直接物质化于劳动产品中”的人本主义色彩的阶段,之后经由费尔巴哈赫斯等影响并逐渐超越前辈形成了自己对劳动及劳动异化独特的框架建构和解读。 关键词:人本主义;劳动;异化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4)01-0450-2 作者简介:陆寓丰(1989- )女,汉,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劳动价值论(精品)

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 劳动价值论 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的物质承担者。[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同质不同量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分析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时,将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且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4〕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劳动系统中由于劳动主体所付出的抽象劳动这种“同质劳动”的量上也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存在着由于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劳动量的“部分质变”。根据“部分质变”,我们将不同的劳动系统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政治教育--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和阿伦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阿伦特指出,马克思著作的意义,既不在于其经济理论,也不在于有关革命的论述,而在于他热衷“这个时代给近代人带来的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劳动问题与历史问题” [1](P7)。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明确发端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而且明确终结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颠覆了黑格尔,而且颠覆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传统等级序位。[2](PP397-398)笔者曾撰文探讨了阿伦特揭示马克思对哲学与政治等级序列的颠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①考虑到思维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等级序位在西方政治理论中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在古典政治哲学中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怎样的序位排列?这一排列有何意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颠覆了这一传统等级秩序?阿伦特是否准确揭示了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要意义? 一、从沉思到劳动:古典政治哲学的等级序位 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区分为沉思活动(bios theoretikos)、政治活动(bios politikos)和生产活动(bios poiesis)。沉思活动,即哲学家从事的把握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求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超越人的有限存在而契合于神性,其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政治活动,包括行动(praxis)和言说(lexis),是城邦公民投身于公共事务的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实践智慧(phronesis);生产活动,包括工匠、艺人制造罐子或椅子等有形物体的制作活动,上海农业学报投稿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技艺(techne)。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没有涉及到劳动这一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论马克思的劳动观念与现代人的生命意义

论马克思的劳动观念与现代人的生命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娟甘肃730070 摘要:在马克思的诸多理论当中,劳动理论已经超出了传统模式中的定义,并且在他的阐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关于劳动的深刻性。不仅如此,这种深刻性会帮助我们重新评价劳动与人类的生命意义,特别是对于处在现代境况下的人类而言,我们的生命意义将通过对于劳动本身的感受而融合在我们的人性之中,从而使得我们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存在做出更深刻地评价,并且对于现代人权以及人的自由发展都将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劳动;现代社会;人性;自由与权利 对于劳动概念,马克思给出的意见似乎更能有效地证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人类创造了自身。从这一层面来看,马克思关于他的理论的出发点也从未离开过对于这个现实状况的肯定,不过正是通过对这个基点的把握,使得马克思的理论很顺利地过渡到了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分析与批判之中:他基于人在社会中的实际状况而做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对人自身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贫苦人的生存现状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令人困惑,而且这也是诸多国家长期所遭受的一种不幸,因此,贫困状况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历史上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然而,这种状况始终都影射在人类的社会劳动之中,即劳动既可以创造财富,但也可以产生贫困,而这个贫困不仅单一指向物质生活,这里还包括了人的精神贫困。这看似矛盾的关系实际上也向我们说明了劳动进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中就基本脱离了一种纯粹的状态;不仅如此,我们必然也会担心社会制度、私有财产的归属以及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这是人类进入社会历史中必须要面对的一种尴尬,并且使得人自身在异化中保持这种尴尬性。 但是,对于人类劳动而言,它又绝非是代表着一种简单的见解。劳动是制造财富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保证人自身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正是这种对于劳动与财富的获取关系上所彰显的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试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论文.doc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和阿伦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阿伦特指出,马克思着作的意义,既不在于其经济理论,也不在于有关革命的论述,而在于他热衷“这个时代给近代人带来的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劳动问题与历史问题”[1](P7)。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明确发端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而且明确终结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颠覆了黑格尔,而且颠覆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传统等级序位。(PP397-398)笔者曾撰文探讨了阿伦特揭示马克思对哲学与政治等级序列的颠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①考虑到思维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等级序位在西方政治理论中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在古典政治哲学中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怎样的序位排列?这一排列有何意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颠覆了这一传统等级秩序?阿伦特是否准确揭示了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要意义?

一、从沉思到劳动:古典政治哲学的等级序位 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区分为沉思活动(biostheoretikos)、政治活动(biospolitikos)和生产活动(biospoiesis)。沉思活动,即哲学家从事的把握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求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超越人的有限存在而契合于神性,其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政治活动,包括行动(praxis)和言说(lexis),是城邦公民投身于公共事务的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实践智慧(phronesis);生产活动,包括工匠、艺人制造罐子或椅子等有形物体的制作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技艺(techne)。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没有涉及到劳动这一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的最初含义是辛劳和痛苦。在所有欧洲语言中,“劳动”一词(在拉丁语的英语中是labor,希腊语是ponos,法语是travail,德语是ArbEit)都含有痛苦和费力的意义,而且还被用于表达分娩之痛,与“贫困”和“身体畸形”有着相同的词根和词源。自哲学发轫以来劳动就遭到蔑视,认为没有必要去理解、解释那些不中用的人所从事的营生活动。“人类生活方式中与动物方式共同的部分不能被认为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事劳动的人也就无法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事劳动的奴隶就不配具有人的称谓。阿伦特指出:“他否认的不是奴隶具有的人的能力,而是认为只要是为生活必需品而工作的人就不配用‘人’这一字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所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即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具有不同形式的劳动。指劳动的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耗费。指劳动的本质的共同方面。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中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因此,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和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由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便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实行等价交换,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环科1300013519 徐艺辉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商品与劳动 1、商品 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基本矛盾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劳动概念得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一般讲来,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看起来黑格尔哲学确实是抽象得、僵化得,由此,黑格尔得(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得重视.事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概念式得认识,而以往得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得理解,真正得“概念”是运动得、进展得,不是空得、死得、僵化得,它体现得是活生生得个体生命原则,是完全具体得东西.而黑格尔得“劳动”不仅体现了这种概念得辩证运动,而且在其特有得概念世界再现了人得自我确证得本质.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得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得“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抽象劳动”得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得依靠性为基础得人得独立性得生存状态. 一、黑格尔得“劳动”:概念世界得对象化活动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有关于事物得思维着得考察,而哲学之因此能承载如此得使命,则在于“哲学乃是一种特别得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得概念式得认识”.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得概念体系,他得哲学确实是一个概念得世界,而人们关于他哲学得最大误解也正是在于那个“概念”.一提到“概念”就会把它与“抽象”连在一起,假如人们所理解得具体是就感受中得具体事物或一般直截了当得可感知得东西来讲,那么概念也能够讲是抽象得.wwwm在人们心中,“概念”是一种离开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得空洞得“名称”,是抽象得僵化.相比较而言,感性得杂多表象更给人以具体性和实在性,但黑格尔却指出:“感性确定性得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连忙显得看起来是最丰富得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得知识……又看起来是最真实得知识;因为它关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然而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得也能够讲是最抽象、最贫乏得真理.它关于它所明白得仅仅讲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它存在着关于感性知识来讲,确实是个本质得东西,除此之外讲不出任何东西,在黑格尔看来那确实是抽象得.黑格尔不仅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抽象”得,而且他认为对“概念”作知性得把握也确实是传统形而上学得思维方式,“概念”仍然也是抽象得.那么,造成这种传统形而上学独断得思维方式得根源何在呢?黑格尔指出,根源在于非此即彼得知性思维得有限性上.“知性得活动,一般能够讲是在于给予它得内容以普遍性得形式.只是由知性所建立得普遍性乃是一种抽象得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特别性坚持地对立着,致使其自身同时也成为一特别得东西了.知识关于它得对象既持分离和抽象得态度,因而它确实是直截了当得直观和感受得反面,而直截了当得直观和感受只涉及具体得内容,而且始终停留在具体性里.”知性范畴仅仅是一种自身与自身得抽象同一性以及与他者得抽象差不性,它所表达得是一种非a即b得片面规定.而为了摆脱知性范畴这种抽象与僵化(黑格尔《逻辑学》中得本质论部分就相当于传统形而上学得知性环节),黑格尔指出必须把知性范畴提升到理性概念得层面上来,客观真理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在黑格尔自己独有得概念论里,黑格尔处理概念得方式确实是让它自己运动起来,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被扬弃,而扬弃得结果并不是归于空无,而是达到一个新得更高、更丰富得思想规定性.黑格尔得概念论结构如下:概念得辩证运动一开始从形式得概念本身经推断——推论——达到从概念得主体时期进展到概念得客体时期,最终进展为个体生命.主体客体化得活动确实是生命活动,生命活动通过人在认识和实践中达到对自身普遍性得觉解,最终达到生命得最高境地绝对理念.用黑格尔自己得话讲,“概念得进展既不复仅是过渡到他物,也不复仅是映现于他物内,而是一种进展”;“概念得运动确实是进展,通过进展,只有埋伏在它本身中得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列宁关于黑格尔得“概念”也给予了非常高得评价:“机智而且聪慧!对通常看起来大概是僵死得概念,黑格尔作了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中有运动.有限得?确实是讲,向终结运动着得!某物?——确实是讲,不是他物.一般存在?——确实是讲,是如此得不规定性,以致存在=非存在.概念得全面得、普遍得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得灵活性,——这确实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