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困难,六十年代的文革活动,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九十年代的分流下岗,这代人可谓一路风雨。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还得品尝失独的惨痛。据估计,不久后的中国将有千万失独家庭。

失独心理援助实际操作方法与技术,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心理服务工作者、失独者本人及亲友,还是关注这一现象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助人助己的力量。教学与科研也可从中找到实证的依据。

失独是失去独生子女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失独家庭是以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内核的包括其他与失独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家庭。失独家庭的社会关系,还应拓展到与失独者相关的家庭社会成员,如叔叔、伯伯、阿姨,以及与失独者生活相关的邻里、组织。

失独群体一般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从失独发生的时间上看,有刚刚发生一个月的,有长达七八年的,也有已经十多年的,失独是一种状态。从失独类型上看,有因突发事件死亡和病故两大类型。突发事件中,地震、建筑事故、车祸、被杀、牺牲、自杀等情况不一,病故中也有久病人财两空、暴病突然离去、先天染病夭亡等多种情况。从关系上看,失独的核心是丧失,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丧失,但从家庭、社会关系上看,绝非只有失独者的夫妻、亲子关系那么单一。这里有隔代的爷孙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多种关系。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根据失独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失独带来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变化,有效开展失独家庭的心理援助呢?

一、不要急于介入沉痛期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去孩子半年至一年,大多数失独者不愿与人沟通,不愿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称为回避期;

第二阶段是失去孩子2到3年,失独者已接受事实,但终日哀伤,沉浸在痛苦中,故称哀伤阶段;

第三阶段为失去独生子女多年后,逐步走出阴影,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称作新生阶段。

这三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

失独者群体很少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失独者的亲朋好友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要好。日子久了,许多信息自然会汇总起来,别期望像来访者主动来到咨询室一样的交谈,那样的来访者心中积蓄了许多话语要倾诉,而失独者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回避都来不及。因此,陪伴是主要的。

二、陪伴也是主要方式

案例一:不愿接受事实的失独者

某街道计生办科长发现失独者张某(女)情绪不稳定随即让她跟心理咨询师作个面谈,她答应了。

张某现年66岁,丈夫葛某67岁。他们的儿子生前在某区机关担任领导工作,2012年5月的一天,因公出差期间突然暴病去世。所以夫妇俩至今不能接受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他们瞒着3岁的孙子,对孙子说:爸爸到国外去了,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来。他们特意搬了家,不让原先和新居住地的邻居知道失去儿子的情况。夫妇俩经常到儿子墓地,久久不愿回

家…….

心理咨询师通过初次交谈感到:张某夫妇需要通过陪伴接受失独事实。

陪伴,是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主要方式。

首先,援助者要注意首次接触,寻求被接纳。也许与失独者接触过程会给人有一茬没一茬的感觉,这要看他们的心情与需要,能保持接触就好。第一次接触要精心设计,可以随街道人员的上门慰问,可以在街道办事机构“偶遇”。第一次介绍自己时要突出能为他们做什么,可以暂时不提自己是心理服务人员。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那些处于回避期的,那些知识层次越高的,那些已经想好了自己该怎么做的,那些感到自己冒然被打扰的,那些性格上有敌对、怀疑倾向的失独者,都有可能拒绝陌生人的介入。

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校正不合理、非理性认知,这似乎更符合心理治疗范畴,给咨询师更大的施展空间。常见的认知问题有:孩子走了,千万别被人知道,免受人瞧不起;她长的就是克子、克夫命相,孩子死了,都是她惹的祸;本来这件事是可以避免的,这全是我的错;孩子没了,谁都欺负我,邻居冷落我、居委会干部歧视我、社会遗弃我;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以后的日子怎么办...等等。还要能够正确诊断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明确需作何种调整或治疗。

再次,要做长期伴随式服务的准备。可以在电话里问候,过年过节是打电话的良机,而且适用于老年人;在网上陪伴,告知有人在关心、重视他们的话题,但这适合于知识层次较高者;在聚会上陪伴,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场所,而我们则可退居一边;在遇到难题时陪伴,以此建立信任关系,这种陪伴,不止一年、两年,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自我疗伤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案例二:“星星点灯”,点亮了什么?

2001年9月,8岁的儿子阳阳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在睡梦中去世,母亲王子美悲痛欲绝,那年她正好40岁。老房子里处处是儿子的记忆,夫妻俩忍痛搬家到城市另一头。阳阳被安葬在上海福寿园。王子美无意中发现,墓园的网站上可以发表纪念文章。于是,她在网站上为儿子建立了一个“阳阳小屋”,每天上网、写文章,感到往事如溪水一样在心中流过,很平静。她还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在痛苦的人。两年后,她决定请墓园的工作人员帮忙,邀请同样遭遇的十对夫妻举行一次网友聚会。聚会的那天,网友们讲述着去世的孩子,边讲边哭,所有人也一起流泪。从中午一直进行到晚上11时,大家久久不愿散去。相聚几次之后,大家感到该为这个团体起个名字,最终商定叫作“星星港”。星星是孩子,天上每一颗星都是孩子明亮的眼镜;港是港湾,告别痛苦、寻找平静的地方。

“星星港”2003年7月正式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以提供精神支持为主的哀伤辅导机构,成为失独者自我疗伤的一个典范。

“抱团取暖”,是失独者自己的发明。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失独者自我组成的一些团体,给予指导,倡导自救、互救。同时,抱团也是一种心灵相互抚慰,有利于社会稳定。一些知识层次较高、心智较为健全者,抱团可以从中获益,而一些偏执、敌视、攻击者,则更适宜于个别辅导,尔后逐步融入一些团体。

强调自我疗伤,实质上就是强调以当事人为中心。自我救赎的社会正能量,唯有失独者才能自我释放。茅盾文学获得者、军队作家周大新在送别他29岁的独子之后,呕心泣血捧出了悼亡文学作品《安魂》即是一例。

四、心理帮助往往在本质上侧重于实际层面而非心理层面【见注解1】

案例三:需要实际帮助的失独者

失独者徐某、杨某夫妇年龄都已60多岁。丈夫徐某中风卧床已有8年,一直是妻子杨某独自照顾。平时把丈夫扶到卫生间淋浴已经很麻烦,如需下楼看病,60年代的老房子楼梯又陡又窄,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抬下去。妻子感叹自己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照顾丈夫力不从心。

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街道能安排一位家政服务人员帮助照顾丈夫。就在十年前,儿子、媳妇及孙子车祸全部死亡。

杨某表示,可以到街道咨询室与咨询师面对面沟通,也愿意接受电话随访,希望提供实际的帮助。

当志愿者进入失独者家庭,一部分失独者已经度过了回避期和哀伤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由解决丧失之痛转向解决生存之难。生活起居照顾、各种关系协调、孙子孙女抚养教育等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心理服务人员应侧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即使是新近发生的失独,也应注意从帮助处理丧事、寻找可利用信息、提供相关政策咨询等方面做起,而不是一味语言安抚。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四: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标准的确立【见注解2】

1976年,著名心理学家埃瑞克·埃里克森的儿子的著作《荡然无存》。标志着人们对灾难创伤看法的根本改变。书中的一些内容很快被纳入1980年第三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成为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标准。

埃里克森记录的灾难幸存者“威尔伯”两年后对自我心理的表述,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

首先,威尔伯反复梦见他再次经历灾难。“布法罗拉河上的经历是问题的根源,甚至在梦中也会梦见这件事。我梦到我在水里不停地跑,不停地跑。整个事件一遍又一遍地在我的梦中发生。”

其次,威尔伯的心理已经麻木。“我父亲去世时(大约在洪水后一年),我甚至没有去墓地。我并没意识到,他已经永远地离去了…..我对死亡这样的事情不再有以前那种感受,这些事不再像从前那样影响我。”注:西方人与我们中国有着一定的区别,子女独立后没啥事一般不会与父母频繁见面或联系,国内则不一样,另外国内的丧事后续有很繁琐的程序,国外没有。

再次,威尔伯出现了焦虑症状。“我关注新闻,如果有暴雨警报,我整夜都不会睡觉,就坐在那里。我告诉妻子:不要给孩子脱衣服,让他们和衣睡觉。如果我看到有情况,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叫醒你们离开房子。”

最后,威尔伯也有幸存者的内疚。“她喊道:‘威尔伯,快来救我!如果你救不了我,就把我的孩子带走吧!’……但我根本没想过回去救她,为此我一直很自责。她那时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最好她家所有人都淹死了。”

后来,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最新诊断标准如下:(1)经历了创伤性事件;(2)该创伤性事件被反复体验;(3)持续逃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通常的反应是麻木;(4)持续过度警觉;(5)困扰,即标准(2)(3)及(4)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6)困扰导致了需要临床医治的显著痛苦,或造成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方便的损害。

适用于失独者的创伤应激障碍诊断,目前也有研究成果。瑞士苏黎世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通过两国科技部申请的合作项目“心理创伤网络自助”,希望借助“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的网络平台为失独者服务。

创伤应激障碍的治疗,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表达和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认识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在PTSD治疗中都有报告,效果得到公认的有焦虑处理、认知处理和暴露治疗等。还需注意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必要时可对症使用小剂量药物,主要为抗抑郁剂等。

六、把积极引导作为主要导向

案例五: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带来的不利后果

在美国,一个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会给退伍军人余生带来约每月3000美元的伤残金。但一旦找到工作,或者症状得到缓解,补偿就会终止。

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退伍军人一旦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开始获得这笔伤残金,其中82%的人就不会回来接受治疗。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率是20%,远高于以往,也高于那些不补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军队。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回国的英军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只有4%。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不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装出来的,而是怀疑有些人被过度诊断了。相对于通过感恩和金钱的方式给予退伍老兵的补偿而言,社会还是亏欠他们太多。他不认为感恩应当通过对残疾的诊断以及剥夺退伍军人的骄傲的制度来实现。

他通过一项统计发现:美军西点军校中,有超过90%的学员听说过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只有10%的人听说过创伤后成长,他认为,知识普及很重要。哪怕仅仅知道,流泪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而是正常的悲伤反应,那么恢原力也往往会紧随其后,帮助人们从恶性循环中脱身。

促进创伤后成长的方法要点包括:(1)认识到创伤后信念的崩塌是正常反应;(2)减少焦虑和强迫的想法;(3)讲出创伤的经历;(4)描述创伤后的积极改变;(5)总结因创伤而产生的更加坚强、更加无惧挑战的人生原则和立场。

操作技术要点是:(1)实时抗击悲观想法。可用ABCDE模式反驳悲观想法,通过收集证据、乐观、换角度等策略引导。(2)抓住好事。可采取记日记、写博客等形式,培养积极情绪。(3)找到并运用品格优势。可利用马丁·塞利格曼24项优势量表。(4)建立强有力的人际关系。教授积极回应的人际交往风格模式。

七、注意生育动机的差异

案例六:失去了传宗接代的独子

一对恋人,男方家庭十分不喜欢女方。在家庭压力下,男方乘车去找已怀孕的女方谈分手,在途中遭遇车祸身亡。由于女方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方整个家庭的唯一血脉,男方家庭的态度180度大转弯,把女孩奉如女神,给房给车给现金认女儿。这是人性的悲哀还是失去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扭曲?

关于中国人生孩子的动机可以列出很多,诸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家庭劳力、生计所需,完整家庭的标志,在孩子身上的圆梦,获得帮助孩子成长的成就感、荣誉感…..但是要排序的话,恐怕第一位的还是传宗接代。

国外针对生育动机做过相关研究,主要归结为七种:(1)与他人之间充满爱、愉悦和亲密的关系;(2)看着孩子成长带来的激励和兴奋感;(3)自我发展的方式—使自己更负责任,善解人意,人际交往能力更强;(4)获得成人地位的方式—成为父母是成熟的标志;(5)在帮助孩子成长中获得成就感;(6)出于道德、宗教信仰;(7)实用性—自己老了以后可以得到孩子的照顾。【见注解3】西方人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放在了首位,养儿防老已退居末位。

面对失独之痛所作出的反应,关乎内在动机。动机又决定着随后的行动;那些为了“养儿防老”生育孩子的夫妻,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只要还有生育能力,大多都会在失去孩子后一到两年再次生育,或者想尽一切办法生育。那些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的失独者,会更多地考虑再次生育,繁衍后代,确保不断根。那些生了孩子就交给老人抚养,自己照顾不多的,不太会有动力再次生育。那些出于其他动机而生育的夫妻,失独之后的伤痛期非常长,而且深刻。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有关生命的脆弱,自己的无力感,自我价值的否定,圆梦的破碎,对自己的怀疑、自责、内疚等深层次的内容,甚至会感到绝望。

对自我生育观的再审观、再认识,力图找到心理的补偿和平衡,是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特征,

是心理援助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八、别用简单的加减法重组家庭

案例七:领养一个女儿

曾有一对夫妻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独生女儿。有一次,夫妻俩在一家饭馆吃饭时,发现一个服务女孩酷似过世的女儿。女孩很善良,在听完他们的故事之后,主动提出当他们的孩子。在后来的日子里,这对夫妻对这个女孩的呵护不亚于此前的女儿,然而,生活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拿这个女孩跟女儿对比,时间越久越觉得她不如女儿。终于,女孩不堪重压,选择离开了他们。这是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里的真实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失独唯一可能弥补的就是再生一个孩子或者领养一个孩子。但是,再生孩子有生理条件限制,高龄再生出畸形儿也有案例。领养的孩子可以暂时帮助失独者忘记失去孩子的事实,但只是替代,在重新塑造、培养、评价一个领养的孩子时,有时会事与愿违。当然领养也有成功的例子。志愿者为失独者再生育、领养提供帮助时必须十分谨慎。

离婚与再婚,是较为年轻的失独者的选择,既有圆满,也有不幸,由此而带来的新关系需要协调,应当列入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范畴。

九、重视两种老年发展观的存在

案例八:老人其实也能成长

失独者张某和李某夫妇都60多岁了,儿子病逝近十年。女心理咨询师通过多次上门了解到,这对夫妇矛盾挺深,妻子李某最受不了老头子外出文化活动时与其他女性打情骂俏,而丈夫最看不上老婆子贪小便宜,老到居委会弄点小东西。

通过心理辅导,妻子李某对老头子的戒心有所消除,还挽留女心理咨询师在家吃晚饭,亲手包饺子。饭后,还允许老头子亲自送女心理咨询师到小区门口。女心理咨询师很有成就感,感到“老人其实也能成长”。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老年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发展观:一种是老年丧失观,一种是毕生发展观。【见注解4】心理服务工作者应注意引导失独者对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失去儿女照料的老年生活有更主动的应对,对自身累计的人生优长与品格有更好的自信、运用,对自己的性格缺陷有所调整、改善,从而积极追求属于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十、不盲从、不轻诺、不放弃履行社会责任

案例九:失独者的一次上访行动

2012年6月5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人民来访接待室,失独者从各省市相约来京上访。

“在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天天地老去,谁为我们养老送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赡养保障。”失独者递交了《关于要求给予失独父母国家补偿的申请》,共4000字,有一千多人签名。其诉求是:希望得到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明确管理失独群体的机构,让失独者知道出了问题该去找谁。据说,官方对失独问题的态度仍“不太明朗”。“他们当下的工作重点还是生育控制,而不是生命关怀。”

既是失独者,又是先知者。失独者遇到的问题,既是个体经受痛苦的人生体验,也是当代社会在成熟过程中的种种幼稚表现,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对此应有自己的判断,应有定力、选择与胸怀。

不盲从,以成熟的社会理念作为支撑。人们有时会对一些社会罪恶表现得义愤填膺,强烈要求给饥饿的人以充足的食物,给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给失独、失智、失能者以特殊的关照。如果官员“不作为”,就应当团结起来让他们“下课”。然而,我们不可随意嘲笑所谓前人的无知,更应学会从历史角度看问题,以负责任的态度维护社会稳定而不是添乱。

不轻诺,依靠政府、组织规则行事。实施心理援助往往由民间发起,民间心理机构又依靠政府立项支持。无论是宏观政策的解读,还是微观生活问题的处理,都不轻诺。失独者与社会

的联络、与志愿者的关系既十分脆弱,又十分依赖,如果我们的承诺不能兑现,将使刚刚建立的关系迅速瓦解。

不放弃,以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心履行社会责任。虽有充满热情的进入,常有悄无声音的推出,这是应当克服的现象。立了项、拿了钱就敷衍了事,这是违背职业道德。要有真心、有大爱。要承担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孤军作战的压力。要承受负性事件和情绪的影响。心态好很重要,正如马斯洛所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做贡献才是真正要紧的事情”。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对策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伊梦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目前, 全国没有直接关于“失独”家庭数量的统计数据,但可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估算。据统计,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数超过1.9亿人;又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人口疾病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估算出,2010年我国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超过7.6万人。另据人民网报道,目前全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超过百万。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失独”家庭可能日益增多,将可能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本文就“失独”家庭的生活和养老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目前“失独”家庭的现状。 1、“失独”家庭群体生活贫困。在我县“失独”家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84%,他们大都已步入中老年,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同时,在失子之痛的打击下,长期精神抑郁,疾病缠身,身体健康状况受影响。这些人员普遍显得苍老,因长期

悲伤影响了视力、肢体运动功能、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有人因长期悲伤变成了弱视、行走不便、长期卧床,有人因病导致生活更加贫困,有人还要赡养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少“失独”家庭面临生活困境 ,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2、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失独家庭往往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正是这样一群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却面临着突然的变故,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最难以愈合的伤痕。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地位崇高、生活富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失独老人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害怕刺激、孤独,将来无人送终,可谓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3、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三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育龄群众为此作出了贡献,但由此产生的“失独”家庭问题,却没有妥善解决,政府对“失独”家庭还缺乏有效的救助。全国人大代表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比例高达50%。而现行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在这方面的救助力度非常有限。2007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 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养老问题的设想以及愿景。 2.预估及建档:预估他们内心对失子之痛的创伤程度、愈合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建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

【2018最新】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范文模板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 篇一:关于伸出温暖之手,关爱失独家庭的建议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X0139号 案由:关于伸出温暖之手,关爱失独家庭的建议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案由分析: 7.6万个失独家庭出现,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不用太久之后 的中国,更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正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为失独家庭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些年来,政 府虽然也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一直只是停留在对具体的经济政策 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36000多户,据广东省人口计 生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 规定,仅将女方年满49周岁(即退出育龄期)的失独家庭纳入扶助体系, 201X年广东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独生子女死亡类扶助对象为4804人, 201X年为3663人。考虑部分符合条件的扶助对象未申请政府的扶助,因此实 际人数应大于统计数。 要的养老方式,但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之后,他 们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目前国家和社会对于失独家庭的养老帮扶机制并不完善,老无所依是失独家庭面临的一大困境。(二)生活压力。失独家庭中,绝 大部分家庭收入属中下水平,且父母大部分年事已高,身体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生活自理能力日渐下降,日常生活需友人照顾,大部分失独家庭都面临经济困

失独家庭居家养老及心理慰藉服务告知书

失独家庭居家养老及心理慰藉服务告知书鼓楼区计生协会开展失独家庭居家养老及心理慰藉服务 告知书 失独家庭是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的人口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群体。鼓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的帮扶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失独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及心理慰藉服务~以提高失独家庭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现就有关服务事项告知如下: 一、失独家庭居家养老服务 ,一,补助对象及内容:凡户口与居住地在我区的60-69岁生活无法自理和7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的失独家庭居家养老补助费及每人每年120元应急救助基础服务费。 (二,费用发放及使用方式: 1、每人每月300元的失独家庭居家养老补助费以服务券的形式进行发放~服务券由区计生协会负责管理与发放~由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并使用服务券。 2、每人每月120元应急救助基础服务费为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会员费~由区计生协会进行代缴。 ,三,具体服务内容: 1、家政保洁服务~为老人清洗更换床单、被罩、枕巾、衣服外套~进行简易修补、缝扣子~进行室内卫生清扫整理。

2、助急服务~提供简易物业维修服务~为老人房间上下水、电路维护提供基本服务~所需材料成本由老人支付~并根据老人需求提供代买代购和交费等应急服务。 3、全程陪诊服务~陪同老人前往医疗机构就医。 4、助餐服务~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等服务~食物材料由老人自己承担。 5、助浴服务~帮助有需要的老人沐浴。 6、代办服务~帮助老人代购物品~代办事务。 1 7、应急救助服务~在老人紧急呼叫时~在老人授权下联络有关单位协助处理应急事务,根据老人需求提供提醒、咨询、定位、组织集体活动、提供心理慰藉等服务。 二、失独家庭心理慰藉服务 ,一,服务对象及内容:具有鼓楼区户籍~且实际居住在本区~近三年失独、年龄在65周岁以下的~可以上门提供心理慰藉服务的计生失独家庭。 ,二,服务场所:鼓楼区失独家庭帮扶家园即“心家园”~设在树兜社区~内含活动室、家庭辅导书、档案室。 ,三,“心家园”工作时间: 1、夏季工作时间,6月—9月,: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5:00- 18:00, 2、冬季工作时间,10月—次年5月,: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 14:30-18:00。 (四,具体服务内容: 1、根据预约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慰藉服务,

失独家庭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共2篇)

失独家庭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共2篇)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社法委于七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及政协委员对我市失独家庭生存现状、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榆林市现有总人口370万,截至20XX年6月底,全市共有失独家庭264户374人,其中农村家庭 190 户 267 人,城区居民74户107 人。 失独父母年龄,49岁以下有53 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 14.17 %,这部分人群还有收养或者再生育可能;50岁——60岁有69 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 18.45 %;60岁以上有252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67.38 %。50岁以上的父母无法再生育,60岁以上的父母,收养孩子也成了力不从心的事情。 失独子女年龄,10岁以下死亡的26 人,占死亡人数的 9.85%;11到20

岁死亡的57 人,占到21.59 %;21岁以上死亡的181 人,高达 68.56 %;独生子女死亡原因,患病占到 49.60 %,车祸等意外事故占到50.40 %;失独子女性别,女性60人,男性204人。21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大所致。 二、存在问题 1.心理创伤难以修复。失独家庭没有了亲情滋养和天伦之乐,心理创伤极难修复。如榆阳区计生协去年委托人民医院,给89名失独家庭人员安排了健康体检并心理问卷测试,其中28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普遍自我封闭,隔离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失独陷入深深的心理创伤之中,整日自我封闭,处于社会的边缘化。 2.如何养老成为心病。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我不怕死,我怕老,我怕病”的隐患。病了谁来管,老了谁来安葬,无时不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隐形问题不是靠钱能解决的,如何养老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 3.看病就医无人陪护。失独家庭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脑梗、肢残、肺结核、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虽然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他们最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住院手术没人签字,更没人陪护治疗,就医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4.抚育孙辈力不从心。全市264户失独家庭中,有三代家庭118户,有的还有2个或者3个孙子女。这些失独老人既要承担丧子的心理重创,又肩负抚育隔辈人的压力,特别是培养教育孙辈的问题、监护权的尴尬、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当前我国对于失独家庭并没有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但是在一些相关数据统计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实际情况。失独家庭作为我国社会家庭组成的形式之一,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失独家庭增长率逐年递增,且由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且人口老龄化 趋势明显的双重刺激,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面临失独风险,养老成为失独家庭的关键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度失独家庭在养老制度设置和社会关怀方 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去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失独子女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因此对失独家庭制定养老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目前“失独”家庭的现状 (一)“失独”家庭群体生活贫困。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海拉尔区失独家庭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由于年龄限制导致他们基本都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且身体状况较差,大部分老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身体疾病,由于没

有子女进行赡养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和最低保障来生活,因此生活十分贫苦。部分老人在?历失去子女的打击之后一蹶不振,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长期卧病在床,医药费都成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还有一些老人有年岁更高的父母仍然健在需要赡养,也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老年人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操劳之后,原本应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要经历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这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带来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摧残下,大部分老人会丧失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及信息,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疏导,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救助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老人的心理承受的痛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最终积劳成疾,使老人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三)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为了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缓解了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大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孩子的养老负担较重,并且计划生育也导致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但是这样的背景之下导致失独家庭的老人养老成为了关键所在,而我国

失独家庭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7615332.html, 失独家庭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作者:唐莉 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15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文化背景下失独家庭的现状入手,分析失独者可能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不稳、回避行为等心理困境,并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防与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建构主义疗法等心理干预策略,帮助失独者完成心理重建。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7615332.html,ki.kjdkx.2016.05.075 Analysi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the Citizen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TANG Li (School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citizen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in China,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PTSD、emotional instability and avoidance among them. Relevant strategies are also proposed: prevention and mental intervention of PTSD、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nd therapy of constructivism. Key words the citizen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psychological crisi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以家为天下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传统,“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抚育下一辈的例证。因此,子女死亡是家庭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严重负性事件之一。由于上个世纪提倡的独生子女政策,多数中国家庭拥有一个孩子。如若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父母则处于膝下无子的生活状态。中国称呼这一特殊群体为“失独家庭”。我国以往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主要聚焦于政策扶持,而对失独家庭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由此,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失独家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并提出相应心理干预措施,是当前亟待关注的研究主题,关乎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失独家庭现状分析 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人生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中年丧独而来的,是难以排遣的悲伤。其居丧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悲伤、对重新融入世界和与人亲近

东大社区开展失独家庭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法和案例(修改版)(1)

东大社区关于开展失独家庭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法和案例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年产生的失独家庭大约8万户,目前累计已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未来可能一度超越1000万个失独家庭。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失去独生子女,对已近50岁左右的父母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子女是他们唯一的家庭寄托和希望,这迫切需要全社会从经济、养老、心理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他们的生活压力大,精神又空虚,希望也丧失,身心健康均收到巨大影响,这也对心理疏导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东大社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疏导工作: 一、工作方法 1.精神慰籍。我们定期组织专业志愿者,如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前往失独家庭中进行心理疏导和陪伴。面对丧子的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使其平静。同时也要稳定他们的情绪。 2.家政服务。我们每月都会组织社工师,医生护士,以及社区领导前往家中进行询问生活和健康情况。不定期帮助他们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以及被褥等,同时购买生活必须品。 3. 文体娱乐。我们会定期把这些失独家庭的老人组织起来,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和健身活动场所,开展了形式多样适宜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忘记失子之痛。活动的主题内容以正能量为主,以快乐,充实,奉献,社会为主旋律。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4. 专业疏导。对个别失独家庭,在情况允许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会请来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哀伤辅导,包括心理创伤辅导,心理创伤包扎,面向未来辅导等。“丧子后,父母们的生活结构改变了,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情感的支撑结构也改变了,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完成这样的认同。这个需要细心和耐心,避免出现副作用。 【增加】 失独家庭是为计划生育政策付出巨大代价的家庭,其心理健康理应受到社会关注,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每个人;同时也要从心理、精神、感情上帮助,关怀,一方面使他们度过心理危机,另一方面使他们积极面对现实,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让他们在困难中,享受尽可能多的社会幸福。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这个群体很少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所以失独者的家人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的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要好。日子久了,许多信息自然会汇总起来,别期望像来访者主动来到咨询室一样的交谈,那样的来访者心中积蓄了许多话语要倾诉,而失独者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回避都来不及。因此,陪伴是主要的。 二、工作案例 案例:不愿接受事实的失独者 东大社区社会工作者张纯发现失独者杨思岚阿姨情绪不稳定,随即安排杨阿姨她跟心理咨询师作个面谈,并得到其同意。 杨阿姨现年62岁,丈夫尹叔叔68岁。他们的儿子生前在大连海军部队工作,因患囊腺癌于2011年10月7日去世。夫妇俩至今不能接受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他们瞒着3岁的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

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 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失独者在一起生活,他们彼此心里才会消除芥蒂,但是具体怎么组织实施需要真丰富的探索与磨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苗霞说,如果把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研究好,解决好,对于中国的全民养老就有开拓意义。 经历了“白发热送黑发人”的悲楚,失独老人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治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 失独者很有可能遭受到社会歧视,,特别在农村地区,“失独妈妈”甚至会被冠上“克子”“克夫”的迷信帽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失独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无疑增加了精神救助工作的复杂性,所以在,在对失独者进行精神救助钱,怎么保证救助工作科学有效就更显重要。 很多失独者不愿意再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与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所以要对失独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 自闭,失独QQ聊天群,我们处理倾诉对子女的爱和思念之外,大多时候还担心老无所养的明天。 “失去孩子的那种伤心,绝望,愧疚等负面情绪,像蛀虫一样在吞噬着我们原本健康的身体,随之而来的是癌症,心脑血管,精神抑郁等重大疾病。”王雪说,我们这些人,100%患有不同程度上的身体,心理各类疾病。 这半个馒头是儿子最后的生活迹象,以后再也没有了。我要留着。 无处安放的余生,如何养老成为最大的心病,死后的安葬问题也让他们揪心。 失独=离婚? 中国妇女基金会发起了失独母亲关爱计划,2015年,在北京建立失独母亲社区帮扶站15所,今年将达到36所,由专业人员为“失独母亲提供影月理疗,心理咨询等服务。

社工介入失独家庭

摘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凸显,“失独家庭”的老人,正面临养老困境,如何使“失独家庭”的人,能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当前我国失独家庭大量存在,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困难重重。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以及助人技能为介入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介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独家庭的养老状况,提高失独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失独家庭; 问题现在; 社会工作介入 一、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生育 在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三十余年,全国少生 4 亿多人,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失独家庭正是风险之一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 (二)现实原因——生存安全隐患 如今社会进入高风险的时代,生存安全隐患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如食品危机、卫生安全危机、交通安全危机、突发性危机事件等,使的每一个生存者能够正常的生活变得愈来愈难 1. 疾病。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人类的生存面临更多的挑战,而疾病是这些挑战中十分突出的一项因素。如2003年的SARS,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而且死亡率很高。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失独者。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尤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失踪,必然会造成失独者。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 年青海玉树地震和2010 年甘肃舟曲泥石流都造成了大量失独者。以汶川地震来说,按照四川省政府公布的数据,共计5335 名学生遇难或失踪。死难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4000 多的失独者产生。 3.犯罪。犯罪率的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犯罪率在近两年居高不下。而青年人犯罪又占犯罪中很大一部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其父母就成为失独者。 4.其他原因 车祸、工作、生活、溺水等意外事件也是造成失独者的重要原因。近两年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产生了很多失独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火灾、水灾、意外伤害以及自杀也会造成大量失独者。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体制下,独生子女家庭具有多方面的脆弱性。独生子女家庭的最大风险就是子女的唯一性,因而独生子女家庭具有高度的结构残缺风险和父母养老的风险。一旦独生子女遭遇不测,对家庭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二、失独家庭问题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困难,六十年代的文革活动,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九十年代的分流下岗,这代人可谓一路风雨。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还得品尝失独的惨痛。据估计,不久后的中国将有千万失独家庭。 失独心理援助实际操作方法与技术,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心理服务工作者、失独者本人及亲友,还是关注这一现象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助人助己的力量。教学与科研也可从中找到实证的依据。 失独是失去独生子女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失独家庭是以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内核的包括其他与失独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家庭。失独家庭的社会关系,还应拓展到与失独者相关的家庭社会成员,如叔叔、伯伯、阿姨,以及与失独者生活相关的邻里、组织。 失独群体一般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从失独发生的时间上看,有刚刚发生一个月的,有长达七八年的,也有已经十多年的,失独是一种状态。从失独类型上看,有因突发事件死亡和病故两大类型。突发事件中,地震、建筑事故、车祸、被杀、牺牲、自杀等情况不一,病故中也有久病人财两空、暴病突然离去、先天染病夭亡等多种情况。从关系上看,失独的核心是丧失,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丧失,但从家庭、社会关系上看,绝非只有失独者的夫妻、亲子关系那么单一。这里有隔代的爷孙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多种关系。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根据失独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失独带来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变化,有效开展失独家庭的心理援助呢? 一、不要急于介入沉痛期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去孩子半年至一年,大多数失独者不愿与人沟通,不愿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称为回避期; 第二阶段是失去孩子2到3年,失独者已接受事实,但终日哀伤,沉浸在痛苦中,故称哀伤阶段; 第三阶段为失去独生子女多年后,逐步走出阴影,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称作新生阶段。 这三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 失独者群体很少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失独者的亲朋好友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要好。日子久了,许多信息自然会汇总起来,别期望像来访者主动来到咨询室一样的交谈,那样的来访者心中积蓄了许多话语要倾诉,而失独者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回避都来不及。因此,陪伴是主要的。 二、陪伴也是主要方式 案例一:不愿接受事实的失独者 某街道计生办科长发现失独者张某(女)情绪不稳定随即让她跟心理咨询师作个面谈,她答应了。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讲课教案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困难,六十年代 的文革活动,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九十年代的分流下岗,这代人可 谓一路风雨。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还得品尝失独的惨痛。据估计,不久后的中国将有千万失 独家庭。 失独心理援助实际操作方法与技术,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心理服务工作者、失独者 本人及亲友,还是关注这一现象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助人助己的力量。教学与科研也可从 中找到实证的依据。 失独是失去独生子女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失独家庭是以失独 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内核的包括其他与失独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爷爷 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家庭。失独家庭的社会关系,还应拓展到与失独者相关的家庭社会成员,如叔叔、伯伯、阿姨,以及与失独者生活相关的邻里、组织。 失独群体一般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从失独发生的时间上看,有刚刚发生一个月的,有长达七 八年的,也有已经十多年的,失独是一种状态。从失独类型上看,有因突发事件死亡和病故 两大类型。突发事件中,地震、建筑事故、车祸、被杀、牺牲、自杀等情况不一,病故中也有久病人财两空、暴病突然离去、先天染病夭亡等多种情况。从关系上看,失独的核心是丧 失,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丧失,但从家庭、社会关系上看,绝非只有失独者的夫妻、亲子关系那么单一。这里有隔代的爷孙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多种关系。 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根据失独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失独带来的一系列家 庭社会关系变化,有效开展失独家庭的心理援助呢? 一、不要急于介入沉痛期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去孩子半年至一年,大多数失独者不愿与人沟通,不愿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 称为回避期; 第二阶段是失去孩子2到3年,失独者已接受事实,但终日哀伤,沉浸在痛苦中,故称哀伤阶段; 第三阶段为失去独生子女多年后,逐步走出阴影,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称作新生阶段。 这三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 失独者群体很少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 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失独者的亲朋好友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 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 要好。日子久了,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完整版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困难,六十年代的文革活动,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九十年代的分流下岗,这代人可谓一路风雨。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还得品尝失独的惨痛。据估计,不久后的中国将有千万失独家庭。 失独心理援助实际操作方法与技术,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心理服务工作者、失独者本人及亲友,还是关注这一现象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助人助己的力量。教学与科研也可从中找到实证的依据。 失独是失去独生子女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失独家庭是以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内核的包括其他与失独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家庭。失独家庭的社会关系,还应拓展到与失独者相关的家庭社会成员,如叔叔、伯伯、阿姨,以及与失独者生活相关的邻里、组织。 失独群体一般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从失独发生的时间上看,有刚刚发生一个月的,有长达七八年的,也有已经十多年的,失独是一种状态。从失独类型上看,有因突发事件死亡和病故两大类型。突发事件中,地震、建筑事故、车祸、被杀、牺牲、自杀等情况不一,病故中也有久病人财两空、暴病突然离去、先天染病夭亡等多种情况。从关系上看,失独的核心是丧失,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丧失,但从家庭、社会关系上看,绝非只有失独者的夫妻、亲子关系那么单一。这里有隔代的爷孙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多种关系。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根据失独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失独带来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变化,有效开展失独家庭的心理援助呢? 一、不要急于介入沉痛期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去孩子半年至一年,大多数失独者不愿与人沟通,不愿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称为回避期; 第二阶段是失去孩子2到3年,失独者已接受事实,但终日哀伤,沉浸在痛苦中,故称哀伤阶段; 第三阶段为失去独生子女多年后,逐步走出阴影,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称作新生阶段。 这三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 失独者群体很少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失独者的亲朋好友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要好。日子久了,许多信息自然会汇总起来,别期望像来访者主动来到咨询室一样的交谈,那样的来访者心中积蓄了许多话语要倾诉,而失独者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回避都来不及。因此,陪伴是主要的。 二、陪伴也是主要方式 案例一:不愿接受事实的失独者 某街道计生办科长发现失独者张某(女)情绪不稳定随即让她跟心理咨询师作个面谈,她答应了。

失独家庭调查报告介绍3篇

失独家庭调查报告介绍3篇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一) 什么是失独家庭?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在我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个的速度增长,现在我国已有超过100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数“独自”承受失独之痛,独自面对养老、基本生活照顾和精神痛苦等问题。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失独家庭的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更好地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爱失独家庭。7月份,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联合市计生委、市妇联,在市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县、**区及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意见建议综合如下: 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 失独家庭成员因丧子打击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常常选择自我封闭,拒绝与社会接触,内心孤寂,处于社会的边缘化。这个群体的年龄大部分在50岁左右,女人的这个年龄基本上很难再生育,而男人再生育的机会相对大一些。因此,相对而言失独家庭中女性受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同时我们发现有原配偶陪伴的失独者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过丧偶尤其

是离婚失独者的精神状况,而再婚重组家庭的失独者精神状况相对又有所好转。相对而言城镇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更大,对精神帮扶的需求更迫切。 二、我市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⑴经济收入偏低。 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失独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失独家庭没有任何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政府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给)等方面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城镇失独家庭除部分领取退休金的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跟农村失独家庭相似。独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家庭在支付大量医药费后陷入经济困难,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 ⑵精神创伤极大。 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在创伤。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失独老人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精神抑郁,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来源于外来创伤。一些人把失独者视为不祥之人,他们所给的东西也被视为不祥之物,这种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无疑更刺痛了失独老人的心。因此,相对于物质帮扶而言,失独

关爱“失独”家庭座谈会发言稿

关爱“失独”家庭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关怀与帮助,感谢广大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受院领导委托,我与张道盟主任受聘于龙泉镇计划生育办公室,作为我镇“失独”家庭的保健医生,这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很高兴能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失独父母遭遇痛失子女的家庭悲剧,在亲情、经济、人伦、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亟待社会更多的关爱。目前,我镇共有“失独”家庭24户,计48人。对待“失独”家庭我们要从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关心他们的生活,采取多种医疗保健服务形式,让每个“失独”家庭,都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温暖,促使其摆脱阴影,重振精神。 卫生院将在前期工作投入的基础上,以基层医疗卫生与计生机构合并为契机,积极与计生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利用职能优势更好地为“失独”家庭服务。努力探索拓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的方法举措,使之惠及到每个“失独”家庭,向他们提供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并根据体检情况,及时建立慢病档案,签约全科医师定期提供随访服务,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效控制慢病,同时可为有需求的失独家庭提供上门服务。医院门诊设立“失独”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诊疗档案,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优惠。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与张道盟主任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更好的帮助。要时刻为失独老人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们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权利,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失独老人。大力开展心理疏导,为每个“失独”家庭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救助,建立心理危机预案,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灵交流,面对面、一对一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痛苦,引导他们走出心灵阴影,解除心理障碍,使他们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以后的人生。 关爱、帮助失独家庭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深深感到自己身上肩负责任的重大,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广大“失独”家庭的信任下,不断努力,开展好这项工作。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