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详细介绍

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

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其后的“若众歌舞伎”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后经协商改为由成年男性来演出,歌舞伎进入“野郎歌舞伎”(注3)时代,以此为契机,歌舞伎传人们开始专心研究技艺,以演出内容来吸引观众。

元禄时期(公元1688-1704年),歌舞伎逐渐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让人不禁感叹,曾两度被幕府取缔的歌舞伎的艺术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这一切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深刻根源都来自于江户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江户时代结束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进入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时期。“町”一级的组织,作为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毛坯”,几乎凝结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日后发展的可能性。其中通行无碍的首要和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原则。以山鹿素行为首的古学派率先“脱儒入法”,将利益原则合法化,合理化,合人情化。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元禄时代。明确的利益主义,务实主义,日趋强烈的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欲望和自然写实主义与唯美主义交织并茂的元禄文化,里面充斥的是彻底的商业价值观念--一种被称之为“市民精神”的观念(丸山真男《讲义录》),佛教带有悲观厌世情绪的用以指无常人生的“浮世”观念在江户时代,已经被町人反其义而用之,成为歌舞伎世界、游里世界(花街柳巷)以及弥漫期间的浮华享乐世风。近松左卫门在描绘人情与封建义理之矛盾时对“人情”的赞颂更加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能乐,是寺庙神社的保护和武家阶层的援助下成长起来的,经过观世父子的改革以后更加的贵族化了。那么作为市民文化代表的歌舞伎,完全是在庶民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世俗演剧。

此时的歌舞伎不再如初级阶段,表演中仅仅只有歌舞,更加入了剧情。歌舞伎艺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同时,歌舞伎的歌舞元素也并没有消失,在有剧情的歌舞伎剧中起一个烘托剧情的作用。同时也在艺人的改进下,形成了一批优美的舞蹈戏。这个阶段出现了一大批的剧作家,他们将能和狂言的剧目以及木偶净琉璃的剧本改变成为歌舞伎剧

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近松左卫门,他本是净琉璃的剧作家,写了一百多部净琉璃的剧本,后来也创作了不少的歌舞伎剧本。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为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在剧本结构、表演技巧、情节内容方面,都受到了能乐和净琉璃的很多影响。在近松左卫门之后的剧作家,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本的源流,将歌舞伎的剧本分为四类。

二、歌舞伎的剧目

第一类,竹本戏,又称为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这类剧目大多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其主要代表作为《假名手本忠臣藏》、《义经千本樱》、《国姓爷合战》。这些都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假名手本忠臣藏》取材于元禄十四年(公元1701年)的赤穗义士事件。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当时一个叫吉良的佞臣,因小诸侯浅野没有给他贿赂,设计侮辱了浅野,迫使浅野在宫廷拔刀,最后被朝廷判剖腹谢罪。因浅野无后,领地也被朝廷收回。而浅野的家臣们在总管大石内藏助的率领下,集合了四十七名义士。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冲进吉良府中,杀死了吉良,为主公报了仇。最后集体向幕府投案,全部剖腹自杀,是一出历史大悲剧。因为歌舞伎中的人物不得与历史人物同名,于是剧作家就把故事移到了十四世纪,人物名称也作了改变。但故事情节没有什么变化。其剧本的名称《假名手本忠臣藏》也具有很深的含义。日文的假名有四十七个字母,这里代指四十七位家臣,“手本”是榜样的意思。“藏”是仓库。所以《假名手本忠臣藏》的意思就是四十七位聚集在一起堪称榜样的家臣的故事。后来,这一出戏还改编成为电影,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第二类,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从能乐移植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作为《劝进帐》,根据能乐的剧目《安宅》改编。故事乃是讲述源平合战之后,源赖朝想杀掉他那风雅而又美貌的弟弟源义经。源义经于是和他的家臣武藏坊弁庆化装成僧人,冲破艰难险阻,逃出生天的故事。

第三类,世话剧,即社会剧。这类戏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它是和历史剧相对而言的。这类题材十分广泛,大多数为现代戏,所以也常常因为针砭时弊而触犯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而遭到禁演。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戏。

第四类,所作事,即舞蹈戏。这类戏基本上也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数量非常之多。比较著名的“石桥”戏就是其中一类。“石桥”来自于能乐中的“唐物”,即中国题材的戏,主要是由狮舞构成。其中,《镜狮子》是石桥戏比较出名的一种。

元禄歌舞伎从艺术风格上看,可以分为两大艺术流派。一个是江户歌舞伎的代表,由初代市川团十郎创造的“荒事剧”。用抒情写艺式的演剧风格、文雅的道白,“隈取”(注4)的化妆、夸张的表演动作,表现宫廷贵族武士家庭的生活情趣。另一个则是产生于京都,由藤十郎创造的上方歌舞伎“和事剧”,用知情写实性的演剧艺术风格、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的生活场景、男女的恋爱情节,再现江户庶民阶层的生活意境。“和事”与“荒事”的演剧艺风,是歌舞伎演剧史上,一直相传至今的两大艺术流派。

明治以后,日本国门大开。戏剧界受到欧美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作为东方戏剧的一种,与欧美戏剧相结合的道路并不顺利。最终还是要回到东方文化圈。歌舞伎与中国京昆艺术也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姐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而歌舞伎与京昆艺术

的直接对话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19年4月,应当时日本东帝国剧场老板大仓喜八郎和日本文学家龙居濑三之邀,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率团赴日本演出。梅先生在日本表演的剧目中除了京剧《虹霓关》、《贵妃醉酒》等以外,还有昆曲《思凡》和《琴挑》。而且演出方式是中国演员与日本歌舞伎演员同台演出,京剧被安排在中间偏后。日本方面演出的剧目有《本朝二十四孝》、《五月的早晨》等。梅大师还和守田堪弥等歌舞伎演员欢聚畅谈,切磋交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惜的是,中日两国艺术未能在同一出戏中进行合作对话。到了2002年10月,在日本NHK电视台举办的“中日友好之夜”活动中,昆剧青年演员张军和歌舞伎演员市川笑也合演的古典名剧《游园惊梦》片段成为整台晚会的亮点。中国“柳梦梅”和日本“杜丽娘”跨越日本时空的爱情悲剧将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将这两种古老东方文化的对话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本歌舞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受容“现象(注5)。歌舞伎在创造民族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从诞生的16世纪至今,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歌舞伎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在歌舞伎的传统演出剧目,都留有一定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痕迹。

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座),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代,安定的社会生活,城市商业的繁荣,庶民生活的提高,使市俗文化得以倡导。于是日本文化的中心,随同德川幕府的迁移也从京都移到江户(东京)。江户,便成为日本建立的新文化蓬勃兴起的基地。歌舞伎便是在这个文化基地产生的戏剧原形。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歌舞伎主要来源于以能乐为主的日本本土技艺。经过日本艺术家的消化、改造。成熟的能乐对歌舞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能乐的舞台设计、舞台表现形式、主要剧目的传承。同时自歌舞伎产生起,中国的当时已经趋于成熟的昆剧就开始不断的影响着歌舞伎的发展。可以说,歌舞伎和我国的古典戏曲,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两种戏剧形式。从题材内容上看,歌舞伎中有很多关于中国题材的曲目。多为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比如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的中国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作为戏剧内容的歌舞伎剧目有《玄宗皇帝花车》、《太和守日记》。《歌舞伎十八番》(注6)中的《关羽》,讲述的便是中国的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关羽的故事。《次泻十种》(歌舞伎集)里的《猪八戒》,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进行改编的。歌舞伎的传统剧目《国姓爷合战》,是元禄歌舞伎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创作的戏剧作品,戏剧内容取材于中国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光复台湾而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

注释:

5、受容:比较文化学的一个概念,在一对发生关系的文化中间,给予影响的一方称作“授容”,接受影响的一方称作“受容”。这对关系名为“授受关系”。

6、歌舞伎十八番:市川团十郎世家独自创作,享有传于后辈承继权利的18个传统保留剧目。分别是不破、鸣神、暂、不动、教、引象、劝进帐、助天、押回、外郎壳、矢之根、关羽、景清、七面、拔毛、解脱、蛇柳、镰、须。

三:歌舞伎的宗教意味与妖术化

从阿国的“念佛踊”往上追溯,就可以发现在江户时代初期在神社举行的一种叫“御灵会”的用于镇魂的宗教仪式。在这类仪式上会跳一种叫“风流踊”的舞蹈,属于在祈祷时即兴表演的一种助兴舞蹈。“风流踊”以刹那的、享乐的的人生观为背景,是一种激烈舞蹈到忘我恍惚的境地的表演艺术。这种舞蹈的目的是要引起神的注意,请神降临,驱除邪恶。仪式一般在河边洁净之处举行,使灾厄能够随水流走。比照“风流踊”和阿国表演的“念佛踊”,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至于再往上追溯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傩舞、日本的神乐以及在日本佛教的修正会上巫术、神道、佛教三合一的表演”咒师艺都对这种在神社表演的舞蹈起到的决定性影响。而象阿国这样一个神职人员虽然在宗教等级制度中地位是最低的,被称作「歩き巫女」。但足可以让我们发现歌舞伎与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以后的歌舞伎表演中不断散发出的宗教气息。

歌舞伎在产生之初,基本上引用了能乐的舞台形式。然而能乐的贵族化与歌舞伎的世俗化的矛盾使能乐舞台不能适应歌舞伎不断改进的表演。前面已经提到了能乐已经发展成为了公卿贵族和高级武士阶层欣赏的专有演剧。因此能乐的舞台一般都在室内。标准的能乐舞台只是一个边长为五点四米的方形高台,上面有屋顶,四角各有一柱。舞台后面的左边有通向“乐屋”的走廊,名为“桥廊”。这种舞台只适合室内少数人观赏能剧,但就不适合在露天表演给广大社会底层人民观看的歌舞伎了。于是,随着歌舞伎表演内容的不断发展,从万治年间起,歌舞伎舞台经过不断改进,能乐的气氛就越来越淡了,能乐舞台的基本面貌已经消失。但桥廊并没有废除,依然作为演员的通道而存在着,并且其中所蕴涵的神圣意义一直没有改变。这是因为日本的“芸能”(表演艺术)原本是为了「悪霊を镇まる」才产生、发展起来的。舞台乃是一个神圣的所在,是与人间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而“桥廊”在这里就起到了一个联系两个世界的桥梁的作用,其中的宗教意味不言而喻。随着歌舞伎的不断发展,德川幕府为了方便管理,批准了四个常设的歌舞伎剧团,称为“四座”。其中设在江户的有三个,称为“江户三座”。从流传下来的风俗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江户剧场的门口,都有一个架在高处的门楼(日本称之为“橹”),这个门楼呈四方形,四周有帘幕遮盖,门楼上置一大鼓,叫做“橹鼓”,一般在门楼里还插有做装饰用的长枪。这种门楼的设计有何意义呢?有了日本艺能的历史背景,可以想见这样的设计必然和神明有关了。“橹”一般设置在高处,这是因为高处离神最近,可以迎接神的降临。而放置在“橹”中的太鼓,是为了迎神而奏,另外也是歌舞伎表演即将开始的预告;等表演结束后,鼓手再次敲响太鼓,送诸神归位。长枪也放置在望楼中,是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以阻挡恶灵的入侵。所以说,“橹”是神降临时的目标,也是迎送神的场所。表达了人们期待神的来临,拒绝恶灵侵入的愿望。在“橹”的下方的观众进口,在日语中称为“鼠木户”或者“鼠户”可见门是非常小的,为什么要设置如此小的进口,就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小门可以进出的人们身心洁净,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恶灵侵袭。

说起歌舞伎,就得说到著名的歌舞伎宗派--市川家,说到市川家就不得不提于天保三年(公元1832年)由第七代市川团十郎制定的“歌舞伎十八番”,这是从第一代市川团十郎初演以来,历代的市川家传人经过数百年演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十八部戏。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暂”,“暂”是第一代市川团十郎在元禄十年(公元1697年)所演的“参会名护屋”中的一个场面。后来,第二代市川团十郎把这个场面固定为每年十一月“全班演出”的歌舞伎中不可缺少的篇章。以后,“暂”的场面在江户时代每年的全班演出中几乎场场亮相。所谓的全班演出是指每一年的十一月份,与剧场签定了演出合同的各个歌舞伎演员聚集在一起进行公演。也就是所谓的“歌舞伎的元旦”,每到这个时候,都代表歌舞伎进入了新的一年,要大肆庆祝一番。同时也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对新的一年展望之意。同行们聚在一起,互相研究学习歌舞伎表演的技艺,而观众们也可以大饱眼福。既然这一个月是新旧年的交替,那么在演出的同时,也要对保佑歌舞伎的神明进行祈祷,请神明保佑来年的好运。而“暂”就是这类祈祷仪式的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了。在全班汇演的剧目上演后,当歌舞伎剧中的反面人物要杀害充当正义角色的主人公时,从演员上下场的通道上就会出现一位画着红脸谱的年轻人,大声喊道“暂、暂”(且慢、且慢的意思),然后他就坐在通道上,滔滔不绝的念着祝福歌舞伎以及演职人员在过年之际,万事如意、一元复始、否极泰来之类的长篇祝辞。因为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讲述长长的祝辞以驱邪祈福的传统。这种传统也影响了歌舞伎,所以每年的全班演出上,每次演出都要出现“暂”的场面。这种场面可以说是带有了祈福驱邪的仪式性特点和妖术化色彩。通过全班演出为祭品,由带着红脸谱的年轻人为祭祀,将保佑歌舞伎世界的神明请到人间世界,与人们共同享受观赏演剧的欢乐。

红脸的年轻人通过“暂”,将“善者必胜,恶人必亡”的这个主题,贯穿在每一场的亮相中,也间接的说明了他作为神明代言人的地位。而市川家作为一个流派在江户歌舞伎界倍受特别待遇的原因,就是和“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作为扮演“暂”中的年轻人,带着红色的脸谱迎接了歌舞伎的春天的到来。他宣告了歌舞伎一年的演出的开始,也代表了神明的许可。起到了连接着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的作用。

四、歌舞伎的色彩观

歌舞伎的基本特色,可以说是从活生生的江户大众文化中产生的。他的生动的原色色彩感,也来自由大众艺术发展起来的歌舞伎基本性格。在歌舞伎的表演中,颜色对剧情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产生积极的效果和意义重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脸谱的颜色,第二就是体现在演出服装(以及道具)的颜色上。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歌舞伎的脸谱,大约在公元1673年前后,由第一代市川团十郎创造的。江户时代由于德川幕府的“锁国令”,日本与外界断绝往来,但同中国以及荷兰的商船一直在继续交易。在对日本的商品输入中,中国的商船带来了一种走马灯,上面绘有《三国志》,《水浒传》等作品中主人公的人形。同时也将中国当时已经逐渐成熟的戏曲脸谱带到了日本。日本的歌舞伎艺人将本国的能乐面具、木偶净琉璃、中国的脸谱、已经各种假面的有效元素综合在一起,发明了歌舞伎特有的脸谱。这种脸谱叫做“隈取”。隈是曲洼的意思。这说明了日本的脸谱是根据面部的凸凹关系,以明暗对比关系的绘画原理创造出来的。歌舞伎的脸谱不同于中国戏曲脸谱按角色分类划分,而是按人物性格划分,并加以定型,但是在颜色的使用上,还是参考了中国戏曲脸谱的特点,特别是红色。

在歌舞伎表演中最具影响力的颜色就是红色。红色可以说是江户歌舞伎的基调。尤其是市川团十郎的“荒事剧”脸谱,第一代的市川团十郎曾全身涂上红颜色演出武戏,这在版画名家鸟居派二世鸟居清倍的浮世绘作品“兵根元曾我”里的“拔竹五郎”中出现过。但真正

意义上的脸谱是由第二代市川团十郎设计的,以红色为主的脸谱“红隈”。他认为红色象征着英雄人物的勇猛、正义、朝气、热情。也可以理解为血的颜色,这是人的生命力的颜色。同时他相信红色也具有除魔辟邪的妖术力量。这也与中国战神武圣关羽的画像传入日本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正面人物的典范,同是也是中国武戏中的经典人物。关公的红脸形象深入人心,必然也对歌舞伎的脸谱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与此相照应的例子便是“歌舞伎十八番”中的名作《劝进帐》中极富正义感的有着日本武神之美称的武藏坊弁庆的形象,就是以红色脸谱出场,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歌舞伎的红色的效果和意义,还表现在服装的颜色所表达的意义上。红色的和服既表示主角的身份,也表现了年轻的魅力。如在“菅原传授手习鉴”中的拉车场面,三胞胎兄弟脱掉外衣,就露出通红的贴身内衣,衣服上印着由三兄弟名字而来的“梅”、“松”、“樱”三个字,很好的表现了年轻人的活力。

女性演员的服装也多用红色,比如《本朝二十四孝》中的八重垣姬,在大长袖的和服上,用金银丝线绣着花纹、云彩、流水,系着华丽的腰带,头带着插着花枝的假发。这样的打扮已经成为公主身份的女性角色“赤姬”的经典打扮。以《镰仓三代记》中的时姬,《本朝二十四孝》中的八重垣姬,《诋园祭礼信仰记》中的雪姬为代表人物的歌舞伎“三姑娘”是这类角色的代表人物。在《本朝二十四孝》中,当八重垣姬得知自己心爱的未婚夫武田胜赖要被父亲暗杀的时候,为了向诹访大明神神社中传说的诹访法性兜祈祷。在八百八灵狐的保护下,在冰冻的诹访湖上飞舞着冲过去。这一身红衣就表现了女主人公既纯情又热情的性格和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在武戏中对血的表现效果,也很好的表现着歌舞伎的大众性。“假名手本忠臣藏·五段目”里,九郎被勘平击打至吐血,粘糊糊的血流在白色的大腿上,这个场面可以说是其代表,红与白的强烈对比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同样,在“假名手本忠臣藏·六段目”中将要剖腹自杀的勘平追忆自己的一生时,流在脸颊上的血有效的表现了因为爱情而遭受命运抛弃的不幸男儿的惨状。更加震撼人心的是“义经千本樱·大物浦”中,平知盛穿的白色绯红纹盔甲上印着的手掌血印,表现了强烈的“修罗”之美、“阿鼻”之美。这对战斗与牺牲精神的歌颂,以及地狱般幽凄的氛围浸染了这一段剧目的表演。

日本国粹歌舞伎

日本国粹--歌舞伎 歌舞伎是一种戏剧形式,是日本三大国剧之一,与艺伎、歌舞伎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有点儿类似于京剧,都是源自民间的传统艺术,都有着华丽的视觉呈现、复杂的程式与讲究。 歌舞伎中既有着以武士、僧侣、公卿等上层社会为描绘对象的「时代物」,也有着取材于市井平民阶级的「世话物」,及女方专门领域的舞踊(舞蹈)剧「所作事」。另外也有着义太夫狂言、纯歌舞伎与新歌舞伎等之分。 歌舞伎表演中,演员会穿上细緻的服装和花上吸引注目的化妆。为了让观众可以明白故事,他们的动作都是经过配合和较为明显。他们也会用日本的传统乐器作演奏,使得整场表演更为吸引。 歌舞伎过去只在日本一个主要地点表演,但现在也可以在一些小城市看得到。在日本就有一些具历史的表演地点是供歌舞伎表演之用。 如果你是一个首次看歌舞伎的外国人而又不懂日语的话,可能就要依赖英文导览了。导览人员会用英语告诉你有关表演的资讯,例如故事、歌词和内容的解说,以及舞蹈、音乐等等。然而英文导览也不是所有表演都有提供。这样的话你就可能要找以英语演出的表演了。这也能让你明白表演的内容。你可以事先查询剧场的日程。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歌舞伎中的舞台?道具?隈取?音乐?衣裳: 歌舞伎舞台造景之华丽,道具、隈取(脸谱)、服装之繁杂炫美往往令观众们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舞台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定式幕、黑御簾、花道/假花道等组成; 道具中仅小道具便有着乘物、气候专用物、发声物、出道具、持道具、本物、伪造物、可消除物、破坏物、构造物等之分;

隈取(脸谱)以人物性格区分,按照颜色则主要为赤、蓝、茶三大类; 音乐按照演出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所作音乐(位于舞台上观众可见)与下座音乐(在黑御簾中演奏),常用乐器有小鼓、大太鼓、三味线、能管等;

日本文化体验课心得

日本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要了解日本,不光要从日本的语言中去了解,更多 的时候要以亲自感受日本本国文化为切入点,全面的了解日本。我特别特别荣幸能够选上 这门日本文化体验课,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上过的最最有趣和生动的一门课。在此首先 要感谢王老师和来自日本的北村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并多次组织了深度的日本文化体验项目,让我们亲自动手,体验或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对于日本文化 的认知和喜爱。 找寻心中的禅意,日式插花体验 日本插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它不单要表达花的美态,也是形神兼备品味造型的插花。它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与文化。 日式插花以花材用量少,选材简洁为主流,它或以花的盛开、含苞、待放代表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强调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美姿是宇宙永恒的缩影。若常以宽 宏意境和深邃内涵从事插花艺术的表达,让人自然直接体会到园艺家对植物本性认识以至 尊重的境界。 我觉得插花是一种关于“静”的艺术体验,不仅插花时的环境应当是安静的,同时插 花时人的心态也应是安静而不浮躁的,插花的过程本质是感受人与自然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绿色,感受生活,我们解读美,也随心所欲地创造美。正如老师在 课上所讲,每个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插花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 并无好坏高低的评判,它仅是反映了我们当时的一种的心境,我想这或许也是插花艺术的 美妙之处。 试穿日本和服,感受礼仪文化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给人的印象是美丽高雅。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 来和服不仅价值不菲而且穿起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一个人是很难穿上的。和服种类 繁多,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也变化万千,有男性和服、女性和服、儿童和服,每 种和服都有对应的正装、便装和介于正装和便装之间的种类。还有有浴衣、振袖、和装裤 裙和巫女们穿的绯色裤裙装等很多类别。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此次课上有幸成为了老师的模特,老师非常仔细地给我穿戴了 美丽的和服,我也带着些许的紧张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套和服。穿上和服后,我感觉自己的 气质都变得优雅起来,举手投足也不自觉地礼仪规范起来。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立礼、座礼,还有不同角度的鞠躬礼仪。我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和服与礼仪密不可分,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着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经过完整的礼仪训练,让优雅气度 与深层内敛本质相融,从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 飘飞樱花瓣,诉说樱花情。 课上播放的关于樱花节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 樱花节,樱花自开花至花残只有七天,因而也有称作樱花七日的说法。日本是个热爱樱花 的国度,瞬时灿烂,瞬间凋零的樱花之美,就如同川端康成追求的年轻少女之美,让人感叹,让人惊艳。人们会早早去公园占位,然后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合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三五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边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虽然没有去过日本的樱花节,但南航校园樱花广场的八重樱也曾让我留恋驻足。落英 缤纷的季节,置身浪漫樱花海中,尽情感受着“花纷飞,心起舞”的独特情怀,令人思绪 万千。一年一度樱花节,花开花谢,岁岁年年,无声见证着人们的故事与成长,观赏过校 园这四年的樱花,也代表我们终于要毕业了。 东操体验日本棒球

我眼中的日本影视文化

我眼中的日本影视文化 谈到文化,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日本又是在很早的时侯传入了中国的文化思想,日本文化中可能没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认为虽然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却是与中国文化相区别的。西方思想的传入同样也大大影响了日本民族。他们在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通过吸收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首先,从地理角度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这些中日很多电影中都有提到。同样,日本影视文化中也不乏这样的因素。凭借如此优越的地理优势,不断发展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本的国家电视台NHK就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了《话说长江》、《敦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与《布达拉宫》的多部纪录片。NHK 的节目内容十分重视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纪录片的制作而且制作水平是很高的。经济和文化的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的改善。 然后,从历史角度来说,中日交流在汉朝开始。公元1世纪时在班固所著的书《汉书》中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即指生活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岛上的居民。为了加速吸收中国文化,圣德太子(574年至622年)于公元7世纪也就是隋王朝时期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日本影视发展于1896年,迄今为止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因为日本也有一段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所以日本影视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有很多。由于佛教的传入日本影视中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也是不在少数。这些和佛教与神幻有关。在日本可以随处见到与中国风格类似的建筑物和风俗习惯。总的来说,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方方面面都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其次,日本影视中非常注重人性的描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看出的东西在日本人眼中却能将人性的善恶美丑描写地那么淋漓尽致。他们总是能将人性的描写刻画地入木三分。比如说《杀手啊一》、《情书》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关于日本影视中人们的忧患意识是由于日本地质条件复杂,多火山和地震。日本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较,所以日本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可能一次小小的地震、火山喷发就足以灭绝一个或者几个村落。这肯定会让日本民族产生忧患意识,所以影视中不乏这样的精神。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文化中应该具有很高的地位。樱花很美,但是樱花往往是凋零的一瞬间才能将美展现到极致。这就在某些方面表明了日本人对美的观点。一方面,日本影视文化崇尚美,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影视文化又非常喜欢灭绝美。日本影视文化的双重性格使无数的叹息,血液,死亡成为电影中的主要内容。这让日本的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美,充满了忧郁与凄厉。但是日本的动漫却是童真与善良。 借助日本的影视文化,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国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发源地,日本文化就是从中国文化中传承的。但是,目前中国文化不只是在物质方面没有良好地保留下来,特别是精神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日本影视文化保留着自己特色文化的同时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发展经验。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既应该发展自己民族的特色为文化,又应该吸收西方成功的发展经验,而不是全盘西化。中国应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路! 2012年8月4日 日语班张乐乐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0875933.html, 日 本 研 究二○○三年第一期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江丽珠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既有优美的舞蹈表演,又有悦耳的念、唱和音乐伴奏。歌舞伎本有“狂欢乱舞”之意,因最早的歌舞伎表演并无舞台,只是在广庭大众面前纵情乱舞。后屡经艺术改良,才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剧种。 相传,歌舞伎最早出现于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前后。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国的女性,为募捐修建出云大庙的资金,在京都街头舞蹈唱歌。阿国色艺双全,舞姿优美。观众为之陶醉,也情不自禁地纷纷随之翩翩起舞。最初的歌舞伎,皆由女性演员表演。一些女艺人,模仿阿国的舞姿,纵情载歌载舞,被称为“女歌舞伎”。1629年,政府当局指责歌舞伎卖弄姿色,禁止其演出。取而代之的是“若众歌舞伎”,由一些俊美少年组成舞蹈团,男扮女装表演。后仍被政府当局以有伤风化的借口,再加禁止。直到1652年,演员们把头发饰成武士发型,并将单纯的舞蹈表演,丰富为有说有唱的形式,歌舞伎才被允许公演。在17世纪末的元禄时代,歌舞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几位专门编写歌舞伎脚本的名作家,如近松门左卫门、中村传七等。此时的歌舞伎,按内容划分,有“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多以爱情为主,“武戏”则多以为父报仇、为君雪恨为重。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六大派系。歌舞伎的经典名作有《忠臣藏》、《镜狮子》等。《忠臣藏》由木偶剧移植而来,根据一个为君复仇的真实故事改编写成,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和较量。《镜狮子》是一出舞剧,由“能乐”移植而来。剧中,演员在前半场扮演温柔可爱的姑娘,舞姿优美妩媚;后半场则以象征性装扮表现传说中的狮子,舞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无论在古代日本,还是在近现代日本,歌舞伎都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歌舞伎具有浓郁的日本情调,但却与中国文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日本书纪》记载:“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中国),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693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踏歌之技》,以及中国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和唐代的《参军戏》,均对日本歌舞伎有深刻的影响。歌舞伎的演奏乐器,也多由中国传去。歌舞伎的有些演唱腔调,甚至颇象中国的昆曲。歌舞伎著名传统剧目《双蝶道成寺》的故事情节,类似中国的《白蛇传》。舞剧《镜狮子》中的狮子,是理想中的美好象征。日本人传说这只狮子生活在中国山西五台山,那里风景优美,终年花开蝶舞。对于日本歌舞伎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曾感慨地说:“京剧和歌舞伎从古以来就有很深的姻缘。”因而,当他1955年率歌舞伎团来华访问演出时,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歌舞伎是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朵绚丽奇葩。 (责任编辑 崔新京) — 06—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提起日本文化,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是一个日本动漫迷。因此,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动漫。其余的对日本的印象,则是通过我们国内的报道,引进的日本电视电影得来的。 由于日本的那段不光彩历史,以及近年来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行径,令很多中国人为之愤慨。所以,每当我说我喜欢看动漫,或是说我要学习日语时,我的很多好友都会用一种很轻蔑的语气说:“小日本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好学的)。”之类的话。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想,我们的想法会不会太极端了,难道所有日本人或日本文化都是不好的吗难道他们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不见得吧。 我喜欢日本动漫,并且深受动漫的影响,所以我并不“仇日”,但我也没有因为动漫而“哈日”。我希望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正如中国文化有它的精华也有糟粕一样,日本文化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要说的是日本人很有礼貌。中国虽然自称是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但是在礼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日本。日本人非常注重对小孩子的礼貌教育。我曾看过一篇去日本大阪生活的中国人的文章,写的是每天早晨他送孩子去幼儿园,都会看到幼儿园的园长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满面笑容的对走进校园的学生大声招呼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进学校大门,而

站在校门边的园长,就一个接一个的对走进校门的每一个孩子面带笑容地大声问候,不疏忽其中的任何一位。一开始他还觉得奇怪,后来也就习惯了,因为他的孩子上小学后也是如此,校长也会站在校门口问候每位学生,而且日本的学校似乎大都如此。如果学校有300名学生,那么校长每天早晨最多说300次“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但如果学校有800名学生呢也就是说,校长每天要第一个到学校,守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有800名学生的话,校长每天就要问候800次!而且不仅仅是一天,而是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这就不得不令人心生敬意了。这每天早晨的800此问候,不是给领导,也不是给上级,而是给自己的学生。试问中国的哪位校长会如此呢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学生没礼貌,虽说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大部分如此。可是仔细想想,这“没礼貌”难道不是由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么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幼儿园本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幼儿园并不是很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提前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也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忽视了最基本的礼貌教育,以至于后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低下头,谦虚地向日本人学习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叫“身教重于言教”,与其用语言去指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才是懂礼貌,还不如从我们自己开始,用实际行动示范给孩子们看,什么是礼貌。因为在礼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告诉他“什么叫礼貌”,他也同样会做得很好。 暂且不说这篇文章,从动漫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懂礼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范文

歌舞伎详细介绍 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 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注1)。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其后的“若众歌舞伎”(注2)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后经协商改为由成年男性来演出,歌舞伎进入“野郎歌舞伎”(注3)时代,以此为契机,歌舞伎传人们开始专心研究技艺,以演出内容来吸引观众。 元禄时期(公元1688-1704年),歌舞伎逐渐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让人不禁感叹,曾两度被幕府取缔的歌舞伎的艺术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这一切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深刻根源都来自于江户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江户时代结束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进入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时期。“町”一级的组织,作为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毛坯”,几乎凝结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日后发展的可能性。其中通行无碍的首要和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原则。以山鹿素行为首的古学派率先“脱儒入法”,将利益原则合法化,合理化,合人情化。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元禄时代。明确的利益主义,务实主义,日趋强烈的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欲望和自然写实主义与唯美主义交织并茂的元禄文化,里面充斥的是彻底的商业价值观念--一种被称之为“市民精神”的观念(丸山真男《讲义录》),佛教带有悲观厌世情绪的用以指无常人生的“浮世”观念在江户时代,已经被町人反其义而用之,成为歌舞伎世界、游里世界(花街柳巷)以及弥漫期间的浮华享乐世风。近松左卫门在描绘人情与封建义理之矛盾时对“人情”的赞颂更加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能乐,是寺庙神社的保护和武家阶层的援助下成长起来的,经过观世父子的改革以后更加的贵族化了。那么作为市民文化代表的歌舞伎,完全是在庶民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世俗演剧。 此时的歌舞伎不再如初级阶段,表演中仅仅只有歌舞,更加入了剧情。歌舞伎艺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同时,歌舞伎的歌舞元素也并没有消失,在有剧情的歌舞伎剧中起一个烘托剧情的作用。同时也在艺人的改进下,形成了一批优美的舞蹈戏。这个阶段出现了一大批的剧作家,他们将能和狂言的剧目以及木偶净琉璃的剧本改变成为歌舞伎剧

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

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 艺伎其实算是日本的文艺人,并不等同于中国的妓女,她们很多都只是卖艺不卖身的戏子,下面是分享的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歌舞伎和艺伎有所区别,也有所相似:艺伎历史比歌舞伎长,歌舞伎只是做歌舞方面的工作,而艺伎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也有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所以说艺伎工作范围广些。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为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外国人虽然听

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吸引在人们去欣赏而经久不衰。 知识拓展:歌舞伎与艺伎区别的其他解释众所周知,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是著名的传统艺术,今天日窗君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又极具特色的歌舞伎世界。 许多来日本旅行参观歌舞伎后的朋友会说,这跟来之前所想象的歌舞伎完全不同,难道不应该是华灯初上夜色昏暗时,身着长袖五彩花纹和服、头上高高发髻上插满花朵缎带等饰物、在三味弦和鼓点伴奏中翩翩起舞的“歌舞伎”吗?其实大多数人对“艺妓”、“舞妓”与“歌舞伎”这三个身份有所混淆。 艺妓和舞妓,在古代甚至近代,都有一定的“暧昧”含义。艺妓最初的形式,其实是在高级餐厅和旅馆就餐时,客人叫来给酒席助兴的女孩子们,说起来也算是“陪酒女”的一种。 但因为毕竟艺妓和舞妓属于风雅的范围,所以服务内容和演唱“三味线”(日本风格的三弦曲调)和表演舞蹈为主,待客人兴致渐起时同客人玩一些酒席助兴的小游戏。但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艺妓并不是国人以为的那种喝多了就可以推倒的“陪酒女”,在古代和近代日本,那些卖身为生的女子反而不被称为“妓”,而是“游女”。 “舞妓”这一词几乎仅仅在京都使用,指的是尚未出师的艺妓。也可以说舞妓是艺妓的前身。一个艺妓出道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包括礼仪、舞蹈、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教养。

我眼中的日本

我眼中的日本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从小学的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日本这个国家的。对日本文化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九一八事变,八年的抗日战争,很多人一开始对日本都是抱有偏见的吧。我们无法去改变历史,也无法只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里看它的未来。 其实在理解日本之后,很多观念会变得很不一样,即使最初是带着偏见看这个国度的。日本文化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很学习的地方。 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移植能力。与很多国家不同,日本在学习借鉴别国制度文化时,是完全的移植,虽然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些许改变,但是这种移植在日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历史中看到这一点,大和民族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以圣德太子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孝德天皇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可以说,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完全得益于中国的制度。 日本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则得益于对西方国家制度的移植。日本这种彻底移植的能力让它迅速地成为世界强国。另一方面,日本之所以完全移植成功,在于它对旧文化的摒弃。说实话,移植觉得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狠劲,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狠狠心,就什么都有了。日本的武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本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饮食文化。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吃日本料理,先不说它的味道,只是看,就能让人觉得满足。中国有个成语说“秀色可餐”,形容女子,这里用来形容日本的饮食也不为过,恰到好处。日本饮食中,生鲜海味占了大部分。这应该和日本海岸线绵长有很大关系,地理环境造就的日本饮食是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日本饮食基本以清淡新鲜为主,这很适合养生人士。不过,最好吃最好看的日本料理仍然是最爱。 很多文化虽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似乎比中国更为丰富多彩。以“茶道”为例,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现在茶道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这样说来,日本在对外来文化的移植中,对其精华的发展也做到了尽善尽美。 日本有一个别称,樱花之国。把富士山作为旅游目的地很久了,那里的雪,那里的樱花,那里不一样的人文,相信很多人都很向往吧。日本历来有樱花节,樱花盛开的季节,到处都能够看到一边赏花一边举行宴会的情景。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在传统的婚礼等喜庆场合,经常要饮用一种在盐浸的樱花瓣里加入开水的樱花汤,便是取樱花的吉利之义。樱花盛开的四月,也正是入学、就职的时节,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樱花又代表了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未来形象。除此之外,在日本到处都是用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

谈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我看日本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无论是《菊花与刀》还是《樱花与武士》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似乎都想靠着二手三手的资料和几年的旅日经历, 清晰的描述日本社会的演进, 但这似乎太难了。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也好, 民族的劣根性也罢, 似乎不是旁观者能够准确体会的, 也不是身在其中的该国国民所能准确概括的。就我个人而言, 日本, 是一个让我敬佩让我愁的国家。 之所以敬佩。原因有三。 其一,日本人好学。谁强跟谁学,学得也很灵活,见风使舵,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古代中国强,那跟中国人学。学制度,大化改新;学宗教,弘扬佛法;学文化,文字、服装、舞蹈、饮茶。但是有一点他没学好, 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没学, 这给日本后来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没科举意味着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这也是导致日本天皇式微,幕府强大的原因之一。到了近代,中国不行了,美国鬼子找上门了,那人家就跟美国学。人家不耻“上学” ,不惜一切代价的学,学最好的,哪个国家的好东西都藏着掖着想垄断是吧,那我“偷师” 。比如说, 德国啤酒最好是吧, 那人家就派个人去德国慕尼黑的啤酒工厂里工作, 那哥们也忠于天皇, 成天下了班没事就往厂子门口等着, 等着往总经理的汽车上撞, 只为了尽快结识总经理, 进入管理层,拿到配方。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这种不择手段的“学习”真的是让我大受刺激。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全世界学生、学徒发扬光大。可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总是在宣扬“不耻下问”的难能可贵,历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古代多么多么辉煌,什么什么领先,不知是适度的民族自豪感还是过度的民族自卑感。 其二,日本人能创新(但不是原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刚开始抄你的是吧, 但是全盘照抄之后我再自己琢磨琢磨, 稍微一改进就把你超越了, 考出来的分数比你还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起点高,发展快啊。刚开始不知道怎么造汽车、造电视吧,但我几年之后就比你强,东芝、松下、索尼、夏普……带电的、顶级的全是日本货。我质量比你好,款式比你新,用料比你少,价钱比你高,就是卖得好!

中日文化比较之京剧与歌舞伎

从京剧与歌舞伎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曾读过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一首小诗:“玉箫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当时不理解“芝居”的意思,后来经过查阅得知,“芝居”是一个日语词,意为戏剧,自此,对比较中日戏剧的异同兴趣浓厚。 中国的戏剧以京剧为国粹,而日本的戏剧又以歌舞伎为国粹,所以,经过一学期的中日文化比较课程的学习,特此以京剧和歌舞伎的异同来比较中日文化差异。 黄遵宪把歌舞伎看作“异境里遇故知”没错,歌舞伎和京剧确实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都属于举世闻名的传统艺术和古装喜剧,两者均是以歌舞为主体的综合性的艺术类型。京剧虽然是形成于北京,但它是多种戏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演变出来的产物。京剧是在“徽剧”“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弋腔”“秦腔”和一些地方小调的精华,又结合了老北京的语言特点,经过融合,才发展成现在的京剧。而歌舞伎的发展,是在江户时代初期,一位叫做阿国的年轻巫女,在京都表演歌舞伎舞蹈。当时身着男装翩翩起舞的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之后慢慢各地都出现了追随和效仿者,因而歌舞伎便流行了起来。歌舞伎后来经过几次日本幕府的禁止与修改,最终演变成由成年男性演出的形式。歌舞伎也由最开始的注重美貌来吸引观众,转变成追求演技,并且只由男演员进行的纯粹演艺。因此,京剧和歌舞伎都不是简单而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融合了多个剧种,兼容和包含了多个艺术形式而发展形成的,这儿体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日文化各有的文化包容,都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存留、扬弃并且自成一体。 但是,中日艺术上的差异有在这两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比如,在表演方面,两者演员面部均绘有脸谱,脸谱的着色均有道德意义上的象征性,但歌舞伎脸谱比京剧更有写实性。演员表演上,两者均有自成一格的程序化规定,但京剧的程式化区域审美化,美观在于程式自身的表现性,歌舞伎的程式仍有较强的写实性,处于程式性与写实性之间,被称为“程式的自然主义”。相较于京剧在舞台表现上重在唱、念、做、打并重 , 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歌舞伎华丽的舞台装饰 , 写实的舞台制景极具写实性。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以写意为特色,不仅在国画、书法、刺绣上有体现,对比发现,在戏剧上也有极其鲜明的体现,京剧运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超越舞台的限制,形成其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而日本的歌舞伎舞台表现就相当豪华了,结构独特的“花道”与旋转舞台,是歌舞伎舞台艺术的独特性,同时也是两种戏剧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花道”是从舞台左边的前沿, 穿过观众席延伸到入口,尤如一道长廊, 它不仅仅是剧中人物上下场的必经之路,而且是整个舞台的一部分,是导演设计舞台调度的最好区域之一。) 就像我们不得不感慨“京剧和歌舞伎从古以来就有很深的姻缘”一样,由于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像中国全面学习所致,我们不得不承认,中日两国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其地域、制度、经济等方面长久的差异,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比如老师所说的,日本人欣赏烟花般的美,向往强大又自卑的心理,而中国文化中大多是长久的、圆满的的美。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土面积不大却能够迅速崛起的日本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它虽然有些苛刻却极具工匠精神的企业制度,它对创新和高质量的追求等,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歌舞伎和京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代表了两国戏剧的最高境界,作为各自的国粹,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都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各自国家的风格和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国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 篇一:日语及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语及日本文化论文 虽然选修的《日语及日本文化》这门课程总共也就只有十次左右,接触的日本文化也不多,但是,经过这段世间的学习,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多少有点感触。日本,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一个资源不怎么丰富的国家,一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民族,一个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国度。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值得传承下去的理由。就像我们现在还风行的端午与中秋,日本也有他们的传统文化,比如相扑,肚皮舞,成年礼等。很多时候看到日本热热闹闹地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看到他们满脸的欢笑,听着他们捣出的鼓声,都会被或多或少地感染着。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同样,我们也能够从这些传统的节日中看出一个民族的特点。比如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很喜欢相扑。我们可以从那些前往看相扑比赛的人眼中看到他们对强者的向往与崇敬,也可以从那些为了成为相扑手而不惜牺牲自己健康的人身上看出他们身心的近乎“疯狂”的执着。又比如日本人人乐钟的肚皮舞:在肚皮上画一个大花脸,然后头戴一顶大草帽,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蹦蹦跳跳起来。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个活动可以用类似幼稚这样的词来形容,但是,对于那些日本民众来说却是乐此不疲。这正应正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自己开心,何必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再比如那个成年礼,在我们中国只是法律上规定一下年满18岁就算成年,何曾这样用节日的方式隆重地宣告“我已经成年了!”?足以看出日本人对一个即将成年的人的重视,更可以看出他们自立自强的特性。还有,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从小学起老师就会教育

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 摘要: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可以说集合了各种艺术的精华。歌舞伎和京剧可以集中的体现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数百年的历史。正因为歌舞伎和京剧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要素的变化而兴衰,所以可以说真实的记载了历史。本文通过对歌舞伎和京剧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青年学生对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两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帮助。 关键词:歌舞伎,京剧,程式性,女形,艺术,渊源 要旨:日本の歌舞伎と中国の京劇は人類文化の宝庫で、各種類の芸術の精華の集まったところと言える。歌舞伎と京劇は集中的に民族の文化素養を体現できる.数百年ほどの長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歌舞伎と京劇は社会の経済、政治、軍事、文化、道徳など諸要素の変化につれて盛衰していたからこそ、歴史のもっとも真実で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る記載ともいえる。したがって、この論文は歌舞伎と京劇の研究を通して、我々青年学生は中日両国の伝統的な文化をもっと深く了解できるうえに、両国の歴史文化を研究することに役立てる。 キーワード:歌舞伎;京劇;程式性;女形;芸術;淵源 1.はじめに 日本の歌舞伎と中国の京劇は伝統的な東方文化から生まれ、そして、発達してきた。また、中日中日両国の友好往来の歴史は「源遠流れは長し」であって、両国戯曲も千年以上の相互交流と影響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したがって、京劇と歌舞伎の間には似ているところもあるし、違うところも存在している。本文は歌舞伎と京劇を概論的に説明して、ふたつの劇種の歴史淵源と表現形式を分析することを通して、皆さんに中日伝統的な文化の粋をもっとはっきりに了解させられるように書かれた。 2.歌舞伎と京劇について 2.1歌舞伎について 歌舞伎は日本人のとっておごりとしての伝統的な芝居である。日本の一番っ代表的な芸術の粋である。江戸時代の初期から生み出された。今まで400年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歌舞伎はいつも目新しくて、ユーニク与表現方法と達者与演技で観客を引きつける。人々に高い人気があ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本歌舞伎文化

日本歌舞伎文化 日本戏剧,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等演剧一起保留至今。此剧包含了 歌舞伎的主要元素——歌、舞、乐。歌舞伎三字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它原以风流舞为基础,后发展成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和中世舞蹈不同的舞台艺 现在歌舞伎的演出内容以舞主,演员以女主角为中心,以台词对白为主,剧情则以男人对女人,好人对坏人的配剧,故事性较强。可以说歌舞伎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现在的歌舞伎在古典和新作方面都有许多尝试,并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和能、文乐相同,在日本古典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深受市民喜爱。同时这们艺术也成为日本最为传统的一种古典戏剧。 此剧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这回来京演出的两部《有钱人的妻子》《瀑布的白线》则反映了以上所提到的风格。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此剧曾多次在海外演出,这次来京是首次以商业演出的面貌来面对我国观众。相信这部话剧的特殊艺术效果(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等),都将成为中国观众欣赏日本经典传统戏剧表演的乐趣所在。 日本的戏剧表演很象中国的京剧,是国宝级的文化节目。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但又不缺乏艺术的共同魅力。它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的曲艺艺术有着异曲同工的

日本文化概论论文.

《日本文化概况》论文

本期我有幸选择了日语与日本文化这门课,通过它我掌握了一些常用日语、了解了许多日本风俗文化,可谓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对日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日本文化的好奇愈为强烈,有了更加深入学习探索的决心和动力。下面,我的论文将围绕着这学期所了解到的日本文化展开。 日语文化习俗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68年“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1947年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一、富士山、刀、樱花 (一)日本名胜 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海拔3376米,使日本最高峰,日本人奉之为“圣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位于距东京约80公里,跨静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富士山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剑锋、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 东京塔位于东京市内,建成于1958年,塔高333米,是日本最高的独立铁塔。铁塔上部装有东京都7个电视台、21个电视中转台和广播台等的无线电发射天线。铁塔下部为铁塔大楼,有休息厅,商城,蜡像馆等。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有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筹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