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资控股企业A股上市的案例--老黄

外资控股企业A股上市的案例--老黄

外资控股企业A股上市的案例--老黄

通商律师:黄传书

2021年以来在境内成功上市的9家外资控股企业如下:

1、东睦股份(600114)于2021年5月11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由日资

控股有限公司60%,专门从事粉末冶金行业,产品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空调、冰箱等,控股有限公司股东日本睦金属境外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离大于境内拟将发售上市公司。

2、成霖股份(002047)于2021年5月31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外资控股72.80%,其中台资成霖企业控股57.45%(通过在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主要

生产用于厨房及卫生间的水龙头、卫浴挂具及花洒等。

3、海鸥卫浴(002084)于2021年11月24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

台资控股有限公司52%(通过在香港登记注册的公司),主营水龙头零组件等卫浴五金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控股有限公司股东除投资于发行人以外,不专门从事其他事具体内容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

4、信隆实业(002105)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台资控股79.9%(通过在香港和萨摩亚注册的公司),主营自行车零配件的生产和销售。

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台湾信隆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小于发行人。

5、晋亿实业(601002)于2021年1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台资控

股有限公司98.62%以上(通过维京群岛注册公司及个人减持),主营紧固件产成品,属其他通用型零部件制造业。除晋亿实业外,公司实际掌控人还先后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分

别成立了晋禾企业、晋纬控股有限公司两家紧固件生产企业,三家企业均在全球市场展开

紧固件销售,且在部分市场的销售存有交叉。

6、汉钟精机(002158)于2021年8月17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台资控股98.5%(通过在巴拿马及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主营螺杆式压缩机,属于普通

机械制造业。公司与间接控制股东台湾汉钟存在较多的关联交易,业务上存在部分重合,

但销售地域不同。

7、斯米克(002162)于2021年8月23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台

资控股有限公司96.36%(通过在维京群岛及开曼群岛登记注册的公司),主营玻化砖和釉面砖的生产和销售,属建筑陶瓷行业。

8、罗普斯金(002333)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台资控股93.80%(通过在开曼群岛及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主营铝型材的生产和销售。发行人的关联企业台湾罗普斯金仅在台湾地区保留对已售产品的维修及保养业务。

9、浩宁达(002365)于2021年2月9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售前港资控股有限公司85%,主营电子式电能表、用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及终端产品,实际掌控人的主要资产在境内。

9个对赌经典案例汇总

★★★ ▎一、陈晓与摩根士丹利及鼎辉对赌输掉永乐电器 2004年家电连锁市场“市场份额第一位、盈利能力第二位”的竞争格局下,跑马圈地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财力。相比而言,国美与苏宁先后在港股及A 股实现上市,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因而有力支持了各自的市场扩张。 而未实现上市的永乐电器在资金供给上则困难多了,为了配合自己的市场扩张,陈晓转而开始寻求私募股权基金(PE)的支持。 经过大半年的洽谈,永乐电器最终于2005年1月获得摩根士丹利及鼎晖的5000万美元联合投资。其中,摩根士丹利投资4300万美元,占股23.53% ;鼎晖投资700万美元,占股3.83%。 正是这次融资,让陈晓与包括摩根士丹利及鼎晖在内的资本方签下了一纸“对赌协议”,规定了永乐电器2007年净利润的实现目标,陈晓方面则需要根据实现情况向资本方出让股权或者获得股权。 陈晓要想在这场赌局中不赔股权,意味着他2007年至少要完成6.75亿元的净利润指标。问题是,摩根士丹利设立的利润指标是否合理?永乐电器2002年至200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820万元、1.48亿元和2.12亿元,显然这个盈利水平与6.75 亿元的目标还差得太远。而摩根士丹利的理由是,永乐电器过去几年的净利润增长一直保持在50% 以上的速度,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2007年实现6.75亿元的目标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获得融资之后的陈晓,明显加快了在全国扩张的步伐。一方面强势扩张自营连锁店,另一方面大肆收购同行。2005年5月至7月之间,永乐迅速收购了河南通利、厦门灿坤、厦门思文等地域性家电连锁品牌。 2005年10月14日,永乐电器登陆香港联交所完成IPO,融资超过10亿港

【金融】【并购】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海外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天齐锂业收购澳洲泰利森锂矿 (2) (1)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通过子公司天齐集团香港收购文菲尔德的65%股权 . 2(2)天齐锂业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发行对象全部为机构投资者 (3) (3)天齐锂业再以现金支付方式向天齐集团购买文菲尔德51%股权 (3) 【交易方案小析】 (4) 案例二:洲际油气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 (5) (1)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变更 (5) (2)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先行收购马腾石油 (8) (3)非公开募集资金偿还股东借款 (9) 【交易方案小析】 (9) 案例三南京新百收购HighlandGroup(持有英国商场House of Fraser100%股权) (10) 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10) 【交易方案小析】 (12) 结语 (12) 在国家战略扶持、企业发展境外业务需求愈发强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寻求收购海外标的,并购动机或是谋求优质资源与先进技术,或是拓展国际销售网络等等。在今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以前,所有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都需要证监会上市部审批,涉及到现金购买及出售资产70%的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换股吸收合并还要并购重组委审核,但是海外标的的审查周期尤其漫长,不仅价格谈判上存在不可预期,同

时法律程序上也异常冗长,因此部分上市公司选择了多种方法绕开重大资产重组审核,本文将对A股市场上的典型海外收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案例一:天齐锂业收购澳洲泰利森锂矿 1、启动时间:2012.12(发布非公开预案) 2、交易标的:文菲尔德(泰利森母公司,100%控股)51%股权 3、交易金额:30.31亿人民币 4、实施步骤 (1)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通过子公司天齐集团香港收购文菲尔德的65%股权 文菲尔德为专为收购泰利森设置的持股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前文菲尔德的股

外资控股企业A股上市的案例--老黄

外资控股企业A股上市的案例--老黄 通商律师:黄传书 2021年以来在境内成功上市的9家外资控股企业如下: 1、东睦股份(600114)于2021年5月11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由日资 控股有限公司60%,专门从事粉末冶金行业,产品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空调、冰箱等,控股有限公司股东日本睦金属境外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离大于境内拟将发售上市公司。 2、成霖股份(002047)于2021年5月31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外资控股72.80%,其中台资成霖企业控股57.45%(通过在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主要 生产用于厨房及卫生间的水龙头、卫浴挂具及花洒等。 3、海鸥卫浴(002084)于2021年11月24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 台资控股有限公司52%(通过在香港登记注册的公司),主营水龙头零组件等卫浴五金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控股有限公司股东除投资于发行人以外,不专门从事其他事具体内容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 4、信隆实业(002105)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台资控股79.9%(通过在香港和萨摩亚注册的公司),主营自行车零配件的生产和销售。 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台湾信隆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小于发行人。 5、晋亿实业(601002)于2021年1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台资控 股有限公司98.62%以上(通过维京群岛注册公司及个人减持),主营紧固件产成品,属其他通用型零部件制造业。除晋亿实业外,公司实际掌控人还先后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分 别成立了晋禾企业、晋纬控股有限公司两家紧固件生产企业,三家企业均在全球市场展开 紧固件销售,且在部分市场的销售存有交叉。 6、汉钟精机(002158)于2021年8月17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台资控股98.5%(通过在巴拿马及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主营螺杆式压缩机,属于普通 机械制造业。公司与间接控制股东台湾汉钟存在较多的关联交易,业务上存在部分重合, 但销售地域不同。 7、斯米克(002162)于2021年8月23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售上市前台 资控股有限公司96.36%(通过在维京群岛及开曼群岛登记注册的公司),主营玻化砖和釉面砖的生产和销售,属建筑陶瓷行业。 8、罗普斯金(002333)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前 台资控股93.80%(通过在开曼群岛及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主营铝型材的生产和销售。发行人的关联企业台湾罗普斯金仅在台湾地区保留对已售产品的维修及保养业务。

公司股权结构顶层设计方案(案例)

一、集中股权,提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提高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以股权作为支付方式能力。 看两个例子一目了然。 某上市公司(信息来源于招股书) 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长钱XX为实际制人。管理团队主要成员雷X、汪XX、卜XX、王XX、尹XX、杨X、张X、李XX、张X、龚XX、王X、姚X、田X、杨X、黄XX、李XX、贾XX、冯X、盛X、叶X、蓝X以及王XX、睢XX共23人为一致行动人。 股权如此分散,首发上市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钱XX的股份更被稀释。按照20XX年11月26日的收盘价计算,钱XX的股份市值仅为3.5亿元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只要收购一个标的以股份支付的话,价值超过3.5个亿其控股地位就不保(虽然有一致行动协议,但是多麻烦啊)。如果将这些一致行动人全部放在一个公司然后对上市公司持股,那么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就会高很多,对外并购股权支付的空间就会大很多。 另一上市公司 公司控股股东为长江XX集团,实际控制人为郁XX、郁XX、邱XX及黄X和四位自然人。其中,郁XX为郁XX之女,邱XX为郁XX之堂侄女婿,黄X和为郁XX之妻侄。要是他们都非得要直接持有股份公司的股份,四个人合起来也就是16%左右股份,淹没在众多自然人股东中,根本谈不上控制长江润发。 二、简化上市公司信息决策流程,不用等到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再进行决策。 由于通过将自然人股东放在控股公司层面,在股份公司进行重大决策时,可以先在控股公司层面通过法定程序将不同意见排除,便于股份公司重大决策的进行。比如在改制重组、IPO等会议时,若是持有控股股东极小股权的股东不同意,那么在控股股东层面通过公司法

对有限公司的决策权限的界定,可以形成最终的决定,保证股份公司的重大事项继续进行。而若是股份公司层面,在改制重组、IPO等重大事项中哪怕有一个小股东不同意签字,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导致该事项进展暂缓,解决完他们的诉求才能继续。 再说一个比较明显的事情,若公司股东是几十个自然人,开一个必须到齐的股东大会非常难,要拿到每个人的亲笔签字更是更麻烦,尤其是有一些仅仅是财务投资人,不是公司员 工的情况下。而若是能尽量将股权收拢,只需要法人股东的股东会决议加上公章就可以了,就简单多了。 三、承接上市主体中目前不宜上市或者目前尚不成熟的业务,待时机成熟后单独上市(国内或者国外、A股或者新三板)或者以定向增发方式注入上市公司。 案例 XX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将在A股上市(已经通过发审会);大连XX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港股IPO。可以预见的是,上市成功后,关于电影发行等文化娱乐类资产将会单独上市或者注入XX电影院线,地产类资产应该将逐步注入XX商业地产。 案例 曾经折戟于财务专项核查的广汇汽车,目前准备在港股IPO,与广汇能源(600256)同隶属于XX集团。 案例 XX控股(原北京XX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具有两大上市平台,即香港上市的XX商业(01025)及国内A股上市的XX百货(600758)。

美股 分拆a股 上市 案例

美股分拆A股上市案例 概述 分拆A股上市是指在美国股市上市的中国公司将其中国内地业务分拆为独立的实体,以便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交易。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市值,同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美股分拆A股上市案例 1. 腾讯控股 1.1 公司背景 腾讯控股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成立于1998年。其主要业务包括社交媒体、在线游戏、数字内容和支付服务等。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1.2 分拆A股上市 2018年,腾讯控股宣布计划将其在线音乐业务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分拆上市,以便 在中国A股市场上融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在2018年底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随后又在2019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1.3 上市效果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分拆A股上市为腾讯控股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和品牌溢价。该公司的上市也为中国A股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高质量科技股票,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和国际化程度。 2. 阿里巴巴 2.1 公司背景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于1999年。其主要业务包括电子商务、云计算、数字媒体和金融服务等。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2.2 分拆A股上市 2019年,阿里巴巴宣布计划将其金融科技业务蚂蚁集团分拆上市,以便在中国A 股市场上融资。蚂蚁集团在2020年底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又在2021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2.3 上市效果 蚂蚁集团的分拆A股上市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巨额的资金和品牌溢价。该公司的上市也为中国A股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高质量金融科技股票,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和国际化程度。 3. 美团点评 3.1 公司背景 美团点评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和生活服务平台,成立于2010年。其主要业务包括外卖配送、酒店预订、电影票务和旅游服务等。美团点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3.2 分拆A股上市 2020年,美团点评宣布计划将其在线酒店预订业务美团酒店分拆上市,以便在中国A股市场上融资。美团酒店在2021年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又在2021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3.3 上市效果 美团酒店的分拆A股上市为美团点评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值提升。该公司的上市也为中国A股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高质量生活服务股票,丰富了市场的投资选择。 总结 美股分拆A股上市是一种有利于中国公司发展的方式。通过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将其中国内地业务分拆上市,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品牌溢价。同时,这种方式也为中国A股市场带来了更多高质量的公司和投资机会,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和国际化程度。以上所述的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和美团点评的案例都是成功的分拆A股上市的典型例子,为其他中国公司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个人整理

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 目录 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 (1) 案例一华润集团在中国房地产业的收购 (3) 一、香港华创收购北京华远 (3) (一)并购背景 (3) (二)并购双方概况 (3) (三)并购的目的及经过 (4) (四)并购方的上市意图 (6) 二、华润收购深万科 (6) (一)并购双方背景及并购动机 (7) (二)收购过程 (9) (三)收购深万科所带来的影响 (9) (四)同行评价 (10) (五)万科定向增发B股,华润增持“受挫" (10) 三、“华远”退出华远 (11) 案例二中国石油重组上市 (14) 一、公司简介 (14) 二、重组背景 (14) 三、重组上市过程 (15) 案例三中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案例 (16) 一、南钢股份要约收购案例简介 (17) 二、成商集团要约收购简介 (18) 三、两起要约收购案例特征分析 (19) 案例四发行垃圾债券为杠杆收购融资的案例 (21) 一、美国Pantry Pride 公司收购Revlon化妆品公司 (21) (一)公司背景介绍 (21) (二) 收购过程 (22) 二、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收购雷诺—纳比斯科(RJR Nabisco) (22) (一)公司背景介绍 (22) (二)收购过程 (23) 三、垃圾债券筹资的分析 (23) 案例五波音兼并麦道 (24) 一、并购背景及动因 (24) (一)麦道 (25) (二)波音 (26) 二、并购过程 (27) 三、案例评述 (27) 案例六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 (28) 一、合并过程 (28) 二、合并背景 (29) 三、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的价值评估与换股比例确定方法 (30)

申通快递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申通快递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作者:***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1期

2016年12月,艾迪西置出全部资产、负债,置入申通快递100%股权,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后,德殷控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陈德军、陈小英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申通快递实现借壳上市,登陆A股。本案例主要通过对申通快递借壳上市过程的梳理,了解申通快递实施“借壳上市”的动因、资产重组的具体内容以及“借壳上市”后对申通快递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 中国的快递行业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网络购物规模为全球第一。目前,中国快递企业的经营模式可以分直营模式和加盟模式。EMS、顺丰、外资Fedex、DHL、UPS,TNT等实现直营,“四通一达”等品牌企业以加盟模式为主。2016年12月30日申通快递实现借壳艾迪西上市,艾迪西置出全部资产、负债,置入申通快递100%股权,作价169亿元。申通的借壳上市,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拉开了快递与资本结合的序幕,排名前十的快递公司开始争相登陆资本市场。 (一)借壳公司——申通快递简介 申通快运全名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品牌始于1993年,公司致力于民族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打造中转运输网络、终端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立体运营体系,立足于传统快递业务,全面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以专业的服务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推动中国快递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申通快递还积极建设海外仓服务体系,目前国际业务已经拓展至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近二十个国家。二十余年的发展,让申通快递形成了完善、流畅的全国范围内的自营快递网络。

互联网革命以来电商在我国迅速发展,“桐庐系”和顺丰控股格局的出现催使快递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作为“桐庐系”老大哥的申通快递,原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的它如若不能尽快上市募集到更多资金用于发展,将很快被同派系的其他兄弟公司取代。 (二)申通快递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1.行业竞争需求 快递企业间的竞争一直以价格竞争为主,拥有价格优势的企业就能在市场上迅速占据有利位置,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资本涌入快递业,原本的价格竞争模式被破坏,开始转向资本竞争模式。在此宏观背景下,申通快递面对日益加剧的同行竞争,需要在短期内提升自身优势,做大做强就必须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上市不仅能够满足融资需求也能加大品牌宣传效应,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此,帮助申通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规模及效益。 2.相较于IPO更有优势 IPO是我国企业上市的基本途径,我国证监部门对申请IPO的企业有最低注册资本金、盈利指标等硬性要求,而且申请IPO的周期较长。而借壳上市只需要与壳方进行沟通协商,可以绕过证监部门一系列复杂的审核程序,有效缩短申请时间,降低和交易成本时间成本,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企业上市。 二、申通快递A股上市方案设计 (一)借壳上市方案设计 根据图2-1所示,艾迪西(002468)拟购入申通快递全部股权,其股权的预估值约为169.11亿元,由于这个数值远远大于艾迪西公司2015年末资产总额15.70亿元的数值,比例1076.18%,大于 50%,是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二)资本运作重组的具体内容 首先2015年12月31日,艾迪西作为本次借壳上市的让壳方,将本公司所拥有的评估价值为7.26亿元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出让给第三方Ultra,收购方式为现金。此步操作让艾迪西成为净壳公司。 然后艾迪西向申通快递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以增发新股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置申通快递100%股权。经过此次交易,申通快递变成艾迪西的所属子公司,申通快递的实际控制人陈德军、陈小英也就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 导语:外资私募基金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桩桩浮出水面的并购案例引人注目。但并不是每个收购案例都进行得干净利落,收场皆大欢喜。凯雷收购徐工和高盛收购双汇就是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同样是外资私募基金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意欲绝对控股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可是结局却是截然不同,悲喜各异。外资私募基金在复杂的中国政治社会环境中,如何折冲樽俎才更能顺利取得最终的胜利?魔鬼藏在细节中,为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两起收购案。 1、凯雷收购徐工案路线图2002年改制以徐工机械为平台启动改制计划。 2002年,徐工集团开始启动改制计划。2003年中,摩根大通正式出任徐工集团的财务顾问,引资改制进入操作阶段。自2003年中开始,原徐工机械中非实业资产得到了剥离,同时清算了内部企业交叉持股的资产。徐工集团为数众多的合资公司则大部分未进入徐工机械,最终打包的资产主要包括徐工集团核心的重型厂、工程厂、装载机厂以及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亦包括“徐工”品牌的知识产权。20xx年初,打包完毕后的徐工机械引资工作正式展开。20xx年选秀凯雷入围徐工集团。 引资之初,入围的有多家投资者,作为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一度被视为最有力的竞争者。徐工集团对

卡特彼勒并不陌生。早在1995年,徐工集团即与之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20xx年中,徐州方面对入围者进行了第一轮淘汰,公布了六家主要的潜在投资者,卡特彼勒赫然在列。20xx年10月,第二轮淘汰已见分晓。出人意料的是,清一色的金融资本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胜出,而此前志在必得的卡特彼勒正式出局。年敲定战略投资者确定为凯雷。 第二轮淘汰后,剩下的三家投资基金以数月时间对徐工机械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并与徐州市政府开始了进一步谈判。在xx 年5月左右,凯雷已然获得了进行细节谈判的优先权。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凯雷将出资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机械85%的股权。年胶着公众舆论发酵。 xx年初,徐工方面将交易材料上报,等待有关审批的最后一个环节商务部的批复。就在此时,2月12日,一篇名为《外资蚕食中国产业调查:谁享国退洋进盛宴》的文章将徐工收购案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年3月4日,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外资并购已危及国家经济安全,需要规范。随后,有关“外资并购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论调在两会会场中迅速发酵。从xx年6月6日起,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连续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提出“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的概念,把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和徐工案例结合一起,不仅以民族产业保护问题拷问了凯雷徐工收购案,对凯雷收

外商投资企业能否在国内上市?(含成功上市企业案例)

外商投资企业能否在国内上市?(含成功上市企业案例) 2018-12-26 12:37 近来有一些客户咨询外商投资企业是否可在境内上市?从法律性质来说,外商投资企业亦为中国法人,在境内上市并没有法律障碍,有关主管部门证监会和商务部也持积极态度,但却缺少操作细则。 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形式有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境内上市的外资企业大多为外资参股企业,外资控股企业上市的案例较少,使投资机构和保荐机构对外资控股企业的投资和保荐上市心存疑虑,裹足不前。 目前,确实还没有外资企业上市的操作细则,但外资企业上市可以比照内地企业上市的程序。 一、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法律及政策依据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申请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必须是依据《公司法》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2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公司法》正是通过此条款实现了和相应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的无缝衔接,把外商投资企业纳入了《公司法》调整的框架。 《证券法》第12条则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应当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对拟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从所有制形态上进行限制。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形式,只要符合上市条件,即可在中国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这表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在基础法律层面不存在法律障碍。 1995年外经贸部发布的《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15条明确规定了外商投资企业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和程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作为发行人在证券市场上市公开发行股票,《暂行规定》搭建了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通路。外商投资企业首先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在证券市场上市已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基本程序和模式。 在2001年外经贸部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中,第2条明确规定了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的具体条件。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除了需符合《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之外,还要求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在上市后外资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等。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_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_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是企业兼并收购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上市捷径。它是伴随着证券市场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态的资本运营现象。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借壳上市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1:圆通借壳上市 3月22日晚间,大杨创世披露重大重组方案,拟将公司的服装制造业务整体出售,同时以175亿元对价购买圆通快递全部股权,后者实现借壳上市,成功登入A股市场。这也是继申通宣布借壳艾迪西之后,又一家快递公司成功完成资本运作。 数据显示,圆通上市后,创始人喻会蛟、张小娟夫妇持有的股份比例虽然将降低至64.36%。但券商研报预计,两人身价将达到304.42亿元。 圆通速递成功借壳也使得背后的股权投资方也大捞一笔。此前,阿里创投和云锋新创以25亿元取得圆通速递20%股份。两者背后均有马云身影。马云持有阿里创投80%股份,云锋新创除马云外,还有史玉柱的巨人投资、影视明星赵薇也是其股东之一。 圆通上市后,阿里创投、云锋新创的股权将被稀释到11.09%和6.43%。以此计算,上市后对应市值将分别为52.46亿元、30.41亿元,较入股时增值57.87亿元。 其实,股权投资在快递行业十分普遍。顺丰很早就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签署协议,三者总体投资了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老牌快递巨头宅急送也宣布获得融资,上海复星集团、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弘泰资本、中新建招商股权投资基金对其进行联合投资。 股权投资将是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配置方式 目前,股权投资已经逐步成为当下热门投资产品。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红利已释放殆尽,以“大众创业”为形式的“创业型”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投资来说,股权投资市场已展示出优质的投

联合利华案例

□联合利华历史与今天 1930年,联合利华(Unilever)由荷兰人造黄油公司与英国利华兄弟制皂公司合并成立,这两个公司在原材料、产品市场和分销渠道方面颇具相同之处,这使得合并非常成功。联合利华集团总部设于荷兰鹿特丹(Rotterdam)及英国伦敦(London)。 联合利华公司位于财富全球500强前列,拥有46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和68亿美元的利润,在150个国家推广其品牌,在90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联合利华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公司的冰淇淋、冷冻食品、茶饮料、调味品、人造奶油和食用油生产位于世界第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洗涤用品、洁肤产品和护发产品生产商。全球247,000名员工。 联合利华(Unilever)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需求。70多年以来,一直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每年投资约65亿美元用于市场营销,投资10亿美元左右用于科研。拥有许多国际性、地区性和本地性的品牌,其中家乐、多芬、好乐门、立顿、力士、梦龙、奥妙和凡士林等在全球广受欢迎;而其他品牌也成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首选。 □联合利华主要产品 家庭及个人护理用品:联合利华是全球领先,也是亚洲最大的家庭及个人用品生产商。拥有众多的国际品牌,包括国际知名的个人护理品牌旁氏、力士、多芬、洁诺和凡士林以及家庭护理品牌奥妙、金纺等。 食品与饮料:联合利华在全球食品与饮料公司中位列前三,同时是全球最大的调味品、冷冻食品和茶叶生产商,拥有家乐、立顿等世界知名品牌。

冰淇淋:和路雪是世界第一的冰淇淋品牌,也是联合利华旗下最大的品牌。在著名的心型图案的引领下,可爱多、梦龙、百乐宝等众多品牌在全球60多个国家家喻户晓。此外,联合利华还拥有全美最受欢迎的高档冰淇淋品牌Ben & Jerry’s。 □联合利华与中国 1986年,由联合利华与上海制皂厂、上海日化开发公司共同组成的上海利华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香皂及液体产品,包括:力士香皂、力士浴露、力士洗发水、力士洗面奶、金纺衣物柔顺剂等。1990年,由联合利华与上海日化开发公司、上海日化二厂组成的上海旁氏有限公司成立,生产针对中国女性皮肤特点的皮肤护理产品,品牌包括“旁氏”、“凡士林”和“梨”牌。1993年,由联合利华和上海日化开发公司、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合资组建的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成立,生产和销售洗涤产品;同年,由联合利华和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共同合资创建的广东立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生产“立顿”牌红茶、“茗闲情”牌茶包。1994年,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奥妙”洗衣粉;由联合利华和上海牙膏厂共同投资组建的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中华”、“美加净”、“洁诺”及“皓清”牌牙膏。同年,由联合利华和群星公司共同创办的合资企业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生产和路雪冰激淋,品牌有:梦龙、可爱多、百乐宝等,并于1996年在太仓市建成第二家工厂。

(上市筹划)外资要约收购我国上市公司初探

外资要约收购我国上市公司初探 目录 一、“收购”的概念 二、我国证券法中的“收购” 三、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策略分析 (一) 认购B股 (二)协议收购 (三)间接收购 四、要约收购 (一)收购要约的定义 (二)收购要约的公布 (三)收购要约的内容 (1)收购的证券类别与数量 (2)对价的主要方式 (3)价格确定 (四)要约期限 (五)要约的变更 (六)要约的撤销 (七)对收购要约的承诺 (八)要约收购的结果 外资[i]对国内上市公司的收购起始于1995年中期,此后一直方兴未艾。1995年7月,日本五十铃自动车

株式会社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声称一次性购买“北京北旅”4002万股法人股。1995年9月,美国福特公司以4000万美元入股江铃汽车。[ii]日本松下印刷株式会社和新进商会株式会社也与“银广厦”签定合同项目。马来西亚乐斯工程有限公司一次性投资7000万美元,购买江苏杨中大桥50%的股权。[iii]此外,外资还通过证券市场流向我国基础行业(如航空、机场建设、能源等)。[iv]2000年9月15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商机”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银行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中银国际主办,旨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为中外企业寻找、拓展更多的市场购并机会。[v]以上种种,标志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已经发展到借助证券市场来进行的新阶段。 一、“收购”的概念 收购,是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出现的概念。简言之,是通过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获得该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行为。我国法规中最早给收购下定义的是《深圳上市公司监管暂行办法》[vi]第5章第47条:“收购与合并是指法人或自然人及其代理人通过收购,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或公众公司)的股份,而获得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此后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股票条例》)[vii]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viii]都没有对收购下定义。目前的用法多为并购,即收购与兼并的合称,可能是源于对英美国家中M&A(Merger and Acquisition)术语的沿用。 公司收购的概念最早源于普通法上的“Take over”与“Acquisition”两个词。[ix] 依据布莱克法律词典,“Take over”的意思是:“取得控制权或经营权――并不一定限于绝对所有权(Absolute Title)转移”。[x]包括了直接购买公司资产和收购股权在内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取得。在涉及股权收购时还包括:1.要约人与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达成股权转让协议(agreement between the offeror and the controllers of the target company);2.在证券交易所购买目标公司股份(by purchase of shares at the stock exchange);3.发出公开收购要约(by a take-over bid)。[xi] “Acquisition”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的意思:“获得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xii]当它与控制权结合起来时,依据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可以有3种方式:1.发出公开收购要约(tender offer);2.通过公开市场购买(open-market purchase);3.私下协议(agreement)。[xiii] 经常与收购一起出现的词语还有“兼并”和“合并”。其中,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归并为一个公司的行为。[xiv] “兼并”来源于英语“Merger”。依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兼并”(Merger)的解释是:“两个或更多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多家公司。”依据布莱克法律词典,兼并可以通过3种方式进行:1.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2.购买其他公司额股份或股票;3.对其他公司的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和负债。[xv]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收购与兼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动机上看,都是为了取得对其他公司的控制权;从结果上看,都满足了企业对外扩张的需求;从手段上看,都包括购买目标公司发行在外有表决权的股票。就上市公司运作的角度而言,二者在许多方面是重叠的,故而在美国有M&A的用法。但是,收购与兼并还是有区别的。从主体上看,收购的主体可以是法人和自然人,而兼并的主体只能是法人――兼并公司与被兼并公司;从操作层面看,收购可以不通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而兼并必须通过被兼并公司的管理层;从法律结果看,收购不导致被收购公司法人资格的丧失,仅可能导致被收购公司上市地位的丧失,[xvi]而兼并必然导致被兼并公司的法人资格的丧失;从法律程序看,兼并必须通过双方股东大会批准,而收购(特别是要约收购)基本上与股东大会无关。

公司治理学案例分析

国美案例分析 黄光裕的倒下 引子2008年11月28日,中国证监会证实“首富”黄光裕涉嫌在上市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违规。证监会表示:2008年3月28日和4月28日,证监会对三联商社(6.90,-0.17,—2。40%)(SH 600898)、中关村(6.00,-0。06,—0.99%)(SZ 000931)股票异常交易立案侦查,调查发现在涉及上市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涉及金额巨大,证监会已经将有关证据资料移送到公安机关。北京鹏润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黄光裕,黄光裕所涉嫌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1、操纵股价,也就是操控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4.07,—0.03,-0.73%):2007年下半年,*ST金泰连续拉了42个涨停板,被称为中国股市第一“妖股”。它创下了A股市场个股连续涨停数量的历史之最. 2、黄光裕为让国美实现在香港上市,通过行贿前商务部官员郭京毅等要员而绕开商务部的相关审核规定。 3、早年黄光裕兄弟初创阶段曾出现违规贷款13亿元。 过程2008年11月24日23点,北京鹏润大厦18层的国美电器总部仍然灯火通明。国美总监级以上管理人员各司其位,静待一场紧急会议的结果。黄光裕掌控的国美帝国经历了22年来最为漫长难捱的一天,而黄本人却缺席了。2008年11月25日清晨,国美总部的例行晨会上,黄不惜违反香港证监会规定,提前公布“第三季度盈利5亿元”以安抚员工紧张的情绪.2008年11月25日下午的情况要好些: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率队拜访国美总部,并奉上2009年第一笔23亿元的供货大单.但几乎同时,更多的供货商开始盘点与国美的未结算货款,一家银行下令紧急核查国美及黄光裕关联企业的贷款情况。2008年11月25日,国美电器首席执行官陈晓在晚上主持国美全国紧急视频会议,暂时缓解了正在国美蔓延的慌乱。国美留守内阁统一了对供货商以及普通员工的安抚策略,并根据会议内容将制定《致国美全体同仁书》,即日下发至遍布全国的1300多家门店。 紧急会议的第二天,国美迅速展开自我救赎:上海国美开始约供应商恰谈货款结算的相关事宜.国美将在内部流程上缩短结款审批周期,同时在供应商还款方面也会有一些新的政策。消息人数指出:维护好供应商的利益,是国美生死存亡的关键,即使是国内最强势的家电厂家也承认,每与国美谈判一次就“如同被扒了一层皮”,现在无疑是国美的老对手苏宁提升市场话语权的绝佳机会:黄光裕一事曝光当天,苏宁即连夜在其总部南京召开全国视频会议商讨黄光裕拘查的影响和对策。 进一步看:到2010年5月,国美需进行46亿元可转债的赎回,其年利润只有20亿元左右,资金压力可想而知,苏宁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持有现金125亿元,是国美的4倍,并非没有可能在必要时刻接盘国美 黄光裕男,1969年5月出生,属鸡,广东汕头人,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1988年7月~1992年7月 )2008年10月7日,《2008胡润百富榜》在上海揭晓,39岁的黄光裕以财富430亿元,第三次当上中国首富。在此以前:他曾在2004年以财富105亿元;2005年以财富140 亿元分别两次蝉联2004~2005年首富,2007年以财富450亿元2007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排名第4;2008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则计算黄光裕的财富为183.60亿美元,位居第三。黄光裕拥有香港上市公司35.55%的股份,市值140亿元;零售非上市公司100%的权益,市值约100亿元;历年套现135亿元,部分投资到房地产领域。

港股回a股的成功案例及分析

例一: 港股回A股的成功案例可以以小米集团为例进行分析。小米是一家中国科技公司,于2018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随后在2021年回归A股。 1. 股票定价策略:一项成功的战略是合理定价。小米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时,采用了较低的发行价,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增加了交易量和流动性。这种策略为小米的股价上涨奠定了基础。 2. 提升公司价值:在回归A股之前,小米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扩大业务范围,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公司实施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如拓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增长潜力的期望。 3. 优化投资者结构:在回归A股之前,小米进行了一次H股转A股的重组,将境外持股的股东引导到A股市场。这样做有助于优化公司的股东结构,提高A股市场的知名度和流动性。 4. 市场环境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和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金融互联互通政策的推进,也为小米回归A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中国内地投资者对于高科技公司的热情以及对国内龙头企业的偏爱也为小米回归A股提供了支持。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小米成功回归A股,并在回归后股价表现良好。 例二: 万科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在2009年成功回归A股。 1. 发行定价和市场定位:万科在香港IPO时采取了相对合理的发行价,并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此后,万科回归A股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当的发行定价和市场定位策略。 2. 经营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万科企业在香港上市前凭借其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先地位、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这种经营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为万科回归A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政策利好和市场环境:回归A股的时机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对于发展民营经

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大案例

中国上市公司收购50大案例 一、1990年至1998年未规范的上市公司收购 1. 宝延风波——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第一案 1993年9月13日, 深宝安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9月29日, 上述3家公司已经分别持有延中实业%、%和%的股份, 合计持有%;由此, 延中实业的股票价格从9月13日的元涨至元;9月30日, 宝安继续增持延中实业的股票, 持股比例达到%;至此宝安才发布举牌公告宣称持有延中5%以上的股票, 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 向延中实业公开宣战;这是1993年国庆节的前夕;1993年的宝延事件, 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延中股票达%, 而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由此开辟了中国证券市场收购与兼并的先河, 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例通过二级市场收购达到成功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后来, 1998年, 方正入住延中, 延中改名为方正科技,

后来有发生长虹、裕兴争夺控制权的收购事件; 宝延风波是中国大陆第一例股权转移事件, 标志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其后万科参股申华、恒通控股棱光、康恩贝吃掉凤凰、辽国发拨弄爱使、恒丰举牌兴业、一汽买金杯等一系列事件,都可说是宝延事件激起的千层波浪,同时也催生了中国股市挖掘不尽的题材板块--资产重组; 涉及要点: 信息披露的程序; 公告、反收购 2. 申华竞购案 1993年11月10日, 宝延风波平息没多久, 深万科000002发布公告, 深万科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申华实业5%股份;1994年3月31日, 中国证券报在第四版上刊登万科4家A股股东授权万科B股股东之一君安证券所作改革倡议——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书, 其中对万科参股申华大加指责;王石虽对此并不认同, 但其实在1993年末万科就已经开始减持申华的股票;1993年底, 申华工贸持股%, 依然是第一大股东, 万科持股比例已经降为%;在后来的两年中, 万科继续减持, 直至1995年从申华前10大股东名单中退出;同年, 申华工贸及瞿建国等与上海太阳海设备有限公司发生股权纠纷, 申华工贸退出但太阳海也没有进入申华实业, 而1995年瞿建国以%的持股比例, 俨然位居第一大股东之列;此时申华实业的股权分散的程度已经到达历史最低点;在1996年底, 金融大厦即将封顶之时, 广州三新公司在二级市场大量买进该公司股票, 接连二次“举牌”公告, 并引发“申华”公司董事会的内部决裂;七名董事要求接纳“三新”公司的四名新董事, 并与董事长反目;在此关键时刻, 作为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君安证券”公司登场入驻, 先后持流通股15%, 成为无法抗争的第一大股东君安入住申华

(完整版)分拆上市介绍及案例分析

分拆上市介绍及案例分析 一、分拆上市涵义 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 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二、分拆上市的背景 自2010年4月13日证监会允许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的消息公布以来,初期市场各方主要是基于相关上市公司估值提升的角度出发进行“寻宝”,而此后对于分拆上市的担忧和质疑也屡见不鲜。 从表面来看,分拆上市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为了通过增加创业板股票供应来达到有效抑制市场对于创业板过度炒作的行为,促进市场回归理性.到针对创业板市场所存在着“三高”现象(即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和超募金额高),管理层并未如往常一样采取简单的行政干预手段进行调控,而是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引导和规范,如根据市场情况加快或降低扩容节奏;通过《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和《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等相关政策对超募资金用途进行严格规定,通过合理发挥和调动市场自我调节功能,谋求实现新股发行节奏市场化和发行价格市场化的目标。 因此,管理层允许分拆上市的真正意图并不仅仅是为了抑制创业板市场的过度投机,而是有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扩大相关产业资本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考虑到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一方面

南孚电池购并案例资料

南孚电池购并案例资料

目录 南孚电池购并案例资料 (1) 031111摩根士丹利退出南孚电池终被竞争对手吉列吞食 (3) 031210鲸吞南孚 (6) 050307南孚命运的启示:透视股权频变的背后的意义 (11) 050508南孚股变之惑 (14) 050513那一场“国退洋进”的资本游戏 (20) 051025海外基金收割中国本土企业是助推器还是榨取者 (23) 051031吉列入主南孚一个民族品牌的湮灭? (31) 051031雾锁前途:南孚启示录 (35) 051205南孚电池股权变更背后 (37) 060118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 (40) 060327当前外商对华投资动向、问题及建议 (47) 060328并购市场是否狼来了么 (51) 060405触目惊心:外资“蚕食”国企四大秘笈 (56) 060422我国完善引资政策的建议出炉 (58)

031111摩根士丹利退出南孚电池终被竞争对手吉列吞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1-11 编辑:张晋 近20年的风云变幻,使得南孚电池的能量消耗不少。 其间民资进入、外资涌进,也改变不了终被竞争对手吞食的命运,即使援手的是摩根士丹利。 “我们其实一直担心他们把我们卖给国外电池公司(美国吉列)。”南孚电池的一位高层说道,不过,这个南孚高管们最担心的事情眼下还是成为了现实。 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Duracell)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Gillette)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吉列没有透露交易的具体条款,但吉列表示,这笔交易将使其今年的盈利“略有”增加———南孚年销售额超过8000万美元,其电池在超过300万个零售点出售。 “现在仍是敏感时期。”11月初,身为南孚电池总经理的丁曦明先生,坚持不肯透露半点风声。 据了解,吉列以大约1亿美元的代价,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后者持有南孚电池72%的股份。 南孚之路 南孚的前身是南平电池厂,1958年创建于福州,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965年开始生产一些军工用品,后将厂址迁到南平。1987年,时任厂长的陈来茂在外出考察时发现,具有高新技术的碱性高能锌锰电池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资金问题让他们却步———要引进的日本生产线价格高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而南平电池厂当时的固定资产不过200万元。 1988年,问题得到解决———南平电池厂与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孚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以下简称“基地福建公司”)、福建兴业银行(现“兴业银行”)联姻,成立我国电池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百孚公司实际上是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以下简称“基地总公司”)设在香港的子公司,挂靠在华润集团旗下。百孚公司当时持有南孚电池25%股份,基地福建公司持股20%,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占40%股份,而兴业银行则投了90万人民币,占15%股份。 1990年7月15日,南孚引进的第一条日本富士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1992年5月,南孚上了一条7号电池生产线,1993年12月,中国第一条LR03(7号)碱性高能锌锰电池生产线又在南孚投产。1998年,南孚固定资产号称达4亿,据公司员工回忆,在199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