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几年柳永研究综述

近几年柳永研究综述

近几年柳永研究综述
近几年柳永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05-21

作者简介:明智(1976-),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2005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第23卷第2期2008年2月Vol.23,No.2Feb.2008

近几年柳永研究综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柳永及其词的研究做简要的回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柳永生平、思想性格、悲剧心态、

悲剧成因研究;(2)柳永词研究;(3)柳永与其他作家及柳永词与其他文体比较研究;(4)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在文学史上如何定位的研究。

关键词:柳永;词;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8)02-0046-06

近几年(2001-2005)柳永研究呈现繁荣态势,成就蔚为大观。仅研究论文就超过一百四十篇,比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这二十年论文发表数量的总和还多。有的从新的视角对柳永及其词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展,许多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笔者仅就所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简述。

一、柳永生平、思想性格、悲剧心态、悲剧成因研究

(一)生平研究

限于《宋史》中没有柳永传,加之柳永生平研究缺乏其他确凿证据与充分材料,柳永生平众说纷纭,故关于其生平考证的文章较少。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一文认为,柳永生于987年,于1031年考中进士,其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镇江府志》所载泗洲判官、著作郎、太常博士诸职,均非柳永生前所任,所谓的《宋故郎中柳公墓志》,乃系一篇伪作。这个观点较为新颖,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商榷。曾大兴《柳永宦迹游踪考述》根据柳永《乐章集》本身提供的一些重要线索,参考宋元一来有关史乘、笔记、方志记载,对柳永在睦州、昌国、苏州、泗州、华阴、灵台、江夏、九嶷山和成都等九处的宦迹与游踪作了细致的考述,同时对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应予以重视。

(二)思想性格研究

钱索芳《谈柳永的叛逆思想》指出,由于众多原因的共同作用,柳永成为他那一时代背离主流取向的叛逆者,他对封建士子恪守的梦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弃,他高度重视良性情感,对妇女则持有一种平等的态度。宋瑞芳在《柳永的平民意识》中认为,柳永仕途坎坷,在当时日益繁华的大都市中与歌妓乐工厮混,这种境遇冲淡了他身上的士大夫气息,而较多的接受了城市平民的影响,正如他的词一样,他的人格精神与所出的时代是充满矛盾的,确切地说,是与当时整个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这些都是与当时的传统观念相水火的市民意识的反映。王文娟在《艳词背后的心灵挣扎——

—柳永艳词解读》中说:“(柳永)一面享受着个性的张扬,一面却被理智告诫:要成为升限之人,必须放弃现有的生活,于是由理想人格的追求不得到实有人格的追求和张扬,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自责与无奈的逃避,以至最终自我迷失。这是一个人格分裂搏击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挣扎的悲剧。柳永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又是一个性格悲剧。

(三)悲剧心态与成因研究

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剖析了柳永内心的痛苦。文中指出,俗名远扬既给了柳永傲视现存权威和传统价值

46

的资本与力量,同时也让他承受了传统仕宦观念的沉重压抑和打击,他愤激社会,放纵自我,体验到生命的空虚与追求的无聊,进而质疑仕宦追求的意义,最终以在世俗情欲中伸张自我作为化解心灵痛苦和内在紧张的出路。相比之下,胡春玲的《柳永生存悲剧之因探析》则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探析柳永生存悲剧的内容、成因及时代意义,认为人们通常所公认的人品和文品并不是其生存悲剧的症结。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留用所代表的俗艳文化和士大夫阶层所代表的正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就演绎成他的生存悲剧,也因而个人生存悲剧有了时代性质。分析较为深刻,观点发人深省。高海岩《从柳永词看其生存状态》是这样概括柳永的悲剧生涯的:“学儒而迷于仕途,成为一生解不开结,天生而来的一种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信念又使他沉醉在艺术的开拓之中,而慢词的自我特征与柳永的风流本性又使他与歌妓结下了一生的缘。在奔波于仕途与青楼的中间感悟人生,经离离情别意,流落江湖,事态炎凉,决定了柳词自有一份深沉感情,学道而能于执着处,迷茫时稍有解脱,不致人生唯有痛苦,有入有出。”曹志平《都市的沉沦与挣扎——

—论柳永的恋都情结及其文化心态》提出的柳词“透漏出重功名与倡个性的冲突”与高文有某些相似之处。许芳红《柳永为何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比起以上几篇论文分析更深刻,他认为,柳永仕途坎坷,他与当时士大夫文人交游甚少,甚至被当时的士大夫文人联手摒弃。究其原因主要有:柳永狂傲的性格不见容于社会,他的价值观(“在官场与青楼之间,柳永必须做出选择。从其行为看,他似乎更爱青楼。青楼被他视为安放其身心的理想之所。”此既其价值观与人生选择。)、审美观(宋人主流的审美标准与北宋初词坛的美学原则是:崇雅贬俗,强调温柔敦厚的传统教化、追求和婉、典雅的情调。而柳词喜欢把话说尽、说透,“缺少耐人咀嚼的韵味”,这两者形成强烈的排斥。)与社会主流对立。

二、柳词研究

(一)柳词内容研究

关于柳永的歌妓恋情词,时东明、田全金《柳永的情词与“恋妓”情结》指出:“柳永的一生与歌妓解下了不解之缘,他与歌妓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促使他写下了大量的独树一帜的歌妓词。与歌妓的交往同时也影响并改变者柳永生活和价值观念:首先是女性观,其次是人生观,第三是爱情观。而所有这些都与‘恋妓’情结密切相关。”马跃《从柳永的情感世界透视他的恋情词》认为,官场失意的心酸与对恋情的痴迷,构成了柳永带有某种悲剧美的恋情词。黄若茜《浅议柳永艳情词的特征》把柳永艳情词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世俗化、市井化、诗意化。钟其鹏《略论柳永艳情词中的爱情观》认为柳永词具有先进的爱情观,这种先进性体现在爱情的平凡快乐、情欲合理、男女平等。陈登平《歌妓在柳永爱情词中的作用》把歌妓放在突出的位置:“歌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对柳永的创作特点与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研究论文也不少。比如,谢穑的《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对柳永此类词的悲秋情结进行了论述,此文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把中国文学史上自宋玉开始的悲秋传统与柳词很好地结合起来。胡琳《斜阳暮霭黯淡景,羁旅行役惆怅情-论柳永的黄昏词》认为柳永羁旅行役中的黄昏词代表了柳词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他“偏爱写黄昏之景,把日落的自然节律视为自己生命流程的对应物,其词常常将伤别、怀人、思乡、苦旅、厌世等惆怅情绪聚结到苍茫黯淡的黄昏景中,营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苍凉意境。”而杨新平的《虚实相生话羁旅——

—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结构分析》对柳的这类词进行结构分析,是个新探索。

柳永都市词的论文相对较少,只有胡春玲《词的都市化-论柳永城市词》、欧阳勤《都市风情入词来——

—论柳永都市词》等少数几篇,前者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其价值定位在题材的拓展和艺术的开创上;后者则认为柳永的都市词从北宋的城市风貌、节令风情和市民休闲文化三个方面记录了“北宋承平之时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柳永对宋词题材的开拓备受关注。张似梅《柳永词新论》、高明泉、王学锋《柳永词的人生意蕴》、穆廷云《走通俗之路,写真实人生——

—柳永词对内容的开拓》、张瑞芳《柳永词的开拓贡献》、殷国良《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李晓康《柳永宋词的开拓平议》、李金坤《论柳永词的开创之功》、李中合《简论柳词写景上的开拓》等。张似梅文指出柳词内容上的开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咏史怀古、议论说理、悼亡咏物、羁旅行役、城市风情、市井妇女。穆廷云文有类似的看法。高明泉、王学锋文能进入词人内心,探寻柳词“贯通古人与今人心灵、对读者心理产生活性效应”的人生意蕴。张瑞芳认为柳词在创作主体介入和感事纪实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词人自我形象和自我感情的介入,使词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利器。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将赋体的铺叙手法运用其中,抒发浪迹天涯的飘泊心绪,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叙事性,这些都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殷国良、李晓康、李金坤文也分析了柳永在词的体制、内容(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风格诸方面的突破。李中合文认为柳词写景上的开拓表现在:篇幅增大、密度增大、题材扩大、写人具体鲜明、方法灵活多变。

(二)柳词的文化特征——

—突出它的民俗性

柳词的文化特征尤其是民俗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论文有:叶帮义《风流之外的儒雅情怀——

—柳永词之另一面》、曾大兴《柳永〈乐章集〉与北宋东京民俗》、《柳永都市风情词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陈健《柳永都市词中的风俗画》、邓建、谌华《柳永词之社会文化学分析》、梁文娟《略论柳永词的文化特质》等。叶帮义文从三方面探讨了柳词的儒雅情怀:咏怀词中的兴寄精神、宦游词中的隐逸情趣、羁旅词中的骚雅情绪;他还分析了柳词儒雅情怀形成的文化机制:“它的形成受家学——

—仕宦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传统的文化精神。”曾大兴文、陈健文深入挖掘了柳词的

47

民俗价值。曾大兴的前文指出:“他对北宋东京的岁时民俗的描写,对东京的歌舞声妓等乐俗文化的叙述,不仅拓宽了宋词的题材领域,而且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北宋东京的民俗现象,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曾大兴后文认为:“这类作品(都市风情词)对北宋东京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与节令风物的描写,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图景与民俗内容。”陈健文的内容与曾大兴文有不少一致的认识。邓建、谌华文章视野更广,认为柳词“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宋初社会文化启示录”。梁文娟文认为柳词的文化特质包括四点:俗、私、邪、野,并分析了该特质形成的文化背景——

—柳永生存的需要,娱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柳词雅俗关系的处理与审美取向

柳词对雅俗关系的处理与审美取向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文章很多,马继仁《从柳永、苏轼、李清照词看北宋词的审美取向》、刘璐《论柳永的俗词》、范晓燕《论北宋柳、苏轼词的雅俗对峙》和《柳永俗词俗论》、丛彬彬《略论柳词的俗与雅》、杨海明《试论宋代词人享乐心理的雅俗分趋——

—以柳永、苏轼为例》、杨建跃《从柳永词看中国传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谢谦《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等。马继仁文认为,无论是柳永之放浪、还是东坡之超旷、李清照之清娟婉丽,三人词“在审美取向上都呈现出感伤、悲怆、怨抑的审美倾向”。而哀感顽艳、悲切动人正式北宋词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选择“是时代悲剧和文人的群体悲剧造成的”。刘璐文认为,尽管后人对柳俗词褒贬不一,但他的俗词“单从他对词在内容与形式革新上所做出的大胆尝试,我们便可以认为柳永对封建士大夫文人传统的背弃、对词的源头的追溯是值得肯定的”。范晓燕的前文把柳永与苏轼作为北宋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

—雅与俗对峙的代表人物,“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范晓燕在后文中说:“柳永词与晏、欧词虽有雅俗之分,一为贵族雅词,一为市民俗词,但晏、欧词的富贵气象与柳永词的市井态,本质上都是一种俗。柳永词的以俗为美,往往遭人訾议,但是从柳永到周邦彦的百余年间,大凡北宋重要词家,或扬或弃多染指其间。”丛彬彬文认为柳词雅俗兼备,各有特色。杨海明文与范晓燕的前文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不同,而且论述更全面,分析更深刻,他指出:“宋代词人普遍怀有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但因对快乐的理解与追求有所不同,遂形成泾浊渭清、雅俗分明的格局。柳永是趋俗一派中的代表,苏轼是高雅一族中的典型。柳永的享乐心理包含着合理的思想文化内涵,苏轼的享乐心理直指人最终的精神家园。这源于他们对‘何为快乐’的独特体认。趋俗是柳永文化人格沾染市民文化因素的结果,尚雅是苏轼的精神境界承传雅文化因子的结果。二者虽然雅俗异貌,但其内核都可以归纳为对‘快乐权’的追求,因而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与启迪作用。”杨建跃文以点代面,以柳永为研究的切入点,认为柳永是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其词作和价

值取向不仅背离封建正统观念,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反叛,预示了后世文人走向社会、传统文化走向世俗化的发展态势。”谢谦文以柳永、秦观、黄庭坚、石孝友等文人为例,分析宋词的俚俗化倾向,从而揭示中国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

(四)意象、境界创造及氛围营造

文师华《柳永词中的意象美》、许兴宝《春宵一刻值千金——

—柳永、周邦彦、苏轼、吴文英词夜意象分析》、吴惠娟《论柳永词的景语》、王茜《柳永词别离场面析论》、贺根民《瘦冷——

—柳永词的一个文化侧面》、王天辉《浅斟低唱的背后——

—柳永词作凄迷色彩的成因》等文章均涉及到这一问题。文师华文认为:“柳永正是通过对诸多意象的描绘和组合,构成一个又一个色调不同的画面,表现出悲欢离合之情,得失升沉之慨。”许兴宝文把柳永词的夜意象与其他词人的夜意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特质:“柳永夜意象词表现出传奇小说精神,周邦彦夜意象词中灌注了苦恋意识,苏轼喜欢作月夜意象词,吴文英则偏重于朦胧夜意象的营构。”王茜文通过四个方面,即离别场面设置,离别场面中的离别意象,离别的过程,柳永的自我意识对柳永的五首专写离别场面的词作了探讨,力求找到柳词对别离文学的贡献。贺根民文认为柳永:“善于营构凄冷哀婉的氛围,其词多抒发游子不遇的情怀,悲秋感伤的情绪,从而呈现出瘦冷的文化特征。”王天辉文对柳永词的写景特色分析细腻深刻:“其景语讲究构图,组成有意味的形式有三:平远森秀的境界、高远阔大的境界以及高远阔大之景和平远森秀之景和而为一的境界。景语以空间感和时间感的交织组成物理时空,从而映衬心理时空。”

(五)慢词特征的分析

对柳永慢词特征的分析类论文不少,有:唐军《细密妥溜明白家常直处能曲——

—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徐安琪《试论柳永慢词的创作思想》、韩水仙《慢词风致与赋体手法》、王百灵《柳永慢词创作原因之管见》、马黎丽《“时、空、情、景”的漫衍更迭——

—柳永慢词艺术论略》等。唐军文从线性结构、句式特征、表现技巧三个方面论述了柳词长调的铺叙特征,该文平中出奇,值得细读。徐安琪文别出心裁,以创作思想为切入点,指出柳永:“在慢词的创作上表现出特立独行的创作思想。柳永具有创新精神,大量运用时调俗曲,创作浅近卑俗的歌词;在慢词创作的目的和功用上,则鲜明地表现出‘应歌’的思想。正是在这两个方面,柳永慢词创作表现出与晏欧等人不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从而在宋代慢词创作中有先导之功。”韩水仙文、马黎丽文分别谈到柳永慢词的“以赋为词”手法与铺叙技巧。王百灵文指出柳永慢词创作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个人的性格于经历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息息相关。

(六)柳词语言及声律研究

这类文章有:熊笃《柳永词语言风格探微》、孙虹、任翌、张媛《柳永词的语体风格以及对宋词的影响》、邱世友《柳永词的声律美》、张承凤、李文莉《柳永词律斟议》、田玉

48

琪《柳永用调究竟有多少》。熊笃文将柳永词的语言风格概括为丽辞与通俗浅近两点,加上柳词铺叙、排偶、声律的运用,使柳词语言的主体风格“代表了文学发展的进步倾向”。孙虹、任翌、张媛文认为柳词的语体风格是新脱圆倩、纤丽峭拔,并且指出:“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熏陶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邱世友文分析了柳永词词调仄声字三声中的去上、上去和去声字的用法,而重点在去上。他认为《乐章集》“去声多用于空际转身、转折跌宕,上去入三仄声字巧妙组合形成抑扬的节奏,增加了声律的和谐美,加强了意境的艺术性。苏轼、周邦彦的慢词新调多学柳永新格”。张承凤、李文莉文引经据典,结合柳词作品,认为柳永的创作服从每支乐曲的特殊音乐要求,对前人格律词调有继承有突破,但都是音律和谐的,“从格律的角度审视柳词,它仍具有音乐文学的典范意义。”田玉琪文提到了关于柳永词调的三种说法,造成其词调具有不同说法的原因“虽然涉及词调统计标准问题,但却关涉词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词调的同名异调”。“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今后的词谱还是要以宫调为序编排词调。”

(七)柳词风格研究

近几年涉及柳词风格的论文包括:马宝记《论柳永词的创作风格》、周云龙《柳永——

—宋代豪放词的奠基人》、曹颂今《角色意识与柳永词风之关系》等。马宝记文认为,柳词风格具有多样性,柳永词除了婉约、柔丽之风外,还具有凝重沉稳、深沉刚健的一面,我们“往往对前者贬斥过多,而对后者注意不足”。周云龙文同样也谈到柳词被人们所忽略的豪放的一面。曹颂今文试图以角色意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为突破口,找出一条研究宋词的新途径。

(八)用典

近几年专门谈柳词用典问题的论文似乎很少,限于材料,笔者仅见王辉斌《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一篇。王文用大量柳词证明,苏轼并不是宋词用典的开创者,柳永才是宋词用典的第一人。柳永用典,“以事典为主,语典次之,”“一词数典,一典数用,形成柳词用典艺术的一道风景线。柳词的大量用典,是其由俗变雅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这篇文章填补了柳词用典艺术研究的空白。

三、比较研究

(一)柳词与其他作家词的风格比较

近年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是个热点,柳永也不例外。

1.柳永与前代人的比较

吴清秋《宋玉〈九辩〉的情感母体与柳永羁旅词的雅化》、于年湖《论杜甫与柳永》、贺玉萍《柳永闺情词与敦煌闺情词之比较》、张再林《温庭筠与柳永——

—孤寒才士、“白衣卿相”迷梦幻灭的悲喜剧》四篇涉及此问题。前面提到的谢穑《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一文已经谈到柳永羁旅行役词与宋玉的悲秋有渊源关系,相比之下,吴清秋文更强调二人的共同点,论述更贴近作品:“柳永部分羁旅词与宋玉《九辩》在主题内容和情感内涵上有着实质的渊源关系,可以是说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了宋玉,进而把悲秋的文学传统主题引入慢词,使慢词在题材和内容上得以诗化、雅化。”于年湖文也看到了杜诗和柳词的相通之处,他指出,柳永和杜甫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区别,但有许多方面可相提并论:“一、杜诗和柳词一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二、杜诗和柳词的女性题材都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三、柳词对杜诗造句法和铺叙艺术手法有所借鉴和发展。”贺玉萍文把柳词与敦煌闺情词进行比较,认为二者虽然同样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但柳词已超越了敦煌词的单纯情感宣泄,“表达了对个体人生的感悟与体味,表现了由普遍到个体的发展轨迹,开拓了闺情词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敦煌词的写实手法、语言口语化的风格,而又注重个性化、典型化,富有个性特征和时代气息。”张再林文从温、柳的相似经历中找出不同:“二人都因做着白衣卿相的美梦而致终身坎坷。但是相比较而言,温庭筠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且富有正义感;而柳永却没有什么值得坚持的信念。因此,温庭筠的坎坷飘零是一个悲剧,而柳永的凄凉境遇则是一个喜剧。”我认为这里对柳永存在着偏见,柳永诗礼传家,骨子里渴望立功扬名,兼济天下,理想与现实在他身上矛盾地统一着。

2.柳永与宋人比较

这类研究论文较多,比如,房日晰《欧阳修柳永之艳词比较》、赵洪涛《婉约豪放各擅其长——

—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看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区别》、韩姗姗《论柳永词对苏轼的启示和影响》、孟弘《异中有同的取向同中有异的蕴涵——

—试论柳永、晏几道的名利、情爱、风格观》、刘熊《秦观与柳永词风之比较》、金文勇《同样的“婉约”异样的风格——

—柳永词和周邦彦词比较》、尹占华《柳永周邦彦姜夔三家词的比较》、高明泉、高鹏泉《柳永与李清照词比较》、周桂峰《李清照受惠柳词论》。房日晰文主要探讨欧、柳艳词之不同,他认为欧阳修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柳用长调笔法,铺叙延展,欧用小令笔法,遗貌取神;柳以平面叙述,突出人物心态,欧以立体描写,突出人物声情;欧追求雅正,柳不免卑俗;他们都向民歌学习,使其走向艺术生命地旺盛。欧的艳词得到后世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分析深刻、恰当。赵洪涛文是对苏、柳的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只是分析略显简单。韩姗姗文阐述了苏轼对柳永学习借鉴的五个方面:赋式的铺叙范式、鲜明的主题意识、通俗性的题材、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雄浑博大的气象。孟弘文指出,晏几道对功名态度淡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远离尘世的才子”,柳永则`不管怎样的狂放不羁,“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子”;柳永混迹于

49

歌妓中,晏几道生活面狭窄,他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是醉坐于桌筵间,“柳永所爱的所思念的是那些‘人’,而晏几道所爱的是抽象的‘情’;柳永开创了以俗为美的‘屯田蹊径’,晏几道奏响了以雅为宗的‘小山遗风’。刘熊文认为秦观和柳永均一生仕途失意,都是营造意境的高手,秦观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最柔婉幽微的感受,不必有寄托,另一类是他政治上受挫之后的感慨身世之作。而柳永似乎也正有与此类似的两类作品。”但是柳永“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他从形式上把慢词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使中国的词上升到一个开阔的空间,把词中传统的‘春女善怀’变成了‘秋士易感’”。金文勇文谈到了周、柳词的不同之处:内容上柳词有拓展性,周词内容狭窄;结构上柳词层次分明,构思完整,周词前后呼应,首尾一气;语言上柳词通俗明白,不避俚俗,有时显得浅陋庸俗,周词语言则典雅、工丽;音律上,柳词虽有音乐性,然格律不太严整,周词格律整严;词的表现方法上,二人都善于铺叙,长于勾勒,然柳词多平铺直叙,周词则曲折婉转,开阖跌宕;柳词善于在动作方面白描,周词则在静态中寻求变化;体格上,柳词显得狂放不拘,周词更觉混成。尹占华文写得很精彩,深入浅出,显示出作者的理论功底和驾驭语言的技巧。他是站在宋代婉约词发展的高度论述的,视野较开阔。他认为柳永、周邦彦、姜夔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三大婉约词人,而三家词的不同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该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依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高明泉、高鹏泉文比较了柳、李之不同,他认为柳词主要写对歌伎妓女的恋情与柔情,李词主要写对少女少妇生活与爱情的大胆歌颂,对国破家亡时局的悲愁;在手法上,柳词重铺陈手法,情景交融,李词主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词境方面,柳词境界开阔放纵,平易自然,李词境界婉转细腻,意味深长。周桂峰文主要论述的是李对柳的吸收。尽管李清照认为柳词“词语尘下”,但她无论在构建理论或创作实践上都受柳的影响。她作词音律和谐,铺叙委婉,语言明白如话,从中可以看到受柳词影响的痕迹;不过,李清照善于规避柳永的缺陷,故有出蓝之胜,最终成为婉约词之宗主。此文分析得鞭辟入理,切中肯綮。

(三)柳词与其他文体关系研究

有关柳词与其他文体关系的论文有:张进《论柳永词的“赋法”》、龙建国《论六朝小赋对柳永词的影响》、崔海正、刘培《论柳永词作与宋初赋风的内在联系》、刘小林《论柳永的慢词艺术》等。张进文分析了柳词“赋法”与宋玉赋、汉大赋、六朝小品文赋及汉魏乐府的关系,他认为柳词吸收了以上文体的语辞和手法,表现在创作中善于铺陈扬厉、体物写真、直叙其事、熔铸语辞等,故而善用赋法,雅俗相间,使其词极富表现力,对后世词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龙建国文专门分析了六朝小赋对柳词的影响,他认为柳永前期的艳词和歌伎词多是对下层歌伎的美丽生色、气质、高超的歌舞技艺的描写和对他们内心情感和愿望的揭示,从审美水平、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上都受了汉魏六朝小赋的沾溉。后期的羁旅行役词则从题材到创作方法都是从六朝纪行小赋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柳永将赋体文学所擅长的铺叙手法引入倚声填词中,为慢词创作开辟了新途径。崔海正、刘培文认为柳词在题材、内蕴上与宋初赋风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结尾还提到它与前代赋的关系。刘小林文分析了柳词与小令的关系,指出它们的区别,作者认为,从表现内容上看,小令重在描写有代表性的片断,而慢词重在描写一定范围内相对完整的内容,这是由它们各自形式上的特点决定的;其次,从词的风格上看,小令重在含蓄,而慢词重在尽情;第三,从抒发情感的角度看,小令重在单一的抒情,而慢词重在叙事中抒情,且通常抒发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最后,从形式上看,小令比较讲究格律对仗,慢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领字的运用和双音节字的增多。这篇文章语言深入浅出,分析得条理清楚。

四、柳词的传播与接受及其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一)柳词的传播与接受

柳词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不管是褒是贬,总比被人们忘掉要好,这类文章有:曹志平《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王文娟《北宋词坛“柳永热”初探》、张廷杰《论“柳永热”现象及其成因》、陈福升《北宋士人对柳永词评价的重新审视》、李琨《宋人鄙薄柳永词的原因》、余敏先、米学华《试论柳永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欧明俊《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王金寿《关于柳永批评之批评》、卫亚浩、唐林轩《从白居易的诗到柳永的词——

—白诗与柳词传播现象比较》、张亚权《柳永与商业性文学》、徐礼节《论商品经济与柳永词》、朱崇才《从柳永词的评价看雅俗观念的转化》、施正荣《演绎元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符号——

—杂剧〈谢天香〉柳永形象处理》、陈水云、苏建新《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曹志平文认为歌伎的演唱是柳永词存在的活化机制,柳永词的传播实现了词体的传播化,推动了市民俗文化与士大夫精英文化的分庭抗礼。王文娟、张廷杰及余敏先、米学华三文都分析了柳永热的原因,柳永热既与歌伎的传播有关,加之柳词本身的俚俗性使市民易于接受,内容情调符合市民享乐的需要,而柳词合律可歌更使他的词短时间内风靡朝野。这两文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陈福升文指出,北宋士人对柳词的批评多集中在其“很大一部分词作所表现出来的词的直露和语言的鄙艳不雅,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词的格调不高、韵致不胜”,“对于柳词中的雅,士大夫们还是非常喜爱的。而对于柳永在慢词上的开创之功及其词对时代的真实反映,士大夫们也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这才是北宋士人对柳永词接

50

受的全部。”李琨、欧明俊、王金寿三篇论文与陈福升文有某些相似之处。卫亚浩、唐林轩文比较了柳永与白居易的传播现象,指出他们的作品在传播意义上的共同点:都是以歌唱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他们的诗或词在语言运用上都有尚俗特色。张亚全、徐礼节两人都从商业性角度论述柳词。前者认为,柳永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媚俗的方式迎合大众的趣味,他第一个将商业性文学引入文学殿堂,“他对商业性文学的发展以及以后的俗文学与雅文学分庭抗礼之势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后者对城市商品经济与商业都市繁华对柳词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朱崇才文认为雅与俗是相对的,它们能相互转化。他以柳词为例,指出:“对柳永词的评价,在两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差异甚大,其基本趋向是从‘俗’到‘雅’。这一审美观念的转变,需满足两方面的条件——

—在创作主体方面,需具备可转化的要素或素质,在主客体诸关系之间需存在一定的距离。”施正荣文中落魄一生的的柳永成了春风得意的新科状元,这既寄托着元代文人对柳永不幸命运的同情,以致几百年后引起强烈的共鸣,也反映了流落下层的元代士人的失意心态。陈水云、苏建新文具体论述了明末清初词坛的“尊柳”之风以及清中叶以后柳永词在清代词坛影响的衰退,并且指出:“柳词影响的衰退有着深层的文化动因,而不只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单向结果。”论述问题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二)柳词的影响、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研究

有的论文单独论述柳词在词史上的地位,比如,张涤云《论柳永现象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意义》、曾大兴《柳永的文学贡献及其成功之秘》、曾玮《事事非非话柳永》、刘曦《论柳永词》、李国红《柳永在中国词学中的地位》、廖泓泉《“公却学柳七词”——

—简论柳永词的影响》、付兰《柳永对宋词的贡献》等。张涤云文认为柳永在中国词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概括:“他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人,第一位开创俚俗词派的代表词人。”曾大兴从词的题材、语言、体制和平民风格等方面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柳永对于宋词的重大贡献,又从时代环境、个人遭遇、个性心理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和解释了柳永在文学史上获得重大成功的几个主要原因。曾玮认为柳永在中国词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其原因就在于他混迹青楼的行为和歌咏歌妓的词作,今天,“对柳永其人应该全面评价,对柳永的咏妓词也应重新认识,还其本来面目,让人们了解他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李国红、廖泓泉、付兰也对柳永在词学中的地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

还有一些文章把柳永与其他作家放在一快论述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包括:张再林《略论白居易与柳永对唐宋文人俗文学发展的贡献》、刘季《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姚薇《试论苏轼、柳永词的地位和影响》等。张再林认为白、柳两人都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对后世俗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实为唐宋文学俗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的两大里程碑。”刘季认为柳

永与苏轼都是宋代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柳永对词的抒情形象、情感本质及审美空间等进行了全面开拓,突破了五代词的藩篱,使词开始转向个性化、自我化,使词的审美空间移到了广阔的自然山水之中,同时对都市生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描绘;苏轼在柳永的启发下进一步开拓,使词进一步男性化、多样化,情感内涵有了本质的飞跃,把自然山水与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思考相结合,同时对农村乡野与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绘,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审美空间与表现内容。”姚薇在文中指出,“柳永的铺叙手法和通俗词句,苏轼以诗为词洋洋洒洒的豪迈风格,确立了自己在词坛的地位,为宋词蜚声文坛,扩大影响,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四个方面以外,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对柳词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研究的文章,比如,何梅琴《论柳永词》、张利华《重评柳永》、姜明《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

—柳永其人其词》、殷小琴《论柳永词作的特色》,内容也还只是以上几点,无什新意。另外,柳词名篇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仍然是近年学界探讨的话题,比如,周建成《柳永〈雨霖铃〉商解二则》、徐华《“以赋为词”的杰出之作——

—柳永〈雨霖铃〉赏析》、何乔锁、陈采霞《最是黯然消魂的别离情——

—柳永〈雨霖铃〉赏析》、杨云飞《柳永〈雨霖铃〉中“处”的特殊用法及语义》、刘寒松《奇章秀句精工巧思——

—柳永〈雨霖铃〉艺术手法浅析》、陈华《从〈雨霖铃〉看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单华《情景交融的绝唱——

—柳永〈雨霖铃〉的情境设置赏析》、泠风《秋雨潇潇归思难收——

—读柳永的〈八声甘州〉》、任在喻《同写宦游感意象各有别——

—苏轼、柳永的〈满江红〉词对读》等等,这充分证明了名篇佳作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引起后人强烈的共鸣,并不因时代变化而失去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欧荣的《同为赠别情,情境各不同——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对比》,该文站在中西文化的高度对这两个名篇进行了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挖掘出蕴藏在作品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以上对近几年关于柳永及其词的研究论文作了回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柳词研究仍然是学界柳永研究的核心。另外,近几年柳永与其他作家的比较、柳词的传播与接受、柳永的历史定位也很受重视。有的研究者能够从文化学、音乐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柳词,视角独特。有的论文涉及到柳词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等新领域的探讨,值得进一步拓展、深入。当然,柳词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些研究论文只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有的变相地重复前人,千人一面;有的粗制滥造,以致出现不少低水平的、浮光掠影式的、缺少新意的论文;有的仅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论深度,很难上升到“学理”层面。柳永研究中文献资料建设需要加强,柳永作为宋代词坛著名词人,柳词的编年没能顺利开展,不能不说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一大遗憾。如何运用新方法,开创古代“大家”研究的新领域,都值得学界探讨。

51

雨霖铃柳永意境

雨霖铃柳永意境 《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意境,欢迎参考阅 读!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境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 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云: “孟 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 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 氛围的渲染, 融情入景, 暗寓别意。 秋季, 暮色, 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 吞咽之致, 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 也为后两句的“无 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 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 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 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 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 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 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 声调和谐, 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 更曰“沉沉”, 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 既曰“千里”, 又曰“阔”, 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 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 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所以词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或失恋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比如他的《锦堂春》中的“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表现 了女主人公泼辣爽直的性格;词中也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比如他的《迷仙引》中的“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表现了妓女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作者:音乐学院 13级音本一班潘开运 [摘要]本文从戏曲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雷歌形成、思想内容、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雷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指出现实中的不足,以便相关学者今后进行改进探索。 [关键词]雷歌;文献综述;评价 一、关于粤西雷歌的形成的研究 相传在很久以前,雷州本土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汇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都是用本土 的雷州话歌唱的。其歌词通俗易懂,还非常注重每句落尾字的押韵,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孙建华在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发表的《漫谈粤西雷剧音乐》中提到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他根据研究,指出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此地兴建“歌馆”,专供歌手住宿。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端午节,由于雷州南渡河一年一度的赛龙舟这年发生了沉船死人事件,到了第二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的村民把赛龙舟活动改为“赛歌台”,每年进行一次赛歌活动,从此,雷州歌正式登上舞台(乡里人称为“踏楼板”)。在陈湘发表的《雷剧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后来雷歌随着发

展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姑娘歌对答如流,接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的姑娘歌还有歌文,内容大致是《劝世戒烟》、《劝人忠义》等劝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干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唱(歌班仔)。但班本唱仍没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时偃锣息鼓,十分单调。后来,借鉴了广东粤剧的艺术形式,将班本唱进行改革,模仿粤剧锣鼓、脸谱、服装、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连剧本也移植过来,发展成为雷歌班。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或从时间角度对雷歌的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或单从某一时间段出发,对本时期内的雷歌发展做了分析,可以说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也因此得知在清末时期,雷歌班便开始活跃在雷州半岛的大小戏台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实地考究,大多都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因此缺乏自己的观点性与主观性。 所以要深入实地考究,进行采风收集当地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雷歌的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粤西雷歌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中国歌谣集成》主编贾芝先生指出:“民歌,简直就成为那

同步练习习题:第4课柳永词两首

第4课柳永词两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珠玑.(jī)凝噎.(yē) 钓叟.(sǒu) 差.劲(chà) B.千骑.(jì) 暮霭.(ài) 叠(xiàn) 拙.劣(zhuō) C.重.湖(chónɡ) 罗绮.(qǐ) 参差.(cī) 喟.然(kuì) D.天堑.(qiàn) 羌.管(qiānɡ) 寒蜩.(tiáo) 囤.积(tún) 解析:B项,“霭”应读ǎi,“”应读yǎn。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C项,三秋:秋季。 答案:C 3.对下列诗句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C 4.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桥流水人家(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尾犯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①难貌。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翦香云②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③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 博④。 【注】①丹青:绘画。②香云:女子鬓发。③流霞:仙酒。④博:换取。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写景开端,写“夜雨”透着寒凉、“空阶”透着冷落、“孤馆”透着寂寞,可见词人于寂寞孤馆“梦回”之际又见雨打“空阶”,最觉凄凉难耐。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后,仅用“情绪萧索”四字就使人物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冷融在一处,为全词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C.词人凄凉的情绪是由无可名状的“一片闲愁”引起的,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无奈这“闲愁”太深重了,难以将其描绘出来。 D.词人正“情绪萧索”,谁知夜深人静之时,又目睹灯花凋落,这不能不叫词人深深感叹辜负良宵的无聊。 解析:C项,“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错,“想丹青难貌”的意思是“想必难以用绘画描摹”。 答案:C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艳情词集中体现了化雅为俗的特点。他描写与歌妓的情场生活,并对歌妓作充满色相的世俗描写。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俗,即一反前人的含蓄蕴藉,风格直露而坦率,并以世俗的心理和趣味描写爱情生活,充满了平凡而甜蜜、琐细而愉快的市民情调。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材料的偏重俚俗。柳永词的俗正是对词的本色的保留和发扬,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柳永;艳情词;俗 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提到柳永词的“俗”,是离不开他的艳情词的。也就是说,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他直接而怡然自得地描写自己的情场生活。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 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玉蝴蝶》) 因而歌妓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而柳永所作的《传花枝》也颇为自负风流: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咇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沽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 可见,他与歌妓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对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也颇为自得。这在词里表现得也相当大胆、直白,毫不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度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之跳岭头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论文 题目: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姓名:王淼文 班级:09级(1)班 指导老师:蓝学会 学号:20094106139

中国民间美术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论文摘要:“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关键词:跳岭头、傩戏、岭头节。 历史介绍 柯琳在《傩文化刍论》中介绍,傩可能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西周文献记载亦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可见孔子时,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即乡人傩),“傩”已有一定的体制。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灵山县的“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据灵山县秦屋山村老艺人黄业高、秦宾缘介绍,该村自秦允函、黄志能立庙、立社起,就开始在村场跳岭头了。据秦家族谱,秦允函距今已有十七代,如按每代二十年推算,秦屋山村的“跳岭头”至少有三百四十年。 风俗简介 在广西南部地区的钦州、灵山、浦北一带,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份,大部分村庄以氏族为单位,陆续过“岭头节”。“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主要内容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它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民众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必修四4 柳永词两首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三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必修四4 柳永词两首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 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上片离别时的冷清之景和离别时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是实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悲 苦是虚景,虚实结合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多方位表达惜别 之情。 B、“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 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两个“也无”表明词人对自然晴雨,对宦海沉浮,对人生乐悲毫不在意, 表现了他洒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用孙权的典故,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二字表达 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下片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 老了,无法为国效力,无力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了,流露出词人深深的遗憾。 D、《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词人拿黄花自比,一则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淡雅高洁)二则用 黄花清瘦衬托自己因思人而憔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词人明写黄花凋谢,暗指岁月 流逝,自己人老憔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答案】: 【解析】:

柳永慢词特征论

柳永慢词特征论 (2007-05-23 17:11:42) 柳永,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对慢词有突出的贡献.现存 词作213首,共130个词调,其中慢词就占了125首87调.用他自己的词来形容,可说是“才子词人”.慢词,一般篇幅较长,利于扩充词境,提高词的表现力.加之柳永仕途不济走向市井、游历江南的经历.他的慢词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翻旧为新”之特征.具体如下: 叙事手法 叙事详尽,善于完整展现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在展现过程中,注意各方面的协调.做到外部世界充实、完美、细致、有序,内心情感真实、细腻、生动.比如:《雨霖铃》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里写景叙事,50字,及其详尽地写出了赶赴长亭、长亭别宴、兰舟催发、江岸送别的整一个过程,细致而完美.故事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场面,都点的清楚明确.通过对整个过程的详尽的纪录,时间似乎被拉得更长,于是,不多的字眼,再现了情人离别时的情绪低落、难舍难分、磨磨蹭蹭的心理.此时此刻,真可谓是片刻值千金啊!“念去去”,去而又去,此一别,山远水遥,往后的日子可怎么逃脱这相思之苦啊?“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是渲染了离别时情感的深沉与浓重.点染之间,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行为动作表现得真实、细腻而且生动. 我们试图取王观的一首词作比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他整首词只不过44字,虽然也写送别,但是差别很大。他并没有写出送别的整个过程。虽然也透露出离别时的低落情绪,但运用了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将人的主观情感移入景物,化无情为有情,情感变得含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两个“送”字递进,需要通过想象才能完全进入离别的情境,去感受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 柳永写出了离别的整个过程,而王观则只写离别时话别的一个片段、一个瞬间。柳永用“寒蝉凄切”来烘托离愁,送别双方的形象清晰具体,犹在眼前,而王观只是通过对山水的描述,将情感隐于其中,含蓄而模糊。柳永展现的外部世界有寒蝉、长亭、都门、兰舟、烟波等,像一幅画,充实而细致,而王观的词相对就略显粗糙了,只有山水,而且像送春和祝福,很难在画中表现。 绘画手法 柳永的词讲究绘画效果。在景物的空间布局,颜色搭配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描景状物,往往追求全方位的空间,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搭配,亦或地面、 空中、天上的组合,给人立体空间感,充实完整而有序,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善于以勾勒的笔调,连缀全文。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王宏飞 摘要: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倾注的角度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的走向,也反映创作内心本质情感的内在集合方向。本文试图从柳永创作中深入分析其都市情结产生的特殊原因、与其创作的特殊关系,并揭示柳永都市情结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柳永都市情结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造性的建树,特别是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柳永在创作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量创作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思想的俗词,也因此历代文人对柳永和其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柳永却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赏”之功。在当时获得“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柳永及其词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真正挖掘其特殊背后的本质性认知。 创作主体的生平历程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的走向。问下,从其本质而言,实则也是人学,艺术本体与人的生命是同结构的,文艺风貌的形成和艺术主体活动尽管不能画上等号,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解释。1 文学作为人的心灵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柳永生平的准确把握,方能更好地理解柳永及其词,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嗜卿,排行第七,又有“柳七”之称。一生立志入世,但仕途极为不顺,受挫之后又消极混迹于娼馆酒肆的下层社会当中。也正由于他能融入市民阶层当中,从心理情感上接受下层生活,也为他的词作内容革新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真正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取得极大的成就。 柳永生于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家乡崇安文风鼎盛,“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柳永的祖父柳崇以“义行可风,尝以待孝为由,终身‘御衣称处士’” 2 ,以儒道修身齐家。柳永的父亲柳宜,为政耿直,得君之重,“任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 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 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喷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带倩个,淹通著到。”期间他虽然做过县令、屯田,但均属下等,一生不得志。[3]由此可见,柳永骨子里岁有着世俗的一面,但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浪子。是掌握着大权的皇帝和宋代不公正、不公平的科举制度,将向往功名的柳永一步步推向了烟花柳巷。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 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 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自己创制了大量新调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慢词因篇幅长,字数多,在表现手法上自然要有别于小令。一般说,小令以含蓄蕴藉、言简意丰见长,慢词则以铺叙取胜。 慢词铺叙之法,在后来周邦彦和豪放派苏、辛等人手中,得到充分发展,但作为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柳永实在是功不可没。在柳永的带领下,词人们才大量创作慢词,并取代了旧有小令的地位。 二、开拓了词的题材 词从晚唐以来,主要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其内容总不出男欢女爱、离别相思。北宋前期词坛,文人填词大致承袭唐五代花间词风,而以晏殊、欧阳修为盟主。与晏、欧几乎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歌者之词”,却另辟蹊径,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愁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到语言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给文人词输进了新鲜的血液。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涉及时事政治与人民疾苦者很少。但他或抒写身世遭遇与对功名利禄的感慨,或反映妇女的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或描摹城市繁华和旅途风光,或咏史、咏物及游仙,都抛开了五代宋初的“烂醉花间,徘徊香径”,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真情实感。 其次,柳永词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的词。柳永曾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所以这类词多数是写妓女生活的,或写她们的绮罗香泽、柳腰花态,如《斗百花》之三;或写她们期望摆脱烟花巷陌,如《迷仙引》;其中虽有一些近于色情的描写,但大多数还是能如实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还有少数描写劳动妇女的,如《河传》,以生动的笔调勾画出水乡姑娘的健美身姿和活泼情趣,意境清新。描写男女恋情之作,或写相见之欢,或写离别之苦,都咨意渲染,层层铺排,写得情意深浓,缠绵悱恻。如最为传诵的《雨霖铃》,凄楚、伤感的情调,正是作家仕途坎坷、失意情绪的反映。“杨柳岸”一句,用晓风、疏柳、残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别后的寂寞、凄凉情绪,被称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词的象征。 柳永的词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纳入了新的内容,为提高词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以后苏轼在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先导。

李煜文献综述

李煜研究综述 李煜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李煜的词作,有人认为他的后期词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堪称“神秀”之作;也有人以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没有可取之处。就其肯定的方面来讲,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讲是从三种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分析“李煜词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其原因大概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词的精神生动飞扬足以超过现实涵盖一切,他用白描手法通过梦境的叙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将词的意境美写到极致, 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 坦率真切的审美艺术境界。【《以悲为美,以境为鉴——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赵青,《语文学刊》2008年04期】他善于深入到人的心灵最深处,而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那种抽象的、可感而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描述出来,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南师学报》1962年第3期】这种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给人以深切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赤子之心”也是其作品能引起他人共鸣的重要原因。李煜词通常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这位“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六则),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是荒唐的生活或是亡国的无奈,本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但由李煜如此坦率的说出,又不禁让人为他惋惜而不忍责怪。 悲情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汉民族的感伤世界。“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人客观世界中去。”无疑,李煜词创造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思、离别之苦、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的尖锐冲突,他将自身的身世之慨,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营造了无限的忧患和惶恐的悲愤情结气氛,冲破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廖廓的空间意念,在读者心中聚变成词学张力,荡气回肠,感人殊深。【《简论李煜词穿越历史时空的词学张力》王惠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所以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不过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仅仅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不过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仅仅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

柳永词两首练习

天佑中学高一语文练习(柳永词两首) 命题人:洪晓芳审题人:学科组长: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倏.忽(shū)旌旆.(fai)杳.然(yǎo)鱼龙潜.跃(qián) B.老妪.(yù)兰橑.(lǎo)坼.裂(cha)架梁之椽.(ch uán) C.荠.麦(qí)罗衾.(qīn)扁.舟(piān)宵衣旰.食(gàn) D.巨擘.(b?)扛.鼎(gāng)戏谑.(xua)叱咤.(chà)风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骨鲠在喉潺湲国殇越俎代庖 B.黍离之悲豆蔻账簿知人论事 C.渔阳皮鼓聒躁羁旅未雨绸缪 D.钟鼓馔玉阑珊耆旧残绝人寰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 B.NBA全明星赛于2月16日拉开战幕,人们为了一睹奥尼尔、科比,、姚明等明星的风采,从四 面八方纷至沓来,想必当天的菲尼克斯会因这一赛事十室九空 ....。 C.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晨钟暮鼓 ....地勤劳耕作,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了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由他主编的《李商隐诗选浅释》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D.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 ....,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这一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C.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膜材具有不浸水性,水从膜上滑过不留水痕,膜材上面的尘埃会因雨水的自然降落而被清洗掉。 D.经过细致地调查取证后,警方终于确定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是那个男人一手策划的。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说自己为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确乎不穷工于词,却有返璞归真之美。 B.孟浩然的诗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不媚世俗,多自然超妙之趣。 C.唐玄宗天宝元年的一天(公元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 到长安来。 D.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做些什么? 6.下列相关名著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副主教利用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巴黎圣母院,带到格雷沃广场,指着绞刑架要爱斯梅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让他陷入疯狂之中,又哭又恳求又威胁,最后他绝望了,将爱斯梅拉达交给隐修女看管,叫来了军警。《巴黎圣母院》B.东吴大将吕蒙乘荆州空虚,用“白衣渡江”之计偷渡过江,突击烽火台,袭取荆州城。关羽得讯回救,被孙、曹两军夹击,败走麦城。麦城粮尽,关羽和关平乘夜突围,中伏被孙权伏兵所擒。孙权劝降不成,便杀了关羽,从此荆州归了东吴。《三国演义》 C.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薛蟠向柳湘莲调情遭柳一顿暴打,只被打得“好兄弟”“好哥哥”“好老爷”的乱叫,喝了泥水才给放过。原来这柳湘莲最痛恨这个不堪的薛蟠,只和宝玉交好。前文宝玉挨打,忠肃王爷要找的戏子琪官就是他。尤三姐耻情拔剑自刎,他后悔莫及,也拔剑自刎。 《红楼梦》 D.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家》 7.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 A. 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 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 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 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8.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②③ B.⑤⑥ C.④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 一样深。 C.“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词人要我们将 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 了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10.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给词人送行的情人的心理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淼的 江面,更不舍得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淼的江面,更不舍得分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