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按照病种及中医辩证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适当的中医治疗方案,观察对比所有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临床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好转使。结论采取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

标签:心血管;中医治疗;分析

心血管类的疾病是我国现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循环系统类的疾病,病发后,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以及生理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若没有得到妥善的及时的救治,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患者,在病发后甚至后死亡[1]。虽说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还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为主,但中青年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致残率最高、并發症最多的疾病。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正在逐年上升,约有1.16亿人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约占57%;全国每年新增心血管疾病患者260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到120万人。心血管疾病不仅是我国因病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2]。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全世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年,针对这种由心血管疾病引发的高死亡率现状,探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就该现象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疗效,选取本院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进行临床中医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2±4.1)岁,无其他重大疾病,病程3个月~11年,男54例,女36例。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其中,有高血压患者30例,冠心病患者26例,心绞痛34例,上述疾病按中医辨证分类方式可分为肝气郁结型,阴虚火旺型例,心脾两虚型等。

1.2 方法

参与本次心血管疾病研究实验的患者均采用中医临床治疗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选用以川芎、丹参、葛根、红花以及银杏叶组方的方剂为治疗药剂,将上述中药饮片加水适量,达到将中药饮片全部浸没的程度即可,加水后将中药饮片浸泡30 min,30 min后置于加热装置上加热,先用武火煎至沸腾,汤药沸腾后转文火继续加热30 min左右即可服用。服药的方式按一下方式进行:饭后服药,2次/d,320 mL/次,10天一疗程。本次实验以5个疗程为一个治疗阶段,5个疗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精粹 廖家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益气活血通补并用---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廖家桢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他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廖家桢认为,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

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

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 【摘要】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学家、胸部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及介入性放射学家来治疗。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预防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1.3紫绀紫绀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1.4眩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5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1.6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2.1合理膳食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大全

概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在我国的心血管中占29.95%,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1‰。其病因为急性风湿热,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脏及大关节,心脏受侵率约41%。关节炎治愈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全可反复发作。多次侵犯心脏,则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形成慢性风心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内感染,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说、过敏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因而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沉金鳌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初见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本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报道虽不多,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70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究,则是在80年代以后,广大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已逐步认识到外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集中统上。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年代更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药理分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于阳气虚型患者,有显着的疗效i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浆cAMP含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心脉痹阻,气血瘀滞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导读:高血压患者在平时应该积极采用饮食方法和针灸推拿进行降压治疗。这两种中医降压方法都是高血压的治疗理想辅助方法,因此患者在平时要重视运用,让自己的血压平稳的降下来,避免负面健康影响的发生。…… 临床上,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有许多方法,通过合理发挥这些方法的作用,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下面大家就一起来具体的认识一下这些对高血压患者康复有益的中医方法。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对于患者日常是需要重点掌握的一个降压方法,可以说,饮食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色,虽然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中西医共同提倡的,但中医的认识远不止与此。中医讲究“天人和一”,人要顺应天时,食疗和药膳也应如此。随着四时气候变化,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饮食药膳的配合治疗,也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不错的选择。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是中医疗法的一个特色,它的降压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针灸推拿作为对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非常适宜,通过针灸推拿,可以使经脉气血畅通,阴阳归于平衡,精神和肌肉得到松弛,从而使血压下降,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适应针灸推拿疗法。临床上应该根据医师的建议

和患者的配合程度进行具体治疗。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日常应该积极采用饮食方法和针灸推拿进行降压治疗。这两种中医降压方法都是高血压的治疗理想辅助方法,因此患者在平时要重视运用,让自己的血压平稳的降下来,避免负面健康影响的发生。 温馨提示:以上是提供的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相信阅读完全文后你对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阅读完全文后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到39健康问答(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197807.html,)进行提问,专家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概要

匿眶猛粼.。N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辨析 潘俊伟 (黑龙江省五常市中医院黑龙江五常 150200 中医中药 l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绝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服药。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销售额近500亿美元,占世界药品销售总额的18.5%,并且还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御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盛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医理论中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l R 256.2【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l 1674-0742(200902(c一0094一oI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课题。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必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牛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疗效。下面辨析一下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 1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脾胃不断地运化精微营养;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因此,脾肾虚衰,运化与气化功能失衡,机体功能低

下,抗邪能力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湿等蓄积于体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患。 1.1气虚血瘀 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统血;血能化气,血能藏气,血能载气。气不得血,则气无所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气血冲和,分布均匀。正如Ⅸ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常见的病理表现大概有气血虚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随血逆、气不摄血、血随气脱等类型。心血管病大多以气虚血瘀为病机。气虚血瘀证即有气虚证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微等表现,又有瘀血证的疼痛、肿块、唇爪青紫、舌紫等症状和体征,临床特点是劳累后瘀血证明显加重,这是因为“劳则气耗”,过分劳倦会导致气虚加甚,无力推动血行,而使瘀血加剧,血瘀日久则气虚更甚。Ⅸ景岳全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 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现代医学研究说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呈黏、聚倾向,微循环障碍,凝衄功能亢进,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缩血管物质减少,细胞酶活性降低,免疫细胞功能低下。’ 1.2痰瘀互结 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瘀血是指阻滞于血脉、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或指积于体内之离经之血。痰来自津, 瘀本于血,生理上“津血『_l 源”,病理上“痰瘀同病”,瘀血日久又可变生瘀浊,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痰的形成又与脾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Ⅸ张氏通》说:“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因此,疼痛部位多固定且较顽固,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如痰瘀互结聚于心则胸痹心痛。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证治准绳》云:“百病由瘀血者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证、痰证均有血液流变高、黏、聚的特征。痰浊与瘀血在微循环、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认为: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在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积极发现和提取其有效单一化舍物、探寻新配伍、研究新剂型,将成为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并开发其新药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活血化淤中药的药理、临床研究成为热点.实验证明一些常用活血化淤中药(君山第四代降脂宁颗粒、银杏叶片。决明子血脂安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脑缺血,对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随着对活血化淤中药单体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活血化瘀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尤其是注射剂型的开发应用,该类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减少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它类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相对较为安全,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包括美、俄、日等国在内的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活血化瘀中药将在更广阔的医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表明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活血化瘀类中药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改变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十分有效.

中医治疗心脏病

中医治疗心脏病 治疗心脏病,只要从疏通经脉、恢复元气入手,使用祛邪扶正的药物,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但对于危重患者,使用回阳药物,只能十救二三。倘若使用阴寒之品,死亡率必为100%。《灵枢经•经脉》中说: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烦心,心下急痛。所以,服用附子理中汤、参附汤之类的回阳救逆的药物来恢复脾胃的功能,就可以治愈由于心血不足所造成的心脏病。 中药验方: [方一] 炙甘草、阿胶各10克,党参15克,生地20---30克,桂枝9克,麦冬10克,柴胡9克,五加皮10克,丹参11)--15克,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方二] 汉防己15克,玉竹9克,黄芪18克,白术9克,白茯苓30--45克。上药混合置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过滤取液,余渣再加水400毫升,煎至80毫升,过滤取液,与头煎混合,共180毫升,分3次温服。 [方三] 炙附子7.5克,白术、茯苓各25克,白芍15克,生芪、五加皮各25克,细辛5克,桂枝7.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姜15克。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水煎煮;首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钟,两煎混合一起。分2次服,每次100毫升,早晚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 [方四] 山药960克,黑芝麻、赤小豆各360克,鸡内金30克,炒枣仁480克,柏子仁360克。共研细末,每天早晚饭前服30克,以开水调为糊状服之。 [方五] 食油、味精、盐、海带、苡仁、鸡蛋、胡椒粉适量。将海带洗净,切条,苡仁洗净,共放入高压锅内,加水将海带、苡仁炖至极烂,铁锅置旺火上,放人食油,将打匀的鸡蛋炒熟,即将海带、苡仁连汤倒入,加盐、胡椒粉适量,炖煮片刻,起锅时加味精,即可服食。 强心、利尿、活血、软坚,适于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食用。 中药处方: (一) 【辨证】湿阻血瘀。 【治法】利湿除痰,活血化瘀。 【方名】利湿化瘀汤。 【组成】制半夏9克,枳实9克,茯苓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沙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2剂,30剂为1疗程。 (二) 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 月~2014年9月我院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研究组予以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 照组8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14,P<0.05)。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可以产生现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就是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含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 高血压和心绞痛等。随着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 得到了明显的增加,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大概有一千多万人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 而死亡[1]。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为中药和相应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多组分性,所以给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中医 治疗,具有改善病人微循环、使冠脉得到扩张、使血流量增多以及抗氧化等作用,产生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本文随机选取我院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治疗 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了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治疗资 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其中有4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5~82岁,平均44.6±5.4岁,患者病程2个月~18年,平均病程是4.76±1.38年,依据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分型:肝气郁结的患者有27例,气滞痰郁的患者有21例,心脾肾 虚的患者有18例,阴虚火旺的患者有1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研 究组和对照,两组心血管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具有均衡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进行治疗之前,给患者使用1.2×106U的尿 激酶,之后注射低分子肝素0.5×104U,每天2次。同时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 三天每次服用0.3克,之后每次服用75~150毫克,每天1次。对于心肌梗死或心脏功能有问题的患者,可以给其输入硝酸甘油,同时每次输入250~500毫升的右 旋糖酐,每天1次,晚上给患者服用辛伐他汀,每晚1次,每次10~40毫克。 所选取的患者全部进行的是中医治疗。分别给患者使用丹参、银杏、川芎以 及葛根和红花等药物进行治疗,先将重要在1000毫升的中药中浸泡半小时,然 后采用武火把清水煮开,然后用文火煎半个小时,每天1剂,分两次进行煎服, 每次350毫升,每次在吃饭1个小时之后服用,10天是一个疗程,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总共给患者服用3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者产生的所有临床症状都消失,其心电图指标显示 为正常值,患者的生活处于正常状态;显效: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显著得到了缓解,其心电图指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有效:患 者产生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其心电图指标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日常生活中, 患者不可以进行剧烈的运动;无效: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心电 图指标也保持不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

中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docx

中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 中医对心脑病的看法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 气不足则阴血不生。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 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之法,方可得心应手。清.陈 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 可生也。” 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 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 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 到血管末梢。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 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 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 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西医只知用物理 (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 于肾阳不足。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 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 西医治疗心脏病的缺点而且,在心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是极不合理的。因

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于人体的异物。人 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物,有淤血部位会 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针刺穴位可以治病的原理 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人体后,就会调动 经气甚至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金属针拔出以后,汇聚来 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从而达到调理虚实 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在血管中植入金属支架也必然会造成 激发元气的结果,由于心脏病的病因就是元气虚弱,所以, 对元气极为虚弱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支架是非常不适宜 的,非但不能治愈此类心脏病,反而会使心脏病患者的元气 快速耗散,从而导致患者加速死亡。 目前心脏病的治疗方向另外,现在西医治疗心脏病 的方法主要在于扩张或疏通血管,以达到使血管通畅的目的。 所以,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就始终局限于此。即使研究治疗心脏 病的草药,也都是在如何使黏稠的血液稀释和防止血液凝固等 方面大做文章,却始终在恢复人体免疫力(真阳元气) 方面不得要领。比如∶西医往往使用心脏搭桥手术的方法进 行治疗,而且技术也很成熟了,在美国,每年做心脏搭桥手术 的患者多达 35-40 万人之多;另外,中国医学界近些年通过 研究发现了银杏叶具有防止血管栓塞的作用,于是研制“成功”了银杏叶片用来治疗心脏病。在传统中医看来,这显然是治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实践中,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自身特点,并有确切疗效。但在国内相关指南中却少之寥寥,原因是缺乏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循证证据和明确的作用机制。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年-2016年发表的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估了中医药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认为中医药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补充和替代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的RCT以评估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硬终点的影响。既肯定了中医药的价值,又指明了研究不足和方向[1]。中医药缺乏高级别的循证证据已经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和深入发展的瓶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循着这一方向,我们重点检索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197807.html,)和美国临床试验中心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197807.html,),追踪中医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及成果报道,旨在把握当前研究趋势,分析中医药治疗的相对优势和特点,展望未来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高血压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头痛、眩晕等),改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还可以有效平稳地协同降压,可为不能耐受西药的患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和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效应[3,4],但中医药对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5]。 2010年以来有20余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注册,多数为RCT试验,样本量为60例至660例不等,干预措施包括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清肝滋肾方等)、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养血清脑丸)及针刺等,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即刻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血压达标率、SF-36量表等。这些临床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规范,但主要结局指标为替代终点,缺乏诸如对死亡率、器官终末损伤、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硬终点的评价。 目前,依托于不同行业协会发布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6]、《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7],较好地总结了既往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临床。 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心绞痛、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再灌注后无复流、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8-10],加载中医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教学文案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 药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 1、香加皮:辛苦温,有毒,肝肾心,药力强,祛风湿强筋骨,能强心利水而消肿,治心衰性水肿最宜,4~9水煎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浴,不与地高辛同用 2、景田三七:苦甘平,归肝心经。化瘀而止血,宁心安神,解毒,水煎服10~15克,鲜50~100,入丸散捣汁外用适量,治各种出血,跌打损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 3、连翘:苦微寒,肺心胆,苦寒清解,既清解热毒,又疏透消散,利尿,治热入心包,水煎或入丸散,6-15连翘心长清心火 4、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甘而滋养,微寒清凉,养阴清肺,润肺止咳,虚咳劳嗽,能清心除烦,安神定志,治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及精神恍惚,水煎6-12或入丸散 5、山楂:酸甘微温脾胃肝,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水煎9-12或入丸散。药理:助消化,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绞痛,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缩宫,抗菌,调节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抗癌。 6、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辛温发散,既走表又走里,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并通阳化气行水消肿,治1风寒虚有汗,风寒表无汗,2胸痹作痛,阳虚心悸,3虚寒腹痛4阳虚水肿,痰饮5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ZHENGJIA。药理:促汗解热,扩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劂,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 7、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苦泄温通,甘能补虚,行止兼备,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补虚强体,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治出血瘀血证之良药,兼体虚更适合,水煎服3-9,末1-3,外用研末调服。药理: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炎,镇静,镇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抗肿瘤。 8、蒲黄:甘平,肝心包经,甘缓不峻,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尿,炒用收涩止痛化瘀包煎,5-10,或入丸散,适量外用,干掺或调用,孕妇慎用因具缩宫效果。药理:促血凝,止血,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抗炎及镇痛 9、当归:甘辛温,肝心脾经,甘温补润,辛温行散,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治血虚血瘀有寒证,妇科调经要药。水煎服6-12或入丸散,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和血。药量:抗盆血,促进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心肌缺血缺氧,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兴奋或抑制子宫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降脂,抗炎及保肝。 10、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甘补兼涩,不腻不燥,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生用行泄补虚力弱,能解毒,截疟,润肠燥,水煎服制用6-12生用3-6,或入丸散,补益精血制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生用。药理:保暖造血功能,增免疫力功能,降脂,抗冠动脉粥样硬化,增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衰老,保肝及抗菌。 11、白芍:苦酸微寒,肝脾经,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又敛阴止汗,平抑肝阳,阴血亏虚,肝急阳亢,诸证,兼治体虚多汗,水煎服5-9或入丸散适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有偏方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有偏方老人预防要九做到 2013年08月13日家庭医生在线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进入冬季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是如此,此类疾病严重影响的人们的健康,对于此类患者,常常是通过药物缓解,但是还是无法彻底的治愈,那么中医对心脑血管有哪些治疗方法呢!接下来的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的偏方。 山楂荷叶茶:山楂能活血化瘀,荷叶能扩张血管。此茶对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非常有益。每日取山楂30克、荷叶12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去渣取汁当茶饮。 菊花乌龙茶:菊花能扩张冠状动脉,茶叶能增强血管的韧性和弹性。此茶对防治高血脂及动脉硬化症有较好效果。每日取杭菊10克、乌龙茶(或龙井茶)3克,开水冲泡饮之。 莲心茶:莲心能降血压,经常饮服莲心茶对高血压患者大有裨益。每次取莲心6克,沸水冲泡饮之,早晚各一次。 柿叶茶:柿叶富含维生素C和路丁、胆碱,对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肌缺血患者有良好的保健和防治作用。取新鲜柿嫩叶30克(或干柿叶15克),开水冲泡片刻,加少量白糖饮之。 田七丹参茶:二药均能活血化瘀,对心绞痛等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每次将冲剂一包用开水冲泡饮服,每日3次。

决明子茶:决明子能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和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并有降压作用。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可将其作为保健药茶长期服用。取决明子15克,炒至稍鼓起微有香气时,放凉,打碎或研成粗末,用开水冲泡当茶饮。 葛根茶:葛根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症状有缓解作用。将葛根洗净切薄片,每日30克,煎水当茶饮。 丹参茶: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液循环。此茶适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将丹参研成粗末,加茶叶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每日一剂。 首乌茶:首乌能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老年人凡疑有冠心病和血脂增高者,常饮此茶效果十分明显。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当茶温饮,一日一剂。 枸杞茶: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出现的头晕、健忘、心悸、气短、失眠、视力减退、耳鸣者,可常饮此茶。每日20~30克,沸水冲泡饮之。 槐花茶:用于防治高血压、脑溢血。每日早晚各用槐花6克,开水浸泡后饮之。 桑寄生茶: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用桑寄生煎汤代茶,为降血压的辅助疗法;取桑寄生干晶15克,煎煮5~15分钟后饮服,每日早、晚各一次。 心脑血管病人应注意的饮食六原则

名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五个秘方 治风湿性心脏病秘方(5首) 27.1银翘白虎汤 【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连翘20克,金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克,生石膏100克,甘草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方解】本方所治疗乃属风湿病邪侵犯心脏引起急性变态反应非瓣膜受损阶段。方用 辛凉清热的金银花、连翘;祛风湿的防己;舒筋通络的木瓜和专清气分大热的白虎汤组合 成方,因而用之多收良效。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加减】湿重加苍术25克,苡米40克,厚朴10克;热重加栀子,黄柏各15克,黄连5 克;心前区闷痛加全瓜蒌25克,远志15克,柏子仁25克。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2例,全部治愈。治疗时必须坚持服药6~8周。 27.2通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桂枝6~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 丹参、麦冬各15克,黄芪15~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 【方解】风心瓣膜病或慢性心衰,其主要病机都系循环障碍,脏器郁血。故治疗原则 及组方配伍、都围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两个方面,所以方中用大队活血化瘀药,其中桂 枝是活血通脉之要药。历来都以舌红及血证为用桂枝之禁忌。但朱氏则认为:舌红只要舌 上有津,而又具桂枝适应证者,照样可用。至于血证禁用桂枝,亦非一概而论。如风心肺 郁血而致咳血者,用桂枝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因此症“心功能障碍”是本,肺郁血是“标”, 咳血及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郁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当然,血热妄行 之血证则禁。否则真有“桂枝下咽,阳盛立毙”之虑。单用活血药不行,必须配合益气。补 气用黄芪,因其作用过于党参,而且善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

心血管疾病中药治疗综述

心血管疾病中药治疗综述 本文对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作用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药治疗进展 回望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史,人们一般将其分为3个阶段。1949年至60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初期。在此期间,人们首次明确提出了冠心病相当于中医之“胸痹”、“真心痛”,从医基础理论探讨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并运用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提出中医分型、辨证治;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医中药也进入了心血管科急重症领域——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80年代初期以后,各个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规范化,相关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拟对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作用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一、具抗心肌缺血作用中药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冠状血管病变引起的,也称为冠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症状,属中医的“胸痹”、“心痛”、“心悸”范畴。中医认为其病理机制在于“因虚至瘀,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对心肌缺血有治疗作用的中药也多分布于活血化瘀类、理气类、补气类、安神类、化痰理气类等中药类目中,按其有效成分所属化合物的类别可分为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等。 许多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对心肌缺血有治疗作用。含银杏总黄酮的银杏叶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减少心肌细胞膜电子传递异常和氧自由基的产生,改善心脏缺血状态。 [1]近年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灯盏花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的灯盏花甲素和灯盏花乙素,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降低血小板黏度,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作用。[2]葛根含有的异黄酮化合物葛根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对抗血管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以及对β1受体的阻滞作用等。[3] 人参、黄芪、柴胡、麦冬、知母等中药含有大量的皂苷类物质。黄芪皂苷能使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主动脉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显著下降,而使左室舒张末期压、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下降的时间常数(T值)显著升高。[4]麦冬总皂苷可保护缺血性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D的活性,减少心肌DA的合成,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血清的K水平和心电图ST段变化。[5]绞股蓝总皂甙中的绞股蓝甙VII、III、IV、XII分别为人参皂甙Rd、Rb、Rb2、F2,有研究表明绞股蓝总皂甙能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脏的损伤,保护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善急性缺血心肌的舒张功能。[6]以补益气血,行气止痛为主要功效的制剂多以皂苷类中药为方中主药。 具抗心肌缺血的复方制剂较多,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的制剂多数都应用了丹参。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成分为丹参和降香,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从微血管中摄取氧的能力等作用。[7]由丹参、元胡、五灵脂、瓜蒌、柴胡、乳香等药制成的益心胶囊,能显著扩张实验动物的冠状血管,具有降低冠状动脉阻力与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对垂体后叶素和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 二、抗心律失常中药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心下悸”范畴,现代的药理研究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有效成分以生物碱类较多。 苦参提取物苦参总碱,对心脏有一种“非奎尼丁样”作用,即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降低心肌的应激性,延长不应期,从而能抑制异位节律点,对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8]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1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 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2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 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疾病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 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2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和对照组(硝酸甘油治疗)各46人。比较两组患者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28.2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4.35%)较低(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运用中医治疗后,能够使不良 反应有效降低,其安全性较高。关键词:中医药;心血管疾病;治疗前言在心血 管疾病现代诊治水平取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中医药仍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独 特疗效优势应是其传承发展的根基。由于缺乏符合现代医学科学要求的循证证据,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医药治 疗心血管疾病的相关临床注册试验及基础研究,分别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机制研究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 资料选取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2例,将其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6人。两组男女人数之比分别为24:22、26:20;两组年龄分别为(60.18±7.17)岁、(62.57±6.85)岁。影响组间比较的两组 之间没有差异,P>0.05,可以予以比较。 1.2方法对照组实施硝酸甘油治疗,该 品用药剂量为每次0.5mg,用药方法为舌下含服,一天治疗3次,1个疗程为1 个月,对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持续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活血化瘀治疗,主要方 法为:如果患者存在胸痛症状,需要给予患者丹参汤治疗,以发挥通脉止痛、活 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心悸患者来说,需要给予患者当归24g、生地黄12g、丹参 24g、赤芍12g、川芎12g、红花6g及桃仁12g治疗,将上述中药成分用清水煎煮,然后对患者实施口服治疗,充分发挥活血化瘀、通络理气的作用。将上述中 药成分用清水煎煮,取400ml药汁,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1个疗程为1个月,对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持续治疗。1.3观察项目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表示方法为“[n(%)]”、检验方法为“x2”,用P<0.05表示结果有差异。 2结果对比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 组较低(P<0.05),见表1。 3讨论心血管疾病属于一种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是主要的心血管类疾病,由于该病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使社会和医学界高度重视对该类型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的积极研究。通 过西医治疗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阻碍患者的治疗,降低治疗效果。因此积极探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内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期间,西医多通过降脂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及防治血凝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然而 通过西医治疗只能将患者一时的症状缓解,不能使患者疾病在根本上得到治疗, 同时该类方法存在较长的治疗时间和较长的服药时间,且用药后容易出现较多的 不良反应。通过中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实现辨证治疗,从中 医角度来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范畴为“心悸”、“郁病”及“胸痹心痛”,大多数心 血管疾病患者受肝气郁滞的影响,使得机体出现气血失调情况,从而出现气滞和 血瘀情况,导致血液运输无力,从而发生郁结情况。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中医 多通过存在行气、理气作用的中药饮片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主要对中药成分进 行煎煮,然后口服治疗,由于通过该方法治疗存在不方便的使用情况,所以明显 降低了其使用率。当前,在深入了解中药成分的影响作用下,中药复方制剂是临 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其存在服用方便和效果明显的显著优势。 3.1中医药治疗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