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思考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思考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思考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思考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思考

物理学院0904——周兆林

中国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善,以及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粮食基本已经达到供求平衡,丰年粮食有余的阶段,并且粮食供给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近忧却又不得不考虑远虑,特别是在高通胀压力下,以及外国市场的强烈竞争下,如何优化中国粮食产业结构,如何抵御外部粮食风险,如何守住18亿亩粮食红线,已成为中国政府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政府部门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毕竟粮食才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保证。

首先谈一下中国的粮食结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应在总体上略有盈余,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具体来看,中国的三大谷物供求略微平衡,小麦少量进口,玉米勉强平衡,大米粳米基本平衡,关键问题是大豆和植物油。2009年,中国进口了4255万吨大豆,是国内产量的三倍,预计今年进口量将达到4700万吨。同时,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量增长非常迅猛,进口大豆后,植物油还是不够,还需要通过进口植物油来解决问题。中国大豆和豆油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率高达70%和60%。如果国际市场大豆植物油有重大变化,国内市场就会受到冲击。对于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对于大豆问题,我来自黑龙江,因此我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我的家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一直是以生产大豆为主,大豆的播种面积高达90%以上,但大豆一直在中国被算作是经济作物,因此没有受到中国政府想对待粮食作物那样的有力保护,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加之自然因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大量的优质廉价的转基因大豆冲击我国市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大豆在地里收上来的价格要比美国的大豆到达中国港口的价格还要高,并且在质量上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中国的植物油企业纷纷转向使用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当然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下达任务指标让国有企业大量购买中国生产的大豆,再比如粮库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在以市场价格销售给企业,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农民的收入,但这些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外来市场的强有力冲击,只要中国政府放任不管,用不上3年,中国的大豆就将重蹈棉花覆辙。在美国大豆价格优势明显的状况下,加之美国大机械生产,质量的保证,中国在短时间内此命题是无解的,只能希望靠较高的补助来维持现状,但其他的谷物经济效益又要比大豆高出许多,大豆的悲剧想要解决实在是很难很难。一旦中国的大豆市场完全被美国占据的时候,定价权就是他们的了。美国农民现在也可以从美国政府拿到高额的粮食补助,一旦没有了这种补助,风险最后还是会交个中国市场承担。另外粮食又是一种拥有很强惯性的产业,一旦失去市场,在短时间中也不可能会回复。这就是我通过大豆折射出的中国产业结果的不均衡以及存在的严重问题。

第二抵御外部粮食风险。中国现在的粮食基本还是保持供求平衡,但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小农生产,无法和大规模的美国机械化生产对抗,首先是质量,其次是价格,最后是政府补助,三者中国农民全部处于劣势。还是以大豆为实例,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却没有任何的定价权,大豆的定价权竟然是用期货这种最高风险的方式定价,中国因为期货的人为操纵在大豆进口的问题上多花的钱也得以百亿来计算了。抵御外部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够自己掌握定价权,但是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了。还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在这方面起到领导者的作用,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夺回定价权。但是粮食不同于其他商品,存在粮食禁运的风险,一旦外国政府实行报复性的粮食禁运,中国还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抵御外部风险呢?

首先,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提高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培养一批劳动力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具有特色的、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优化我国出口市场结构,分散市场风险,积累更为雄厚的资金。

第二,始终立足国内,增加粮食供给,保持一个适度的粮食自给率。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政治方面的考虑也是重要的。例如,由于怕在将来发生战争,在某些生产活动中,即使代价很高,部分的自给自足还是必要的。”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更要立足国内。一方面,在制定粮食进出口政策过程中,要避免自给率过低。如果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动逼近依赖性平衡的临界线,即粮食净进口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重超过10%,缓冲粮食储备量占常年粮食产量的比重低于10%,粮食的国际贸易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那么国际市场的波动将导致国内市场难以平息的超常震荡,在极端的情景下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关专家指出,今后十几年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合理界限是贸易依存度保持在10%以内。另一方面,增加粮食供给,但同时也要防止粮食自给率过高。充分利用生物、化学等科学技术,通过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指数,减少农作物产后损失等而增加供给;加快粮食替代品的开发步伐,大力发展与开发传统的海产品、果蔬产品以及现代科技作用下的微生物发酵饲料与食物等产品,减少对传统粮食依赖。但过高的粮食自给率会限制非粮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导致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局限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从而抑制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而且也会导致对耕地的过份依赖,从而有可能使局部生态危机进一步扩展。

第三,建立高效的粮食安全储备系统。一是建立一定规模的实物储备。在国家遭受粮食禁运时,储备粮能立即释放出来,缓解粮食饥荒,增加回旋余地。但要防止过高的粮食储备。目前,我国粮食储备规模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系数,暴露出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成本高、透明度低等弊端。二是建立适当的粮食产能储备,稳定可耕地面积。在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和

产品结构时,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非农业占用。因为一旦耕地占用速度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就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如果增加粮食进口所节约出来的耕地仍然留作农用,用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那么一旦出现诸如粮食禁运之类的事件,我们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节约出来的耕地还原为粮田,从而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造成的可能危害。

第四,扩大国际合作。扩大粮食贸易伙伴范围,实行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也是防范粮食安全风险的重要措施。从当前的国际粮食市场和贸易格局看,中国应致力于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框架彻底消除禁运风险。

最后是如何守住耕地18亿亩红线。严格保护耕地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直接关系群众的基本生活、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内关系到长治久安,对外关系到能不能与其他国家和谐相处,是必须完成、没有退路的目标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守住红线,形势严峻,难度很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8年度的全国土地变更调查表明,我国耕地面积近18.26亿亩,离18亿亩红线不足2600万亩。造成耕地减少的因素主要包括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四个方面。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最大因素。1997年~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03亿亩,占减少总量的66.80%,年均减少1144万亩。如何安排退耕还林计划,将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一个关键。非农建设占用,是造成耕地减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1997年~2005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747万亩,占减少总量的17.84%,年均减少305万亩;还有大约10%的耕地减少是因为农业用地调整,主要是农民为了增加收益,调整种植结构,将耕地变成了园地,栽上了果树等。再就是灾害毁地,每年大概在100万亩左右。与此同时,我国还在继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仍在加快推进,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所以说,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的任务非常艰巨。虽然,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强劲,但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耕地,我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199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更加突出了耕地保护的法律条款;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规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做到耕地“占补平衡”。据国土资源部数据,1998-2006年,全国通过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50万公顷,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113万吨;通过整理复垦补充耕地90万公顷,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99万吨。尽管耕地依然在减少,但如果没有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政策,我国耕地不会还有18亿亩,后果不堪设想。据黄贤金教授研究,假设1986年以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强度没有加强,则2005年耕地面积将为12024万公顷,而2005年实际耕地面积为12207万公顷。应该说,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食物安全作出了贡献。中国政府应该处理好经济发展以及耕地安全这一对矛盾,同时提

高耕地质量,保证中国粮食生命线的安全。

总结

要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不但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指引,促进中国粮食结构的优化,还要政府在法律上进行强有力的限制,保证耕地安全。现状是中国没有近忧但却要面对很严重的远忧,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信中国政府在严格的制度保证下可以从容面对粮食问题,毕竟这是中国能否平稳高速发展的最基本保证。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七项部署的首位,并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 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将受人口持续增长、耕地和淡水资源约束趋紧、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变数增多等因素的影响。 1、粮食消费持续增长。一是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需求。过去10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人。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地、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吃了。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 了对粮食的需求。 过去10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人均消费食用油增加了2成、肉类增加了3成、水产品增加了6成、奶类翻了两番。三是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2、我国耕地面积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占 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 等因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1998-2007年九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38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全国有666个县(市、区)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预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今后每年还要征占一定的农业用地,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耕地的减少直接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3、淡水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粮食生产。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54%的耕地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降水时空分布也极不均衡,80%的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地区,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近年来,一些地方河湖干枯,水库蓄水减少。为解决浇地问题,只好打井灌溉,结果是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旱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达2亿多亩,占总量的10%,主要的污染来自三个方面:工业污染物排放、农业化学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并将长期对粮食生产和供给构成严峻挑战。 4、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一是农业生产成本的加大,总收益减少。目前,我们的农业是一种石油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梁淑英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粮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 13亿人口的大国,重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我国粮食从整体上看是安全的,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 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0)04-0101-03 收稿日期:2010-06-07作者简介:梁淑英(1963- ),女,山东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经 济理论与区域发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2010年7月第11卷第4期 Jul ,2010Vol.11No.4 101··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

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下降。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40%的育种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成果扩散机制也问题丛生。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和组织体系支离破碎,特别是直接联系农户的基层推广组织的明显衰弱,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被农业生产采用。这方面的制约,将是决定未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政府不断尝试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但是每次改革的主要动机都是要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在政策理念上,对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对粮食生产者的财政支持乃是正当的支出,故不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机制。 由于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一部分已经垦殖的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牧,所以增产只能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大于2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 势预测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2729287.html,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余晓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 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 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 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54-03 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 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 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 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世界粮食库存直 跌到安全线以下,供不应求状况频现,“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论文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节粮爱粮的论文 所在班级 姓名 学号 起止时间 会计电算化专业特制 2013年3月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论文 对我们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这就更要让我们居安思危的紧迫感. 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为此,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二章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令狐文艳 2.1 总述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粮食的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2.2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粮食政策一方面会影响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种双边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研究新世纪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了解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2.2.1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这可以从世界土地利用情况、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世界人均能量供应水平等情况反映出来。 表2.1 1993-2002年世界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 表2.2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千公顷)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4500亿公斤以上,只有2003年为4300亿公斤,人均大约为330公斤。即使以2003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70公斤,比例仅为17%;和人均385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55公斤,比例仅为12%,而2003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4.8%,仍未超过5%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2600大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

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 镇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认真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特形成如下报告: 一、xx市粮食生产的历史比较 xx市是xx粮食主产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xx农 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xx市耕地面积 xx市耕地面积1985年为252.46万亩,1994年为245.37万亩,减少7.09万亩,年均减 少0.788万亩。1995年、1996年两年土地普查分别为272.37万亩和278.32万亩,分别 比1994年多27.0万亩和32.95万亩。2020年为245.98万亩,比1996年减少32.3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59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如扣减1996年耕地普查面积比1994 年增加的32.95万亩,2020年耕地面积为213.03万亩,比1985年减少39.43万亩,减幅15.62%。 xx市粮食播种面积 1985年2020年,xx市粮食播种面积22年年均379.06万亩,最多为1998年的413.48万亩,比年均面积增34.42万亩,增幅11.20%;最少为2020年的342.11万亩,比年均面 积减36.95万亩,减幅9.95%;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71.37万亩,差幅20.83%。 水稻播种面积。1985年至2020年,xx市水稻播种面积22年年均305.38万亩,最多为1990年的353.70万亩,比年均面积多48.32万亩,增幅15.82%;最少为2020年的 283.77万亩,比年均面积少66.61万亩,减幅21.81%;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114.93万亩,差幅48.55%。 xx市粮食总产 1985年至2020年,xx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126.94万吨,最高为1999年的144.1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7.16万吨,增幅11.90%;最低为1986年的107.58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9.36万吨,减幅15.25%;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36.52万吨,差幅33.94%。2020年比1985年增20.19万吨,增幅18.42%。 水稻总产。根据xx市统计年鉴,1985年至2020年,xx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113.88万吨,最高为1999年的125.22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1.34万吨,增幅9.95%;最低为 2020年的100.36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3.52万吨,减幅11.87%;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24.86万吨,差幅24.77%。2020年比1985增0.51万吨,增幅0.48%。 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统计数 字失真幅度较大。以2020年为例,早稻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40.0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 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20.0万亩。各种旱杂粮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102.86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60.0万亩。由于相当多的山垅田抛荒,中稻实际播种面积与 统计面积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基础,如果扣除虚报面积,2020年的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均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 2020年早稻情况和晚稻播种情况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

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 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动、总体逐步下降的态势。1980年为8。5%,1990年下降到0,1992年又上升到2%,1994年达到5.7%,1995年至1998年一直保持在零水平,1999年为0.03%,2000年为0,2001年为1.8%,2002年为0,2003年为0。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逐步改善的。 然而也存在不利因素。去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跌至4.31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以及农业结构调整也加重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粮食生产还有潜力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我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为16.6亿”。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oc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 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 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 年首次突破了10 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 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 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 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 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研究学习报告 题目: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引言: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