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著作

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

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

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

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2、犯罪分类:分为3类

3、犯罪预防:

(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

(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

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

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

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

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

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

3、犯罪对策:

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②强调用补偿方法遏制犯罪

③综合运用其他间接预防方法

?费尔巴哈心理强制学说(主张通过立法使人民确信实施犯罪会带来更大的害恶。与威吓说

不同的是,威吓说强调刑罚的恐怖和刑罚执行上的威吓)。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奠基人。刑罚性质:绝对报应论。刑罚的尺度:等量报复论(同态报应论,结果是同态复仇)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等价报应(强度必须和犯罪的危害程度相适应;刑罚与侵害行为的等同不是在特种性状方面,而是在价值上等同)

(二)龙勃罗梭的主要学说(1836—1909)

1、犯罪原因:犯罪属于返祖现象,是人类倒退到原始人类型的结果。

认为犯罪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社会因素和自然气候因素对犯罪有一定的影响。

2、犯罪分类:首次以犯罪人为标准分类

(1)遗传的犯罪人(天生犯罪人;)

(2)进化的犯罪人(又称偶发性犯罪人)

A 假犯罪人(为保护个人、荣誉和家庭被迫犯罪)

B 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由于内在特质易受犯罪感染的人)

C 习惯犯(由于不良教育和训练助长了不断作恶的野蛮倾向)

(3)激情性犯罪人

(4)精神病犯罪人

●天生犯罪人的身体特征

●天生犯罪人的感觉和能力的特征

●天生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3、犯罪对策:

(1)主张区别处遇不同的犯罪人;

(2)改造刑罚以更有效地惩治犯罪人。

◆刑罚的目的是防卫社会,应依照犯罪人的危险性程度确定刑罚。

◆推崇不定期刑、罚金刑,反对短期自由刑,主张用训诫、赔款、强制劳动、善行保证等替代措施。

◆替代措施不得适用于天生犯罪人。

◆单独监禁,对少年或老人建立感化性质的学校或者农场。

(3)采取有效的社会措施预防犯罪。

(三)加罗法洛的主要学说(1852—1934)

自然犯罪观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1、犯罪原因:缺乏怜悯和正直道德情操的结果

2、犯罪分类: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

3、犯罪对策:

(1)对不同类型犯罪人采用不同手段预防(见教案)

(2)反对罪刑相适应,强调对人身危险性处罚;

(3)主张对自然犯罪人进行淘汰。

“真正的犯罪分子患有道德失常症,不能产生出利他主义感觉的、处于一种低劣发展状态中的人。”——加罗法洛

简要评价:

(四)菲利的主要学说(1856—1929)

1、犯罪现象:提出著名的“犯罪饱和论”

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社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最小限度的犯罪。

2、犯罪原因:“三原因论”

①人类学原因(是犯罪的首要条件);

②自然环境原因;

③社会原因(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在具体犯罪中,三种原因的作用是不同的

三、犯罪社会学派

(一)概说

1、理论基础:

(1)社会学(2)决定论2、代表人物:

第一节犯罪现象概述

?一、犯罪的概念

?(一)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

?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应受刑罚惩戒的行为。

?(二)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不应与刑法的犯罪概念相同

?犯罪学意义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而应受特殊保安处罚和矫治的行为。

?犯罪学意义上犯罪概念的特征:

?⑴违规性

?⑵社会危害性

?⑶应受惩戒性

?二、犯罪现象的概念

?说明:

(1)犯罪现象是相对于犯罪案件而提出的集合概念,它是犯罪各种反映形式的总和。(2)犯罪现象是一个与犯罪原因相对的概念。

(3)犯罪现象是事实概念,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思考:犯罪现象与犯罪原因之间的忠实与背逆关系。

三、犯罪现象的内容(略讲)

(一)犯罪状况:(二)犯罪特点:。

(三)犯罪规律:

第二节犯罪现象的主要反映形式

一、犯罪数量及统计特征

(一)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2、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人数或案件数与社会人口总数之比。

我国统计犯罪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A、统计范围不一样;

?B、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不一样;

?C、我国统计中隐案数大于西方;

?D、与我国现行治安政策有关;

?E、与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有关。

(二)犯罪数量统计特征:

四、犯罪类型结构及特征

(一)含义:是指整个犯罪现象中各种犯罪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特征:

1、财产犯罪占刑事案件比例最大,约80%。其中盗窃又占财产犯罪的80%

2、在现代化过程中,财产犯罪的增长速度高于暴力犯罪增长速度。

3、犯罪类型结构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2、最近50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犯罪类型,主要有:

?①白领犯罪

?②环境犯罪

?③智能犯罪

?④游戏型犯罪(电影:《杀人不分左右》)

?⑤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犯罪(视频:烧可兰经;《穆斯林的无知》)

?⑥恐怖主义犯罪(视频:9.11事件)

?⑦有组织犯罪

(三)犯罪人特征

1、白领阶层犯罪比例有所上升

2、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

3、女性犯罪比例上升(女性犯罪男性化)

4、累犯、惯犯和职业犯上升

二、发展中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一)犯罪率大幅度上升;

(二)财产犯罪持续上升,暴力犯罪居高不下;

(三)女性犯罪率相对较低,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显著。

一、犯罪人(Criminal)的概念

?犯罪学上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

1.犯罪人是外显的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实施者。

2.在犯罪学中,犯罪人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3.在犯罪学中的犯罪人研究始终是以犯罪自然人为基本标本的。

(二)犯罪学中犯罪人的外延包括:

?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概念不同于并且外延宽于刑法学中的犯罪主体概念。

1、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人;

2、实施了通奸、乱伦等越轨行为的人以及某些自杀者;

3、实施犯罪或者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

4、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实施犯罪或者严重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

5、实施了某些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

第二节犯罪人的本质属性

?一、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一)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的同质性

?犯罪人与非犯罪人是否有本质区别是古典学派与人类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

?1、犯罪人属于人,仍然具有人类的一般属性;

?2、犯罪人并非先天注定或者生物遗传。

(二)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人(包括犯罪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包括犯罪人)是一种具有相对意志自由的精神性存在。即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

3、在原初意义上,人性是非善非恶的,人在后天的发展中,人既可能发展成善的,也可能发展成恶的。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一)犯罪人反社会性的含义

指犯罪人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者倾向。

(二)犯罪人反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1、错误的信念体系(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系统的观念形态)

2、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受挫折状态;纵火案

?3、自我意识发展欠缺4、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5、不良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的习癖化。?一、被害人的概念

?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1.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或损害者;

?2.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担受者;

?3.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者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4.被害人的外延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

二、被害人的特性

?所谓被害人的特性,是指为被害人所独有,而状述和反映其特定身份和特定被害状态的诸基本特点、特征或属性。

(一)被害性

1、被害的倾向性

2、被害的受容性。

3、被害的易感性。

(二)互动性

?(三)可责性

第二节被害人的类型

?三、被害人的具体类型

?(一)按被害人有无责任划分

?(二)按被害人是否已经被害分

1、既然的被害人:是指已经遭受侵害、被害状态已成既定事实的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2、潜在的被害人:是指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因而具有受害的现实可能,但尚未真实被害者。

?(三)按被害人是否具有被害倾向性分

1、机会性被害人:自身无被害性,只是由于无意间或者随意选择而步入加害人不期而遇或期待的特殊情境,导致被害的人。

2、状态性被害人:由于具有被害性而长期处于被害可能状态的被害人。

?(四)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被害人可分为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二是具有受虐倾向者。

一、犯罪原因的含义

★诱发、促成、影响犯罪现象及其过程的各种因素。

★狭义犯罪原因指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现象,即广义上的犯罪直接原因。

★广义犯罪原因包括犯罪根源、犯罪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犯罪相关因素。

二、犯罪原因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现实的

?从微观上,犯罪主要是个体人生观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宏观上,犯罪原因是社会的内在种种矛盾冲突的现象和结果。

?现实性是指当前的社会原因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

某种社会事物、现象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但却是犯罪的原因,即用辩证的观点去观看犯罪原因的两面性。因此,犯罪决不是犯罪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取向问题,因而也就是整个社会系统建设(物质文化)问题。

(三)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

?在宏观上,犯罪原因的具体内容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微观上,个体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也是一个过程。

第二节犯罪原因体系

?一、犯罪根源

(一)犯罪根源指犯罪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在不区分原因和条件的西方犯罪著作中,通常也不专门研究犯罪根源问题。

(三)犯罪的根源异常复杂,但有两条线索:

二是人性矛盾冲突

?二、犯罪直接原因

?犯罪直接原因是指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动机。

?需要→欲望→动机→动机强化→行为

?根据其与需要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人的欲望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欲望表现为对人的需要的基本满足, 比如温饱的欲望;

?第二个层次的欲望表现为对人的需要的更高满足或充分满足, 比如, “吃讲营养、住讲宽敞、穿讲潇洒、行讲舒适”, 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和平等等欲望;

?第三个层次的欲望表现为对人的需要的过度满足, 比如, 暴饮暴食、谋求特权、虐待和受虐等等欲望。

?前两个层次的欲望可以说是健康欲望, 第三个层次的欲望则是病态欲望。而在前两个层次的欲望中, 第一个层次的欲望可以称之为生存欲望或必要欲望, 第二个层次的欲望则可称之为发展欲望或充分欲望。据此, 我们可以把人们的欲望分为健康欲望和病态欲望两个层次, 或者分为生存( 必要) 欲望、发展( 充分) 欲望、病态( 过度) 欲望三个层次。

?三、犯罪条件

?一、犯罪自然原因的概念(参见教材181页)

?二、犯罪的自然原因特征

?(一)原生性——个体置身于其中而无由选择和解脱的原始背景,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时空,又是甚至无法选择。

?原生性也意味着犯罪预防只能就特定罪因结构的形成进行阻遏或者解构,人们不可能通过消除“自然”因素来防控犯罪,而只能防止其与其它因素相结合。

?(二)间接性——犯罪的自然原因是犯罪的间接原因。犯罪的自然原因到犯罪行为发生,必须借助若干中项,否则,就不存在犯罪自然原因之说。这说明了犯罪防控的多环节和多层次特点。

(三)具象性——可感知或可以具体测定的物理特性。具象相对于抽象而言。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第一节犯罪社会原因的概述

?一、概念(教材P200)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制度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

?说明:1、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

?2、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3、社会环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个人如果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挫折、障碍或者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就会可能出现行为偏差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

?(一)决定性——犯罪的范围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犯罪现象的状况由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决定;具体的犯罪行为是犯罪人个体内因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彼此“形塑”的结果。?(二)普遍性——每个犯罪行为的原因或整体宏观犯罪现象的原因总能找到社会方面的因

素。(农民工犯罪、学生犯罪)

?(三)系统性——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犯罪的社会原因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系统,是社会变迁中不断变化的。(郑民生案件)

?(四)间接性——犯罪社会原因对犯罪所起的作用与犯罪其他原因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单独的社会原因一般不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行为的发生总是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相互作用的产物

?(五)可控制性——导致犯罪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能够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为人们所克服或者避免。

一、犯罪个体原因的概念

?是指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素质及其相互关系。

?行为人的个体状况是在先天生物、生理基础与后天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渐次成型的,即个体原因具有凝结性。

二、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

(一)综合性

个体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由生理、人格、心理、观念等多个层面构成),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在具体的犯罪中,到底哪个因素是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如何?需要综合分析。

(二)个体性

(三)终极原因性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P301

?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对犯罪的事先防范活动和措施,具体说,是指有助于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发生的社会的组织管理和建设发展方面的各种活动与措施。

?广义:犯罪预防是指是指国家、社会、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威胁和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或减少犯罪发生的策略与措施的总和。

?犯罪预防的特征:

?1 .预防犯罪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个人,而不仅仅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

?2 .犯罪预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而不仅仅是具有犯罪危险的行为人。

?3 .犯罪预防的目的是防范、减少犯罪。

?4 .预防犯罪的措施是一系列的对策体系。

?5 .预防犯罪是一个控制过程。

?三、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犯罪预防是减少和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犯罪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二)犯罪预防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

?(三)犯罪预防有利于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

?(四)犯罪预防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第二节犯罪预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预防犯罪的可能性

?(一)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犯罪学理论的发展,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与方法。

?(四)预防犯罪的实践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五)国际范围内的努力与合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国际条件。

第四节犯罪预防的手段与方法

一、犯罪的社会预防的概念

?犯罪的社会预防,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发展经济,完善制度与文化,组织和管理社会,避免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减少和克服犯罪的社会过程。?二、社会预防的特点

?(一)社会预防的核心目的是创造一个健康完善、和谐的社会,提供一个能够抑制犯罪和其他消极现象的社会环境。

?(二)社会预防特别强调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与预防犯罪规划及策略的相互衔接。?(三)社会预防的内容和措施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四)社会预防是一种积极和治本性预防措施。

第二节社会预防的功能

?社会预防的功能,就是社会预防措施所应当具有的客观效用。社会预防功能的真正发挥,便意味着预防犯罪这一主观目的的实现。

?一、社会建设功能

?社会预防措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二、社会整合功能

?所谓社会整合,其基本含义就是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和凝聚力的团结的整体,增强公众对社会共同价值的遵从和顺应。社会整合就是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突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体系的过程和结果。在这过程中,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单位,通过相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

?三、社会控制功能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为了保证其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而施之于个人或群体影响与制约。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两种,前者是指由政权、警察、法庭等职机构实施的制度化控制,后者则指凭借舆论、禁忌、礼仪、习俗等形式进行的非制度化控制。

?四、社会化功能与社会心理调节功能

?社会化功能是指犯罪社会预防措施对于社会成员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社会心理调节功能是指社会预防措施所具有的慰藉、缓解、调适个人或群体的情绪、需要、矛盾及心理冲突的作用。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

?犯罪心理预防是指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过程,其作用在于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能够作出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犯罪心理预防的依据:

?(一)人性依据:人是一种精神性的生物实体,有理性和意识。

?(二)事实依据:犯罪人往往表现为人格品质的欠缺者变异。

?这种缺陷和变异进而导致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低下或者丧失,导致他们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作出违法犯罪行为的选择。

二、犯罪心理预防的原理和特点

?(一)核心目的是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是人的完善、人的内在充实。

?(二)特别强调人的自我控制与外在社会控制之间的相对均衡。

?(三)心理预防是一个过程,确切的说,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包括人的自我修养过程,而不是指某几种纯心理学技术或措施的简单集合。

?(四)心理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其对象主要是未犯罪的正常人,而不是罪犯、变态人格者和精神病患者。

第二节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一、人格塑造和养成功能

?心理预防的人格塑造和养成功能,是指心理预防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所具有的建设性影响。

?二、心理调节功能

?心理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它能够使个人建立起一整套内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机制。?三、主观激励功能

?主观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心理预防过程对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创造及自我完善的积极性的唤起功能。

?四、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功能

?五、社会控制功能

?心理预防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实现社会控制的较好形式。

第三节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犯罪学》任务四课件

a. 1950 b. 1981 c. 1971 d. 1960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1981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病态家庭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教育不当的家庭 b. .离异的家庭 c. 违法犯罪的家庭 d. 滥施暴力的家庭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离异的家庭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选择一项: a. 政法部门 b.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c. 各级党委 d. .各级政府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女性犯罪的比例历来()男性。选择一项: a. 相当 b. 等于 c. 低于 d. 高于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低于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我国社会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 选择一项: a. 行政手段 b. 政治手段 c. 竞技手酸 d. 法律手段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法律手段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选择一项: a. 贫困 b. 私有制 c. 社会分工 d. 利益观念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私有制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选择一项: a. 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b. 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c. 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d. .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著作 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 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 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 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2、犯罪分类:分为3类 3、犯罪预防: (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 (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 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 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 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 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 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 3、犯罪对策: 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②强调用补偿方法遏制犯罪 ③综合运用其他间接预防方法 ?费尔巴哈心理强制学说(主张通过立法使人民确信实施犯罪会带来更大的害恶。与威吓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