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题汇编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题汇编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题汇编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题汇编

学习-----好资料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题

(总分:5分,用时:5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练习题:(共1题,5分)

1.(5分)填写下表。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正确答案:

如图

题目解析:

更多精品文档.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反思 八十中附小 曹海丽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反思: 1.值得肯定的方面: 体积和体积单位虽然在教材中的安排只有两页内容,内容不多,但其实这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且学生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同时,在课伊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功夫熊猫——阿宝的故事作为导入,引入新课,并且整堂课以阿宝解决问题为线索,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过程中,学生及感知了1立方厘米的大小,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在猜测1立方米到底能站几人时,学生兴趣浓厚,更愿意动起来体验,真切的感知到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在练习的过程中,习题涉及到了本节课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且习题涉及有梯度。 2.不足和改进之处: 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有时候会将一个知识点或一句话重复多遍,耽误了上课的有效时间。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

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学,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实验、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例2、例3、例4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 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学设计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堂实录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创建体积单位”的过程,理解体积的意义。 2. 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提炼创立面积单位的方法,类推出创立体积单位的方法,并合作创建体积单位。初步体会类比方法的作用。 3.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强化体积单位的表象,为学生正确选择和恰当使用体积单位提供丰富经验。 教学重点:创立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能正确选择和恰当使用体积单位。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逐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借鉴创立面积单位的方法,独立创立体积单位。 学情分析: 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是正处于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但是,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让“体积”这一新知,建构在生活经验之上,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的教学设计的编排,正是体现了上述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数学的抽象特点。本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喝饮料”的比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感知:“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进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比较,感受抽象的“体积”概念,接着利用体积相近难以直观判断大小的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引出“体积单位”概念,进而让学生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几何形体的大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课下同学们最喜欢干什么?生畅谈。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那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比比谁喝得快”看,老师在这有两个一样的杯子,每个杯子里面倒满了同学们最喜欢的小洋人。

小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ogress Rate among Volume Unit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学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一: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

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在练一练处理中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二: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体积及体积单位》评课稿

评课稿 《体积及体积单位》一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体积?二是体积单位有哪些?如果单单从考察概念入手,学生会很快,很容易的背下来。关键是体积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体会体积及空间,才能更深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王老师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 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他的教案的设计层次 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使自己对所预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三、教学目标适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理解体积,二是了解和掌握体积 单位。王老师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操作,举例说明,检测预习效果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既没有有意的拔高教学目标,也没有故意的放低教学目标。正因为教学目标定的适切,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好像是一种享受。 下面我再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 1、 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米?→? 10分米?→?10 厘米 练习:4米=( )分米=( )厘米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10平方分米?→?10 平方厘米 练习: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 ,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dm ×1dm ×1dm =13dm 10cm ×10cm ×10cm =10003cm 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 看作是棱长10cm ,那可以切成1000块13cm 的小正方形。 板书:13dm =10003cm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3m 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容积和容积单位》评课稿

《容积和容积单位》评课稿 近日,本人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本节课的优点: 1、注重旧知的复习铺垫。教师在新课前复习了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教学“什么叫做容积”时,叶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介绍容积,自己举例,然后让学生举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什么叫做容积。教师不还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容积与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本节课注重了课堂的训练。练习的量和题型都比较多,体现出课堂的有效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认识容积单位时,虽然认识“升”和“毫升”是重点,但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计量容积时,一般就可以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理解升、毫升的实际大小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我觉得在教学中还落实得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给学生看那个一升的正方体容器,用杯子装水倒在容器里,看要多少杯水才能到满容器,然后跟学生说:“这就是一升水。”教师虽然也说了一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400毫升,

学生平时可能也有接触一瓶矿泉水400毫升,一盒牛奶250毫升等。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学生对于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实际是多少,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觉得可以用量筒、量杯量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水是多少。最好能够用教具或学具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量一量,这样学生就理解更深刻了。 3、在教学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体积位单位与容积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欠妥。 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米1毫升=1立方厘米 这些都是没有经过推导,是教师直接给出来的。我觉得这里可以教学: ①出示量筒,在量筒上找出1毫升、100毫升的刻度给学生看.。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通过动手实践得出:1升=1000毫升。把1升的水到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得出:1升=1立方分米。对1毫升=1立方厘米的教学,如果没有1立方厘米这么小的正方体容器,我们可以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来教学,因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所以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也就是1毫升=1立方厘米。 4、教师已经提到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如果把计算公式写出来就更好一些,这对一些后进生在进行解决练习(课本例5)会更有帮助。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第二是单位之间的转化。第三部分是实际应用。由于学生已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单位之间的化聚法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入 【设计意图:趣味形象的画面寓含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知学习的渴求。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操作演示,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探究新知并及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充分重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掌握类推的学习方法,并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 二、实践巩固,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的转化虽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强化数学文本阅读提高教学效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设计 红星小学代继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难点: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阅读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阅读: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4.引入新课: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二、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阅读: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阅读,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一节概念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几点与大家分享: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

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 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说课稿

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具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体积和容积》评课稿

《体积和容积》评课稿 《体积和容积》是学生学习几何体积的开始,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具体的感性积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所以本节课王蔚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主要充当了一个“先行组织者”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呈现典型材料,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这堂课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流畅、朴实。 简洁:1、教师语言简洁,如“体积”和“容积”的引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展示了王蔚老师干练的教学风格。2、材料的选用简洁,各施其责,凸现数学本质。由于简洁就体现了高效。 流畅:材料之间思维严谨,逻辑性强,层层递进,又展现了数学独特的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很流畅。 朴实:王蔚老师上的是一堂真实的朴实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不是走过场、不是作秀,操作性强。是一堂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好课。 结合新课标,谈谈这堂课体现的三个亮点。 一、“吃透教材”——新理念实施的前提 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教材,毕竟我们教材的编者对教材所下的功夫要比我们老师多得多。但如果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这基础上把教材作一些调整和处理,那就事半功倍。 如教材上实验:观察两个各放一块大小不一石块的杯→加满水→取出石块→水相等吗?为什么? 我觉得,它的侧重点更偏重两个石块谁大谁小的比较,停留在原来的认识层面。 王蔚老师的实验:观察一个杯水位→猜想放入一块石块产生什么现象→验证→说理由→得出概念。 此实验的作用: 1、把原来实验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比较抽出来了,移到了“体积”概念教学之后,作为体积单位引出的钓饵,逻辑性更强。 2、更强调了“石块占据了空间”,突出了“体积”概念的本质。 3、在学生后继的生活、学习中会碰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实验对他的数学思维更具有正迁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 1、 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米?→? 10分米?→?10 厘米 练习:4米=( )分米=( )厘米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10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 练习: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 ,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dm ×1dm ×1dm =13dm 10cm ×10cm ×10cm =10003cm 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 看作是棱长10cm ,那可以切成1000块13cm 的小正方形。 板书:13dm =10003cm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3 m 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3m =10003dm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13《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体积单位的换算》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50-51页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利用表格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大胆猜测,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过程与方法:掌握体积单位间得进率,理解并掌握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的互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积的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互换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目的在于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然后问,同学们,小兔分的蛋糕真的比小猴的大吗?要知道哪一块大?应该计算它们的什么? (学生会回答计算它们的体积进行比较)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学例 教师课件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作者:————————————————————————————————日期: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250px)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250px,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25px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2500px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25000px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25000px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课堂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教师及时对学生学情进行评价。 “看花容易绣花难”,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中等生,学困生没有展示机会,展示面积太小。学生认领任务再展示。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朱坡中心小学四年级组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五年级:栗森波 今天教学的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内容很简单,学生基本能在当堂掌握。但在整堂课上,感觉自己还有一些地方教学的不到位,学生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认识,缺少直观形象的对比,在得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后,我应该让学生进行实物图形的比较,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上我就直接让学生看挂图来进行对比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1000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虽也掌握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但掌握地不够深刻,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更是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后,为了弥补课上的不足,我让学生围绕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分别解释了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在解释中,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体积单位间的不同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三种单位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重点之二便是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另人满意的,我没有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记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而是让学生用箭头表示,箭头从高的单位指向低的单位,箭头往右乘进率(即小数点向右移动),箭头往左除以进率(即小数点向左移动),虽然这种方法也有点程序化,但它简单易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学生完全熟练之后,可以省略箭头,但任何这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来帮助思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