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

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

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

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

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政治环境

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4、社会变迁

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5、国际环境

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5、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3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

4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

名词解释:

1、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被政府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社会利益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政府纳入工作议程开始解决)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政策问题

对政策问题的界定经历一个从社会现象到社会问题再到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答题:

1、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团体的作用;(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6)专家学者的作用;(7)问题自身的作用。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表达方式的失当

3、价值体系的排斥

4、必要资源的稀缺

5、政府体系的封闭

3、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

(1)外在提出模型

政策问题的察觉和提出者是执政党和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

(2)动员模型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3)内在提出模型

政策建议或政策方案起源于执政党和政府内部的某个单位,

(4)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框架”模型

议程的建立是由三个独立的活动流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在“政策之窗”打开的短暂时间里“汇合”,使得一个问题被提上政府议程。

1)问题源流:政府内外部的人们希望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2)政策源流:由官员、学者和研究人员等提出的政策建议;

3)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政党、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

4)政策之窗:重大的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

案例分析:

思考:在我国,爱滋病问题是如何从一个个人问题转变为公共政策问题的?它是如何进入政策议程的?

答:(1)在我国,爱滋病问题从一个个人问题慢慢变成一个多数人都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并且表现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因此转变为政府该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

(2)爱滋病问题产生后,经新闻媒介的分析、社会个人、社会团体及国际有关的议论形成公众议程,同时通过政府机构的议事、专业人员的分析和政府官员的表态形成政府议程,最后认定完成,爱滋病问题进入了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要素

客观现象或情况(贫困、污染、虐待子女)主观觉察与认同大多数人的感知

价值、利益与要求的冲突需要、受剥夺和不满足感的产生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政府的必要行动

※※两种基本的政策议程

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政策议程

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觉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4、乙肝歧视问题如何进入政府议程——多源流分析模型的运用

多源流分析

1)在乙肝维权行动中,“问题流”即歧视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

2)“方案流”方面。医学专家们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消除乙肝歧视现象提供了大量专业知识。提供的这一系列权威论证,使得解决“乙肝歧视”的问题有了明晰的方法。

3)“政治流”方面。①政治领导人的换届;②利益集团的压力活动等因素。乙肝维权组织利用国家领导人换届的时机,调动一切资源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为他们的话语充分进入政府的议程奠定了基础。

4)引发机制。①引起社会轰动的两大重要案件;②非典危机唤起公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

问题流:指数、事件、反馈

政策流:政策共同体/政策网络

政策窗口

政治流:国民情绪、压力集团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5、山西黑砖窑事件

思考:(1)黑砖窑事件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吗?为什么?

(2)黑砖窑事件进入政策的议程有哪些条件?存在什么障碍?

(3)黑砖窑事件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

(4)黑砖窑事件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有哪些?

(5)请用“多源流分析模型”分析该政策议程设置过程。

答:(1)黑砖窑事件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受影响的家庭众多,并且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黑砖窑事件进入政策的议程需要如下条件:“黑砖窑事件”政策问题的创始者、社会支持力量和清除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黑砖窑事件”政策议程建立的最大阻碍是地方政府部门、个人和窑主的利益严重一体化,使得利益链具有长期性和坚固性。

(3)黑砖窑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人贩子、包工头、窑主、寻租的少数公务员和干部、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前者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后者追求的是部门利益、地方政府需要的GDP和政绩。

(4)黑砖窑事件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是意外的人文事件,即人贩子拐骗未成年窑工,其具体的触发机制是新闻媒介报道出了黑砖窑事件,从而引起了社会反响。

(5)“多源流分析模型”确认了问题流、方案流和政治流三种“过程流”。

在黑砖窑事件中,“问题流”即未成年孩子被拐骗到黑砖窑当苦工的现象是长期存在的;“方案流”方面,新闻媒介揭露了黑砖窑事件,这一披露引发的社会影响使得解决“拐骗窑工”的问题有了明晰的方向;“政治流”方面,政治领导人作出了重要批示,调动一切资源去打击黑砖窑,为“黑砖窑事件”进入政策议程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触发机制使三种“流”汇合,该问题便进入到了政策议程当中。

第五章公共政策合法化

名词解释:

1、合法性:社会的秩序、规范或规范系统,国家的统治类型或政治秩序。

2、合法化:显示、证明或宣称是合法的、适当的或正当的,以获得承认或授权。使具有合法性,给予法律力量,使具有权威性、核准或批准。

3、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向法律的转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

简答题:

※2、政策合法化

的地位与作用

(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

(2)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 (3)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3、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 两个基本特征如下:

(1)宏观上的广泛性:是指从总体上看,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相当广泛的;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都可以成为政策合法化的主体。

(2

5、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2)领导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 (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6、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1)提出议案; (2)审议议案; (3)表决和通过议案; (4)公布政策

7、从现行立法体制看,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

(1)全国人大及其常务会; (2)国务院及其各部、各委员会;

(3)特定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府:1)省、直辖市、自治区; 2)省会市和自治区首府所在地的市;

3)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自治州和自治县等; 4)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体制还有特别规定。 第六章 政策执行

名词解释:

1、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简答题:

2、政策执行未受到重视的原因 (P186)

(1)政策执行是简单的对命令执行的过程; (2)不存在高深的学问;

(3)强调决策者的权威,忽视执行中的问题和责任;

(4)执行研究受到诸多限制,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难以界定相关群体; (5)执行研究费时费力。

3、政策执行的作用or 意义

(1)是公共政策发挥实际作用、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之一; (2)是检验方案完善程度的实际手段;

(3)是政策评估与修订终结的现实依据; (4)将不断丰富政策经验。

4、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模型

(1)过程模式。(2)互动模式(3)博弈模式。(4)组织理论模式。(5)系统模式。

5、政策执行过程的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功能活动。

(2)政策分解。在政策基本原则指导之下,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计划

(3)物质准备。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必需的财力和必要的物力两方面的准备。

(4)组织准备。确定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5)政策实验。验证政策,及时修改和完善政策

(6)全面实施。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其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7)协调与监控。对整个实施过程加强监控,以保证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6、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政策合法化实

(2)法律手段。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

(4)思想诱导手段。思想诱导手段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

7、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政策本身对政策执行的影响;(2)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3)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5)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案例分析:

1、“柴油荒”背后的故事——节能减排地方执行走样

问:为什么有很多看似合理或伟大的公共政策失败?

答:(1)政策特性:政策整体规划存在不足,没有覆盖用电量之外的其他能耗指标,加上节能数字指标是层层向下分解,地方再把数据层层上报的模式,最终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大限前临时抱佛脚,强行断电。

(2)执行机构:地方政府没有节能减排的动力,相比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节能减排短期内不会带来实际利益。

(3)政策环境:始自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包括中央和很多地方,降能耗让位于救经济、保增长。

2、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

问:为什么很多时候,公众会觉得公共政策似乎是花架子,没有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答:(1)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不具有合理性。如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不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

(2)政策对象的影响:政策与人们实际利益的关系、政策与人们行为方式的关系会影响政策的执行,主要是体现在人们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方面。

(3)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合格的执行人员:较高的政策水平、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本案例中的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4)政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人们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3、限塑令问题所在?

答:(1)限塑令存在不合理地方。中国是一个人口超多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中国家。污染源并不是单来自塑料袋。部分政府人员却给塑料袋扣上了“污染罪魁祸首”的大帽子,以至于颁布“限塑令”,试图用限塑令减少污染,达到环保效果。同时,城市超市可行,而乡村不可行。限塑令全面覆盖的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乡镇的特殊性。

(2)限塑令不够具体全面。“限塑令”实施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其本质没有得到民众的真正理解,且推行“限塑令”寄希望于经济手段和技术工具,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的修复、塑造功能以及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看不到文化价值观对改善人们行为的影响,仅是限于技术层面的措施。

(3)政策资源。

1)财力资源不足。“限塑令”颁布后,必然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需要国家财政进行拨款补贴。加快环保塑料袋技术的革新与推广;扶持现有塑料袋生产企业稳健转型。我国目前的财政补贴无法满足庞大数目的塑料生产商家,也没有及时补上塑料袋替代品。

2)人力资源不足。商、环保等管理部门对违规者执法监管力度薄弱,致使监管存在盲区。监管人员数量不足,监管力度不够,部分非法商家依然生产或销售甚至免费提供塑料袋给消费者。

3)信息资源不足。限塑令执行后,部分非法商家无视法规,依然我行我“塑”,而执法人员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非法商家的信息,不能有效查处违规现象。

(4)政策对象——公众、商家。

1)公众意识欠缺。有关调查显示,有45%的消费者认为“限塑”一年来塑料袋的使用效率对环保效果的作用并不明显,在问及“限塑令”实施遇到的最大障碍时:有32%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有38%的消费者认为缺少合适的替代品。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亦是十分薄弱。

2)商家以利为本,暗地经营。部分厂家暗地里继续生产。在集贸市场专门从事销售不合格塑料袋的流动小商贩仍在频繁活动,而且销量依然不减。同时商家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

(5)执行主体。各部门机关说的好,做的少。按限塑令要求:质检部门要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环卫部门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现实生活中不能感受到。

(6)政策环境。

1)我国是高消费、高耗能、粗放型国家,污染的源头多种多样,通过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办法减少污染,必然达不到根治目的;

2)我国目前的法治环境还是有待改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仍有待大大完善,加强立法执法;

3)当前社会公众的环保节约意识尚不够强,部分公民尤其是乡镇的群众的文化、文明等素质有待提高。

(7)思考。1)思想诱导,大力宣传倡导环保节约,使深入民心;

2)对于正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严厉打击非法商家;

3)限塑令应该分区进行,考虑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差异、群众思想觉悟等因素,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4)加大力度研究新型环保廉价可降解塑料袋。

第七章政策评估

名词解释:

1、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效果: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3、政策输出:泛指政策从事的工作或己经做过的那些事情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一系列统计或经济数字。

简答题:

2、政策评估的意义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调整、继续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4)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1)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评鉴的评估。

2)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它在政策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政策的主要依据。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1)内部评估: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实施的评估。

2)外部评估:由行政机构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

(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1)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

2)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 以确认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3)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

4、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1)生产力标准: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效益标准:以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

(3)效率标准:即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4)公正标准:指在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5)政策回应度:指政策实施后对特定团体需求的满足程度。

6、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1)政策投入不够。首先表现为资金短缺;其次,政策投入不足还表现为执行不力。

(2)目标团体不配合。如果目标团体不配合,即使政策执行者投入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很多精力,政策也很难被有效执行,甚至在目标团体的强烈抵制下,政策会惨遭失败。

(3)政策本身的问题。1)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2)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

3)政策超前或滞后。

(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5)外在因素的干扰。

7、影响政策评估的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的不完备;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第八章政策监控

名词解释:

1、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简答题:

1、政策监控的作用

(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4)促使政策终结。

2、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政机关的监控权责不分。某一项政策由多个机关进行监控,在监控对象上有一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导致权责不清,推诿扯皮,而最后的惩罚力度又不够造成各部门对政策监控缺乏足够的动力。

(2)审计部门监控的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设在政府系统内部,从人事、资金、行政等方面受同级政府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不独立的,难以公开、公平地进行监控,可以考虑将审计部门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

(3)政策监控滞后。我国的监控机制一直只重视事后监控而忽视事前监控事中监控,这种状况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多的损失。将三者连续起来,加强事前和事中监控,尽可能杜绝一切漏洞。

(4)权威性最高、范围最广的监控主体——人民代表大会监控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的监控多停留于视察、审批等表面上的活动,形状大于内容。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加上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大的监控工作难以把握。

(1)应强化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控功能;(2)合理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3)科学界定行政机关的监控权利和责任;(4)完善政策监控的相关手段;

(5)强化社会监控(公众的监控)。

只有将政党监控,国家监控和社会监控很好的结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才能使政策监控机制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西方政策监控机制特点

(1)监控机构的专门化、司法化。

随着当代行政权力的膨胀、议会监控力量弱化、行政内部监控制约无力的日益凸显,西方国家的监控机构设置日渐趋于专门化、司法化,以遏制行政权力对公共政策的专横。如为解决违宪问题,西方国家专门设立了宪法委员会、宪法法院等机关;为控制行政专权腐败,专门设立督察专员、廉政公署、反贪局等。

(2)监控机制的运行方向上,以强调横向监控为主。

西方的监控系统设立的特点决定了其监控机制在运行的方向上,横向监控力度大于纵向监控力度,外部监控力度大于内部监控力度。西方国家强调的是各个不同机关的相互监控,如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相互监控,而不是各机关内部的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控。

(3)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的显著作用。

在西方,新闻自由是人民主权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反对权力腐败的有力武器。

西方政策监控活动的主体、监控内容及监控方式

监控主体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众舆论

第九章 政策终结

名词解释:

1、政策变化:政策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政策发展状态和模式的转变。

3、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在通过对政策或项目的审慎评估后,终止那些不必要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策行为。

4、政策的变动周期:是指公共政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的或相似的政策现象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5、社会范式:一套共享的、相互联系的、可用于理解许多社会关系的假设,每个范式都包含了一种看待人性的观点。

6、政策范式:是一个与政策子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理智结构,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子系统成员所持有的一组理念、一种学说或者思想上的流派。

简答题:

3、政策终结的障碍(看)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那些与政策相关的人员都愿意看到政策继续存在下去,却很少有人喜欢听到计划失败或计划改变。”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往往在政策面临终结时会表现的尤为明显。

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1)政策受益者; 2)政策制定者; 3)政策执行者。这三类人的心态,往往成为政策终结的首要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又使人们在解释政策失败时,常常倾向于从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原因,而不愿检讨政策本身的失误。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政策执行机构有如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哪怕它已经无事可做,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情况也一样。这就给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机构的惯性; 2)机构的生命力; 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3)行政机关的联盟。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这些反对终结的行政机关,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

(4)利益集团的阻碍。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公共政策终结更为困难。

(5)程序上的复杂性。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消,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举棋不定。因此,许多政策经终结行为因此受阻于法律的滞后性。

(6)社会舆论的压力。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西方国家称社会舆论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种权力”。如果某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阻力。

(7)高昂的成本。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

公众的监控 大众传媒的监控 政党的监控 社会监控 国家监控

一是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二是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但没有得到回报,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4、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分析(看)

(1)从宏观上分析——政策环境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政治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要求,公共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和重要的政治产出,同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一些变动会直接影响与反映到政治领域。

2)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或冲突会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很多学者认为与其说政策终结是个技术性问题,不如说它是个政治性的问题。狄龙和卡梅伦就都指出在终结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为此,狄龙建议政策终结的研究者们不要把眼光局限于经济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而应加上意识形态的动机。

3)行为理论的变化: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等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如在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致力于塑造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机构、功能、政策需要裁撤或者更新。

(2)从微观上分析

1)触发机制。触发机制是指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整个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一种普遍共有的、消极的公众反应。公众反应反过来成为政策问题的基础,而政策问题随之引起触发事件。像经济萧条、军事侵略和自然灾害等就是明显的触发机制。

2)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3)利益的分化和聚合。在利益分化和聚合基础之上进行利益的协调,这是导致政策制定者终结过时的、无效的政策和出台基于平衡利益关系的新政策的根本原因和驱动力。因此,利益分化和聚合是政策终结可行性因素之一。

4)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是领导者知识、智慧、意志和决断力等内在素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政治领导者的人数虽少,但他们能量巨大,往往对全社会甚至对一个时代的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影响。这些理论在精英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5)公共舆论的推力。公共舆论因素是与公共政策过程紧密相连的。当赞同政策终结的人借助媒体制造出的公共舆论就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因素。因此,我们将公共舆论的推力因素归为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之一。

(3)关系:

1)触发机制是政策终结的导火线;

2)科学客观的政策评估结果是政策终结的前提和依据;

3)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是政策终结的助推力和坚实的保障;

4)公共舆论作为催化剂则大大加快了政策终结的速度;

5)利益因素是政策终结的内因,是核心因素。

这五个可行性因素在政策终结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之间也不是完全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4)针对微观领域的五个要素,政策终结的主体应该做到:1)善于把握并利用好政策终结的触发机制;2)健全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公开政策评估结果;3)关注并利用利益的分化和聚合,促使政策终结;

4)发挥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引领政策走向终结;5)营造有利于政策终结的舆论环境,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案例分析:(案例详看PPT)

1、背景:暂住证制度的由来,“风口浪尖”的沈阳

思考:从暂住证的取消看政策终结。

答:(1)障碍分析

1)受益者的联盟。

①国家行政机关。暂住证的实施,首先受益的是各类行政管理机关,包括公安机关、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劳动部门。

②搭车收费部门。包括居委会、个体工商协会、利用黑点办证的个人和企业等。

2)终结的成本。

①取消暂住证的沉淀成本。取消了暂住证,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会带来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不利于保护

社会治安和流动人口的管理。

②取消暂住证本身要付出的成本。取消了暂住证,必然要裁减一些和暂住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3)法律上的制约。

①暂住证的废改必须依照立法的规定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进行,直接取消暂住证制度有损于法治的权威。

②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1995年6月2日,公安部颁布了《暂住证申领办法》,规定外来人员必须申办暂住证。而沈阳取消暂住证明显和《暂住证申领办法》相冲突。如果取消,就是“违法”。

4)市民的排外心理。市民对外来人口的涌入大多持反对态度。多数市民认为:外来人口涌入恶化了城市的治安,加重了城市管理的压力,造成了就业负担等等。

(2)可行性分析

1)触发机制。暂住证制度是收容遣送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孙志刚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像专家学者、工人、农民、学生等各个阶层都对加入了对暂住证制度的声讨,从而把暂住证制度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在此之前,沈阳公安内部曾多次组织讨论,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群众最不满意、最关心的问题,外来人口权益如何保护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正是孙志刚事件为沈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对沈阳取消暂住证制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催化作用。

2)公共舆论的推力。

3)政治领导者的作用。作为第一个取消暂住证制度的城市,沈阳敢于“逆风而行”,相关的领导人在这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接受采访的沈阳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何凡表示:“它的弊端越发凸显,暂住证和暂住收费的存在不但给外来人口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还给一些部门或个人扰民、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

4)利益的分化和聚合。

①部门之间利益的分化。行政机关部门之间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分配的失衡。从而也为取消暂住证提供了可能性。

②流动人口利益的聚合。流动人口形成集中的利益表达,可以通过媒体、上访等,造成一种舆论的压力,促使政府重新审视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而推动暂住证的取消。

2、我国建国以来的农业税政策周期

思考:出现政策范式转变的因素有?

答:从第三阶段开始,我国关于“三农”的政策出现了范式性的变化。农业税的废除仅仅只是“三农”政策改变的一个方面,国家不但废除了农业税政策,像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建设也开始摆上了日程。可见,“不取”并不是这次政策范式转换的落脚点,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种不同的政策范式提高农业,发展农村,让农民从中受益。

(1)我国经过20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

(2)国家领导对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更深层的认识。现在国家所强调的和谐社会,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一种范式或社会范式也只有为政策子系统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才能代替原有的范式,从而产生范式的更替。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南开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2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公共政策学属于()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社会科学 D. 文化艺术 正确答案:C 2. 划分公共政策类型的途径包括() A. 根据内容划分 B. 根据形式划分 C. 根据范围划分 D. 根据内容和形式划分 正确答案:D 3.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行为效果偏离()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A. 领导意图 B. 预定目标 C. 民众期望 D. 舆论要求 正确答案:B 4. 政策研究组织指的是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 A. 政策成本核算 B. 政策依据 C. 政策收益核算 D. 政策资助 正确答案:A 5. 广义的制度包括() A.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B.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C.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D. 正式 E. 所有法律 正确答案:C 6.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程序的第一步是认定() A. 利益诉求 B. 利益相关者 C. 利益范围 D. 利益重要次序 正确答案:B 7. 政策执行是实现()的重要途径 A. 领导意图 B. 政策目标 C. 政府部门意图 D. 民众意愿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A. 政策信息资料 B.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C. 政策目标 D. 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正确答案:ABCD 2. 政策变动的原因包括() A. 决策者的变动 B. 政策环境的变化 C. 政策资源的现值 D. 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正确答案:ABCD 3. 政策网络可分为() A. 利益型政策网络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以下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中不属于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有() A.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性 B. 公共政策的正确性 C. 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 D. 公共政策资源充足性 正确答案: 2. 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看,知识分子政策是属于() A. 政治政策 B. 社会政策 C. 文教政策 D. 科技政策 正确答案: 3.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 一党制 B. 两党制 C. 多党制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正确答案: 4.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A. 方案设计和方案选优 B. 问题界定、目标设计、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C. 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D. 方案设计 正确答案: 5.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终结的中间环节 B. 它只是整个公共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C. 它为公共政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 D. 它对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6. 公共政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 决策者 B. 参与决策的专家 C. 决策的过程与程序 D. 体制 正确答案: 7. 研究公共政策周期的目的是() A.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

B. 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C. 缩短公共政策周期 D.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 8.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渊源于() A. 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性 B.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C.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D. 公共政策的进步性 正确答案: 9. 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功能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 10. 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 A. 行政手段 B. 法律手段 C. 经济手段 D. 思想诱导手段 正确答案: 11. 在方案抉择时,应该遵守的最重要的标准是() A. 有利于元公共政策的实现 B.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C.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D. 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 正确答案: 12. 公共政策评估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障碍是() A. 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B. 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C. 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 D. 有关人员的抵制 正确答案: 13. 公共政策问题是() A. 某一公共政策所要解决并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 B. 指目前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C. 政府或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一种和原有的价值、规范或利益相冲突的情况 D. 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已经纳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讲课讲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 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因此,要。。。(某些情况) 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47页)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 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 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80页)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68页)。 (1)问题界定: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②分析者推导。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3)方案搜寻:①决策者自身。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其意义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 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的 洋务运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业的“洋务运动” 浏览次数:2052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10-6-29 19:50|提问者:lkatat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山西兴起于煤亦受制于煤,煤矿安全生产已成山西当政者头等大事。当产权制度改革、煤炭资源整合等措施陷入泥沼之际,山西的煤矿安全开始求助于国外技术援助,南非则成了山西的首选。 以晋城市为例,晋城市地处西省东南部,煤矿经营收入占全市经济的60%—70%,全市385座矿井中,1/3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成了市长夏振贵最头疼的事情。2005年10月,南非煤矿技术与设备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夏振贵听到一项让他吃惊不已的瓦斯抑制防爆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内将瓦斯爆炸的温度降到100度以下,并减少冲击波。从此,“以技术弥补体制上的不足”称为晋城市的一个设想。2005年以后,山西省主管煤矿安全的官员先后四次奔赴南非进行学习考察。 2008年8月,新华社一篇刊载山西考察南非破产管理的内刊直呈国务院领导案头,国务院主要领导就借鉴南非经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作出批示,时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王君要求安监总局启动南非经验课题组,下设法规、体制、培训、技术设备、应急救援、综合等6个小组。 南非目前有100个煤矿,产量达到2.5亿吨,机械化水平达到100%。“要知道晋城市2005年机械化采煤才达到17%。”晋城安监总局牛德文说。让这些官员感兴趣的是南非的煤矿管理:南非的矿工健康与安全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要求强化职工培训,硬性规定矿主必须拿出矿工薪金的1.5%统一出资到技术院校培训;要求建立瓦斯治理实验室;强制矿主设立紧急疏散图;提高矿工死亡补充标准一个矿工死亡补偿45万南非币。“你知道吗?南非在进行矿工培训的时候,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让他们观摩瓦斯爆炸的测试现场。”晋城参与考察的一位官员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说。这种“杀鸡给猴看”的方法让这些矿工在此后数年内都会记忆犹新。年费煤矿防爆专家赫尔姆斯?斯巴斯称,9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都是人为疏忽和多种原因巧合造成的。1951年,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开创了“ NOSA系统”他们认为煤矿每项工作都有考虑安全、健康可环保问题。通过评估查找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及预案,所有意外事故、危险都可避免。 在国务院领导批示之后,山西晋城市在阳城县开展了8个试点。他们的设想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一个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下设立一个基金,通过基金运作、矿工培训、制度研究、生产基地、示范基地“将抽象的经验转化为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设立井下救护所,根据不同矿井设立示范基地,建立瓦斯爆炸测试现场,让培训工人能够时刻记着矿难的威胁,同时设立井下特警——矿山救护队等。 不过,摆在政府面前的是资金的来源问题。阳城县的一位主管领导在初次考察南非之后认为,如果让这些煤矿主动采用瓦斯防爆技术并不可行。假设一个矿寿命只有十年,他们并不会投巨资安装这些设备的。在此之前山西省曾主推国内技术,力图让煤矿完成技术改造,结果很多设备成了摆设仅供参观,并未达到提升煤矿安全的目的。“好比一个车子,车轮甚至发动机都安装好了就是不能开。” 政府最终想到了用安全保证来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以晋城为例,其煤矿保证金已经道道5亿元。这笔资金始终放在银行账户上,官员们认为保证金就应该“取之于矿用之于矿”。当地的建设银行也伸出了橄榄枝,只要有启动资金,银行也看好这个能够带来效益的安全项目。这意味着,煤矿可以通过租赁技术设备的方式实现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考前划重点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6057181.html, )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 考前划重点 说明: (一)、所谓“考前划重点”是自考资深专业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的研究,结合考试大纲,归纳考试规律和命题趋势,并为学员缩小考试范围、浓缩考试内容,圈定重点考点,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的必考点、常考点、易考点和预测考点,学员通过对考前划重点的学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掌握考试重点,快速通关。 (二)、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考试学习软件站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6057181.html,)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一、《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分析: 自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课程,更名为《公共政策学》,教材改用由宁骚主编的2010年版《公共政策学》。 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题 号 题 型 题量及分值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四题 简答题 (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五题 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六题 案例分析题 (共1小题,每小题各 15分,共15分)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个题型在试卷中的比重,由此可知考试复习重点,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 单项选择题: 考查知识点比较分散且细致,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识记内容,难度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记忆,特别要注意知识点细节的掌握与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会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 多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理解性和识记性的知识,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排除法选择答案等方法答题。此种题型的考查一般陷进比较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并认真的区分相似答案,最终确定并选择正确答案。 简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形式比较灵活,考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应用来简答这种题型。此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述题: 本题所占分值相对比较大,所以考生务必要认真的解答。论述题一般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但命题方向一般不容易预测,这就要求考生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案例分析题: 本题型和论述题一样都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一般跳跃性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要求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二、《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堵车”这个词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目前众人热议但也对之异常无奈的词汇。2010年9月,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堵车现象,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规模庞大的堵车出现了内外夹击之势。北京城内的交通拥堵在中秋节前后到达了一个顶峰,在京城外的京藏高速路,也形成了几千辆大货车滞留,成为高速堵车之最。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北京城的部分地区交通一度陷于瘫痪。 近两年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交通常态。像北京,2010上半年北京市机动车平均每日净增1900辆,千人保有量超过230辆。预计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700万辆。但是当机动车保有量达500万辆到600万辆之间时,不采取限行措施进行车辆管理,高峰时拥堵时间将超过5个半小时;即使采取限行措施,中度以上拥堵时间也将达3小时至4小时。 案例二: 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目前很多大城市的人,不论是有车族还是计划购车的人都已经开始计算“拥堵经济成本”了。简单而言,“拥堵经济成本”这个新名词就是在各地居民的平均月均收入的基础上,将由于拥堵而损失在路上的时间换算成金钱。 首先,仅计算油耗问题,通常计算方式是把堵车时间所用的油耗转换

成公里数。据计算,堵车三分钟的油耗大约相当于正常工况开动1公里。以中型车每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三分钟因拥堵产生的油耗是0.1升。以上调油价后的北京93号汽油每升6.92元来计算,每三分钟的拥堵成本是0.69元。平均每月22个工作日堵车时间1小时,那么仅堵车油耗消费就高达303.6元。其次是尾气的排放问题。据统计,汽车在怠速情况下,CO(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是正常行驶时的两倍,HC(碳氢化合物)则是正常行驶的三倍。另外,对于每天堵在路上的人来说,车辆因为超车并道引起的几百起追尾刮蹭等小事故带来的时. 间和经济损耗,将会波及所有涉及人员。 案例三: 从摇号到限号,从限号到限行,从不断攀升的停车费到渐行渐近的拥堵费,办法想了很多,北京交通拥堵依然。今年1月19日,高德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堵城排行榜,北京依然毫无悬念位列榜首。正因为还“堵”,那就还要“限”——限制车主的财产权。收费的程序性准备已在紧锣密鼓。在政策上,北京市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正在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推进出租汽车运价形成机制改革。” (1)根据案例材料,分析造成我国城市堵车现象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3)针对堵车严重的问题,从公共政策学方面提出改进对策。(1)答: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城

公共政策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公共政策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 C)P2 A. 《政策分析与管理》的出版 B. 《政策科学的发展》的出版 C.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的出版 D. 《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2、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 B )提出的。P32 A. 西蒙 B. 布坎南 C. 巴得什 D. 霍恩 3、公共政策执行必须遵循的特定原则,不包括( A )P73 A.主观性B.强制性 C. 组织性D.实务性 4、由目标群体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这种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叫( B) P126 A.专家评定法 B. 对象评定法 C. 自我评定法 D. 前后对比法 5、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A) P95 A. 生态环境 B. 经济环境 C. 政治环境 D. 文化环境 6、按照监控的内容分类,公共政策监控可分为( D ) P145 A.一般监控和专业监控B.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C.积极监控和消 极监控D.目标监控和关键点监控 7、政策分析过程最关键而又困难的一个阶段是( C ) P186 A.规划方案B.预测结果 C. 问题构建D. 确认目标 8、在我国,财政主体主要运用的财政工具,不包括( B)P206 A. 预算 B. 私人借贷 C. 税收 D. 财政补贴 9、一般认为,年率3%~5%的物价上涨幅度,可视为( D ) P243 A.物价上涨快B.物价上涨慢C.物价不变D.物价基本稳定10、产业政策的特征,不包括( C) P277 时代性和阶段性D. 波动性C. 稳定性和连续性B. 指导性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性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是由哪个国家提出的?( A) P312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例、规章等形式的科技政策的是( B ) P374 A. 《科技进步法》 B.《科技拨款的暂行规定》 C.《专利法》 D. 《专著法》 13、对科技活动活动的协调、控制,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功能,属于科技政策的( D )功能。P381 A. 导向功能 B.组织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