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和不同金融工具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金融国际化和国际资本流动不断扩张,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大。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显著增强,通过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近二、三十年,金融监管在政府行为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我国已经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金融监管的内容日益系统化,方法日益科学化,以金融监管为研究对象的金融监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体系上、内容上、方法上、均日益成熟。

本书共分14章,包括:金融监管导论、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内部控制、其他监管防线、金融监管的支持体系、银行业监管、证券业监管、保险业监管、其他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的协调、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有关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增强对金融监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熟悉金融监管的各项业务运作,掌握监督管理金融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从宏观角度观察和分析总体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提高对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金融监管学的教学对象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特别是金融学专业大学本科高年级的学生。本课程建议课时数:50—60课时

四、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等。金融监管这一课程,到目前为止各高校开设得尚不普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监管对

现代金融业的特殊重要性,在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特别是金融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由郭田勇主编《金融监管学》参考书目:1、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杨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陈学彬主编《金融监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华庆主编:《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5、洪伟力著:《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六、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为达到前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重历史的分析方法。由于金融监管和金融监管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体制变迁和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而逐步演进和发展起来的,金融监管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随历史的发展逐步增强的,并且这种发展还在持续着。因此,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研究金融监管,是让学习者掌握该门课程的一把入门钥匙。

2.应注意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金融监管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这需要从理论上来说明。没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很难从宏观视角把握现代金融监管的运作和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脉络。对理论的讲解和分析,除了使用一般的推理、演绎之外,还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该门课程与现实经济和金融运行密切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基本方法,对金融监管学这门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较晚,还处在快速发展与完善之中。因此,在讲授中应尽量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补充新的内容,研究新的问题。

教学辅助设施需要多媒体设备。

七、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

经济学院金融教研室,邓毅老师

二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金融监管导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理解金融监管职能的重要性及其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关系;掌握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与基本原则,熟悉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了解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含义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

二、金融监管的要素

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四、金融监管的作用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目标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一、市场准入的监管

二、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资本充足性监管流动性监管业务范围监管贷款风险的控制外汇风险管理准备金管理存款保险管理

三、市场退出的监管

四、金融监管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依法实施金融监管运用金融稽核手段实施监管

第二章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风险识别、评测与风险预警等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金融监管的意义。

课时安排:2-3学时

第一节金融风险概述

一、金融风险的内涵及外延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二、金融风险的特征

三、金融风险的种类

四、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第二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二、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

三、金融风险预警的主要内容

四、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业如何在创新中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辨证关系。

课时安排:2-3学时

第一节金融业在创新中发展

一、金融创新的原因

二、金融创新的种类和内容

三、金融创新、发展与安全

第二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二、金融管制失灵与策略安排

三、金融监管成本、管制边界

第四章金融监管体制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监管要素、监管体制发展变迁、西方国家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和改革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金融监管当局

一、金融监管当局与监管对象

二、金融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

第二节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变迁

一、金融监管体制

集中监管体制 分业监管体制

二、 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各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介绍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日本

第四节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一、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模式的发展演变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变

三、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第五章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基本原则,国际比较及在我国的现实情况。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建立内控机制的基本原则

四、巴塞尔核心监管原则的内控规定

五、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

第二节国际金融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比较

一、国外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分析

二、美国分业监管下的内控制度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下的内控制度

第三节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分析与评价

一、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二、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六章其他监管防线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行业自律、市场约束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内容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行业自律

一、行业自律组织

二、行业自律组织的一般功能

第二节市场约束机制

一、市场约束机制的含义

二、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

三、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三节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

三、西方主要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

四、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五、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设计

第七章金融监管的外部支持

教学要点:金融监管的外部支持是一个包含法律、会计、统计、企业与社会信用等诸多内容的复杂系统。本章要求了解金融监管外部支持的各项内容。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要求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

一、金融基础法律支持系统

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内容

三、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审慎会计支持

一、审慎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审慎会计制度与金融监管

三、我国金融审慎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金融监管的统计支持

一、金融监管统计的基本数据构架

二、MPIs与有关核算方法和监管标准的关系及展望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统计体系构建的思考

第八章对银行业的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对商业银行监管的重要性,掌握对商业银行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熟悉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进行监管的方法与手段。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对商业银行设立与开业的监管

一、审批商业银行考虑的基本因素

资本金高级管理人员素质银行业竞争状况和社会经济需要

二、商业银行设立与开业的程序

三、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规定

第二节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

一、制定审慎监管政策

审慎监管政策的基本内容完善我国的审慎监管政策

二、现场稽核与检查

现场稽核与检查的目的、程序及主要内容

三、非现场稽核与检查

非现场稽核检查的目的、步骤和内容非现场检查报告制度

第三节市场退出的监管

一、对问题银行的处理

处理问题银行的一般措施我国对问题银行的处理

二、纠正性监管

三、救助性监管

四、市场退出

第九章证券业的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证券机构监管、证券市场监管、上市公司监管

的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4-6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概述

一、证券监管的历史演进

二、证券业监管的目标

三、证券业监管的原则

四、证券业监管体系

五、我国证券业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证券机构监管

一、中国证监会对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管

二、证券交易所对会员公司的监管

三、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监管

四、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第三节证券市场监管

一、内幕交易的监管

二、对证券欺诈的监管

三、对市场操纵的监管

第四节上市公司的监管

一、信息披露

二、公司治理

三、我国上市公司监管问题与对策

第十章保险业的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保险业的概况,及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保险人的监管、保险市场其他要素的监管

课时安排:5-6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保险市场概述

一、保险市场的概念

二、构成要素

三、分类

四、特征

第二节保险市场监管概述

一、必要性分析

二、目标

三、方式

四、监管机构

第三节保险人的监管

一、机构监管

二、业务监管

三、财务监管

四、偿付能力监管

第四节保险市场其他要素的监管

一、对保险中介人的监管

二、对外国保险公司的监管

三、保险人协会及同业工会

第十一章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中央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监管的必要性,熟悉各类金融机构的特点,掌握中央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内容和方法。

课时安排:4-5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对信托业的监管

一、金融信托业的特征及其发展

二、对金融信托业的监管

第二节对租赁业的监管

五、金融租赁的含义及特征

六、金融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七、对租赁业的监管

第三节对财务公司的监管

五、财务公司简介

六、对财务公司的监管

第四节对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

一、合作金融的发展及其特征

二、对合作金融的监管

第十二章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监管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掌握监管金融市场的一般原则:熟悉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规则。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金融市场监管概论

一、金融市场

市场参与者市场调控者

二、监管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是实现监管整个金融业的需要

三、金融市场监管的一般原则

全面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二节对货币市场的监管

一、对商业票据市场的监管

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

三、对国债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对外汇市场的监管

一、外汇市场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二、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结售汇市场的监管

三、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监管

第四节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第十三章金融监管协调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一国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协调理论、不同金融监管体制下的监管协调、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等内容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金融监管协调理论概述

八、金融监管协调的含义

九、金融监管协调的必要性

十、金融监管协调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不同金融监管体制下的监管协调

一、德国

二、英国

三、美国

四、澳大利亚

第三节中国的金融监管协调

一、中国的金融监管协调的主体及职责分工

二、中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律体系

四、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

一、金融稳定

二、主要措施

三、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措施

第十四章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概况、合作框架、主要内容、不足与发展等四方面的内容。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概述

一、金融国际化

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三、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节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框架

七、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主要机构

八、机构之间的合作

第三节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巴塞尔协议

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三、新资本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不足与发展

一、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不足

二、金融监管国际化的趋势与展望

金融监管学简答、论述

金融监管学简答、论述 1.金融监管为什么必要? 因为存在金融市场失灵,法律体系失灵 金融发展史表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规模扩张既预示着金融业的兴旺发达,也意味着金融动荡的加剧。金融安全十分重要,然而世界进入了一个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的多事之秋 现实中,司法不独立,腐败司空见惯,效率地下,司法体系不健全时,只能通过银监会等专业监管机构来处理银行方面的合同争议或违规问题,作为对效率低下的司法体系的补充 2.金融监管的目标 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框架,避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随着金融监管理论的不断深化,监管目标走向多元化,可以分为稳定、效率和公平三方面 3.导致金融监管失灵的原因 金融监管体制本身也不完美,“旋转门”现象就是一个明显证据 观念俘获:被一种错误观念俘获,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崩溃。例如对于自由市场的肤浅理解。。 政治游说: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游说指出来获取他们想要的政策,从这种角度看,监管者往往代表的是金融机构的利益,而非公众的利益。 主场效应: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官员,金融机构就是“主场观众”。由于“旋转门”的存在,监管者们自然更加亲近金融机构,而普通公众缺乏对金融监管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样就成了“客场观众” 这些理论都指向了监管者自身的缺陷。 需要人民卫士来改善,这些人民卫士特点为:

不受短期政治影响干扰,不受经营金融机构诱惑的干扰,有获取关于监管决策和金融市场决策和金融市场环境信息的权力,具备评估信息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影响力发布评估结果 4.金融监管发展脉络 初始形成期:金融监管的正式萌芽为18世纪英国政府出台的《泡沫法》,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但也非政府干预,而是尊重市场选择,强调自律。 严格监管期: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1929-1933金融危机,各国开始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放松监管期:20世纪70年代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重新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主流思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重新监管期: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金融业发展呈现新趋势:银行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自由化似乎走到了定点,面对金融业新的发展趋势,更为有效的金融监管急需实施。 5.金融创新的诱因 降低金融组织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组织收益 内因说:导致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利润降低自身风险,满足市场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外因说:主要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金融制度调整和生产技术调整的影响方面解释金融创新 观点一:金融创新是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 观点二:金融创新是对科技进步的积极吸收 观点三:金融组织规避管制是形成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风潮的最主要原因 6.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是委托-代理问题,客户股东与金融组织关系式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时,

金融监管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金融监管:包括广义和狭义 2.金融监管三要素 3.金融监管主体按照权利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一线多头模式:指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于中央,由中央一级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机构共同负责,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力。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 (2)双线多头模式:指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双线),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多头)。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3)集中单一模式:指由一家机构进行集中监管。如英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等。 4.金融监管主体按照功能和机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监管当局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如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2)多头监管模式:指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业。如美国、中国等国家。 5.由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派生出的三种模式: 牵头监管模式:指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 “双峰”监管:是依据金融监管目标设置两类监管机构,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审慎监管,另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相关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代表国:澳大利亚 “伞式”+功能监管模式:指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如美国。 6.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

7.金融监管内容的分类:一是按金融机构监管范畴划分为金融机构行政监管和业务监管;二是按监管性质可划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三是从监管的主要内容或范围看,主要分为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 第二章: 1.金融风险:在金融服务交易中给金融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或是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是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 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金融危机主要包括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三种类型。 3.金融风险的种类: 按照遭受风险的金融企业的面积,金融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按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和行为风险按照衡量风险的范围角度可以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按照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内源性金融风险和外源性金融风险 4.金融创新: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同时获取潜在的金融利润。狭义: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微观)。广义: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微观+宏观)。 5.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第四章: 1.金融监管当局的特性:权威性、独立性、公共性 2.金融监管模式: 功能监管:按照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监管对象 机构监管:按照不同机构来划分监管对象

货币金融学简答题

货币金融学简答题 1、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或者说“不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2)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资产组合中,在资产总数一定情况下,单个资产占的比重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可以减低风险。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 (4)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2、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3、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及古典利率理论的异同 三个理论都是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利率的决定,但不同学派对供求关系的解释。不同之处在于: (1)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

最新《金融监管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含参考答案

《金融监管》试卷 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题后的答案框内) 1、从金融监管的含义中看,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监管的主体、监管的客体和( ) A、监管的工具 B、监管人员 C、监管当局 D、政府 2、下列不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特性的是()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公共性 D、盈利性 3、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 ) A、混业经营 B、单独经营 C、分业经营 D、合伙经营 4、下列哪项不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A、经营风险的加剧 B、金融垄断因素 C、技术因素 D、金融管制因素 5、我国第一家地方性信用评估机构是() A、上海资信评估公司 B、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 C、远东资信评估公司 D、上海资信评估公司 6、下列不是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的是() A、金融创新使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加大。 B、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C、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 D、金融创新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困难。 7、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A、日本 B、中国 C、德国 D、美国 8、2004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A、4% B、8% C、5% D、10% 9、我国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但若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其条件()其他贷款人的条件。 A、不得优于 B、优于 C、等于 D、小于 10、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规定:存贷款比例指标,规定本外币合并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比例不得超过___,其中外汇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比例不得超过_____() A、75% ,85% B、85% ,75% C、75% ,75% D、85% , 85% 11、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是()。 A.证监会 B.保监会 C.银监会 D.人民银行 12、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实行普通准备法,按贷款余额的()计提普通呆账准备金。 A、8% B、1% C、10% D、18% 13、《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分别为( )。 A、10亿元人民币 B、5000万元人民币 C、1亿元人民币 D、1000万元人民币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国家信用:是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借贷主体,根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或国外政府举债的一种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 金融市场: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成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的总和。 直接融资:资金需求方直接从供求方获得资金的方式。 间接融资:资金需求方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方式。 货币市场:又名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指融资资金在一年以上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市场。期限长、流动性相对弱、风险性也更强。 基准利率:币市场基准利率一般是指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它是一种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的参照作用,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名义利率:是政府官方制定或银行公布的利率,是包含信用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率后的利率,它是在没有通货 膨胀风险前提下,指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时的利率。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货币信用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由负债贷款转化的存款货币。 现金漏损:是指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随着客户从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现金漏损会降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超额准备金:是指及在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的部分。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货币乘数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自考金融法重点复习(整理)

结合《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职责分工的规定,论述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 名词解释 1.金融法:是关于我国国内金融交易关系和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款额,缴存中央银行指定的账户。 3.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称为基准利率。 4.信托: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把自己的财产或资金委托给他人代为管理或经营的一种法律行为。 5.回租租赁:简称回租,企业将自制或外购设备卖给出租者,然后再以租赁方式将设备租入使用。 6.转租赁:简称转租,它是承租者把租来的设备再转租给第三者使用,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引进外资或设备。 7.票据贴现贷款:是指贷款人用信贷资金购买未到期商业汇票,向贴现客户贷出现金的一种特殊贷款形式。 8.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9.权利质押:是指用代表或财产的有价证券作抵押,对债权担保的行为。 10.外汇管理: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境内的外汇收付、借贷、买卖、汇进汇出、汇率、携带出境等活动进行的管理。 11.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包括直接投资、各类贷款、证券投资等。 12.外汇担保:是指我国境内机构对国外其他机构借入外债或发行外汇债券等向外国债权人提供的担保。 13.利率:也叫利息率,它是一定时期内利息与贷出或存入金额本金的比率。 14.汇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和另一个国家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 15.信用卡:是银行向用户发行的一种信用支付工具,它具有转帐结算、存取现金、消费信用、储蓄和汇兑等多种功能。 16.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 17.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18.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发行总额不固定,基金单位总数随时增减,投资者可以按基金的报价在国家规定的营业场所申购或者赎回基金单位的一种基金。 19.封闭是基金:是相对与开放式基金而言的,是指事先确定发行总额,在封闭期内基金单位总数不变,基金上市后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转让、买卖基金单位的一种基金。 20.契约型投资资金:也称信托型投资基金,是根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由基金发起人和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订立基金契约而组建的投资基金。 21、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的款额缴存中央银行指定的账户,该款额叫存款准备金。 22、封闭式基金:是指事先确定发行总额,在封闭期内基金单位总数不变,基金上市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买卖基金单位的一种基金。 23、权利质押:是指用代表金钱或财产的有价证券作抵押,对债权担保的行为。 24、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 25、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 第一章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制度 1、中国人民银行的立法目的和特点 答: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 2、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 答: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也是国务院领导下主管金融工作的部级政府机关,负责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金融市场准入的审批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 职责:一、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二、发行货币、管理货币流通; 三、依法审批和监管金融机构; 四、依法监管金融市场; 五、发布有关金融监管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六、持有、管理和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经理国库; 七、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作; 八、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工作。 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目的和手段 答:目的为一、维护金融安全;二、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手段分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直接手段包括:金融机构许可证审批权;宣布停业或关闭的权利;贷款权和处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监管体系)【圣才出品】

第九章金融监管体系 9.1 复习笔记 一、金融监管理论及其发展 1.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金融监管的含义 金融监管是一国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2)实施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实施金融监管的三个理由: ①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容易被放大,酿成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与经济不稳定。 ②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有限性使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风险的可测性和可控性被削弱,容易积累巨大的金融风险; ③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金融特别需要监管。 2.实行金融监管的意义 (1)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保持良好金融环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 (2)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

(3)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助于推动一国金融国际化。 3.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 (1)金融监管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①金融监管制度需求 客观原因是为了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未来不确定性以及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社会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主观原因是为了树立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规范市场秩序,为金融机构扫清市场障碍,保证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安全;同时减少金融机构失败的风险,从而保护企业、公众等金融活动参与者的投资利益。 ②金融监管制度的供给 金融监管制度的供给则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制度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无回报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提供金融监管制度最恰当的主体。 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同业公会,是同业进行内部交流协商的机构,它通过制定行业自律的行规来规范同行企业的行为。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己的经营实现既定的目标,也设立了自己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部门通常由股东或投资人选出代表组成监事会来专门行使对企业内部的监管职责。 ③金融监管制度的成本 金融监管制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各国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根据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的原理,在保证实现金融监管预期目标的前提下,妥善地控制金融监管的成本,以充分体现金融监管的正外部效应。

金融学 金融监管

第十九章 金融监管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主题是阐述有关金融监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有: (1)掌握金融监管的含义以及范围 (2)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3)掌握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即必要性问题 (4)了解金融监管的成本及监管失灵问题 (5)了解金融监管体制的含义及其类型 (6)了解金融业自律组织形式的主要功能及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7)掌握金融国际化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8)了解《巴塞尔协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二、背景材料 相关网站: 1.中国人民银行: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8390820.html, 2.国际清算银行: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8390820.html,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8390820.html, 4.中国政权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8390820.html, 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8390820.html, 第二部分练习题 一、术语解释 1.金融监管 2.金融监管体制 3.单一金融监管体制 4.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5.分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6.集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7.金融行业公会 8.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

9.金融监管竞争 10.金融监管套利 11.并表监管 二、填空 1.金融监管不应是消极地单纯防范风险,而应是积极地把防范风险同-______________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协调起来。 2.社会利益论认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就是要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 3.金融监管成本,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4.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实行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家一般为__________国家。 6.一般来说,金融业自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在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设计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8.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任何一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都无法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管,这就迫切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9.在一个存在金融监管差异的国际市场中,有可能出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现象。 10.《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金融学复习资料

金融学总复习 1.信用货币 2.补偿贸易 3.消费信用 4.直接融资 5.基准利率 6、金融市场 7、直接融资市场 8、同业拆借市场 9、货币制度 10、回购市场 11、二级市场 12、无限法偿 13、雨伞基金 14货币市场 15、资本市场 16、派生存款 17、通货膨胀 18、第三市场 20、商业票据 二、单项选择题D 1、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A.银行活期存款; B.居民储蓄存款; C.银行定期存款; D.现金 2.金融的本源性要素是【 A 】 A. 货币 B. 资金 C. 资本 D. 市场 3、.信用是(D )。 A.买卖行为; B.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4.中国长期奉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 C 】 A.充分就业兼国际收支平衡 B.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 C.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D.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5.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是【 D 】 A.充分就业B.经济增长C.稳定物价D.国际收支顺差 6.下面哪种表述不准确【 B 】 A.稳定币值是指稳定货币的价值 B.稳定币值是指物价的绝对稳定 C.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是指稳定货币购买力D.稳定币值等于稳定物价 7.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引起的失业是【 C 】 A.临时性失业B.非自愿失业C.自愿失业D.摩擦性失业 8.作为一个政策变量,与社会总供需之间总是沿着相反方向运动的中介指标是【 A 】 A.利率B.货币供给量C.基础货币D.超额准备金 9.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中央银行的直接操作对象是【 D 】 A.基础货币 B.超额准备金 C.利率 D.货币供给量 10.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 B 】 A.可贷资金量减少 B.可贷资金量增加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货币金融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货币金融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信用起源于(. ) A、商品交换 B、货币流通 C、生产社会化 D、私有制 2.在信用关系的价值运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c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3.美国同业拆借市场也称() A、贴现市场 B.承兑市场 C.联邦基金市场 D.外汇交易市场 4.资本市场是指() A、短期市场 B、一级市场 C、发行市场 D、长期市场 5.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等于零 B、等于名义价值 C、高于名义价值 D、低于名义价值 6.()是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企业。 A、金融市场 B、金融体系 C、金融中介 D、金融工具 7.货币市场交易与资本市场交易相比较,具有()的特点。 A、期限短 B、流动性低 C、收益率高 D、风险大 8.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为()而相互融通的市场。 A、减少风险 B、提高流动性 C、增加收入 D、调剂短期资金余缺 9.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的金融机构。 A、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别 B、不以营利为目的 C、由政府支持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 D、代表国家财 10.本位货币是指() A、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以黄金为基础的 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11.由政府或政府金融机构确定并强令执行的利率是() A、公定利率 B、一般利率 C、官定利率 D、固定利率 12.信托最突出的特征是对信托财产()的分割 A、使用权 B、租赁权 C、所有权 D、代理权 13.世界上第一家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产生于() A、1690年 B、1694年 C、1580年 D、1587年 14.金融监管按大类分可分为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 A、信托 B、银行 C、基金 D、投资 15."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16.假定原始存款为2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存款总额可扩大为() A、4000万元 B、3600万元 C、3000万元 D、5000万元 17.一张面额为1000元的一年期的汇票,3个月后到期。到银行贴现时确定该票据的贴现率为4%,其贴现金额是() A、1000元 B、999元 C、10元 D、990元 18.下列金融市场类型中不属于货币市场的有() A、同业拆借市场 B、债券市场 C、回购协议市场 D、国库券市场 19.金融市场运行的内部调节机制主要是() A、有价证券的发行方式 B、有价证券的交易规模 C、利息和利率 D、证券交易所20.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最新金融监管学综合测试题二答案

《金融监管学》综合测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个,每个1分) 1、金融监管最一般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是:(A) A、基础理论 B、应用理论 C、相关理论 D、银行财务管理 2、《巴塞尔协议》规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规定为不低于:(C ) A、6% B、5% C、8% D、7% 3、互换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和:(B ) A、结构互换 B、货币互换 C、证券互换 D、信息互换 4、中央银行的第一特征:(C ) A、维护债权人利益 B、规范金融秩序 C、货币发行 D、约束债务人行为 5、中国银监会公布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是在:(B) A、2005年 B、2006年 C、2004年 D、2008年 6、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于:( C ) A、1993年 B、1992年 C、1991年 D、1990年 7、我国第一部关于金融业监管的专门法律《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正式施行是在:(B )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8、我国自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C )。 A、5% B、3% C、4% D、8% 9、证券公司经营证券自营业务时,自营股票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B ) A、90% B、100% C、110% D、120% 10、我国对保险市场监管的方式是:(B ) A、规范管理 B、实体管理 C、公告管理 D、公告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共10个,每个3分) 1、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不同,金融监管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A、B、C) A、一线多头模式 B、双线多头模式 C、集中单一模式 D、集中统一模式 2、按照影响因素,金融风险可以分为:(A、B、C、D)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营业风险 D、环境风险 3、逃避金融管制型的金融创新包括:(A、B、C、D) A、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B、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 TS) C、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 D、货币市场存单(MMC) 4、金融监管是政府行为,其目的是:(A、B、C、D ) A、维护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B、控制金融体系风险

金融学2016期末复习精简

五、简答题1、简要写出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P145)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一)管理性金融机构 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有四类: 一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 (二)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 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专业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2、简述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265) (一).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和准出两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竞争加剧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发达国家的各种金融机构纷纷大力拓展海外业务; 发展中国家出于吸收发达国家资金的需要,开始逐步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金融兼并、收购浪潮此起彼伏,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不同金融产业之间,跨国金融集团不断涌现。 (二)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带来金融业务的全球化。金融业务的全球化一是体现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调度资金,经营各种业务;二是体现为金融业务种类和规程的全球化,即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特别是电子金融业务,全球通用性日益提高。 (三)金融市场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四)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面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单靠一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力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迅速发展的全球化需求,这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 3、利率发挥作用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性条件?(P93) (一)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利率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各个微观行为主体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市场行为主体。只有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且需要为决策所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时,利率高低才能够通过对市场参与者投资收益和利润的影响,产生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如果市场参与者不满足这一基本条件,利率的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二)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下,利率高低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及其机会成本。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市场利率高低做出理性的决策,通过利率信号,就能够有效地筛选优质项目,从而将资金配置到那些最需要资金、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 (三)合理的利率弹性。利率弹性是指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利率弹性越大,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通过利率变动引导其朝着预期目标变化的意图就越容易实现。反之,如果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变动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就极其微弱,通过利率变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利率联动机制是指各种利率之间相互关联的变动关系。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需要一套完善有效的利率联动机制来传递各种信息,使各种利率能够迅速地反映出市场流动性的变化,进而传递至整个经济系统中,各类参与主体根据不同利率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行为,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4、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制度有哪些显著特征?(P54) 第一,在多种汇率制度安排中,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但绝不意味着固定汇率制已经消亡。第二,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已不再是货币汇率的参考物,所以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第三, IMF成员国均可自主决定其汇率制度的安排,只需事先得到IMF的同意即可。 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制度的运行经历了多次冲击,验证了汇率制度安排的灵活性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牙买加体系下汇率的波动更加严重。这种过度的波动导致了货币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第二,浮动汇率制并没有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并不能通过汇率的变动自动调节;第三,牙买加体系下,一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加大。 5、何谓量化宽松政策?它有什么特点?(P235) (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含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在利率降到零附近导致中央银行没有办法继续采用利率作为货币工具时,采取以货币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等政策目标。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点。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扩张。在量化宽松政策下,中央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积极地为市场注人大量流动性。第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公开市场操作从买卖政府债券扩展到购买大量的私人债券,如资产抵押支持证券等。另外,在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还有大量的新型货币政策创新,如扭曲性操作。这种政策操作试图将收益率曲线拉平,降低长期投资的成本,以刺激经济的复苏。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它意味着这种政策是非常规的、临时的,是为了应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因此,当危机过去,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应该适时退出,使货币政策回归到传统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来。 6、金融监管有哪些主要方法? (一)概念(P238):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管理的合称。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金融机构和所有金融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的互律性监管、以及社会中介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等。 (二)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法(P246) (1)依法实施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这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点。要保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才能保证它的有效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金融法规的完善和依法监管是基础。 (2)运用金融稽核手段实施金融监管。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根据国家规定的稽核职责,对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3)“四结合”的监管方法。第一,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现场稽核是指监管当局派人员直接到被稽核单位,按稽核程序进行现场稽核检查;非现场稽核是指由被稽核单位按规定将谷押掀表、统计资料、记录等文件如期报送监管当局,稽核部门按一定程序和标准凭以进行稽核分析。第二,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是按事先确定的日期进行稽核检查,被监管机构预先可知;随机抽查则根据情况随时进行,随机抽查事先不通知被监管金融机构。第三,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全面监管是指对金融机构从申请设立、日常经营到市场退出的所有活动自始至终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重点监管是指在全面监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或重要环节进行特别监管。第四,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相结合外部监管除了官方的监管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性监管,它指协助监管的各种社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以及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内部自律一方面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的自我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包括行业公会展开的同业互律,如各国的银行业公会、证券业公会、保险业公会等行业公会都通过共同制定行业活动规则,彼此约束和目找约宋,诛沪共问的利益和良好的秩序,实现行业内部的互律性监管。 7、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各具优点,也各具局限。 与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灵活便利;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2)安全性高;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3)规模经济。因为金融机构的出现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结果,它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关信息的专长,而不需要每个资金盈余者自己去搜集资金赤字者的有关信息,不但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所以形成规模经济。(4)有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1)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2)金融机构要从经营者的利润中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8、金融监管包含哪些主要内容?(P241) (一)概念: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管理的合称。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金融机构和所有金融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的互律性监管、以及社会中介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等。(二)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措施。 (1)市场准入的监管。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的。,金融机构申请设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二是具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市场准入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确定金融机构设立的程序。第二,规定金融机构设立的组织形式,如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或合作制的形式。第三,审查批准申请设立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报告。第四,审查批准金融机构拟定的章程。第五,规定最低的资本金要求。第六,审查批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针和营业场所。第七,审查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第八,在金融机构的设立采用特许制度的国家,申请入经监管当局审查批准后,获得新设立金融机构法入许可证或营业许可证,凭许可证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在办妥以上手续后,金融机构才可以正式营业。 (2)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各国对金融机构市场运作过程监管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②.资本充足性;③资产质量;④流动性;⑤盈利能力;⑥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 (3)市场退出的监管。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因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各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都通过法律予以明确,并且有很细致的技术性规定。金融机构退出市场一般有接管、解散、撤销、破产等几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当局都要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过程进行监管,保持其退出的合理性和平稳性。六、论述题:(19分)1、试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认识与实践。(P189)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1.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理由在于:一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符合金融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业务的特点,这是由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二是中央银行的运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三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四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五是可以使中央银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避免各级政府的干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 2.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也需要由政府来协调。尤其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战争、特大灾害等),中央银行则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因此,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制约,更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实践 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差异较大,主要有三类:一是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等;二是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等;三是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我国法律在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必须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授予了一定范围的授权。从总体看,中国人民银行在重要事项的决策方面对政府的独立性是较弱的,但这只是对中央政府而言,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等,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完全的独立性。同时在货币政策操作、业务活动等方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更强一些。 2、结合实际论述货币供给的过程以及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系。(P199) (一)基本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其计算公式:m B M S* = 其中:S M表示货币供给,B表示基础货币,m表示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基础货币又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流通领域中为杜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二)货币供给的过程及特点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给量是通过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领域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形成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即二级银行系统。第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策源并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扩张并创造存款货币,由此形成了“源与流”的货币供给机制。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也有重要影响。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即流通中不存在金属货币和国家纸币(由政府直接发行的货币);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关系 基础货币是由通货即处于流通中的现金(以C表示)和存款准备金(以R表示)构成的,货币供应量由现金(C)和存款货币(以D表示)构成。从现金来看,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现金本身是不能自我扩张的,那么,能够引起货币供应量数倍扩张的只有存款准备金。这样,基础货历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乘数关系可用公式表示: m= D R D C D C + +1 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R/D为准备—存款比率。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则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 3、试论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P88) (一)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强居民部门的储蓄意愿,不合理的利率则会削弱其储蓄热情。因此,利率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资产持有结构。 利率对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借款规模的重要因素。当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是现行利率及其未来变化的预期,因此利率水平与变化趋势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利率变动还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会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二)利率与借贷资金供求 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借贷资金的供求。利率与资金需求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高利率增加了企业和个人借入资金的成本,会抑制资金需求;反之,低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的增加。但高利率有利于动员储蓄,增加借贷资金的供给;低利率则会导致借贷资金供给的减少。但在现实生活中,利率升降对借贷资金供给的影响却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一国借贷资金供给,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和积累的规模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因此借贷资金供给的利率弹性通常较低。 (三)利率与社会总供求的调节 利率对社会总供求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总需求角度看,利率降低,会增强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导致总需求增长,反之则反。从总供给角度看,低利率导致的企业投资规模扩张会有利于增加总供给;而利率上升会在长期内导致总供给的下降。当然,利率升降变化对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状况的影响需要从动态的视角加以把握。 (四)利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现代经济具有资金流动决定物质流动,即“物随钱走”的特征。利率高低及其变化能够引导资金流动,从而对实物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较高水平的利率,会将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淘汰出局,资源可以更多地集中于优质、高效企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低利率使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也能够维持生存,延缓了资源向优质、高效企业集中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五)利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现行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利率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例如,当现行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税收政策就会受到制约,如果此时再提高税率,企业和负债人就会难以承受;货币政策也会受到牵制,如果高利率时再推出紧缩性的政策措施,对于企业和负债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利率会影响政策传导及其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利率能否顺畅地将政策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是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