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学习重点

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13.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

天获得的,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14.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为化学治疗.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可特异性地干扰或阻断细菌所特有的某些关键性环节,从而在宿主细胞和细菌之间发挥选择性抗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不同于哺乳动物细胞,外面有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决定细菌的形状,保护细菌不被菌体内的高渗透压破坏。β—内酰胺类药物能与细菌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失活,阻止肽聚糖形成,造成细胞壁缺损。这类药物还包括磷霉素、杆菌肽、万古霉素和环丝氨酸等,它们分别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细菌的胞浆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着细胞浆,具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功能。影响胞浆膜生物活性的抗生素包括多烯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等)和多黏菌素类。前者可与真菌胞浆膜上的麦固醇选择性结合,形成“微孔”和“通道”。后者可与胞浆膜中磷脂的磷酸基形成复合物,干扰膜的生物学功能。

3.抑制蛋白质合成细菌与哺乳动物的核糖体不同,细菌核糖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某些抗生素对细菌核糖体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其中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50S亚基,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哺乳动物细胞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进行代谢,而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必须自身合成叶酸。磺胺类、甲氧苄啶抑制叶酸合成,导致核酸代谢障碍,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 回旋酶,而产生杀菌作用。利福平与敏感菌的DNA依赖性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结合,阻碍mRNA合成而杀灭细菌。

(三)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①降低外膜的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靶位结构;④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⑤改变代谢途径。

(四)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一旦确定或怀疑细菌性感染后,病原菌的鉴别很重要。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预防应用抗菌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仅限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1)联合用药的适应证:①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应根据临床经验推测致病菌,联合用药以扩大抗菌范围;②对于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④降低药物的毒性;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2)联合用药的可能效果:根据抗菌药的作用性质,一般将之分为4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1),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Ⅲ),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Ⅳ),如磺胺类等。联合应用上述两类抗菌药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工+Ⅳ)。

4.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①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②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除病情严重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宜使用抗菌药;

③应尽量避免局部用药;④抗菌药物应用剂量应适当,疗程时间应足够;⑤不宜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5.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①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而且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②肝功能减退或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宜避免应用或慎用主要在肝内代谢、具有肝肠循环及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等。③对新生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应十分注意。三、题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评价化疗药物临床价值的指标是( )

A.化疗指数 B.抗菌谱 C。最低抑菌浓度 D.最低杀菌浓度 E.抗菌活性

2.化疗指数常用下列哪个比值来衡量? ( )

A.ED95/LD5 B.LD50/ED50 C.LD5/ED95 D.ED50/LD50 E.ED5/LD95

3.化疗指数的临床意义是( )

A.化疗指数愈大,临床应用价值愈小 B.化疗指数愈大,临床应用价值愈高

C.化疗指数愈小,临床应用价值愈高 D.化疗指数大小,与临床应用价值无关 E.以上都不是

4.化疗指数最大的抗菌药物是( )

A.链霉素 B.磺胺药 C.庆大霉素 D.青霉素 E.氯霉素

5.下列哪种药物可阻止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合成? ( )

A.头孢菌素 B.万古霉素 C.杆菌肽 D。环丝氨酸 E.青霉素6.抑制细菌转肽酶的转肽作用,阻止肽聚糖形成的药物是( )

A.杆菌肽 B.青霉素 C.环丝氨酸 D.磷霉素 E.四环素

7.能阻断细菌萜醇脱磷酸化反应的抗菌药物为( )

A.磷霉素 B.环丝氨酸 C.头孢菌素 D.青霉素 E.杆菌肽

8.影响胞浆膜功能的抗菌药物主要是( )

A。头孢菌素类 B.多肽类 C.氨基糖苷类 D.四环素类 E.磺胺类9.可抑制叶酸合成的抗菌药物是( )

A.磺胺类 B.喹诺酮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四环素类10.特异性地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的药物是( )

A.头孢氨苄 B.青霉素 C.利福平 D.庆大霉素 E.红霉素11.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药物是( )

A.多黏菌素 B.链霉素 C.万古霉素 D.磺胺类 E.青霉素1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30S亚基A位,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是( )

A.两性霉素B B.头孢菌素 C.四环素 D.氯霉素 E.红霉素13.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的抗菌药物是( )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四环素 D.红霉素 E.庆大霉素

14.连续用药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 )

A.耐药性 B.成瘾性 C.耐受性 D.依赖性 E.依从性

15.抗生素是( )

A.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B.来源于植物的抗菌药

C.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

D.动物来源的抗菌药 E.矿物来源的抗菌药

16.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为( )

A.PABA产生增多 B.产生水解酶 C.耐药性

D.改变靶位结构 E.产生钝化酶

17.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

A.产生水解酶 B.产生钝化酶 C.改变靶位结构

D.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E.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18.β—内酰胺酶主要水解灭活下列哪类抗菌药物? ( )

A.大环内酯类 B.四环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磺胺类 E.青霉素类

19.下列哪类抗菌药物属繁殖期杀菌药? ( )

A.氨基糖苷类 B.四环素类 C.头孢菌素类 D.氯霉素类 E. 磺胺类

20.下列何类药物为静止期杀菌药? ( )

A.头孢菌素类 B.大环内酯类 C.氨基糖苷类 D.四环素类 E.磺胺类

21.属于速效抑菌的药物是( )

A.四环素类 B.-青霉素类 C.磺胺类 D.氨基糖苷类 E.头孢菌类素22.具有慢效抑菌作用的药物为( )

A.四环素类 B.大环内酯类 C.氨基糖苷类 D.磺胺类 E.氯霉素类

23.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相加 B. 相减 C. 无关 D. 协同 E . 拮抗

24.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拮抗 B.无关 C.增强 D.相减 E.相加

25.慢效抑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拮抗 B.无关 C.增强 D.相加 E.相减

26.繁殖期杀菌药与慢效抑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相加或协同 B.拮抗或减弱 C.无关或相加

D.协同或无关 E.相减或无关

27.早产、新生儿应禁用下列哪种药物? ( )

A.氯霉素 B.四环素 C.链霉素 D.红霉素 E.青霉素

28.下列哪项不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 ( )

A.降低毒副作用 B.延长作用时间 C.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D.提高疗效 E.扩大抗菌谱

29.联合用药可获协同作用的组合是 ( )

A.青霉素+氯霉素 B.青霉素+红霉素 C.青霉素+四环素

D.青霉素+庆大霉素 E.青霉素+磺胺药

30.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是( )

A.头孢菌素类 B.四环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磺胺类

31.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下列何种酶而产生杀菌作用? ( )

A. RNA多聚酶 B.DNA回旋酶 C.二氢叶酸合成酶

D.二氢叶酸还原酶 E.β—内酰胺酶

32.孕妇应禁用下列哪种药物? ( )

A.四环素 B.青霉素 C.利福平 D.万古霉素 E.头孢氨苄33.肾功能不良患者应禁用哪类抗菌药? ( )

A.青霉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四环素类 E.头孢氨苄类

34.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药物是( )

A.磺胺类 B.青霉素 C.红霉素 D.多黏菌素B E.甲氧苄啶35.可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灭活的酶是( )

A.乙酰基转移酶 B.腺苷转移酶 C.磷酸转移酶

D.二氢叶酸合成酶 E.β—内酰胺酶

36.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 )

A.严格掌握适应证 B.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C.需做药敏试验

D.常规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E.发病原因不明者可使用抗菌药物预防37. 能与真菌胞浆膜上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的药物是( )

A.青霉素类 B.大环内酯类 C.磺胺类 D.多烯类 E.氨基苷类38. 多黏菌素类药物能与细菌胞浆膜中的哪种物质结合? ( )

A.固醇类物质 B.糖 C.蛋白质 D.磷脂 E.酶

39.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禁用下列何药? ( )

A.青霉素 B.链霉素 C.林可霉素 D.庆大霉素 E.头孢氨苄40. 耐药性一般可分为几种? (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E.5种

[B型题]

A.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B.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so)的比值

C. 反复应用某种药物,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D.反复应用某种药物,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E.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41. 抗菌活性( )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关于化疗药物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人工合成的药物 B. 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C.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 D. 防治细菌、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E. 防治病原体感染的化学药物 2. 判断甲药比乙药安全的依据是: A. 甲药的ED50比乙药大 B. 甲药的ED50比乙药小 C.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大 D.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小 E. 甲药的最低抑菌浓度比乙药小 3. 衡量一种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主要依靠: A. 抗菌活性 B. 抗菌谱 C. 最低抑菌浓度 D. 最低杀菌浓度 E. 化疗指数 4. 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粘肽交叉联接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多粘菌素B C. 红霉素 D. 四环素 E. 链霉素 5. 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妨碍氨酰基t-RNA进入A位的抗菌药是: A. 多粘菌素类 B. 林可霉素 C. 红霉素 D. 氯霉素 E. 四环素类 6.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的形成和延伸的抗菌药是: A. 青霉素 B. 氯霉素 C. 多粘菌素 D. 四环素 E. 庆大霉素 7. 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的药物是: A. 磺胺嘧啶 B. 甲氧苄啶 C. 环丙沙星 D. 利福平 E. 对氨基水杨酸 8. 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抗菌药物是: A. 链霉素 B. 氯霉素 C. 四环素 D. 红霉素 E. 多粘菌素B 9.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 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 10. 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 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 E.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11.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名词解释 抗菌谱抗菌活性 抗生素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最低抑制菌浓度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磺胺嘧啶( ) 2.青霉素G ( ) 3.氯霉素( ) 4.利福平( ) 5.氟哌酸( ) A.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B.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C.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通过与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F.抑制DNA回旋酶 三、单选题 与细菌耐药性无关的是( ) A.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 细菌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氨基苷类

C. 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D. 细菌的PBPs种类增加,产量增加或结构变化 E. 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四、思考题 1.抗菌药的抗菌机制有哪些?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特点填入括号内 1.苯氧青霉素( ) 2.氨苄青霉素( ) 3.青霉素( ) 4.羧苄青霉素( ) 5.双氯青霉素( ) A.抗菌谱较窄,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B.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C.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稳定 D.抗菌谱较宽,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E.抗菌谱较宽,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二、单选题 不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 A.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于第一,二代

B.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效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 D.脑脊液中可渗入一定量 E.对肾脏基本无毒 三、思考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3.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4.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6.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7.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一、单选题 林可霉素与下列那种不良反应有关( ) A.胆汁阻塞性肝炎 B.听力下降 C.伪膜性肠炎 D.肝功能严重损害 E.肾肝功能严重损害 二、思考题 1.简述红霉素的抗菌机理及抗菌谱?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omycetin)、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isoniazid)仅对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的MBC比MIC大,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一、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化疗药的范畴。 2.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简称化疗。 3.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可分为:①窄谱(narrow spectrum):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氨基苷类等。②广谱(broad spectrum):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①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等。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②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评价指标: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表示。指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其值越小则抗菌活性越强。 6.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CI=LD50/ED50。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注意:①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②与治疗指数区别。 7.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二、抗菌药物的研究内容

化疗药物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化疗药物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名词讲明 抗菌谱抗菌活性 抗生素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最低抑制菌浓度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磺胺嘧啶( ) 2.青霉素G ( ) 3.氯霉素( ) 4.利福平( ) 5.氟哌酸( ) A.阻碍胞浆膜通透性 B.抑制依靠DNA的RNA多聚酶 C.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通过与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F.抑制DNA回旋酶 三、单选题 与细菌耐药性无关的是( ) A.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 细菌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氨基苷类

C. 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D. 细菌的PBPs种类增加,产量增加或结构变化 E. 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四、摸索题 1.抗菌药的抗菌机制有哪些?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特点填入括号内 1.苯氧青霉素( ) 2.氨苄青霉素( ) 3.青霉素( ) 4.羧苄青霉素( ) 5.双氯青霉素( ) A.抗菌谱较窄,对酸不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B.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C.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稳固 D.抗菌谱较宽,对酸不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E.抗菌谱较宽,对酸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二、单选题 不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 B.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效

C.对β-内酰胺酶稳固性高 D.脑脊液中可渗入一定量 E.对肾脏差不多无毒 三、摸索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3.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4.青霉素的要紧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6.各代头孢菌素类进展的差不多规律? 7.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一、单选题 林可霉素与下列那种不良反应有关( ) A.胆汁堵塞性肝炎 B.听力下降 C.伪膜性肠炎 D.肝功能严峻损害 E.肾肝功能严峻损害 二、摸索题 1.简述红霉素的抗菌机理及抗菌谱? 2.红霉素要紧不良反应是什么? 3.红霉素类不宜与林可霉素类药合用,什么缘故?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学习资料

第三十九章抗菌药物 概论

三十九章抗菌药物概论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学(简称化疗)。化疗的目的是研究、应用对病原体有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害或少害的药物以防治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应注意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三者的相互关系。 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化疗指数: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的比来衡量。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耐药性(抗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抗菌药作用机制:1、抗叶酸代谢;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3、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4、抑制蛋白质合成:1)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抑制;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3)与30S亚基结合杀菌药有氨基苷类抗生素;5、抑制核酸代谢。 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1)水解酶;2)钝化酶又称合成酶;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4、磺胺类耐药,可由对药物具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5、改变对代谢物的需要。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病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仅限于少数情况。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优点:发挥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作业测试题]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三十九章抗菌药物概论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就是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得一类药物。细菌与其她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得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学(简称化疗)。化疗得目得就是研究、应用对病原体有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害或少害得药物以防治病原体所引起得疾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应注意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三者得相互关系。 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药物得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得能力;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得药物;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化疗指数: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 50)与治疗感染动物得半数有效量(ED 50)之比,或5%致死量(LD 5)与95%有效量(ED 95)得比来衡量。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得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得价值也可能愈高;耐药性(抗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得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得疗效降低或无效。 抗菌药作用机制:1、抗叶酸代谢;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3、影响胞浆膜得通透性;4、抑制蛋白质合成:1)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抑制;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3)与30S亚基结合杀菌药有氨基苷类抗生素;5、抑制核酸代谢。 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1)水解酶;2)钝化酶又称合成酶;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得改变; 4、磺胺类耐药,可由对药物具拮抗作用得底物PABA得产生增多所致; 5、改变对代谢物得需要。 抗菌药物得合理应用: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病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学习重点 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13.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

抗菌药物概论部分补充讲稿

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狭义的细菌,细菌根据革兰染色结果不同分为G+和G-菌,染成紫色的是G+,红色的是G-菌。 G+球菌中常见的致病菌 葡萄球菌——主要为金葡、其次为表葡 链球菌——A型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 肺炎链球菌——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G+杆菌中致病力强的有厌氧芽孢杆菌——能释放毒素,其中肉毒毒素是最剧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抗菌药物,还要使用抗毒素来中和这些毒素的毒性作用。 难辨梭状芽胞——引起荚膜性肠炎,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 分枝杆菌属中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病目前是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在随后的讲课中我们把抗结核病药单独列一章来讲。 G-球菌中常见的致病菌为奈瑟菌属的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是目前我国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 G-杆菌——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引起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和创伤感染,目前是除大肠杆菌外的医源性感染中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变形杆菌——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多数药物不敏感。 流感嗜血杆菌——流感时继发感染的常见细菌,引起原发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 军团菌——以肺为主的全身性感染。 厌氧脆弱拟杆菌——厌氧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临床厌氧菌分离株的25%) 二、抗菌药物简史 1百浪多息的发现:1932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哥病理学家和细菌学家),红色燃料注射链球菌感染小鼠。。。。用于妇女产后发热 2.青霉素发现:高效、稳定,百浪多息没有市场 3.1962年萘啶酸:第一个喹诺酮类,现已不用 4.1979年氟哌酸:结构上加了一个F 5.80年代开始对大环内酯类进行人工合成 三、常用术语 1.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指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最初的时候专指天然抗生素,他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在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由于这些天然的抗生素活性比较低、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大以及提取工艺的问题,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就产生了半合成、全合成的抗生素。现在我们把这些基于天然抗生素所产生的半合成、全合成抗生素也归入抗生素的范畴。 人工合成抗菌药是结构上完全不同于抗生素的人工合成的药物。 ***特殊:氯霉素——结构简单,可人工合成,但由于合成的结构与天然的相同,所以也归为抗生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