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常用滋补中药材,其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多种功效。随着临床应用和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野生资源数量日渐减少,目前药用黄芪主要来源于栽培品。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轮作周期不断缩短,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再加上部分土壤肥力不足,进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黄芪品质不佳等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制约了黄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探索促进黄芪绿色生产的新路子,笔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组织开展了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试验

示范。结果表明:在保证较高品质和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实现了黄芪绿色高质量生产。现将适用于河北省燕山产区的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介绍如下。

1 核心技术

本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机械播种与收获”。

1.1 优良品种

品种选择在主推地区适宜栽培的膜荚黄芪,其特点是高产,春种秋收。

1.2 配方施肥

结合深耕,底肥施入商品有机肥400 kg/亩或腐熟农家肥2500kg/亩;撒可富复合肥(15:15:20)35 kg/亩。播种前采用药剂拌种,防治根腐病及克服黄芪连作障碍问题。结合灌溉,分别在出苗后10—15天(4月中下旬)、盛花期(8月下旬)、结荚期(9月上旬)施用微生物菌剂20 kg/亩,荧光菌5 L/亩(拌种或灌根),

(请明确此处的有机肥是商品有机肥还是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1.3 绿色防控

1.3.1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培育壮苗、深翻精耕、中耕除草、科学施肥。

1.3.2 物理防治每亩应用粘虫黄板40块,每20亩安装振频式杀虫灯1台。

1.3.3生物防治采用微生物菌剂、菌肥及生物药剂进行拌种、灌根和叶面喷施等技术,防治病虫,解决连作障碍。

1.3.4化学防治药剂拌种防治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及根腐病,茎基腐,虎皮等病害;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施防治蒙古灰象甲、蚜虫、红蜘蛛、蓟马等虫害。

1.4机械播种与收获

主要包括机械播种、机械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

2 田间管理

3月整地,4月初播种,5-6月培土施肥,6-9月病虫害防治,10月底收获。

3 应用效果

3.1 减肥减药效果

本模式与周边常规生产模式相比,可减少化肥用量31.5%,化肥利用率提高4.8%;减少化学农药防治次数2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5%,农药利用率提高6.5%。

建议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指标不提,因目前没有手段计算。

3.2 成本效益分析

亩生产成本2000元,亩产量500 kg(鲜根)、收入2500元,亩生产种子50 kg、收入1500元,亩纯收入2000元;适合适度经营规模200-500亩。

3.3 促进品质提升

黄芪甲苷含量0.35 mg/g以上,比常规模式高出0.1以上。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试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年中央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

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提高到,磷肥利用率由提高到,化肥氮磷减施;化学农药利用率由提高到,化学农药减施;农作物平均增产,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设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三个任务方向。在年度首批启动个项目的基础上,年度拟启动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亿元。其中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个项目、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个项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年月日年月日。 一、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2016..

附件5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1—

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2—

化肥的减量增效技术

化肥的减量增效技术 —推广施肥新技术,实现化肥零增长 吴中民2马君岭1刘畅2 (1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农技站,山东济宁,272116; 2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人民政府,山东济宁,272116) 今年3月份农业部提出的力争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要实现零增长目标,一是要减去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多用的部分化肥,提升利用效率。二是要推进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是把握好“精、调、改、替”4字要领: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本人结合上述要求,针对近几年来,化肥、农药价格飞涨,生产成本急剧升高,农业投入产出比降低的现实情况,总结了各地经验,提出一些粗浅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仅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机械化深施肥技术。机械化深施肥技术主要是指使用农业机械在耕翻、播种和作物生长中期将化肥按农艺要求的各类、数量和化肥位置效应施于土壤表层以下一定的深度。主要包括:深施底肥、深施种肥(也称种肥同播)、深施追肥。机械化深施的好处:减少了化肥损失,提高了化肥利用率,节省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3、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施肥与灌溉结合在一起的农业新技术。它是通过压力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肥料溶液以较小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的灌水和施肥方法,可以把水和养分按照作物生长需求,定量、定时直接供给作物。其特点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增产增效情况与传统技术相比,蔬菜节水30%~35%,节肥40%~45%;果园节水40%,节肥30%;蔬菜产量增加15%~22%,水果增产9%~15%。 4、增施有机肥料,农家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有机肥种类多,肥源广,易于积制,成本低,施用简单,是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养分含量比较齐全,肥效持久而稳定,坚持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一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肥力;二可使迟效与速效肥料优势互补;三可减少化肥的挥发与流失,增强保肥性能,较快地提高供肥能力;四可提高作物抗逆性、改善品质,并对减轻环境污染有显著效果。 5、利用秸秆腐熟剂,完善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腐熟剂能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使秸秆中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并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刺激作物生产,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强植物抗逆性,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作物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667平方米还田秸秆200公斤,可以少施20%的磷肥和钾肥,即每667平方米少施2公斤氯化钾和5公斤过磷酸钙,每667平方米节省化肥投入15元。秸秆还田前期需消耗一定量的氮素,应适当增加前期氮肥用量,减少后期氮肥用量。 6、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改良的方法主要有土壤深耕、增施有机物料、覆盖栽培、促进微生物增殖、促进蚯蚓增殖等方法。通过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5%以上。引导农民改进耕作方式,实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落后,施肥施药装备差,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 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

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

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7〕11号)和农业部《关于做好2017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的通知》(农农(耕肥)〔2017〕30号)要求,2017年我省组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补贴项目。现就项目组织实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工作部署要求,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施肥理念,取土试验固基础,技术示范创模式。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全面提高科学施肥和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快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方式。 二、项目目标 今年,选择16个县(市、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2万亩,每个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简称示范县,下同)要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建设示范片2万亩以上,示范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5%以上,农用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用化肥用量零增长。 结合我省肥情、墒情、地力监测等基础工作均需强化的实际需要,今年统筹安排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田间试验、土壤墒情监测、农户施肥调查、配方制定发布和指导服务等基础工作。全省共安排取土化验12254个,田间试验示范380处,新增墒情监测县21个,增加农户施肥调查县30个以上。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一)示范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示范县要以小麦、玉米、设施蔬菜和苹果为主,兼顾当地优势作物,不同土壤类型,按照成方连片、优先覆盖新型经营主体、优先覆盖贫困村的原则,布局集成示范区。通过配方肥物化补贴等方式,每个示范县建设2个以上的万亩示范区,集中展示一批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和集成“精、调、转、替”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每个示范区要有指导专家、科技示范户、示范对比田和醒目标识牌,引导和鼓励农民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8年度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8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落后,施肥施药装备差,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 —1—

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在2016年、2017年启动实施34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拟发布15个任务方向,其中任务1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任务2-15为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类,拟安排国拨经费6.88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 1. 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制剂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我国主要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品种—2—

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附件:2 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实施方案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人口压力大、环境资源紧张、农业基础薄弱,且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1年保持增长,化肥农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过量和不能合理、适时、对症用肥用药,肥药利用率不高,带来了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毒性、病虫抗(耐)药性上升、次要害虫大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需要加快改变农作物对化肥农药过分依赖的传统方式,在稳产增产前提下,大力发展化肥农药替代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促进化学肥料高效利用、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减少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用,实现农产品产量与

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节本增效。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化肥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投入基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5年,在保证主要农作物稳产的基础上,提出化学肥料减施20%、化学农药减施30%,并提出节本提质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培训农技推广人员50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万人次,为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二)重点任务 围绕化肥农药减施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培训推广、保障机制等五大环节,对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与装备研发、集成与示范三部分12个重点任务。

有机肥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简介

有机肥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简介 一、有机肥的概念 有机肥是指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 有机肥经生物物质、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加工而来,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包括: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 二、传统的有机肥料来源 传统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禽畜粪便、作物秸秆、绿肥等。 1、畜禽粪便一直被人们当作土壤肥料的重要来源,因而畜禽粪便多是就地施用。动物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等养分,同时也能供给作物所需的钙、镁、硫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多种养分的需要。 2、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焚烧后还田和其它方式还田。还田模式包括:覆盖还田、留高茬还田、堆腐还田、沟埋还田、过腹还田。 3、绿肥是用绿色植物体制成的肥料。绿肥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

种绿肥不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但要充分发挥绿肥的增产作用,必须做到合理施用。绿肥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各种绿肥的幼嫩茎叶,含有丰富的养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和各种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绿肥鲜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钾素5公斤,相当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过磷酸钙和10公斤硫酸钾。 三、传统的有机肥料利用方式落后,存在“三低三大”问题 1、养分含量低,体积大。 2、劳动效率低,强度大。 3、无害化程度低,污染大。 前途与办法:大力发展有机肥商品化。 四、商品有机肥的概念和种类 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富含有机质的副产品资源为主要原料,经发酵熟化后加工制成的,并达到规定标准,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肥料。 1、精制有机肥,为纯有机肥,执行农业行业标准 NY525-2002; 2、有机复混肥,是熟化的有机物料中加入化学肥料,经造粒设备加工生产的粒状复混肥,执行GB18877-2002 ; 3、生物有机肥,是指由特定功能微生物与经过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肥料。农业行业标准NY 884-2004。 五、商品有机肥的好处 1、商品有机肥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先进,与传统的有机肥区别重点在于“腐熟”和“无害”。与商品有机肥相比,粪肥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含盐分较多,容易使土壤盐化;二是粪肥带有大量的病菌、虫卵,易引发病虫草害;三是粪肥养分含量不稳定,不能做到合理补肥;四是粪肥内若含有害物质、重金属物质时,仅凭借高温发酵不能去除。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要点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要点 按照“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坚持化肥减量与增效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注重节肥、节水等技术,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加快施肥方式转变,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 一是粮油蔬菜重点集成推广“配方肥+秸秆还田”、“配方肥+有机肥”、“配方肥+绿肥(根瘤菌拌种)”、“配方肥+土壤改良”等模式; 二是柑橘重点推广“果—沼—畜”、“有机肥+配方肥”、“绿肥(根瘤菌拌种)+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模式; 三是烟叶重点推广“烟—沼—畜”、“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和等模式。 二、不同区域施肥技术 一是海拔在400米以下的低山区域。重点作物:柑橘、水稻、蔬菜等。主要区域包括XX镇、XX镇、XXX镇、XX 镇、XX镇、XX街道XX镇等。施肥原则:减氮、控磷、补钾,配合施用锌、硼、镁等中微量元素(建议不要施用氮、磷、钾15-15-15的配方)。主要措施:施用配方肥,增施有机肥、鼓励发展“果-沼-畜”循环模式,发展行间绿肥,试点施用控释缓释高效肥料,高效经济果园试点实施水肥一体

化技术;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术与轻简栽培技术结合。 二是海拔在400-800米的中山区域。重点作物:柑橘、油橄榄、水稻、玉米、油菜、薯类、小麦等。主要包括汾河镇、大树镇、公平镇、红土乡、新民镇、甲高镇、五马镇、安坪镇、吐祥镇等。施肥原则:稳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锌、硼、硅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施用配方肥,推广秸秆还田,注重沼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发展套作间作等耕作模式,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术与轻简栽培技术结合。 三是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重点作物:高山蔬菜、脆李、中药材、马铃薯、烟叶、玉米。主要包括竹园镇、平安乡、吐祥镇、兴隆镇、甲高镇、龙桥乡、太和乡等。施肥原则:减氮、控磷、补钾,配合施用锌、硼、硅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施用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包括蔬菜剩叶),注重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套作间作等耕作模式,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术与轻简栽培技术结合。 三、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建议卡 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建议卡

化肥减量技术

化肥减量技术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我省在不久前也制定相应方案,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五年内能完成这个目标吗?化肥减量的技术路径有哪些?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农委土肥总站副站长钱晓华。 记者:我省是农业大省,从目前情况看,化肥减量的潜力有多大? 钱晓华:当前我省化肥利用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推广科学施肥有较大的节肥空间,可以说,我省化肥节约潜力巨大。 据2005至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测算,我省氮肥和钾肥的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磷肥利用率略低。在专家对我省农民习惯施肥与测土配方用量比较的试验中,可以节约肥料20万吨。因此,加强氮肥增效或节肥产品技术推广,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减少化肥是可行的。 另外,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刚起步,在配套措施和政策的支持下,改进施肥技术节肥潜力较大;另一方面,由有机质废弃资源替代化肥潜力也很大。 此外,我省常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可收集总量约4684万吨,综合利用量3453万吨,利用率73.7%,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占6.1%;能源化利用占8.6%;高温堆肥等仅占3.9%。充分利用有机质废弃资源,也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补充耕地养分,减少化肥投入。 记者: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有什么具体措施? 钱晓华:要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替代减量”,在具体实施上,要做到“三提高、一加强”。

“三提高”即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切实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新型肥料,力争每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达到40%以上。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力争到2020年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国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 “一加强”即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科学施肥。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并不是简单减少化肥,而是要实现减量与增效并重。一要通过减去不合理施肥,实现利用效率的提升;二要通过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实现生态环境友好;三要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用地养地结合。 记者:请您具体分析如何做到“减量增效”? 钱晓华:以水稻为例,2012年我省一季稻农户调查,平均产量为567公斤/亩,化肥平均用量为22.4公斤,其中氮12.6公斤/亩、磷4.0公斤/亩、钾5.8公斤/亩。全省水稻总体施肥水平中等偏高。在水稻单产仍有较大增产潜力的条件下,减、提并存是我省水稻化肥节肥总体要求。 对于水稻用肥的“减量增效”,我们设定的目标是: 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2020年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结合全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施肥方式,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肥料、增施有机肥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目标任务 全市耕地土壤监测网络更加完善,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更加健全,施肥水平明显提升,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化肥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态势。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进施肥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养分补什么养分,缺多少补多少,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肥料浪费。 (二)坚持提高化肥使用效果。推广高效化肥,用相对较少的肥料投入发挥等同的效果,减少化肥投入的实物量。 (三)坚持推广配肥施用技术。推广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推进。 (四)坚持优化施肥结构。推进经济施肥、增产施肥、环保施肥、轻简化施肥,粮食等主要农作物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基本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四、技术路径 (一)优化施肥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基础,以土壤测试、肥料田间试验为依据,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作物目标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建立施肥指标体系,划定科学施肥分区,合理制定各区域、分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推进精准施肥,减少盲目施肥行为;优化氮磷

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研究

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04T17:17:38.0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李生强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化肥的正确施用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在阐述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并为进一步提高化肥施用效果提出改进方案,期望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农业服务中心 401129 摘要: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化肥的正确施用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在阐述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并为进一步提高化肥施用效果提出改进方案,期望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肥施用;减量增效;发展模式 引言 正确合理使用化肥对农业生产发展影响极大,目前国内多地也纷纷围绕化肥施用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实践,提出了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以期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绿色农业生产要求。本文就简单探讨了云南省某地当地的农业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希望有助于当地现代化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减肥增效”是云南省近年来尤其推行的农业生产发展技术模式之一,它的出现是为了有效解决当地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过大问题,希望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化农业生产。以省内某地农业化肥施用为例,州内就全面创新农业生产施肥策略,围绕“减肥增效”提出了诸多创新发展思路,助力地方农业生产低成本和绿色化。 1.目前施肥现状 目前,我国诸多地区在农业经营与粮食生产方面仍旧应用传统农户分散经营方式,资源利用率以及耕地基础地力都比较低,通过施肥提高粮食产量。根据数据统计发现,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6023万吨,平均利用率仅为33%。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其一,化肥未平衡施用,在重视经济作物的同时轻视粮食作物,对比旱地施肥量,水田用量更多,施肥量随着经济效益提高而增多;其二,平均施肥量大,存在严重浪费肥料的现象,由于过量施用肥料,对土壤、水分以及大气造成较大污染,并且导致农作物品质降低;其三,施用有机肥过少,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养殖量,并且大大减少有机肥实际用量,所应用畜禽粪便的数量还不足一半,对于秸秆,还田率较低;其四,施肥结构失衡,长期以来在重视化肥的同时轻视有机肥,并且普遍应用撒施与表施两种施肥方式。 2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 2.1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某地将灌溉与施肥二者融为一体,突破传统土壤施肥技术模式以达到省时、省工、省肥、省水的基本施肥目标,如此可为州内农作物生产提高50%的肥料及水资源利用率。目前州内所主要采用的是半自动化人工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模式,它专门利用到抽水加压系统配合施肥池对某些水溶性肥料进行溶解混合加工,再配合滴灌管道压力系统将水肥直接输送到农田农作物根部由人工控制施肥用量,满足定时定量施肥需求。举个例子,某地针对柑橘生长前期就采用60%浓度的N+P2O5+K2O水溶肥(比例为20:20:20),分两次施入且每次施入10kg/亩;到中后期则采用56%浓度的N+P2O5+K2O水溶肥(比例为18:8:30),同样分两次施用且每次施入10kg/亩。该施肥模式可满足省时、省成本要求,且做到了精准化施肥,不过其对施用肥料要求严格,某地所采用的是全溶性肥料,配合一定量螯合态的微量元素肥混合施用,以达到“减量增效”施肥效果。 2.2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盲目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施肥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的短缺,其施肥成分与土壤需求不匹配,造成施肥效果降低,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测土配方技术模式得以诞生,其方法是,在借助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测土配分施肥基础数据和施肥专业系统的研究成果,充分分析县域土壤成分然后系统性、针对性的制定施肥方案,确定施肥时间,和把控肥料成分。这种方式能实现科学用肥和精准施肥,有效提高了效率。 2.3提高地力,减量增收 耕地地力提升是指以地养肥,通过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基础地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长时间培养,一般来说,除过采用有机肥外,处理酸化土壤,施用微生物肥料等都是提高地力的有效方式。前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对pH值低于5.5的酸性土壤警醒中和,减少了化肥施用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提高了吸收能力;而后者是直接增加了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含量,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减量增收。 2.4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混用农家肥和化肥 有机肥当前种类较多,成本较低,可简单施用,有利于效率较高、耗损较小且相对优质的农业的发展。对于已经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具有比较齐全的营养元素,可以长期稳定发挥肥料作用,混合应用农家肥和化肥具有四方面的优势。其一,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提高土壤肥力。其二,对于缓效肥料和速效肥料,能够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其三,降低肥料的流失率及挥发率,提高肥料保护性能,在较短时间中增强肥料供给能力。其四,加强作物抗逆性,有效改良作物品质,同时明显降低环境污染。 2.5精确估算施肥量 某地在农业生产中精确估算施肥量,希望以此达到“减量增效”目标。主要是结合公式计算田间氮、磷、钾3种有机肥的施肥量,其施肥用量公式应该为:施肥肥料用量=目标产量x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当季利用率÷肥料养分含量结合这一公式计算地方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像氮、磷、钾的当季平均利用率可分别达到30%、22%和40%。如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2.5%,则施用有机肥,并按照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当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土壤沟中施入1~3kg/亩的硼锌铁镁肥,或直接采用叶面追肥方法,在农作物植株叶面上直接喷洒硫酸锌、硫酸镁等重要的微量元素肥料(保持每周喷淋2~3次),每次喷施用量要在0.2~0.3kg/亩。 2.6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可用于改善土壤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土壤深耕以及促进微生物增殖等。在土壤改良之后,能够实现土壤化学性状及物理性状的全面改进与完善,提高其中各类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并提高化肥应用率。对广大农民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改善耕作方式,充分、高效应用轮作、套种与间作三种方式。与此同时,轮作蔬菜、粮食与水旱作物。针对各类作物与类型相同但品种不同的作物,实施轮作、套种与间作。另外,利用植物合理调节土壤营养元素,由此提高土壤肥力,适当减少施肥量。

猕猴桃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猕猴桃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一、猕猴桃生产化肥施用现状 **省**市从80年代开始引进种植猕猴桃,发展面积达3万余亩,猕猴桃产业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猕猴桃是多年生果树,盛果期30-50年,生长期长、生物量大,当地果农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有的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还引发环境污染,有的园区过多使用化肥甚至引起土壤环境和品质的“双下降”。 (一)化肥施用量大。目前,生产上普遍采取増施化肥以获得高产、高收益。我市多数猕猴桃区化肥年平均施用量为尿素40-50kg/亩、钙镁磷肥10-20kg/亩、氯化钾50?60kg/亩、磷酸二胺50-60 kg/亩。或者是高浓度复合肥(15-15-15)150 kg/亩。在猕猴桃生产中,化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猕猴桃果园土壤质量和果实品质的逐渐下降,盈余肥料流失引起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还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二)化肥利用率低。在猕猴桃生产中,化肥当季利用率较低,利用率不足30%,而部分猕猴桃生产水平较先进国家的猕猴桃化肥利用率相对较高,其中新西兰为70%、意大利为60%、以色列为70%。分析导致**省猕猴桃化肥利用

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我市缺少针对猕猴桃产业发展及科研方面的研究机构和专家老师,各项管理数据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地方标准,只能选择参考其它省份;二是没有统一施肥标准,例如测土精准配方施肥滞后;三是科普宣传生产技术推广力度较小,基层猕猴桃技术人员太少;四是农资经销商成为化肥施用的推广者,大部分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是推广老的模糊施肥技术;五是缺少示范园区,发挥不到示范作用;六是猕猴桃种植户年龄大部分在50岁-75岁,还是停留在多使用化肥增产的老观念上。 (三)化肥施用成本高。**市2018/2019猕猴桃共计生产6000万公斤,平均价格8元每公斤,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亩效益在1.6万元左右,化肥投入每亩在600元左右。除去人工、水费、有机肥等投入4000元,每亩纯收益比较可观。有的果农为了争取更高的收益,随意加大化肥投入,每亩成本增加到1000元,严重影响了果品品质,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猕猴桃生产农药施用现状 在猕猴桃生产中,病虫草害是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防治猕猴桃病虫草害的措施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因高效便捷、省时省力,仍是**省当前的主要防治手段。**猕猴桃原来病虫害发生率很低,随着面积不断扩大,近3年以来病虫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16..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附件5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 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

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三个任务方向共42个项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任务方向包括项目1-8共8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化 —2—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 1 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设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三个任务方向。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3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21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842亿元。其中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6个项目、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10个项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5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2 一、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 1.肥料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与损失阻控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保氮原理及微生物学机制~不同类型土壤中氨挥发、径流淋溶、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损失过程的发生规律、主控因子与调控原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氮素需求规律及响应阈值,作物氮高效基因型的利用机理,挖掘作物高效利用氮素生物学潜力~提出氮肥增效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等主要农区氮肥施用限量标准草案7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70篇。

草莓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草莓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一、草莓生产化肥施用现状 **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引种草莓已近百年,目前年种植面积48万余亩,年产量120万吨左右,形成了**、**等多处规模化草莓种植基地,**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草莓栽培以来,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目前**草莓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要栽培模式,种植区域涉及**、章丘、钢城、长清、济阳等地,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年产值超过20亿元,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在产品质量均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以“早、鲜、香、美、甜”的产业特色享誉全国,是**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也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省草莓生产有着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特点,导致耕作模式单一、连作情况严重的现象,在肥料的使用上,莓农多针对草莓“适氮重磷钾”的需肥特点,重施高磷、高钾速效肥,存在土壤营养不均衡、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一)凭经验施肥。通过对**草莓主产区土壤采样化验数据,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平均为190.8 mg/kg,范围在88.2~279.3 mg/kg之间,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的3.17倍;

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7.1 mg/kg,范围在74.4~251.2 mg/kg之间,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的3.38倍;速效钾平均含量为424.2 mg/kg,范围在267.0~534.0 mg/kg之间,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的2倍。三种大量元素肥料土样化验数据范围跨度大,存在生产中凭经验施肥,肥料使用随机性大,施肥不均衡,与草莓对肥料养分的实际需求结合性差,降低了肥料使用效率。 (二)土壤盐渍化。土壤盐分积累是**设施草莓栽培中的突出问题,如经取样化验,**市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最大值为2.40 g/kg,最小值为0.46 g/kg,平均为1.34 g/kg,属于轻度盐化,其中连作10年以上的土壤,80%以上土壤含盐量高于2g/kg,种植17年的土壤含盐量达到2.3 g/kg,达到中度盐化状态。生产中化肥使用比例和使用量偏高,随着草莓连作年限的加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使土壤含盐量呈上升趋势,易导致草莓生长过程中生理障碍多发。 (三)微量元素少。根据**省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市设施草莓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极不平衡,如土壤中有效铁含量1.08~66.04mg/kg,平均值为26.80 mg/kg,但参照最小标准值为4.50 mg/kg,调查土壤中有54.2%达不到范围最小值。对照《**省耕地地力评价指标分级》分析发现,除了有效锌含量大多处于2级水平,其他铜、铁、锰3种微量元素基本都处于1级水平。生产中忽视微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