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有关弹性贮器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中动脉和小动脉

B.管壁厚,可扩张性小

C.弹性纤维少,弹性好

D.心脏舒张时使血液继续流动

E.总横截面积大的血管

2.下列关于各类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容量血管主要起血液贮存库作用

B.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起分配血量作用

C.交换血管主要指微动脉和微静脉

D.弹性贮器血管能提高收缩压上升幅度

E.动、静脉短路主要调整局部血流量

3.安静时静脉中的血容量占全身循环血量的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80%左右

4.关于血流阻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层流速度慢,阻力较大

B.血管长度与血流阻力无关

C.小动脉和微动脉的阻力最大

D主要决定因素是血液黏滞度

E与血管半径关系不大

5.在体循环中,血流阻力最大的血管段是:

A.弹性贮器血管

B.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C.分配血管

D.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E.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6.下列关于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

B.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外周阻力

C.血压仅是由于心脏射血形成的

D.血液到右心房时血压降到原来的10%

E.血压降低幅度与血流阻力呈反变关系

7.与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有关的因素是

A.心脏射血能力

B.外周阻力

C.血管半径

D.血管弹性

E.循环血量

8.在心脏收缩期,流入外周动脉中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

A.2/3

B.1/3

C.1/2

D.3/4

E.2/5

9.安静状态下,健康成年人动脉血压的正常范围是:

A.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

12.0kPa

B.收缩压为13.3~16.0kPa,舒张压为8.0~

10.7kPa

C.收缩压为12.0~16.0kPa,舒张压为8.0~

12.0kPa

D.收缩压为12.0~21.3kPa,舒张压为8.0~

12.0kPa

E.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

12.7kPa

10.平均动脉压可以表达为:

A.(收缩压+舒张压)/2

B.舒张压+2(收缩压-舒张压)/3

C.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

D.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

E.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2

11.血压降落幅度最大的血管段是:

A.主动脉

B.大动脉

C.中动脉

D.微动脉

E.毛细血管

12.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

A.心率的快慢

B.外周阻力大小

C.每搏输出量多少

D.大动脉弹性高低

E.循环血量多少

13.每搏输出量增加时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

E.仅收缩压升高

14.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

A.心肌收缩力大小

B.外周阻力大小

C.每搏输出量多少

D.大动脉弹性高低

E.循环血量多少

15.外周阻力增加时

A.舒张压升高,收缩压降低

B.舒张压降低,收缩压升高

C.舒张压降低,收缩压也降低

D.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E.仅舒张压升高

16.心率加快时

A.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B.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C.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也降低

E.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不大

17.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主

要原因是: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降低

E.静脉压升高

18.主动脉维持舒张压的重要作用是因为

A.口径大、血流量大

B.管壁厚及平滑肌纤维多

C.对血流的摩擦阻力小

D.血流速度快

E.管壁可扩张性和弹性回缩

19.动脉脉搏传播速度最快的血管段是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D.后微动脉

E.毛细血管

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A.心脏射血量与动脉弹性

B.静脉血流量和回流速度

C.经外周静脉的输血、输液量

D.经短路血管的回流量

E.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

21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等于

A. 0.39~1.18kPa(4~12cmH2O)

B. 0.53~1.60kPa(4~12mmHg)

C.0.53~1.33kPa(4~10mmHg)

D.0.39~0.98kPa(4~10cmH2O)

E.0.80~1.60kPa(6~12mmHg)

22.下列有关静脉回心血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管容量越大,静脉回流量越多

B.心脏收缩力越大,静脉回流量越少

C.呼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D.由卧位突然站立,静脉回流量减少

E.运动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回流量减少

23.关于血流阻力,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与血管的长度成正比

B.与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

C.与血流量成反比

D.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E.与血液流动时发生摩擦有关

24.站立时心脏平面以下的静脉充盈量比卧位时

多容纳

A.300~500ml

B.400~500ml

C.400~600ml

D.300~600ml

E.400~700ml

25.关于微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迂回通路无物质交换作用

B.真毛细血管一般有20%左右开放

C.直捷通路具有物质交换作用

D.其血流量与组织的代谢水平无关

E.A-V短路可增加组织的血流供应

26.在同一时间内,真毛细血管网中毛细血管开

放数量占

A.10%左右

B.20%左右

C.30%左右

D.40%左右

E.50%左右

27.引起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的物质是

A.神经递质

B.神经激素

C.肽类物质

D.血浆Na+浓度

E.局部代谢产物

28.组织液的生成主要取决于

A.静脉血压

B.动脉血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组织静水压

E.有效滤过压

29.关于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EFP)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无关

B.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时,EFP增高

C.淋巴回流不畅,EFP升高

D.组织静水压增高时,EFP增高

E.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EFP增高

30.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成分是

A.无机离子

B.葡萄糖

C.氨基酸

D.血浆蛋白

E.O2、CO2

31.与滤过系数有关的因素是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蛋白

C.淋巴管是否畅通

D.血管通透性

E.组织液量

32.不能通过毛细血管直接扩散的物质是

A.无机离子

B.葡萄糖

C.氨基酸

D.O2、CO2

E. 血浆蛋白

33.淋巴液在的生成量占组织液生成量的

A.5%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E.25%左右

34.右心衰竭时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B.组织液的静水压减小

C.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5.下列关于淋巴回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脂肪的运输及吸收无关

B.是机体防御的主要机制

C.清理组织中的红细胞

D.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

E.主要作用是回收蛋白质

36.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

A.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D.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E.阿片肽、去甲肾上腺素

37.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脏效应是

A.心脏舒张期明显延长

B.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变慢

C.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D.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加

E.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减慢

38.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在心肌

细胞上相应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2受体

C.β1受体

D.Μ受体

E.Ν受体

39.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末梢释

放的递质分别是

A.阿片肽、乙酰胆碱

B.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D.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E.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40.心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心脏效应是

A.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

B.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变慢

C.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加

D.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E.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加快

41.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神经递质在心肌细胞上

的相应受体是

A.Μ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α受体

E.Ν受体

42.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

E.血管升压素

43.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组织是

A.骨骼肌

B.皮肤

C.内脏

D.大脑

E.肾上腺

44.交感舒血管纤维神经递质相应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Μ受体

E.N受体

45.体内多数血管的神经支配特点是

A.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B.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

C.只接受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

D.只接受副交感缩血纤维的支配

E.只接受肽能舒血管纤维支配

46.有关交感缩血管紧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自发的高频生物电活动

B.是一种持续发放的低频神经冲动

C.不影响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D.其作用是维持血管的舒张状态

E.主要作用于血管壁的内皮细胞

47.交感舒血管纤维的递质是

A.阿托品

B.缓激肽

C.乙酰胆碱

D.组胺

E.去甲肾上腺素

48.副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支配

A.皮肤和骨骼肌的血管

B.胃肠道和盆腔脏器的血管

C.消化道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的血管

D.体内的大多数血管

E.心肌和脑实质内的血管

49.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

A.高位颈髓

B.皮层

C.脑桥

D.中脑

E.延髓

5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可以反映:

A.血管容积和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B.体循环和肺循环容量之间的关系

C.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之间的关系

D.静脉血压和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

E.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51.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整合中枢是

A.皮层

B.丘脑

C.边缘系统

D.下丘脑

E.小脑

52.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

A.延髓心血管中枢

B.脊髓心血管中枢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

D.小动脉外膜下

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53.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的平均动脉压水平

约为

A.12.0kPa(90mmHg)

B. 12.7Pa(95mHg)

C. 13.3(100mmHg)

D. 14.7(11mmHg)

E. 16.0kPa(120mmHg)

54.当血压(BP)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效应是

A.HR加快,外周阻力增大,BP升高

B.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升高

C.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

D.HR减慢,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

E.HR减慢,外周阻力升高,BP升高

55.夹闭家兔双侧颈总动脉可引起

A.HR加快,外周阻力增大,BP升高

B.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升高

C.HR加快,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

D.HR减慢,外周阻力降低,BP降低

E.HR减慢,外周阻力升高,BP升高

56.夹闭家兔双侧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是

A.主动脉血压升高,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

B.颈动脉窦血压升高,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

C.主动脉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抑制

D.颈动脉窦血压降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抑制

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均兴奋

57.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维持血压处于较高水平

B.有效降低平均动脉血压

C.维持动脉血压的长期稳定

D.维持循环血量相对稳定

E.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58.关于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B.主要感受血液中PO2PCO2pH值的改变

C.主要使HR加快,外周阻力↑,BP ↑

D.参与平时心血管调节,维持动脉压恒定

E.可以间接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59.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

A.HR加快,TPR升高,CO增加,BP升高

B.HR加快,TPR降低,CO增加,BP升高

C.HR加快,TPR降低,CO减少,BP降低

D.HR减慢,TPR降低,CO减少,BP降低

E.HR减慢,TPR升高,CO增大,BP升高

6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加强时,可引起

A.循环血量减少

B.尿量增加

C.动脉血压升高

D.肾上腺皮质活动减弱

E.交感神经抑制

61.关于肾上腺素(A)和去甲肾上腺素(NA)

对受体作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对α、β1、、β2受体都有作用

B. NA对α、β1、、β2受体作用相同

C. A对α、β2受体的作用大于β1、受体

D. NA对β1、、β2受体的作用大于α受体

E.两者对α受体的作用大于β1和β2受体

62.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

A.血压降低,心率加快

B.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C.血压升高,心率减慢

D.血压稍有升高,心率加快

E.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

63.有关血管升压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丘脑神经元分泌的

B.又称为抗利尿激素,可以增加尿量

C.生理状态下,其缩血管效应较强

D.在失水、失血的情况下,释放量减少

E.参与维持血量、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64.下列哪些物质具有缩血管作用

A.心房钠尿肽

B.激肽

C.内皮素

D.NO

E.组胺

65.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物质是

A.心房钠尿肽

B.前列腺素

C.NO

D.内皮素

E.组胺

66.具有局部的心血管调节作用物质是

A.组胺

B.血管紧张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E.心房钠尿肽

67.关于冠状动脉解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分支多数为斜行进入心肌

B.静脉血主要由冠状静脉回流至心房

C.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数比例为2:1

D.正常冠脉的侧支循环较为丰富

E.其侧支循环细小,血流量很少

68.关于冠脉血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流量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0%左右

B.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心肌代谢水平

C.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冠脉口径大小

D.血流量主要受收缩压高低的影响

E.心率加快,冠脉血流量增加

69.冠脉血流量的哪一期最多

A.心室收缩期

B.心室舒张期

C.心室收缩早期

D.心室收缩晚期

E.心缩期和心舒期相等

70.心率加快时,冠脉血流量

A.轻度增加

B.明显增加

C.基本不变

D.可轻度减少

E.右侧增加,左侧不变

71.调节冠脉血流量最重要的因素是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某些激素

D.自身调节

E.心肌代谢水平

72.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的代谢产特是

A. CO2

B. ADP

C. 乳酸

D. 腺苷

E. AMP

73.正常成年人肺部血容量的最大变动范围是

A.100~800ml

B.300~1 000ml

C.200~1 000ml

D.200~1 200ml

E.400~1 200ml

74.脑血流量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

A.10%

B.15%

C.20%

D.35%

E.40%

75.生理状态下,肺部组织液的压力

A.为负压

B.为正压

C.为零

D.与毛细血管血压相等

E.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相等

76.低氧导致肺部血管

A.舒张

B.无变化

C.收缩

D.血流阻力减小

E.血流量增多

77.导致肺部血管收缩的最主要因素是

A.肺泡气PCO2升高

B.血液H+浓度增高

C.肺泡气PCO2降低

D.肺泡气PO2升高

E.肺泡气PO2降低

78.下列哪一种变化导致脑部血管收缩

A. PCO2降低

B.H+浓度增高

C.PO2降低

D.腺苷增多

E.PCO2升高

79.脑脊液中哪些成分比血浆浓度高

A. Ca2+

B. K+

C. HCO3-

D. Na+

E. 葡萄糖

80.有关血脑屏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不易通过

B.CO2、O2不易通过

C.葡萄糖、氨基酸易通过

D.麻醉药不易通过

E.ACh、NE不易通过

E.血管紧张素Ⅱ增加

【B型题】

A.物质交换

B.调节器官血流量

C.调节体温

D.调节微循环血流量E.调节重吸收量

81.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功能是

82.动-静脉短路血管的功能是

83.真毛细血管的功能是

A.收缩压明显升高

B.舒张压明显升高

C.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加

D.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

E.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变

84.大动脉管壁硬化对BP的影响是

85.大失血对BP的影响是

86.外周阻力增大对BP的影响是

87.搏出量增加对BP的影响是

A.血管半径

B.血细胞比容

C.血管内血液充盈量

D.大动脉弹性

E.心脏收缩做功

88.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

89.形成血压的前提条件是

90.影响血液黏滞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91.影响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

A.呼吸对血压的影响

B.重力对静脉回流的影响

C.心脏收缩力的影响

D.静脉瓣的作用

E.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的影响

92.体位低血压的产生是因为

93.血压曲线“二级波”产生的原因是

94.下肢静脉血不能倒流的原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B.血管通透性增高

C.血管平滑肌收缩

D.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E.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95.肾病患者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96.炎性水肿产生的原因是

97.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

A.心肌收缩力加强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皮肤和胃肠道血管收缩

D.骨骼肌血管舒张

E.局部皮肤红润

98.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99.交感舒血管纤维的作用是

100.交感缩血管纤维的作用是

101.轴空反射的表现是

A.延髓

B.脊髓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102.维持心交感神经紧张性的最基本中枢是103.维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的最基本中枢是104.对心血管功能与其他功能整合的部位是

A.压力感受器

B.化学感受器

C.躯体感受器

D.容量感受器

E.本体感受器

105.动脉血压的波动可作用于

106.血液的H+变可作用于

107.中心静脉压升高可作用于

A.低氧时,调整血压处于较高水平

B.调节循环血量与维持体液平衡

C.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D.整合作用

E.局部血流量改变

108.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109.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120.心肺感受器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C型题】

A.血管半径

B.血管长度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21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有122.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有

A.心脏射血

B.外周阻力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23.血压的形成条件有12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125.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有

A. 收缩压升高

B. 舒张压升高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26.大动脉弹性下降时

127.搏出量下降

128.心率加快时

129.大失血时

A.小动脉和微动脉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30.产生最大血流阻力是

131.调控微循环血量的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两者均无

D.两者均有

132变态反应产生局部水肿是由于133肾病患者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是

A.促进钙离子内流

B.促进钾离子外流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34.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135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是

A.血管升压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36.具有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137.可以影响尿量的物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38.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139.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性物质140.与β2受体亲和力较强的是

【X型题】

141.与组织器官血流量有关的是

A.循环血量

B.动脉血压

C.血流阻力

D.血管半径

E.血液黏滞度

142.与动脉血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血液充盈量

B.心脏收缩力

C.血管半径

D.外周阻力

E.大动脉弹性

143.血液黏滞度的影响因素有

A.血细胞比容

B.血流切率

C.血管半径

D.血液温度

E.纤维蛋白原

14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

A.每搏输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弹性

E.血量与血管容量比值

145.搏出量增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

A.脉压增大

B.舒张压升高为主

C.收缩压明显升高

D.舒张压明显降低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146.心率加快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明显升高

C.脉压减小

D.舒张压降低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147.外周阻力增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是

A.收缩压明显升高

B.舒张压明显升高

C.脉压减小

D.舒张压降低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148.心输出量(CO)、总外周阻力(TPR)、平均动脉压、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都是循环生理中重要的变量,请判断下列关系是否正确?

A.平均动脉压=CO×TPR

B.CO=平均动脉压/TPR

C.CO=SV×HR

D.HR=平均动脉压/(SV×TPR)

E.TPR=平均动脉压×SV×HR

149.测量中心静脉压能够反映

A.心脏收缩力

B.静脉回心血量

C.输液量或循环血量

D.血流阻力

E.血液黏滞度

150.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

A.重力和体位

B.心脏收缩力

C.血液充盈量

D.呼吸运动

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151.平静吸气对循环的影响是

A.体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B.左心室搏出量增加

C.右心室搏出量增加

D.动脉血压升高

E.肺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152.呼气对循环的影响是

A.体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左心室搏出量减少

C.右心室搏出量减少

D.动脉血压降低

E.肺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153.微循环的生理功能有

A.物质交换

B.生成组织液

C.调节体温

D.调节循环血量

E.防御功能

154.某器官的小动脉收缩可导致

A.该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B.该器官的毛细血管压增加

C.该器官动-静脉氧分压差减少

D.该器官静脉血中CO2分压增加

E.该器官的淋巴液生成减少

155.与组织液生成有关的因素有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蛋白质

C.血细胞比容

D.毛细血管通透性

E.淋巴回流

156.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有

A.回收蛋白质

B.吸收脂肪

C.组织液回流

D.免疫防御

E.清除组织液内大分子

157.心力衰竭时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搏出量减少

C.中心静脉压升高

D.组织液生成减少

E.组织水肿

158.心交感神经对离子流的作用有

A.促进Ca2+内流

B.促进肌质网摄取Ca2+

C.促进I f电流

D.促进I ca-T电流

E.促进Cl-内流

159.心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有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心脏舒张加速

C.心率加快

D.心输出量增加

E.房室传导加速

160.心迷走神经对离子流的作用有

A.抑制Ca2+内流

B.促进肌质网摄取Ca2+

C.抑制I f内向电流

D.促进K+外流(I KACh)

E.抑制肌质网释放Ca2+

161.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有

A.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脏舒张加速

C.心率减慢

D.心输出量减少

E.房室传导减慢

162.安静状态下具有紧张性活动的神经是

A.心交感神经

B.心迷走神经

C.交感缩血管神经

D.交感舒血管神经

E.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163.舒血管神经有

A.交感舒血管纤维

B.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C.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E.5-羟色胺神经纤维

164.降压反应增强时的效应是

A.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

B.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抑制

C.心交感神经紧张性抑制

D.外周阻力增加

E.心率加快

165.容量感受性反射效应有

A.血管扩张

B.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

C.心率减慢

D.ADH释放减少

E.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166.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刺激有

A. 腺苷

B. PCO2升高

C. PO2降低

D. H+增多

E. ACh

167.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释放的肽类递质是

A.神经肽Y

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多巴胺

D.血管活性肠肽

E.阿片肽

168.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有

A.增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

B.引起渴觉

C.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D.促进交感神经释放NA

E.小血管收缩

169.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有

A.α受体

B.β1受体

C.β2受体

D.Μ受体

E.Ν受体

170.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活性物质有

A. PGI2

B. NO

C.内皮素

D. 缓激肽

E. 阿片肽

二、名词解释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atory filling pressure)

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3.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4.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5.轴突反射(axon reflex)

6.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7.脑缺血反应(brain ischemic response)

8.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9.血压(blood pressure)

10.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11.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12.心血管交感紧张(cardiovascular sympathetic tone)

13.心钠素(cardionatrin)

三、简答题

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何谓微循环?说明其血流通路和生理作用?

4.组织液是如何生成和回流的?分析其影响因素。

5.支配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6.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7.化学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心血管功能的?

8.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对家兔动脉血压有何影响?为什么?

四、论述题

1. 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向心端(外周端)引起动

脉血压变化的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一般选择右迷走神经进行此项实验?

2.分别电刺激家兔完整的减压神经、减压神经向中端(中枢端)及向心端(外周端)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机理为何?

3.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动脉血压的区别?分析其机理。

五、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

2.D

3.C

4. E

5.C

6.B

7.C

8.B

9.A 10.D 11.D 12.C 13.B 14.B 15.D 16.A 17.A 18.C 19.D 20.E 21.B 22.C 23.A 24.C 25.C 26.B 27.E 28.E 29.A 30.D 31.B 32.D 33.B 34.B 35.C 36.C 37.D 38.B 39.A 40.D 41.D 42.A 43.C 44.C 45.B 46.B 47.B 48.A 49.E 50.E 51.D 52.D 53.C 54.D 55.A 56.D 57.B 58.B 59.D 60.C 61.A 62.B 63.E 64.D 65.E 66.A 67.E 68.B 69.B 70.D 71.D 72.C 73.B 74.B 75.A 76.B 77.C 78.E 79.A 80.E 81.A 82.C 83.D 84.A 85.B 86.D 87.C 88.C 89.E 90.A 91.B 92.A 93.B 94.D 95.A 96.B 97.E 98.A 99.C 100.D 101.E 102.A 104.D 105.A 106.B 107.E 108.A 109.C 110.D 111.E 112.A 113.A 114.D 115.A 116.B 117.D 118.A 119.C 120.B 121.C 122.C 123.C 124.A 125.D 126.C 127.D 128.A 129.B 130.D 131.B 132.C 133.B 134.C 135.C 136.B 137.C 138.A 139.ABCDE 140.ABCDE 141.ABCDE 142.ABCDE 143.AC 144.ABC 145.BC 146.AD 147.ABC 148.ABCDE 149.ACE 150.ACE 151.ABCD 152.AC 153.ABDE 154.ABCDE 155.BCDE 156.ABCD 157.ABCDE 158.ACE 159.ACDE 160.ABCE 161.ABCD 162.AC 163.ABCDE 164.BCD 165.ABDE 166.ABCDE 167.ABC 168.ABCE 169.ABCD 170.ABCDE

(二)名词解释:

1.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个压力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约0.9kPa (7mmHg )。

2.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3.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0.4~1.2kPa。

4.液体通过毛细血管时有滤过,也有重吸收,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即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5.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冲动一方面沿着传入神经向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在末梢分叉处沿其它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这种通过轴突外周部分完成的反射,称为轴突反射。6.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此反射使血压下降,故称为减压反射。

7.当脑血流量减少时,脑内CO2及其它酸性代谢产物积聚,直接刺激脑干中心血管中枢神经元,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加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此反应称为脑缺血反应。

8.是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其形态学基础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其生理作用可限制某些物质在两者之间自由交换,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有重要意义。

9.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0.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11.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其主要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12.指平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都有紧张性活动,表现为神经纤维每秒1~2次的持续放电活动。

13.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多肽。可使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及利尿利钠作用。

(三)简答题

1. 前提:充足的循环血量。条件: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

(1)心室射血:在射血期,搏出量的1/3流向外周,使动脉内血压达到最高值,即收缩压;另2/3使主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容积增大,以势能形式贮存在大动脉内。心脏舒张时,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贮存在大动脉内的血液继续向前流动,形成舒张压。因此,尽管心室向动脉射血是间断的,但血管内的血流仍持续不断,并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

外周阻力:如果仅有心室肌收缩,而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流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只考虑单一因素变化):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压升高

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搏出量

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

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

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在

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

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

压加大。

(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

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

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

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

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3.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1)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

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此通路经常处于开

放状态,血流较快。其作用是使部分血液能

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

量。

(2)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

支直接进主微静脉,此通路管壁较厚、血流

迅速,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在人的皮肤中

较多,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3)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

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然后汇集到微

静脉,此通路血流缓慢,其作用是完成血液

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

4.组织液生成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液体滤出,而静脉端液体被重吸收,组织液中少量液体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四个因素变化时,均可影响组织液生成:①毛细血管压;微动脉扩张,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由于一部分组织液经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因而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以烧伤、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一部分血浆蛋白滤出,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

5.支配血管的神经有: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体内几乎所有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

纤维支配。这些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但以缩血管效应为主。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纤维有紧张性活动以维持血管一定程度的收缩。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可引起:①该器官血管床血流阻力增高,血流量减少;②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毛细血管平均压降低;③容量血管收缩。

(2)舒血管纤维: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支配骨骼肌微动脉,在激动或准备作运动时发放冲动,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受体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支配脑、唾液腺、胃肠道腺和外生殖器等少数器官的血管,主要引起这些器官的血管舒张。

③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冲动除沿传入纤维向中枢传导外,还沿其其它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邻近的微动脉,使之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

④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植物性神经内除含有一般神经递质(ACh)外,还共存一些肽类递质,如血管活性肠肽。当刺激这些神经时(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纤维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纤维),除释放ACh引起生理效应外,还释放血管活性肠肽引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组织血流增加。

6.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束核后,再到延髓腹外侧等区域的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故称之为降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平时安静状态下经常起作用,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使心率不至过快,血管阻力不至过高,动脉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反射活动加强,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引起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7.缺O2、CO2分压和H+浓度升高时,均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冲动以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引起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在人为地保持呼吸频率和深度不变的实验中,刺激颈动脉体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舒张,骨骼肌,腹腔内脏及肾脏血管收缩,肾上腺髓质分泌上腺素增加。在自然呼吸情况,化学感受器兴奋,一般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

化学感受器在平时血压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只是在低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时才发生作用。

8.静脉注射ACh,引起血压下降。因为ACh作用于心脏的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甚至停搏,心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甚至阻滞,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此外,ACh还作用于血管内皮的M受体,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舒张因子”,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下降,也是血压下降的机制之一。

(四)论述题

1. 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即刺激到心脏的迷走神经纤维,使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 ),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系统。在实验中,刺激外周端右侧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的ACh 一方面使窦房结细胞在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加,结果使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另一方面,抑制I f内向电流,使自动去极速度减慢。这两种因素均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因而减慢。刺激强度加大时,可出现窦性停搏,使血压迅速下降。刺激去除后,血压回升。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外周端也可使血压下降,但主要是由于ACh抑制房室交界区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Ca2+内流,使其动用电位幅度减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减慢心率,进而使血压下降。故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出现的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的程度均不如刺激右侧时明显,因而实验时多选用右侧迷走神经。

2.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一般均在迷走神经中上传入中枢,但家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却自成一束,在颈部与迷走神

经及颈交感神经伴行,称之为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所以,电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切断后的向中端,其传入冲动增加,相当于压力感受器的兴奋,可引起降压反射加强而使动脉血压下降。减压神经是单纯的传入神经,故刺激其外周端对动脉血压无影响。

3. 肾上腺素(A)和去甲肾上腺素(NA)有区别:A与α、β受体结合力相等,其作用取决于组织上受体的分布。与心脏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对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和胃肠道血管,可引起血管收缩。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和肝脏血管,引起血管舒张。静脉滴注A,小剂量引起血管舒张;常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大剂量时也可兴奋α受体,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升高

NA主要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和β1受体结合,使全身阻力血管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可兴奋心肌β受体(β1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但在整体中,这种作用常被压力感受性反射所致心率减慢作用掩盖。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β受体(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静脉滴注NA,常表现为舒张压均升高为主;外周阻力升高。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影响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影响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影响 3.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记法。 2.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4.实验原理 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当体内外环境的某些因素改变时,动脉血压随之改变。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因素,主要有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家兔 ⑵.实验器械: BL-420E+生物信号分析系统、压力感受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0ml】 ⑶.实验药品: 20%乌拉坦、0.5%肝素、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1:1000000乙酰胆碱注射液、生理盐水 6.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记录 ⑴.实验步骤 1.麻醉:家兔称重,计算20%乌拉坦用量,之后耳缘静脉注射。 2.手术:家兔保定,颈部手术野去毛,切开颈部皮肤,钝性分离家兔左右两侧颈 总动脉,并分离出左侧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和交感神经,皆穿线备用。 3.软件操作 4.实验项目:⑴观察正常时的血压曲线 ⑵牵拉左侧颈总动脉 ⑶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⑷电刺激减压神经【中间剪断,分别刺激向中端与离中端】 ⑸电刺激迷走神经 ⑹电刺激交感神经 ⑺耳缘静脉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 ⑻耳缘静脉注射1:1000000乙酰胆碱注射液 ⑵.原始数据记录: 家兔重2396g。 7.实验结果与分析 ⑴.实验结果:

⑵.分析: 1.正常时 ①支配血管运动所神经纤维由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地发放低频率的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vasomotor tome】,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从而使血压保持稳定。 ②位于延髓头端外侧区的缩血管区是整合各种心血管反射、维持血管紧张性和血压平衡的重要部位。其中含有控制心交感神经以及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这些神经元的紧张性活动表现为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持续的低频放电活动。 ③肾上腺素【AD】和乙酰胆碱【Ach】对动脉血压由明显影响。其主要作用是由所选择的受体不同而异。正常时,肾上腺素【AD】和乙酰胆碱【Ach】在血管重的含量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故正常时动脉血压处于平衡状态。 2.牵拉左侧颈总动脉【向中端】 在颈总动脉向中端,存在一种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位于血管壁的外膜下,是一类感觉神经末稍,感受血液对血管壁机械牵张的程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并加入Ⅸ【舌咽】神经进入延髓。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压力感受器不断向中枢发放冲动,引起一定程度的反射效应。当牵拉颈总动脉向中端时,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加强,传入冲动加强,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减弱,分别通过它们的传出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心脏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从而维持血压的稳定,停止前拉后,血压恢复正常。 3.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时,由于此时颈总动脉窦缩感受的机械牵张减少,从而反射性地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加上外周阻力增加以及脑缺血反射等原因,使得动脉血压明显最高【作用机制与牵拉颈总动脉向中端一致】 4.电刺激减压神经 ①刺激向中端 主动脉弓是一种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其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即减压神经。其作用机理与颈动脉窦类似,都是通过感受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来影响血压的变化。当电刺激减压神经向中端时,单个神经纤维发放冲动,通过迷走神经进入延髓,传入冲动经心血管中枢整合后,通过抑制心交感神经、缩血管神经和兴奋心迷走神经,三者综合作用结果使血压降低, 此过程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与急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 3.学习使心脏负荷过度的方法以及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观察急性右心衰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方法: 分别通过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注射石蜡建立急性右心衰模型,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大,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完成心力衰竭模型的构建,山良菪碱抢救有一定效果。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符合其理论的作用机制。 @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急性心力衰竭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对于心血管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对于机体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极其重要。血管主要受交感神经的支配,而心脏受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血压升高,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受体有α及β两个类型,作用基本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同;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急性心力衰竭是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石蜡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从而构建急性心衰模型,运用M胆碱受体阻滞剂山良菪碱可进行救治。 1材料与方法 | 材料 实验动物:家兔 手术器械和仪器:家兔手术台,恒温水浴锅,注射器(1ml、2ml、5ml、10ml),动脉夹,止血钳,组织剪,粗剪,眼科镊,手术线,固定绳,纱布,动静脉插管,三通管,压力换能器,PcLab数据采集系统。 — 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37℃生理盐水,%肝素,蒸馏水,液体石蜡,1:10000去甲肾上腺素,5:10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 1%呋噻米,山莨菪碱。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论文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1.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3.学习以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心电传导速度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力衰竭的模型,观察急性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实验中通过刺激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以及给药或体液因素等方法除可直接观察心率、心脏收缩力及缩血管效应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了解正常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情况及其调节。另外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栓塞剂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1 结果:夹闭颈总动脉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大,脉压差降低,呼吸加深,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不大。刺激迷走神经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心率降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反常性下降,心率明显减慢,呼吸加深。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增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心率增大。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0ml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下降,脉压差增大,中心静脉压升高,心率稍慢。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下降 LVAP/LVSP、±dp/dt max明显下降。静脉注射救治药品之后,各项指标较前有所恢复,但没有达到正常状态。 结论: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受神经体液双重机制调节,当超过了自身调节范围时便能引起心力衰竭,多巴胺能作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药物。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 概述: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β 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 1 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Ach

(整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1

第三节血管生理 Part 2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掌握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和效应。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的概念。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递质、受体和效应(外周阻力、静脉回流、血流分配、组织液生成)。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觉器、反射过程、反射效应及生理意义。为什么平卧时突然站起来所出现的头晕仅为一过性。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感受器、相关刺激、心血管效应及意义。 熟悉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机制。容量感受性反射对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的影响及机制。 了解内容延髓基本心血管中枢的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A型题】 1. 关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正确的是 A. 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B. 具有紧张性,紧张性升高时增加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C. 对心房肌和心室肌均有较高的支配密度 D. 安静时心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 E. 迷走神经兴奋可增加传导性和心肌收缩能力 3. 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错误的是 A. 正性的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 B. 通过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 C. 具有紧张性活动 D. 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互抑制 E. 阻断心交感神经活动引起心率减慢 4. 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只有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B. 兴奋时通常引起血管舒张 C. 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 D.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变化时,对心和脑的血流量影响很大 E. 在α受体为主的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 5. 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正性变力作用的机制是 A. 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的M受体结合 B. 释放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β受体结合 C.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α受体结合 D. 增加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使K+外流增多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20102214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2010级班次4班赵文韬2010221470 日期2011年11月9日 郑维金2010221473 钟原2010221475 【实验名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实验目的】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4kg左右。 【实验药品和器材】20%氨基甲酸乙酯,0.9%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72-73) 1.麻醉。 2.气管插管。 3.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4.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5.BL-410的操作 6.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 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导致血压下降。 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导致血压升高。

3.注射0.4ml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4.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5.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6.刺激迷走神经外端,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家兔动脉血压调节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动脉血压的变化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化。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和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支配血管的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心输出量亦增加。 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用阻力,从而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中哪一种占优势。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受体α,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其对心脏的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弱。静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升高,

可反射性地引起心动过缓。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兔。 2.器材: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电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照明灯、铁支架、双凹夹、烧瓶夹、试管夹、气管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塑料动脉插管、放血插管、注射器(lml、5ml、20ml),有色丝线、纱布、棉花、1%戊巴比妥钠、1:1000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 1.实验记录装置 将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换能器电缆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血压放大器输人插座相连(图6-18)。按照前述二道记录仪的使用方法调整记录仪。对血压放大器定标,校正选择开关拨至 13.3kPa(100mmHg),灵敏度置于50,记录描笔上移2cm。通过三通管向换器压力小室及动脉插管内注满肝素生理盐水,排尽气泡,并预先加压至 13.3kPa,检查有无漏液。 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装置 记录仪灵敏度一般置于 50或 100档,计时置 10s,走纸速度0.5~lmm/s。 2.手术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影响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影响 实验报告 1. 课程名称:动物机能学实验 2. 实验名称: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影响 3. 实验目的、要求 1. 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记法。 2. 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4. 实验原理 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当体内外环境的某些因素改变时,动脉 血压随之改变。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因素,主要有肾上腺素【AC】和去甲肾上腺素【NAI。 5. 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家兔 ⑵.实验器械:BL —420已生物信号分析系统、压力感受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0ml ] ⑶.实验药品:20 %乌拉坦、0.5 %肝素、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1:1000000乙酰胆碱注射液、生理盐水 6. 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记录 ⑴.实验步骤 1. 麻醉:家兔称重,计算20%乌拉坦用量,之后耳缘静脉注射。 2. 手术:家兔保定,颈部手术野去毛,切开颈部皮肤,钝性分离家兔左右两侧颈 总动脉,并分离出左侧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和交感神经,皆穿线备用。 3. 软件操作 4. 实验项目:⑴ 观察正常时的血压曲线 ⑵牵拉左侧颈总动脉 ⑶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⑷ 电刺激减压神经【中间剪断,分别刺激向中端与离中端] ⑸电刺激迷走神经 ⑹电刺激交感神经 ⑺ 耳缘静脉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⑻ 耳缘静脉注射1: 1000000乙酰胆碱注射液 ⑵.原始数据记录:家兔重2396g。 7. 实验结果与分析 ⑴.实验结果:

交感缩血管紧张【vasomotor tome ],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 收缩,从而使血压保持稳定。 ② 位于延髓头端外侧区的缩血管区是整合各种心血管反射、维持血管紧张性和 血压平衡的重要部位。其中含有控制心交感神经以及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 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这些神经元的紧张性活动表现为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持续 的低频放电活动。 ③肾上腺素【AE3和乙酰胆碱【Ach ]对动脉血压由明显影响。其主要作用是由 所选择的受体不同而异。正常时,肾上腺素【AD 和乙酰胆碱【Ach ]在血管重的含 量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故正常时动脉血压处于平衡状态。 2.牵拉左侧颈总动脉【向中端 在颈总动脉向中端,存在一种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颈动脉窦 carotid sinus ],位于血管壁的外膜下,是一类感觉神经末稍,感受血液对血管 壁机械牵张的程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并加入 区【舌咽]神经进入延髓。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压力感受器不断向中枢发放冲动,引起一定 程度的反射效应。当牵拉颈总动脉向中端时,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加强,传入冲 动加强,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减弱,分别通 过它们的传出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心脏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 血压下降,从而维持血压的稳定,停止前拉后,血压恢复正常。 3.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时,由于此时颈总动脉窦缩感受的机械牵张减少,从而反射性 地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加上外周阻力增加以及脑缺血反射等原因,使得动脉血压明 显最咼【作用机制与牵拉颈总动脉向中端一致] 4. 电刺激减压神经 ①刺激向中端 主动脉弓是一种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其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 走神经伴 行,称为主动脉神经,即减压神经。其作用机理与颈动脉窦类似,都是通 过感受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来影响血压的变化。当电刺激减压神经向中端时,单个 神经纤维发放冲动,通过迷走神经进入延髓,传入冲动经心血管中枢整合后,通过 抑制心交感神经、缩血管神经和兴奋心迷走神经,三者综合作用结果使血压降低, 此过程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 ②刺激离中端 由于减压神经被剪断,离中端减压神经受电刺激时,产生的冲动无法传导至延 髓,从而 ⑵.分析: 1.正 ①支 动所神经 管神经纤 管神经纤 态下,交感 经纤维持 低频率的 常时 配血管运 纤维由血 维和舒血 维。安静状 缩血管神 续地发放 冲动,称为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0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分别支配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血管平滑肌。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是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 (图)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发自脊髓的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存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型)。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了心交感神经,分别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等。左右两侧的心

交感神经的作用明显不同,支配窦房结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右侧;支配房室交界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左侧。刺激右侧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心率加快;而刺激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交感神经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其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心房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cAMP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使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钙离子的内流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交感神经的兴奋还使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故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区中结区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加快,故传导速度加快。(2)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元集中在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走行于迷走神经内,称为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纤维进入心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实验九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班级:2011级儿科七年制 组员:王宇豪2011210294(执笔);汪倩2011210289 汪迪飞2011210287;万燕南2011210285 【实验目的】 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结果】 图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后血压变化图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变化 图3、静脉注射1:10000 NA后血压变化图4、静脉注射1:10000 Adr后血压变化

图5、静脉注射1:100000 Ach后血压变化图6、结扎并刺激右颈迷走神经外周端 【讨论与分析】 由图1可知,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后,血压下降。这是因为,该项目模拟的是血压忽然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通过减压反射,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加,进入延髓孤束核,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造成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回降。 由图2可知,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这是因为,该项目模拟的是血压忽然下降,由于实验中左、右颈总动脉同时被阻断,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由图3可知,静脉注射NA后,血压升高。因为NA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α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广泛收缩,PR↑↑。故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增高,而心率减慢。

由图4可知,静脉注射Adr后,血压升高。由于Adr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在血管,与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α1受体结合,血管收缩;与骨骼肌和肝脏血管β2受体结合,血管舒张。故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增高,每搏量增加。 由图5可知,静脉注射Ach后,血压降低。由于Ach与心肌M 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的M 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故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血压降低。 由图6可知,结扎剪断颈迷走神经,再刺激迷走神经的外周端,心率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迷走神经受刺激后会释放Ach,Ach与心肌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故血压降低。 【结论】 体内许多因素,如牵拉刺激作用压力感受器,NA、Adr、Ach等结合相应受体,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调节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致使血压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心血管活动。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和急性心衰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和急性心衰 汤春香、李惠森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输血医学第三组,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 通过给刺激家兔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体液方法,对比刺激前后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改变右心室的前、后负荷,造成家兔急性心衰并且给予急救,对比心衰前后以及救治前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变化。夹闭颈总动脉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增大;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静脉注射NA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Ach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制备好心力衰竭模型后进行救治。经救治,造成家兔死亡,救治失败。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 概述: 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调节心脏、内脏、骨骼肌的活动。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Ach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对心脏、内脏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本次实验是一次根据以上原理所设计的验证性实验。急性心力衰竭为死亡率较高的多发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已经明了,救治策略也趋向成熟。为了解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救治,我组进行了这一实验。 1实验材料: 1.1动物:清洁及健康家兔一只(性别不限) 1.2器械: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1ml、5ml、10ml),2ml玻璃注射器,手术线 1.3仪器设备:PcLab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压力换能器,动脉和静脉插管,三通管,刺激电极,恒温水浴锅 1.4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生理盐水,0.1%肝素生理盐水,液体石蜡,去甲肾上腺素(1:10 000),肾上腺素(5:100 000),乙酰胆碱(1:100 000),呋噻米(1%),654-2(山莨菪碱)。 2 实验动物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2.1动物麻醉家兔捉拿、称重、麻醉、固定、备皮 2.2分离血管神经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分离左侧颈总动脉。 2.3插管右侧颈外静脉插管,并通过压力换能器与PcLab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根据数据采集系统屏幕上的波形判断是否达到右心房。左侧颈总动脉插管,通过压力换能器与PcLab 数据采集系统相连。 2.4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手术完成后让动物安静5分钟,记录正常动脉血压、脉压差、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 2.4.1夹闭右侧颈外静脉持续10s,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2.4.2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用5V电极刺激右侧迷走神经10s,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 2010级班次 4班 赵文韬70 日期 2011年11月9日 郑维金73 钟原75 【实验名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实验目的】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4kg左右。 【实验药品和器材】20%氨基甲酸乙酯,%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72-73) 1.麻醉。 2.气管插管。 3.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4.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5.BL-410的操作 6.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 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导致血压下降。 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导致血压升高。

3.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4.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5.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6.刺激迷走神经外端,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0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0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分别支配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血管平滑肌。 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是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图)(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发自脊髓的第 1-5 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存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 型)。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了心交感神经,分别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等。 左右两侧的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明显不同,支配窦房结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右侧;支配房室交界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左侧。 刺激右侧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心率加快;而刺激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交感神经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其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 1 / 8

素,与心肌细胞膜上 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心房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 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 cAMP 浓度增加, cAMP 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使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钙离子的内流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交感神经的兴奋还使自律细胞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故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区中结区细胞 0 期去极化速度加快,故传导速度加快。 (2)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元集中在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走行于迷走神经内,称为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神经纤维进入心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在心脏内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分别支配窦房结、心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与心交感神经相同,右侧的新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而左侧心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 Ach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型受体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细胞内 cAMP 浓度降低,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1)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1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2+内流。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4期Ca2+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2+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快。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2+内流也增多。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2+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3)使复极化K+外流增快,从而使复极过程加速、复极相缩短,不应期相应缩短。不应期缩短则0期离子通道复活过程加快。这与去甲肾上腺素使窦房结兴奋,发放频率增加的作用相互协调,使心率加快。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与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就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就是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就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就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与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与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就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与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与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就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区与循环系统其余部分隔离开来,但仍保留它通过窦神经与中枢的联系。在这样的制备中,人为地改变颈动脉窦区的灌注压,就可以引起体循环动脉压的变化,并画出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见图4-27)。由图可见,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的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 ** ** 指导老师:** (1.南方医科大学**学院**级**专业 2.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1.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3.学习以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心电传导速度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力衰竭的模型,观察急性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方法:通过给家兔以神经体液刺激,对比刺激前后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通过给予家兔过量盐酸普罗帕酮,诱发家兔心律失常,造成家兔急性心衰并且给予急救,对比心衰前后以及救治前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夹闭颈总动脉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增大;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静脉注射NA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Ach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制备好心力衰竭模型后进行救治。经救治,造成家兔死亡,救治失败。结论:经验证,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符合其理论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 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调节心脏、内脏、骨骼肌的活动。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对心脏、内脏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实验中通过刺激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以及给药或体液因素等方法,除可直接观察心率、心脏收缩力及缩血管效应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了解正常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情况及其调节。另外,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阻断肾上腺素β受体和Na+通道,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本实验通过给予家兔不同神经体液的刺激以及复制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对实验家兔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频率与幅度进行测定,来探究家兔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解析】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增多,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减少,故而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由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故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使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故这一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相反,如果动脉血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相应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则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而使血压回升。故压力感受器反射的重要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的相对稳定。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急骤变化最为敏感,而且对血压突然降低比对血压突然升高更敏感。如果病人发生急性大失血,由于血压突然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压暂时回升。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分别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是能感受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其传入纤维分别行走于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内。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呼吸具有经常性调节作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在平时不明显,只有当机体处于缺氧、窒息、大失血引起动脉血压过低以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用。发生上述情况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沿传入纤维将冲动传至延髓,一方面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多,另一方面,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此时,大多数器官,如骨骼肌、腹腔内脏、肾等的血流量因血流阻力增大而减少,但心、脑器官的血管却略有舒张或无收缩反应,从而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所以,化学感受器反射是一种应急反应。此外,存在于心房、心室壁内膜下和肺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壁内的感受器以及身体其他感受器,当接受相应刺激后,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心血管中枢,亦可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

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第二部分 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有关弹性贮器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中动脉和小动脉 B.管壁厚,可扩张性小 C.弹性纤维少,弹性好 D.心脏舒张时使血液继续流动 E.总横截面积大的血管 2.下列关于各类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容量血管主要起血液贮存库作用 B.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起分配血量作用 C.交换血管主要指微动脉和微静脉 D.弹性贮器血管能提高收缩压上升幅度 E.动、静脉短路主要调整局部血流量 3.安静时静脉中的血容量占全身循环血量的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80%左右 4.关于血流阻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层流速度慢,阻力较大 B.血管长度与血流阻力无关 C.小动脉和微动脉的阻力最大 D主要决定因素是血液黏滞度 E与血管半径关系不大 5.在体循环中,血流阻力最大的血管段是: A.弹性贮器血管 B.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C.分配血管 D.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E.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6.下列关于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 B.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外周阻力 C.血压仅是由于心脏射血形成的 D.血液到右心房时血压降到原来的10% E.血压降低幅度与血流阻力呈反变关系 7.与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有关的因素是 A.心脏射血能力 B.外周阻力 C.血管半径 D.血管弹性 E.循环血量 8.在心脏收缩期,流入外周动脉中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 A.2/3 B.1/3 C.1/2 D.3/4 E.2/5 9.安静状态下,健康成年人动脉血压的正常范围是: A.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 12.0kPa B.收缩压为13.3~16.0kPa,舒张压为8.0~ 10.7kPa C.收缩压为12.0~16.0kPa,舒张压为8.0~ 12.0kPa D.收缩压为12.0~21.3kPa,舒张压为8.0~ 12.0kPa E.收缩压为12.0~18.7kPa,舒张压为8.0~ 12.7kPa 10.平均动脉压可以表达为: A.(收缩压+舒张压)/2 B.舒张压+2(收缩压-舒张压)/3 C.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 D.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 E.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2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与急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与急性心力衰竭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3.学习使心脏负荷过度的方法以及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观察急性右心衰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方法: 分别通过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注射石蜡建立急性右心衰模型,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大,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完成心力衰竭模型的构建,山良菪碱抢救有一定效果。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符合其理论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急性心力衰竭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对于心血管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对于机体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极其重要。血管主要受交感神经的支配,而心脏受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血压升高,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受体有α及β两个类型,作用基本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同;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急性心力衰竭是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石蜡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从而构建急性心衰模型,运用M胆碱受体阻滞剂山良菪碱可进行救治。 1材料与方法 材料 实验动物:家兔 手术器械和仪器:家兔手术台,恒温水浴锅,注射器(1ml、2ml、5ml、 10ml),动脉夹,止血钳,组织剪,粗剪,眼科镊,手术线,固定绳,纱布,动静脉插管,三通管,压力换能器,PcLab数据采集系统。 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37℃生理盐水,%肝素,蒸馏水,液体石蜡,1:10000去甲肾上腺素,5:10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 1%呋噻米,山莨菪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