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临床常见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肢体疼痛、身体畸形、病理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骨矿化药品等传统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本研究主要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进行了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标签:中医药;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老龄化人口使我国老年性疾病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1]。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的,以致骨的脆性增高以及骨折危险增加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三类:①骨吸收抑制剂。首选药物有:尼尔雌醇、雌二醇、雌三醇、利维爱(替勃龙)等。②骨形成促进剂。主要用重组甲状旁腺激素、氟化钠、单氟磷酸钙等。③骨矿化药品。常用药物有氯化钙、葡萄糖酸钙、钙尔奇D和乐力胶囊等。骨矿化药品常需辅以阿法D3、活性维生素D3等促进钙质吸收的药物一起使用。

上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传统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明确,但它们的副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例如,长期使用雌激素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危险[2]。为进一步寻找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其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3],下面我将目前取得较好疗效的几种中医疗法综述如下:

1 中医组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1.1 坚骨汤

谭清武用坚骨汤对10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研究,治疗组:用坚骨汤(熟地、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骨碎补、杜仲、菟丝子、黄芪、炒白术、茯苓、丹参、鸡血藤、制附片等);对照组:用坚骨汤去黄芪、炒白术、茯苓等。两组均为1剂/d,水煎分3次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6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5),表明坚骨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4]。

1.2 健骨丸

谈谈老年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

谈谈老年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 据调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目前已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2017年年末统 计中国大陆人口,从年龄分布上来看,65周岁的老人已经占比11%以上,目前数据还会接着 攀升。由于老年人身体较弱,自身的免疫功能和生理机能会逐渐的退化,健康方面经常会出 一些问题,骨质疏松就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容易导致骨折。因此在知识普及方面, 我们就应该提前加强对此病的预防,及时、精准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不一而足,中医 治疗就是其中之一,中医药治疗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在达到缓解病人疼痛的前提下,因其较 为明显的疗效,让患病的老年人更加容易接受。那么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我们可以通过本篇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和认知。 在认识中医药治疗本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骨质疏松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究竟什么是骨 质疏松症?可能有些朋友们不太了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病”,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而导 致老年人患有此病的原因有很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骨组织出现正常的钙化,中医称 之为骨萎、骨痹或者骨枯,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的衰老。老年人中 多发此病,也是由于其阳气衰减,中年后的女性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性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 缓慢也会影响骨骼的代谢速度。有人会简单的理解为,得了骨质疏松就要多补钙。其实,单 纯的补钙很难改善的,从中医角度来说:治病求本,需要先了解病因,唯有找到病因,进而 补虚为实,通经入髓,才能补血生骨。真正的治疗应该是统筹全身,内外兼治相结合,方可 效果显著。 既然中药治疗效果显著,那么中药是如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呢? 首先需要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进行认识,病因有遗传、饮食劳倦和年老体衰等原因,病 机则是骨髓空虚、肾精不足和骨络瘀痹多见。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关键病根所在,同时也另 有脾肾两虚、脾胃气虚、血瘀和其他等致病病因。找到了病因,中医治疗就可以对症下药, 分型论治。 中药治疗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辨证分型治疗,辨证论治是精髓,老年人身体虚弱,气血两虚,据临床症状可分肾虚、 气血瘀虚、脾虚、肝虚等症,且容易受到外邪侵扰,因此需要谨守病机,临床多采用养气活血、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方法,以右归丸治疗肾阳虚,以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汤治疗脾 肾阳虚,活络丹治疗气滞血瘀。 2、单方或者中成药,中成药用药方便且效果显著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中医学术自古就有 知名的治疗方子留存,因此,可以总结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制作单方或者验方治疗,也可以推动中医药学术和临床经验的发展。研究表明,单味中药如淫羊藿、骨碎补、黄芪、蛇床子、女贞子、丹参等中药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疗效。复方治疗中的补肾活血方也 可以达到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3、其他中医治疗,目前较为常见的是:针灸推拿、中药熏蒸和关节注射法。 针灸推拿、中药熏蒸作为显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临床实践表明,以上治疗方法确实可以明显的改善疼痛病症,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 善肌肉、骨骼和韧带的紧张情况。 中华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经验上也是较为丰富,留存由宝贵的经验和药方,多有疗效。中医治疗相较于西医而言,具有毒副作用小、价格低的优势,这也使得中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况且目前佐以推拿、针灸、理疗、中药熏蒸等方法,有效的弥补中药的不足,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目前,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在研究和经验 方面日益丰富,治疗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40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4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07-22T15:40:04.2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朱创业 [导读]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患者也越来越多。 朱创业 (河南省原阳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河南原阳 4535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中医骨伤科2010年5月-2014年4月收治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常规组给予患者口服葡萄碳酸钙片、维生素D,而试验组全部口服中药治疗,一个疗程为两个月,全部服用三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三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2.5%,对比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显著优于西医药物对此病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333-02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患者也越来越多,也逐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由于中医药的特殊的治疗功效,可以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作者将中医药理论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中医骨伤科抽选2010年5月-2014年4月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组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常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50~72岁,平均年龄为61±3.5岁,其中32例为骨痛患者,8例为骨折患者;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8~70岁,平均年龄为59± 2.6岁,30例骨痛患者,10例骨折。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40例患者全部口服骨营养补充剂,主要为:葡萄糖酸钙片,每天三次,一次0.5g;每晚口服维生素D20μg,共三个疗程。 1.2.2 试验组:40例患者全部口服中药治疗,一日两次,一次200ml,三个疗程,其主要成分为:牛膝10g、熟地12g、黄芪15g、山药15g、白术8g、山萸肉12g、陈皮8g、阿胶8g、川芎10g、甘草8g、当归15g,在上述药方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减,如患者表现腰膝酸痛、耳鸣、耳聋、脱发,舌苔淡、白,脉搏微细,可以适当添加黄精10g、狗脊12g、龟板10g;如果症状表现为腰膝酸沉、浑身无力、畏寒肢冷、面色发白,久泻不止,浮肿,舌苔淡白、脉沉细者,可以添加制附子9g、菟丝子10g;若临床症状为腰膝酸痛、腹胀纳少、懒言,面色萎黄,舌苔淡白、脉搏缓慢者,可以添加党参10g、白扁豆10g。 1.3疗效判定:疗效的判定标准主要是以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拟定[1]。显效:腰、膝、肩、背等多个部位的痛感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正常;有效:腰、膝、肩、背等多个部位的痛感减少,肢体功能活动大体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三个疗程后可得出,试验组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2.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见表。 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常规组 40 22(55.0) 17(42.5) 1(2.5) 39(97.5) 试验组 40 15(37.5) 18(45.0) 7(17.5) 33(82.5)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常以骨的微观结构退化和骨量变少为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症状为骨骼疼痛、驼背、骨折,严重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等[2]。西医药物主要以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为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受到众多医师的认可,但由于西药治疗效果缓慢,毒副作用大,价格较高,成为了大多数老年患者的经济负担,其长期的疗效并没有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3]。中医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痹”、“肾虚”、“骨痿”的范围内,其方药主要组成成分为:牛膝、黄芪、白术、陈皮、熟地、当归、山药、山萸肉、川芎、阿胶、甘草,其中药方中熟地、阿胶起到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山萸肉可以滋阴补脾,牛膝则补益肝肾、强腰健骨,而黄芪、白术、当归补中益气健脾,陈皮行气,当归、川芎起活血通络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共同达到奏补益肝肾、健脾活血的疗效[4-5]。本文探究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7.5%,显著优于西药对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所以,由本文可以得出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可以收到显著的临床效果,相对于西医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药不但效果明显,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而且患者很容易接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彦君. 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40例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2014,09:29. [2]王立新,李伟.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40例疗效观察[J]. 新疆中药,2010,05:16-18. [3]张智达,尚立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3061-3063. [4]王和群. 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07,03:2-3. [5]刘庆思,庄洪,黄宏兴.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转载) (一)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 1、健肾地黄丸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菟丝子等。 【用法与用量】水蜜丸,每6粒重1克。口服,每服60粒(10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乏力倦怠、眩晕、耳鸣为主者。 2、归肾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杜仲、茯苓等。 【用法与用量】水密丸,每丸重9克。口服,成人每服1丸(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眩晕、腰膝酸痛、耳鸣、夜尿清长、便溏为主者。 3、苁蓉健肾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锁阳、莲须、熟地黄、茯苓、菟丝子、首乌、淫羊藿、白术、枣仁、羊睾丸、羊鞭、猪脊髓等。 【用法与用量】水丸,20粒重1克。口服,每次3~9克,每日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健骨强筋。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腰痛腰酸,以酸软为主,腿腰膝无力,畏寒肢冷为主者。4、鱼鳔补肾丸 【药物组成】鱼鳔胶、肉苁蓉、当归、茯苓、潼蒺藜、枸杞、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淮牛膝、莲须、杜仲、补骨脂、肉桂、附片等。 【用法与用量】大蜜丸,每丸10克,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2~3次。 【功能与主治】温补下元,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以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形寒畏冷,脉沉细而迟为主者。 5、复方补骨脂冲剂 【药物组成】补骨脂、锁阳、续断、狗脊、赤芍、黄精等。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骨质疏松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骨质疏松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王芳洁综述,赵小兰△审校(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重庆400038) 【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密度; 检查; 综述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6.08.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16)08‐1137‐0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坏、骨强度下降、低能量损伤即可发生脆性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很严重的健康问题。《2013年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蓝皮书》指出,中国50岁以上女性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为15%,而骨质疏松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女性患者比例明显增多[2]。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发生脆性骨折,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增加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骨密度(BMD)是指南推荐的客观的诊断骨质疏松和评估病情的指标,随着技术的改进,BMD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本文就 BMD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双能X线吸收法(DXA) DXA法是国际公认的BMD检测方法,DXA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3‐6]。目前指南上采用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基于DXA测定[1],通过测定值计算出T值和Z值来诊断。采用DXA早期测量BMD可了解患者骨质疏松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价药物治疗效果,预测发生脆性骨折风险[7]。由于不同密度的组织对X线吸收不同,DXA的原理是采用两种不同能量的X线照射不同的组织,收集高能量和低能量射线通过不同组织而产生不同的衰减分布曲线,再根据计算机一系列运算和数据处理得出单位面积的骨量,即为BMD。DXA的常用测量部位是髋部、腰椎和前臂远端,也可以测量全身其他骨骼。DXA不仅可以测量出BMD,还能计算出两个标准差T值和Z值。DXA虽然临床应用广泛,但它的缺点也不容忽视。由于DXA所测量的是单位面积的骨量,是松质骨和皮质骨中骨量相加的总和,它不能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那么在腰椎退变严重、骨质增生严重时所测得的BMD值偏高,低估了骨折风险,同时由于X线的重叠影像这个缺点,一些与脊柱有重叠的组织如主动脉钙化、腹腔钙化、伪影等均会影响BMD的准确性[8]。 2定量超声(QUS) QUS是一种利用声波来检测BMD的技术,1984年由Longton等[9]首次应用QUS诊断骨质疏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QUS得到了较大的改进。QUS常用的检测部位是跟骨,由于跟骨松质骨含量高,能更好的评估骨质量,同时周围软组织少,对检测结果影响更小。有两个较常用的参数,一是反映骨量的参数‐宽带超声衰减(BUA),二是即可反映骨量又可反映骨质的参数‐‐声速(SOS),BUA主要与跟骨强度有关,而SOS主要反映跟骨松质骨的BMD情况[10]。QUS的优点是无创、无放射性、操作简单、设备便携、费用低廉等,但存在检测部位的限制、周围组织影响、不能检测腰椎或髋部等骨骼BMD 等缺点,同时目前国际上参数无统一的正常参考值,诊断无统一标准可循,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11]。QUS更适合社区骨质疏松的初步筛查[12]。 3定量CT(QCT) QCT是一种可以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BMD的检测方法,于1982年由Genant等[13]发明,利用X线的衰减原理,在CT机扫面时附加质量控制体模和校准体模,同时扫描患者腰椎和体模,将扫描的图像CT精确地转换为羟基磷灰石的等效的骨矿物质密度,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即可得出每个椎体骨松质的BMD值,然后取几个椎体BMD平均值反映腰椎的 BMD。QCT测量的BMD是体积BMD,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不受检测部位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部位。同时松质骨的代谢转化率比皮质骨高,由于皮质骨的BMD远比松质骨高,在行DXA检查时松质骨的骨量改变往往会被密度高的皮质骨所掩盖,从而产生误差,降低了骨质疏松的检出率[14],因此选择性检测松质骨的BMD可以早期反映骨量的变化,从而做到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DXA测量BMD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和评价发生骨折风险的标准,有研究证明QCT测量BMD的结果与DXA具有高度一致性[15],由于DXA在空间分辨率方面存在局限性,QCT能够进行三维结构的测量,能够辨别骨的细微结构,可以排除小关节增生、骨质增生、椎体骨赘等因素的影响,QCT对骨质疏松的诊断率要高于DXA[16]。QCT分为单能QCT和双能QCT两种,单能QCT 方法不能分离松质骨中的脂肪组织,将脂肪等同于水,忽略了脂肪对BMD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偏差,而双能QCT可以减少脂肪成分对结果的影响,但精确性比单能QCT低,同时患者辐射剂量较大[17]。QCT由于设备体积较大,检查费用较高,同时对患者的射线剂量比DXA高,所以现在QCT在临床应用方面没有DXA普遍[18]。此外,QCT的参考数据和诊断标准是只有欧美版本,而针对中国人全的参考数据和诊断标准还是空白[19]。 4显微CT(Micro‐CT) Micro‐CT技术是以体素为单元,在微米级水平超清晰地扫描骨小梁,精确计算出标本骨量参数,测试大量骨结构参数,从骨的质和量两方面提供一种全新的测量方法[20]。Micro‐CT 在骨微结构层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它是一种能全面、精确、立体测量骨微结构,更加精确地评价骨质量的技术。显微CT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骨小梁骨微结构的变化,如果Micro‐CT结合染色技术,将达到与常规病理切片一致的结果,早期发现骨小梁结构变化,对骨质疏松做出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21]。Mi‐cro‐CT作为对骨组织细微结构检测的手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但也存在设备价格昂贵、患者检查费用高、放射性较大等缺点,所以目前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但具有较好的实验研究前景。 △通讯作者,E‐mail:zhaoxiaolan65@126.com。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

骨质疏松研究进展_孙志香

综 述 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孙志香,张振鹏,吴 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湖南长沙 410008) 中图分类号:R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03(2005)02-0110-04 收稿日期:2004-12-14;修回日期:2005-01-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以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和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 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高达60%以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2种亚型,即I 型和Ⅱ型。I 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随着人口老年化的进程,骨质疏松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老年骨痛、骨折及骨折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骨质疏松研究进展进行。 1 病因病理研究进展 通常,人们从峰值骨量获得及净骨丢失率两方面,来探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 [1] 。一般来说,低 峰值骨量结合高骨丢失率可导致骨质疏松,而激素如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 H )、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 、甲状腺素等的调控因素、营养因素(如摄钙量低、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等)、物理因素(如活动与负重、日光等)、种族和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因素和妊娠因素等,都与骨质疏松有关[2]。 雌激素缺乏可导致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这已成为大家的公识。而低负荷则是产生骨质疏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 。其生物力学机制是机械负荷 降低,使骨的应变低于骨塑形阈值,因而骨量减少,在生物学机制方面表现为骨重建过程异常,骨吸收明显大于骨形成。 目前,人们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 物学水平,并在其基因遗传学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研 究发现,一个负责运送磷酸盐和钠的N TP2a 基因若异常,将使磷酸盐从体内流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和肾结石。日本歧阜县国际生物研究所对1500名年龄在65-70岁妇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基因的碱基排列和血液中雌激素的浓度以及骨密度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两个碱基对闭经后骨量的减少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医学遗传学专家在骨质疏松-假性神经胶质瘤综合征 遗传家系研究中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基因突变是该综合征的病因,该家系中携带此突变基因,但未发病个体的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人。 此外,维生素D 受体基因、I 型胶原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和IL -6基因等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了调控骨代谢活动,因此对这些基因的研究现在已成为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I 型胶原基因在不多的研究中,就极其显著地表现出与骨量的相关性;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转换的关系也与临床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高骨转换率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基因进行系统的研究。 骨转换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许多激素、细胞因子及细胞协同完成。其中任一环节的变化,都影响骨量的获得和骨转换的平衡,而每一环节显然都受控于基因,而受控于多基因的可能性要比单基因大。因此,要从基因角度探讨骨质疏松问题并对它的发生做出预测,就必须对多基因及基因多态性进行全面研究[4] 。 冰岛遗传解码公司对该国200多个家族进行了分析,其中每个家族都包含多名骨质疏松症患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 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 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 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 2. 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 1.3.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 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 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 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 6甘草 6茯苓 12牛膝 15苍术 12仙灵脾 15加减偏寒加附子 6, 偏湿加薏米 12,防己 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 9克,日 2次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 9羌活 12香附 9川芎 15桃仁 9没药 9牛膝 12地龙 6甘草 6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

骨质疏松疾病的中医治疗

骨质疏松疾病 1.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有什么不同? 中医治疗疾病与西医治疗疾病的显著不同是,中医比较强调对患者机体的整体治疗,认为只有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患者全身机体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亦是如此,中医学理论认为,无论是妇女绝经后引起的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其本质都是因为人体的衰老而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主要着重于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阴阳归于平衡。它与西医那种“对症治疗”的治疗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2.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 :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中“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根据中医学理论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四型。 (1)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El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宜补肾益阴,强身壮骨,方药以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衰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冷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神疲倦怠、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上

宜温肾健脾,强壮筋骨,方药以右归丸或肾气丸加减。(3)血虚水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四肢关节肿胀、麻木、乏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治疗上宜养血利水,方药以当归芍药散加减。 (4)气虚血瘀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或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脉沉涩。治疗上宜益气养血,方药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3.目前有哪些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 :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中药主要有:人参、淫羊藿、骨碎补、川续断、熟地黄、牛膝、丹参、玄参、当归、麦冬、肉桂、杜仲、黄芪、防风、茯苓、甘草、葛根、芍药、萆薛、补骨脂、菟丝子、白术、山茱萸、甘菊花、肉苁蓉、五味子、红曲、枸杞子、蛇床子、金毛狗脊、桑寄生、阿胶、鹿茸、鹿角胶、木豆叶、自然铜等。虽然中药的不良作用比西药少,但并不是说没有,建议找专业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指导用药。 4.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方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名的方药有很多,但治疗上应该辨证施治,选用不同的方药,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个。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张月红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摘要: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疾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受体激活受限,肠钙吸收下降,调控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网络系统发生改变,破骨细胞生成增多,其功能活跃,抑制成骨细胞的生成和功能。骨质疏松发病还与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Ⅰ型胶原和转化因子-β等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本文就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雌激素;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04)02-0151-03 骨质疏松是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密度降低,引起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遗传、雌激素、营养和生活方式与骨质疏松发病密切相关,主要发病机制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破骨细胞增殖分化,破骨细胞功能活跃,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凋亡,从而使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造成骨质有机物和无机物成比例地减少。另外,雌激素受体(ER)、维生素D受体(VDR)、Ⅰ型胶原和转化因子-β(TG F-β)等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 1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前体细胞,如集落形成单位-粒细胞巨噬细胞系(CFU-G M)或单核细胞系。骨吸收刺激因子是通过3条信号传导通路刺激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VitD〔1,25(OH)2D3〕受体通路;蛋白激酶A 途径〔甲状旁腺激素(PTH)、前列腺素(PG)E2〕; gp130通路(白介素)。骨保护素/破骨细胞生成的抑制因子(OPG/OCIF)是新发现的重要的细胞因子,能抑制上述刺激成骨细胞的3种传导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 NFR)超家族成员,共有401个氨基酸残基,含有7个结构域(D1 作者简介:张月红(1968-),女,博士。从事创伤营养研究。 -7)和1个由2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信号肽,N端D1-4(22-179aa)与配基结合〔1〕。 OPG/OCIF通过与其配基结合来抑制和阻断该配基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OPG/OCIF配基为骨保护素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PG-L/ODF),是新发现的重要的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它与破骨细胞分化和活化受体(ODAR)/NF-kappa B受体活化区域(RANK)结合,促进骨髓破骨细胞前体形成破骨细胞,增强破骨细胞功能,降低破骨细胞凋亡。雌激素缺乏骨髓微环境中OPG-L/ODF和OPG/OCIF比例失调,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2〕。 白介素-1(I L-1)、白介素-6(I 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 NF)刺激破骨细胞增殖与分化、激活成熟破骨细胞和抑制破骨细胞凋亡,增强破骨细胞骨吸收的能力,雌激素可抑制造血干细胞、单核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这些细胞因子,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导致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增加,从而使骨吸收作用增强,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最近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通过调节c-Jun基因表达和c-Jun N末端激酶磷酸化,阻断受体活化区域配体(RANK L)/M-CSF诱导的激活蛋白-1(AP-1)转录,抑制骨髓单核细胞前体形成多核的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3〕。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 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 郭鱼波1,王丽丽1,马如风1,赵丹丹2,张东伟2**,陈家旭1,牛建昭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 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痿 脾虚 肾虚 肝虚 血瘀doi :10.11842/wst.2015.04.003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14-05-19 修回日期: 2014-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3995):基于中药选择性Cathepsin K 活性的抑制剂对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张东伟;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4041):基于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的调节作用的姜黄素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高思华;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B07007),负责人: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1CXTD-07),负责人:陈家旭。 ** 通讯作者:张东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和作用机理研究。***Http://www. Iofbonehealth. Org Category-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下降为特征代谢性骨疾病,这种进行性的骨疾病容易导致骨脆性的增加和骨折风险的增高[1],尤其在人体的髋骨、脊椎骨、腕骨和肩胛骨等部位。因为骨量减少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骨质疏松也被 认为是“无影小偷”[2]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资 料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每3 s 就有1例骨质疏松诱发的骨折发生***。而在中国,成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大约在7%。其中,5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病率为22.5%,50岁以上成年女性中发病率则高达50.1%。2006年,中国人在治疗髋骨骨折方面花费就达到了15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将达到125亿美元。发病率的上升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迫使政府和研究者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究骨质疏松的病机和治疗药物。 目前,尽管很多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部分药物容易诱发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双磷酸盐类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类药物[3]。而具有药食同源特点的中药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的低毒性和广泛性。临床实践也表明一些中药复方或者单体对于骨质疏松有较为显著治疗作用[4,5]。中药的合理应用是基于对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病因病机的正确理解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全面回顾历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从而正确地分析骨质疏松的病因和病机,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奠定理论基础,并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认识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的治疗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 根据骨质疏松在临床的症状,中医可将其归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根据中医对痹证的描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0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一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 )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 ) 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三、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 )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由于缺少活动和锻炼,见阳光的时间少,以及生活作息习惯不健康,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年轻人中间也屡见不鲜。中医如何界定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呢?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 一、补肾壮骨法 根据"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故治疗宜补肾壮骨,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有杨氏等选择退化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1例,按临床表现分成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分别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加减治疗,连服2个月,结果9例腰背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用X线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者6例。王氏等用补肾益骨膏

(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服药3个月后,患者挠、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梁氏等以续断、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补、熟地等治疗58例,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呈进行性减少。由以上临床案例表明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针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优良。 二、益气健脾,活血调肝 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故治疗宜补气活血、健脾调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归脾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对骨盐量增加明显,可使贫血及更年期指数改善。张氏等发现丹参能使骨折过程中胶原纤维丝形成增多,钙盐沉积丰富,证明了丹参可以从邻近骨折骨组织中调动钙,以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这说明丹参具有直接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7T10:50:08.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萍英 [导读] 骨质疏松症根据病人的年龄,闭经日期,临床症状,X线表现,对中度和重度型的病人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刘萍英(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骨科 163000)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419-02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断治疗 骨质疏松症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的原因很多,按照不同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不论哪一种骨质疏松症,它表现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即骨质吸收增多,单位的含量减少,但现存的骨质仍属正常。 【临床表现】 发生骨质疏松部位的骨骼,可能有自发性骨痛或骨压痛,但都不太严重。老年性腰腿痛可因骨质疏松引起,但大多伴有骨质增生或增生性关节炎。严重骨质疏松可导致病理性骨折或压缩性骨折,特别是负重比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T12到L2之间,股骨颈、转子间和转子下等部位。老年性驼背者多有骨质疏松,老年性科雷氏骨折也与本症有关。实验室外检查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多属正常范围,而尿钙可能会增高。 【X线检查】 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表现为骨质的浓度减低,骨皮质变薄而且不均匀,骨小梁减少,小梁间的缝隙增宽。早期的骨质疏松最容易出现在骨端的部位,故有入主张以股骨颈的情况来评价骨质疏松程度的标准。此外还有脊柱、骨盆也都比较明显。骨质疏松的表现形式为呈斑点状,骨内出现多个小的透亮区,这种现象是骨质疏松的开始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转变或弥散状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的密度普遍降低。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其X线的表现皆如此。 【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变,诊断骨质疏松症关键是骨骼中骨质减少的程度如何,过去临床医生诊断骨质疏松主要根据X线平片上骨质的表现而定,这种目测法的诊断方式是很粗糙的,有时因受X线照片条件的影响,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只有在骨丢失30%~60%的情况下才能得出骨质疏松的诊断。使用股骨颈骨小梁计数法比前者稍准确一些,但受部位的限制。还有一种诊断法,是用不同厚度的铝板对比法和右手第二掌骨骨皮质厚度测量法,用计算骨皮质的厚薄来测定骨质疏松的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20余年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在体外测定骨密度的多种方法,例如定量CT、光子吸收骨密度测量仪、光子散射法骨密度测量仪、中子活化分析法测量骨密度、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法测量骨密度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达到科学准确的地步,对了解人体骨丢失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使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我国骨伤科技工作者使用SPA法测量骨密度已建立了数据库,也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时代。 骨质疏松症根据病人的年龄,闭经日期,临床症状,X线表现,对中度和重度型的病人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须与骨转移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软化症、骨髓瘤等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这些病有的有溶骨性破坏,有的有骨质结构不良,容易混淆,但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可鉴别之。 【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对原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应注意供给富于蛋白质的食物,补充维生素D和钙、磷质的食物或药物,多作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坚持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的发生。对于有胃肠道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治疗,以免影响胃肠道的吸收机能,对绝经后的妇女,有必要时可使用雌激素,但不可长期使用,应按疗程有计划地进行,以免产生副作用。对于长期固定的肢体应及时解除,恢复活动。不过多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病进行医疗时要注意慎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及肝素等避免加快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近些年来,我国骨科工作者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治则,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老年型的,多主张益气补肾的治疗原则,药物有黄芪、鹿角、龟板、人参、枸杞、熟地、杜仲、骨碎补、威灵仙、透骨草、生南星、伸筋草等,或配以丹参、枳壳、牡蛎、蛇床子、肉苁蓉、黑豆、酸枣仁、山楂、神曲等安神健脾、疏肝通络、滋阴潜阳之剂,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或消失,达到密骨、健身、回春之目的。 对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应以补肾坚骨、调节骨的代谢平衡为治疗原则,药物有黄芪、丹参、淫羊藿、木香、桃仁、黑豆、灵仙、杜仲、熟地、骨碎补等,有填骨生髓、补肾壮骨、调节血钙及激素的平衡,有效地缓解因激素突然减少引起的骨代谢紊乱,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骨密度增加。 近些年来,我国骨科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的形态学、生化学、内分泌学、微量元素及细胞学等先进仪器,验证并探索了祖国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则与药物疗效的正确性,发掘出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我国和世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改善和提高老年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居云,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04月01日. [2]黄宏兴,柴生,黄红,陈希,陈彦东,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6月24卷3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