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书法章法之美

中国书法章法之美

中国书法章法之美
中国书法章法之美

中国章法之美

12美本彭森裕2012504235

摘要:书法艺术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的艺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音乐相比显得更为抽象,也不可能像绘画艺术那样直观的描绘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所以,显得比较神秘。一幅作品,见仁见智,由于欣赏者本身艺术修养的不同,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众口一词。书法艺术的美,不能也不存在一个绝对标准。不同的技法产生不同的风貌,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我们欣赏者产生各种不同的欣赏情趣。

关键词:书法;结体;修养

书法艺术上的许多范畴,质朴有庄重、豪放与纤细、飘逸与轻浮,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一、线条之美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例如,音乐语言是音节的排列,文章语言是文字的组合,绘画的语言是色彩、线条和形体的组织。由于这些艺术语言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全部材料,我们有把它称作形式语言。书法的形式语言便是线条的组织。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线条运动无限丰富的变化,意味着线条质感的无穷变化。这是书法艺术深刻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所以,又可以说,书法无疑是线的艺术。对线条的感受和认识成为深入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

书法以汉字结构为造型的依据,但书法与写字却又根本的区别。一般文字书写不涉及艺术语言问题,它仅仅要求能够辨识,以完成交际的作用。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上升为艺术,线条组织才上升为艺术语言。

线条可以分为几何线和徒手线两大类。

几何线是指在制图工具帮助下画出的符合一定规范的线条,如直线、圆、抛物线、等;徒手线指只用笔,而不用其它辅助工具做出的线条。书法是一种关于徒手线的艺术。

任何一条徒手线都有它特定的情调。或灵动、或稳重、或飘逸、或艰涩,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二、结构之美

结构,亦称“结字”、“结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俯《兰亭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之”字,神态各异,气韵生动,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构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三、章法气势之美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王羲之《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四、内容情感之美

艺术,都是以表达自己真挚情感,书法也是如此。有这么一种说法: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它仅仅依靠形式本身的力量打动人们,采用什么样的题材根本没有关系,就像西方的康定斯基、毕加索等现代造型艺术家所作的那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观赏作品,总是首先触及作品的形式,往往内容不及形式,所谓“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对内容反而就更不用留意了。不过,鉴赏时随着感受的深入,作品的文辞内容就会慢慢会对观众产生作用,形式所具有的表现力是书法艺术主导的方面,作品的构成自能左右观赏者的心境,使观赏者的审美感受朝一定方向前进,顺利地进入作品的塑造的意境中。但凡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单个字本身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通过书法艺术的语言,创造气氛表面主题,表达思想感情,充分抒发书法家的情怀,激励欣赏者的志趣,与之产生共鸣,达到书法作品之神妙。

五、心灵意境之美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概念,指人的思维境界,是艺术美的集中反映。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书法作品的内容与点画墨色的搭配,给人留下了可以想象的空间。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见一种富有情趣的隐约的艺术境界。这便是意境美。书法作品中的意境,指整个作品的抒情气氛,自从书法成为自觉地艺术以来,“取会佳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目标:如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则纵横争折。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

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可见,作品的意境是书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个人一定时期内心思想的真挚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线条、结构、内容、章法、中体现了作者质朴和向往美好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需尽欢的感慨。再如《祭侄文稿》为颜真卿乾元元年所书,是颜真卿追念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害的侄儿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此稿为即兴之作,书家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为颜行第一,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当我们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和书家的的心情之后,再来欣赏下《祭侄文稿》,便能体会到书家书写时的悲痛与压抑,使这幅作品的情感熔铸在一起,升华出一种悲凉意境,渲染出一种艺术氛围,这种意境的创造,却要依赖于艺术家对某种创作炉火纯青的技巧掌握。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真是这种意境美,更使书法欣赏者感到妙趣横生。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殷商伊始,甲骨文行世,以此为基础,汉字的书写逐渐演化出篆、隶、真、草、行等书体。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墨宝;直至今天仍有很多人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既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又能反映出事物的形式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发出独特的光芒。书法艺术走向世界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进而从中品味欣赏一种美的享受,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也才能促进书法艺术有更为良性和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M] 河北美术出版社

[3]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史研究自由与非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彭其汉 摘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精神人格精神人文精神 绪论: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都要上升到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书法艺术的作品不能只是汉字勾画出的线条、符号,其中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他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计算机软件里的艺术字体更不能与书法艺术沾边,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也会失去他的世界性。因此,发掘、保存、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迫不及待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一、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 1、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2、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3、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书法落款格式

一、常用的落款方法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类 (一)单款 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1、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2、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3、二字款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4、叁字款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5、四字款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6、五字款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7、六字款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8、七字款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9、长款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10、加作者斋轩号者 11、加作者地名者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12、加作者字或别号者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别号众多。 13、加作者官名者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敕书”。 (二)双款

亦就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1、受者名号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 2、受者官衔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3、受者称谓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 4、敬词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书法作品中常用落款用词 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 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 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指,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绘画题款用: 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

感悟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

感悟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 引子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丰富的、独具特色而灿烂的文化遗产。 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有哪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 传统的年画、国画、壁画、面具、织绣、剪纸、玩具、皮影、民族服饰、脸谱、印染、陶瓷、木雕、书法等,而是民族艺术形式。 2、你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吗? 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汉语的书面化工具-汉字。这 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书之说 古人说书画同源,又有六书之说, 《书谱》中说,好 物和拟人化行为的思想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质的出发点——天人合一。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 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彝器文、吉金文。 ,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着名,艺术成就也高。 传说中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峋嵝碑》,但周宣王的岐阳石鼓于公元七世纪被人发现,后代书家共称“古妙”,十只鼓形圆石四周刻有四 向新的高度。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清杨守敬称:“虽磨最 两汉书法艺术 着名,书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康有为将其分为八类,认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

作品,较之书于玉石上的“盟书”更具有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他与卫觊分庭抗礼,形成南北两派书风。 晋时玄风大炽,谈玄论道、风流倜傥为时代之风气,在生活处 胜,兄弟竞爽”,南朝缣素流传,简牍为多。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 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郗(鉴)、庾(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光炳千秋。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之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书法作品格式落款尺寸简介

书法作品格式、落款、尺寸简介 书法作品格式、落款、尺寸简介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 专业班级:材料化学2班 姓名:陈善良 学号:20090472 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产生是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书写,不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组合之美,此即为书法艺术的萌芽阶段。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中国书法由产生到发展、演变,再到体系成熟,一直备受中国文人的推崇,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的象征之一,展现出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和磅礴的生命力。中国书法之所以对中国文人,以及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书法其自身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关键字:书法发展史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划,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繁多,所以在实用上,务求其妥帖、匀整、调和自然,因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书法艺术历经千年的沧桑,仍然光辉灿烂,并以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来。纵观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艺术时,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一直是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持续发展的。而这种互动关系遂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此种互动也呈现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文化精神特征。 书法发展史 伴随着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中国的书法也开始了萌芽,甲骨文是先秦时期的文字。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的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继金文之后又产生了石鼓文。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大篆体,统一为小篆体,这是书法艺术发展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晋代后书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家的代表人物。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以楷书见长,被誉为“翰墨之冠”,行、草体亦很有建树,他学习王羲之各种字体,创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以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最为著名。到了中唐时期,书法的发展出现了高潮。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新局面。然而,宋朝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

关于中国书法的自我鉴赏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书法的落款格式

书法的落款格式 书画的落款格式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

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用印的忌讳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

书法艺术赏析 (1)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中国书法艺术修养》练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钻坚仰高,忘其疲劳”语出(B.《非草书》)。 A.《说文解字》 B.《非草书》 C.《散氏盘》 D.《画赞》 2.汉字以(C.象形)为基本的成字方式。 A.抽象 B.形声 C.象形 D.会意 3.汉字的成字方式有( D.六)种。 A.三 B.四 C.五 D.六 4.《说文解字》作者是(A.东汉)时期人。 A.东汉 B.西汉 C.西晋 D.东晋 5.“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语出(C.《书谱》)。 A.《说文解字》 B.《艺舟双楫》 C.《书谱》 D.《非草书》 6.“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语出(C.蔡邕)。 A.许慎 B.王羲之 C.蔡邕 D.刘向 7.圣书文字是(A.古埃及)使用的文字。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8.( B.甲骨文)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A.英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纸草文字 9.秦统一六国之后用于书写诏书等匹配皇帝的专用字体是(C.小篆)。 A.金文 B.隶书 C.小篆 D.大篆 10.(D.隶书)是秦朝末年民间从“草篆”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A.大篆 B.小篆 C.草书 D.隶书 11.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C.行书)。 A.篆书 B.章草 C.行书 D.隶书 12.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即(B.刻画符号)。 A.图画 B.刻画符号 C.图样 D.符号 13.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甲骨文)。 A.甲骨文 B.金文 C.篆书 D.纸草文 14.甲骨文最初于河南(B.安阳)出土。 A.洛阳 B.安阳 C.新乡 D.唐河 15.著名古文学家董作宾将甲骨文按书法风格划分为(C.五)个时期。 A.三 B.四 C.五 D.六 16.金文是(D.大篆)的一种类型。 A.小篆 B.甲骨文 C.隶书 D.大篆 17.金文以(C.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代表。 A.战国青铜器铭文 B.春秋青铜器铭文 C.西周青铜器铭文 D.东周青铜器铭文 18.《大盂鼎》是西周(A.早期)时期金文的代表。 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后期 19.()为西周中期金文的代表,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 A.《大盂鼎》 B.《散氏盘》 C.《毛公鼎》 D.《虢季子白盘》 20.(C.《毛公鼎》)是晚期金文的杰出代表。 A.《大盂鼎》 B.《散氏盘》 C.《毛公鼎》 D.《虢季子白盘》 21.石鼓文是战国时代(D.秦国)的文字。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22.( B.秦小篆)的特点是圆润均匀,结构匀称。 A.秦大篆 B.秦小篆 C.秦隶书 D.汉隶书 23.隶书萌芽于(A.战国)时期。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古人云:“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书法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它对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的具体形式。书家的笔法、笔墨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堪称为中国美术之魂。 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书法作品落款格式

书法作品落款基本常识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 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 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书法作品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 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 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 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容。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一、上款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中国书法艺术的概述

中国书法艺术课的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书法课的学习, 1、让学生认识中国书法,知道书法课上学什么? 2、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让学生了解什麽是中国书法,让学生认识到书法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了解。 2、书法学习的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有关的书法作品、名家书法幻灯、 [学生用具]:笔记本 [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总结法、欣赏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书法作品、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艺术产 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艺术的含义、发展简史、,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 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提问法:通过提问,并由学生发挥想象作答,再老师总结,让学生对书法艺术产生更深 刻的认识。 4、总结法:老师通过本堂课的总结和布置作业,来再一次强调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生对本堂的巩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分钟) 老师:先放一段古典音乐,进入气氛。 老师:(中国书法艺术) 二、导入新课(1分钟)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关于钢笔书法的书写姿势、执笔方法、钢笔书法基本的用笔技巧和欣赏了一个书法视频,可以说前面的课程是我们正式学习书法的一个提前准备和对书法的基本接触。那么本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从“中国书法艺术的概述”来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也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思考一下我们在书法课上要学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中国书法的概念 中国书法的概念:中国书法是一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汉字为依托,以笔、墨为工具,以线条为视觉表现形式的特殊的汉字书写艺术。 因为书法艺术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在当今世界上,关于文字发展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唯独只有中国书法艺术。同时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书法的落款格式

书画的落款格式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 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