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Ξ

郭艳丽,符生苗,邓立群

摘要: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学改变的结果,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肿瘤易感

基因,这些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癌基因;抑癌基因;易感基因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727(2006)02-347-03

Progress in genetic research of breast cancer1G UO Y an-li,FU Sheng-miao,DE NGLi-qun1(Institute of T ropical Biologi2

cal T echniques of Huanan Agricutural University,Haikou571101,Hainan,P1R1China)

Abstract: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reast cancer inv olves many kinds of genetic changes,and there are many gene variations in the whole course such as oncogenes,antioncogenes and susceptibility genes1These gene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reast cancer1

K ey w ords:Breast;Carcinoma;Oncogene;Antioncogene;Susceptibility gene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在欧美发达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之首。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危害着广大女性健康。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乳腺癌的发生是因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其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癌基因

癌基因(Oncogene)也称转化基因,是指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胞的肿瘤性转化有关的基因。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参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控制正常的细胞功能,称为原癌基因。当原癌基因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时,激活成为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是基因本身或其调控区发生了变异,导致基因的过表达或产物蛋白活性增强,使细胞具有恶性转化的能力而过度增殖,形成肿瘤。

111 C-erbB2基因 原癌基因C-erbB2又称HER2或HER2/ neu,是从化学致癌物诱导新生大鼠的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中提取DNA进行转化实验而分离鉴定出来的,属于EG FR家族成员,该家族包括四个成员,分别是erb-B1,erb-B2,erb-B3,erb -B4。C-erbB2位于人染色体17q21,编码一个由12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185kD跨膜磷酸糖蛋白,此蛋白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C-erbB2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增殖与分化。该基因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非常低,而在肿瘤中过度表达,在乳腺癌中其主要激活方式是基因扩增,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扩增率为10%~40%,在乳腺癌早期起引发作用。刘运贤[1]等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9例乳腺癌c-erbB-2、ER、PR表达状况进行检测,得出结论:c-erbB-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正相关性(P<0105),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密切。

112 C-myc基因 C-myc基因是一种与细胞周期关系密切的核癌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8p24,编码一种由439个氨基酸组成的62kD核内磷酸化蛋白。该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活化方式首次在Burkitt淋巴瘤中发现,可通过染色体易位而活化,在细胞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进程。该基因的激活方式主要是基因扩增、重排或过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扩增率为30%,其高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预后密切相关。John L1Cleve2 land等研究发现,在肿瘤的生成过程中,c-Myc基因参与了肿瘤的血管新生,能够调控许多血管生长因子及微血管生长因子[2]。

113 Ras基因 ras基因家族包括H-ras、K-ras和N-ras,分别定位于11、12、1号染色体短臂,其中H-ras基因是乳腺癌主要转化基因之一。ras基因含有4个编码的外显子和1个5’端非编码外显子,是目前所知最保守的一族癌基因,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以及在细胞恶性转化方面起重要作用。ras基因的激活方式主要是点突变,多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12、13和第二外显子的61位点上,这些位点对维持ras蛋白的空间构型和转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ras蛋白含188-189个氨基酸残基,分布于细胞膜内侧面,是一种小分子的G蛋白,在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H-ras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与癌变早期有关,在细胞过度增殖及癌变早期起引发作用,其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3]。乳腺癌伴有ras基因突变者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114 Int-2基因 Int-2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1q13,编码的产物类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nt-2基因扩增率在乳腺癌中为4%~23%。Int-2基因扩增在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比率高,乳腺癌无淋巴结转移的预后良好[4]。

115 bcl-2基因 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及退化与细胞调亡

743

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第6卷第2期 CHINA TROPICA L ME DICINE V ol16N o12February2006 Ξ作者单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11

即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抗细胞调亡基因bcl-2,是一种与细胞调亡过程有关的重要的癌基因,由Tsujim oto等于1984年首先从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中分离出来。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8q2113,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存参与肿瘤发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此外还有调控月经周期的作用[5]。该基因通过基因的变更或易位,表达增强,其表达与p53、C-erbB2基因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与ER、PR呈正相关[6]。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细胞耐药性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Rudin C M等认为bcl-2基因高表达引起乳腺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bcl-2引起细胞内谷胱苷肽及其相关产物水平增高有关[7]。籍敏,高润芳等[8]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64例随访五年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测发现,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达到6516%,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程度呈正相关,认为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F)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16 Cyclin D1基因 细胞周期受一系列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最主要的正调因子是一组细胞周期(Cyclin)蛋白,它们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 DK)相结合而对细胞周期一系列控制点发挥调节作用。当细胞受刺激进入周期后最早表达的是cyclin D,包括cyclin D1,cyclin D2,cyclin D3三种类型。

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1q13,编码区内G、C含量较高,末端具有polyA。cyclin D1蛋白包含295个氨基酸,是一种G1期细胞周期素,在G1到S期的转变中起正向的调节作用,调控细胞的分裂及增殖。cyclin D1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结合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 DK)使Rb蛋白发生磷酸化,从而使构象发生改变的Rb蛋白与转录因子E2F分离,被释放的E2F激活DNA转录酶、胸腺嘧啶激酶从而促进细胞周期[9]。cyclin D1基因表达在乳腺癌中高达7114%,其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0],且其表达状态在乳腺癌进程中有稳定保持的趋势。cyclin D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无关[11,12]。

2 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具有与癌基因相拮抗、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的作用,其缺失或突变常引起细胞过快增殖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211 Rb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抑癌基因,定位于13q14,全长200kb,含27个外显子,26个内含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的105kD核内磷酸蛋白。Rb具有DNA结合活性,参与某些基因的调节,有调控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其磷酸化状态为其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主要形式,非磷酸化Rb主要通过结合E2F蛋白并抑制其活性来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转化。Rb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是缺失或突变,大约25%的乳腺癌存在Rb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及基因结构的异常[13],Rb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级呈负相关。

212 p53基因 p53基因于1979年由Lane和Craw ford用免疫方法首先在S V40感染的小鼠细胞核中发现,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定位于17p1313,长16~20kb,含11个外显子,编码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kD磷酸化蛋白。该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负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p53基因分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野生型p53基因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诱导细胞调亡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某些抑制细胞增殖基因的反式激活因子,可对细胞分裂进行负调控。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能够对很多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的重要基因进行调控。p53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是点突变,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率为17%~40%,主要分布在5~8外显子,多为错义突变。p53基因过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级、浸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预后显著相关[14],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15]。

213 nm23基因 nm23基因是1988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 teeg等用消减杂交法在K-1735鼠黑色素瘤细胞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2,编码由152个氨基酸组成的17kD核内及胞浆蛋白,与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人类nm23基因有两个亚型,即nm23H1和nm23H2,两者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有88%的同源性。nm23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参与了微管的聚合/解聚和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nm23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大小无关[16]。nm23表达程度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及预测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肿瘤远处转移的指标[17]。

214 P16基因 P16(C DK N2/MTS1)基因最早由Beach等在黑素瘤患者中发现,位于人9号染色体的P21区域,全长815kb,,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编码一种由307个氨基酸组成的16kD的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周期的关键酶C DK4,抑制细胞生长,在细胞周期中起负性调节的作用。P16基因的作用机制为其转录产物通过抑制C DK4活性,抑制cyclinD/C DK复合物的形成,从而阻止细胞进入S期。P16基因发生结构突变和功能缺失,则细胞旺盛分裂,最终失去控制。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是基因纯合子缺失和基因高度甲基化,60%的乳腺癌细胞系存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18],P16基因可作为检测肿瘤的预后指标。

215 P21基因 P2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6p2112,含三个外显子,编码一种由164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21kD的核磷酸蛋白,该蛋白能够抑制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 DK),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基因。P21参与由P53介导的细胞DNA损伤反应,当细胞损伤时,P53作为转录因子启动P21表达,抑制Cy2 clin E-cdk2复合物活性,使Rb低磷酸化,细胞不能进入S期而停滞于G1期,阻碍细胞生长。P21一般表现为点突变或基因变化多态性,阳性率在乳腺癌患者中达到90%。P21基因异常与乳腺癌的病理组织类型有一定相关,与乳腺癌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19]。

3 易感基因

目前研究最多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 A1和BRC A2严格来说都属于抑癌基因,在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RC A1与BRC A2的遗传性突变携带者一生中有高达90%乳腺癌患病风险。

311 BRC A1基因 自从1994年Miki等报道了与家族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相关的易感基因BRC A1,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基因位于17q21,约117kb,包含22个外显子,其中

843 CHINA TROPICA L ME DICINE V ol16N o12February2006 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第6卷第2期

第11个外显子较大,长314kb,占整个编码区的61%,大约55%的BRC A1基因突变发生在第11外显子。BRC A1基因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之一,其突变形式主要为终止码突变、错意突变和移码突变,突变率在遗传性乳腺癌家系中约45%。BRC A1基因编码由1863个氨基酸组成的220K D的蛋白,其氨基端的锌指结构和羧基端的转录激活结构域在乳腺癌中起重要的抑制功能,许多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发生这两个结构域。

BRC A1在DNA损伤修复和转录调节,细胞周期调控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BR2 C A1在人类乳腺癌管形成和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20]。BR2 C A1基因可发生多形式多位点的突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500多种的BRC A1突变,突变位点几乎遍布BRC A1的整个编码区,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热点。国外有研究显示BRC A1突变与p53基因突变有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认为BRC A1突变为p53基因突变的一个步骤。BRC A1表达与雌激素及其受体有着密切关系,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程度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ER、PR呈负相关[21]。

312 BRC A2基因 BRC A2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3q12-13,由3个序列拼接而成,含27个外显子,编码由3418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在家族性乳腺癌中该基因的突变率约35%,与男性乳腺癌有关。BRC A2对细胞生长的调节有重要作用,在G0和G1期表达水平较低,在由G1到S分界时达到高峰,表现出细胞周期依赖性[22]。该基因的表达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在青春期和妊娠期可被诱导。

4 结论

细胞癌变的多基因协同作用学说指出,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不同的癌基因的激活才有可能引起细胞的癌变,不同的癌基因可能只在癌变的某个阶段起作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逐渐累积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多个癌基因、抑癌基因形成一个网络,在乳腺癌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因此应该在对某单一基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多个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更好的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阐述肿瘤发生的机制,这样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会有更深层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刘运贤,刘菊梅1乳腺癌nm23及c-erbB-2、ER、PR的表达状况与

预后相关性[J]1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6):123~1261

[2]Baudino T A,M cK ay C,Pendeville-Samain H,Nilss on JA,M aclean K H,

White E L,DavisAC,Ihle JN,Cleveland JL1c-M yc is essential for vasculo2 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during development and tum or progression[J] 1G enes Dev,2002,16(19):2530~25431

[3]G osse-Brun S,Sauvaig o S,Daver A,et al1S pecific H-Ras M inisatellite

alleles in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J]1Anticancer Res,1999,19:5191~51961[4]Henry JA1Int-2am plification In breast cancer:ass ociation with decreased

survival and relationship to am plification of c-erbB2and c-myc[J]1Int J Cancer,1993,53:7741

[5]毛熙光,高谨,林海蕤,等1bcl-2和Fas基因与人月经周期形成的

关系[J]1泸州医学院学报12004,27(2):99~1011

[6]韩晶,金宗浩,党云文1p53、bcl-2基因和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表

达的临床意义[J]1上海医学12003,26:13~151

[7]Rudin C M,Y ang Z,Schumaker LM,et al1Inhibition of glugathione synthesis

reverses bcl-2mediated cisplatin resistance[J]1Cancer Res,2003,63(2): 312~3181

[8]籍敏,高润芳,王全红1bcl-2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

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1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4): 280~2851

[9]X iao B,S pencer J,Clements A,et al1Cyclin D protein expression and func2

tion in human cancer[J]12003,100(5):2363~23681

[10]邓敏,顾永平1乳腺癌中P16,cyclin D1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

1江苏大学学报,2002,12(3):242~2451

[11]高鹏,周庚寅,刘文君,等1乳腺癌中细胞周期素D1基因改变和转

录异常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J]1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4,7

(1):31~371

[12]陆敬松,施达仁1细胞周期蛋白D1、CDK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

床意义[J]1中国癌症杂志,2001,11(2):1051

[13]Borg A,et al1The retinoblastoma gene in breast cancer:Allele loss is not

correlated with loss of gene protein expression[J]1Cancer RES,1992,52: 29911

[14]F ontanini G,BoldriniL,Calcinal A,et al1Thrombospondins and 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relationship with p53alterations,angio2 genic growth factors,and vascular density[J]1Clin Cancer RES,1999,5

(3):1561

[15]陈容,龚水根,张伟国1乳腺癌分子水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1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2):89~921

[16]M AO J,LiU SH,FE NG XP,et al1Relationship of expression of nm23gene

with lym 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1Chinese Journal of G eneral Surgery,1999,8(2):119~1201

[17]刘红,毛慧生,傅西林,等1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预

后相关性的研究[J]1中华肿瘤杂志,2001,23(3):224~2271 [18]Xu L,Sgroi D,S terneer C J,et al1Mutational analysis of CDK N2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J]1Cancer RES,1994,54:52621

[19]黄健,侯巧燕,胡春萍,等1乳腺癌中P16及P21基因的初步研究

[J]1华夏医学,2001,14(2):124~1251

[20]M agdinier F,Dalla Venezia,Lenoir G M,et al1BRCA1expression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mammary gland[J]1Oncogene,1999, 18(27):4039~40431

[21]刘锦平,杨红,周蕾蕾,等1乳腺癌易感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

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J]1中国癌症杂志,2003,13(1):31~351 [22]Rajin J,M arquis ST,G ardner HP,et al1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of BR2

CA2colocalizes with BRCA1and is ass ociated with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2 entiation in multiple tissues[J]1Dev Boil,1997,184(2):385~4011

收稿日期:2005-03-10

欢迎参加第四届全国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讨班943

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第6卷第2期 CHINA TROPICA L ME DICINE V ol16N o12February2006

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伴随着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 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1], 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生的本质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 抑癌基因的失活,促使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或异常程序死亡,而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一系列基因损失所致基因突变。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及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乳腺癌易感 基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易感基因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2]。因此,研 究和了解乳腺癌遗传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肿瘤易感性产生影响的基因主要有两大类[3]:其中一类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形成;还有一类是肿瘤易感基因,可以导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 作用于肿瘤相关的代谢通路而导致肿瘤发生。易感基因影响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形式就是单核 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指基因组水平上由单 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SNP是遗传易感性的重要遗传学基础。 乳腺癌遗传生物学标志的两种表现形式有:(1)外显率较高的突变基因,比如 BRCA1/BRCA2的突变;(2)外显率较低的多态性基因,这些基因在人群中突变率超过1%, 是一些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率关系密切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可以改变蛋白质的表达水 平和功能,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肿瘤易感性。抑癌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学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较多,关于代谢酶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细胞因子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有待进 行大量样本研究去填补空白。 1.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 细胞色素最初发现于昆虫翅膀的肌肉中,因它有颜色,所以叫细胞色素。目前已发现有多种 细胞色素,如a,as,b,b。,c,cl, p-450等。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是一类超 家族基因编码的同工酶, 参与了内源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比如它可以把无活性的前致癌物激活转变为亲电子化合物,使得亲电子化合物可以攻击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并 且与DNA或蛋白质形成加合物,最后导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引发癌变。目前发现与乳腺癌易感性有关的CYP450有CYP1A1、CYP1B1、CYP17和CYP19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关于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有部分关于 CYP1A1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但结论尚不能肯定两者相关性,需要增加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对照研究。CYP1B1是目前CYP1B家族成员,作为一种肝外酶,CYP1B1广泛存在于肺、 乳腺、前列腺组织中。CYP1B1能够介导17-雌二醇的C4羟化, 4-羟化雌激素作为致癌物在 动物实验中已经被证实。鉴于雌激素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紧密联系,研究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意义。CYP17是参与雌激素合成代谢的 关键酶,CYP19编码芳香化酶是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两者与乳腺癌发病易感 性的关系的研究正成为癌发生学中的研究热点。另外尚有已知与其他肿瘤易感性相关的CYPP450,包括CYP2D6、CYP2E1、CYP2119等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仍需要 大量样本研究进行论证。 2.细胞因子多态性与乳腺癌 细胞因子是一种由多种活细胞产生的、能调解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小分子蛋 白质,同时它又是机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作用。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人类细胞因子,通常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多种类型。细胞因子基因中非转录区域的一些 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影响了一个细胞因子差异性的产生。 2.1白细胞介素类

乳腺癌干细胞与基因分型

综述=文章编号>1007-9424(2010)03-0302-04 乳腺癌干细胞与基因分型 韩明利*,吴诚义*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干细胞与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近年来有关乳腺癌干细胞与基因分型研究的文献报道。结果乳腺癌干细胞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支持了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起源学说,解释了乳腺癌基因分型的复杂性及其异质性。结论乳腺癌干细胞和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能为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乳腺癌的形成机理和生物学特性找到新的途径,有望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与手段。 =关键词>乳腺癌;异质性;基因分型;肿瘤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 Br east Cancer Stem Cells a nd Genotyping H AN M i ng2li*,WU C heng2y i*.*Depa rtment of E ndocr ine Sur ger y, The F irst Af f ilia ted H ospita l of Chongqing Medica l Univer sity,Chong qing400016,China Cor r esponding Author:WU C heng2yi,E2ma il:kitty24643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2654236.html, =Abstract>Objectiv e To summar ize t he advancement of br east cancer stem cells and genotyping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Methods R elevant liter at ur es about br east cancer stem cells and genot yping, which wer e published recently were collected and r eviewed.Results Cancer stem cell origin t heory was supported by researches of corr elation between br east cancer stem cells and genotyping,which also explained the complexity of intrinsic subtypes and heterogeneity of breast cancer.Conclusions A new way can be detected to study the forma2 tion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 istics of breast cancer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 by r esear ches of cor2 r elation between br east cancer stem cells and genotyping,which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new str ategies and tools for diagnosis and tr eatment of br east cancer. =Key wor ds>Breast cancer;H eterogeneity;Genotyping;Cancer stem cell 乳腺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肿瘤,除了在病理组织形态、分化级别以及激素受体表达方面可分为不同亚型之外,根据基因表达差异也可分为不同基因亚型;此外,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单个肿瘤内也存在不同特性细胞的亚群,这就使得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更加复杂化[1,2]。现就乳腺癌干细胞与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乳腺癌干细胞 1.1乳腺癌干细胞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目前,众多研究支持了实体肿瘤的肿瘤干细胞学说:一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产生多种祖细胞的干细胞最终分化为肿瘤内所有的细胞类型[3]。2003年Al2H ajj等[4]最先在乳腺癌中证实了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并且表明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特性;他们在8例癌性胸水和1例原发病灶中分离出了Lin-ESA+ CD44+CD24-/low表型乳腺癌细胞,此表型细胞只需200个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外科(重庆400016) =通讯作者>吴诚义,E2mail:kitty24643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2654236.html, =作者简介>韩明利(1981年-),男,河南省商丘市人,硕士,主要从事乳腺癌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E2mail:hanmingli0011123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2654236.html,。就可以在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鼠体内经5~6个月形成直径约1cm大小的肿瘤,而10000个其他表型的细胞也不能或极少产生肿瘤;其产生的子代肿瘤具有与原发肿瘤相似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并有1%~5%的子代肿瘤细胞表达Lin-ESA+CD44+CD24-/low且具有同样的致瘤能力;此表型细胞只占乳腺癌细胞的2%,但却是乳腺癌的起始细胞。这说明Lin-ESA+CD44+CD24-/low表型细胞亚群在乳腺癌中起着干细胞的作用,从而证实乳腺癌中存在乳腺癌干细胞。迄今,具有CD44+/CD24-表型的乳腺癌细胞已经被公认为乳腺癌干细胞[427]。2007年Ginestier等[8]发现ALDH1+表型细胞也具有乳腺癌干细胞的特征:在577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19%~30%的肿瘤组织表达ALDH1;用ALDH1+表型细胞进行成瘤实验,只用500个ALDH1+表型细胞就能形成肿瘤,而即使用了50000个ALDH1-表型细胞也不会形成肿瘤;并发现ALDH1+ CD44+CD24-Lin-表型细胞具有最高的致瘤能力。说明ALDH1+表型细胞具有很高的致瘤能力,也被认为是乳腺癌干细胞。P atrawala等[9]在ER+乳腺癌的MCF27细胞系中分离出的侧群细胞较非侧群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瘤能力,且侧群细胞亚群可传代并能生成非侧群细胞,显示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提示侧群细胞也具有乳腺癌干细胞特性,但其与乳腺癌干细胞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其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其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0T11:40:30.3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作者:夏月平黄雅琴 [导读] 河北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共同点是具有183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 夏月平黄雅琴 (河北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跟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预计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将达210000例,共增加44000例乳腺癌患者。研究相关基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与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HB基因;FOXO3a基因;PTEN;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106-02 1.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 gene,HB基因) 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共同点是具有183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自身编码由61个氨基酸组成的同源蛋白域,即同源异型域(homeodomain,HD)本基因存在于酵母乃至人类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占脊椎动物整个基因组数量的0.1%~ 0.2%①。其中,I类同源异型盒基因(HOX基因)在正常乳腺及癌变的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HOX基因还可以与公认的抑癌基因P53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诱发乳腺癌。②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FOXO3a基因 FOXO3a基因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等有重要关系③,其表达水平增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④。从目前的研究证实,本基因的表达水平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紧密联系。根据Sunters等⑤及Habashy等⑥的研究表明,FOXO3a可介导Bim和Kipl的表达以及CDK等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3.PTEN(pho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是至今发现的第一种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等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目前研究表明,PTEN变异导致乳腺过度发育并较早发生肿瘤,而野生型PTEN可通过下调PI3K水平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引起细胞死亡⑦。在林晓燕等⑧的实验研究中,将野生型PTEN通过脂质介导法转染人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来观察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和耐药倍数,结果显示,野生型PTEN通过下调Bcl-2,活化C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使得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十余倍,而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则显著降低。 4.小干扰RNA(small in terfering RNA,siRNA)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 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 TERT)是端粒酶催化亚基,在正常组织中基本不表达,而在多数的肿瘤细胞中存在高表达现象。在刘安定等⑨的实验研究中,体外化学合成的针对h TERT基因的siRNA 序列,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结果表明,siRNA 可有效抑制h TERE基因的信使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 【参考文献】 [1]Cillo C,Faiella A,Cantile M. et al.Homeobox genes and canser.Exp Cell Res,1999,281(1):1-9. [2]Raman V.Martensen SA,Reisman D,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2654236.html,promised HOX-A5 function can limit p53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tumors.Nature,2000,405(6789):974-978. [3]Potente M,Urbich C,Sasaki K ,et al.Involvement of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angiogensis and postnatal neovascularization [J].J Clin Invest ,2005,115(9):2382-2392. [4]Gree EL,Brunet A.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longevity and tumor supression [J].Oncogene,2005,24(50):7410-7425. [5]Sunters A ,Madureiran PA ,Pomeranz KM ,et al.Paclitaxel induced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FOXO3a in breast cancer cell is mediated by c-Jun NH2-terminal kinase and Akt [J].Cancer Res,2006,66(1):212-220. [6]Habshy HO ,Rakha EA,Aleskandarany M,ET AL.FOXO3a nuclear localis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prognosis in luminal-lik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Treat,2011,129(1):11-21. [7]Weng L P,Smith W M,Patricia L,et al.PTE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by phosphatase activity-dependent GI arrest followed by cell death[J].Cancer Reaserch,1999,59(15):5808-5814. [8]林晓燕,王强修,宋伟等.PTEN对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机制[J/CD]。山东医药,电子版,2009,49-38 [9]刘安定,董学君,杨明锋等.SRNA沉默h TERT基因表达对人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5) 538-546

21基因Oncotype Dx对乳腺癌预后研究的进展

《中国癌症杂志 》2009年第19卷第12期 CHINA ONCOLOGY 2009 Vol.19 No.12 953 21基因Oncotype Dx对乳腺癌预后研究 的进展 [摘要] 目前最为有效的乳腺癌治疗模式是多学科综合标准化治疗。然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预后预测手段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化疗获益甚少的低风险患者也不得不接受化疗。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已有数个基因系列的检测结果被证实可以用于乳腺癌预后的预测,进而判断测患者从化疗中的获益,避免过度治疗。21基因Oncotype Dx检测正是其中之一,其有效性及准确性已在各种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本文就21基因Oncotype Dx对乳腺癌预后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乳腺癌; 21基因Oncotype Dx; 预后; 预测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09)12-0953-06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21-gene Oncotype Dx in breast cancer prognosis LIAO Ning,ZHANG Xu-chao (Department of Breast Cancer, Cancer Center,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China) Correspondence to:LIAO Ning E-mail:drliao_n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2654236.html, [Abstract ] Currently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breast cancer is standardized multi-discipl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However, there are no effective models that can accurately predict prognosis, so that no guidance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has yet been set up, resulting in a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low risk who received chemotherapy with little benefi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several gene set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of breast cancer prognosis and grading the patients’ benefit from chemotherapy, thus avoid overtreatment. 21-gene Oncotype Dx was reported as one of them and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and accurate in various clinical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searches on 21-gene Oncotype Dx in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 breast cancer; 21-gene Oncotype Dx; prognosis; prediction 通讯作者:廖宁 E-mail:drliao_n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2654236.html,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20年来,以手术为中心,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为辅助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到长足的发展,使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的复发风险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深入,已发现几个能够比临床病理学指标更能准确预测肿瘤复发的多基因标记物。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21基因检测”(Oncotype Dx)已经被证实比临床病理学指标更能准确预测雌激素受体阳性、腋下淋巴结阴性且降低服用他莫昔芬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1-4]。该项检测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诊断 方法,而且还可以预测上述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或化疗的获益情况。本文就21基因检测的内容、研制和认证的研究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1 乳腺癌21基因检测的由来 1.1 21基因检测的目的 临床和病理学的疾病分期是早期乳腺癌风险预测的基础。疾病分期对于病情程度的?述虽有限制,但却是目前最为广泛的预测手段。肿瘤科医师给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时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决定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辅助性化疗。一直以来,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依?,比如淋巴结的转移以及组织学分级。但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以及一些重要的肿瘤特征如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Her-2的过表达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不但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作者:王希龙, 邱文秀, 贾中明, 韩勇, 张国强, 董新军 作者单位:王希龙,贾中明,韩勇,张国强(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邱文秀(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无棣医院手术室), 董新军(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肿瘤科) 刊名: 中国综合临床 英文刊名: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 年,卷(期):2012,28(8)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4条) 1.唐中华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06) 2.李金锋;徐光炜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06) 3.杜勇;沈天真;陈克敏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测[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4(03) 4.张超;蒋宏传舒怡乳腺诊断仪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9) 5.程天军;赵辉彩超联合钼靶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6) 6.Cosgrove DO;Kedar RP;Bamber JC Breast diseases:color Doppler U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993(01) 7.王玉兰;邱玉军;孙丽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18) 8.Jonsson H;Larsson LG;Lenner P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with mammography in the first screening round in relation to expected incidenc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外文期刊] 2003(01) 9.Sehgal CM;Arger PH;Rowling SE Quantitative vascularity of breast nasses by Doppler imaging:regional variations and diagnostic implications 2000(07) 10.Tozaki M;Toi M;Miyamoto Y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correlation of Doppler spectral parameters with tumor angiogenesis and histologic growth pattern 2000(09) 11.Buadu LD;Murakami J;Murayama S Colou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a multiparameter analysis 1997(12) 12.Stavros AT;Thickman D;Rapp CL 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外文期刊] 1995(01) 13.Bassett LW Mammographic analysis of calcifications 1992(01) 14.荣雪余;姜玉新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外文期刊] 2000(05) 引证文献(6条) 1.宋树玺.朴瑛.刘兆喆.丁震宇.韩雅玲.谢晓冬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三方调查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3) 2.姚永洪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及Ki67的表达[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6) 3.钱秀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 2013(12) 4.蒋学英乳腺疑难肿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13(24) 5.蒋晓春乳腺超声图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乳腺检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8) 6.刘俊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56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12)

乳腺癌21基因检测,告别乳腺癌从这里出发

乳腺癌21基因检测 乳腺癌21基因检测是对21个与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Her-2、激素等相关的基因进行定量并进行复发评分,为乳腺癌治疗的选择、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此外,21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对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从而为个体病例提供更为精确的治疗决策与预后信息,使临床医师能够选择出真正能够从内分泌或化疗中获益的患者。 检测意义 “乳腺癌21基因检测”是检测恶性肿瘤组织中一组特异基因的表达,对预测预后、复发、转移乃至指导治疗提供信息,最终目的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21基因检测结果以积分的形式表示,积分用于对肿瘤可能发生的生物学行为进行预测,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效果预测和1 0年复发风险的预测。 哪些人需要做“乳腺癌21基因检测”? l或l l期、雌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转移阴性及将要采用他莫昔芬治疗的新确诊乳腺癌患者。 绝经后,淋巴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也可通过21基因检测评估是否需要化疗。 应在何时进行“乳腺癌21基因检测”? “乳腺癌21基因检测”应在患者接受手术(乳房肿瘤切除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之后,并在做出下一步治疗决定之前进行。 “乳腺癌21基因检测”属于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患者无需再接受任何额外的穿刺程序,利用原来手术(乳房肿瘤切除手术、乳房切除手术或核心穿刺活组织裣查)过程中取出的组织进行检测即可。 乳腺癌21基因OncotypeDx检测的临床应用 乳腺癌21基因OncotypeDx检测能够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提供预测疾病复发概率的量化指标,它在判断患者对于化疗效果方面较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对于乳腺癌治疗,化疗是防止或者延缓患者术后肿瘤远期的复发。从临床研究中发现,被基因检测确定为高RS的患者化疗效果明显,而被确定为低RS的患者在化疗中的受益则十分微小。如果低RS乳腺癌患者,则术后采用化疗不但属于过度治疗,且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还会增加医疗费用。 1、国外研究者对NSABP B-20试验的651例肿瘤标本进行了检测。B-20试验是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给予他莫昔芬联合化疗或他莫昔芬单纯治疗。研究表明,在低评分组,患者并未从化疗中受益;在高评分组,患者对化疗的获益程度极显著;在中等评分组,化疗仅为患者带来轻度的获益。由于B-20试验只纳入了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因此研究者又对西南肿瘤研究组(SWOG)-8814试验的肿瘤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乳腺癌21基因OncotypeDx检测法的疗效预测价值同样存在于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_邵志敏

邵志敏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专家论坛· 乳腺癌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健康。在欧美国家,女性终身患乳腺癌的概率约14%[1];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2]。乳腺癌的病因至今未被完全揭示。遗传性乳腺癌中约20%~40%具有明确的基因胚系突变[3];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乳腺癌往往是遗传的易感背景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基因突变仅仅解释了极少部分乳腺癌的发病原因,那么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则赋予了不同个体不同的乳腺癌易感性。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影响转录、翻译、酶活性等多个层次,使个体对癌变发生、致癌毒物等表现为不同的反应性,最终抑制或加速乳腺癌的发生。虽然单个多态性位点、易感基因的作用是微弱的,但是多个位点联合产生级联效应,并通过环境暴露变量的加合作用,则可左右个体乳腺癌的发生。 基因多态性有很多表现方式,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还有短片断重复序列、插入或缺失多态性等。与稀有和高外显率的致病性突变不同,SNP广泛存在于人群中,是广义上的基因点突变,其发生频率在1%以上。基因的多态性奠定了个体间差异的基础,也成为不同个体乳腺癌易感性不同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lotype map,HapMap)计划完成,人群中近600万个SNP完成了分型,我们已经掌握了人类基因组中大多数SNP的分布、频率、单倍域结构以及tag SNP和重组热点等信息,为开展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SNP分型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在大规模人群中应用关联分析找寻多基因疾病易感基因提供了高效经济的途径。 利用基因多态性策略寻找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设计:①候选基因策略。上述的几个致癌相关通路中的基因均可成为候选基因,如雌激素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CYP17/COMT[5]、凋亡通路CASP8基因[6]、受体酪氨酸家族、受体ERBB家族基因等,都与乳腺癌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策略。多项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的长期暴露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雌激素致癌的过程相当复杂,目前公认的机制有[4]:①雌激素代谢过程能产生毒性代谢物和自由基,与DNA形成加合物,损伤DNA;②雌激素致癌代谢物损伤细胞DNA后,修复通路障碍或细胞周期阻滞不利,修复或凋亡失败等修复系统缺陷,不能有效灭除癌细胞;③雌激素激活受体(ER),通过雌激素应答元件(ERE)途径或其他AP-1途径等,引起下游各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上述3个环节有前后时序之分,起始动作用的是DNA的损伤。雌激素致癌产物代谢通路,无疑对乳腺癌发生具有特异影响。它和修复通路、凋亡通路、免疫相关通路以及环境毒物代谢通路等一起,成为乳腺癌易感性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从候选雌激素致癌通路考虑,有两条关键途径:①雌激素合成,CYP17、CYP19等酶参与该过程,这些编码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②雌激素分解代谢,由一相代谢酶和二相代谢酶催化,一相酶如CYP1A1、CYP1B1、CYP3A等,主要参与雌激素氧化过程;之后再由二相酶,通过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及磺化过程,将代谢产物清除。雌激素代谢产物,包含有儿茶酚类雌激素、半醌和醌类雌激素代谢物。而雌激素半醌和醌类代谢物,正是直接损伤DNA的元凶。虽然在国外一相代谢酶和二相代谢酶的研究均有报道[7],但目前对雌醌代谢酶的多态性研究还较少。 我们此前对雌醌代谢酶相关基因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雌醌既能被醌氧化还原酶(NQO)还原成半醌或其他物质后经由COMT途径被代谢;也可以通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途径结合后被降解清除。因此,NQO和GST这两类雌醌代谢酶与乳腺癌关系密切。GST家族是重要的化学毒物代谢酶,GSTM1和GSTT1可与醌和半醌代谢紧密结合。GSTM1是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 u家族中的一种,主要作用为催化其活性基团谷胱甘肽与经一相代谢酶代谢活化而来的多种亲电子致癌物,促进其排出体外。文献报道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

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乳腺癌常用化疗方案及相关文献详解

乳腺癌常用化疗方案及 相关文献检索 1 激素治疗 以下为供参考的综述文章: HOWELL and DORSETT, Br. Med. J. 315 (1997):863-866 THURLIMANN, Oncology 55(1998):501-507 2 抗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修饰剂(SERMS) 三苯氧胺2mg/d 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可手术的肿瘤病人的辅助治疗,与年龄及肿瘤情况无关。治疗 持续时间:大约五年。同时也是对绝经后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进展或转移患者 的姑息治疗。 参考文献: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351(1998):1451-1467 FISHER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88(1996):1529-1542 GOLDHIRSCH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90(1998):1601-1608 SWEDISH BREAST CANCER COOPERATIVE GROUP, J. Natl. Cancer Inst. 88(1996);1543-1549 三苯氧胺60mg/d Droloxifene 20mg/d Raloxifene 60mg/d 二年(尤其中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参考文献:DELMAS et al, N. Engl. J. Mde. 337(1997):1641-1647 3 芳香酶抑制剂: 尤其是对绝位后的患者在抗雌激素治疗后的二线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Miller, Cancer Treat. Rev. 23(1997):1641-1647 安鲁米特250mg .+氢化可的松 Anastrozole 1mg/d . Fadrazole 1mg . 来曲唑 d . Vorozole d . 4 孕激素 甲地孕酮(梅格施)160mg/d . 醋酸甲羟孕酮400-1200mg/d . 5 化疗 以下为供参考的综述文章: CLEMONS et al, Eur. J. Cancer 33(1997):2171-2182, and Eur. J. Cancer 33 (1997):2183-2193(advanced disease) CROWN, Eur. J. Cancer 33:S15-S19(metastatic disease)

乳腺癌基因

(一)c-erbB-2基因 许多有关c-erbB-2基因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取得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即该基因在乳腺癌研究中常有异常扩增,伴基因表达升高,一般在浸润性癌中,特别在早期癌,如导管内癌中约70%可有c-erbB-2表达水平升高,当发展到浸润癌时,其扩增水平则明显下降,到15%-20%,因此被解释为乳腺癌发展中的早期事件,特别是可为诊断早期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天津肿瘤医院(1996)对316例乳腺不同类型病变中c-erbB-2癌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上皮无表达,轻度增生阳性率仅为4%,重度增生为43.9%,非浸润癌为66.77%,浸润癌则降到45.1%,(P<0.01)。 (二)c-myc基因 c-myc基因扩增也常见于乳腺癌细胞系中,其扩增率为6%-32%,常伴c-myc mRNA 转录水平增高,扩增倍数为2~10倍,在c-erbB-2扩增的乳腺癌中,也常见c-myc的共扩增。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能更清楚地见到c-myc癌基因加速肿瘤形成的作用。因而认为c-myc 扩增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此外,c-myc还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细胞凋亡的程度与c-myc活性及表达水平有关。一旦细胞增殖出现障碍,c-myc基因将会启动凋亡程序。这些作用也为今后开展基因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三)p53基因 近年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有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结果。p53为目前最受瞩目的抑癌基因,已经了解到p53基因的高度保守区有四个突变热点,主要集中在4-8外显子之间,在乳腺癌中p53突变率可达到46%,可使细胞增殖停滞在G1期。近年发现p53还具有监控细胞基因活动的作用,一旦细胞内出现异常,它将启动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中止细胞生长过程,使之修复损伤的DNA。。近年还发现p53先天变异的家族中,可导致发生Li-Franmeni 综合症。其特点为30岁以前发生恶性肿瘤。人类肿瘤一般有较高的p53突变率,表明它是肿瘤发生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分子之一。p53基因可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研究表明,野生型并不为转化蛋白质编码,其产物分布在核内;与肿瘤抗原或癌基因协同作用的是已发生突变的p53蛋白质,突变型p53蛋白质可抑制野生型p53活性,使之失活。野生型p53基因对一些恶性肿瘤具有p53广谱抑制作用,而突变型p53有成瘤作用。结合临床研究,表明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因乳腺组织情况而异,正常乳腺组织无表达,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变之间,其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对于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由于p53基因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及血管生长功能,现被选作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四)nm23基因 nm23基因是从K-1735属黑色素瘤细胞系的cDNA库中被分离出来的,为近年被确认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已经见到许多研究报道。人类基因中存在两个nm23基因,即nm23-H1及nm23-H2。现已了解,两者为不完全相同的基因,各有独立的调控系统,各在肿瘤转移中起不同作用。其中以nm23-H1与转移关系更为密切。天津肿瘤医院(1997)对169例乳腺癌进行了nm23基因表达检测,结果,nm23基因表达与远处转移呈明显负相关。nm23 基因高表达率在远处转移组(37.8%)与无远处转移组(75.0%)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也呈负相关。无论腋窝淋巴结阳性或阴性组中,均有部分患者发生或未发生远处转移,nm23基因高表达率在发生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利用此种差异,可将腋窝淋巴结阴性组中具有潜在高转移和腋窝淋巴结阳性组中可能不发生转移的患者筛选出来,分别予以不同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人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有转移病例nm23-H1等位具有缺失的百分率为33.3%,而无转移组为7.7%(P<0.05). (五)表皮生长因子(EGF) 近年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生长受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的调控。实际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