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十二则说课稿

论语十二则说课稿

论语十二则说课稿
论语十二则说课稿

《论语》十二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语文几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二则,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论语〉十二则》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其选文内容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内容的理解,体悟,并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成体验,化为自身思想情感。

对于初一的学生,刚刚步入中学阶段,心理生理的快速发展,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促使学生渴求获得更多新知,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处于逐步形成时期,而本课的学习内容从个人人格修养、学习方法态度等方面都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同时又因其接触文言文的时间短,积累有限,理解能力弱等学情,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借助于诵读,感知、理解、体悟其思想内容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批注式阅读方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掌握翻译古文的方法。理解求知的态度、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内容,生成新体验。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运用批注法,加深多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含义深刻语句的赏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学法,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勾画圈点法、主体思维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论语》中的一些语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并分析流传的原因,这样可使学生明白学习该文的原因,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通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跟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说”通“悦”,“有”通“又”等通假字,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

另外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还必须指导诵读,指点学习方法。如诵读,注意节奏,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可根据语义单位停顿。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反复诵读,熟悉文本特点,加强积累,促进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师生互动交流可使学生收获自信,消减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

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自主学习,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在翻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翻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虚词,如“习,复习;罔,迷惑。之:可作代词、连词等”。

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达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通过翻译,学生可进一步走进文本,为理解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通过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会翻译,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也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突出教学的重点

在疏通文意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学习运用批注法赏读文章,体悟文意。

学生活动:1、选择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在书的空白处批注对其思想、内容、情感、文化、智慧等的理解,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解读。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学习要重视复习。通过经常复习,可以“温故而知新”,具体而言,就是从原有的材料中获得新的知识、思想、智慧,或人生经验。

2、展示交流,评价提升。教师活动:介绍批注法(即批语注解,概括章节内容,说出蕴涵之意,或是评点手法、句法,或是表达自己的赞叹),指导、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批注法实现同文本的真正对话,进一步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也可清晰明确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知识、文化、智慧等,利于生命体验的生成。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可以让每个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以便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尊重他们任何一条不成熟的看法及观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同时运用了想象体验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进一步落实了重点也突破难点

拓展延伸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新课标表明: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态度,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设计了以下的总结语: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三、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1、阅读《论语》其他的内容;

2、结合自身的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我眼里的孔子”。设计意图:作业1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培养语感。作业2是在学习本文后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实际,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

板书: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翻译:方法(注解、组/换词、调序)

批注法:解读内容,赏读文章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复习资料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论语十二章教案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3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论语十二章教案欧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检测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检测 第一组、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第二组、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 什么用的句子是:,?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 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7、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很 好的解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的原因是:。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 “”。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性,可以提高观察力,还“,”,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2.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 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20.三军.. 可夺帅也()21.匹夫..不可夺志也()22.博学而笃. 志()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君子:古:今:2.可以.. 为师:古:今:3.匹夫:古:今:4.饭疏食饮水. 今: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2.吾日. 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 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 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 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推荐】论语十二章评课-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语十二章评课 篇一: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二章》。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 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 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 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 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 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 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 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 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 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 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 “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 “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 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 课文《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论语十则》是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作为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篇课文《论语十则》,从内容上看,有别于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侧重于阐释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所讲的,所遵循的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古代哲人讲的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 学生已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文言功底都还比较薄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及方法、习惯还不成熟,比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还是不能准确的抓住重点字词来翻译。我们一再强调要抓住重点字词来直译,多数学生却只能做到意译,特别是见到句

子中的虚词更是束手无策,像本文的“而”字用法,大多数学生能知道它的用法有“表转折、表承接、表并列、表修饰”常用的四种,但在原文中翻译时却不知道如何翻译。本班学生共55人,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发展参差不齐。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孔子、《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③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句意。 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方法和习惯。 ⑤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译——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思想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 ②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会做一个“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阐释儒家思

《论语》十二章教案_2013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自主学习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3、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4、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论语〉十二章》,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它出自经典著作《论语》。本课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而丰富,学好这一课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意义和影响十分的重大。所以作为老师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同学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古圣先贤的学习的方法、态度,感受他们高尚的个人品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四、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说教法 结合“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以问题式、启发式为主,结合讲授式教学方法达到精讲精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论语测试题

论语测试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 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 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 ()13.人不堪.其忧()

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择其善者 ..而从之 () 17.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 () 20.三军 ..可夺帅也()21. 匹夫 ..不可夺志也() 22.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君子:古:今: 2.可以 ..为师:古:今: 3.匹夫:古: 今: 4.饭疏食饮水.今: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 3.传不习乎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

2020年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2020年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着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着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

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完美WORD 格式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 、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范文 .范例 .指导 .参考 ...

完美 WORD 格式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 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 、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论语》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 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

论文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尊敬的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年上册第二单元第5篇课文《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说教材 关于教材,我将从课文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课文特点 《论语》十二章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是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 其次,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明显优势,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古文的兴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再次,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技能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论语》相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注重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最后,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为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积累和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难点为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说教法 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大声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语感。 2、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⑴自译,标疑难;⑵合作,通文意;(3)竞答,查重点;(4)总结,理脉络。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 亠,、\人八r/,、t 、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 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 录,以和/为 主。 它与《》《》《》 合称“四书”,“五 经” 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 的、、学派创始 人, 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 。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也(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丄( 11四十而不惑_(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址( 17、思而不学则殆_(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_( ) ) ) ) )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丄()() 25、曲肱而枕之(/ )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X )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____________ 。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 。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 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重点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