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目标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

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学建议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材分析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2框。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

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内因

外因

区别含义不同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的条件作用。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

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

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

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

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

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

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关于“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教学设计示例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媒体显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图

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照片

哪位同学能把袁隆平先生的事迹介绍一下?

成功后的袁隆平在介绍“成材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因素诱发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由此可见,在事物发展过程当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板书)

讲授新课

现在请大家听说说一个真实的故事:神童的沦落(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幸福》

为题征稿,在应征的2万余篇高见中被采用的只有16篇,作者年龄最小的李尊省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吸收为编外记者。然而在他以作文全县第一、总分全镇第八的优异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时,由于哥哥因第二次高考落榜导致精神分裂症死了,母亲坚决不让他去上学的情况下,他放弃了学业……工作后的李尊省出众的才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可是受到“大款”亲戚的嘲讽后,回家养蘑菇,分文没赚,想去学开车,却没有学费,最后,他在连续几十次盗窃后被抓获……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

一、在个人成长过程当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板书)

与李尊省相反的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媒体显示)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1881一1955),英国细菌学家,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特·弗莱明研究所所长。1922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 l945年获诺贝尔奖。

弗莱明19O6年开始做细菌学研究工作。1928年发现青霉素。但由于难于提取和生产,一直未能用于医学。直到1935年,他的助手钱恩和佛罗理也参加了研制,最后终于在美国姑娘丽找到的烂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据统计,那时每年有近XX万人患肺炎,而给他们注射食霉素之后,很快就可以康复。另外,用青霉素治疗转染性脑膜炎、白喉、腥红热等也非常有效。往常战场上的伤员伤口化脓发烧之后,护士们总是赶紧拿来纸笔,叫他们给亲人留下遗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青霉素的出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伤兵的性命。

(媒体显示)青霉素的发现是不是纯属偶然?弗莱明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板书)

袁隆平、弗莱明正是正确地看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坚持不懈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而李尊省却不能善待自己的贫穷,走上邪路,因此,

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板书)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过程当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大家先说说一个人进步的内因有哪些?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一个人进步过程当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挫折、逆境的勇气等。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媒体显示)想一想: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的,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强者,他们把握住了某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说是“机遇”,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他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他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伟大

发现者吗?因此,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但是,机遇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只有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和具备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机遇的出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住。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草割破了手指却没有发明锯子。正如教材所分析的那样,假如诺贝尔不是一个不怕炸死的人,为了驯服裂性炸药曾数十次和死神擦身而过,他能获得成功并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有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不伯流血牺牲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而有的人却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这难道能仅仅归结于英雄的外部机遇吗?因此,机遇只是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握住一切机会,以取得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②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板书)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

的作用、影响呢?

(设置情景,媒体显示)

小明的成绩在原来的学校是数一数二的,长期以来,他习惯了老师的赞扬、家长的宠同学们的羡慕,因而对自己一直有着较高的评价。进入重点高中以后,小明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同学们的成绩都不比他差,有的甚至还比他好。由原来的学校尖子变成默默无闻之辈,这种学习位置的变换造成小明内心极大的落差,上课不专心听课,下课就和所谓的“游戏高手”在网吧留恋忘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期中考试6门有4门不及格,小明认为这次是自己“运气”不好,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请大家议一议:你能帮助小明找出他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吗?

假如下次小明的“运气”真的到来了,你认为小明能把握它,考出好成绩吗?

你认为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

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

(媒体显示)

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

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

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所以,小明首先应该全面科学地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估,然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懈,这样,小明才能学好知识,为将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贡献。

③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板书)

前面我们强调了在个人成长过程当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但是,外因在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是不是就不重要,可以忽视呢?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板书)

(媒体显示)咸鸭蛋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鸭蛋从何而来,别人告诉他说是鸭子生下来的。某一天,他吃到咸鸭蛋,便赶快向人说;“你知道咸鸭蛋是什么生的吗?我告诉你,那是咸鸭子生

的。”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人的思想方法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思想方法上说,这个人完全不考虑外因,不能理解鸭蛋可以由于外部矛盾的作用而变为咸鸭蛋,他单纯从鸭蛋的内因去考虑,所以认为咸鸭蛋是咸鸭子生的,闹出了笑话。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媒体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未成年人因违法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查处,其中有3万多人经法院审判成为少年犯。这个数据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相当于每7个犯人中就有一个是少年犯(年满14岁尚未满18岁的犯罪分子)来自北京少管所的数据证实:在压少年犯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0%以上,少年犯们的回答“下述情况对你走向犯罪产生影响”时,回答父母吵架不和的有6%,离婚的23。6%,丧母的6。7%,继父母对其不好的2。6%,父母打骂的40%,溺爱的占19。5%。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个人的成长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现在大家一起来再欣赏一遍“孟母三迁”的故事: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1、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1)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 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

强大的生命力;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因而 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1)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会竭力扼 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 一个过程; 3)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分歧:1)联系和孤立的观点; 2)发展和静止的观点; 3)全面和片面的观点。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事物发展的原因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了() 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有关②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④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明显,②④两项谈到外因是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错误,故只选①③。 【答案】B 2.有一位哲学家曾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这种观点() A.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否认外因的重要作用 C.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认客观决定主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否认内因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环境决定论错在否认内因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故B不选;夸大外部环境的作用并不等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故C不选;是否承认内因的决定作用,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根本分歧,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一定否认客观决定主观,故D不选。 【答案】A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新事物成长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考查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秦的攻打是六国灭亡的外因,而根本原因在六国内部,在于没有治理好国家,内因是根本,秦的灭亡也是相同道理。故D正确。本题虽涉及到联系的观点,但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故A不选。 B、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 【答案】 D 无论是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困难,还是21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都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据此回答4~5题。 4.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从经济学角度看,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因为()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B.消费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 C.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消费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内外因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事物发展是有原因的,有原因就有结果;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内因和外因是这种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并且两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同时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源泉,它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外因使事物的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这一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全面的,但是,它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然为一定历史条件所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系统思想产生和发展,内因和外因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在系统理论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由于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事物质的多方面性,相应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多方向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它不仅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或“内因”变化的过程,还可能使事物或“内因”在某个方向的变化进程中断,特别是在事物变化的多方向中决定事物朝此而非其它方向发展变化。 内因,用系统科学的话来说,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定的稳定结构。而任何事物的存在既包括决定其质的现在结构,也有现在结构产生前的旧结构残余以及将来可能取代现在结构的新结构或多种新结构的萌芽。同时,由于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那么,从逻辑上讲,事物的存在实际上是无数质或结构或内因的共存。换言之,内因并不“完全”等同于事物本身。比如,人有社会的质、生理的质和心理的质等,但并不能说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质完全等同于人。人应是其多方面质的统一。通常说,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是一种简单化的逻辑抽象。也是因为我们在考察事物时,一般只根据实践的需要,侧重把握其中某一方面的质。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事物的变化不仅是以某一方面的质或内因为根据的自我变化,也是以多方面质或内因为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自我变化。对内因的这种科学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学把握内、外因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至于外因,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外因即内因或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虽然,影响某一具体系统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有限的,但从逻辑上讲,相对系统而言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属于外因。因此,外因具有无限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不同环境因素或外因对内因具有不同的影响。大致说来,我们可以把环境因素或外因区分为主要与次要外因、同质与异质外因、必要与缺散外因和一般与偶然外因等八种基本类型。主要、次要外因是就不同外因对内因影响强弱、大小程度而言,同质、异质外因取决于外因对内因的影响是维持还是改变事物或“内因”的原有性质,必要与缺散外因是从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即维持或改变“内因”的原有性质———是否具备必要充分的条件分类,而一般与偶然外因则考虑外因和内因关系的稳定性、正常性。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事物或“内因”的存在是系统的存在,内因的变化是系统通过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所形成的自我变化。这种自我变化,是指通过“交换”或者说环境因素影响乃至直接转化为系统内部结构的新要素而使构成系统结构的各要素间原有关系发生量变与质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特别是质变,不仅表现为系统结构或内因对环境或外因的简单依赖,而且是外因已影响甚至直接转化为内因。如果没有这一直接转化——有时甚至是新结构或内因的主要要素完全来自于这一转化,这种质变或新“内因”是不可能产生的,如科学发现导致科学革命、技术发明导致生产力的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事物发展的状态高政治教案.doc

事物发展的状态_高二政治教案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 ? ?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材分析 ?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

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 [原因剖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6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参考答案:A 2.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参考答案: A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 静止参考答案:C 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 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参考答案:D 5.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参考答案:B 6. 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 间互相对立的范畴参考答案:C 7.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参考答案:B 8.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 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参考答案:C 9. 事物 的度是指()。 A、事物的临界点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升本考试题库作业

广西大学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题库 2020年10月 一.单选题(共23题) 1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正确答案: C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正确答案: D 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自由观 B、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 C、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 D、资产阶级自由观 正确答案: C 4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称之为()。 A、理性认识 B、表面认识 C、感性认识 D、真理 正确答案: C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资产阶级的发展 B、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C、大资产阶级

D、中产阶级 正确答案: B 6 强调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是( )。 A、看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承认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D、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正确答案: A 7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正确答案: C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D、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 B 9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做好理论准备的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定律 D、进化论 正确答案: A 1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近代以前的哲学的基础问题 B、欧洲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 C 11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 [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题肢的D 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A 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不属辩证法。C项讲的 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 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不应选。 [ 题例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 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故应选D项。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 意思不一致,不是最佳选项,故A.B.C 不选。 [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织金四中周仕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导入:以视频《我国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引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展示资料:《小宝家买车》引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论战汽车!(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两款汽车的优缺点) 由新能源汽车是新事物的优点得出: (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通过问题你认为余额宝的发展前途会怎样?你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 由新能源汽车出现所存在的问题导出: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第一、新事物总要经历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通过问题:对汽车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受到什么启发?)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考验。(教师在此总结第一目知识点) 展示学生视频:《学生的学习点滴》 《鸡生蛋》的过程…………. 思考:蛋孵出鸡的过程,是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实现的?(过度)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什么是量变、质变?(看书P65)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找学生举出生活中量变和质变的例子?)然后教师再呈现几个例子来讲解。由材料:蛋孵出鸡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天就实现的,你有何感想?过度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 第三个探究活动:结合年轻人要实现梦想、出人头地,应该怎么做?由学生讨论,

巧妙区别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有何区别 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区别 【方法指导】 比如: 1、一座木制房屋,突然来了大洪水,大洪水冲倒了这座木屋。 问曰:木屋倒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曰:大洪水冲它的。 问曰:木屋倒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曰:这种木制结构的小屋稳定性不是很强。 2、一座木制房屋,突然来了大卡车,大卡车冲倒了这座木屋。 问曰:木屋毁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曰:大卡车冲它的。 问曰:小屋毁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曰:这种木制结构的小屋稳定性不是很强。 3、一座木制房屋,年代久远,没有修葺,一天,它倒了。 问曰:木屋毁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曰:小木屋年代久远,腐坏了倒的。 问曰:小屋毁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曰:这种小屋是木制的,木制品有一定的易腐性。 (注:为了简化,上面的题目没有给出各种条件下小木屋倒了的各种原因。) 如果以上答案没有多大问题的话,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主要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本质性的原因;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其区别在于,“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重要性来确定的。 2、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就以上的题目来看,有了相应的根本原因,这个小木屋迟早会倒掉,除非谁去改变小木屋的某些性质。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就以上的题目来看,没有这个主要原因,小木屋当时就不会倒。 3、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因。 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 【例题释疑】考查“根本原因”的选择题,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5】事物发展的趋势(含答案)

专题25 事物发展的趋势 【2019高考预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一个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近年来,本专题高考命题采用了多种形式,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不仅要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所了解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能力。本单元知识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有密切联系,可以广泛分析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适合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本单元命题既可能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 【难点突破】 难点一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辨识扑朔迷离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发展的快慢、成熟和完善与否,都不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新事物力量可能比较弱小,发展速度可能较慢,或者存在某种缺陷,也是必然的。 例1、我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变式】破解“蜀道难”,四川亮出大手笔,成灌高铁长龙在川西平原横空出世,16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造就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这告诉我们( ) A.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B.人类可以发挥创造力改变联系的客观性 C.把握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导致人们总无法准确认识联系 难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 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 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3、方法论: 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运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正确对待机遇和顺境和逆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课堂思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高分作文范文-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近代中国危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民族危机,列强入侵,全球化,制度反思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根本原因的分析 一、什么是根本原因 “根本”是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 (p.369)。根本原因怎么解 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 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3] (p.42)列宁也认为,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事物发展的时候,“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4] (p.408)。因此,从语义学概念和哲学学理来看,形成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该从事物内部来探究。 二、晚清社会的腐朽落后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指出,当我们观察1800年的中国社会时,我们第一个 接触到的惊人的矛盾现象是:社会的体制机构,特别是政府,表现出极差的应变能力。在对帝国统治机构的活动最完善的记录中,对贪污腐败的那层厚厚的外壳 的描述是非常之多的[5] (p.58)。北京大学王毅教授分析专制皇权给中国带来的弊 端时说:“这种专制集权体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规律性的‘制度综合症’,造就了社会文化中的一系列‘逆现代性’,并为中国从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里 埋下了巨大障碍。”[7]张岂之主编的大学通识教材说:“从乾隆后期开始,中国社会逐渐由盛转衰,到鸦片战争时期已经是危机四伏。”[8] (p.366)郭廷以教授的结论是:“大致看来,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期,中国内部秩序已不易维持。则令无外来的冲击,清的治权已不易保。”[9] (p.9)因此,把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列强入侵的确比较牵强。事实表明,危机源于内部。因 此,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表达了一个看起来惊世骇俗的论点: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 三、晚清统治者不变革或变革迟滞加剧了民族危机 唯物辩证法把事物发展的内因摆到第一位,但并不认为外因无关紧要。对于近代中华文明的衰落,民国以来的历史学者认为是外患与内乱双重作用。徐中约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