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_杜菁

关于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_杜菁

关于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_杜菁

多普勒效应

目录 绪论…………………………………………………………………………………………1多普勒及多普勒效应简介…………………………………………………… 1.1多普勒…………………………………………………………………………… 1.2多普勒效应………………………………………………………………………2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2.1多普勒效应的解析……………………………………………………… 2.2多普勒效应及其表达式…………………………………………………… 2.2.1机械波多普勒效应的普遍公式……………………………………………… 2.2.2光波(电磁波)多普勒效应的普遍公式…………………………………… 2.3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2.3.1普遍公式……………………………………………………………………… 2.3.2几种特例……………………………………………………………………… 2.4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2.5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3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3.1医学上的应用………………………………………………………………… 3.2交通的应用……………………………………………………………………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研究: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 为: (1) 式中为声源发射频率,为声速,V 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 1 为声源与接 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 2为声源运动速率,α 2 为声源与接收 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 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2) 图2 测量阻尼振动 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 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由此可计算出声速。 由(2)式可解出:(3)

若已知声速及声源频率,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关系图(如图2),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2、超声的红外调制与接收 早期产品中,接收器接收的超声信号由导线接入实验仪进行处理。由于超声接收器安装在运动体上,导线的存在对运动状态有一定影响,导线的折断也给使用带来麻烦。新仪器对接收到的超声信号采用了无线的红外调制-发射-接收方式。即用超声接收器信号对红外波进行调制后发射,固定在运动导轨一端的红外接收端接收红外信号后,再将超声信号解调出来。由于红外发射/接收的过程中信号的传输是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它引起的多谱勒效应可忽略不计。采用此技术将实验中运动部分的导线去掉,使得测量更准确,操作更方便。信号的调制-发射-接收-解调,在信号的无线传输过程中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及简介】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由实验仪,超声发射/接收器,红外发射/接收器,导轨,运动小车,支架,光电门,电磁铁,弹簧,滑轮,砝码等组成。实验仪内置微处理器,带有液晶显示屏,图1为实验仪的面板图。 实验仪采用菜单式操作,显示屏显示菜单及操作提示,由 p q t u 键选择菜单或修改参数,

波和粒子多普勒效应的通用计算公式

波和粒子多普勒效应的通用计算公式 摘要:本文得到一个粒子多普勒效应公式,这个公式同样适应于波,而且在形式上比以前的多普勒效应公式更加简单。 关键词:粒子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 一.粒子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 假设粒子发射器和粒子接收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接收器相对发射器的速率为v ,粒子相对发射器的速率为w,发射器发射粒子的频率为f(周期为T)。假设在t0时刻接收器和发射器相遇,距离为0,在相遇的同时,发射器发射出第一个粒子,这个粒子从发射器到接收器的时间为0。随后接收器相对发射器的距离开始增加,经过一个周期T之后,发射器发射出第二个粒子,第二个粒子追上接收器的时刻为t1,时刻t1与时刻t0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接收器接收粒子的周期T1。第二个粒子从被发射到被接收的时间为T1-T,在这个时间内,它相对发射器的位移为(T1-T)w,在一个周期T1内,接收器相对发射器的位移为T1v。第二个粒子被接收器接收时,粒子和接收器相对发射器的位移是相等的,因此可以列方程:(T1-T)w=T1v 解方程得:T1=T w/(w- v)

这就是粒子多普勒效应的周期公式, 转化为频率公式为:f1= f(w- v)/ w 公式中f1为接收器接收粒子的频率,f 为发射器发射粒子的频率,w为粒子相对发射器的速率,v为接收器相对发射器的速率。如果接收器同发射器相互靠近,上式括号中为+号。二.粒子多普勒效应公式同样适用于波 在推导粒子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时候,可以用脉冲波代替粒子——脉冲与脉冲的距离远远大于一个脉冲的长度,其推导结果是相同的。下面就用一个有具体数据的例子来验证粒子多普勒效应公式是否适用于波。 1. 粒子多普勒效应公式为:f1= f(w±v)/ w 2. 波多普勒公式为:f1= f(w±v)/ (w±u) 波多普勒效应公式中正负运算符号的确定:1.发射器速率u前面正负运算符号的确定:以发射器为静止参考点,波介质如果相对发射器朝向接收器运动,运算符合为+,反之为-;2.接收器速率v前面正负运算符号的确定:以接收器为静止参考点,波介质如果相对接收器朝向发射器运动,运算符合为-,反之为+。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摘要】:多普勒效应是一基本的物理现象,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关键词】:超声波多普勒效应匀加速简谐振动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③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④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 f = f 0(u+V 1 cosα 1 )/(u–V 2 cosα 2 )(1) 式中f 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 1 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 1 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 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 2为声源运动速率,α 2 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 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f = f (1+V/u)(2)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f 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 为 k=f 0/u ,由此可计算出声速 u=f /k 。 由(2)式可解出: V = u(f/f – 1)(3) 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 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V-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2、超声的红外调制与接收 早期产品中,接收器接收的超声信号由导线接入实验仪进行处理。由于超声接收器安装

声波多普勒效应公式修正及验证方法

声波多普勒效应公式修正及实验验证方法 郭德强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抚顺供电公司 pyssgfj@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8989168.html, 摘要 凡是流体都有粘性,当固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流体会在固体表面形成边界层。据此推断,用以描述声波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应被修正为()()v u v u f f -+=发接,并给出验证该公式是否成立的实验方法。 大家知道,物理学一直沿用奥地利人J.C.Doppler 于1842年给出的公式描述声波多普勒效应。 考虑声波的发射器与接收器沿彼此连线在介质中以匀速v 靠近。根据J.C.Doppler 给出的公式,取介质为参考系,当发射器静止,接收器运动时,接收频率接f 与发射频率发f 的对应关系为 ?? ? ??+=u v u f f 发接 (1) 当接收器静止,发射器运动时,接f 与发f 的对应关系为 ?? ? ??-=v u u f f 发接 (2) 若发射器与接收器为一体(如头上长着发声的嘴巴和听声的耳朵)并与某反射物相互靠近时,则在前两种条件下,接f 与发f 的对应关系为 ?? ? ??-+=v u v u f f 发接 (3) 虽然声波多普勒效应属于日常现象,但是从实验上看,实验值从未对公式(1)和(2)进行有效鉴别。在有限的声波多普勒效应实际应用中,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又都是将公式(3)做为设计原理。

发射器与接收器只有在流体介质中作相对运动时才会发生声波多普勒效应。所有流体都有粘性,当固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流体会在固体表面形成边界层,换句话说,当两个固体在流体中沿彼此连线作相对匀速运动时,处于两个固体之间连线上各点流体的流动速度相对于其中任何一个固体都由近及远地存在着从0到v 的梯度变化过程。当一个固体发射器或接收器在流体介质中运动时,从它的表面到附近区域会因流体介质边界层的影响而使得流体介质的流动速度由近及远地存在着从0到v 的梯度变化。与此相对应,声波从发射器通过中间流体介质传播到接收器,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对于发射器从u 渐减到v u -,相对于接收器从v u +渐减到u 。由此推断,认为公式(3)是由 v u v u f f -+=发反和v u v u f f -+=反接 合成的似乎更为合理,即公式(1)和(2)可用一个全新的公式 v u v u f f -+=发接 (4) 来加以修正。若将公式(4)分别改写为 1 221-???? ??-??? ??+=u v u v u f f 发接和221u v v u u f f -??? ??-=发接 则可非常明显地看出,根据公式(4)得出的接f 值大于根据公式(1) 得出的接f 值且小于根据公式(2)得出的接f 值。 利用实验验证公式(4),需要通过两次实验来完成,即发射器静止,接收器运动和接收器静止,发射器运动两种实验方法。在发f 、u 、v 值保持不变条件下,只要两次实验得出的实验值发接f f f -=?也保持 不变,就足以被视为令人信服的判定公式(4)成立的实验验证证据。

实验14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由于热运动使其发射和吸收的光谱线变宽,称为多普勒增宽,在天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光谱线的多普勒增宽已成为一种分析恒星大气及等离子体物理状态的重要测量和诊断手段。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雷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卫星,车辆等运动目标速度的监测。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查人体内脏的活动情况,血液的流速等。电磁波(光波)与声波(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是一致的。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③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④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 f = f0(u+V1cosα1)/(u–V2cosα2)(1)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多普勒效应的又一个数学模型

多普勒效应的又一个数学模型 【摘要】在我们研究多普勒效应时,确定频率变化是通过单位时间的波数来确定的,为了使更多方面理了解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多普勒声效应频率周期 有一道这样的高考题:在高速公路上的超声波测速仪,测迎面过来的小车的速度,它每隔t0秒发出一列信号,每隔t秒接受一列信号(在此信号可理解波数),求车速,由这道题一种的解法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很易理解的数学模型解释多普勒声效应。 分析如下:此为典型的声纳技术应用之一,因为相邻的两列波的时间间隔相同,声波是纵波,设声速为u,则相邻两列波的密部距离l为定值l=ut0,设车速为v,且设每隔t1时间车与一列信号相遇,则(u+v)t1=l=ut0 ①;当这列信号与车相遇后立即反射,到与下列波相遇时反射时的距离差s为s=(u-v)t1,则两列相邻反射信号到达测速仪的时间差内走的距离为s;s=(u-v)t1=ut ②,联立①②我们得出=;我们在此可以将波的原周期认为t0,对应频率为f0;波的观测周期为t,对应频率为f0,故可得出= 我们在具体分析各种多普勒情形,由①可得出声源不动,观测者以v运动的多普勒方程==(显然远离声源时v取负数) 我们再研究观测者不动,声源移动时的情形。重建一个模型:当一个每隔t0时间发出一列声信号的物体以v的速度靠近一个接受信号的静止装置时,则我们设t时间可接受一次信号,与方程②汽车成了声源,测速仪成观测者,此时两列声信号的相距为l=(u-v)t0;则t==所以==(显然远离时v取负数) 再研究声源以v1,观测者以v运动时的情形;与整道题类似,只是声源与观测者速度不同,此时两列声信号的距离为l=(u-v1)t0,设接受时间为t,则l=(u+v)t;==(显然此为相向运动的情形)若两者中任何一个与相向运动方向相反,则将(v1,v)中相反方向的速度取负号;或者说将相向运动方向的速度取正号,反之取负号。这样我们通过模型可建立多普勒声效应的频率公式:=(u为声速,v1为声源速度,v为观测者速度,相向运动时速度取正值,与相向方向相反速度取负值) 结语:在中学物理中只有提到过声源与观测者靠近时,频率增加,远离时频率减小,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定量求出,多普勒声效应扩展到多普勒效应可广泛应用到天体运动的红移和蓝移;既然能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具体问题,还可以作为课外的一种有益补充,使得学生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引言】 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由于热运动使其发射和吸收的光谱线变宽,称为多普勒增宽,在天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光谱线的多普勒增宽已成为一种分析恒星大气及等离子体物理状态的重要测量和诊断手段。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雷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卫星,车辆等运动目标速度的监测。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查人体内脏的活动情况,血液的流速等。电磁波(光波)与声波(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是一致的。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 -V 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 -t 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1)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 -t 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2)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3)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4)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 为: 2 21 10cos -cos ααV u V u f f +? = (1) 式中f 0为声源发射频率,u 为声速,V 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 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如图1)。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α=0)以速度V 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 ? ??+?=u V f f 10 (2) 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 取正,反之取负。 若f 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 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 k =f 0/u ,由此可计算出声速 u =f 0/k 。 由(2)式可解出: ??? ? ???=1-0f f u V (3) 若已知声速u 及声源频率f 0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

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8989168.html, 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作者:胡元康 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采用简单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对多普勒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逐步推导出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为了易于理解,通过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多普勒效应;相对运动;波源频率;接收频率 引言 多普勒效应是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就是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波源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者会感到波的频率会变高或变低。例如,火车鸣笛进站时,站台上的人听到汽笛声音调变高,即频率变高;火车鸣笛而去,听到汽笛声音调变低,即频率变小。 多普勒效应中,包含三个对象:即发出波的波源、波和接收者;有三个物理量:即速度、频率和波长。为了分析方便,假设波源、接收者和波传播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选取静止的介质为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设波源运动速度为u,波源发出波的频率为f0,波长为λ0,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接收者运动的速度为υ,接收者接收频率为f',波长为λ'。在多普勒效应中,存在三种相对运动:波源静止(u=0),接收者运动;接收者静止(υ=0),波源运动;波源与接收者同时运动。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 公式推导分析 1.1 波源静止(u=0),接收者运动 这种情况,存在两种运动,即接收者靠近波源和远离波源。 (1)接收者靠近波源 此时,波以速度V在运动,在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了 f0个波走的距离为V,接收者在单位时间内向波源运动了υ的距离。也就是波相对于接收者走过了V+υ的距离,即单位时间内,越过接收者波的个数为: ■=■f0 (1) 即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f0 (2)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及应用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验:火车急速离去时,汽笛声调会低沉下去;而迎面驶来,声调则变高,这种现象物理上称之为多普勒效应,它是波动现象特有的规律. 它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于1842年首先发现的。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的共同特征,现在,此效应在激光测速、卫星定位、医学诊断、气象探测等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多普勒效应及其表达式 由于波源和接收器(或观察者)的相对运动,使观测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出现差异。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1.1.1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的普遍公式 为了方便问题的讨论 , 我们假设观测者 R 相对于介质静止 , 波源S 相对于介质以速度 v 运动 , 运动方向跟连线 SR 相垂直 , 波相对于介质的传播速度为,如图所示 以静止的观测者 R 建立静止参照系 , 运动的波源 S 建立运动 参照系 . 设波源开始时位于 S , 经过一段微小的时间后运动到 S ′处,波源在 S 处发射位相为的波的时刻 , 相对于静止参照 系 R 是, 而相对于运动参照系 S 是 ; 波源在 S ′处发射

位相为 U 的波的时刻 , 相对于静止参照系 R 是 t , 而相对于运 动参照系 S 是 t ′ . 设波源所发射的波的频率为 f , 则有 U - = 2 P f ( t ′ - ). (1) 对于观测者 , 其接收到波源所发出的位相为的波的时刻为 =+ SR /. (2) 其所接收到波源所发出的位相为 U 的波的时刻为 = t + S ′ R / . (3) 设观测者所观测到的波的频率为 f ′ , 则有 U -= 2 P f ( - ), . (4) 由 (2) 式和 (3) 式得 - = t - + ( S ′ R - SR ) /. (5) 在上如图 2, 我们在 S ′ R 上取一点 B , 使得 RS = RB , 则S ′ R - SR = S ′ B , 由于我们讨论的时间间隔很短 , 故 S ′ B 也很短 , 可以认为 SB ⊥ S ′ R , 于是有

4、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

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 多普勒效应公式在高考中不要求掌握,但掌握公式对解决相关选择题大有禆益。设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V ,波源的速度是u ,接收者的速度是v 。波的发射频率是f 。接收到的频率为f′。 1、波源不动,接收者远离波源。 波面2与接收者的追及问题。相对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等于相对位移λ。 ='V v V f f λ-= 则 '=V v f f V - ① 若波源不动,接收者靠近波源 ='V v V f f λ+= 则 '=V v f f V + ② 2、接收者不动,波源靠近接收者。 波源发出的波面间距与波源静止时波面间距不同。接收到的波长为'λ '='V f λ 'u V u f f f λλ=-=-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V f f V u - ③ 当波源远离接收者时,接收到的频率为 '=V f f V u + ④ 3、波源与接收者相向运动 '='V v V u f f λ+-= 故'=V v f f V u +-⑤ 波源与接收者相背运动 '='V v V u f f λ-+= 故'=V v f f V u -+⑥ 波源与接收者都向右运动(沿波传播方向) '='V v V u f f λ--= 故'=V v f f V u --⑦ 可见,⑦式更具一般性,①~⑥式都是⑦式的特例。①~⑥式各量都仅表示大小。⑦式各速度均包含方向,有正负。 ①式即=0u ,0v >的情况。 ②式即=0u ,0v <的情况。 ③式即0u >,0v =的情况。 ④式即0u <,0v =的情况。 ⑤式即>0u ,0v <的情况。 ⑥式即<0u ,0v >的情况。 波源波面1波面2 波面1波面2

声波多普勒效应

声波多普勒效应 学习目标: (1)知道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知道超声波及其应用。 ①知道什么是超声波及次声波。 ②了解超声波的应用。 (3)知道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知道当声源与人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人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②能定性地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能定性地判断当声源靠近或远离人时,人听到的声音频率是变大或变小。 (4)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知道利用超声波或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 重点、难点: 1、声波也有干涉和衍射的现象。 2、超声波特性与应用。 3、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因。 知识讲解: 一、声波 声波与其它机械波一样,可以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由于声波的频率较低、波长较长,声波的衍射现象比水波更为明显。 二、超声波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振动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就不能感受到,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人耳也不能感受到,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特点: 1、波由于振动频率较高,波长较短,对于一般障碍物来说,衍射现象很不明显,基本上是沿直线传播的,具有良好的直线定向传播性。 2、波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超声波应用: 超声定位:超声波的波长非常短,能够沿直线传播和反射,因而可以定向发射,根据这种特性,可以制成声呐、鱼群探测仪等仪器,确定潜艇、鱼群的位置或海底深度。 超声处理:高频的超声波具有强大的功率,一般说,超声功率与其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它在液体中传播时,会产生较大的液压冲击,根据这一个特性可以利用超声波来清洗、加工和消毒。 超声检测: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超声波在界面处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利用它的穿透能力和反射波,可以制成超声波探伤仪,用来对金属、水库堤坝等进行探伤。“超声波B型显示切面成像方法”检查人体的内部器官、组织等有无病变。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量体内血流速度,超声波还可用来进行按摩、治疗、消毒、灭菌等。 三、多普勒效应 定义:声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听到的声音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多普勒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所以称为多普勒效应。 解释: 只要声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就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当观察者向着声源靠近时,听到的声音频率就变大,而观察者是远离声源时,听到的声音频率就变小。发生多普勒效应时,声源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是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模拟实验:如下图,一队人沿街行走,观察者站在街边不动,每秒有九个人从他身边经过,这种情况下该观察者的“过人频率”是9人/秒。若观察者逆着队伍行走,每秒和观察者相遇的人数增加,也就是“过人频率”增加.反之,如果观察者顺着队伍行走,“过人频率”降低。总体上人的走动情况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观察者观察到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图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附数据处理图) (注:由于上传后文库中数据图看不清楚,须下载后才能看清楚) 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由于热运动使其发射和吸收的光谱线变宽,称为多普勒增宽,在天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光谱线的多普勒增宽已成为一种分析恒星大气及等离子体物理状态的重要测量和诊断手段。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雷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卫星,车辆等运动目标速度的监测。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查人体内脏的活动情况,血液的流速等。电磁波(光波)与声波(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是一致的。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③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④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 f = f0(u+V1cosα1)/(u–V2cosα2)(1)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f = f0(1+V/u)(2) 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f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k=f0/u,由此可计算出声速u=f0/k 。 由(2)式可解出: V = u(f/f0– 1)(3)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0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 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V-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2、超声的红外调制与接收 早期产品中,接收器接收的超声信号由导线接入实验仪进行处理。由于超声接收器安装在运动体上,导线的存在对运动状态有一定影响,导线的折断也给使用带来麻烦。新仪器对接收到的超声信号采用了无线的红外调制-发射-接收方式。即用超声接收器信号对红外波进行调制后发射,固定在运动导轨一端的红外接收端接收红外信号后,再将超声信号解调出来。由于红外发射/接收的过程中信号的传输是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它引起的多谱勒效应可忽

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计算

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计算 教科版物理选修3-4第44页第7题,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题茫然不知所措,它源于本书第2章第6节的知识,但因教材没有明确的定量地给出计算方法,学生没能理解其实质,只是简单地用公式代入数据,我想也就失去了多普勒效应定量计算的意义。 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自然满足波长、频率和波速(即)的关系。运用在多普勒效应中,只需进行相应的改动。多普勒效应涉及波源和观察者两个物体,因此也就只要对波源和观察者进行相应的改动,下面分别对波源和观察者的改动进行阐述。 1.对于波源S 它的频率等于振源的频率,与波源和观察者的运动情况无关,无需改动;波速取决于介质,也与波源的运动情况无关。要改动的只是波长了。 1.1波源静止它的波长无需改动。 1.2波源运动速度和波速同直线同方向(如图1中a所示),则波传播过程中,波长变短,变为. 1.3波源运动速度和波速同直线反方向(如图1中b所示),则波传播过程中, 波长变长,变为. 需要说明的是:(1)上面的改动与观察者的运动情况无关,改动的原理是根据波形成的机理。(2)波源运动速度是相对于介质而言的。(3)如果波源运动速度与波速 不在一条直线上,只需考虑波源速度在波速方向上的投影速度。 2.对于观察者A 波相对于观察者波长就是波源的波长,频率往往就是要求的物理量,而波速要作相应的改动,改动为相对于观察者。 2.1观察者静止波速不要作改动。 2.2观察者运动速度与波速同直线同方向(如图2中a所示),则波速相对于观察者为(-)。

2.3观察者运动速度与波速同直线反方向(如图2中b所示),则波速相对于观察者为(+)。 需要说明的是:(1)上面的改动与波源的运动情况无关。(2)观察者运动速度是 相对于介质而言的。(3)如果观察者运动速度与波速不在一条直线上,只需考虑观察者速度在波速方向上的投影速度。 有了上述波相对波源或观察者的改动,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计算就是运用而已。 例1(04江苏物理)如图3所示,声源S和观察者A都沿x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 s和v A.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v p,设v s

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康普顿效应 英文名称: Compton effect 其他名称: 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 定义:短波电磁辐射(如X射线,伽玛射线)射入物质而被散射后,除了出现与入射波同样 波长的散射外,还出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散射现象。 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康普顿效应实验原理图 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l>l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录 康普顿效应 compton effect 对康普顿散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二十年才得出正确结果。 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康普顿效应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编辑本段发现 1922~1923年康普顿研究了X射线被较轻物质(石墨、石蜡等)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种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将0.71埃的X光投射到石墨上,然后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强度。当θ=0时,只有等于入射频率的单一频率光。当θ≠0(如45°、90°、135°)时,发现存在两种频率的散射光。一种频率与入射光相同,另一种则频率比入射光低。后者随角度增加偏离增大。 康普顿效应发现过程 在1923年5月的《物理评论》上,A.H.康普顿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为题,发表了他所发现的效应,并用光量子假说作出解释。他写道(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8989168.html,pton,Phys.Rev.,21(1923)p.): “从量子论的观点看,可以假设:任一特殊的X射线量子不是被辐射器中所有电子散射,而是把它的全部能量耗于某个特殊的电子,这电子转过来又将射线向某一特殊的方向散射,这个方向与入射束成某个角度。辐射量子路径的弯折引起动量发生变化。结果,散射电子以一等于X射线动量变化的动量反冲。散射射线的能量等于入射射线的能量减去散射电子反冲的动能。由于散射射线应是一完整的量子,其频率也将和能量同比例地减小。因此,根据量子理论,我们可以期待散射射线的波长比入射射线大”,而“散射辐射的强度在原始X射线的前进方向要比反方向大,正如实验测得的那样。” 康普顿用图(见右)

普朗克公式

普朗克公式的那些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张培学号:1043011023 19世纪末,经典统计物理学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由经典的能量均分定理导出的瑞利-金斯公式在短波方面得出同黑体辐射光谱实验结果相违背的结论。同时,维恩公式则仅适用于黑体辐射光谱能量分布的短波部分。也就是说,当时还未能找到一个能够成功描述整个实验曲线的黑体辐射公式。为了解决经典物理学19世纪末面临的“紫外灾难”,普朗克吸收了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的长处,利用热力学理论和熵能关系,于1900年10月19日“猜测”出了普朗克公式,经鲁本斯实验验证完全正确,很好地解决了前人的黑体辐射理论与实验结果的矛盾。 物理学中,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英文:Planck's law, Blackbody radiation law )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这里辐射率是频率的函数: 这个函数在时达到峰值。 如果写成波长的函数,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率为 注意这两个函数具有不同的单位:第一个函数是描述单位频率间隔内的辐射率,而第二个则是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率。因而 和并不等价。它 们之间存在有如下关系: 通过单位频率间隔和单位波长间隔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函数可以相互转换: 单位表面积和单位立体角内以单位频率间隔或单位波长间隔辐射出的能量

频率赫兹 (Hz) 赫兹 波长米 (m) 厘米(cm) 黑体的温度开尔文 (K) 开尔文 普朗克常数焦耳·秒 (J·s) 尔格·秒(erg·s) 光速米/秒 (m/s) 厘米/秒 (cm/s)自然对数的底, 2.718281... 无量纲无量纲 玻尔兹曼常数 焦耳/开尔文 (J/K) 尔格/开尔 文 (erg/K) 在1900年10月19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会议上,普朗克基于一个根据实验数据猜测出来的内插公式,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 ρ= c′λ?5 e cλT?1 当时对黑体辐射实验测量工作做得较多的有鲁本斯。据说普朗克那时几乎每天下午四时都去鲁本斯家中喝咖啡,并将自己的公式与他的实验结果核对, 不符合时晚上回来再修改, 最后凑出上面这个公式在普朗克报告的当天晚上, 鲁本斯将自己的数据和这个公式作了详细比较, 发现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令人满意地相符”普朗克认识到如果仅仅把这个公式看成是侥幸揣测出来的, 那末它的价值非常有限于是他就致力于找出这个公式的真正物理意义。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普朗克于1900年12与4日向德国物理学会提出他对黑体辐射公式的理论推导。 1899年,普朗克运用经典电磁理论,研究了封闭在一个具有理想反射壁的空腔的电磁辐射,采用赫兹振子模型,由运动方程出发,导出单位体积和频率间隔的电磁辐射能和振子平均能的关系: ρ=8πυ3 3 U 接着普朗克利用热力学方法探讨上式中的U形式。以两参量的维恩公式ρ=8πυ3 c α′e?α‘T及相应的热力学关系d2S dU2=?1αU为一极限情况,以鲁本斯和库尔鲍姆的实验结果“单色辐射的强度在温度高时与温度成正比” 及相应的热力学关系d2dU2=?c U2为另一极限情况,做出了天才的猜测: 内插于两者之间正确的形式为d2S dU2=α U(β+U) 。此式积分后可得到dS dU=(αβ)[lnU?lnβ+U]。根据热力学关系dS dU=1T,立 即有U= β e?βαT?1 ,从而得到1900年10月19日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提出的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实验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 学院 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多普勒效应原理,并研究相对运动的速度与接收到频率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普勒效应,研究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其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 其机械能转化的规律。 实验仪器: ZKY-DPL-3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电子天平,钩码等。 二、实验原理 (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 的频率f为f = f0 a+V1cosal/u一V2cosa2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 则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f= f0 1+V/u 2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若f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 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 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k=f0/u由此可计算出声速 u=f0/k。由2式可解出V = u f/f0-1 3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0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 f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 屏显示V 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 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三、实验步骤 (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 1.实验仪开机后,首先要求输入室温。因为计算物体运动速度时要代入声速,而声速是温度的函数。将室T值调到实际值,按“确认”。 2.第二个界面要求对超声发生器的驱动频率进行调谐。在超声应用中,需要将发生器与接收器的频率匹配,并将驱动频率调到谐振频率f0,这样接收器获得的信号幅度才最强,才能有效的发射与接收超声波。一般f0在40KHz左右。调谐好后,面板上的锁定灯将熄灭。

12.5-多普勒效应-习题

12.5-多普勒效应-习题

12.5 多普勒效应 1.当观测者和波源之间有________________时,观测者测得的频率与波源频率________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2.当波源与观测者相对静止时,观测到的频率________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与观测者相向运动时,观测到的频率________波源的频率;当波源与观测者相互远离时,观测到的频率________波源的频率. 3.多普勒效应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测________速度,测星球靠近或远离我们的速度,测________速度.4.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波源与观测者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B.当波源与观测者运动的速度相同时,不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C.只有机械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D.只要波源运动,就一定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保持不变 B.要发生多普勒效应,波源和观测者间必

须有相对运动 C.只有声波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D.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都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6.当火车进站鸣笛时,我们在车站听到的音调( ) A.变低 B.不变 C.变高 D.不知声速和火车车速,不能判断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C.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测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2.如图1,由波源S发出的波某一时刻在介质平面中的情形,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设波源频率为20 Hz,且不运动,而观测者在1 s 内由A运动到B,观测者接收到多少个完全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