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20.《秋水》(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

....(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所著。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②野语有之曰()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④我之谓也()

二、综合园地

6. 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以为莫己若者②指九天以为正兮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终老不复取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9. 下列各句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是社稷之臣也

D.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己任

B.少.仲尼之闻

C.而轻.伯夷之义者

D.泾流之大.

11.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50字左右)

20.《秋水》1.A“径流”应写作“泾流”。2.B“少仲尼之闻”的“闻”应该是“学问,学识”。 3. A注意句式特点和“难穷”的理解。4. 道家《庄子》《庄子》又叫《南华经》,是由庄周

和他的门人所著。全书现存三十三篇。5. 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在

意义。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望洋兴叹贻笑大方7. B“莫己若”与“何陋之有”均为宾语

前置。8.B ②“正”通“证”④“取”通“娶”9.A A项是被动句,其余为判断句。10.D A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指美好的事物。B项“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C项“轻”

形容词意动用法。11. 可联系当时情景写出海神的谦虚、博大的胸襟。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平凉十中 八 年级 语文 教学设计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第一课时 主备人: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积累掌握“苍劲、眺望、亭台楼阁、目眩神迷”等词语。 2.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山》。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生字积累.... 驿道(...y .ì).. 草甸(...di ..à.n .). 矗立(...ch ..ù)闸口(.....zh ..á).. 徘徊(...p .á.i hu ...á.i .). 翡翠(...f .ě.i .). 掺入(...ch ..ā.n .). 砚池(...y .à.n .)蘸到(....zh ..à.n .). 渠水(...q .ú).. 3.词语释义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教师明确: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流过丽江的经过。 2.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教师明确: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 3.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一滴水”的来历及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 第二部分(4-9):“一滴水”流到丽江古城前的所见。 第三部分(10-14):“一滴水”流过丽江古城的所见。 第四部分(15-16):“一滴水”流出丽江古城,跃入江流。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明确: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 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 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教师明确: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并有重点地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内容上体现出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重点突出的特点。 3.文章从“一滴水” 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展现“一滴水”的旅行所见 六、课堂检测 驿道( ) 草甸( ) 砚池( ) 蘸到( ) 模样( ) 翡翠( ) 眺望( ) 擦拭( ) 硕大( )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中的优美语句。 2.完成配练1-4题。

秋水练习附答案

本练习附带答案,答案为白色文 字,全选文本,改成黑色即可 高二《秋水》练习答案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共36分,1空1分) 1、百川灌河.( 黄河 ) 2、泾流.. 之大( 直通的水流 )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这个时候 ) 4、东面.而视( 面对着,面向 ) 5、不见水端. ( 边际、末端 ) 6、始.旋.其面目..( 才 ) ( 掉转、转变 ) ( 脸面、面貌 ) 7、望洋..向若.( 抬头仰视的样子 ) ( 海神的名字 ) 8、野语.. 有之曰( 俗语 ) 9、始.吾弗信……则殆. 矣( 开始 ) ( 危险 ) 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 ( 谈论 ) 10、乃知尔丑..( 你的 ) ( 鄙陋、低劣 ) 11、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参与 ) 12、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满溢 ) 13、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减少 ) 14、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 觉,影响 ) 15、不可为量.数.( 指斗、斛一类的量器 ) ( 计算 ) 16、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为多 ) 17、不似礨空.. 之在大泽乎 ( 蚁穴 ) 18、计中国...之在海内..( 谋算、考虑 ) ( 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中原大地 ) ( 古人以为九州之外是四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9、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细小的米粒 ) ( 大粮仓 ) 20、号.物之数.谓之万( 称呼 ) ( 数目 ) 21、人处.一焉( 占有,据有 ) 22、舟车之所通..( 通行的地方 ) 23、伯夷辞. 之以为名( 辞让 ) 2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先前,刚才 ) 二、指出加点字活用情况,并解释(共8分,1空1分) 1、秋水时.至( 名作状 ) 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 行( 名作状 ) 向东 3、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 ) 以……为少,以……为轻 4、今我睹子之难穷. 也( 形作动 ) 走到尽头 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4分,1空1分) 1、不辩. 牛马( 同“辨”,辨认 ) 2、拘于虚.也( 同“墟”,指所居之处 ) 3、豪.末之在于马体( 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 4、人卒. 九州( 同“萃”,聚集 ) 四、解释下面加点虚词(11分,1空1分)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 ) 2、乃. 知尔丑( 才 ) 3、野语有之.曰( 代词,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这句野语 ) 4、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结构助词,的 )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把……看作 ) 6、伯夷辞之以为..名( 把……作为 ) 7、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认为 ) ( 表并列 ) 8、顺流而. 东行,至于北海 ( 表修饰 ) 9、不知何时止而. 不盈( 表转折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共41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8分) 听说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啊。(句式填写3,百1,莫1,若1,倒装翻译1,判断翻译1)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句式填写1,长1,大方之家1,被动翻译1)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被动句 ) ( 判断句 )(10分) 对井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是(由于它的眼界)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它谈论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被生存的时令所局限。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句式填空2,语1,拘1,虚1,笃1,时1,曲士1,被动翻译1,判断翻译1) 4、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介词结构后置句 )(3分)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大海更广大的。(句式填写1,莫1,倒装翻译1) 5、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7分)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认为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句式填空1,方1,存1,少1,奚以1,自多1,被动翻译1) 6、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9分) 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这两个人(伯夷,仲尼)的自我满足,不正很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辞1,以为1,名1,语1,博1,自多1,尔1,向1,自多于水1)

《秋水》中考试题集解析

秋水 (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答案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 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二)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译文: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译文: 4.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 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 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答案:1.①同(通)“辨”,分辨。②尽头。③长久,永远。2.B 3.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时到来,众 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②听到了上百条(不少)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4.C 5.可能的感受:①现有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②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着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着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 ..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 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 (”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芦花鞋》教学设计

20*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2.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3.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少,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掌握,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走近人物,感受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幸福,形成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3.表达运用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章节,把握细节并能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能结合课文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谣导入。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谣,请大家仔细倾听。 (2)播放音频,同时出示歌词。 南山脚下一缸油,树头挂网枉求虾, 姑嫂两个赌梳头。泥里无金空拨沙。 姑娘梳成盘龙髻,刺槐树里栽枸橘,

嫂嫂梳成羊兰头。几时开得牡丹花? (3)师:多么有意思的歌谣啊!这两首歌谣是老师从一对兄妹那儿学来的,这对兄妹是谁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课件出示《青铜葵花》这本书) (4)生齐读书名。 2.了解概括。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简介主要内容。 师述:一次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简介人物。 ①师引导: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示例:青铜和葵花。 ③走近青铜。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大麦地,青铜一家就生活在大麦地村,那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芦苇荡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逃离了火海,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说话流利的青铜一夜之间竟成了一个听得见别人说话,却再也说不出话来的哑巴…… b.师指名读。 c.师引导:同学们,变成哑巴对于青铜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 d.师小结:苦难降临在青铜身上,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 ④走近葵花。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葵花三岁那年,妈妈离开了人世,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葵花的爸爸是一名雕塑家。他最喜欢灿烂的葵花。那年葵花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里。爸爸常常背着画夹,划着小船去成片的葵花田边画画。有一回,他为了捞起河里的一张画,落水淹死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 b.听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20.《秋水》(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 ....(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所著。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②野语有之曰()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④我之谓也() 二、综合园地 6. 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以为莫己若者②指九天以为正兮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终老不复取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9. 下列各句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是社稷之臣也 D.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己任 B.少.仲尼之闻 C.而轻.伯夷之义者 D.泾流之大. 11.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50字左右) 20.《秋水》1.A“径流”应写作“泾流”。2.B“少仲尼之闻”的“闻”应该是“学问,学识”。 3. A注意句式特点和“难穷”的理解。4. 道家《庄子》《庄子》又叫《南华经》,是由庄周 和他的门人所著。全书现存三十三篇。5. 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在 意义。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望洋兴叹贻笑大方7. B“莫己若”与“何陋之有”均为宾语 前置。8.B ②“正”通“证”④“取”通“娶”9.A A项是被动句,其余为判断句。10.D A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指美好的事物。B项“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C项“轻” 形容词意动用法。11. 可联系当时情景写出海神的谦虚、博大的胸襟。

《秋水》配套练习及答案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以及文意理解: 1、庄子,名,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 的思想,后世并称“”。课文选自《··》 2、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水》中所说的“三王五帝”,三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帝指__________,颛顼,帝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文章的积极意义是,文章的局限性在于。 二、词语解释的归类: (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_____通_____,_________。 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_____通_____,__________。 7、人卒九州:_____通_____,__________。 8、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_____通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写出活用方法和意义: 9、秋水时至:_____,,___ _______。 10、顺流而东行:_____,,___ _______。 11、东面而视:_____,,___ _______。 1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13、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_____,,___ 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 ________。 15.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_______ ________。16.计中国之在海内:_______ ________。 17.望洋兴叹:_______ 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___ 19.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 ____ 2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_______ ___ 21.拘于虚也:__________ 2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3.方存乎见少:__________ 24.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也: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5.今尔出于崖涘,乃知尔丑:_____ __ ___ 2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________ __

传统文化教案20课汉服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20课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 难点: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 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 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 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 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 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 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 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三、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 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 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 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四、拓展思维:

《秋水》加点字练习及答案

秋水 秋水时(名作状,按时)至,百川灌河。泾流(直通的水流)之大,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语词,无意义)河伯欣然(……的样子)自喜,以(把)天下之美为(看成)尽在己。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状语)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表修饰)视,不见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才)旋(调转,此指改变)其面目(神情),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表修饰连词)叹曰:“野语有之(这样)曰:‘闻道百(句式: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者(句式:宾前),我之谓也(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再说)我尝闻少(意动,以……为少)仲尼之闻而轻(意动,以……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之(取独,无意义)难穷(浩瀚无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被动)。”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句式:省略、介后),拘于虚也(句式:被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句式同前)今尔出于崖涘(句式:介后),观于(到)大海,乃(才)知尔(你的)丑,尔将可与(句式:宾前)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句式:介后),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用)量数(计算)。而吾未尝以(凭借)此自多(形作动,夸耀)者,自以(知道)比形(生成形态)于天地(句式:介后),而受气于阴阳(句式:介后)。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取独)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句式:被动),又奚以(凭借)自多(句式:宾前)?计(考虑)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旷野)乎?计中国之(取独)在海内,不似稊米(细小的米粒)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之)。人卒(聚集)九州,谷食之(取独)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天下)以为( 凭借……获得)名,仲尼语(谈论)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 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秋水》 精选重点知识点汇总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 ..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 ..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秋水阅读练习》答案

《秋水阅读练习》答案: 1、周战国道老子老庄《庄子·外篇》 2、欣然自喜望洋兴叹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 鸡游刃有余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学步邯郸等等 3、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尧舜 5、“辩”同“辨”,辨认 6、“虚”同“墟”,所居之地 7、“卒”同“萃”,聚集 8、“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9、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10、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11、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着,面向 12、少,形容词意动,以……为少;轻,形容词意动,以……为轻 14、大道之家,指有很高学识的人 15、长江黄河 16、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17、连绵词,指抬头仰视的样子 18、危险19、掉转20、尽,指走到尽头 21、约束,局限2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谈,说 23、正 24、称呼;占有,据有25、才 26、先前,刚才27、鄙陋,低劣 28、满足29、觉,影响 30、超过 三、1、知道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宾语前置;判断句) 2、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了。(被动句) 3、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被所受的教养给束缚了。(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 4、我正想自己的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满足呢?(宾语前置) 5、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得美名,孔子以谈论天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这些就是他们的自我显扬,不正如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四、1.B 2.D 3.C 4.D 五、寓言援譬设喻具体形象河伯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及时发现的话,是很危险的,会贻笑大方。海神对河神的评价是“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事物的相对性,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用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 人的认识会受到环境、时间、教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秋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秋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作者庄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 (2)庄子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3)秋水指“清澈的眼波”,水,这里指秋天的洪水。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C) A、泾流(jìng)殆(dài) B、渚崖(zhù)睹(dǔ) C、仲尼(zhòng)矣(sì) D、伐纣(zhòu)伯夷(yì)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aì)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百川灌河(注入)两矣渚崖(俟: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 欣然自喜(喜悦)至于北海(到达) 东面而视(向东望去)不见水端(尽头) 望洋向若而叹曰(叹息)(望洋:迷茫直视的样子)旋其面目(转变态度) 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天下的美景看作完全存在于自身) 于是焉(在这个时候)秋水时至(按季节到来)泾流之大(泾流:直流,通流河面宽广) 4、翻译下列句子。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河伯欣然自喜 于是河神很喜悦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5)望洋向若而叹曰 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7)顺流而东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8)河伯始旋其面目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 (9)两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10)少仲尼之闻 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 5、默写 (1)《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第20课 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第20课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十堰市第十八中学王友权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 (2)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 (3)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 (1)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重点】 对美苏冷战过程的大致了解。 【教学难点】 分析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冷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自主学习】 1、出台的时间:年3月。 2、主要内容: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3、意义:标志着美国推行的开始。 4. 本质: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合作探究】 二战后的美国为什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二、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对峙) 【自主学习】 1、美国方面:实施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为稳定和复兴欧洲,美国政府推出了“”。 2、苏联方面: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联合东欧先后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形成了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建立的时间是:年4月;华约建立的时间是年5月。 【合作探究】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练习 1、庄子,名,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 的思想,后世并称“”。课文选自《··》 2、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水》中所说的“三王五帝”,三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帝指__________,颛顼,帝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文章的积极意义是,文章的局限性在于 。 一、词语解释的归类: (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_____通_____, _________。 6 、泾流之大:_____通_____,__________。 7、人卒九州:_____通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写出活用方法和意 义: 9、秋水时至:_____,,___ _______。 10、顺流而东行:_____,,___ _______。 11、东面而视:_____,,___ _______。 1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 ___ 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 ________。 15..百川灌河_______ ________。 16.计中国之在海内:_______ ________。 17 始旋其面目_______ ________。 18 .至于北海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认。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3.至于北海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慷慨,不吝啬。5.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东面而视面向,面朝 2.名作状 (1)秋水时至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向东

3.形容词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小看 (2)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轻视 4.形容词作名词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 四、一词多义 1.见 (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 2.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己若动词,比得上 3.始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2)始吾弗信开始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动词,听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见闻,学识5.之 (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仲尼之闻助词,的

(4)两涘渚崖之间助词,的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6)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 (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助词,的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助词,的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的 6.于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宾语前置句 (1)我之谓也(“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我谓也”。)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3)东面而视(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3.定语后置 (1)闻道百(即“闻百道”) 4.省略句 (1)百川(于)灌河(省略介词“于”) (2)(河伯)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河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20课《肥皂泡》新版教案

20肥皂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2个字。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廊、仰、越、若”等生字。 2、学会运用一连串动词,把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 3、通过细致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品味作者描写泡泡语言的生动优美。 4、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一连串动词,把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通过细致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肥皂水等吹泡泡的工具。学生:预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玩过什么游戏?你们喜欢吹泡泡吗?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吹肥皂泡,那美丽有趣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快乐,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欣赏冰心笔

下如诗如画的肥皂泡。(师板画泡泡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指导观 察“皂”字是怎样组成的,什么结构?并用眼睛记住它) 2.出示生字。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都读正确了吗?(出示课文词语,生字变色,加点词是易读错字和多音字) 廊子若是娇软薄.球颤巍巍山巅婴儿希望 木碗透明扯成仰望越过和.弄和.弄蘸.上黏.稠散.裂 3.开火车认读。易读错的词的多读几遍。 4.作者主要写了关于肥皂泡的几件事?(指名分段读课文,让每个孩子读完后概括自己所读段落的内容)教师相机板书:做吹想【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是否正确读准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用小标题方式概括课文每段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学习第三段做泡泡学用连续动词 1.默读第3自然段(按课文填空) 先.把()放在()里,再.()上点(),(), 然后 ....用一支(),()上肥皂水,慢慢地()成泡,最后轻轻地一(),那球儿便从管上()了下来,在空中()。若用()轻轻地(),有时能飞得很高。 2.根据所填的字词,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把做泡泡的过程写具体的?副板书:先……然后……再……连续动词 3.(只出示连接词和所有动词)谁能根据这些动词把做泡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 一、选择填空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泾jīng 涘yǐ渚zhǔ B.泾jìng 涘sì渚zhě C.泾jīng 涘sì渚zhǔ D.泾jìng 涘 yǐ渚zh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东面.而视 B、秋水时.至 C、顺流而东.行 D、东.面而视 3、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 ..鸱得腐鼠 B、发于.南海止于.北海 ..惠子恐于是 C、惠子相.梁欲代子相. D、子知之.乎仰而视之.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而或长烟一空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 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参考答案】 一、1、C 2、A 3、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鸡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邯郸学步等等 二、1、C 2、B 3、C 4、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