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

一、选择填空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泾jīng 涘yǐ渚zhǔ B.泾jìng 涘sì渚zhě

C.泾jīng 涘sì渚zhǔ D.泾jìng 涘 yǐ渚zh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东面.而视

B、秋水时.至

C、顺流而东.行

D、东.面而视

3、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

..鸱得腐鼠 B、发于.南海止于.北海

..惠子恐于是

C、惠子相.梁欲代子相.

D、子知之.乎仰而视之.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而或长烟一空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 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参考答案】

一、1、C 2、A 3、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鸡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邯郸学步等等

二、1、C 2、B 3、C 4、A

《马说》中考试题集

2004河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B.策之不以其道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C.呜之而不能通其意D.执策而临之 政通人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9.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18.A19.①④/②③或:②③/①④20.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 求它日行千里呢?21.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铜仁 阅读《马说》一文,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策: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4分)

秋水练习附答案

本练习附带答案,答案为白色文 字,全选文本,改成黑色即可 高二《秋水》练习答案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共36分,1空1分) 1、百川灌河.( 黄河 ) 2、泾流.. 之大( 直通的水流 )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这个时候 ) 4、东面.而视( 面对着,面向 ) 5、不见水端. ( 边际、末端 ) 6、始.旋.其面目..( 才 ) ( 掉转、转变 ) ( 脸面、面貌 ) 7、望洋..向若.( 抬头仰视的样子 ) ( 海神的名字 ) 8、野语.. 有之曰( 俗语 ) 9、始.吾弗信……则殆. 矣( 开始 ) ( 危险 ) 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 ( 谈论 ) 10、乃知尔丑..( 你的 ) ( 鄙陋、低劣 ) 11、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参与 ) 12、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满溢 ) 13、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减少 ) 14、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 觉,影响 ) 15、不可为量.数.( 指斗、斛一类的量器 ) ( 计算 ) 16、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为多 ) 17、不似礨空.. 之在大泽乎 ( 蚁穴 ) 18、计中国...之在海内..( 谋算、考虑 ) ( 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中原大地 ) ( 古人以为九州之外是四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9、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细小的米粒 ) ( 大粮仓 ) 20、号.物之数.谓之万( 称呼 ) ( 数目 ) 21、人处.一焉( 占有,据有 ) 22、舟车之所通..( 通行的地方 ) 23、伯夷辞. 之以为名( 辞让 ) 2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先前,刚才 ) 二、指出加点字活用情况,并解释(共8分,1空1分) 1、秋水时.至( 名作状 ) 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 行( 名作状 ) 向东 3、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 ) 以……为少,以……为轻 4、今我睹子之难穷. 也( 形作动 ) 走到尽头 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4分,1空1分) 1、不辩. 牛马( 同“辨”,辨认 ) 2、拘于虚.也( 同“墟”,指所居之处 ) 3、豪.末之在于马体( 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 4、人卒. 九州( 同“萃”,聚集 ) 四、解释下面加点虚词(11分,1空1分)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 ) 2、乃. 知尔丑( 才 ) 3、野语有之.曰( 代词,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这句野语 ) 4、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结构助词,的 )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把……看作 ) 6、伯夷辞之以为..名( 把……作为 ) 7、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认为 ) ( 表并列 ) 8、顺流而. 东行,至于北海 ( 表修饰 ) 9、不知何时止而. 不盈( 表转折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共41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8分) 听说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啊。(句式填写3,百1,莫1,若1,倒装翻译1,判断翻译1)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句式填写1,长1,大方之家1,被动翻译1)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被动句 ) ( 判断句 )(10分) 对井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是(由于它的眼界)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它谈论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被生存的时令所局限。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句式填空2,语1,拘1,虚1,笃1,时1,曲士1,被动翻译1,判断翻译1) 4、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介词结构后置句 )(3分)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大海更广大的。(句式填写1,莫1,倒装翻译1) 5、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7分)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认为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句式填空1,方1,存1,少1,奚以1,自多1,被动翻译1) 6、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9分) 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这两个人(伯夷,仲尼)的自我满足,不正很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辞1,以为1,名1,语1,博1,自多1,尔1,向1,自多于水1)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品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溢出来;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会减少而流尽;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念会被别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秋水》中考试题集解析

秋水 (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答案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 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二)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译文: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译文: 4.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 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 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答案:1.①同(通)“辨”,分辨。②尽头。③长久,永远。2.B 3.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时到来,众 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②听到了上百条(不少)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4.C 5.可能的感受:①现有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②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作者:简单 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 (三)(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不能通其意()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 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三)(11分)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20.《秋水》(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 ....(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所著。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②野语有之曰()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④我之谓也() 二、综合园地 6. 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以为莫己若者②指九天以为正兮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终老不复取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9. 下列各句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是社稷之臣也 D.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己任 B.少.仲尼之闻 C.而轻.伯夷之义者 D.泾流之大. 11.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50字左右) 20.《秋水》1.A“径流”应写作“泾流”。2.B“少仲尼之闻”的“闻”应该是“学问,学识”。 3. A注意句式特点和“难穷”的理解。4. 道家《庄子》《庄子》又叫《南华经》,是由庄周 和他的门人所著。全书现存三十三篇。5. 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在 意义。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望洋兴叹贻笑大方7. B“莫己若”与“何陋之有”均为宾语 前置。8.B ②“正”通“证”④“取”通“娶”9.A A项是被动句,其余为判断句。10.D A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指美好的事物。B项“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C项“轻” 形容词意动用法。11. 可联系当时情景写出海神的谦虚、博大的胸襟。

高一语文秋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语文秋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出差订酒店就用趣出差,单单有返现,关注微信小程序或下载APP立即领取100元返现红包 高中语文教案是语文老师做好教学的关键,为帮助各位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秋水课文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秋水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

《秋水》配套练习及答案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以及文意理解: 1、庄子,名,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 的思想,后世并称“”。课文选自《··》 2、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水》中所说的“三王五帝”,三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帝指__________,颛顼,帝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文章的积极意义是,文章的局限性在于。 二、词语解释的归类: (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_____通_____,_________。 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_____通_____,__________。 7、人卒九州:_____通_____,__________。 8、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_____通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写出活用方法和意义: 9、秋水时至:_____,,___ _______。 10、顺流而东行:_____,,___ _______。 11、东面而视:_____,,___ _______。 1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13、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_____,,___ 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 ________。 15.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_______ ________。16.计中国之在海内:_______ ________。 17.望洋兴叹:_______ 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___ 19.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 ____ 2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_______ ___ 21.拘于虚也:__________ 2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3.方存乎见少:__________ 24.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也: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5.今尔出于崖涘,乃知尔丑:_____ __ ___ 2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________ __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秋水》原文和译文(全)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

(完整版)《马说》中考题集锦

《马说》中考题集锦 (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加下划线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二)(9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

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泰州A)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加下划线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秋水》加点字练习及答案

秋水 秋水时(名作状,按时)至,百川灌河。泾流(直通的水流)之大,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语词,无意义)河伯欣然(……的样子)自喜,以(把)天下之美为(看成)尽在己。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状语)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表修饰)视,不见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才)旋(调转,此指改变)其面目(神情),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表修饰连词)叹曰:“野语有之(这样)曰:‘闻道百(句式: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者(句式:宾前),我之谓也(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再说)我尝闻少(意动,以……为少)仲尼之闻而轻(意动,以……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之(取独,无意义)难穷(浩瀚无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被动)。”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句式:省略、介后),拘于虚也(句式:被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句式同前)今尔出于崖涘(句式:介后),观于(到)大海,乃(才)知尔(你的)丑,尔将可与(句式:宾前)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句式:介后),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用)量数(计算)。而吾未尝以(凭借)此自多(形作动,夸耀)者,自以(知道)比形(生成形态)于天地(句式:介后),而受气于阴阳(句式:介后)。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取独)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句式:被动),又奚以(凭借)自多(句式:宾前)?计(考虑)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旷野)乎?计中国之(取独)在海内,不似稊米(细小的米粒)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之)。人卒(聚集)九州,谷食之(取独)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天下)以为( 凭借……获得)名,仲尼语(谈论)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 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最新《马说》中考试题集

广西秦州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2)以中有足乐者 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介:披上战甲。○2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秋水阅读练习》答案

《秋水阅读练习》答案: 1、周战国道老子老庄《庄子·外篇》 2、欣然自喜望洋兴叹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 鸡游刃有余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学步邯郸等等 3、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尧舜 5、“辩”同“辨”,辨认 6、“虚”同“墟”,所居之地 7、“卒”同“萃”,聚集 8、“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9、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10、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11、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着,面向 12、少,形容词意动,以……为少;轻,形容词意动,以……为轻 14、大道之家,指有很高学识的人 15、长江黄河 16、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17、连绵词,指抬头仰视的样子 18、危险19、掉转20、尽,指走到尽头 21、约束,局限2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谈,说 23、正 24、称呼;占有,据有25、才 26、先前,刚才27、鄙陋,低劣 28、满足29、觉,影响 30、超过 三、1、知道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宾语前置;判断句) 2、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了。(被动句) 3、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被所受的教养给束缚了。(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 4、我正想自己的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满足呢?(宾语前置) 5、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得美名,孔子以谈论天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这些就是他们的自我显扬,不正如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四、1.B 2.D 3.C 4.D 五、寓言援譬设喻具体形象河伯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及时发现的话,是很危险的,会贻笑大方。海神对河神的评价是“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事物的相对性,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用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 人的认识会受到环境、时间、教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 形声。

《马说》中考试题集

铜仁 阅读《马说》一文,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 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4分) 6、这篇文章里有的句子已成为广为淬的格言,请你把它写出来。 格言:(2分) 绍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食: 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福州 )阅读《马说》,完成6—10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秋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秋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作者庄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 (2)庄子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3)秋水指“清澈的眼波”,水,这里指秋天的洪水。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C) A、泾流(jìng)殆(dài) B、渚崖(zhù)睹(dǔ) C、仲尼(zhòng)矣(sì) D、伐纣(zhòu)伯夷(yì)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aì)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百川灌河(注入)两矣渚崖(俟: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 欣然自喜(喜悦)至于北海(到达) 东面而视(向东望去)不见水端(尽头) 望洋向若而叹曰(叹息)(望洋:迷茫直视的样子)旋其面目(转变态度) 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天下的美景看作完全存在于自身) 于是焉(在这个时候)秋水时至(按季节到来)泾流之大(泾流:直流,通流河面宽广) 4、翻译下列句子。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河伯欣然自喜 于是河神很喜悦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5)望洋向若而叹曰 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7)顺流而东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8)河伯始旋其面目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 (9)两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10)少仲尼之闻 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 5、默写 (1)《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