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在新课改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在新课改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及其探究来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来合理的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途径,

初中生物新课改论文-论教改后的初中生物教学

初中生物新课改论文-论教改后的初中生物教学 内容摘要: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新课改新教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首先,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08T16:37:18.640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高菊萍[导读]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河北省永年县第十四中学高菊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新的问题。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对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的简单认识,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初中生物出现问题引导策略 一、课改实践中的问题1.课堂驾驭难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就有活动项目66个,即探究6、实验8个、演示实验4个、调查3个、设计1个、模拟制作1个、课外实验5个、进一步探究5个、技能训练8个、观察与思考9个、资料分析7个。要使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大班额的班级此现象更加严重。 2.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的等待,过分放任学生;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3.教师“角色”的错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凸现学生主体,以为要把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 “ 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二、引导策略1.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1.1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1.2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1.3制定相应的规则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2. 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2.1找准讨论的“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昼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2.2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 3.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不仅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从中特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既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是时代的要求。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学生。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根本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构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应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基础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加强普及意识。基础教育不能太强化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份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要使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2、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的要求应该多样化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先天遗传的智力水平、后天发展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进行组织教学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对认知结构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物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奉献真理,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探求者。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要重视整体性原则,做到师生互动,这就是说既要以教师为主导,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不能偏颇。以教师为主导,要求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0-03-09T17:02:18.217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齐方祥[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理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恐怕难以估计齐方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摘要】在面对21世纪的新课改中,应注重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研究。本文主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探索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注重学习物理动机培养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最后提出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培养物理能力。【关键词】物理教学;动机;方法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21st century should be focusing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of exploration and stud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explore aspects of research, first introduced the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motivation to study physics, then introduced the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physic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oncludes with the use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 physical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teaching; motivation; method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理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恐怕难以估计。然而在现今中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因为其在中考中相对分值的减少,而在人们心目中对它形成了一种中学物理是“小科”的认识,使本来认为物理这门课程难学好的境况雪上加霜了。我们应该注重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研究。 1注重学生物理动机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尤其当学生不存在智残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大。大量的研究发现,物理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物理行为和学业成就。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几种常见措施有: 1.1运用电化教学培养学习动机:教学上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培养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教学“电流的定义”,即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一节,由于“电荷”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单凭教师讲,学生想象,概念就难以建立。但如果利用电化教学,开始就可以介绍“人流”、“车流”、“水流”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一幅幅的感性画面后,屏幕上则出现一个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接成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灯亮了。灯为什么会亮?自然会想到“电流”,然后屏幕上就出现一个模拟电路,电路上的电荷一个个定向从电源正极出发流向电源负极。这样看不见到“看见”电流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1.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动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这一阶段,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习化难为易,必须精心设计一系列“高而可攀问题”如在教学“机械效率”一节时:①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三者间关系怎样?②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数值有什么特点,它有没有单位,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独立思考,想一想,议一议。学生出于对问题好奇,发生疑问,总想得知而后快,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 1.3开展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把一个班同学分成几组,每次提问都由学生抢答,答对了就给该组同学加分,答错了就扣分,给每一组表现踊跃的同学加分。这样学生获得成就和荣誉的动机表现更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上课专心听讲,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时,就会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2.1设疑激趣,趣生趣: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的艺术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思路,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 2.2情感激趣: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 2.3利用迁移,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将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其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都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兴趣发展的基础。 3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培养物理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来提高学生物理能力。我们不妨从下面几点作一些尝试: 3.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增强学生观察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比如,在教学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抽象的概念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城市风光图,然后提问。 3.2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控制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实验课上,学生要大胆设想,大胆实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实事求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3通过习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来探索问题的结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应用物理规律处理物理习题时,可以根据内容选择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08T10:27:50.88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袁玉阔[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袁玉阔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目标,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是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不顾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考试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教师的职责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到底要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过分强化选拔功能,有时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摘要:过去的陈旧教学观念一直在束缚着广大的中学教师,教师无论从备课、授课还是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课堂考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大都注重优等生,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智能差异,致使教师总是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做文章,结果尖子生营养不良,落后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主要弊端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总是“一刀切”,没有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物理;措施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实施,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能进入初中学习,只是由于原来小学生的学习,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说,都还远远不够,所以学生的个性智能差异在小学阶段不是特别明显。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到了初中之后,学习的课程明显增多,很多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这种变化,有些原来学习不错的同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滑坡,究其原因,那就是学生的个性智能在学习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其差异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尤其是进入初三之后,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这种繁重的学习任务给吞噬了,再加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

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不高,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有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就要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地实施教学和辅导。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符合目标教学理论。布鲁姆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加注重“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得到激励。分层教学符合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别差异”。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的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常反思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有大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二、提高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完整版

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 念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 一、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