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2023年高一历史上半期月考测验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安徽2023年高一历史上半期月考测验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

D.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实行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说明礼乐制度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C项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 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

B. 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C. 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

D. 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答案】C

【解析】

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巩固了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C。“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所以B错误。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D错误。

选择题

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

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 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

B. 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见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之下,中央权力相对较小,而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士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缴纳赋税、朝觐述职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朝中央地域的大小,也没有与西周的分封制疆域相对比,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战争问题,所以分封制就不能体现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B错误。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与材料不相符,D错误。

选择题

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选择题

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飤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信息主要是:

A.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答案】A

【解析】材料“海内皆臣”反映了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疆土辽阔,臣民众多,故B错误;“海内皆臣”并不能体现交通发达,水陆并用,故C错误;“海内皆臣”也没有反映法律严苛,覆盖全国,故D错误。故选A。

选择题

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唐代的三公九卿,②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③是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④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选择题

相较于夏商周,大一统国家的显著不同是

A. 地理环境

B. 生产方式

C. 国民构成

D. 制度特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现国家大一统,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正确;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国民构成不是大一统国家相较于夏商周的显著不同,排除ABC。

选择题

秦朝的中央官职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特征是

A.职位细化,各司其职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九卿属于行政机构,但是其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D符合题意。选项A、B 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

选择题

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

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答案】C

【解析】

根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制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C项正确;材料无关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科举制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用做官控制知识分子,不能说明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解析】

根据材料“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 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等信息可知,宋太祖这样做是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对应试举人有所偏私,形成师生关系,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中的诏令旨在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选项正确;材料“不得称呼考官为恩”可知,宋太祖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而不是针对丞相,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宋太祖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而颁布的诏令,没有体现科举的制度化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防止形成师生关系而结党营私的问题,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选择题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

选择题

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答案】C

【解析】

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

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

选择题

有学者讲二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十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送进宫甲,再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批好拿出去,这便足正式的谕旨。”据此可知,明代

A. 皇帝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

C. 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D.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内阁大学士先看奏章,然后写好票拟即自己的处理意见,最终由皇帝批红决定。由此可知决策权最终在皇帝手中,所以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故B项正确。内阁仅有票拟权,决定权最终在皇帝手中,但材料并未强调官员的唯命是从,故A项错误;材

料主要强调内阁制度加强了皇权,没有涉及中枢机构的健全,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干主旨是内阁制强化皇权,并不是明朝政治体制的僵化,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行政中枢发生变化

D. 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图一的宝钞发行机构是中书省;图二的发行机构是户部,这主要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关,C

选项符合题意。仅从纸币的发行机构来看是不能得出明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中叶以后,B选项排除。明朝赋税制度的调整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等有关,D选项排除。

选择题

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这一变化说明

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

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答案】A

【解析】

根据清前期设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对比明代三司分理地方事务,可知清代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督抚加强了对府州县的监督、控制,不是取消了府州县,排除B项;清朝前期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

C项与史实不符;通过督抚制度,清朝前期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D 项错误。

选择题

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设立了

A. 内阁

B. 殿阁大学士

C. 锦衣卫

D. 东厂、西厂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太祖疲于处理国事,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不是明太祖,故A项错误;锦衣卫不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是监察特务机构,故C项错误;东厂、西厂也是宦官特务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选择题

谚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

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 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

B. 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答案】A

【解析】

A项中的各顾各,各叫各说明小农户家庭之间彼此无联系,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故选A;B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时节气的重要性,强调因时制宜,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项说的是育苗的重要性,也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D强调的是水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

选择题

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 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 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选择题

古希腊学者伊索克拉底说:“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在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不能体现民意

B.民众决策具有情绪化特征

C.公民决策缺乏制度保障

D.公民的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在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可知,当时雅典民众决策具有主观随意性,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故选B项;雅典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A项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公民想法和态度的不稳定等问题,不能证明公民参政能力的提高,排除D项

选择题

伯利克里声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默默无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政治生活与经济无关

B.形成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模式

C.充分实践了主权在民

D.国家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根据“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默默无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注重保护任何公民的政治权利,故选D项;民主政治生活与经济息息相关,排除A项;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排除B项;古代雅典的妇女、奴隶、外邦人不能参与政治生活,排除C项。

选择题

公元前420年以后,哲人苏格拉底开始鼓吹国家应当由精英统治。大约与此同时,著名政治家阿克比阿德斯也公开宣称,“关于这种公认愚笨的制度,我没有任何新东西可说”。这说明当时雅典

A. 民主政治逐渐进入“黄金时代”

B. 存在质疑“人民主权”的声音

C. 政治家施政已经抛弃正义原则

D.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精英统治”“关于这种公认愚笨的制度,我没有任何新东西

可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家认为这不是一种聪明的制度,综合两者可以得出两人都对人民主权有所质疑。故答案为B项。A项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时间为公元前443 年至公元前429 年是,不符合材料所示是公元前420 年,排除;C项材料只说政治家对民主政治质疑,而非施政时抛弃正义原则,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的政治权力问题,排除。

选择题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阿拉克萨哥拉斯、雕刻家菲迪亚斯和“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等,都来自外邦。据此可知,此时的雅典

A. 人文思想广为流传

B. 公民与非公民区别消失

C. 社会氛围较为宽松

D. 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伯利克里改革。由材料可知,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外邦人愿意并且可以到雅典从事创作,这表明当时雅典拥有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他们是人文主义者,排除A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公民与非公民区别并未消失,故B排除;外邦人不属

于雅典公民,无权享受民主政治,排除D项。

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有专门针对“叛国罪”的条款,法律规定:“对叛逆者的诉讼应永远保持其效力”。这一条款

A. 体现了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B. 激发了罗马帝国臣民的爱国热情

C. 维护了罗马国家的整体利益

D. 限制了罗马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答案】C

【解析】

由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专门针对“叛国罪”立法,并且保持永远追究叛逆者的法律责任,可知罗马法体现了重视奴隶制国家利益,所以C项解释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A项“高度成熟”说法错误,惩罚叛国者不是正面引导,并且当时处于共和国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对比成文法前后贵族权限不同,D 项与题意不符。

安徽2023年高一历史上半期月考测验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 D.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实行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说明礼乐制度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C项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 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 B. 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C. 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 D. 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答案】C 【解析】 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巩固了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C。“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所以B错误。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D错误。 选择题 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

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 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 B. 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见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之下,中央权力相对较小,而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士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缴纳赋税、朝觐述职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朝中央地域的大小,也没有与西周的分封制疆域相对比,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战争问题,所以分封制就不能体现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B错误。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与材料不相符,D错误。 选择题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 .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请用直径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南粟北稻农业格局形成 B. 文化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C. 氏族部落之间征战不断 D. 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答案:B 2.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诸侯,加强对商朝旧贵族的包围和监督。姬姓诸侯大多被分封到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并利用功臣等异姓诸侯作为姬姓诸侯的屏障,控制着戎狄蛮夷部落。同时,又将旁系姬姓贵族分封到原先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A. 适应了对地方控制的需要 B. 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C. 摆脱了血缘对政治的束缚 D. 解决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答案:A

3.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答案:D 4.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A. 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 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 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答案:C 5. 汉武帝时,盐、铁、酒等实行国营,由中央大农令统一管理;同时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A. 统制经济以巩固统治 B. 稳定物价促进工商业发展 C. 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D. 推行重农抑商以加强集权 答案:A 6.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A 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 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 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 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答案:A 7. 有学者把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三阶段是隋唐宋元明清,为庶族地主阶级统治。从制度创新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有助于实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是()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题,满分为100分。 2.本卷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它地处钱塘江流域,毗邻杭州,还有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人工建筑基址,最引人注 目的当属出土的各式璀璨生辉的玉器。”这一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红山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其中,儒家文化的创 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韩非子 3.苏轼曾言: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他批评的政策应该是 A.郡国并行 B.任用酷吏 C.独尊儒术 D.均输平准 4.右图是《天工开物》对某一技术制作流程的图例,分别 “斩竹漂塘”“荡料入帘”。这一技术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制造 D.制作指南针 5.《资治通鉴》载:609 年至610 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 “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 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 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 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 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 6.以下是汉唐选官制度的变革历程,从表中可看出科举制的实行 时间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 制度名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拔标准德行、才能家世、道德、才能考试 组织者地方官中央委任中正官中央官员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官员人数不断膨胀 C.确立了儒学独尊 D.使知识分子醉心功名 7.在舟楫通行的农耕文明时代,桥梁建设在技术上受制于石块的大小长短。因革新桥梁技术而使 赵州蛟河实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桥梁专家是 A.祖冲之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下图所示四个时期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2022_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中原名校 第一次月考)-学生用卷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 -学生用卷 一、单选题 1、【来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第1题 2022~2023学年天津和平区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第一次月考)第4题 2022~2023学年河北石家庄高一上学期期中(北华中学)第33题 2022~2023学年10月山东威海乳山市高一月考第12题 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 A.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C. 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 D. 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2、【来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第2题 2022~2023学年10月浙江金华东阳市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第2题 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政治制度的转型 B. 经济政策的转变 C. 百家争鸣的影响 D. 宗法观念的弱化 3、【来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第3题 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曾一度兴起过黄帝部落来自古巴比伦之说。从20年代起,在坚持中国人种本土说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北说和河南说等6种重要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将考古学文化与黄帝部落文化对应,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与黄帝部落有关系。据此可知

A. 黄帝部落发祥地的确证取决于考古学的进步 B. 黄帝为传说人物因此其部落也就不可能存在 C. 对黄帝部落发祥地的诸种论断仍需持较谨慎的态度 D. 考证古巴比伦与黄帝部落的关联是此项研究的关键 4、【来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第4题 2022~2023学年北京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学易金卷(北京专用)02第2题 2022~2023学年12月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七中学高一月考第5题 2021~2022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 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A. 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 C. 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 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5、【来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第5题 2021~2022学年山东威海高三上学期期末第1题 作为《诗经》中的精华,《国风》中的作品大多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如《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墉风·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救国于危难而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等。这表明《国风》 A. 具有民本思想 B. 突出平民地位 C. 蕴含人文精神 D. 否定天命观念 6、【来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中原名校第一次月考)第6题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1.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新发现了外城垣的线索。根据考古发现的大型“祭祀台基”推断,禹会村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活动场所,与古史传说中的“禹会诸侯”事件相当吻合。该遗址() (禹会村“祭袍台基”表面遗迹) A. 确保了考古发掘与传说一致性 B. 证明淮河流域文化全国领先 C. 丰富了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样本 D. 表明已形成完善的礼乐制度 2. 下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A. 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 B. 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 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 D. 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3. 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 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 B. 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C. 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D. 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

4. 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 A. 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 B. 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 C. 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 D. 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 5. 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A. 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 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 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 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6.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认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华北事变后又转而建议:“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这反映了()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全面抗战由此展开 7.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时1银元价格为100人民币,一周之后的6月4日,银元价格暴涨10倍,达到了1100元,到了6月8日,已经涨到2000元以上。上海市委严惩投机商,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很快让银元退出上海金融市场,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了相应行动。这些举措() A. 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B. 完全掌握了经济主动权 C. 为接管大城市和调控经济积累了经验 D. 稳定了全国的社会秩序 8. 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A. 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 B. 左倾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C. 公有制确立激发建设热情 D. 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9. 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A. 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 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 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 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高中_安徽省2020年上学期蚌埠第三中学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安徽省2021年上学期蚌埠第三中学高一历 史12月月考试题 考前须知: 1.本试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题〕两局部。 2.请把第一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请把第二卷的答案用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4.本试卷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意的〕 1.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制度形成于 A.西周B.秦朝C.西汉D.元朝 2.西汉汉成帝在诏书中以“辅翼国家,典领百僚〞来概括丞相的权力,丞相一方面要辅佐天子,另一方面还要统领百官。以下朝代未曾设立过宰相〔丞相〕的是 ①秦朝②唐朝③明朝④清朝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3.右图反映的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科举制实行的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B.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表达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5.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6.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收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7.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泗县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C2021年10月) 苑国第一单元时阊9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 生活状况是(A种植水稻 C烧制彩陶) B己学会用火 D铸造青铜器 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食用稻米的 古人类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3.“(中国文明起源的)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分布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A在夏商之前B呈现多元化 C具有统一性D集中在中原 4.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5.古史传说中关于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司母戊青铜方鼎D司马迁的《史记》 6.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己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7.有扈氏极力反对启袭位,最终为启所败。对此,《淮南子•齐俗训》云:“昔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由此可知,启的成功在于()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亳州三十二中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100分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单选,共5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文化遗址 D. 仰韶文化遗址 3.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 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 4.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礼乐制 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 )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6.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井田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礼乐制 7.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 A.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淮北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1题2分,共70分,每1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有关商西周时代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②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③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④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颧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 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3.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文化统一 B.以法治国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4.《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度 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6.唐玄宗后期,均田制逐渐废弛,原有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这一改革措施() A.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B.增加税收名目 C.减轻农民的人身控制 D.缩小征税对象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综合测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3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 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2. 商朝时期,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血缘关系也-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 社会性质出现急剧转型 C. 沿袭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D. 有效地加强了王政统治

3.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6.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确立了贵族政治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7.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南十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南十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现“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丧失政权。这体现了孔子 A.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 如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A.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 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 C. 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 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 3. 唐朝初期盛行“行卷”,即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择其佳者,在考试之前投献给当时的名公贵卿,以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天宝元年(742年),政府规定,应试考生要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唐朝政府的这一举措() A. 优化了科举考试的程序 B. 可以选拔出实用性人才 C. 易降低科举考试的效用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4. 南朝时期,“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的思想在佛教中逐渐兴起,僧人的修行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如:释慧琳注《孝经》、释僧智有著《论语略解》等。这一现象()A. 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 印证了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 表明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D. 体现出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5. 曾经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节度使”,在北宋时期被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等,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大多作为一种荣誉,以示表彰和激励。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A.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 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 C.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D. 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 6. 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说。这一现象()

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北地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北地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A. 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 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 C. 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 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2. 西汉学者刘向曾有言论:“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此番言论概括的是()A.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B.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 C. 秦末暴政起义不断 D.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3. 战国后期,相比其它诸侯国,秦国建造更多且规模更大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基础。这些大型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公田制度相对完善 B. 铁制农具逐渐普及 C. 人才招揽效果明显 D. 商鞅变法利于集权 4. 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A. 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 B. 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C. 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 D. 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5. 如图反映唐代() A. 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B. 货币体系多元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朝贡贸易发达

6. 如表为不同历史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并成为定制 A. 扩大了官吏来源 B. 得到了不断完善 C. 提升了人才素质 D. 解决了考试弊端 7. 中唐张旭的《肚痛帖》(图1)、怀素的《自叙帖》(图2),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这体现了() A. 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 书法艺术脱离底层民众 C. 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 草书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8.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 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 C. 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 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 9.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A. 崇文抑武 B. 强干弱枝 C. 中央集权 D. 因俗而治

安徽省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庆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迸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A. 是整合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 B. 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 C. 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 D. 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 〖答案〗C 〖解析〗 中原文明融合其他文化,具有包容性,又向四周辐射影响,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中原文明“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各种文明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阐释中原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 使用数字切词技术,得出《论语》中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的前9个有效关键词如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论语》() A. 以“天理”核心思想 B. 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构建纲常伦理 C. 强调对心性义理探究 D. 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答案〗D 〖解析〗 解读材料表格内容可知,“人”次数最多,“知”、“仁”、“君子”、“道”、“礼”等都是儒学中道德认知,说明《论语》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D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为核心思想,排除A项;B项中自然法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陆王心学强调对心性义理的探究,排除C项。故选D项。 3. 《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

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说明,司马迁() A. 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 B. 具备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C. 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D.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华夏的各少数民族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承认少数民族“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把“四夷传”和其它列传置于同等地位,说明司马迁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民族大一统,而不是重视“华夷之辩”,排除B 项;材料与“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史记的》记述方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 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A. 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 B. 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 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D. 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端午节“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带有娱乐性的原因与佛教、道教在此时广泛传播的原因相似,魏晋社会动荡,百姓困苦,通过“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娱乐活动寻求慰藉,D项正确;“社会稳定”的说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相关问题,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门阀士族制度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影响,排除C 项。故选D项。 5. 开元十七年(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说明唐朝()

安徽省泗县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安徽省泗县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 安徽省泗县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2分]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2分]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3.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2分] A.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B.郡国二制并行有利于中央集权 C.针对郡国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王国势力在景帝和武帝时逐步削弱 4.隋唐以后,统治者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是()[2分]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孝廉制 D.科举制 5.“辉煌属于希腊……”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2分] A.希腊人对知识的渴求、探求和思考 B.公民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C.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提高 D.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 6.下列关于罗马法起源与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2分] A.《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民法大全》、万民法 B.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C.万民法、《民法大全》、习惯法、《十二铜表法》 D.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万民法 7.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2分] A.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C.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D.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江淮十校三新测试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1月份)(附详解)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江淮十校三新测试高一(上)月 考历史试卷(11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用来说明() A. 渔猎和采集活动的产生 B. 中国最早进入阶级社会 C. 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D.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西周初期,很多周王室后裔和原先在周王室任职的官员被分封到各地担当诸侯,从 而使得“王臣”在横向分布面上不断地扩大。这种做法() A. 旨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B. 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 C. 客观上削弱了周王室力量 D. 意在拓展西周的疆域 3.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倡议晋楚“弭兵”,由楚主盟议定;宋、鲁、郑、卫、 曹、许、陈、蔡等中等国家,分别向楚、晋同样朝贡,齐、秦则分别与晋、楚结盟。 这反映出() A. 分封制开始崩溃 B. 统一进程的加快 C. 争霸局面的结束 D. 华夏认同的发展 4.孔子时代,很多人已不知礼,知礼的也不守礼,守礼的也并非都是发自内心。如果 只是倡导知礼和守礼,并不能挽救失衡的礼秩序。鉴于此,孔子主张() A. 将仁和礼结合起来 B. 以德治国 C.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 有教无类 5.如表是江南荆、扬、两广地区在东汉和东吴时期设置郡、县的情况。该表反映出() A. 基层治理措施的逐渐细化 B. 江南地理空间拓展 C.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 地方行政制度革新

6.北魏孝文帝熟知儒道释各家学说,尤以对儒家学说最为精通。他熟读六经,在与大 臣论政或发布的诏令中经常引经据典,显示出其对儒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这一状况() A. 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 B. 违背了儒释道的互鉴潮流 C. 开启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 创造了统一北方的文化环境 7.有学者指出,隋朝时,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其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 在北方。这为统治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隋代完成这一任务的努力() A. 开创了新交通方式 B.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增强了长久统治的基础 D. 促进了南北的交流融合 8.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 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 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 B. 代替了三省的职权 C. 降低了政务处理的效率 D. 强化了门下省决策权 9.据学者考证,迟至开元、天宝年间,就全国范围而言,征庸代役已极普遍,庸绢布 成为政府绢布形态的财政收入之大宗。这种现象() A. 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 B. 导致民众负担增加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衰败 D. 说明征税标准改变 10.如图是2019年斯里兰卡为纪念法显制作发行的邮票、纪念封。这是因为法显() A. 直接推动了海上丝路的繁荣 B. 将佛法传到了斯里兰卡 C. 为中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D. 开启了儒学在南亚的传播

2021-2022年高一前半期第一次月考学情调研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

选择题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哪项制度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周天子为了巩固政权,并有效地统治国家,大规模的分封诸侯,让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这就是分封制,故选B;君主专制制度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排除C;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排除D。

选择题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是 A. 设置官吏 B. 楚王问鼎 C. 三家分晋 D. 兼并争霸 【答案】A 【解析】 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指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地方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吏是属于世袭统治权范围内的合法权力,故选A;BCD 均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实力衰微的情况下,地方诸侯国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事情,故不属于合法性行为,所以排除。 选择题 (题文)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 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C.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D. 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称王,这反映了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加强,应该是逐渐瓦解,故A错误;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故C错误。故选D。 选择题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D.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 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造型的青铜面具,同时也发 现了一些与中原类似的蚕丝品和青铜纹饰。这说明当时( ) A.中原文明已传播到四川地区 B.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C.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 2、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 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 可以佐证( ) A.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B.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3、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 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 B.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 C.维护了集权专制体制 D.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 4、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玉石钺,最初是一种农具,后来演变成为兵器,最后成为刑 具。玉石钺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生产工具的革新 B.早期文明的成熟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社会演进的趋势 5、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人称为“荆蛮”,但楚人却公认炎黄联盟的祝融为其祖 先,并把楚人起源地河南新郑称为“祝融之墟”。这反映出楚人( ) A.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 B.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重视传承华夏文明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6、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 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 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C.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