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柳毅传_1

柳毅传_1

柳毅传_1
柳毅传_1

柳毅传

导读:教学导航

《柳毅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佳作。“龙女牧羊”、“柳毅传书”等,是其中家喻户晓的情节。课文节选部分,既是神话,又是现实。不仅有雄奇恣肆的描写、缠绵悱恻的场面,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构思精巧,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可从两个层面指导学生自读:1.学生互动,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

(1)包干”到组(选定目标)。本文尽管是一篇节选课文,但仍有8个自然段(两千多字)。为克服篇幅较长的自读课文在教学组织时的困难,可把全文切成a(1-2自然段)、b(3-4)自然段、c(5自然段)、d(6-8自然段)四部分,教师选定四个小组长,每组10人,按小组组定的顺序自由选择自读内容,由各小组长组织自读。

(2)答“记者”问(接受检验)。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所负责的内容回答别组“记者们”的提问或任意抽一人回答“记者们”的提问。提问的问题可围绕文言重点词语、句子、内容理解等。

(3)“点将”(检验别人)。每组按事先组织自读时设计好的或重新归纳好的若干问题,由组长或代表任意指定其他三组的两名成员回答。

(4)“抢答”(统一检验)。教师根据本文文言词法、句法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让各组抢答或下发课前所准备的训练题,当堂检测、巩固。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组织

上述几个环节的过程中,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并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和问题设置的层次等。

2.师生互动,组织课文重点问题的探讨。

本文在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概括地讲,就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亦人亦神生活的描写,巧妙地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具体地说,主要是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安排曲折奇异的情节、渲染细腻变幻的情境、运用骈散结合的语言等。比起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来,唐人在传奇写作上已有了很大发展,借用明人胡应麟的话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为此,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对“曲折奇异”的情节试作重点探讨。

(1)变换角度,概述节选部分的内容。《柳毅传》的全文内容主要是围绕柳毅而展开的,试从龙女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节选部分的内容,不超过70字。(参考答案:洞庭龙女远嫁泾河小龙,备受虐待,牧羊于泾河边,与“应举下第”而“告别乡人”的书生柳毅相遇,倾诉苦情。后因柳毅传书洞庭,龙女得救。)

(2)片段想像,根据节选补写下文。可添加适当的情节,可写成“悲剧”也可写成“喜剧”,并组织口头交流。

(3)原文对照,问题讨论。教师补充介绍课文未选人的情节概况:有一天,钱塘君在清光阁宴请柳毅,借酒意逼他娶龙女为妻却遭拒绝。柳毅荣归故里后,变卖了龙宫所赐珍宝,成为淮西巨富,两次娶亲而妻俱亡。后来,洞庭龙女舍弃高门,化身卢氏女嫁给了柳毅,报答传

书搭救之恩。最后,柳毅也终成神仙,为躲避皇帝遍求仙术之灾,与龙女同归洞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课文节选部分,以“传书”为线索,巧妙安排“恳托传书”(开端)、“接受传书”(发展)、“传书龙宫”(高潮)、“龙宫宴饮”(结局)这四个情节,它们是怎样依次展开的?

小说一开始写柳毅落第后路过泾阳,由于“鸟飞马惊,疾逸道左”而遇见被厌弃的龙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个不幸者巧遇后,自然易生“同病相怜”之感。当龙女请求传书,柳毅便慨然应允。既受托付,又如何到达龙宫呢?龙女的介绍又使龙宫显得神奇难测。而柳毅人龙宫传达龙女之怨后,洞庭君“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宫中皆恸哭”,此时洞庭君却又赶忙对左右说:“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这就自然引出柳毅“钱塘,何人也”的发问。“钱塘被囚”的故事便通过洞庭君之口转叙而出,于是有了“泾阳大战”、“生啖泾川次子”等解救龙女的慑人心魄场面叙述。最后邪恶斩除,龙女获救。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出人意料之外,却于情理之中。张弛有度,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课外可让学生根据本文在“人物”、“环境”、“语言”、“主题”等方面的特点作一分析,并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

备课资料

1.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83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8年版)

2.根据当代学者的考证,元稹自叙情场奇遇的那篇传记,即以张生和莺莺为主角的那篇悲欢离合的小说,原名就叫《传奇》。后来裴铏写了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又以《传奇》为名,于是后人就把唐代文学中的这类作品都叫“传奇”。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唐人传奇选译》第1—2页,巴蜀出版社)

3.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传奇小说产生的土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和市民人口的增多,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使小说的题材逐渐脱离神仙怪鬼的内容,开始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各种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传奇小说就植根于这样的土壤中。

初唐、盛唐是传奇的兴起阶段。这时的作品刚脱胎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但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手法也有显著的提高,流传至今的有《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和《游仙窟》三篇。中唐是传奇小说的黄金时代。不仅作者作品繁多,而且作品的思想内容广阔,艺术成就也比较高。如反映爱情婚姻的有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和李朝威的《柳毅传》等,否定功名利禄的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有陈鸿的《长恨歌传》和《东城老父传》等。传奇发展到晚唐,出现了不少汇集单篇而成的专集。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刺客游侠风行,因此出现了不少反映以神仙侠义为内容的传奇小说。唐代传奇都是用文言写的,全是短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以人

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奇的结尾,较多的是作者直接出面发表议论或说明写作缘起。唐代传奇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里不可多得的一份珍品。

(《古典文学常识百题》第91-92页,岳麓书社)

4.毅日:“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下文钱塘君歌又曰:“腹心辛苦兮,泾水之隅;风霜满鬟兮,雨雪罗襦。”是“风鬟雨鬓”乃言容颜减悴,略同常语之“满面风霜”、“一脸风尘之色”。后世却以“风鬟雾鬓”形容仪态万方,如苏轼《洞庭春色赋》:“携佳人而往游,勒雾鬓与风鬟。”如李清照《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或《声画集》卷七陈克《曹夫人牧羊图》:“美人零落泾水寒,雨鬓风鬟一挥泪。”用其语而未失本意者,仅偶一遭耳。

(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第807页,中华书局)

5.唐传奇小说已不像六朝志怪小说那样粗疏。它已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组织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所以鲁迅先生指出唐传奇已是“有意为小说”。

组织结构完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人胜是唐传奇小说的特征之一。《柳毅传》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唐传奇小说以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其主要特征,成为中国短篇小说趋向成热的重要标志。《柳毅传》在短短的篇幅中,就成功地塑造了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结尾有成仙、长生、富贵等情节的描写,应该看到这是时

代的局限,不过与全篇作品取得的成就相比,这只是白璧微瑕而已。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第314-316页,中国展望出版社) 6.小说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应当是小说的真实性。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家都十分重视小说的真实性,而且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所讲的真实性,都是指合乎社会生活的情理,而不是指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因此,“合情合理”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家评价小说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柳毅传》作为传奇小说,当然不可能实有龙女、钱塘君、洞庭君其人,也不可能实有柳毅为龙女传书、与龙女结合以至成仙等其事,但是小说通过龙女前后两次不同婚姻(包办的与自由的)的不同结果(不幸的与幸福的)的对比描写,对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所进行的揭露和批判,却是合情合理的。明代著名的小说美学评论家叶昼在(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回末总评)中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这说明叶昼是非常强调小说要给读者以审美享受的。由于《柳毅传》的故事情节是传奇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所以它既不是荒诞离奇,又不是实有其人其事。如此,小说就给读者以异乎寻常的审美享受。

(姜汉林编著《古典名篇赏析》第217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扩展阅读

甲文

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平?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

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耶?”

乙文

毅曰:“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平?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于有何术可导我耶?”

[阅读提示]

1.试具体比较两段文字在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2.哪段文字更吻合柳毅的性格?为什么?

[参考解说]

1.两文在表述上出现了语序的不同:甲文先慨然应承,并表明自己的“义愤之情”,然后谨慎地询问“助人之法”;乙文则先摆“水深之困难”,然后表明态度,虽也助人,但给人以多少有点勉强之感。可见,两文在情感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2.甲文更吻合柳毅的性格。甲文既表现了柳毅的见义勇为,又可见出他的细心周密,充分体现出一个能解人之危、救人于难的刚毅勇为的义士形象。

《柳毅传》(节选)

经岁余,有一子。毅益重之。既产,逾月,乃秾饰换服,召毅于帘室之间,笑谓毅曰:“君不忆余之于昔也?”毅曰:“夙非姻好,何以为忆?”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洎钱塘李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遂闭户剪发,以明无意。虽为君

子弃绝,分见无期,而当初之心,死不自替。他日父母怜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值君于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报君之意。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因呜咽,泣涕交下。对毅曰:“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妇人匪薄,不足以确厚永心,故因君爱于,以托相生。未知君意如何?愁惧兼心,不能自解。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平?其后李父请于君,君固不许。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话之!”毅曰:“似有命者。仆始见君子,长泾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洎钱塘逼迫之际,惟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某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惟直是图,不遑避害。然而将别之日,见君有依然之客,心甚恨之。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吁,今日,君,卢氏也,又家于人间,则吾始心来为惑矣。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妻固深感娇泣,良久不已。有顷,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夫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水陆无往不适,君不以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既至,而宾主盛礼,不可具记。

[阅读提示]

1.把文中的龙女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一比较。

2.与产生于同一时代的许多爱情婚姻小说相比,《柳毅传》的思想内容有其更为深刻之处,试略加分析。

[参考解说]

1.相同之处有:两人的遭遇相似,都因得罪公婆而被“毁黜”、“谴归”;性格上均具有美丽善良、重义多情、坚贞反抗的特点等。不同之处如:身份不一样(龙女为神,刘兰芝是人);结局迥然不同(前者依靠柳毅的援助、钱塘君的大战等,以美好结合、幸福一生为结局。后者尽管也有心爱的丈夫与她一起抗争,最终仍然免不了双双殉情);读者对她们流露的情感不同(龙女因为得到了神的庇佑,是幸运的,读者会为她感到欣慰,而面对刘兰芝的悲剧命运,读者更多的是同情)。

2.首先,作品所描写的柳毅救助龙女的侠义行为,完全是主人翁出于对旧社会压迫妇女行径的不平和激愤,表现出一种光明磊落的正义感,而龙女对柳毅的倾慕与追求,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出于对柳毅的感恩图报,比起一般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之类的小说,有着高人一等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感受。其次,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妇女的命运一般只能是悲剧性的,李朝威在文中却巧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一个在封建社会里常见的悲剧转化成“喜剧”,给人以光明的昭示和幸福的憧憬。这也许正是本文在众多的唐代传奇中倍受人们喜爱和更为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人们常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或“拷贝”的同义词。不仅如此,在传统观念中,作者和译者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角色,作者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处置自己的作品,而译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权利,他只能跟在作者的脚步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只能如实地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更没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 近些年来,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这对于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译者的创造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列举了翻译中对译者创造性要求最高的七种情况,包括文化词语、特殊的句法结构、具有文化内涵的暗喻、习语、谚语、双关语和新造词、特殊的语音联觉效果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原文中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所做的出色而灵活的处理。请看例子: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22章,有这样一段近乎文字游戏的表达,幽默而不失词趣,可是,多年来成为了一个翻译难题,各路高手屡试不爽。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David Copperfield,XXII) 这段文字其实是英语中的一种嵌字顺口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说的人一般要讲六句话,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头一个字母都要一样(如上述文字都是以字母E打头的单词),如果作不上来便要受罚。此类文字游戏的翻译通常对译者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文字上的特点在汉语里似乎是不可能再造的。且看以下两种译文: 译1:……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转引自《英美名著翻译比较》,第271页) 翻译家董秋斯是以上译文的译者。 在这段译文中,英语和汉语夹杂。对于不懂英语的读者来说,那就构成了遗

柳毅传教案

柳毅传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 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从我国的"四大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引入对《柳毅传》的 学习。 二. 介绍作者作品: 李朝威,唐朝陇西郡人,生平不详。所写《柳毅传》是一篇爱情与侠义想结合的神话小说。后世不少剧 种据此编成《张生煮海》《柳毅传书》《龙女牧羊》等剧目。 三. 介绍传奇特点: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

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 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 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 ,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 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 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 ,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畅,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摘要]古诗翻译要求译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韵、意完好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标签:古诗翻译;创造性;译者 [一、概论 在古诗翻译中,关于译者能不能进行创造性翻译的问题,许渊冲提出了另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理论,那就是译诗与原诗的创优似竞赛论。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许渊冲,2003)他主张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创作精神,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诗,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与不定点等待着读者去补充,而读者的思想中又存在不同的先行结构与前理解,所以读者不同,补充的图景也各异。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作的创作者。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但同时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文本随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寓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它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 二、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达到与意境的和谐 译文是原文的代替物,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文的意思、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创造出译文。诗歌有它比较固定的模式或内涵,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把诗歌原文中的意境传达出来,充分发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美的因素。明朝的朱承爵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陈伟,1997)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在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译语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转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特征。根据语境的需要还需进行必要的增减词,进行整体的变通。如: 刘方平的《月野》中有: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Winter Bynner的译文为: When the moon has colored half the house, With the North Star at its height and the South starsertting,

柳毅传

柳毅传 导读:《柳毅传》[一] 学习目的: 理解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学习过程 一、讲习 1.文学常识 关于传奇 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由唐代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始于唐初,由六朝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内容广泛,多以历史、爱情、侠义、神怪故事等为题材。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完善,语言运用工丽,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形式,是中国小说发展

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唐传奇全是短篇创作,反映生活比较广泛,思想主题也呈现着复杂多样的状态。在唐传奇的繁荣期,以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显得最有光彩,也是唐传奇小说成就最高的部分。 唐代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它提出的许多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爱情自由等思想主题,不仅代表着当时,也代表着后世的群众要求,又由于它在艺术上创造出许多生动美丽的人物和故事,因此,它几乎成了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汲取题材的宝库。 2.作品简介: 《柳毅传》,唐传奇。是一篇爱情与侠义相结合的神话小说。唐李朝威作。写书生柳毅遇一龙女,听其自述,知其因在夫家受虐待,被迫牧羊荒郊。柳毅激于义愤,慨然答应下龙宫,为龙女传书信给其父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听说侄女遭遇,一怒之下,杀了侄婿,救出龙女,并把龙女许给柳毅。但因语言傲慢,为柳毅拒绝。后柳毅娶范阳卢氏,乃龙女化身,于是终成美满婚姻。柳毅最后也成仙人;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故事奇幻,想象优美,环境烘托有声有色,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其中刻画龙女温柔婉顺而多情的性格,柳毅见义勇为、威武不屈的品德,钱塘君暴烈、刚强的气质,尤为出色。以成仙结局,则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观点。后世不少剧种据以编成《张生煮海》、《柳毅传书》、《龙女牧羊》等剧目。 二、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情节与结构

《柳毅传》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柳毅传》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柳毅传》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 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 ?《柳毅传》原文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 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 乃止。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 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 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 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 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 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柳毅传_1

柳毅传 导读:教学导航 《柳毅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佳作。“龙女牧羊”、“柳毅传书”等,是其中家喻户晓的情节。课文节选部分,既是神话,又是现实。不仅有雄奇恣肆的描写、缠绵悱恻的场面,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构思精巧,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可从两个层面指导学生自读:1.学生互动,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 (1)包干”到组(选定目标)。本文尽管是一篇节选课文,但仍有8个自然段(两千多字)。为克服篇幅较长的自读课文在教学组织时的困难,可把全文切成a(1-2自然段)、b(3-4)自然段、c(5自然段)、d(6-8自然段)四部分,教师选定四个小组长,每组10人,按小组组定的顺序自由选择自读内容,由各小组长组织自读。 (2)答“记者”问(接受检验)。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所负责的内容回答别组“记者们”的提问或任意抽一人回答“记者们”的提问。提问的问题可围绕文言重点词语、句子、内容理解等。 (3)“点将”(检验别人)。每组按事先组织自读时设计好的或重新归纳好的若干问题,由组长或代表任意指定其他三组的两名成员回答。 (4)“抢答”(统一检验)。教师根据本文文言词法、句法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让各组抢答或下发课前所准备的训练题,当堂检测、巩固。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组织

上述几个环节的过程中,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并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和问题设置的层次等。 2.师生互动,组织课文重点问题的探讨。 本文在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概括地讲,就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亦人亦神生活的描写,巧妙地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具体地说,主要是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安排曲折奇异的情节、渲染细腻变幻的情境、运用骈散结合的语言等。比起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来,唐人在传奇写作上已有了很大发展,借用明人胡应麟的话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为此,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对“曲折奇异”的情节试作重点探讨。 (1)变换角度,概述节选部分的内容。《柳毅传》的全文内容主要是围绕柳毅而展开的,试从龙女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节选部分的内容,不超过70字。(参考答案:洞庭龙女远嫁泾河小龙,备受虐待,牧羊于泾河边,与“应举下第”而“告别乡人”的书生柳毅相遇,倾诉苦情。后因柳毅传书洞庭,龙女得救。) (2)片段想像,根据节选补写下文。可添加适当的情节,可写成“悲剧”也可写成“喜剧”,并组织口头交流。 (3)原文对照,问题讨论。教师补充介绍课文未选人的情节概况:有一天,钱塘君在清光阁宴请柳毅,借酒意逼他娶龙女为妻却遭拒绝。柳毅荣归故里后,变卖了龙宫所赐珍宝,成为淮西巨富,两次娶亲而妻俱亡。后来,洞庭龙女舍弃高门,化身卢氏女嫁给了柳毅,报答传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 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 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 再现。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 意境风貌。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 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译者的任务,就是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 意的更改和延伸。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因此翻译 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 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一)词义的延伸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 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如以下的情况: 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

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 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但是现代英语中频频出现如compromising position 一类的表达,使译者不得不费一点思量了。将其译成“妥协的地位”,或者“损害人的地位”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翻译即便不使人误解,也常语焉不详。其实compromising 在现代英语中做形容词用,常表示人“处于或暴露在某种瓜田李下或不名誉的境况之中。”据此,译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大胆进行词义引伸。 二)语义的引申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冲突,需要译者绞尽脑汁。译文要做到准确流畅, 可读性强,就要译者进行不地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意思上的调整。具体如下:

古诗君山月夜泛舟记翻译赏析

古诗君山月夜泛舟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君山月夜泛舟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着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桌,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

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注释】[1]君山:也叫湘山或洞庭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登上岳阳楼望去,全山历历在目。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到过这里,因此叫做君山。[2]游之上者:游历中最好的。[3]周君山:围绕君山。 [4]胜期:佳胜的期会。[5]丁卯:清穆宗同治六年,即1867年。 [6]龙口:水名。香炉:山名。[7]金碧:形容月水相映,金光闪闪的湖面。[8]次第:一个接着一个,表示迅速和众多。[9]无虑:原意为不用计算,就可估计到,这里是大概的意思。[10]郡城:即岳阳城,岳阳古为巴陵郡。[11]苏子瞻:即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赤壁之游: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他曾游赤壁,并作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12]七月既望:即阴历七月十六日。[13]斗牛:天上的两个星座,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14]苏赋:即苏轼的《前赤壁赋》,赋中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语。[15]碕(qí其):弯曲的岸。[16]论地道通吴中:相传洞庭湖有地道与太湖相通,故太湖也叫洞庭湖,湖中有两座山名叫洞庭山。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地区。[17]湘灵:湘水之神。传说舜的妃子溺死在湘水,就做了湘水神。洞庭君:唐代李朝威的一篇神话小说《柳毅传》载:洞庭君是洞庭湖的龙王,柳毅曾游龙宫,并与洞庭君的女儿结婚,后来成了仙。[18]岳州城:即今岳阳市。[19]滃滃(ěn翁三声)然:水很盛的样子。[20]老庙门:湘妃

第一单元柳毅传神奇的爱情-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

1 《柳毅传》:神奇的爱情 当年,侠肝义胆的书生柳毅欣然接受了龙女之托,万里传书,解救龙女,在龙女心底掀起了爱的涟漪;他日,敢爱敢恨的龙女化身为卢氏嫁给柳毅。那里面,有义士出手相助不计报酬的侠义,有书生面对权贵傲慢无礼的自尊,有深情的女子为报恩的温柔巧计,也有两情相悦终成仙眷的美丽传奇。 美 字 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美文 洞庭湖畔柳毅井(节选) 熊佳林 柳毅井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根部,与洞庭湖仅相隔咫尺,在这里,就算是在寒冬,也能越过那堤畔的一抹衰草,看得到洞庭湖面的浩水烟波,若是在那些水草丰茂、夕阳西下的时节,浮现在那水面上的必是一幅落霞耀碧、渔歌唱晚的水乡风景。 令人惊奇的是,柳毅井井水水面却比湖水面高出十多尺,相传深不见底,且永不枯绝。 柳毅井和在别处见的古井不一样,我看过许多出其不意地潜伏在大地上的古井,它们像是一个个藏匿的句号,把往事深锁在记忆之中。而柳毅井井口却是由两个鱼形的图案环绕,两个

半圆环而未合,其中有级级台阶向井下延伸,虽然那些台阶已被浑浊的水面淹没,但在那草木复苏、井水清冽的日子,那幽深的井口是怎样地诱惑着路过的行人? 水面有台阶直下,仿佛真的可从此到达洞庭湖底下那个奇幻的龙宫世界,沿着那一级比一级深邃的台阶走下去,就此模糊了现实与文字的距离。柳毅井本来就不像一口井,而更像是一个通向深邃神秘的去处的通道,它半开放的状态,引诱着你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想要走下去。 当年,柳毅欣然接受了龙女之托,为其万里送书信至洞庭,找到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大桔树上,柳毅用龙女的金钗连叩三下,即有守门武夫来,为其拨水指路。书生柳毅舒了一口气,举起衣袖抹了抹额头的汗水,掀起布衫的下摆,跟随了守门神,从桔井的台阶一步一步,走下洞庭。在他此时的脑海里,多次闪现的是小龙女那凄楚哀怨的眼神,那双眼睛触动了他心灵中最温柔的角落。书生柳毅“闭目数息”后,到达“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 连日的降雨,使井水显得很浑浊,看似平静,却又深不见底。一个唐原本的传奇,为何在现实中还寻得到真实的痕迹?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文字成了一座桥梁使之携手,到最终,模糊了两者的界线。 不过,这柳毅井,安排在这君山小岛之上,如一个远离尘世的天真幻梦,游人的脚步轻轻漫过,少了几分市井的喧哗,多出了几分清幽与冥想,在想象的空间里与柳毅井相遇,倒也真是合乎天意与人意。 《柳毅传书》的越剧剧情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学号:120692014 姓名:文敏翻译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创造性? 长期以来,译者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把翻译的忠实性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那么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是否就意味着对原文的背叛?事实上,创造性是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创造是为了更好的忠实于原文本。仅仅形式上的对等并不意味着忠实,而形式上的不对等也不意味着背叛。翻译界流行的“翻译是艺术”之说,强调的正是翻译的创造性。对原文本的一味“忠实’,不仅无法将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反而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翻译的作品本身很多,尤其是文学作品就具有语言模糊性和含蓄性的特点,这些因素最终造成译者对原文本认知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使文本的意义处于永远开放的不确定之中。这种不确定性恰恰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本认知理解上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翻译离不开创造。因此,翻译既有创造性也有忠实性,是创造性与忠实性的对立统一。 例如《哈姆雷特》剧中的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如何理解这个早在四百多年前作者就没有说清楚的句子呢?这个“be”的受词(宾语)该是什么呢?这句话到底如何理解,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这就需要译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性的进行翻译创造。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英语的“be”动词,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意蕴隽永,如果完全复制原句的结构,译成“是,或不是,这是个问题”,虽说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原文韵味尽失,不能算是好的译文。读者因无法达到与原语读者的认知上的对等,会觉得太过平淡。为弥补这种差异,我们有朱生豪翻译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卞之琳翻译的“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张庆路翻译的“妥协呢?还是斗争呢?这是个问题”等多种表达。每种译文都不无道理,译者都考虑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做了大胆的创造性的变通处理,力图把莎翁没有言说的内容展现给读者,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这就很好的阐述了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哈姆雷特》在过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不断地被重译,迄今为止,国内已经有二十多个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几乎没有雷同,可以说正是有了创造性的存在,读者才有机会结识如此多的哈姆雷特;也正是由于有了创造性的存在,翻译才有了永恒的灵魂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11 学号: 222011321081058 姓名:伍贤龙 教师:郭川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摘要: 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身临其境的典型环境、物我一体的文本接受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等特性而成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中国古代小说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可以说,成熟晚于诗歌散文而略早于戏曲的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生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关键字:中国古代小说特征发展唐传奇鉴赏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间,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 第二,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 第三,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 第四,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

神话故事大全内容1:柳毅传书结良缘

神话故事大全内容1:柳毅传书结良缘 神话故事大全内容1:柳毅传书结良缘在唐代仪凤年间,有个家住湘水之滨的书生名叫柳毅。他不仅为人善良,而且非常重义气。 这一年,柳毅应州郡的保举到长安去参加考试。可惜榜上无名,无奈只得打点行装,抑郁地离开长安,踏上了归途。 柳毅路过泾阳的时候,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牧羊。那姑娘虽然生得十分美丽,但身上的衣服却破得捉襟见肘,只见她双眉紧锁,泪光盈盈,一脸的哀愁。柳毅是个热心肠的人,便跳下马来,走上前去问道:“姑娘,你有何苦处,为什么如此伤心?” 牧羊姑娘见面前站着的是位慈眉善目的书生,便对他说:“实不相瞒,我本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父母把我嫁给了川龙王的二公子。但他却风流放荡,被婢女侍妾们迷住了,对我一天不如一天。我受尽了他的凌辱,便把这事告诉了他的父母,可是他们溺爱自己的儿子,对他从不加管教。我说的次数多了,又惹恼了公婆,便被他们罚到这荒凉的河边来牧羊。”说着便禁不住泪水涟涟。 公主遭此不幸,为什么不回洞庭龙宫中去呢? 柳毅同情而又气愤地说。 龙女叹气说道:“洞庭离这里不知相隔有多远,人神阻隔,音信难通,有谁愿意帮我这个落难的女子呢?” 柳毅听罢,有些激动地说:“我的家住在洞庭之畔,湘水之滨,

如果公主信得过我的话,就请把信交给我吧!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我也是个有血性、讲义气的人,听了你的不幸,恨不得马上去为你报仇,还说什么肯不肯帮助,只是你们的龙宫在水的下面,我是一个凡人,怎么才能进龙宫给你送信呢?” 龙女听了柳毅的话,对他感激万分,便对他说:“谢谢你接受了我的拜托,如果能够得到我父母的回信,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至于说通往洞庭龙宫的道路,我现在就告诉你,在洞庭湖的南岸,有一棵大橘子树,树下有一口井。相公去到那里,就请把这条绸带系到树上,再把橘子树敲打三下,就会有人从井中出来,领你进到龙宫里去。” 柳毅接过龙女手里的信和绸带,小心地放入怀中。然后,他又随口问道不知你放的羊有何用处? 龙女说:“这不是羊,是雨工。”“什么叫雨工,”龙女说:“就是雷电。” 柳毅动身要走时,对龙女说:“我为你送信,以后见了我,希望你不要躲着我。”龙女说:“那怎么会呢?我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地对你。” 柳毅为了让龙女早日脱离苦海,不敢耽搁,他晓行夜宿,用最短的时间赶到了洞庭湖边。 他按照龙女说的照办了。果然有一个武士把他带到了龙宫。柳毅来到大殿上,见龙案后坐着一位身着紫色龙袍、头戴平天冠的老人。他心想,这一定就是洞庭龙君了,于是上前深施一礼,递上龙女托他带给父母的家书。龙王看完女儿的书信,不禁老泪横流,伤心地说道:“这都是我做父亲的罪过啊,把弱女轻许他人,嫁到远方,遭受如此的痛苦和不幸。您一个过路之人,却急人之

译者在商标翻译中的创造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7490636.html, 译者在商标翻译中的创造性 作者:刘晓玲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21期 摘要:商标作为一种竞争性符号,其翻译比起其他词语的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忠实原文,还要大胆创新,从文化习惯、商标特点、大众心理、寓意内涵等方面综合思考,翻译出能演绎内涵、传递神韵,同时兼顾消费者心理感受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商标名,使其音意兼顾、形神兼备。 关键词:商标翻译创造性译者 1 商标翻译例析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顾客是否欣赏某一产品的商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购买这一商品,有时会因为对某一商标缺乏好感而拒绝购买。因此,商标翻译的成功甚为关键。翻译得当会使译文具有和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超越原文,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认同。世界著名商标Coca-Cola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传入我国上海,当时住在英国伦敦的著名语言学家朱熹把它译为“可口可乐”,确系妙笔生花。 无论一个优秀的商标在原文语言上是多么地成功,如果在翻译时处理不妥,生搬硬套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话,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如我国的“金鸡”牌闹钟在国内甚为畅销,但在推向西方市场时却卖不出去。原因就在于商标译名为“Golden Cock”。在中国“金鸡”给人们传递了“雄鸡报晓”的信息,而在西方社会,“Cock”却有不雅的隐义。正是由于在翻译中,译者没有恰当地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生硬地把“金鸡”直译为“Golden Cock”从而导致销量的大减。 2 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 2.1 对译者创造性的认识偏差 在实际的商标翻译过程中,很多人强调地更多的是对等,而译者的创造性却被抹杀,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认识的偏差。首先,很多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译作要依赖于原作,而不讲求创造性。人们常常牢牢地抱住对等不放,却机械地理解了创造性,仅仅简单地把对等和译者的创造性当成了一种对立,没有做到奈达所提倡的“动态对等”。其次,偶有译者创造也往往是被动性地创造。某些译者虽然承认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性活动,但仅仅认为创造性是基于语言层面的变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行为,没有深入到文化、心理以及接受观念等深层面去思考。其实我

中考文言文《柳毅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柳毅传》》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柳毅传》》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柳毅传 作者:李朝威 仪凤年间,有一位书生柳毅,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取,准备回到湘水边的家乡去。他想起有个同乡人客居在泾阳,就去辞行。走了六、七里,忽然有一群鸟直飞起来,(他的)马受了惊吓,向道边飞奔,又跑了六、七里,才停了下来。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只见有个女子在路旁牧羊。他觉得奇怪,仔细地打量,却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可是她双眉微皱,面带愁容,穿戴破旧,出神地站着,好象在等待着什么。柳毅忍不住问她道:“你有什么痛苦,把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女子开头现出悲伤的神情,向柳毅道谢,接着哭了起来,回答说:“我是个不幸的人,今天蒙您关怀下问。但是我的怨恨铭心刻骨,又怎能觉得渐愧而回避不说呢?希望您听一听。我原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父母把我嫁经泾川龙王的二儿子,但丈夫喜欢放荡取乐,受到了奴仆们的迷惑,一天天厌弃、鄙薄我。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等到我恳切地诉说了几次,又得罪了公婆。公婆折磨我,赶我出来,弄到这个地步。”说完,抽泣流泪,悲伤极了。接着又说:“洞庭离这里,相距好远啊,

无边无际的天空,无法传通音信,心用尽,眼望穿,也无法(使家里)知道我的悲苦。听说您要回到南方去,您的家乡紧接洞庭湖,也许可以把信托您带去,不知道能够答应吗?”柳毅说:“我是个讲义气的人。听了你的话,心里非常激动,只恨我身上没有翅膀,不能奋飞到洞庭,还说什么答应不答应呢?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只怕人世和仙境有明暗之分,道路不通,以致辜负了你热忱的嘱托,违背了你恳切的愿望。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我引路吗?”女子一边悲伤地哭泣,一边道谢说:“希望你一路上好好保重,这些话不用再说了。要是有了回音,即使(我)死了,也一定感谢(您)。(方才)您不曾答应时,(我)哪敢多说?(现在您)既然答应了,问我(如何去洞庭龙宫),洞庭(的龙宫)跟人世的京城并没有不同啊。”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

从古诗文翻译看翻译的创造性

从古诗文翻译看翻译的创造性 论文摘要:在许多人眼中翻译只是“学舌的鹦鹉”,“作者的传话筒”,译文只是换一种语言对作者的文章进行“拷贝”或“复制”。实际上,翻译并不仅仅是直译那么简单,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根据译入语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关键词:古诗文翻译创造性 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译文并不是与原文完全对应完全一致。特别是一些古代文体的翻译,更涉及到文体格式以及一些古典词句的要求,因此想只依靠直译来翻译这些文章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译文的再创作,以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那么,如何进行创作呢?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理解、 比如这一段话:“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容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初读这一段文字,我们大概都会以为这是我国近代某位大师的原创作品。但实际上这是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先生(Sir Francis Bacon)的随笔《谈美》(Of Beauty)的一部分。请看培根的原文: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如果直译这段文字的话就会变成“美德就像是富裕的石头,最平坦最好;而且自身的美德会是清秀,不必要面容精致,高贵的仪态比外表的美貌更重要。”显然这种译文不仅没有表达出原作者的意思,而且译入语的规则和特征,译入语国家的读者也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我们从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中看,译文不仅准确、忠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而且在风格方面也做到了与原作高度近似:凝练、流畅、古色古香。,除了非常辛苦的翻译之外,译者还必须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翻译的再创造在此可见一斑。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国诗人杜甫的《登高》的一部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严格直译的话是这样的: Wind keen sky high apes scream mourning Islet pure sand white birds fly revolving Without limit falling trees bleakly-bleakly shed Not exhaustible long river rolling-rolling come. 看到这样的译文,大家会忍俊不禁,因为它只是与原文做到了形式上的对应,但原文的意境却一丝都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译文,可以说是毫无创造性可言。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段由大卫·霍克斯翻译的译文: The wind is keen, the sky is high, apes wail mournfully. The island looks fresh; the white sand gleams, birds fly circling. An infinity of tree bleakly divest themselves, their leaves falling, falling. Along the endless expanse of river the billows come rolling rolling. 看起来,在形式上,霍克斯的译文没有杜甫的原文对仗那么工整,但是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英语诗歌不是非常注重格式的整齐对仗,所以在英美读者看来,是很符合他们的习惯与文化特征的。其实霍克斯的译文中也有他自己的韵律,像”The wind”与”The island”,”An ”与”Along”的头韵;”an infinity of”与” endless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 艺术特色 《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 《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

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应该说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与作者的主观议论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前语之,后前不一,文过非饰,余有异,敢叙一二。本自非正,乃归正之,人道张生无情,始乱终弃。姻缘之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者,夫妇之道,崇敬之,不敢以私心害法,媒妁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