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思考题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思考题答案

yuyh1、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内容,共十几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专门指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科学社会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首先: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社会主义,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理论,因此,也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其次: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终结和归属。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即没有起点、中介就不会有终结;而没有科学社会主义,起点、中介就会半途而废,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落脚点。再次:科学社会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理论。上百年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纲领,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系到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4、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①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具有严密、完整体系的科学。②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成立。③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探索。

5、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材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过程中,萌发了许多先进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这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人类思想史的瑰宝。③空想社会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局限性:首先把理性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石。其次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宣扬天才论,把实现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几个天才人物和富人、统治阶级的理性发现,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道路,用示范、改良等办法实现理想社会。

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一场产业革命,即资本国家工业化,这场革命巨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工业在欧洲各国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②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占据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要地位,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阶级基础。③思想条件: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吸收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成果,这些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有力的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有利于人们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

7、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之外,还因他们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大实践中创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并以之研究人类社会,发现了社会历史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他们用唯物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

破资本主义生产秘密这两大发现,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8、《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共

产党宣言的产生)

①关于社会变更的理论②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③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④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制的理论⑤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⑥关于国家和民族问题的理论⑦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联合的思想⑧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

9、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①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加剧,各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来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冲突加深往往造成其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②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不发达的国家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广大人民除革命外别无出路。③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够充分,封建势力的存在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反叛性,他们不可能通过领导民主革命将国家领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④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并且有农民做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0、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薄弱②封建主义存在广泛影响③资本主义挑战和包围④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11、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历史性决议,决定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由全面企业国有化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商业方面,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恢复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1921年3月,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

1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②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新纪元③十月革命开辟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④十月革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纪元1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买粮食;加速工业国有化进程,取消商品生产;实行消费品配给制;实行强制性的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

14、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沿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应用于俄国;二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列宁突破了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看作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形成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资本主义的新社会主义观。

15、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和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渡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①政治体制:个人专制日益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②经济体制: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思想文化: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对外关系: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进行热战对抗。

弊病①政治生活上缺乏民主,产生个人专权。②经济上管的过死,总体效益较差。③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④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16、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其原因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以现实原因为主;已由苏联国内的原因,也有西方和平演变的外部原因,而以国内原因为主;既有党内原因,又有社会上的原因,而以其党内原因为主;党内原因既有一般党员干部的问题,又有中央领导层的问题,而以中央领导层的问题为主,在中央领导层中最主要的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具体看来苏联解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积弊

太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无法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②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新思维”成为混淆是非,造成混乱的错误的舆论先导;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推行整个社会主义大厦进行“根本改造”的改造路线,把改革变成改向;改变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教训: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警惕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17、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国际大气候影响下的总爆发,这场剧变,既有远因又有近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①历史原因:东欧国家地处苏联和西欧之间,均属中小国家,历来是东西方各大国和各军事联盟集团集中的地方。二战后,苏联同西方大国之间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东欧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东欧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都是依靠苏联的支持才得以上台执政的,因此,东欧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苏联,过于依赖苏联,重大的决策和人事变动都必须得取得苏联的同意。因此,在80年代苏联的势力衰弱后,东欧各国各寻出路,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社会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政治方面,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是东欧各国共产党政府脱离群众的要害;民族问题方面:东欧各国的民族矛盾激化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③苏联因素: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给东欧各国,是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出于自己利益需要,强使东欧各国在内外政策上同他保持一致,并力图通过党的系统、国家关系、军事联盟和经济集团牢牢控制住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东欧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教训:共产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上,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优越性应主要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包括: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⑧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⑩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教训:

①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②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④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19、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

史依据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②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演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邓小平理论正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及其科学总结的成果。

20、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思想观点。

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观点。

3.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观点。

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点。

5. 关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思想观点。

6. 关于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思想观点。

7.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点。

8. 关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观点。

9. 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观点。

10. 关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任命进行社会主义屋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观点。

2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三个方面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而是根据新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开拓性的探索和解决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③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基本纲领,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

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①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多极化趋势逐步明显;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矛盾的世界中、在各种政治和文化力量相互激荡中始终保持先进性、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提出了正高的要求。②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断加快。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日益加快,各国经济上的相互渗透和依赖日益密切,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其任务将更加艰巨)。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错综复杂的新态势。一方面又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同时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大量渗透我国,严重冲击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三个代表思想正是面对风云变幻、跌宏起伏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繁重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情况下提出的。

社会历史条件: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的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马列主义同我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我党从实际出发,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因为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①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新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②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同能否代表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样,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在于他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的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坚持不懈的奋斗。

④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彻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4、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

十七大报告在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时,又系统阐述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对此,我们要着重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现时期。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是同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党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25、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②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③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⑤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汇集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发展。新时期新阶段,胡锦涛又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6、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要求(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三)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7、民主社会主义及其基本理论和政策

①民主社会主义是多元主义的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这就决定了这种思想体系的多元性,反对有统一的思想理论基础。②伦理主义的价值观念。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他极力鼓吹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③改良主义的社会模式。目标明确的改良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通过和平的民主的议会道路,即在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国家的范围内,通过合法的普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上台执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础的范围内进行以和平与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策,主要是:通过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南北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主张欧洲联合,摆脱霸权控制

28、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张

①关于建立“新型群众性政党”的理论,在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单各党提法不一致;在党的性质方面,“欧共”一般不再提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强调党的“人民性”、“群众性”、“民主性”,强调把党建设成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包括中间阶层)参加的“新型群众性党”;在党的组织原则方,“欧共”各党在党内生活中仍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维护党的统一,同时特别强调扩大和丰富党内民主生活,对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强调以自愿为原则;在党的领导作用方面“欧共”各党强调要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的进程中发扬党的领导和先锋队的作用,但又认为党不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对国家和社会团体并不实行绝对领导,而主张同那些向往社会主义的不同政党和派别建立“新的政治组合”,由它对国家和社会发挥领导作用;在党际关系方面“欧共”主张各党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基础上,反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搞任何形式的“领导中心”、“领导党”,主张在“多样化中求团结”,反对以任何方式对别国党实行压制和干涉。②关于“独特民主道路”的理论,所谓“独特民主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和平争取政权。“欧共”认为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是和平的,也是渐进的。“欧共”认为要沿着民主道路向社会主义前进,必须有一个“起作用的议会”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议会是民主制度的中心环节,而群众的斗争是议会斗争的力量基础。把议会内的斗争和议会外的群众斗争相结合,是实现民主道路取得政权的主要形式。③关于“独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政治方面以“工人阶级领导权”的提法取代“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经济方面“欧共”主张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经济模式”,主张把有决定性的经济部门掌握在社会手中,同时承认私有经济,发挥私有经济的积极性,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阶段,把私人经济引向社会主义,最后消灭私有制,实现完全的公有制;社会生活方面“欧共”主张尊重、保证、发展集体和个人的各种自由,其中包括思想、言论、集会、结社、出版、游行、罢工、出入国境等自由,个人的生活不受侵犯。各种思潮、哲学、文化艺术和科学流派,都有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自由,并且“不把人和特点的思想、意识或宗教派别变成国立的”,总之,“欧共”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享有自由的社会主义,一种民主的社会主义”。

29、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世界一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生态运动所提倡的基层性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生产是为社会需要而不仅是为了市场利润、结果的平等、社会与环境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等主张,给一些左翼学者重要启发。他们批判的吸收了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伦理、后现代主义等生态理论,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生态马克思主义属于政治生态学,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它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第二认识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

30、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

(1)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①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挑战②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控制与经济掠夺的挑战③军事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的战争威胁和干预的挑战

(2)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在当代世界,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的主张和运动,属于改良学派。就目前来看,民主社会主义能够顺应世界形势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政策,注重发展经济,给群众以实惠,加之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世界上一种很时髦的很有吸引力的社会思潮。可以说,只要各国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激化到出现革命形势的地步,只要各国共产党还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那么民主社会主义就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其他国家也还会出现社会党,而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也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转型。

31、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作用下,一方面,资本主义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快的发展了生产力,并将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日益国际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没有改变,于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并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使资本主义成为永恒的社会制度,而是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一个强大的世界性组织,正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拥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和明显的优势,指望资本主义在短期内消亡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种社会机制很不完善、不成熟,表现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社会主义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项全新伟大事业,必然会经历挫折和反复。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且要彻底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新制度不可能从旧社会内部自发产生,它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更艰巨、更复杂,所遇到的阻力也更大,决定了其发展道路更加曲折。

3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认识20世纪是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样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一系列惊心

动魄事件,历尽曲折的时期。严峻的现实不仅需要我们思考过去,更需要面向未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破产的不是科学社会

主义,而是“苏联模式”。以苏联为例:

(1)政治上高度集权,一切权力集中在中

央、中央集中在政治局,政治局的权力集中在总书记身上。第一把手垄断真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严重缺乏民主,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不容对第一把手的意见提出疑议,更不能反对,否则就是野心家、反革命,造成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维系在一两个领袖人物身上,人民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政权非常脆弱。

(2)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弊端严重,超重型的经济结构,虽然有利于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战后对“农”“轻”的伤害比较严重,缺乏内部技术推动力机制,企业没有活力,封闭的经济体制,对科技革命反应迟钝。

(3)意识形态上,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戈尔巴乔夫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让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纷纷出笼,并且只允许错误的东西放,不许马克思主义争,实际上让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一句话,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诸方面都背离或背叛了马列主义,都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致命问题。这种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破产。

二、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由社会发展的铁的法则决定的现实,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迂回和曲折,但是历史己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历史活力和蓬勃生机。仅仅看见某些旋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腾,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人类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住在世界的东方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显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的复兴应始自理论的更新己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各国共产党人进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阶段,认真反思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思索未来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与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的低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和高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邓小平理论。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长期困扰人们却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新突破;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动荡中,失败和破灭的只是“苏联模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还在低潮中高涨、在挫折中发展,社会主义一刻也没有从地球上消失。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等国坚守社会主义阵地。越南、古巴近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形势日趋好转。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充满活力,令世界瞩目,“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