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Ξ

王雁飞ΞΞ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凌文辁 朱 瑜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广州,510632)

1 引言

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

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

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目标设置研究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的具体表现。从本世纪3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目标的研究,自Locke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以来,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研究表明,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认为,成就标定向由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构成。

211 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学习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志于发展自己的能力,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任务的把握和理解上,把能力的提高和对任务的掌握程度作为成功的标准,失败被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达到特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212 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

成绩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和智力的愿望,并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或显示自己低能的情境,倾向于以参照群体来评价自己的成功。

3 社会认知在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绩效反馈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资源,个体经常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求,用于改进自己的行为,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我们把个体主动寻求绩效反馈的行为称为寻求反馈行为(feedback2seeking behavior)。社会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1 作为中介变量的知觉到的代价(perceived cost)和知觉到的价值(perceived value)

个体是否产生寻求反馈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寻求反馈成本和价值的感知。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特有反应模式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个体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知觉到的代价和价值。

31111 知觉到的代价

知觉到的代价也被称作为自我代价(Ego cost),即个体接收到消极反馈信息时自我所承受的代价。Ashford等人认为对寻求反馈代价的感知是寻求反馈行为决策中的首要因素。他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寻求反馈代价:(1)努力的成本;

(2)面子丢失的成本;(3)推论的成本。研究表明,对于消极绩效反馈,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知觉到的代价要多于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

第二种是自我表征代价(self2presentation cost),即暴露出个体对行为的不确定性及需要帮助的代价。对个体来说,做出寻求反馈的行为及表露出寻求反馈的意向,会使自我有一种潜在的自我表征的代价。Ashford认为,个体在做出寻求反馈行为时需要做出较多的努力,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有更多的自我表征的代价。31112 自我知觉到的价值

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个体认为成绩反馈对于绩效提高和能力发展是否有价值的信念称为自我知觉到的价值。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增值理论(incremented theory),认为成功与努力付出紧密相关。他们认为,寻求反馈对促进他们的能力和绩效非常必要,因此外在反馈具有较大价值。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对能力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对绩效反馈的自我知觉到的价值较小。

312 作为中介变量的自我监控策略(self regulation statics)自我监控(self2regulation)是行为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自我监控策略指控制动机力量转化为行为和工作绩效的认知过程。国外研究证实,自我监控策略与成就目标定向有着密切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较多地运用自我监控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运用自我监控策略的量就少得多。Vande Walle的研究表明,个体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监控策略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成就情境下会更多的使用以下几种自我监控的策略:目标设置(goal setting)、预期的努力(intended effort)、预期的计划(intended planning)。

31211 目标设置(goal setting)

Vandewalle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设定上有明显差异,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

663心 理 科 学 2003年 第26卷 第2期 Ξ

ΞΞE-mail:wangzhu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1907352.html,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79930200)的部分工作。

标定向的个体更愿意接受挑战,更多地运用目标设置策略。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学习目标定向与接受挑战任务倾向(preference for challenging tasks),运用目标设置策略和乐观主义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绩目标定向与以上三个概念则呈显著负相关。

31212 预期的努力(intended effort)

由于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不同的理论,所以他们对努力付出(effort expenditure)的看法有较大差异。VandeWalle在研究中发现,学习目标定向与预期的努力有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定向与预期的努力呈显著负相关。

31213 预期的计划(Intended Planning)

Shjan的研究表明,对于一项特定任务,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更倾向首先在内心中做一个如何达到目标的计划。Button等人发现成绩目标定向与炫耀想法呈正相关,而学习目标定向与其却没有相关。Vande Walle发现学习目标定向与预期的计划和工作持久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绩目标定向与这两个变量却没有相关。

313 认知干涉(congitive interference)

认知干涉是Saras on等人在1986年提出来的,是指由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有消极归因,坚持性较低,采用低效率的行为策略,因此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会经历较多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对后继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他认为有两种认知干涉:与任务相关的认知干涉和与任务不相关的认知干涉,并建构了相应的量表。H ofmann通过研究证明成绩目标定向直接影响着个体工作绩效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干涉在认知能力和工作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认知干涉增加,则工作绩效降低,认知能力和认知干涉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认知能力和认知干涉在成绩目标定向和工作绩效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4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社会认知关系研究的思考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寻求反馈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社会认知过程关系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心理机制的认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但是也要看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文献调研表明,这一领域内研究较多地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特别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而对社会情境认知研究较少。研究表明,社会认知过程会根据情境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会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

(2)对个体情感的研究及情感与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人的情绪、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关于心情、情绪和情感在认知中作用的研究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心情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判断与认知加工策略。

(3)在此领域中干预研究较少。社会认知过程中成就目标定向与行为、绩效中的作用自不待言,如何从教育、培训以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控制和干预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的课题。

(4)纵观该领域内的研究,大多数为实验室研究,缺乏现场情境性研究,而且被试主要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因此不论是被试和情境都缺乏现实性。所以其外部效度受到很大怀疑,其结果的应用也应该相当谨慎。

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内在过程的研究,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同时也要对部分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加以重复验证,积极地进行跨文化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可能会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具体情境或被试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接第379页)着精神成果,精神产品要借助物质形式,而有些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如雕塑。再如有声语言要结合动作、表情、体态,而形体语言有时也要借助有声语言或符号语言才能交流。

综上所述,外化创新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即认知加工环节、媒体转化环节、物化或媒体化环节,此外,还有一个商品化环节。学生的外化创新主要表现为前两个环节。

3 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相互作用

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相互作用,由简单的、低层次的创新,逐渐发展为复杂的、高层次的创新。内化创新是外化创新的基本条件,这种基础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内化创新为外化创新提供信息储备。第二,内化创新为外化创新提供结构重组的活性。每一次内化创新都要经历一次不同程度的知识结构重新组合的过程,因此,经常的内化创新,有助于提高知识结构重新组合的活性,这种活性使外化创新中的结构重组变得顺畅和容易。这种信息经过多次内化创新的作用不断被淘汰掉陈旧无用的内容,因而还有利于克服旧经验对创新的阻碍。第三,由于内化创新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提高了认知能力,使认知结构被改造得更为合理,因而,外化创新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第四,内化创新是以意识加工、逻辑加工为主的创新活动,但也要有初步的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的结合、逻辑加工与非逻辑加工的结合。仔细分析人类的维持性学习或叫守成性学习,往往更多地是依赖机械式的意识加工与逻辑加工接受现成的认识成果,而较少用到无意识加工和非逻辑加工。创新性学习则不然。学生要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结论,获得前所未有、甚至是与众不同的新认识,往往要调动主体所储备的一切信息,使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里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都活跃起来,与刚刚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结构性的重新组合。这种广泛的、局域性甚至是整体性的信息加工,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逻辑加工与非逻辑加工的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外化创新特别是以后复杂的创新活动、创造活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外化创新为内化创新提供验证和发展方向。内化创新的结果正确与否和是否对外化创新或创造活动有价值,一般要通过外化创新来检验。外化创新的内容影响着内化创新对信息的选择,因而影响着内化创新的发展方向。

明确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对于创造活动和创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创造活动是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外化过程。先有头脑中输入信息的创新,才会有创新信息物化或媒体化的创造产品。没有内化创新的基础,是不可能产生外化的结果的,因此,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性学习,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脱离开创新性学习去搞发明创造,往往是没有出路的。脱离开外化创新的学习,也只能把大脑作为知识的仓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措施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转变成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763

第2期 王雁飞等: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① 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037) 〔摘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对成就目标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关注。文章以Dweck成就目标理论为基本出发点,探求其理论渊源、动机模式与分类研究的进展状况,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成就目标,学习目标,成绩目标,掌握模式,无助模式,社会目标 分类号 59.845 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学校成就情景中存在着两个使众多心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为什么智商和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仍会表现出在学业成就上的显著差异?如何摆脱单纯“智力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好的方向?于是,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对于学习具有同样重要影响、对认识过程起调节和动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领域。成就目标的研究是此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 70年代末,Dweck、Nicholls、Ames等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动机过程的成就 目标定向的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90年代的今天,有关成就目标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成就目标作为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日益受到重视。 1 成就目标理论的渊源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发展 至今已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从早期的成就动机论和新近的社会认知论中探究其发展渊源。 1.1 早期成就动机理论 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是近代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此概念最早可以追至Murphy,但直至50年代McClelland等人才正式开展了对于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Lewin及其同事在期待×价值理论中首先提出两个独立的动机纬度(对于成功的 期待和对于失败的回避)是行为的关键性决定因素。随后McClelland以Lewin 的理论为框架,构建了最初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至少存在两种成就动机, 一种围绕着躲避失败,另一种围绕着达到成功”。Atkinson继续McClelland的工作,更为明确地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现出趋

成就目标取向问卷1

成就目标取向问卷 1——完全不符合,从不这样或极少这样 2——基本不符合,有时是这样 3——有点符合,大约有一半的时候是这样 4——基本符合,通常来说是这样 5——完全符合,总是这样或极大多数时候是这样 完基有基非 全本点本常 不不 符符符符符 合合合合合1.我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1 2 3 4 5 2.我发现考试得高分能给我一种满足感。 1 2 3 4 5 3.我的目标是花最少的力气就能通过考试。 1 2 3 4 5 4.几乎所有的课题一旦自己钻进去了,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1 2 3 4 5 5.每次考试后我想知道自己的分数比其他同学好多少。 1 2 3 4 5 6.我认为学习那些有明确要求的内容就够了。 1 2 3 4 5 7.我喜欢了解我还不知道的东西。 1 2 3 4 5 8.我害怕在作业或考试中出差错,影响成绩。 1 2 3 4 5 9.我不会复习那些在考试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 1 2 3 4 5 10.学习学术性的材料,就象看小说或电影般令人兴奋。 1 2 3 4 5 11.当我成功解决了一道难题时,会觉得自己能力很强。 1 2 3 4 5 12.我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些人人都知道不会考的内容。1 2 3 4 5

完基有基非 全本点本常 不不 符符符符符 合合合合合13.我更关注自己是否在进步。 1 2 3 4 5 14.我希望其他同学感觉我很聪明。 1 2 3 4 5 15.我学习是因为这样可以使父母和老师不批评我。 1 2 3 4 5 16.为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我努力学习。 1 2 3 4 5 17.为了比其他同学学得更好,我在学习上非常努力。 1 2 3 4 5 18.我希望老师的要求尽量少些,这样我可能轻松些。 1 2 3 4 5 19.我更关心自己是否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 1 2 3 4 5 20.为了获得好名次,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课, 我也会想法去学好它。 1 2 3 4 5 21.我努力学习,这样父母/老师会认为我是一个好学生(孩子)。1 2 3 4 5 22.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学会思考,掌握知识。 1 2 3 4 5 23.当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时,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和鼓励使我非常高兴。 1 2 3 4 5 24.我只想学习那些我不得不学的内容。 1 2 3 4 5 25.学习新内容使我有一种挑战感。 1 2 3 4 5 26.当同学们羡慕我取得好成绩时,我有一种满足感。 1 2 3 4 5 27.我努力学习是为了别考及太差,令自己没面子。 1 2 3 4 5 28.我希望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 1 2 3 4 5 29.对我而言,老师认为我能做好是很重要的。 1 2 3 4 5 30.我只想做很容易的事,因为我不想太辛苦工作。 1 2 3 4 5

北京中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北京80中问卷调查结果报告 北师大中学生心理研究小组 2005年5月8日 一、被试取样 本次调查共选取80中初一至初三学生,有效被试具体情况如下: 表1 被试取样情况 年级男女总人数 初一26 11 37 初二32 17 49 初三22 26 48

总计80 54 134 二、调查问卷介绍 本次调查问卷要紧分三部分:《方法出现问卷》、《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 1、《方法出现问卷》 《方法出现问卷》考察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出现干扰性方法的一般倾向,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经常会出现的干扰性方法。 认知干扰要紧包括三类干扰性方法:一是任务相关的担心,二是与任务无关的方法,三是躲避任务的方法。研究表明,这三类方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任务表现,而与任务相关的担心和躲避的方法对任务表现的阻碍尤其明显。 问卷各项目分值设置如下:本问卷各项目的分值为5点(1-5),

1 代表从未出现过如此的方法,2代表专门少出现过,3代表有时会出现,4代表经常出现,5代表总是会出现,分值越高,讲明出现这一方法的频次越高,学生越具有出现这些方法的倾向性。 2、《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考察的是中学生在学业成就情境下所具有的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本问卷为5 点量表,学生按照表述与自己的相符程度进行1-5分评定,1代表完全不符,5代表完全相符。 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基于Dweck的成就目标理论所提出来的。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研究者将成就目标分为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和掌握-回避四种。 成绩-趋近目标取向的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他人,显示自己的能力,通常依照社会比较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如在班上考得最好;掌握-趋近目标取向得个体关注的是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任务,常常依照自身的进步提高,和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己的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 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 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本文主要介绍考频较高的第三个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趋近-回避”维度和“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维度。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

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成就动机测验及答案

成就动机测验 姓名:应聘岗位:测评日期: 本问卷共30道题目,每一道题目就是一个陈述,请您根据陈述与自己的看法相符的程度作出判断。A.完全符合B.基本符合C.有点符合D.完全不符合 1.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2.我喜欢新奇的、有难度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3.给我的任务及时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4.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6.我会被有难度的任务所吸引。 7.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 8.我在完成由难得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9.对于困难的活动,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10.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11.我希望把有难度的工作分配给我 12.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13.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14.那些我不能确定能否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 15.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 16.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景中工作 17.我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会担心失败 18.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 19.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难度的工作,我就感到不安。 20.我不喜欢那些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21.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22.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 23.在那些测量能力的情景中,我感到不安 24.对需要有特定机会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害怕失败。 25.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时很担心 26.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一样 27.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28.我不希望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29.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我能否胜任的事 30.当我遇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我会焦虑不安。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解释上课讲义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及评分标准 下列每个句子描述了你在学习下列每个句子描述了你可能在学习中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请你判断句中的描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请选择1-5来表示你认为的符合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 12 3 4 5 非常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不能确定有些符合非常符合 1 我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学会的东西越多越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2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班上的其它同学认为我学习得很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3 我的目标之一是让别人知道对我来说,功课很容易。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4 我最喜欢的是能让我思考的课程。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5 比其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的老师不要认为我在学习上人懂得少。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6 我的目标之一是让别人知道我学习很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7 我今年的目标之一是掌握许多新的技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8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在学习上显得很笨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9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今年提高我的能力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10 我学习的目标之一是避免表现出我学习上有困难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11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今年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12 我希望搞好学习,以向我的家人、朋友、老师等显示我的能力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参考答案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动机 2、动机成就目标取向 3、成就取向 4、学习目标定向 5、成绩目标定向 6、智力 7、学习目标成绩目标 8、环境因素动机气氛 9、语言加以描述文字加以记录 10、阶梯型 11、学生要完成的技术动作的标准 12、注意力集中于最终是否能够获胜上 13、某一目标正式群体 14、目标确定目标分解目标执行目标检查 二、单选题 1. A. 2. B. 3. A. 4. A. 5. A. 6. A. 7. B. 8. B. 9. B. 三、多选题 1. A.B 2. A.B 3. B.C 4. B.C.D 5. A.B.C.D 6. A.B.C 四、判断正误题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五、匹配题

六、简答题 1. 简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的区别。

2. 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答:(1)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任务上。 (2)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 (3)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 (4)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3. 简述团队目标设置确定目标环节需要注意哪些? 答:第一,由谁来确定团队目标非常重要。对于团队来说,目标的确定需要有几个方面的成员,首先团队中的教师、教练必须参加。其次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或是团队的全体成员。 第二,团队的目标必须跟团队的目的相联系。目标是朝向目的的,它是达到目的的阶梯。所以团队的目标必须跟团队所要达到的目的相连接。 第三,采用一定的程序来随时调整目标,。有的时候刚开始定下来的目标不一定就能适合现实情况,还需要根据监督、检查的情况,随时纠正目标的偏向,把目标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第四,注意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相结合。个人的目标来自于团队的目标,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教师量表)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简称AMS)一、基本情况 年龄: 23 性别:女 教龄:职称: 文化程度:本科(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二、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每个句子,判断句中的描述符合你的情况的程度。请选择①-④来表示你认为的符合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共30道题,请将符合您情况的选项标红,谢谢您的配合。 ※1、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2、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3、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4、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能完成的工作。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5、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6、对于困难的任务,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7、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8、我会被有困难的任务所吸引。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9、对于那些我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0、给我的任务即使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1、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2、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3、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4、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5、我希望把有困难的工作分配给我。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6、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7、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成就目标理论 学习迁移 教学测验

六、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七、自我价值理论 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班级教学环境中,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所体验到的成败经验永远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在长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机会的情形下,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逃避失败后的痛苦,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应付学校考试后成败压力的对策,借此就可逃避承认自己的能力薄弱,从而维持自我价值。有关逃避失败的对策有很多,如不参加考试、力图给别人留下自己没有努力的印象、在考试前扬言自己只要及格就很满足;有的学生在学业中故意拖延或选择任务特别繁重的课程,以逃避反映能力差异的失败。 因此,卡文顿提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参见图12-2)。(1)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2)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3)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4)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自我价值理论可以解释“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而“有的学生为什么要掩饰其努力或拒绝承认其努力”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学习动机的降低,实质上却是自我价值保护这一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加强。或许可以说对学业的漠视、逃脱和倦怠,不是由于缺乏动机,而是因为动机过强。这种过强的动机不是正常的积极的动机,而是与胜任感的联系过于密切,从采用一些自欺欺人的策略保护自我价值。

成就目标_社会目标_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Ξ 李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长春,130024)   张炳松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香港) 摘 要 本研究以15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我取向的成就目标的确可以区分出自我—趋向型目标和自我—逃避目标,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自我—逃避型目标对学业求助有更大的负面作用。(2)社会目标与学业求助有显著关系,支持本研究的假设。(3)自我效能低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愿求助,支持脆弱假说。 关键词:成就目标 社会目标 自我效能 学业求助 学习成绩 1 问题提出 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而非依赖性的表现。在课堂中,将他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当学生寻求有限的帮助并利用求助得来的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时,求助促进了学习和理解[1]。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可能会有三种反应:一是作工具性求助(instrumental help 2seek 2ing ),指学生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二是作执行性求助(executive help 2seeking ),指学生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却请求别人替他(她)完成。三是回避求助(avoid 2ance of help 2seeking ),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2]。掌握了工具性求助技能的学生在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时会拒绝帮助,在需要帮助时又能得到帮助,因此工具性求助代表的是能力、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社会环境主动进行调控的策略,它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以及适应环境。 把求助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目的地加以运用,需要相当复杂的认知活动。要求助,个体必须意识到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是什么,必须学会把他人看作是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资源,还必须学会谋取他人帮助以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虽然青少年已具备对自己的学业表现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比较 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帮助及需要何种帮助,但研究发现青少年很少就学习问题主动求助,越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越是回避求助[3]。Newman 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对理解进行监控。当发现自己在理解上产生困难或不知道如何继续进行时,就会进入动机———情感加工系统,它包括成就目标、能力知觉和态度[4]。本研究将考察这些动机变量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在有关成就目标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两类趋向性目标: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所谓任务取向(task 2orientation )是指学生为了理解和掌握而学习;自我取向(ego 2orientation )是指学生为了战胜他人、证明自己的高能力而学习[5][6]。对任务取向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价值在于掌握,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他们以自我为参照标准来定义成功感,同过去的成绩相比如果有所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因而任务取向与知觉到的求助威胁及回避求助负相关,与知觉到的求助益处及工具性求助正相关;对自我取向的学生来说学习则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战胜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以规范参照标准(即同他人进行比较)来定义主观成功感,如果以较小的努力完成任务、战胜他人就会产生成就感。因而自我取向与知觉到的求助威胁及回避求助正相关。对于任务取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有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自我取向虽与回避求助负相关,但能解释的变异数却较小[7][8]。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对自我取向的目标没作细 45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1期 Ξ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的目标,被其他学者称为掌握和表现目标(Ames ,1992),学习和表现目标(Dweck ,1986),这些提法在研究中常交替 使用。J.Nicholls ,C.Ames 及C.Dweck 的动机理论的细微差别可参见Thorkildsen 和Nicholls (1998)一文。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含义 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D.C.McClelland)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1)权力需要。具有较高权力欲望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人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他们常常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演讲。麦克利兰还将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利去分为两种:一是个人权力。追求个人权利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要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倾向于自己亲自操作,并提出一个管理者,若把他的权利形式建立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不利于他人来续位。二是职位性权力。职位性权力要求管理者与组织共同发展,自觉的接受约束,从体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2)友谊需要。麦克利兰的友谊需要与马斯洛的感情上的需要和阿尔德弗得关系需要基本相同。麦克利兰指出,注重友谊需要的管理者容易因为讲究交情和义气而违背或不重视管理工作原则,从而会导致组织效率下降。 (3)成就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显示的态度对待冒险,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而是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他们愿意承担所作的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所从事工作的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的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成就需要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管理人员的高层次需要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就需要的特征和表现也就不尽相同,对此,麦克利兰未作充分表述。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刘海燕邓淑红郭德俊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 摘要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 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 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 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 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 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Dweck、Nicholls、Ames、Elliott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近年来,Elliott、Skallvik、Midgley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最近,Pintrich、Elliott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1成就目标已有的分类研究 1.1成就目标的二分法 成就目标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两种成就目标类型: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前者是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后者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与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成就目标类型术语各不相同,如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和成绩目标[3]、掌握目标(task goals)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4]、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6],但这些类型在本质上与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的划分是一致的。?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掌握目标引起适应性模型,而成绩目标引起非适应性模型。不同的模型导致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前者有利于学习,而后者对学习具有消极影响。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成绩目标也可能引起积极的结果,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动机水平等[9]。对此,两分法难以做出解释。Elliott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两分法忽视了成就目标中的接近-回避倾向。于是,他们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以往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1.2 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收稿日期:2002-09-14 *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95-专-09。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Ξ 王雁飞ΞΞ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凌文辁 朱 瑜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广州,510632) 1 引言 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 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 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目标设置研究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的具体表现。从本世纪3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目标的研究,自Locke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以来,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研究表明,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认为,成就标定向由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构成。 211 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学习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志于发展自己的能力,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任务的把握和理解上,把能力的提高和对任务的掌握程度作为成功的标准,失败被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达到特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212 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 成绩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和智力的愿望,并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或显示自己低能的情境,倾向于以参照群体来评价自己的成功。 3 社会认知在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绩效反馈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资源,个体经常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求,用于改进自己的行为,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我们把个体主动寻求绩效反馈的行为称为寻求反馈行为(feedback2seeking behavior)。社会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1 作为中介变量的知觉到的代价(perceived cost)和知觉到的价值(perceived value) 个体是否产生寻求反馈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寻求反馈成本和价值的感知。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特有反应模式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个体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知觉到的代价和价值。 31111 知觉到的代价 知觉到的代价也被称作为自我代价(Ego cost),即个体接收到消极反馈信息时自我所承受的代价。Ashford等人认为对寻求反馈代价的感知是寻求反馈行为决策中的首要因素。他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寻求反馈代价:(1)努力的成本; (2)面子丢失的成本;(3)推论的成本。研究表明,对于消极绩效反馈,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知觉到的代价要多于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 第二种是自我表征代价(self2presentation cost),即暴露出个体对行为的不确定性及需要帮助的代价。对个体来说,做出寻求反馈的行为及表露出寻求反馈的意向,会使自我有一种潜在的自我表征的代价。Ashford认为,个体在做出寻求反馈行为时需要做出较多的努力,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有更多的自我表征的代价。31112 自我知觉到的价值 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个体认为成绩反馈对于绩效提高和能力发展是否有价值的信念称为自我知觉到的价值。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增值理论(incremented theory),认为成功与努力付出紧密相关。他们认为,寻求反馈对促进他们的能力和绩效非常必要,因此外在反馈具有较大价值。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对能力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对绩效反馈的自我知觉到的价值较小。 312 作为中介变量的自我监控策略(self regulation statics)自我监控(self2regulation)是行为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自我监控策略指控制动机力量转化为行为和工作绩效的认知过程。国外研究证实,自我监控策略与成就目标定向有着密切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较多地运用自我监控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运用自我监控策略的量就少得多。Vande Walle的研究表明,个体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监控策略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成就情境下会更多的使用以下几种自我监控的策略:目标设置(goal setting)、预期的努力(intended effort)、预期的计划(intended planning)。 31211 目标设置(goal setting) Vandewalle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设定上有明显差异,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 663心 理 科 学 2003年 第26卷 第2期 Ξ ΞΞE-mail:wangzhu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1907352.html,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79930200)的部分工作。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______________引起的,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起点。 2.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__________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_____________。 3.成就目标定向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所追求的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5.______________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6.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________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7.研究通常认为____________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中介变量以及积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__________则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8.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所组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促使个体采取某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9.具体、明确、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是可以用________和可用________的目标,即可以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 10.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_______”目标设置。 11.技术动作完成目标是指____________,如在网球发球向前挥拍时,要伸直手臂。 12.结果目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比赛中要击败对手。 二、单选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2.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______。()

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动机定向、成就目标四因素测量问卷

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动机定向、成就目标四因素测量问 卷 姓名: 年龄: 性别: 年级: 下面是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经常有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请你评价自己与这些想法和做 法是“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点符合”,或是“有点不符、基本不符、完全不符”,在适合 你自己情况的答案下面划“?”。答案无对错之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真 实地回答每一问题,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若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做完后请仔细检查是否有“漏题”、“串行”、“误选”等错误,并改正。 (一)学习策略测量问卷 1( 学习中一般都要求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2( 学习新课前,一般都要求自己进行预习。 3(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计划。 4( 能够经常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效果。 5( 即使学习内容单调、乏味,我也能够坚持学习。 6( 我能够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7( 上课时能够督促自己认真听讲。 8( 对弄不懂的问题从不放过,一定要努力学懂。 9( 老师经常批评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

10. * 学习上遇到困难,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完成学习任务。 11. *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经常不能坚持下去。 12. 一般来说,我能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13. 我能够自觉地完成课后练习,即使老师不要求去做。 14. 课堂上,一旦发现自己分心,能够很快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15. 对于实在做不出来的题目,一般都主动向老师或父母请教,直至弄懂。 16. 一旦发现自己学习上努力不够,迅速采取措施使自己勤奋起来。 17. 课堂上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 18. 复习时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19. *课堂上常常不知道老师要讲什么。 20. 学习中,我一般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学习的效果怎样。 21. 我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22. 做练习时,通常都知道练习题中所要练习的公式、原理和定理是什么。 23. 在学习中,我能为自己不断的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4. 在学习中,我常能够利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线索信息加强理解。 25. 在信息过程中,我常常要不断思考我学习和理解了什么。 26.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27. 在学习中,我能够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并以此去重新组织学习。 28. 经常想一想自己所用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合适。 29. 学习后,常常进行自我提问,以确定哪些内容我还不理解。 30. *复习时,常常不清楚复习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 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 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

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研究发现,趋近成功型目标(无论是掌握定向还是成绩定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期的学业表现,但只有掌握定向的趋近成功目标能显著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回避失败型目标(无论掌握定向还是成绩定向)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期的学业表现。 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是影响活动兴趣和任务投入的关键。而掌握-趋近目标相比掌握-回避型目标、成绩-回避型目标可以令个体在成就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他们对成就任务的态度会更积极,兴趣也更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