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前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性教育?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

过程,其结果便是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那么,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三、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必然性

新世纪之初,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反思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和过去教育的功过得失的基础之上,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教育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必然性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

从大工业的本性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与制约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工人们又怎样适应这种变换、更动和流动性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多方面地发展自己的本领。马克思说:“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的生产的普遍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工人“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了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即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能够适应变换劳动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依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先是热衷于争论提“三育”恰当还是提“五育”合适,继而争论哪一“育”更为重要,却很少考虑各“育”间内在的核心、基

础和联系,结果导致“智育第一”和“德育为首”轮流坐庄,而贯穿教育过程中的最核心的教育价值问题仍未得到足够清楚的认识和有效的解决,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严重忽视的正是个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样一个核心,或者说这样一条发展主线。个人的主体性品质,不可以简单化地归属于哪一“育”中,它表现在个人德智体美劳发展之中。“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

2、体现世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说和理论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并变革现实,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这些教学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认识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刺激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因此,在教育观上,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主动发展。因而可以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培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的教育观。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教育的规律是绝对的,殊途同归而统一于绝对的教育规律之下。实施主体性教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的客观要求,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因此,体现世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说和理论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新教育的需要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现实基础。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和新技术革命高潮迭起的时代。客体的发展、现代化,必然要求主体素质的发展、现

代化,而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弘扬,又必定会推动客观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要求。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地期望教育能培养与弘扬人的主体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弊端,如:

(1)教学目标和内容上,表现为统一的课程结构和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仅局限于传授书本的知识,并且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应试能力为主,不注意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品格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以记忆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以强制性的、简单规范性的指令要求学生盲目被动地服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参与,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管理上,表现为对分数过分关注,以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加练习量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成绩,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并因此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特长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殷切地期望教育能培育与弘扬人的主体性。因此,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新教育的需要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现实基础。

四、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专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拥有较高教育技能与技巧的教育者受社会的委托,代表一定的社会,并以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影响,引导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那么,为了充分

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有必要了解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1、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也称自我完善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对自然界、外部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外部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在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和外部世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尊自信。表现为自我肯定、维护独立人格以及对自己的优缺点有公正客观的认识。

(2)自我调控。表现为强的注意力,做事有始有终,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以及与伙伴游戏时能遵守集体规则等。

(3)独立判断决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对同学的优缺点有公正客观的认识以及遇事有主见且合理果断地做出决定。

(4)自觉自理。表现为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及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些独立自主性的表现是以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为前提的。

2、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可以说是主体性最本质的特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要自主地驾驭自己同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因此,自觉能动性的实质是主体掌握对客观现实进行认识与改造、选择与参与的主动权。学生的这种自觉能动性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1)成就动机。表现为渴望当优等生,以及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等。

(2)竞争意识。表现为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并努力取胜,在各种活动中总是想表现自己并超过比自己强的人,在游戏中总是充当组织者、指挥者。

(3)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表现为他们有一门特别有兴趣的学科和某方面的兴趣爱好,课外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

(4)主动参与。表现为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而且踊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工作。

(5)社会适应性。表现为好的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善于交际,有一定凝聚力,能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等。

3、积极创造性

如果说自觉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积极创造性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灵魂。所谓积极创造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讲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积极创造性“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作为主体的人,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特征可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意识。表现为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喜欢解难题。

(2)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直觉思维和借助具体形象地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独特新颖。

(3)动手实践能力。表现为学生不仅在实践活动课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有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

综上所述,主体性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活动及社会活动中能表现出其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本质、主要的、不可或缺的主体性特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内在结构。

四、改革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最令人振奋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今这个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时代的基本精神,反应了教育活动内在的人文精神。其实自20世纪6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乎每隔十年便向全世界各国普通教育提出一项宏伟的教育目标口号:60年代提出“学会生存”,70年代提出“学会学习”,80年代提出“学会创造”,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学会关心”。这些响亮的教育口号实质上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通过教学,他们掌握知识,身心得到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弊端以及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课堂教学。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从新课预习、讲授新课到提问讨论、练习巩固再到组织复习与测验,无论哪个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成功。

2、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当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而忽视“学”,使得学生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但是,新的技

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量的剧增而且更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传授和掌握知识不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应当成为教育的惟一目的,因此,必须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也就是强调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外,教师还要能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训练学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我国学者黎世法总结中学生最优的学习方法体系而建立的“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法和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学导式”教学法等都把学生的自学活动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现了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与自觉能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中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不仅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而且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仅是教学与知识掌握的中介,而且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儿童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的作用。赞可夫认为,学习时要依靠、利用学生的情绪,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学习时的情绪生活,学习时要使学生感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这样就可以强化大脑的工作,治疗脑细胞萎缩、惰性和虚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代课堂教学中,最具情绪色彩的有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我国南通师范第二附小的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法以及曲阜市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改革实验等。这些课堂教学针对传统教育重认知、轻情感的弊端,从学生的情感领域入手,并以此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看作

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友爱融洽的活动情境和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乐学”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4、注重教学的启智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积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体现。当代的教学理论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智能上的作用,这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把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主体性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课堂教学启智作用的发挥,首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另外,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马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提倡的问题教学法和我国上海师范学院附中的老师吸取启发式与发现法的优点而创造的引导发现法也是一种着重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法是依据创造力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成功的课堂教学,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条件、师生情况等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在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总之,既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而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又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管怎样,当代社会和教育发展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

五、结束语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

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从改革课堂教学着手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塑造学生主体性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优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育理论主观题备考大全 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020年广东省珠海市学校(幼儿园)《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教育招聘考试

2020年广东省珠海市学校(幼儿园)《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教育招 聘考试 (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的作者是()。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华生D、加里培林【答案】A 2.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答案】C 3.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A、生物性和社会性 B、生物性和阶级性 C、历史性和阶级性 D、受教性和可教性【答案】D 4.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答案】D 5.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B、组织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答案】D 6.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A、夸美纽斯B、埃拉斯莫斯C、杜威D、凯洛夫【答案】B 7. 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技能的种类有()。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C、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D、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答案】C 8. 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答案】A 9. 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答案】B 10. “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分别

体现了儿童发展观中的()。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 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教育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教育决定论【答案】D 11.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答案】D 12. 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答案】C 13.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答案】C 14. 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答案】D 15. 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工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法规是()。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儿童权利公约》【答案】C 16. 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外部动作方式,称之为()。A、心智技能B、演讲技能 C、驾驶技能 D、操作技能【答案】D 17. 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答案】D 18. “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 C、唐代 D、汉代【答案】C 19.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教育名言:“没有哪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这句话直接与下列哪一思想、学说相支持()。 A、实用主义教育 B、人本主义教育 C、建构主义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答案】B 20. 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

主体性教育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前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性教育?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教育就是发展主体性

教育就是发展主体性 □ 本报记者陈伟民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姚文俊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近20年前,当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以下简称人民大道小学)的“小手”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大手”第一次紧紧地握在一起时,一场后来震惊全国教育界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大变革就此拉开了序幕…… 1991年,长期高负荷学习、研究和工作的姚文俊突然患病,经诊断是患了下颌骨细胞瘤,一年内做了两次手术。第二年春天,组织上安排他去北京疗养。疗养期间,姚文俊的身体在休息,脑子却一直没有休息。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他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趋向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即人的主体性。抓住主体性的发展就抓住了培养目标的核心,中国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教育必须围绕这方面进行改革。为此,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的课题。 课题是提出来了,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一所小学进行这项探索性的实验谈何容易。于是,姚文俊把求援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发源地——北京师范大学。双方一拍即合,联合成立了阵容强大、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实验团队,围绕小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 实验改变了教室。为改变突出教师权威、忽视课堂上学生交互作用的“秧田式课堂”,他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课桌均摆成T型。这种“茶馆式课堂”以集体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与个别辅导为辅,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了生与生、师与生的多边互动。这种融个体的独立思考、同伴的相互启发和班级的交流反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实验改变了课程。他们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不突破国家规定课时的前提下,按照“加强基础、发展个性、优化结构、促进发展”的思路,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学校课程的“三大板块”: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如学科课程实行大小课相结合。大课为常规课,时间为40分钟;小课为短时课,时间为20分钟,主要用于新增学科和学科技能的专项训练。这种安排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和肯定。 实验改变了教学。依据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四主”教学原则,他们概括提炼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六条教学策略:1.合作: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严格:加强学科合作,严格教与学的要求;4.差异: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创新: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6.成功:创设展示、表现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实验改变了考试。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提出“追求发展,不追求分数;追求卓越,不追求完美”,变一次集中考试为分项考核,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综合评价,

主体性的内涵_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第31卷 第1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Vol.31 No.1Journal of S 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05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和学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天津市300191) 摘 要: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以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内涵;主体性结构;主体性存在形态;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1-0065-07 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也有10余年的历史了。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仍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势必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本文拟对主体性概念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主体性教育必须辩证、综合地理解主体性的内涵 目前来看,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自在规定的角度来界定主体性,如认为主体性就是人性,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这些认识主要是从作为主体人的自身来看待主体性。主张主体性就是人性,是就人与自然、与对象世界的动态区别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是人性,但主体性不等于人性,正如说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一样。说主体性是人性是因为它的确是人所独有的东西,动物不会有主体性。说它不等于人性,是因为它只是许许多多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即人在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人性是人在与外物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区别于动物的那些性质。主体性则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现出的区别于客体的那些特性。“主体性即是人性”把主体性界定得过于宽泛,没有揭示出主体性是人性中的哪一部分,哪一层次的东西。况且人也可以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人同样具有人性,显然客体的人是不具有主体性的。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是就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客体物的性质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与主观性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实质上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人的主体性包含着主观性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主观性。从本质上说,人的主体性是对主观性的超越。主观性范畴主要是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主观世界的特性,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特殊本性。而主体性则更倾向于关系范畴,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对客体的主从关系、支配关系、隶属关系等。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则会走向主体性;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背离,则会远离主体性,受到客观性的惩罚。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是教育界人士经常使用的说法。这种主张认为人的主体性只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性。它的本质内容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能动性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根本共性,不管他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这种认识主张到“主体活动中的人”身上去寻找主体的根本特性。这无疑有助于找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但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都是主体性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形式,还不能说就是主体性本身。 在西方认识论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要么强调主体性的理性因素, 65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和学新(1966-),河南获嘉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

吉林教师考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吉林教师考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教招将于3月底报名,4月底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赞可夫在发展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分别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这五条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认为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孩子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概括地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使其逐步 成长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体。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还在教师。教育必须面 向全体学生,而不应仅仅面向那些分数高的学生。就小学应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培养;自强;自立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7-127-01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才能 实施创造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 成长。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 们必须把每个人都当做人才来培养。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应仅仅面向那 些分数高的学生。 1.应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1认真搞好政治学习,树立高尚的师德。认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培养、树立典型,领导干部带头上主课,带头遵 纪守法,带头搞科研,带头创一流成绩,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树立高尚的师德。 1.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为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大搞创新研究,让教师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强了各 科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理论培训和学科素质教育研讨班,大 力开展赛讲和优质课评选,这样教师整体素质才能有所提高。 2.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使其逐步成长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 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正确、有力,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教师的主导怎么样才算正确、 有力?一是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目的在于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掌握基本的教 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论,明确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 启发学生思维。 2.2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会思维。学会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 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予以引导和 鼓励,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 教师习惯于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去框定学生思维空间,不让学生自由思考,或只 给学生思维以极小限度的自由,学生思维的想象即使飞翔开了,也要千方百计把 它拉回到唯一的解法和标准答案上。还有一些教师习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所 谓的启发学生,并借以推进课堂教学过程,却不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 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师教案上设计好一个一个的问题解决了,并不等于学生 的问题解决了,让学生会的问题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何况那些思考量很小的提问,那些让学生齐声回答"是"或" 不是",根本谈不上思维训练。

教育者主导性与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教育者主导性与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一、教育者的主导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 1、主导性的涵义。主导性指“规定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1]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性是指教育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发和导向作用。教育者主导不是对教育对象强制与压服,而是在尊重教育对象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引导。 2、坚持教育者主导性地位的必要性。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因为:第一,就教育对象而言,由于知识、阅历等不是很成熟,需要不断提升和不断发展,而且教育对象不可能一开始就自觉接受先进的思想理论和

道德规范。第二,就教育者而言,教育者依自己的经验和优势,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就教育发挥作用的逻辑过程而言,教育对象也是以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者的主导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发 挥出来。第四,就教学实践而言,有的教育者不对内容进行系统地阐述和讲解,使教育对象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教育者的主导性。第五,就社会发展而言,多样性越来越明显,面对多样化,如果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对象的思想就会陷入混乱。所以,教育者应为主导作用,坚持主导性下的多样性,引导教育对象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动力 1、主体性的涵义。主体性是指“能够 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对行为的指向、目的就越明确。”“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

教育理论考试主观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育理论考试主观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50道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满分100分,每小题2分。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 A、桑代克 B、冯特 C、布鲁纳 D、廖世承 2、认知学习理论中,完形—顿悟说的提出者是:( B ) A、加涅 B、苛勒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C ) .A、埃里克森B、皮亚杰C、安德森D、维果斯基 4、操作技能与心理机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C ) A、具有观念性 B、具有外显性 C、具有展开性 D、具有整体性 5、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 D ) A、生理需要 B、爱和归属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6、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C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D )。 A.生存 B.情境 C.教材 D.学生 8、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B )。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A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C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1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下列现象不属于学习的是( B ) A、近朱者赤 B、孩子身体长高了 C、吃一堑长一智 D、上行下效 13、被誉为心理学第一势力的是( A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理论 C、人本主义 D、自我实现理论 14、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说,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是( C ) A、自我 B、超我 C、本我 D、非我 15、下列不属于认知过程的是( C ) A、记忆 B、思维 C、意志 D、想象 16.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A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7、.化学中锂、钠、钾等各种金属概念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 A)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 C.同化迁移D.顺应迁移 18、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 B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反思 19、学校教育必须以( D )为中心 A、课外活动 B、社会劳动 C、体育活动 D、教学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教育——让孩子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观 临武县红太阳幼儿园——周银姣 【摘要】本文以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音乐教学中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关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发挥,是孩子自觉学习、快乐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有效发挥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所体现的作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根据孩子不同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孩子成为课堂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能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音乐;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意义;策略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活动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探索,其中对学生内驱力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原动力,强大、持久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进行幼儿音乐学习的重要支撑,是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本人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孩子“自

我存在”的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有效利用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幼儿音乐的内驱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把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尝试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孩子的沟通活动中,发现学生对音乐更加乐意接受和参与课堂活动了,师生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了。实践证明利用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进行音乐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本文以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音乐课堂中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探讨如何把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中,使得孩子乐意的接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一、音乐活动的价值概说 (一)价值的概念 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而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将充斥着各种不同的领域。 (二)音乐活动的价值 1. 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 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 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3、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中小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适应形势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便成为当代普通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老化。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大概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默才说,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学习要求来说,也只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肯学、善学,才能有效地掌握各科知识、技能,有效地发展聪明才智。对现代人来说,再也不能机械地划分为青少年教育期和中成年、老年期了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是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需要。再从人的成材角度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至关重要。人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占人生的1/5 或更少一些。从学校毕业后,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学校只能为一个人成材打下基础,真正成材全凭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个人肯否学习和探索是态度、事业心问题,是否善于学习和探索是方法和技巧问题。有许多人也很想学习探索,但由于不会选取突破点,不知道如何学习,或是说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至终生碌碌无为。学生明白了这些事实和道理,就会理解到必须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地学习。 4、生理学依据 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神经与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相连。人的每一种行为都依赖于脑的不同区域的几种官能的联合作用。从视分析器传入的信息首先到达视觉区(枕叶),使这个区域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范文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其中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优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力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则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法。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又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法呢?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优良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的英语课的前提。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者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由“学好学坏英语一个样”变为“一定要把英语学好”,这样就为今后英语学业的发展扎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牛津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