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各章辨析题

马基各章辨析题

各章辨析题

第五章

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I )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2 )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

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

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4•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沮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咨性质

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5•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

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6•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

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四章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

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

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

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5.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1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13.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答案要点]此观点不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力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17•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

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

如列宁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

治统治的制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20•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

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

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

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

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第一章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 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

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答案要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迁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和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L 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马基试题库1稿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答:错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答: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 3.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答: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错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简述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各章辨析题

各章辨析题 第五章 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I )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2 )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 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 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4•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沮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咨性质 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5•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 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6•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 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四章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 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

马基辨析题

1.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不是哲学,宗教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并且可能是系统化的,但它不采取理论形式即 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因而也不是哲学。 2.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正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体的根本观 点,又是方法论。一种哲学理论一旦形成,就给人们提供了应当怎样观察 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这一般指导原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 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错误。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理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唯 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所以,一元论又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不能说 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误。把哲学看成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 前的旧哲学,尤其是某些近代哲学家由于对哲学研究对象及哲学和具体科 学关系的错误理解所形成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 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对哲学研究对象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 系作出了科学的规定,结束了所谓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种错误观点的统 治。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错误。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是没有顶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 思想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但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必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 义哲学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开辟了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6.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误。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具 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归结为”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不能抽象辩证地把握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这个惟一的特性。”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马基辨析题

第一章 辨析题 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正确。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 2.存在即被感知 错误。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确。“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 4.心无外物。 错。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 错。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该观点正是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所以错误。(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一个诡辩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混淆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没有正确认识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 论述题: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辨析题 1.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非至上的 正确。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又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2. 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应 错误。直接经验是指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一定是直接经验。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假象是对事特本质的歪曲的反映.视觉和听觉是感

马基辨析题2

B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 正确(2分)。这是马克思论述的辩证法的发展观,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它的否定方面,肯定与否定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矛盾运动。世界永远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它迟早是要被否定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它使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即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部分质变也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有联众 基本形态: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部分质变则不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只是事物个别、次要性质的变化或 事物局部性质的变化。部分质变属于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不属于质变过程,因此,是表示量变的一种形式。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 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前者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他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两者的分歧在于: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根本分歧在于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源的不同的回答,而不是联系观点与对立观点的对立D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它的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 错。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富饶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 参考答案要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富饶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而是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马克思的话既形象又深刻地揭示了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正确。首先联系的普遍性蕴含着发展的永恒性。这事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引起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包含着事物的发展。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时间和科学的进展成果所证实。生物进化论充分说

马基辨析题

一:眼见就一定为实 1.该命题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优点,有合理的成分。但是,这个命题本身没有肯定理性认识的作用 2.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合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命题不准确,(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二、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1)本命题涉及到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关系原理。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商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使资本家普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或者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从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劳动力就是一种商品,一种和别的商品没本质区别的商品。 (1)劳动力商品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心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来的价值来的更大 (3)此观点前半句是正确,后半句是错误。 四、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1.该命题强调了理性认识的优点,有合理的成分。但是,这个命题本身没有肯定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合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命题不准确

马基 辨析题

绪论 【辨析】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该观点错误。 提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该观点错误。 提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在俄国产生列宁主义,在中国产生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该观点不准确不全面。 提示:应是从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该观点不准确不全面。 提示:是批判加继承,参考课本关于政治经济学来源的相关内容。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该观点错误。 提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第一章 【辨析】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该观点错误。 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而不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标准。坚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认可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该观点错误。

提示:(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个折中命题,若“存在”指物质,此观点正确;若“存在”指精神,此观点错误。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该观点错误。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该观点正确。 提示:马克思主义首要基本观点是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性有三个方面:①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是构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该观点不准确不全面。 提示:联系和发展是总特征。运动是一种表现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 6.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该观点正确。 提示: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第一,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 该观点错误。 提示: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其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该观点正确。 提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

马基辨析题重点

辨析题重点: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重点关注此题: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辩证否定观。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非理性因素在我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答: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例如,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4、资本与货币的关系。 答:(1)货币的定义、发展和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货币在什么时候能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基历届辨析题

历届辨析题 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4.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在流通形式上有区别,而且作为货币只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目的是经过流通使预付货币的价值增殖。货币只有当它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1.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人中抽象出的共同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

马基第一章三大规律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l、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自考马基各章复习题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复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8、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9、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0、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3、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14、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二、论述题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6、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简述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4、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5、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简述真理与谬误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 7、简要说明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论述题 1、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 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原理的理论意义。

马基辨析题

各位同学:你们好! 为了便于大家快速掌握基本要点,本教师特意编辑了以下一些辨析题并配有答案提示,希望你们复习阶段合理安排,劳逸结合,争取考出好成绩。 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2010年11月25日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 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 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 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及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及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

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及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及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及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 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

马基辨析题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答:唯物主义的确重视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也的确重视精神的重要性。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并不在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 所以该命题表述不准确。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 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该说法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忽视了矛盾概念中的统一性的作用,是片面的。过多的社会矛盾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答:辩证否定并不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

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辩证否定并没有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是辩证的扬弃。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答:(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世界的本源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的是孤立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观点。二者是根本对立的,但并不是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综上所述,该观点是不准确的。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答:这一论断是错误的。相对于学习者来说,书本知识确实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但是对他人或前人来说仍然是来自于实践,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同样必要。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答:(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地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一致性。真理作为一种

马基习题集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 ,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 • 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