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马基 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基 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辨析题: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

3、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这就是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真知和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同时,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可能是无限的。因此,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事物本身的矛盾具两重性,而人脑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客观事物可有不同的反映。如所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或是主观立场、思维方式、世界观、知识构成等因素不同,都可能导致看法不同。

世上没有绝对终极真理,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因此真理都是在某条件某个范围内的真理。所以,当你站的立场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见仁见智”。

这里有个小问题我想提出我的看法,与诸君商榷:几位都说“客观真理”,我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但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主观意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涉及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的概括,实际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即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张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上。

6、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而言。

[答案要点](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2)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7、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内了警钟。 (1分)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

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3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8、“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答: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1)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本性;(4)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5)必须通过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人的本质,才是科学的认识。

9、联系现实思想状况评述下列两种观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它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是科学的命题。(2分)

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是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社会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2分)

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也就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3分)

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片面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实质上是把自我当作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3分) 。

10、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价值和价格的表现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来说,劳动力按时间出卖的方式、工资的支付方式、工资的实际运动都会造成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以及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假象。(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支付了报酬,工人的劳动都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于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了。

11、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垄断的形成就意味着竞争的停止。

错误。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但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因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即使是垄断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垄断组织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行业、部门和企业,进入完全垄断的状态。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一样,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即使是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

段,竞争依然存在,竞争与垄断并存。

12、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归根结底是保证社会资本,主要是垄断资本积累的需要。

错误。

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归根结底是为了在现代经济政治条件下保证社会资本主要是垄断资本积累的需要。这一需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要求国家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要的条件。(2)要求国家调节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3)要求国家维护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需的共同的外部条件。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出现大量剩余产品。

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讲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相对于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14、资本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实物形式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价值根据磨损程度逐步转移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需要不断地被消费,不断地购买,价值一次就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第二,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短。第三,价值收回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分批逐渐发回,流动资本是一次全部收回。第四,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使用期内不需要实物更新,而流动资本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地实物更新。

生产资本既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划分的依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其次,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错的。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是因为,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是在生产中产生的,是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的。

16、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有利。

不正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福利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配可能是很不平等的。

就目前的趋势而言,经济全球化更青睐于发达国家:一方面,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主要依靠非熟练劳动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差,不仅从经济全球化中所获利益大大少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国际经济发生波动时,往往受到更大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受到空前巨大的压力。大规模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向资本输入国提

出了由谁来主导未来支柱产业的问题。

二、问答及论述: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三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观念三种基本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实践得以进行的方式。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己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

显期”,这正好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由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说明事物的发展经过一个量变达到了质变,同时也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是要注意处理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二者之间关系。

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个观点是根据“国际经验”得出的,说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这一点准确的说应该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但还是写出来以便楼主参考)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对这一段话加以哲学的分

正确的家主管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这种辩证关系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永不停息,因此新事物,新情况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但更不能盲目的认识它们。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认识事物。

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通过上一条的认识,我们知道,工作应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那矛盾的普遍性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在面对新的事物或进行某种工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亲身经历试验找到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一个或几个的工作了。但为了完成更多或这一类工作,我们会把自身的经验作原料,提炼总结出一套有着规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规则,使这套规则可以适用大多数个体。这样就结束了么?没有,我们最终为了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必将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调整通用规则,使之最终可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这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特殊——普遍——特殊”。在现实中这种工作方法有很多例子,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三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算作上一条的延伸,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工作,自然可以运用矛盾的普特的辩证关系来更好的进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

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有很多可以举的例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无不是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0页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首先,客观规律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这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用观念去把握这种规律,这时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意识再把自己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形成计划、方案、政策、方针等,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上述的全部过程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所以尊重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毫无作为,恰恰相反,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体现在哪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1分)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分)

9、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真理的客观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

主义;

要坚持真理一元论,反正真理多元论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62页

11、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72页

1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112页

13、运用所学原理谈谈人如何超越自我?

[开放题]

14、论述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是考这道题就不要了,还有九十几]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1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 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3 人类活动、包括经济对于环境的改变,必将反过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

4 明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便于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态度和政策。

5 保护环境并非要使环境恢复到完全天然的状态,而是要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

15、论述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人格:它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的认识事物角度。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6、物质世界、人、“神”是什么关系?

26页

17、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或必然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创造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之间的联系:

(1)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是由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决定的。

(2)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的选择和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主体的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18、如何理解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答: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指就人类历史总体发展纵向而言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依次演化。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

由于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些民族、国家并不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而是表现出了某种跳跃,即越过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向前发展。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的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中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也属于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道路之多样性的表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社会总体历史进程的统一性。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跨越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逆向的,相反,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上存在着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的跨越的限度。

19、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政治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在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0、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怎样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1、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所谓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

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

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

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主次之别。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2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人的发展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发展,更不应该是某些人以牺牲另一些人或大多数人的发展为条件的发展。二是说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是作为自然、社会、精神统一体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要克服因社会地位、分工的不同带来的人的某些特殊能力的畸形化发展,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的状态。(2分)

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马克思曾经将人类历史划分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三个依次演进的形态,并把这三个形态与人的历史发展进程相联系。三个历史形态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又是人不断发展从而获得自由、解放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2分)

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1分)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1分)

第三个阶段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人们将在自觉、丰富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

有自由个性的人。这个阶段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分)

2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总是与具体劳动相联系。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用两种方法,即单位时间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就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它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劳动生产率变化所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立运动的表现形式。

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5、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基本职能又是什么?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2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实现形式和作用。

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b.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7、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分别是什么?

答:①G-W-G’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8、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各有什么特点?

答:人的劳动能力,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⑵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9、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分析它的意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0、资本积累的源泉与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1)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不断地把获取的剩余价值投入企业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2)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此,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

资本积累基金。资本积累基金用于追加不变资本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追加可变资本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过程是个别资本总额不断增大的过程。

31、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3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分别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各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使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加密切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又把整个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这种企业内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序性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进而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利益趋动资本家改进技术、扩大生产;同时,又使劳动人民购买力的增长相对小于生产的增长,这二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34、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对工人阶级有何影响?

答:马克思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V。

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的增加,即不变资本的增加和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企业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可变资本的数量。随着资本积累和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在社会资本总额中用于可变资本的数量会相对减少。与此相应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了。相对于资本增值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言,劳动力日益成为过剩的了。这就是相对人口过剩规律。

35、试论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答: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利润率的影响因素。等量资本投入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利润率,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中,实现了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平均利润。

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是: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要依法自主经营;建立市场形成价格制度。

36、如何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来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①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日益加剧,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建立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的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无法使之缓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③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经济条件。资本关系由单个资本到股分资本,再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最充分的经济条件。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1)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相反,由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阻挠和反抗,导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2)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在

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仍继续存在和发展。因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战胜资本主义,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首先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会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历史的倒退。这一切都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长期性。

37、试论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答:原理: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并存性和连续性。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运动。社会主义企业为了实现价值的增殖,也必须不断地运动,完成资金的循环。在运动中也必须按照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的要求来保证资本运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为此,社会主义企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同时也必须完成资金形态的变换。

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之处在于: W′—G′的实现。因此,我们的企业必须要研究产品的市场需求、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要不断地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所以,它可以指导我们的企业学会运营资本,搞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

38、试论述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原理: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六个部分和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与实现条件。

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派生条件表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求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同样需要保持各个方面正常的比例关系;需要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积累与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必须协调,等等。

39、试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来说明如何全面认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福利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配是很不平等的。就目前的趋势而言,经济全球化更青睐于发达国家:一方面,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主要依靠非熟练劳动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差,不仅从经济全球化中所获利益大大少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国际经济发生波动时,往往受到更大的冲击。特别是目前国际资本的巨额流运和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规模远远超过许多国家的抵御能力,使得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发生波动时,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因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的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受到空前巨大的压力。大规模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向资本输入国提出了由谁来主导未来支柱产业的问题。

联系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机遇:抓住机遇。挑战:迎接挑战。

40、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的本质区别。

4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答:“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实现共同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43、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存在于未来,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就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关注社会普遍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材料题

1、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落后国家的工资高出5%。从那时到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额。试用有关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答题方法提示】

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入手,明确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因素,进而指出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2、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资料,2000年5月美国有6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4.9%。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答案要点】

美国虽然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关于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了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答题方法提示】

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定义入手,分析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得出结论: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3、根据下列有关失业问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经合组织发达国家中,欧盟失业问题最为严重。1997年,欧盟15国平均失业率达10.7%,而美国为5.0%,日本为3.3%,欧盟经济首强德国,1970年~1980年间失业率为2.5%,1980年~1990年问为5.7%,1997年为10.0%,1997年大约为1970年~1980年年均数的4倍。

——摘自1998年《人民日报》

材料2:当前日本经济的“弱需求”相当顽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例如,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最大的失业问题不仅难以在短期内改善,而且进一步恶化。其原因是结构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在4.3%的完全失业率中,因为经济萧条引起的失业仅占1.3%,结构性失业占3.0%;进入1998年以来非自愿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企业经营恶化而被迫失业的。

——摘自199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3: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等深化改革的工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是根本不同的,也不同于我国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摘自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1、2,说明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3,说明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大量失业现象的根本不同。

【答案要点】

(1)运用马克思关于相对人口过剩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社会上劳动力供给的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2)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结构性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失业构成发生变化,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白领工人失业比重增加。当前,受“9·11事件”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缓,失业人数上升。

(3)西方国家工人大量失业都发生在经济严重萧条、衰退时期,是各种危机因素长期积累、总体爆发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出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主动采取的重大措施,我们具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解决失业问题的独特政治优势。

【答题方法提示】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资本主义失业和我国下岗问题。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大量的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与生俱来的,因此不可能根治。我国目前的下岗问题是我国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主动采取的,是为了使经济得以更好的发展而采取的一

项重大措施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美国国会预算局1999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977年以来,全国人口当中,占1%的富有阶层的年收入显著增长,中间阶层增长不大,占20%的底层大众的实际收入下降。目前,约有40%的家庭没有财产,或只有几千美元的财产,许多家庭的负债大于财产。贫困人口的集中居住,形成了遍及大小城市的贫民区……1999年,英国约有145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1000万人的月积蓄不足10英镑,950万人无法支付供暖、隔热费用,400万儿童缺少正常的生活条件。

材料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劳动者(投保人)上交的保险费,二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费,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工人的保险费,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法国工人要上交37年半,年满60岁退休之时才能领到相当于原来工资25%的保险费(年金)。上交不足37年半,保险年金就要打折扣。英国工人须交156次费,年老退休时才能领到基本年金。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每年所交的社会保险费和个人所得税,平均高达家庭收入的1/3。业主按工资比例为工人交费……政府财政补贴则是从增税中开支的。

材料3:《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承认,在美国,对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人来讲,人均存款数额的差别很大。其中至少10%以上没有任何银行储蓄,30%低于1200美元,而最上层的10%则高于20万美元。1997年,德国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城市中每6个年轻人就有一个靠救济金生活,而富翁的财产则增加了上百倍。

请回答:

(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2)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说明了什么?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

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分割的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雇佣工人得到了工资收入,不同的资本家获得了利润或者利息收入,土地所有者获得了地租收入。这种分配,从形式上看形成了三种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依据不同的生产要素获得了相应的收入。于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生产工资的理论。

这种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的描述。在实际上是通过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三种收入,否定劳动价值论,否定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否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所以,认为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创造收入的理论的错误在于:第一、混淆了社会经济现象和本质;第二、掩盖了价值的真正来源;第三、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我们知道,资本的实物形态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生产条件,它们只有和活劳动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为此,会使人们认为这些生产要素既然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应该承认它们创造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然生产要素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价值的分配就是合理的。

正是由于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才存在把表面现象作为本质来认识的错误。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实际上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与他们是否进行了劳动是无关的。

5.分析下列有关股份制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据报载,早在17世纪中叶,股份制就开始从资本主义合作制企业中产生。1660年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已是股东550人的最初的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

英国1825年依靠股份铁路公司建成了第一条铁路。

美国在1825年也是通过股份制铁路公司建成第一条铁路。

19世纪末,英国首先发行低面值的l英镑股票,通过小面额股票吸收社会游资。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股份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股份公司十倍、数十倍、成百倍地增加。股份公司迅速地扩展到工矿业、流通业、公用事业等几乎一切经济领域,其最突出的变化是股权散化。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制作过许多精辟论述,他们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它显示出过去料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

“股份制——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

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

“这种向股份形式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在股份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足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

材料3:10多年来,深圳市在大量的竞争性行业中,公有制经济普遍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并通过建立一大批国有与集体、国有与外资、国有与民营等互相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形式的公有制模式。

如深圳中兴新公司1992年组建时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国有出资153万元,占总股本的51%,民营企业出资47万元,占总股本的49%。由国有公司控股,授权民营企业经营,经营者以所持股本和分配权益作抵押,保证国有资产按一定比例增值。仅5年的时间,国有净资产总额增至2.1亿元,增长百倍。深圳开发科技公司成立于1985年,当时国家投资2印万美元与外方合作,外方以知识产权和销售网络折价入股,占有34%的股权,经过12年的发展,现在公司的总资产扩张到25.8亿元,净资产增长到10亿元。又如赛格集团,从贷款2600万元起家,先后通过与日本、香港等客商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用4亿元资产控制并盘活了40亿元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迅猛扩张,发展成为总资产近百亿元、净资产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国有净资产11年间增长了35倍。

请回答:

(1)什么是股份制公司?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制公司如何评价?

(3)如何认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答: (1)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其作用与后果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即资本输出国的作用与后果和对输入资本的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作用与后果两方面来分析。

(2)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来自国外的大量高额利润与利息。也就是说,资本输出是输出国剥削输入国的非常重要的经济手段。第二,输出资本是输出国对输入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国在向输入国输出资本时,往往附带许多苛刻条件,从而获取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优惠和特权。第三,资本输出是扩大商品输出的手段。许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外贷款时,明确规定要求输入国用贷款购买输出国的商品。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形成垄断资本控制的世界金融网络和金融体系,使之成为金融寡头统治世界的工具。

(3)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来说,带来如下后果:第一,由于输出资本带来了巨额利润,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增加,输出国成为剥削、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的食利国。第二,大量资本投向国外,必然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过剩资本大量存在,并不表明国内不需要进一步投资。过剩是相对的,它会带来输出国国内经济发展迟缓和停滞的危险。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对外输出资本,也会加剧彼此间的矛盾和斗争。

(4)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外国资本输入的后果,一方面会促使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目的并不是帮助输入国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扩张和获得高额利润。其结果造成输入国的经济发展片面化、畸形化,服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并对其产生依赖性,在经济上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民族经济得不到全面独立的发展。

资本输出的目的是为资本寻求最有利的获利场所,进而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无论对输出国,还是对输入国来说,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对资本的需求非常大,而我国的资本又比较贫乏,因而积极利用外资成为一种替代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来指导我们利用外资。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70年代初,这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到80年代初,日本国有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占35%左右,即使国有经济发展较慢的美国,其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占了10%左右,而法国一度高达40%。

材料2: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199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美国为23.8%,德国为33.6%,英国为44.5%,法国为44.5%,意大利为45.5%。

材料3: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底刊登的材料,在采煤、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电力、煤气、铁路运输、航

空、邮政、电讯等11个重要经济部门的生产中,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50%~100%的部门,联邦德国和荷兰各有7个,意大利、瑞典和西班牙各有8个,法国有9个,英国、奥地利各有10个。1973年,西欧各国国有资产在金融业资产中的比重,奥地利为82%,意大利为75%,法国为60%,英国为20%。

材料4:80年代,英国政府首先发动非国有化运动,大规模向私人出售国有资产。到1988年底,英国出售的主要企业约25个,占国有资产总值的1/3以上, 而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下降到6.5%。1986年法国希拉克政府开始推行非国有化,已出售10个国有公司,累计收入770亿法郎。其他发达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80年代也都规模不同、时间长短不一地先后推行过非国有化。到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比重平均仅占7%左右。

请回答:(1)结合材料1、2,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3,说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主要的行业分布。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理解评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国有化浪潮和非国有化浪潮。

答:(1)材料1、2说明,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和持续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大增加,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范围大大扩张。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或缓和的。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使市场问题日趋严重。②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

③现代生产和科技的社会化发展与私人资本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加剧。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矛盾加剧

(2)资本主义的主要行业分布是基础工业部门、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公共产品生产部门以及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等,也就是那些为社会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由于投资资金巨大、经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投资的部门。由此可见,国家垄断资本的运动有着其特殊的目的,其实质是服从私人垄断资本的总利益,通过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来实现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价值增殖服务的目的。

(3)不管是国有化,还是非国有化,其本质上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在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局部调整。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手段和形式的不同而已,我们既不能将“国有化”视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自然过渡,也不能将“非国有化”视为对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否定,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倒退,尽管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并未降低国有经济作为国家调节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只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而采用的不同手段。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交替使用,恰恰表明了西方国家在利用国有经济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上是比较有效和灵活的。当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

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连续增长了10年,但在2000年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8%、5.6%、2.4%和1.4%。调查显示,2001年1月份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另外,2001年2月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一路下跌,3月12日首次跌破2000点(而2000年3月10日纳指为创纪录的5132点)。

材料2: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1年3月20日宣布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使这两项利率分别降至5%和4.5%。这是美联储该年的第三次降低利率。

请回答:材料1和材料2之间有无关联性?为什么?

答:材料1反映了美国在经过比较长的经济增长阶段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衰退迹象。材料2叙述的是美国

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为材料2中的措施恰是针对材料1所显现的经济状况而实施的。根据现代经济理论,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因为现在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应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继续维持经济增长。材料2中的措施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贴现率来诱使商业银行前来借款。这样,商业银行能够利用中央银行的贷款补充储备增力。贷款,从而维持货币供给量的扩张,避免经济出现衰退。

(完整word版)马原各题型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1. 名词解释(20分); 1.列宁的物质概念(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1)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2)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3)是客观存在的。 2.相对静止。(名词解释)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1)指一事物针对某一特定的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2)指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实践的定义、特征(名词解释)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4.社会存在(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活动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5.生产关系(名词解释)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及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6.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名词解释)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7.资本:名词解释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8.垄断(名词解释)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 命题辨析(30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和继承者解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后由各个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解释:是无产阶级的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学说。

(完整word版)马基 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辨析题: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 3、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这就是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真知和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同时,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可能是无限的。因此,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事物本身的矛盾具两重性,而人脑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客观事物可有不同的反映。如所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或是主观立场、思维方式、世界观、知识构成等因素不同,都可能导致看法不同。 世上没有绝对终极真理,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因此真理都是在某条件某个范围内的真理。所以,当你站的立场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见仁见智”。 这里有个小问题我想提出我的看法,与诸君商榷:几位都说“客观真理”,我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但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主观意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涉及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的概括,实际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即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张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上。 6、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而言。 [答案要点](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2)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7、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内了警钟。 (1分)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

(完整word版)马克思选择题 (2)(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1 题(单选)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C 个人的历史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巨大反作用 第2 题(单选)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第3 题(单选) 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D 哲学 道德 宗教 政治法律思想 第4 题(单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第5 题(单选)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C 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它是实体性客观力量 第6 题(单选)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 信息传递系统 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力系统 能源系统 第7 题(单选)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以下论断属于正确的是A 历史的发展是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历史的发展是由先于人的活动的规律决定了的 历史的发展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 第8 题(单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D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完全相同 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社会发展中一切情况都是必然的 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第9 题(多选)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历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BCD 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社会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剥削阶级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 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了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 第10 题(多选) 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AC 曹雪芹的《红楼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邹容的《革命军》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第11 题(多选)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在于它是ABC 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变化的决定因素 第12 题(多选)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D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的分工与协作 劳动对象 第13 题(多选) “自然环境决定论” 错误地认为,自然环境ABC

(完整word版)马原选择题题库(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完整word版)毛概复习资料(重点+知识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转] 献给今年的大二。毛概资料太多?毛概考试80分其实就这么简单。重点+考点+注意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相关考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导论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属科学,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你如何理解两者关系?(P2)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之间的关系?(P5,11)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P11) 第一章 1.1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实用原则,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是:实践是检验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知行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这样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实用原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立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标。因此实用原则是把行动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作为取得“成功”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认为只要行动的结果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就是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效果,掌握了真理。这种观点表面上同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实用原则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根本不同。因为实用原则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是看理论和实践是否达成了统一是否一致,理论是否正确反映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用主义是把行动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作为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 1.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pt: 一)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完整word版)马原考试重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

(完整word版)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由哪三个重要部分组成?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结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在哪里?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方面: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完整word版)马政经每章复习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一、单项选择题 1 、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④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2 、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①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②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③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④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在1只绵羊二2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表现出来的。 ① 价值② 交换价值③ 使用价值④ 价格 4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① 剩余价值理论② 商品经济理论 ③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④ 阶级斗争理论 5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① 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② 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③ 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④ 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6 、商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 商品是非劳动产品② 商品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③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④ 商品是用来馈赠的劳动产品 7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① 商品价值量的减少② 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④ 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8、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表现为外部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①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④ 观念上的货币与现实货币的矛盾 9 、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①市场购买力②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③商品价格总额④商品的供求状况 10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①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② 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③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④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11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① 商品价值量的减少② 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④ 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12 、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 ① 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② 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 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④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13 、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 ① 消灭私有制② 生产者分工协作 ③ 提高产品质量④ 通过商品交换 14 、价值规律是()。 ①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② 所有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④ 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