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试题库1稿

马基试题库1稿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答:错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答: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

3.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答: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错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简述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试结合课程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答案要点:

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哺育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作为过去1000多年人类社会的“科学巨匠”,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揭示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严谨科学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举世公认的不可动摇的地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具重要意义。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结论?

答案要点: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

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试结合上述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的,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第二,从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第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现代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

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2.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是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二是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三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一是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三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辨析题

1.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正确。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

正确。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

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答案要点:

正确。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故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错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没有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抹煞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属于二元论观点。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和思维何者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是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意义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即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即主观反作于客观。只有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①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它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3.简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以后,自然之网才出现了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对立的人类世界。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脱

离一定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4.为什么说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答案要点:

①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合乎逻辑的。

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才得以形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领域。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是在改造自然、处理相互关系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三、材料题

1.“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这段话揭示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原理。人类世界是在自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其间,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任何孤立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任何忽略科学技术在使自然不断人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

1.试论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马克思哲学是在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

②社会的物质性的含义是: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尽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但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受社会实践所决定、所制约。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社会物质性的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主义更完备、更彻底。第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结束了唯心主义在这一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社会历史学真正成为科学。

2.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的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辨析题

1、“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参考答案:

对。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高级阶段以低级阶段为基础,包含着低级阶段的成分。但只有到了高级阶段,事物得到全面展开以后,才能深刻理解低级阶段的特征和表现。

2、“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参考答案:

错。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3、公孙龙:“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参考答案:

错。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法认

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参考答案:

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两者相互区别。只有通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5、“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参考答案:

对。和谐不是绝对同一,而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它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二、材料题

1、上世纪末,美国西部曾发生一场森林大火。当时的结论:火是由枯枝烂叶引起的,于是立即开始清扫,谁知几年后,森林又爆发了虫灾。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由于没了枯枝烂叶,因而没了鸟类和蚂蚁的栖息地,最终导致害虫繁殖。森林中的枯枝烂叶给蚂蚁、鸟类提供了乐园,也就有力阻止了害虫的发生。请阐述这一现象所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枯枝烂叶、鸟和蚂蚁处于普遍联系中。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生物圈。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每一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坚持与自然和谐共处。

2、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这话告诉我们什么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世界就是由矛盾构成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而矛盾即意味着既对立又统一。其实质就是“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亦即黑格尔所说的把握“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上述论断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参考答案:

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但主要矛盾的解决受次要矛盾制约,故可以通过解决次要矛盾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同时也

不忽略次要矛盾,并善于通过正确处理主次要矛盾关系来促进社会发展。

4、20 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泰罗通过记录和分析企业中最优秀工人的操作,建立起最经济而高效的工作方法,创立了企业管理的“泰罗制”。这是一种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新的剥削方法。列宁称之为“榨取血汗的‘科学’制度”。但与此同时,他又提出“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实现的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试析列宁话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社会主义只有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泰罗制”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社会主义应该借鉴。

5、田忌和齐国国王赛马,常输。一次,田忌又和齐王赛马,孙膑为田忌出主意:“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结果田忌以一负二胜赢了齐王。试问这其中包含了什么辩证法道理?

参考答案: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数量的增减;二是次序的变动。田忌赛马正是以出场马匹的次序变动获得比赛胜利。

6、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写了《论持久战》,指出抗战将经历三阶段,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抗战历程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而在抗战初期,我方也有局部战役胜利,如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后期也有局部战役失利。如何看待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其中内涵什么辩证法原理?

参考答案:

该例揭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历史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具体而生动;逻辑则是“修正”过的历史,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7、上海某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天天骑自行车回家,途中总是听着mp3。某日终因车祸不幸身亡。同学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像他这样早晚要发生事故”;也有认为“我也天天听着音乐骑车回家,怎么没事?”还有的说:“那天他坐公交车回家就不会有事了。”您认为哪种说法在理?请分析其中的哲理。

参考答案:

上述“不注意交通安全早晚是要出事故”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现象表现出来,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着必然。看起来偶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其背后有着必然性。

8、某农村孩子应其父要求,每天早晨清扫院里落叶。一天遇一路人给他出主意:“扫前摇摇树,把明天的落叶摇下来,明天就不用扫了。”孩子接受了该建议,果然摇下很多落叶。可是第二天到院里一看,地上仍有许多落叶,孩子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参考答案: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落叶也是如此。明天的落叶不会落在今天。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在认识上犯左的错误;也不能落后于事物的发展犯右的错误。

9、“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参考答案:

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只是作为过程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它要求“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0、“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

参考答案: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普遍联系推动事物相互转化。所以,辩证法不承认“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在承认“非此即彼”的同时,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三、论述题

1、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请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所谓科学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是全面的,其中包括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人人参与,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而我们以往的发展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倾向,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根据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分配。有人将此规定称为“四分之一”条款。该条款突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时过境迁,它今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请谈谈这一改变的政治意义,其中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通过选举和被选举,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的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及时调整政治体制十分必要。党的十七大指出,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代表名额分配实现城乡平等,有利于倾听农的心声,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其政治意义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

从辩证法角度看,它主要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的发展或次序结构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相信人民代表名额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将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它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反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辨析题:

1、在认识上“跟着感觉走”是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2、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真理。

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4、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3、简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对立与区别。

4、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三、论述题;

1、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十分猖獗,科学被划为禁区,哥白尼的“日心说”被视为“异端邪说”,伽利略被判处管制,布鲁若被活活烧死,宗教神学严重地限制科学的发展,阻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相反,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社会越进步,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们通向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就越宽广。请你用你学过的理论,谈谈说明了什么道理。

2、德国著名的诗人哥德说,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是常青的,请结合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改革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辨析题

1、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答案要点:

错。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答案要点:

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任何国家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只能是一定阶级的国家,而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又恰恰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没有全民的国家,没有不具有阶级性的国家。

3、仓廪实必知礼仪。

答案要点:

错。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二、材料题

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答题要点:

⑴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⑵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带来了科学复兴,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必然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的预告。

⑶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将促成了上层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精神发展。

2、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

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请分析他的观点。

答题要点:

⑴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前提性因素。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方式。

⑵孟德斯鸠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⑶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

3、“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答题要点:

⑴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的唯物史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⑶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题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题要点:

⑴介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⑵简略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一些情况,特别是17大的一些新变化。

⑶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性,分析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性。

⑷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遵循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辨析题

1、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答案要点:

错误的。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经确定后,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一定生产方式在发展中既具有一定质的稳定性,又具有迟早发生变革的必然性。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

错误。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同时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工具,体现着人们交往关系的多样性。网络交往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它不会取代生产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3、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错误。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是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人类社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5、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可见,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生产力。

6、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

正确。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7、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答案要点:

错误。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8、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虽然受思想、意志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其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人们的思想、意志本身是受制于社会存在,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此,生产关系虽然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要点:

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科学技术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技革命主要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由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的多种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学习与作息方式、交换与交往方式,消费与娱乐方式等,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是,网络关系最终还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即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并不取决于所有制的多种构成,而取决于社会形态性质和处于统治的位的所有制关系。我国目前虽然存在我种所有制成分,但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年于支配地位。

11、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自身还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二者并不是相对独立的。

12、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答案要点:

错误。革命成功,必然有一个政权转移的问题,但是社会革命成功所实现的政权转移,是革命阶级从反动阶级手里夺得政权。反动阶级的复辟也有政权转移的现象,但这不是社会革命,而是历史的倒退。

13、“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答案要点:

错误。任何政府都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是有阶级性的,是统治利益的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其政府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它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上述说法混淆了不同国体的本质区别。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答案要点:

错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质上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国家绝不是超越于一切阶级之上的、为所有阶级服务、代表全民利益的社会组织,它不可能对一切阶级“一视同仁”。尽管国家政府也管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但这并不能说明国家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15、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16、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括个人意志的作用。

答案要点:

错误。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17、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中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生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和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18、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9、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答案要点:

错误。历史人物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区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只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等等。

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

2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

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1、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22、历史的参与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

错误。唯物史观认为,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但是历史的创造者特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历史的创造者必定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辨析题

1、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答案要点:

错。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答案要点:

错。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人中抽象出的共同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答案要点:

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人的一

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因此历史活动的参与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

错。历史确实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阻碍历史前进者虽然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决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答案要点:

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论述题

1、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请分析这段话的精神及其理论基础。

答案要点:

这段话的精神是表达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成者原理。

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请分析其理论基础,并论述之。

参考答案: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这一原理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利。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辨析题:

1,“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答案要点:

错: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

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P127)

2,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答案要点:

错: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⑵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P133—134)

3,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答案要点:

错: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P137)

4,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答案要点:

错: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P139)

5,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答案要点:

错:从自然形式看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总是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技术水平,这种由生产发展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P140)

二、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使各部门协调发展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竞争,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条件好的、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可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则少。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

马基 选择题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B】【D】【】【】 A.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 】【B 】【 C】【】【】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A 】【B】【 D】【】【】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 】【B 】【D 】【 E】【】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A】【B 】【D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 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B】【C 】【D 】【 E】【】 A. 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C 】【 D】【】【】【】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A 】【D 】【E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ABCDE】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CE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AD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CE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马基试题库1稿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答:错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答: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 3.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答: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错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简述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简答题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1、认识的基本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其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是指那些基础设备等所花费的资金.可变资本是一种花费在工人们的工资. (1)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2)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

马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结合当前实际和相关材料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1)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第一次科学而彻底的解决了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4)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之作出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如:邓小平同志,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表明了我党不断把群众观与实际相结合,此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贯彻运用和实际发展。 (5)时下,结合实际,我深深地感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根植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点,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党的历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试观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才能激发与活化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能主动性与创造性,夯实并筑牢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坚持群众史观,一方面,必须摆脱“四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避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英雄史观、帝王史观、神学史观、唯抑制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事迹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党对三大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把此社会矛盾学说推向了中国化的新阶段。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关键。

马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答案代码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x40=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3、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相加 B、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马基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信仰,动物没有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式和多寡不同

大一马基试题附答案

大一马基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2、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6、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7、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10、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1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4、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 1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大一公共课马基试卷附答案

大一公共课马基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6、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7、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0、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11、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2、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马基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第小题2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一、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按照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熟悉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以为是全数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 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我国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路发展的大体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需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7、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 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

马基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一题 (共 60 题,总分 60 分)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答案( 3 ) 标准答案:3 2. 历史人物指的是 A. 历史上普通个人 B. 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者 C. 历史上起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D. 杰出人物的思想答案( 3 )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答案( 3 ) 4.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是 A. 相对主义诡辩论 B. 唯物主义决走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答案( 3 ) 标准答案:3 5.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4 ) 标准答案:4 6.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为是非答案( 4 ) 7. 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是() A. 教条主义的表现 B. 经验主义的表现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答案( 2 ) 标准答案:2 8. 教条主义犯了() A.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 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 类似诡辩论的错误答案( 1 ) 标准答案:1 9.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是() 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答案( 3 ) 标准答案:3 1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句话说明 A. 实践决定认识 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 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答案( 2 ) 标准答案:2

马基第一章三大规律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l、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马基第4-7章测试题

马基第4-7章测试题 第四章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是(P183 )的总称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B、商品生产和商品份分配 C、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 D、商品分配和商品交换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P183 ) A、商品生产 B、商品交换 C、社会分工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P183 ) A、商品生产 B、商品交换 C、社会分工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P184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最本质的因素 A、使用价值 B、价值 C、实用价值 D、内在价值 5、(P184)创造使用价值 A、社会劳动 B、私人劳动 C、抽象劳动 D、具体劳动

6、价值的唯一源泉是(P185 ) A、活的抽象劳动 B、物化劳动 C、社会劳动 D、具体劳动 7、劳动生产率越高,形成的(P188 )不变 A、产品数量 B、价值总量 C、价值量 D、价值 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P188) A、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B、劳动生产率 C、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D、技术熟练程度 9、从本质上看,货币是(P189) 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0、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只是货币的(P189 )职能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 1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P191 )的商品生产为者的命运。 A、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B、公有制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12、(P191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自由竞争规律 D、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13、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P192) A、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B、价格就是价值 C、商品的价值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4、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P195 )最为典型 A、西班牙 B、英国 C、美国 D、荷兰 15、(P197 )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A、毛泽东 B、恩格斯 C、马克思 D、列宁 16、资本就是能够带来(P197 )的价值 A、剩余价值 B、利益 C、商品 D、剩余价值率 17、资本的本质是(P200) A、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一般等价物

马基第三章练习题

马基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人口 D.阶级斗争 3.社会存在主要指 A.全部社会生活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社会的政治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分工协作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实践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实践B.神定的一种秩序C.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D.自然条件 7.地理环境是 A.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制度性质及其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生产关系 D.人的需要 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10.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和人的关系B.社会的经济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11.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12.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消费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3.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一种力量 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工具 D.整个社会的全权代表 14.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B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确立 D.社会产品分配不均 15.我国的国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多党合作制D.民主共和制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7.从国家的起源看,国家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C.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D.保护全民利益的产物和表现 18.生产关系的两大类型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C.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和非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 D.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19.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广西大学马基试题样卷

广西大学马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 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FDU马基试题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5. 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简述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2.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为什么说,分析事物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能看出事物存在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这其中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