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

2006年9月

案例(一)大炮与黄油

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5.案例讨论:

(1)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2)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1.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

产量多少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而在前苏联、中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由政府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这主要是由厂商来决定,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前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上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干预收入分配。但是在前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决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普通公民不得不受消费短缺之苦,另外,国家直接控制者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5.案例讨论: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各有什么优缺点?

( 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经济?

案例(三)打开罐头的“假设”

1.案例名称:打开罐头的“假设”

2.案例适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运用的知识点:假设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4.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推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一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1.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如果没有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

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10层楼的顶端掉下来话要多长时间,他会通过假设这

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楼房周围的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其下落速度变慢.但是,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石块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假设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

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是,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

3.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

假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是,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假设的现实性和辩证性,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假设是虚假的,脱离现实的和以偏概全的.

4.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

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

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和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5.案例讨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

案例(四)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1.案例名称: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2.案例适用: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影响

3.运用的知识点:需求的含义

4.案例内容:

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曼彻斯特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带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色习惯,衣服也是自产的土布或丝绸,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自家织的土布为主.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的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可见,购买遗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构成需求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5.案例讨论:

(1)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2)应该如何提高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案例(五)火车票调价

1.案例名称:火车票调价

2.案例适用:价格与供求定理理论

3.运用知识点:供求定理理论,弹性理论

4. 案例内容:

铁道部依据2000年11月国家计委《关于部分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2001年4月,铁道部公布了在2001年春运期间,火车票提价20%~30%的决定.火车票提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应该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铁路部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会推动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错误的,铁道部作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共部门,是依靠垄断地位而"敛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铁路客票定价的主要依据是运输成本,如果连运输成本都搞不清楚,提价就缺少科学依据,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如果像铁路这样的垄断者把客票价格提得比成本高得很多,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甚至是违法的.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允许凭借垄断权力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一个律师以申请复议的法律途径对铁道部正式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取消春运涨价今.

2002年春运时,铁道部又一次做出了铁路客票涨价的决定,并举行了价格听证会,一些经济学家,民工代表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听证会,对铁路客票涨价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仍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

5. 案例评析:

正方认为火车票应该涨价,其理由在于:

一是火车票提价的原因,是由于春节客流暴满.火车票涨价可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节客流,缓解春运客流过分集中对正常运输秩序的冲击.2000年春运实行浮动价格,使客流高峰时间分别提前,延后了3天,确实起到了削峰的作用.2001年北京地区春运期间的日均客流最高峰只有47万人次,远低于2000年"五一"节的60万人次,这说明"价格"杆杠确实起到了调节客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调动运输企业增加运力的积极性.在实行上浮票价之前,铁路部门把春运当成包袱;在实行火车票价格向上浮动后,由于增运增收,春运已经成为各种运输方式积极争夺的市场.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三是可以改善旅客购票,乘车环境,可以使旅客走得更快捷,安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铁路票价不上浮,致使客流大量涌向铁路,出现超员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由于列车拥挤,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也发生过.乘车条件恶劣,货车载客,旅客去厕所,喝水等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实行上浮票价政策后,多本上消除了货车载客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需求,这对改善旅客出行条件,保证旅客出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上浮票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分流客流,首先要保证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其次才是增运增收,补偿运输成本,取得合理盈利的问题.

火车票的涨价幅度应当取决于客流增加的幅度.事实上,火车票提价幅度还不够高.火车站附近的"黄牛"活动猖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火车票涨价后,乘客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在减少.结果,乘客不仅要承受高额票价,往往还要和"黄牛'周旋,甚至受骗上当.黑市猖撅,表明车票定价偏低,所以,炒卖车票才有利可图.如果铁路部门参照黑市的价格来提价,那么,黑市就会销声匿迹;如果火车票价提得过高,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么,就不仅没有黑市,还会出现售票处忙于"拉客打折"的现象.火车乘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减少的事实,也佐证了这个道理.

反方认为火车票不应涨价,其理由是:

一是火车票价不是市场调节价.依据《价格法》第18条,第20条的规定,火车票价属于政府定价,铁道部未经国务院批准而擅自涨价是违法的.

二是价格调节供求的市场经济规律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是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或服务,而铁路运输并非如此.中国消费者重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传统习惯,中国的公路网也欠发达,民航票价十分高昂.所以,在长途旅行中,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之间的替代关系十分有限.而且,春节是一种法定假日,消费者没有选择何时休假的主动权等因素,仅仅利用火车票涨价,很难起到对旅客的分流作用.由于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节,此时票价上浮,无疑是等于向数亿计旅客狠"宰"一刀,而中饱铁路的私囊.

三是如果说火车票涨价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了调节供求消u峰平谷,那么,为什么在春运期间,正月初一,初二,一些列车上空空荡荡的,却没有降价.调节供求应该有涨有降,为什么铁路的票价从来都总是只涨价,不降价呢.

四是供求规律在发挥作用时,产品的品质应当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价格无论怎样变化,产品本身不应有任何变化.另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而据许多消费者反映,春运期间票价上涨的同时,服务质量反而下降,从而损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也未给消费者以应有的补偿.

无论同意涨价者,还是不同意涨价者,都认为铁道部没有召开价格听证会是不对的.因为按照《价格法》第23条的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按照《价格法》的要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定政府指导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垄断行业,公益性服务价格应当建立价格听证会制度.因

此,他们主张今后要加强火车票等调控价格听证制度.

国家计委于2001年7月16日颁布了第10号令,宣布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这意味着今后水,电,煤气,电信,铁路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在制定和调整时必须举行听证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是我国《价格法》的重要补充.听证会的代表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保证听证会参与人,特别是利益相关人的身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参与方的意见在听证会上充分交流,碰撞,特别要保证消费者代表,有关专家和中介组织的意见能够对决策构成应有的制约与影响,不能进行小范围的操作,因为听证会的灵魂是公开性.

6. 案例讨论:

你如何看待春节铁路客票涨价问题?

案例(六)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1.案例名称: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

2.案例适用:决定供给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供给的影响

3.运用的知识点:供给的概念及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

4.案例内容:

在供给理论中,我们的分析以供给量和价格关系为中心。但应该看到,在今天决定供给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电脑供给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价格按运算次数、速度和储存能力折算,每台为100万元。尽管价格如此高昂,但供给量很少,只有少数工程师和科学家使用。如今同样能力的个人电脑已降至1000美元左右。价格只是当初的千分之一,但供给量却增加了不止1万倍。现在个人电脑的普及程度是许多未来学家所未预见到的。

电脑供给的这种增加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技术进步变动引起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脑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硬件与软件技术标准的统一、规模经济的实现与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电脑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而质量日益提高。这种技术变化引起的电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而且,移动幅度相当大。这样,尽管价格下降,供给还是大幅度增加了。

技术是决定某种商品供给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

5.案例讨论:

你认为在高科技产品中,哪些因素对供给影响最大?

案例(七)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迷1.案例名称: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迷

2.案例适用:供求决定价格

3.运用知识点:价格决定理论

4.案例内容:

门票价格也就是歌手劳务的价格,在经济学中,劳务是一种无形的物品,其定价规律与有形的

物品是一样的。

我们在现实中一定要注意到,美声唱法歌手的门票便宜------即使是大腕,如迪里拜尔,也不过180元。但通俗歌手演唱的门票昂贵------像张惠妹,已达600元以上。

用演唱这种劳务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恐怕无法解释这种差别。提供某种劳务的劳动量包括为此而付出的培训时间与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活劳动。美声唱法是一种复杂劳动,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演唱也颇费力。与此相比,通俗歌手的劳动要简单一点。这就是说,同样一场演唱会,美声唱法包含的劳动量要大于通俗唱法。看来劳动量的差别并不能解释门票价格如此巨大的差别。

学过价格理论,就会知道,决定不同歌手门票差别的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引起这种门票差别的也在于供求。美声唱法是阳春白雪高雅艺术,能欣赏它的是少数音乐修养比较高的观众。通俗唱法是下里巴人的大众艺术,能欣赏它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年轻人对它爱的发狂。这就是说,当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相当(供给)时,由于通俗歌手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声唱法,门票就自然高多了。我们同时还会注意到,由于通俗歌手收入丰厚,许多人都担当通俗歌手。随着出名通俗歌手的增加,其门票也在下降。但由于成为“大腕”的人仍然不多,供给增加有限,而歌迷对这些大腕的需求不减,大腕的门票仍然很高,他们的收入依然丰厚。

5. 案例讨论: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价格决定方面有什么不同?

案例(八) 奢侈品消费税的归宿

1.案例名称:奢侈品消费税的归宿

2.案例适用:税收归宿

3.运用知识点: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4. 案例内容: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税法,对游艇、豪华轿车这类奢侈品征收特别消费税。支付这项税收的人认为,这些奢侈品全由富人消费,税收也必须由富人承担。向富人收税可以帮助低收入者,平等又合理。但实施以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些奢侈品的企业与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这种税收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为什么这些并不消费奢侈品的人反对这项税收呢?这就涉及到弹性与税收归宿。

前面讲过的,这种税的分摊,即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就奢侈品而言,是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因此,这种又消费者交纳的税收的负担最终主要是由生产者承担。

对富人而言,奢侈品并非生活必须品,而且替代品很多,例如,不买游艇可以到国外度假或购买房产。所以,奢侈品需求富有弹性。当奢侈品由于税收而价格上涨时,富人可以大大减少这类产品的消费,而消费其他少征税的商品或劳务。

但在短期中,生产这类奢侈品的企业供给缺乏弹性,不得不减少生产或降价,这就使企业生产困难,不得不解雇工人。这个行业所有者利润减少,工人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这些工人本来属于帮助的对象,结果却受害,承担了绝大部分税收。

因此,这项税收受到受损害行业的反对,国会不得不在1993年取消这项税收。

税收归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种税收政策不考虑弹性与税收分摊的关系,结果可能

适得其反,“打在贾宝玉身上,痛在贾母身上”,这正是经济学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

5.案例讨论:政府在制定收税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案例(九) “谷贱伤农”

1.案例名称:“谷贱伤农”

2.案例适用: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

3.运用知识点:需求缺乏弹性对收入的影响

4.案例内容: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或着叫做“增产不增收”。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每个人的平均消费量是一定的,不会大幅度涨落,因此,农产品价格再高,人们也不会大量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这就使得农产品成为一种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农民丰收使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但是需求并没有增加,引起价格下降。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价格S0

E0 S1

E1

D0

O Q0 Q1 数量

5.案例讨论: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

(2)为什么说农业被称为弱质产业?

案例(十)信子裙与大岛茂风衣的不同命运1.案例名称:信子裙与大岛茂风衣的不同命运

2.案例适用: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3.运用的知识点:消费效用,消费偏好

4.案例内容:

曾经有一个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风靡我国。女主人公信子和她的父亲大岛茂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精明的商家从中看出可商机。上海一家服装厂推出了信子裙,北京一家服装厂推出了大岛茂风衣。但结果并不一样,上海的厂家大获其利,北京的厂家却亏损。个中原因在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行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获得效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的评价,即他感觉到的效用大小。这种效用大小取决于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信子裙的消费者是少女,这个消费群体的特点是追逐时尚,偏好受时尚影响而且多变。她们对时尚的追求要体现在消费上。因此,看了《血疑》后她们极为崇尚信子,穿信子裙就是她们表现自己这种偏好的方式。换句话说,穿信字裙使她们崇尚信子的心态得以表现,就得到了效用。而且,在她们看来,信子裙不同于她们已有的许多裙子,穿信子裙所带来的效用也不是其他裙子所能代替的。已有许多裙子再多买一条信子裙并不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甚至她们对时尚的信子裙的评价还高于其他裙子,因此,愿意出高价,企业就成功了。

大岛茂风衣的消费者是中年男子。这个消费群体偏好较为稳定,受时尚影响比较小。他们也很佩服大岛茂这样的父亲,但这种佩服不会表现在模仿大岛茂穿衣服上。他们甚至还认为,穿大岛茂风衣会使人觉得傻,不符合中年人成熟的风度。大岛茂风衣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用。他们不会认为大岛茂风衣与其他风衣有什么差别。如果已经有风衣,就不会再买一件,因为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于是,他们不会买大岛茂风衣,更不会为这种风衣出高价。北京的企业就只有失败了。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同样的物品给不同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不同,这就是企业能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5.案例讨论:如何运用消费者偏好进行市场营销?

案例(十一)“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1.案例名称:“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2.案例适用:规模经济效益

3.运用的知识点: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4.案例内容:

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写过《小的是美好的》的书,主张企业不要过大。同时,实践中许多大企业成绩显赫,成为世界500强。我们到底是应该把企业做大,还是做小呢?

其实正如我们所分析的,企业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关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客观条件来说,要分析本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一些行业越大越好,反之,有些行业规模小可以适合于需求复杂的条件,经营就会更有利。要根据具体条件,要分析自己的资金与人员实力。有些企业的确是越大越好,跨行业越多越有利,但如果企业筹集资金能力有限,或者管理能力下降,做得越大越困难。

我国企业中该大的没有做大,该小的没有做小,这种错误没少犯。过去强调各地区独立发展,许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上钢铁厂、化工厂、汽车厂,结果规模都不大,效益差。一些该分散、灵活的企业,如商业服务业等反而做的很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顾条件想把企业做大,包括人为强迫企业合并,或者不顾条件限制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实企业大小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人为干预只会违背经济规律。这是我们学这部分的实际意义。

5.案例讨论:

我国重化工业规模做不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案例(十二) 上大学的代价是什么?

1.案例名称:上大学的代价是什么?

2.案例适用:成本和收益理论

3.运用知识点: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

4.案例内容:

上大学是要花钱的,这就是上大学的成本。从目前来说,每位大学生在四年期间的学费、书费等各种支出约为4万元。这种钱要实实在在地支出,称为会计成本。

但上大学的代价决不仅是这种会计成本。为了上大学,要放弃工作的机会,放弃工作所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收入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例如,如果一个人不上大学而去工作,每年可以得到1万元,这四年的机会成本就是4万元。上大学的代价应该是4万元的机会成本与4万元的会计成本,共计8万元。

对一般人来说,上大学会提高工作能力,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后会收入更多。例如,如果一个没上大学的人,一生中每年收入1万元,从18岁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42年共收入42万元。一个上过大学的人,一生中每年收入1.5万元,从22岁开始到60岁退休,38年共计收入57万元。上大学的人一生总收入比没有上大学的高出15万元。上大学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是8万元,15万元减去8万元为7万元。这就是上大学的经济利润。所以,上大学是合适的。这就是每个人都想上大学的原因。

对一些特殊的人,情况就不同了。比如,一个有篮球天才的美国青年,如果高中毕业后去打篮球,每年可收入200万美元。这样,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800万美元。这远远高于一个大学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这种天才的青年,即使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也不去上大学。这就是把机会成本作为上大学的代价。不上大学的决策是正确的。同样,有些具备当模特气质与条件的姑娘,放弃上大学也是因为当模特时收入高,上大学机会成本太大。当你了解机会成本后就知道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上大学的原因了。可见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案例说明:个人行为决策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

5.案例讨论:按照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你认为上大学合算吗?

案例(十三)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止营业1.案例名称: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止营业?

2.案例适用:成本的构成

3.运用的知识点:短期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收支相抵点和停止营业点

4.案例内容: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保龄球场门庭冷落,但仍然在营业,这是打保龄球的价格相当低,甚至低于成本,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在短期中,保龄球场经营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保龄球场的场地、设备、管理人员是短期中无法改变的固定投入,用于场地租金、设备折旧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的支出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也称沉没成本。保龄球场营业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是可变成本,如电费、服务员的工资等。如果不营业,这种成本不存在,营业量增加,这种成本增加。由于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所以,保龄球场在决定短期是否营业时,考虑的是可变成本。

假定每场保龄球的平均成本是20元,其中固定成本为15元,可变成本为5元。当每场保龄球价格为20元以上时,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经营当然有利。当价格等于20元时,收益等于成本,这时称为收支相抵点。仍然可以营业。当价格低于20元时,收益低于成本。乍一看,保龄球场应该停止营业。但当我们知道短期成本中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时,决策就不同了。

假设现在每场保龄球价格为10元,是否营业呢?由于可变成本是5元,在弥补了可变成本之后,仍可剩5元,这5元可以弥补固定成本。固定成本15元无论经营与否都要支出,能弥补5元,当然比一点也不弥补要好。因此要坚持继续营业。这时企业考虑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能弥补多少固定成本算多少。

当价格下降到与可变成本相等的5元时,保龄球场经营不经营是一样的。经营正好弥补可变成本,不经营这笔可变成本可以不支出。因此,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之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之上,只要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就要营业。在这一点之下,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无论如何不能营业。

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仍在营业,说明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就是这种保龄球场不停业的原因。

有许多行业是固定成本高而可变成本低,例如,旅游、饭店、游乐场所等。所以现实中这些行业价格可以降得很低。但这种低价格实际上仍然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仍然营业比不营业有利,至少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

本案例说明的问题,短期成本分析对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意义。

5.案例讨论:请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案例(十四)王永庆与台塑的成功

1.案例名称:王永庆与台塑的成功

2.案例适用:企业适度规模

3.运用知识点: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4.案例内容:

台湾是王永庆成功地经营的第一个大企业。这个企业生产聚氯乙烯(PVC)塑胶粉。开始时,该企业规模仅为月产量100吨,尽管产量很低,仍然供大于求,台湾省内的需求仅为每月20吨。产量低,平均成本无法实现最低,价格降不下来,台湾仅有的20吨市场需求也被日本占领。扩大产量,产品销路又成问题。王永庆处于两难境地。这时台塑的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王永庆毅然卖掉自己的大部分企业,买断了台塑的产权,独自经营。

王永庆知道,企业困难的关键在于产量上不去,平均成本降不下来。如果只考虑需求,减产产量,平均成本更高,更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扩大产量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是转败为胜的关键。于是,他决定把产量扩大到平均成本最低的月产1200吨。这时平均成本最低,而且由于当时台湾是当时世界烧碱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烧碱中被弃置不用的氯气可用于生产PVC.这样,在实现了最低成本时,其货币成本还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有了这种优势就可以打入世界市场。结果,王永庆成功了。

王永庆的成功说明,在确定企业规模时一定要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即实现规模经济。我国汽车等行业的产品之所以价格高就在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实现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世界汽车公司的最低

规模在400万辆以上,说明在这个规模时,平均成本才是最低的。但我国最大的上海企业厂(桑塔纳)产量也不过30万辆,这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本案例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明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只有产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才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才能使企业实现实际效率。因此,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企业适度规模。企业只有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产量才能成功。

案例(十五)政府举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失败1.案例名称:政府举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失败

2.案例适用:完全竞争市场

3.运用知识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

4.案例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一些城市为了保证居民的菜篮子供应,由政府出资举办了大型养鸡场,但成功者少,许多养鸡场最后以破产告终。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在于鸡蛋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鸡蛋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其中任何一个生产者,即使是大型养鸡场,在市场总供给量中的比例都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改变产量来影响价格,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决定。鸡蛋市场没有任何进入限制,谁想进入都可以,而且投资小。鸡蛋是无差别产品,生产者无法以产品差别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所以鸡蛋市场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短期中鸡蛋生产者可能有超额利润(如发生了鸡瘟,供小于求,价格高),也可能亏损(如生产者进入太多,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但在长期中一定是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生产者经济利润为零。生产者所赚的是由机会成本带来的会计利润,如生产者不向自己支付工资,会计利润中没有这一项,但这是机会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但这个平均成本是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个生产者采用了先进的养鸡技术,平均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就可以获得利润。生产者为了获得这种利润,都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并降低成本。当所有生产者都这样做时,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也下降了,价格也下降了。这正是完全竞争市场上竞争的残酷性。如果哪个生产者平均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成本,他就无法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来,只好退出或者破产。

政府建立的大型养鸡场在这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没有什么优势,它的规模不足以控制市场,产品也没有特色。它要以平等的身份与那些分散的养鸡场竞争。但这种大型养鸡场的成本一般大于行业平均成本,因为这些养鸡场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农民。他们建有大型鸡舍,采用机械化方式,而且有相当一批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也是有工资的工人。这些成本的增加远远大于机械化养鸡带来的好处,因为农民养鸡几乎没有什么固定成本,也不向自己支付工资,差别仅仅是种鸡支出和饲料支出。当鸡蛋行业的主力是农民时,行业平均成本也是由他们决定的。政府办的大型养鸡场的成本高于农民养鸡的差别,也就是高于行业平均成本,当价格等于行业平均成本时,就必然低于大型养鸡场的平均成本。这些就是养鸡场在与农民竞争中并无优势,其破产是必然的。

此案例说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由行业平均成本决定,大型企业由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开支都比较大,所以其个别成本高于平均成本,必然发生亏损.

5.案例讨论:国有企业是否应该退出完全竞争市场。

案例(十六) 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做广告1.案例名称: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做广告

2.案例适用:厂商均衡理论

3.案例适用:形成垄断的条件

4.案例内容:

德比尔斯公司控制了全世界钻石矿的80%以上(其他不足20%,分别于斯里兰卡和俄罗斯,形不成规模),凭借这种资源优势,该公司成为世界钻石市场的垄断者。

我们知道,垄断者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正确的定价原则。由于该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企业,不用做广告,即不用通过广告来介绍和创造自己的产品特色。但德比尔斯公司每年都要花巨资在各个国家唨广告,它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已经家喻户晓。作为垄断者的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还要做广告呢?

我们说过,形成垄断的条件一是进入限制,即其他企业无法进入该行业,二是没有相近替代品。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就不能形成垄断,但没有第二个条件,垄断只能是一种无保障的垄断------垄断地位随时可以被替代品所打破。钻石的替代品是宝石,作为装饰品,钻石与宝石有相当大的替代性。如果宝石可以替代钻石,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地位就被打破了。

那末,钻石能否被宝石所替代呢?这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如果消费者认为,钻石和宝石作为装饰品是相同的,钻石和宝石就可以相互替代。这时,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地位就不存在了。在装饰品市场上,德比尔斯公司只是一个寡头,要与其他经营宝石的公司进行竞争。如果消费者认为,钻石和宝石不能相互替代,德比尔斯公司就可以保持其垄断地位,无保障的垄断就能成为有保障的垄断。

影响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因素是广告,消费者容易受广告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偏好。无论广告说的对或是不对,狂轰乱炸,持之以恒的广告还是能左右消费者的偏好。德比尔斯公司做广告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认识到,宝石不能代替钻石------因为只有钻石才有“永恒”的含义,人们都追求婚姻的美满,始终只有送钻石才吉祥。如果消费者接受了这种宣称,宝石不能代替钻石,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就是有保障的垄断了。

从现实情况看,德比尔斯公司的这个广告是成功的,因为他在展销会上对自己的钻石实行一口价,不许讨价还价。这显然是垄断者的作派。

本案例说明,形成垄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进入限制,二是没有相近替代品,二者缺一不可。德比尔斯公司做广告的目的在于宣称自己的产品没有替代性,从而使自己处于有保障的垄断地位。

5.案例讨论:列举国内垄断企业做广告的例子,说明广告对促销的意义。

案例(十七)美国民航业的歧视定价

1.案例名称:美国民航业的歧视定价

2.案例适用: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

3. 运用的知识点:价格歧视理论

4.案例内容:

美国有的民航公司采取多种价格歧视办法来增加收益,一是对两城市间的往返机票收取两种价格:全价与折扣价。对周六在所到达城市住一晚的乘客收折扣价,对周六不在所到达城市住的乘客收全价。这种对同一次航班(服务完全相同)收取两种不同价格的作法就是运用了歧视价格的定价方法。

民航消费者大体可分为两个集团:公务出差者和私人旅游者。前者需求缺乏弹性,因为公务有时间性,且由公费支出,出差者只考虑时间的合适性,很少考虑价格变动,价格变动对这部分人坐飞机的需求量影响很小。后者需求富有弹性,旅游者时间要求不严格,但由私人支出,要更多考虑价格因素,他们会在民航、铁路、公路或者自己驾车之间作出选择,因此,民航价格变动对这部分人坐飞机的需求量影响很大。实行歧视价格增加了民航公司的收益。这就是说,公务出差者仍以原价购买机票,乘客不会减少(需求缺乏弹性),来自这部分乘客的收益不会减少。私人旅游者以折扣价格购买机票,由于需求富有弹性,乘客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原降价的百分比,来自这部分乘客的收益增加。这样,总收益增加了。

二是根据订票时间来决定不同的票价。一般说来,私人乘客出行者有一个计划,可以提前订票,而公务乘客临时决定外出的购票者多,这样,就可以根据订票时间的不同而实行价格歧视。如提前两周订票价格打七折,临时登机前购票是全价。

三是对不同收入者进行歧视定价。机票价格在高收入者的支出中占的比例比较低,需求就缺乏弹性。而对低收入者来说,机票价格占支出的比例就比较高,需求富有弹性。因此,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不同的票价。例如,高价的票无任何限制,随时可以乘机,高收入者不在乎多花钱,方便的很。低价的票有种种限制(周末不能乘机、提前两周订票、只能乘晚上的班级等等),低收入者也愿意接受。这些办法有效地区分了不同的需求弹性的乘客,可以有效地实行歧视定价。例如,美州航空公司1992年将纽约至伦敦间的经济舱分为五种价格:2084美元、9 18美元、599美元、439美元、379美元。各种价格的限制条件不同,2084美元无任何限制,而379美元有三个限制条件:提前21天购买,不适用于周末,不退票。这种方法把乘客分为不同收入的集团,高收入者购买方便的高价票,低收入者也可买低价票到伦敦一游。

歧视价格原理告诉我们,价格竞争不仅仅是提价或降价,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价格形式。歧视定价就是一种重要的价格形式。

5.案例讨论:列举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格歧视例子,说明歧视定价是一种重要的价格形式。

案例(十八) 美国微软公司的垄断案

1.案例名称:美国微软公司的垄断案

2.案例适用:垄断竞争市场

3.运用知识点:政府“反垄断法”

4.案例内容:

垄断企业形成后,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这在一定程度扼制了非垄断企业发展,减弱了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产业的发展和降低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制定反垄断法来促进

市场竞争。美国政府早在1890年通过著名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项法案规定对进行市场垄断的责任人判处最高5000美元的罚款和最高1年的徒刑。自然,随着美国垄断公司规模扩大,这一法案的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强。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案例的实际处罚情况已破除了最初规定的罚款和最高限额。

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对经济垄断的打击进一步升级,查处相关案件数量也急剧增加。从1997年到2000年的4年中为反垄断而判罚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众所周知的微软垄断案就是一个典型。

最初起因是微软公司与其对手网景公司关于浏览器的竞争。网景公司于1994年4月使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其“航行者”浏览器接入互联网。同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这一协议获得美国地区法官杰克逊批准,10月,微软公司开发名为“探索者”的互联网浏览器。1995年5月,微软创造始人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11月,微软推出“探索者”2.0版。微软公司在1995年与当时最大的浏览器提供商网景公司协商,希望划分浏览器市场。在遭到拒绝后,微软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如要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就必须同意在该系统上安装“探索者”浏览器。微软以后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直接内含“探索者”浏览器。

1997年10月,微软又将其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出售。由此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违反法官杰克逊于1995年批准的协议。同年12月4日,杰克逊法官发布指令,要求微软停止将“探索者”浏览器与视窗95操作系统或任何更新版本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出售。微软不服并提出上诉。于是微软公司与美国反托拉斯部门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其焦点集中在浏览器上。

2000年4月3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其主要认定以下方面:其一,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垄断市场严重违反反托拉斯法。其二,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1998年6月23日,上诉法院认为地方法院没有给微软辩护的机会从而裁决微软胜诉,驳回地方法院杰克逊法官临时处分命令。比尔·盖茨多次亲自出马到全国各地宣讲,强调视窗98操作系统是“集成”了,而不是“捆绑”了浏览器的功能,并认为从视窗98操作系统移出浏览器将严重影响主要功能,甚至进一步会有害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在微软采用“捆绑”销售以前,“航行者”浏览器一度有80%的市场份额。微软通过这一“捆绑”销售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市场份额,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微软企图在浏览器这种应用软件领域滥用其操作系统的市场垄断优势来挤垮对手。其三、将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搭售,微软公司行为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条。在2000年6月7日,杰克逊法官对微软公司安作出最终判决,将其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经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经营此外的应用软件,“探索者”浏览器等其他业务。在拆分微软的计划之外,政府还将在微软公司上诉期间对该公司行动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以保护市场竞争。对此裁决。微软公司自然会不遗余力地上诉,以而延缓了公司被分拆的可能。

因微软不服提出上诉。上诉法院于2001.2月举行两天口头辩论,从而又推翻了原判决。6月28日美国多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以7比0的表决结果驳回联邦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去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公司分割为两家公司的判决。但上诉法院仍认为,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确有垄断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上诉法院的判决终究消除了笼罩在微软上空的分割阴云。微软躲过了分拆危机,将竭尽可能与司法部和解本案。微软垄断案出现转机也许涉及某种政治原因。据有些媒体报道微软在上

诉高等法院的同时,还聘请现任总统小布什的资深顾问利德作为说客,小布什当时就公开表示反对分割微软。同时。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微软公司大量增加了政党捐款,总数达到110万美元,其中捐给共和党的占60%。由于小布什在竞选时就表态同情微软公司,所以在他当选总统后,虽不直接干涉法院事务,但通过舆论给司法部门形成压力造成对微软有利的形势。

微软虽然未被强令拆分,但微软的垄断事实仍被确认。上诉法院同意杰克逊法官判决的3个基本观点:微软公司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维护市场统治地位;滥用权力迫使软件开发商、因特网接入服务商以及业内其他公司与其签署排他性协议;微软使用垄断力量威胁英特尔公司。因此,微软仍然存在再遭起诉的可能。

微软垄断案的起诉和判决的过程,让人具体地感受到经济垄断和政府反垄断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依然要运用反托拉斯法来调节社会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的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垄断条件下竞争。特别在信息产业中美国政府更难容忍因为垄断而削弱信息业的国际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谁处于最新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谁就是世界经济的强者。因此,在新科技领域、新兴产业,政府的反垄断仍不会停止。

5.案例讨论:

(1)美国地方法院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微软采用视窗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捆绑”销售手段的目的是什么?

案例(十九) 一个典型的国际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或OPEC

1.案例名称:一个典型的国际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或OPEC

2.案例适用:寡头垄断市场

3.运用知识点:寡头市场的竞争和垄断

4.案例内容:

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或OPEC,即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1960 年9月份,阿拉伯主要产油国家组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克威特)。60年代独立决定产量价格。1973年又增加了8个国家。总共控制了3/4的世界石油储藏量。70 年代中东战争后,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行动,压缩石油产量,抬高价格,对世界石油市场有相当的影响。最多价格上涨了3到5倍(1972年2.64美元/桶到1981年的35.10美元/桶)。但是,由于成员单独违背合同(个别国家因为价格上涨通过偷偷扩大产量来独自享受限产的好处,内部欺骗),后来从价格战打到海湾战争。所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的卡特尔往往具有不稳定性:每次开会(2年一次)要维持高价,会后又有个别国家私下违约。

5 .案例讨论:欧佩克成立后对世界石油市场有什么影响?

案例(二十) 空调行业价格战的意义1.案例名称:空调行业价格战的意义

2.案例适用:寡头市场上的竞争

3.运用知识点:寡头市场的形成

4.案例内容:

寡头市场是规模经济至关重要的行业,只有当这个市场仅有几家大企业,每家企业都规模十分大时,整个行业才有效率。但这种寡头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最早存在暴利,暴利吸引了企业进入,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个行业中都可以生存下来。但由于企业大量进入,供给增加,企业之间必然爆发价格战,用降价来占领市场。谁的规模大,成本低,谁就能在价格战中生存下来。在这种价格战中,规模不够大,从而成本降不下来的中小企业被淘汰或被兼并,最后生存下来的企业只能是大企业,这是一个行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最后结果是形成几家控制市场的大企业,成为寡头市场。

我国空调行业正在经历这一过程。空调普及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开始时,由于需求增加,空调行业利润很好。据报道,目前空调行业平均毛利润率至少25—30%,高甚至达50%。这种高利润,吸引企业进入,现在全国空调企业的出现已达100多家,其中70%以上是近一二年中新建的厂,这么多的企业出现使空调的供给大幅度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并没有那么快,许多企争夺有限的市场,价格战不可避免。可以预见,这种竞争的结果一定是大量空调企业并淘汰,全国形成几家大的空调企业。

在寡头市场上,每家企业都要尽量扩大自己的产量,以加强实力降低成本,这样一来,从整个市场看就形成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这是许多寡头市场共同的特点。例如,在汽车这个世界寡头市场上,生产能力高达8000辆,而需求仅为6000万量。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竞争不可避免。博弈论分析表明,尽管寡头之间形成勾结,提高价格,限制产量对各方是有利的,但实际上这种归结难以形成。因此,价格战成为必然结果。这种价格战的结果是寡头市场成为一微利企业。世界汽车市场的利润率仅为3—6%,正是这种价格竞争的结果。所以,即使在寡头市场形成后,价格战也会发生,有时还相当激烈。中国空调行业在实现寡头市场后也必然是这种情况。

当然,价格战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各个空调企业生产自己有差别的产品,进行广告宣传,从事非价格竞争也是重要的。但价格竞争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又可以使消费者享用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坏事。

5.案例讨论:寡头市场形成后对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案例(二十一)中国的电信垄断

1.案例名称: 中国的电信垄断

2.案例适用:寡头垄断市场

3.运用知识点:寡头市场的竞争和垄断

4.案例内容:

我国电信业长期是在高度集中的行政垄断体制下运行的。这种垄断地位的形成不是企业规模经营的结果,而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产物。行政垄断的企业经营者,又是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制定者和决定者,从而就难免产生没有规模的垄断现象。这既不适应国内市场日益扩大的信息服务的需求,也不能有效应对国际信息产业的竞争和挑战。随着信息产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我国电信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垄断局面发生了变化。

通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完成了电信和邮政的分营以及电信业的拆分重组。电信管理体制和运营机

制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到2001年,我国电信业的总资产已超过1万亿元。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5亿户,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在这样一个大市场中,主要的竞争者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4大个运营商。我国电信四大运营的实力差距已不是很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它们形成的电信市场分层竞争的格局。

中国电信业在经过1998年的拆分后丧失了最具增长潜力的移动业务,发展速度逐步下降。目前资产总额和收入远离还相当可观,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中国移动,尽管业务单一,缺乏骨干网络,但具有高速增长的移动业务市场的优势。2001年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完成1348亿元,高于全国电信业务收入的平均增幅;全年新增用户3802万户,成为全球最大的GSM运营商。中国网通除拥有在北方10省市的本地接入网优势外,还拥有原网通中越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的骨干网。中国联通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固定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无线导呼等领域均有涉足。联通移动通信业务有着高速的发展。联通手机用户已超过4000万,市场占有率达28%。

5.案例讨论:

(1 )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行政垄断对经济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

(2 )破除电信业的行政垄断从那些方面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

案例(二十二) 漂亮与收入

1.案例名称:漂亮与收入

2.案例适用:社会收入分配

3.运用知识点:引起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原因

4.案例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有一份调查,漂亮的人的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高5%左右,长相一般的人比丑陋的人收入高5%--10%。

为什么漂亮的人收入高?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收入差别取决于人的个体差异,即能力、勤奋程度和机遇的不同。漂亮程度正是这种差别的表现。

个人能力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的能力。长相与人在体育、文艺、科学方面的天才一样是一种先天禀赋。漂亮属于天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它可以使漂亮的人从事其他人难以从事的职业。例如当演员或模特,漂亮的人少,供给有限,自然市场价格高,收入高。

漂亮不仅仅是脸蛋和身材,还包括一个人的气质。在调查中,漂亮由调查者打分,实际是包括外形与内在气质的一种综合。这种气质是人内在修养与文化的表现。因此,在漂亮程度上得高分的人实际上往往是文化程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两个长相相近的人,也会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表现出漂亮程度不同。所以,漂亮是反映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标志之一,而受教育是个人能力的来源。受教育多,文化高,收入水平高就是正常的。

漂亮也反映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一个勤奋工作、勇于上进的人,自然打扮得体,举止文雅,有一种朝气。这些都会提高一个人的漂亮得分。漂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勤奋,与收入相关也就不奇怪

了。

最后,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有些工作,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漂亮往往是许多高收入工作的条件之一。就是在所有人都能从事的工作中,漂亮的人也更有利。漂亮的人从事推销更易于被顾客接受,当老师更受学生欢迎,当医生会使病人觉得可亲。所以,在劳动市场上,漂亮的人机遇更多,雇主总爱优先雇佣漂亮的人。

漂亮的人的收入高于一般人。两个各方面条件大致相同的人,由于漂亮程度不同而得到的收入不同。这种由漂亮引起的收入差别,即漂亮的人比长相一般的人多得到的收入称为“漂亮贴水”。

5.案例讨论:引起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案例(二十三)

1.案例名称:南昌工资指导价

2,案例适用: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3. 运用知识点:工资的决定

4.,案例内容:

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非常畅销,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他在书中痛斥了"新富"的种种行为.他绘声绘色地讲道,有一家生产出口花被的私人企业,每条花被的出口价为150元人民币,而小老板付给工人的工资每月仅为150元.小老板所在的地方,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收入也远远低于每月150元的水平,因此,会有大量农村少女来此找份工作,而做花被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工作,是任何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当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时,想从事这种简单劳动的人是很多的,这就是说,劳动力的供给

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以降低成本,以低工资雇佣劳动是企业主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样,造成了工人工资低下,生活贫困,以及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容易造成社会动荡.为了禁止企业主压低工人工资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工资指导价,以对劳动工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社会稳定.

例如,2001年2月18日,南昌市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8种通用工种的劳动力价格.劳动部门是在调查了200多家企业,118个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的工资情况以后,

制定出这个工资指导价的.这种指导价分别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低三个档次不同的工资标准,由求职

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商定.

5,案例评析:

(1)有人为南昌市政府的做法叫好,认为由政府劳动部门指定工资指导价,可以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确定劳动报酬提供较合理的市场参考依据,有利于正确确定工资标准,可以避免一些企业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工资指导价说白了是政府对工资分配的管制.实行工资指导价虽然可以保障工人的权利,但是,这种保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它也会减少就业机会,影响企业效率

的提高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平等竞争原则的实现.

(3)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拥有了自主确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原则的权利,工资分配成为企业内部的事务,对搞活企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还是为企业的工资分配定调子.由于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管制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平等的竞争.比

微观经济学(曼昆)案例分析练习题

微观经济学(曼昆)案例分析练习题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12849268.html,/ 1、假设我们有以下自行车的市场供给与需求表: a.画出自行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b.自行车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c.自行车的均衡数量是多少? d.如果自行车的价格是100美元,存在过剩还是短缺?有多少单位过剩或短缺?这将引起价格上升还是下降? e.如果自行车的价格是400美元,存在过剩还是短缺?有多少单位过剩或短缺?这将引起价格上升还是下降? f.假设自行车市场的工会为增加工资而谈判。此外,再假设这个事件增加了生产成本,使自行车制造不利,而且,在每种自行车价格时减少了自行车供给量20辆。在图4_2中画出新的供给曲线以及原来的供给和需求曲线。自行车市场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a.

b .300美元。 c .50辆自行车。 d .短缺,70—30=40单位,价格将上升。 e .过剩,60—40=20单位,价格将下降。 f.均衡价格为400美元,均衡数量为40辆自行车。 2、假设《每日新闻》估计,如果它把自己报纸的价格从1美元提高到1.5美元,那么订 户数就将从5万下降到4万。 a .当用中点法计算弹性时,《每日新闻》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 b .使用中点法的好处是什么? c .如果《每日新闻》只关心总收益最大化,它应该把报纸的价格从1美元提高到1.5美元吗?为什么该提价或不该提价? 【参考答案】: a .(10000/45000)/(0.50美元/1.25美元)=0.56。 b .用中点法的好处是,无论你从价格为1美元开始上升到1.5美元,还是从1.5美元开始下降到1美元,弹性的值是相同的。 c .应该提价。因为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价格上升将增加总收益。 3、对下列每一对物品,你预期哪一种物品更富有供给弹性?为什么? a .电视;海滩的地产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 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

西方经济学读书建议

二零零年开始学习经济学,至今七年有余,惭愧的是却毫无建树,而现在呈现在方家面前的文字,主要是我想就西方经济学的书籍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尚企大家斧正。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对诸书籍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的分化,既借鉴了传统的划分方式,又有个人的主观倾向在里面,提请大家注意。 初级读本 《经济学原理》(曼昆,机械工业出版社)。适逢互动出版网在高校搞促销,当时好像是九十八元钱一本(原价二百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几乎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顺畅地阅读本书,但是大家不要轻视它——要知道,“书中任何看起来枯燥无味的部分,都有作者的匠心在里面!”这本书我看了五遍,分别用蓝黑色钢笔、蓝色圆珠笔、红色圆珠笔、黑色圆珠笔、绿色荧光笔批注,整本书画的面目全非,我后来又买了一本作为收藏。在这里,我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地叙述,其目的并不是对一本书的推介,而是建议大家不要忽略简单的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学本质——而这正是此书编写的初衷。 《经济学》&《经济学小品案例》(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样是经济学的科普读物,斯蒂格利茨编写的这两本书和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其写作风格迥然不同,尤其是反复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后,更是感觉斯蒂格利茨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国外的这两位经济学大家显然洞察了经济爱好者的心理,不仅语言生动,而且极其擅长以独特的视角切入问题,后来国内也渐渐兴起了这种风格的写作方式,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与上述二位作者的巨大成功密切相关。《经济学小品案例》是一本经济学案例的小册子,读者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之后可以通读,但是与斯蒂格利茨编著的《经济学》相比,此书便相形见绌了。 《经济学》(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此书结构庞杂,包罗万象,渗透了一位经济学家对经济世界的深刻理解。按照常理来讲不该当作初级读物,但是考虑到读者一旦掌握其大体构架便可在以后的学习中高屋建瓴、势不可挡,故个人建议可以适当考虑对本书进行提前学习。 《微观经济学》(梁小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梁小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感觉是一个大杂烩,或者说是“东北乱炖”,尤其是当你看过多本经济学名著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这两本书受国外教材的影响极深,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用心体会,读者不难发现其中有拼凑的痕迹。尽管如此,作为国内入门级别的教科书,这两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南开大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刘厚俊,南京大学出版社)。几乎都没什么印象了,现在之所以还能凭借回忆写出这两本书,是因为第一本书作者的名字中有生僻字,而第二本书是我最早发现介绍影子价格的。 二.中级读本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专著。中级教材,在国内的教科书里面属于讲解较为全面的,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讲解。书中涉及的数学工具较为朴素,诸如一元函数求导、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极值等,没有高深数学背景的学生一样可以通读——关键是你要有毅力!要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各四百五十页左右!这本书我先看的第二版,当时是在图书馆借阅的,但是读书过程中被精彩内容所吸引,忍不住在书页的空白处添加批注,整本书写得密密麻麻惨不忍睹,后来赔偿图书馆60元钱了事,再后来我经济即使再拮据也只买书不借书了。若干时间后,我相继看完了本书的第一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和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微观经济学》(鲁宾菲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曼斯费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写作风格几乎一致,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个人认为没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题

案例:小安是个农村青年,今年22岁,高考落榜后,他决定到城里做生意闯一番事业。怀着雄心壮志的小安经过考察,决定开一家服装店。第一次进货,他找了个行家,精心挑选时尚流行的款式,谁知衣服挂出来十多天就只卖了二三件。小安一下急了,差不多款式我的价格还略低点怎么就销量不好呢后来在别人的指导下,他对服装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取了英文名字,所有服装都挂上印有Made in HonKong生产的吊牌,服装店配上音响,制作大幅广告加以宣传,原来标价70的服装都变成了288,298。对外声称香港着名品牌服装独家代理,开业期间一律不打折。结果来他服装店的人络绎不绝,重新开张的第一天就卖了几十件,随后几天生意也是相当火爆。 为什么衣服便宜反尔不好卖,价格提高了去生意红火 分析: 70元一件的衣服,与取了英文名字,所有服装都挂上印有Made in HonKong生产的吊牌,价位在300左右的服装相比,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低档和中档两种层次的差别,服装价位品牌等同时是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消费者喜欢某个品牌的产品,他觉得这个品牌的产品在设计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能代表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另外,它还可使自己感受到相应的身份、地位、荣誉和自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与体验,提升消费效用。这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消费者最终在这种品牌上找到了归宿感。所以,即使这件物品的定价再高,他也会选择这种品牌的物品。很多服装消费者对看似高端的服装有强烈的消费偏好,消费服装的效用较高 所以,即使是质量一样的衣服,消费者很难判断它们质量是否相同,他们只能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的好坏,通过高价来买到好的商品。这种并非由产品质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现象,就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西方经济学案例与实验》报告

《西方经济学案例与实验》学生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16级人力资源管理 组长:黄汝梦 成员:杨倩倩、张文聪、夏若雨、张敏 陶明雪、胡梦蝶、谷龙雨、赫明珠 邵婷婷、师慧茹、董芳芳 完成时间:2018年1月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制

目录 一、西方经济学沙盘简介 (1) 二、西方经济学实验宏观部分 (1) 三、西方经济学实验微观部分 (4) 四、作业 (13) 五、心得体会 (15)

西方经济学实验报告 一、西方经济学沙盘简述 西方经济学沙盘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员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能够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的方法让学员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让每个学员都有针对性的收获。 西方经济学沙盘假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政府。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在此游戏中,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厂商代表原材料市场,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小组代表汽车A厂商,小组成员如下: 总经理:黄汝梦 财务总监:邵婷婷、陶明雪 会计:谷龙雨 人力资源总监:董芳芳 运营总监:杨倩倩 生产总监:赫明珠、胡梦蝶 营销总监:夏若雨、张敏 采购总监:师慧茹、张文聪 二、西方经济学实验宏观部分 在此次实验中各小组需要轮流竞选政府,由于第一年经验不足,暂由老师扮演政府角色,老师根据宏观经济学知识,制定了政府政策,第二年竞选政府,我们小组有点犹豫,竞选时有点迟缓,最后在制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中略低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1.简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2) 答:当代西方经济学把稀缺资源的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面临着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个人或组织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社会现有资源的使用,即如何进行经济决策。将其归结为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⑵如何生产⑶为谁生产 2.简述恩格尔定律及其意义。(P30) 答: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对德国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提出了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即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基于恩格尔定律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重)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家庭的富裕程度。 五、论述题 试论供求是如何达到均衡的以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答: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调整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产品市场:⑴消费者在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终将使其用有限的收入在商品中进行选择获得最大效用。⑵生产者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同样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获得最大利润。⑶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这时,消费者最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厂商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2.要素市场:⑴厂商根据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使用生产要素。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⑵要素供给者根据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原则决定要素供给量,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⑶要素供给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 3.一般均衡理论。依据一定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一般均衡,此时,所有的产品或者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4.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理论提供了判断福利水平的托标准。所有人都没有了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改进福利的可能。 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的时候,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人们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P30) 答: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据此定义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西方经济学流派习题及答案

1、试述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圣托马斯、约翰·洛克对私人财产权的不同论证,并将之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 关于私有财产问题,亚氏不仅批评了柏拉图的财产公有主张,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是,财产“私有公用”,因此亚里士多德是主张私有制的。 亚里士多德的私人财产观是建立在一定的财产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私人财产观,实际上是在反对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他不赞成财产共有制,而主张实行财产私有,但同时提倡通过道德力量促进社会实行财物公用。他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倾向性出发, 得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为优越的结论, 这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公有制提出了几点批判: (1)首先, 他认为私有制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一种制度, 它比财产公有给人带来的快乐更多,并借此合理地区分了自爱和自私 (2)其次, 财产公有会引起极大的纠纷, 财产私有不仅会使人们和平相处, 而且经济效率将得到提高。 (3)更进一步看, 财产公有不仅不能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强化城邦公利,反而会使人们对城邦的公共事业摸不关心。 (4)再次, 财产公有将使两种值得赞扬的德性消失, 即对“妇女的克制”和“在财产方面的慷慨”, 而实行私有制则有机会实现这些美德。 (5)最后, 亚里士多德以历史经验为论据证明了财产公有的不现实性。 但是,他的理论也有较大的缺陷,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私有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同时, 以人的快乐和慷慨来说明私有制的优越性也是荒谬的。 (二)圣托马斯 他主张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正义,即分配的正义与交换的正义。他把财富分成两种,即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他一方面歌颂了私有财产的优越性,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所有权者对财产起监护作用,有责任通过慈善等途径将财产转移他人使用;获得财产权的条件为占有和劳动。另一方面又主张将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权分开,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约翰?洛克 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作是由于人的劳动导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对财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保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决定,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保护! 其中财产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在社会物资丰富,消费者很少的条件下,自然物的某些部分成为人的私有财产并不需要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2)使自然共有物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因素是劳动,由劳动建立起来的私人产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人类的共同积累。 (3)对于私有财产的限制,洛克认为劳动者对其自身的财产权必须以生活需要为限制,但是该理论一旦涉及到货币就变得不现实了。 (四)现代产权经济学派 现代产权经济学派建立在六个基本假设前提下: 一、“经济人”人格假设;二、“资源稀缺性”假设;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四、“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五、“有限理性”假设;六、“交易费用为正”的基本假设。

西方经济学案例答案版本二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1. 假如你一天用个小时在闲暇和学习之间分配。设闲暇为变量,学习时间为变量,用坐标 几何图表示学习与闲暇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你每天小时用于闲暇,请在坐标图上标出你要选择的点,假如你决定每天只需要个小时的闲暇时间,请标出新点;你觉得时间少了,这样你每天用个小时分配在学习和闲暇上,画出新才曲线。(提示: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方程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线移动) .什么是边际分析方法?你最近一周遇到的边际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做出边际决策的?(提示: 当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随之变动,这就是边际分析方法) ①、边际分析的方法:当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会随之变动。 ②、我最近一周遇到的边际问题是:最近发现体重有所增加。决策是:每天吃分饱、锻炼身体。例如:当下雪时,运输不方便,菜价就上涨。 决策办法:听天气预报,看天气阴天,提前储备些菜。 .如果年收入万元,纳税(平均税率),超过万元以上的部分税率(边际税率),请计算一个有万元收入的人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及纳税总额。(提示:当年收入为万元时,纳税总额为万元,平均税率为;边际税率为) ①、纳税总额**(万元) ②、平均税率 ③、边际税率 .琳达小时可以读页经济学书,她还可以小时读页心理学著作。她每天学习小时。()请画出琳达阅读经济学和心理学著作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琳达阅读页经济学著作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提示:设琳达读经济学书页,读心理学著作页,两者是线性减函数关系;因为小时可以读页经济学书或页心理学著作,所以,,据此可做线性生产可能性曲线图)。 ()、 ()*(页)的心理学著作。

西方经济学模型整理

循环流动图 Revenue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Firms sell ?Households buy Scene mg HRMS 1 HOUSEHOLDS ? Produce 加? sell? Buy and consume goods and services goods and services ? Hire and use factors? Ovvn and sell factors of Dfoduction of cxoduction Wages, rent, and profit Inputs for pr&duction MARKETS FOfl FACTORS OF PRODUCTION ?Households sell ?Firms buy Labor, land. and cap ital Encome R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Row of dollars 消费者预算线 消费者预算线概述(Budget Line) 消费者预算线也称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或者等支出线,是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的预算曲线 如上图,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图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C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组合点。预算线AB以内的区域中 的任何一点,比如D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AB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消费者预算线的方程 如果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P i和P2分别表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 以X i和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预算线的方程为: I = P i X i + P2X2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他购买商品1的支出和购买商品2的支出的总和。 消费者预算线的变动 1、当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 2、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变化时; 3、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 4、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 变动情况如下图: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两种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变。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 2006年9月

案例(一)大炮与黄油 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5.案例讨论: (1)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2)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1.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

湖南工业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题案例分析

分析: 案例航空客运与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几年,我国的航空客运票价与铁路客运票价成 为媒体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过去,各大航空公司根据航空客 运市场的情况,实际上都对机票实行不同程度的折价出售。后来, 民航总局为了整顿航空客运市场的票价秩序,强制性统一规定机票 一律按全价出售,不得折价出售。这样,机票实际上相当于涨价了。于是,人们纷纷改乘火车等其它交通工具,飞机乘客大幅度减少。 那时,一架波音777航班上只坐着十几位乘客的现象并不少见。航 空公司普遍性亏损。在航空公司的呼吁和现实市场压力下,民航总 局后又对机票折价出售采取默许态度,飞机乘客量马上明显反弹, 航空公司的销售收入也相应地明显增加。与航空客运的较大需求弹 性相反,我国铁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弹性很小,尤其是在春运期间。 铁道部为了减轻铁路客运压力,提高了春运期间的列车客运票价, 实际上为列车客运经营部门增加了可观的收入。许多消费者对于铁 道部的提价行为表示不满,有的消费者甚至于对铁道部的提价行为 提起了诉讼。 讨论: (1)为什么我国航空客运的需求弹性大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2)非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适度降低能否增加客运收入? 答:(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 量变化的百分比初一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影响市场需求价格弹性 的因素(可替代性、价格占需求者可支配收入比重、商品用途的广 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等) 航空和铁路的弹性分析:a运输需求上的可替代性大小:航空客运 替代性大,铁路客运替代性小 b运输价格占需求者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价格占得比重越大,弹性 越大,比重越小,弹性越小,航空客运弹性大,铁路客运弹性小。C 运输需求者的单位时间价值:航空客运单位时间小产生的价值大, 铁路客运单位时间大产生的价值小。总上所述可知,我国航空客运 的需求弹性大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管理经济学考试答案含案例分析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叉弹性 交叉弹性指某种商品的供需量对其他相关替代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供需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关或互补关系。可替代程度愈高,交叉价格弹性愈大。 2.声望定价 所谓声望定价法是指利用消费者仰慕名牌商品或名店的声望所产生的某种心理来制定商品的价格。因为消费者具有崇尚名牌的心理,往往以价格来判断产品质量,认为价高质必优,这种定价策略既补偿了提供优质产品或劳务的商家的必要耗费,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二、简要回答问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在进行商品需求估计中,应当怎进行市场调查?如何选择参数和变量? 在进行商品需求时,应当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销售渠道、消费者以及法律法规、社会、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等方面调查: 1)首先应该将要推出的产品的性能与市场上的商品做比较。列举出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并与新产品做比较,说明新产品的优势。 2)走访批发商和销售商,了解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销量,进价等。并想办法得知或估算市场主流产品的成本。并将新产品的成本与市场主流产品的成本做比较。 3)走访销售商和消费者,了解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优缺点,找出市场同类或类似产品的弊端,并在新产品中加以改进。 4)收集国家、地方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找出新产品的市场前景。 5)新产品在何区域推出、针对哪个层次的消费群体推出,需要调查了解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当地的消费层次,找准合适的目标客户。 市场调查所需参数和变量应当根据产品的特征选取。如低端产品应当选择竞争产品的价格以及成本作为变量,高端产品应选择地域消费水平为主参数。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有何特征?厂商生产决定最佳产出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Y = A(t)LαKβμ(μ≤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阐述了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及资本的关系。如果技术条件改变,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组合在技术条件下能且只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西方经济学1第五章、第六章习题

西方经济学1第五章、第六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一个垄断企业面临的一条需求曲线中,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之间的关系是()。 A.两者的斜率是相同的B.两者的斜率不存在内在的联系 C.前者的斜率是后者的两倍D.后者的斜率是前者的两倍 2. 在短期,可能会令垄断企业选择停产的情况是()。 A.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 B. 平均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 C. 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 D. 边际成本为负 3. 下列情景不属于价格歧视的是()。 A. 航空公司根据订票的早晚制定不同的票价 B. 邮寄一个大包裹的价格要高于邮寄一个小包裹 C. 有的餐厅对有成年人陪同的儿童免收就餐费 D. 杂志社对学生收取比一般公众更少的订阅费 4. 下列处于短期中,具有垄断竞争性质的企业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 A. 企业通常都是盈利的 B. 这种企业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也可能既不盈利也不亏损 C. 企业会通过增加产出使得价格等同于增加的边际成本,从而使得利润最大化 D. 如果出现经济亏损,企业就会停止生产 5. 勾结最有可能在()情况下发生。 A. 在同一个行业中有许多企业 B. 企业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相互竞争和互动的 C. 很难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时 D. 企业彼此不了解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 1.完全竞争 2.边际收益 3.自然垄断 4.三级价格歧视 5.博弈论 6.纳什均衡 7.停止营业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经济利润包括超额利润和正常利润吗 2. 如果企业只是盈亏相抵,生产就没有意义吗 3. 完全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不完全竞争企业要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因此他们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不同的,对吗 4. 为什么满足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仍然有可能亏损 5. 纳什均衡一定是有效率的吗 四、案例分析(每小题11分,共22分) 《长江商报》在2013年1月4日的一篇报道中称:“自京汉高铁开通当天起,武汉至北京、西安等地机票开始‘缩水’。去年12月27日,携程旅行网上北京飞武汉航线的最低票价为300;12月29日,武汉飞北京的航线上,票价更是低至折的150元。即便是加上燃油附加费,以上机票的总价格也与高铁二等座票价差不多。”问题:(1)高铁最终会不会像航空公司一样对不同的车次、不同的季节实行票价浮动(2)高铁加入竞争后,运输市场的效率是否有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分析题集锦 1、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2分) 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3分)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3分)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3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3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1分) 2、19世纪80年代着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E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 1、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家织的土布为主。如果什么人标新立异要穿洋布,反而会受到众人指责。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可见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英国人以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自己的商品就可以进入中国。其实武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入侵一个国家,但摧毁不了一个国家的传统,也改变不了一个社会的消费时尚和国民的购买意愿。英国人可以借助船坚炮利把洋布运到中国,但不能强迫中国人购买。 构成需求的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能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2、“蜗居”与追梦-----住房的供需与价格 (1)澳大利亚的“80后”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忍受着高房价之痛 在悉尼市中心鳞次栉比的商业楼宇间,穿插散落着一些公寓楼。由于生活和交通较便利,很多年轻人居住在这里。他们通常是几人合租一套几十平方米的公寓以减轻经济压力。在悉尼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澳大利亚的“80后”们正经历着“蜗居”生活,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忍受着高房价之痛。 《国际住房可负担报告》将澳大利亚30个城市的房价划入“严重难以承担”之列。悉尼高居国际最昂贵住房市场排行榜第三名,墨尔本则位列第七。房价攀高导致生活成本急剧上升。 过去几年间,澳大利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矿业繁荣期,外国资本不断涌入,澳大利亚货币体系膨胀,宽松的信贷环境引发房地产价格上涨和消费繁荣,导致澳大利亚近年来的住房价格水平飙升50%以上。此外,澳大利亚在过去几年实行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吸收了大量移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增加,不断推高房价。 对步入社会不久的澳大利亚“80后”而言,经济发展在创造出工作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每月一两千澳元的房租或房屋贷款,自然让澳大利亚“80后”们苦不堪言,心中“居有其屋”的梦想也只能让位于几人合租一套公寓房的现实。 “80后”在“蜗居”并非澳大利亚的独有现象,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年轻人也大多承受着无力买房的经济压力。然而,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并未阻挡年轻人奔向大城市的步伐,因为压力本就与机遇并存。(资料来源:人民网,2013-02-18日)(2)征税加息降房价

西方经济学_形考任务02(案例分析题)

形考任务2(案例分析) 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2005年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社会的公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2006年3月,两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由引起对公平与效率的大讨论。许多学者忧虑,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会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收入分配不公、 差距较大、贫富两头极端化的后尘。代表性的看法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过渡。并且提出了从税收调节、调整财政 支出结构、建设社会保障、消除政府和强势集团侵犯农民和城市居民利益等方面控制和缩小收入分配 差距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城乡、居民、地区等三大收入和发展差距拉大问题的解决,除了上述措 施外,还有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有的认为,要重点发展农村,推进城 市化快速发展,来控制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 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而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公平问题。针对上述讨 论,结合学习的相关理论回答以下问题。 目的: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理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背景和时机,增加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加深我 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五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 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五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 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答:(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效率。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