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

1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畴内使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刻

3种类

3.1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

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4技术要求

4.1尺寸

4.1.1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

4.1.2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

表1 软管壁厚偏差mm

4.2外观质量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承诺有阻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旧、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

4.3拉伸性能

软管组合件应能承担表2中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

表2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拉脱力

4.4渗透量

制冷剂的渗透量不得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

4.5制冷剂的渗透率

制冷剂的渗透率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制冷剂最大渗透率kg/m2/年

4.6耐高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

4.7耐低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

4.8耐真空性

软管外径的塌陷量不大于软管初始外径的20%。

4.9长度变化率

软管在规定压力作用下,长度变化率为-4%~+2%。

4.10爆破压力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爆破压力为12 MPa。

4.11耐压性

软管组合件按规定压力和时刻试验后,不承诺显现渗漏、裂纹、突然扭曲等专门现象。

4.12可萃取物含量

软管组合件内表面的可萃取物含量不大于118 g/m2。

4.13体积变化率

橡胶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35%;热塑性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5%。

4.14组合件密封性

12天中每个软管组合件最大质量缺失不大于10 g,在所有的试验周期内及进行弯曲试验时,在软管组合件任何位置上不得产生渗漏现象。

4.15耐臭氧性

软管外胶层在八倍放大镜下无可见的龟裂现象。

4.16内表面清洁度

杂质含量不大于270 mg/m2。

4.17耐脉冲疲劳性

经150000次循环试验后,软管组合件无渗漏及损坏等专门现象。

4.18浸湿率

软管组合件的浸湿率不大于3.90×10-4/mm2/年;平均浸湿率不大于1.11×10-3g/mm2/年。

5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试验室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2941的要求。试样在试验前,要在此条件下至少储存24 h。

5.2试验介质

试验使用的试验介质为在HFC-134a制冷剂中添加10%±l%质量的冷冻润滑油。

5.3尺寸

5.3.1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的内径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扩张球型或可伸缩型量具等;软管的外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等量具测量,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5.3.2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的壁厚偏差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能接触软管内壁测量的有探头的卡尺等。

5.4拉伸性能试验

取软管组合件3根,软管暴露长度不小于300 mm,两端固定在拉力机上,以25 mm/min±2 mm/min的试验速度进行拉伸,达到规定最小拉脱力或拉脱及断裂时停止试验,记录负荷值。

5.5渗透量试验

取3根软管组合件,按5.6.3,2的方法将规定的试验介质充注到软管组合件中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然后将样件在100℃±2℃温度条件下放置24 h,取出后再次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并运算质量缺失。

5.6制冷剂渗透率试验

5.6.1试验装置

5.6.1.1金属压力罐

金属压力罐的内部容积在475 cm3到525 cm3之间,至少能承担21 MPa的压力,并配有合适的附件来连接软管组合件。

5.6.1.2附件和夹具

附件和夹具在承担管内压力时能保证密封且无渗漏现象。

5.6.1.3检漏仪

检漏仪的灵敏度为11 g/年以上。

5.6.1.4恒温箱

恒温箱应保证在试验周期内保持稳固的试验温度,温度精度为1℃。

5.6.1.5天平

天平的精度为0.1 g。

5.6.2试验条件

在较高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10 0℃±2℃(液体排放软管);在较低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80℃±2℃(液体抽吸软管)。

5.6.3试验步骤

5.6.3.1试验前预备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l m的软管组合件4根,两端用密封件密封好。其中3根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损

失。第4根接上接头,作为检测软管自身质量变化的对比管;在标准状态下,测量软管暴露长度(l1、l2),误差为±l mm;然后分别将这4根软管与金属压力罐连接,测量每根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包括接头,误差为±0.1 g。接着按每立方毫米体积软管充装0.6 mg的试验介质量充装,误差为±5 g。充装管子数量为3根,用检漏仪检查每根软管是否有渗漏现象。

5.6.3.2制冷剂充装

方法1:

软管组合件充装前,必须在-30℃或更低的低温箱内保持4 h。用该温度下试验介质的密度,算出需充装试验介质的体积;保持填充液和管子在该温度下,用量杯量取规定体积的试验介质,然后将试验介质填充到管子中;填充好的软管组合件,在该温度下进行密封。

方法2:

软管组合件和金属压力罐在环境温度下,通过一定压力填充试验介质。保持试验介质流淌的仪器有一个储备压缩空气系统,一个活塞泵和一个用于测量流量的操纵设备。

5.6.3.3试验方法

第一要把3根试验管和1根对比管放在恒温箱中以试验温度干燥30 min,以除去软管组合件表面的水分;然后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并称量。

当软管组合件放在恒温箱中时,软管组合件的曲率不能超过软管公称外径的20倍。

把软管组合件放在规定温度(见5.6.2)的恒温箱中,每隔24 h取出一次,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在从恒温箱拿出15 min至30 min之间称量,然后再次放入恒温箱中。

第一个24 h是预备时期,如果损耗量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时,停止试验,运算时不考虑在那个时期的质量变化。预备时期称量之后,记录试验用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m1)及对比软管组合件的初始质量(m3);

然后再进行72 h试验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m2)及对比软管组合件的质量(m4)。

5.6.4试验结果的运算

制冷剂的渗透率运算公式如下:

R=((m1-m2)/l1-(m3-m4)/l2)(k/ d) (1)

式中:R——每年每平方米上缺失制冷剂的质量,kg/m2/年;

m1——预备时期后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g;

m2——72 h后软管组合件质量,g;

m3——预备时期后对比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g;

m4——72 h后对比软管组合件质量,g;

l1——软管暴露长度,m;

l2——对比软管暴露长度,m;

d——软管内径,mm;

k——常数38.7。

5.7耐高温性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300 mm~1000 mm的软管组合件3根,绕直径为软管公称外径8倍的芯轴弯

曲,然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在135℃±2℃的条件下放置168 h;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后松开软管,认真检查软管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软管在2.4 MPa的压力下保压5 min,检查软管组合件有无泄漏现象。

5.8耐低温性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300mm~1000mm的软管组合件3根,在室温下,将样件填充试验介质至软管容积的70%;或将软管组合件及试验介质冷却到-30℃以下进行充装。

将充装后的软管组合件置+70℃±2℃的恒温箱中,保持48 h后,取出使其冷却到室温;然后将呈直线状态的软管组合件与直径为软管名义外径8倍的芯轴一起在-40℃±2℃低温箱中放置24h,放置后在低温箱中把

软管组合件以平均的速度在4 s~8 s内绕芯轴弯曲180°;取出后将试样复原至室温,认真检查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每一根软管组合件充装的试验介质倒回一个合适的回收容器中,将软管在2.4 MPa的压力下保压5 min,检查软管组合件有无泄漏现象。

5.9耐真空性试验

取软管长度为600 mm~1000 mm的软管组合件,将软管弯成“U”型,“U”型的内径为软管公称外径的5倍,测量“U”型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为初始外径(D0);将软管抽真空至绝对压力为81 kPa,保压2 min;在保压终止后软管仍处在真空状态时,再次测量“U”型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D1),然后按下式运算软管外径塌陷量:

外径塌陷量=D0-D 1 (2)

式中:D0——试前软管外径,mm;

D1——试后软管外径,mm。

5.10长度变化率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600 mm软管组合件两根,在软管外表面按图1作三个参考标记(A,B和C),在软管长度方向上大约中间位置做标记B,在距B为250 mm处做A和C标记。每个标记在软管的圆周处划一个弧,通过它画一个垂直此圆弧的直线,三条直线是同轴的。用水或其它液体充满软管组合件并排除空气后,水平安装到打压试验台上,在初始压力为70 kPa时用卷尺测量标记A和C之间的长度(l0),误差为±1 mm,然后以平均的速率施加压力,在30 s~60 s内升高压力至2.4 MPa±0.2 Mka,保持1 min后再次测量软管组合件标记A和C之间的长度(l1);按下式运算软管组合件的长度变化率:

长度变化率=((l1-l0)/l0)×10 0% (3)

式中:l0——软管参考标记间的初始距离,mm;

l1——软管参考标记间的试后距离,mm。

5.11爆破压力试验

此项试验应在制冷剂的渗透率试验(5.6条)之后进行。将任何形状和长度的软管组合件两根,安装到压力试验台上,用水或其它液体充满软管组合件并排除空气后,以平均的速率在30 s~60 s内加压至12 MPa,观看软管组合件有无泄漏及损坏现象。

5.12耐压性试验

将软管组合件安装到压力试验台上,用水或其它液体充满软管组合件并排除空气后,以平均的速率在30 s~60 s内加压至最小爆破压力的50%,并保压2 min±0.5 min,检查软管组合件是否显现泄漏、裂纹或突然扭曲等专门现象。

5.13可萃取物含量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450 mm~1000 mm的软管组合件,用三氟三氯乙烷溶剂完全清洗软管组合件

内表面。在室温下将软管组合件用液态HFC-134a制冷剂充装到软管容量的70%。为了方便起见,可将软管组合件和HFC-134a制冷剂冷却到-30℃以下,使HFC-134a制冷剂呈液态以便于充装;把软管组合件放于70℃±2℃的恒温箱中保持24 h,老化终止后将软管组合件冷却到-30℃以下,并将H FC-134a制冷剂倒入一个经干燥并称量质量为G0的烧杯中,使其在室温下蒸发;待HFC-134a蒸发完后,将烧杯放在70℃的恒温箱中保持1 h,取出冷却至室温后,再次称量烧杯的质量为G1,按下式运算软管组合件的可萃取物含量,以软管公称内径为标准运算软管内表面面积。

可萃取物含量=(G1-G0)/ S (4)

式中:G0——试前烧杯质量,g;

G1——试后烧杯质量,g;

S——软管内表面面积,m2。

5.14体积变化率试验

按GB/T 1690进行试验。取软管内胶层为试样,放置在一个至少能承担10 MPa压力的压力容器

中,冷却至-30℃以下,使试样完全浸入到试验介质中,密封此容器后,将其放置在100℃±2℃的恒温箱中保持70 h;放置后将其冷却至-30℃以下,然后将试样从试验介质中取出,按GB/T 1690的规定测量试样的体积变化率。

5.15组合件密封性试验

取软管长度为76 mm±3 mm的软管组合件6根,连接软管组合件管接头和金属压力罐之间的直

管长度为56 mm±8 mm;每个软管组合件一端都连接在容积为1260 cm3±25 cm3、耐压最小8.5 MPa

并配有充装装置的金属压力罐上,另一端密封并与安全导向装置连接,在软管组合件中充注10 cm3±l cm3的冷冻润滑油,将金属压力罐抽真空并充以103 g±1 g的HFC-134a制冷剂,记录初始质量;检查所有装置以防止HFC-134a制冷剂渗漏;所有称重都在18℃~29℃下进行,误差为±0.0 1 g。充装后晃动软管组合件以便HFC-134a制冷剂与冷冻润滑油混合平均,同时润湿所有软管组合件的内表面。

整个软管组合件按图2的规定进行放置,金属压力罐中心线应高于水平面4°±2°,以确保液体总是流进试验软管组合件中;整个试验按下述给定的试验步骤进行试验,每个试验后要进行渗漏测定。

试验步骤规定如下:

步骤1——罐压2.07 MPa在温度125℃±2℃下放置96 h。

步骤2——在计时的高低温老化箱中从-30℃~+125℃放置48 h,高低温老化箱的温度每4 h改变一次,在每次温度改变后3 h内应达到设定的温度。

步骤3——罐压2.07 MPa,在温度125℃±2℃下放置96 h。

步骤4——在计时的高低温老化箱中从-30℃~+125℃放置48 h,高低温老化箱的温度每4 h改变一次,在每次温度改变后3 h内应达到设定的温度。

每次试验步骤终止后,当软管组合件冷却至18℃~29℃时,进行以下测定:称量并记录每个试验周期内制冷剂缺失的克数,如果缺失量超过7 g,要终止试验。保持软管组合件在金属压力罐上,在软管组合件的两个垂直平面上进行±15°的弯曲试验,在10 s时刻内弯曲10次,然后按下述方法评判每一个软管组合件的渗漏情形。

a)是否听到嘶嘶声(表示是否漏气);

b)观看是否有液体渗漏现象。

弯曲试验后重新称量,如果质量与初始质量之差小于4 g,则进行下一次试验;否则,试验前应重新充装HFC-134a制冷剂到初始质量。

注:保持现有质量与原始质量之差小于4 g,是为了保证软管组合件中HFC-134a制冷剂起始压力在125℃下不小于2.07 MPa。

5.16耐臭氧性试验

A、C、D型软管必须进行该项试验。将软管绕直径为软管公称外行8倍的芯轴弯曲后,放入试验温度为40℃±2℃,臭氧浓度为(50±5)×10-9的臭氧试验箱中,试验时刻为70 h±2 h。试验终止后,取出软管在8倍放大镜下观看软管的外胶层是否显现龟裂现象。

5.17内表面清洁度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大于300 mm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软管内壁应干燥和清洁。将软管或软管组合件弯成U型,U型的两边长度相同,并使软管两端直立,用三氟三氯乙烷溶剂充装软管;然后打开软管,用己干燥并称量好的质量为G0的定量滤纸,将溶剂过滤到差不多预备好的坩埚中.在70℃±2℃下干燥滤纸20 min,冷却后称量滤纸的质量为G1,按下式测量软管的内表面清洁度:

内表面清洁度=(G1-G0)/ S (5)

式中:G0——试前滤纸质量,g;

G1——试后滤纸质量,g;

S——软管内表尚面积,m2。

5.18耐脉冲疲劳性试验

把至少两根软管组合件安装在软管脉冲疲劳试验装置上,关于公称内径小于或等于22 mm的软

管,弯曲180°,软管暴露长度=π(r+d/2)+2d(见图3);关于公称内径大于22 mm的软管,弯曲90°,软管暴露长度=π(r+d/2)/2+2d(见图4);最小弯曲半径是软管公称半径的5倍,然后按图5的规定施加(0.5±0.5)MPa~(2.6±0.13)MPa的脉冲压力,频率为每分钟30次至40次;试验液体为冷冻润滑油,油温为40℃±2℃,在环境温度为125℃±2℃下进行试验,共进行150000次循环后,认真观看软管组合件是否有渗漏和损坏现象。

5.19浸湿试验

5.19.1试验装置

a)调温调湿箱;

b)冷冻槽,温度在-70 ℃以下;

c)真空/制冷系统;

d)真空泵;

e)氮气或干燥空气装置;

f)蒸馏水;

g)80℃的恒温箱;

h)干燥器;

i)天平(精度0.0001g)。

5.19.2试验样品

至少取软管暴露长度为1520 mm±25 mm且每端都有接头的软管组合件2根,按5.1的规定测量软管组合件的内径及软管暴露长度并记录,然后检查软管组合件是否渗漏,以确保密封。

5.19.3试验步骤

a)将软管组合件安装在调温调湿箱内,软管组合件的一端密封,另一端与调温调湿箱内的真空管路连接,并使软管组合件的表面积在环境条件下最大(见图6);

b)将调温调湿箱密封,调剂干球温度计读数为50℃±2℃,湿球温度计为47.2℃±2℃,在85%±5%的相对湿度下,让调温调湿箱稳固至少4 h;

c)使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及合适的溶剂清洗玻璃真空管的内外表面;

d)擦干玻璃真空管,然后在80℃的恒温箱中保持1 h;

e)当玻璃真空管冷却至室温后,用一个不起毛的布擦洗表面,然后称重,误差为±0.1 mg,记录质量,称量后赶忙塞住玻璃真空管的管口;

f)将称量完的玻璃真空管安装在-70℃±2℃的冷冻槽中,把玻璃真空管与管接头连接起来,并在0形环上涂润滑脂;

g)所有连接件安装好后,打开真空泵并开启阀门12,再开阀门2和阀门11;

1)通过关闭阀门12及阀门11,能够快速做真空度检查。

2)关泵约5 min,记录真空度的下降。如果真空度有任何降低,渗漏处均要重新密封,然后再次检查。

3)重新启动真空泵,打开阀门12。

4)系统运行1 h后,关闭阀门12,再关闭真空泵30 min,若真空度有任何降低,应终止试验,重新密封;重新按步骤c操作。

h)当确认系统抽成真空并密封完好时,保持95 kPa绝对压力,记录温度和时刻;

i)24 h后,依次按j步骤操作。也可能选择较长的时刻间隔,那个时刻间隔是特定的调整数据的时刻时期(举荐间隔为72 h和96 h);

j)操作步骤

1)记录干球和湿球及水浴的温度和时刻。

2)关闭阀门2。

3)关闭阀门12。

4)关闭真空泵。

5)缓慢打开阀门9,再打开阀门11,这种次序关于保证玻璃真主管被充装1个大气压的氮气或干燥的空气是专门必要的。(氮气源的压力应被设置到100 kpa)。

6)每次取出玻璃真空管时,应赶忙密封好所有的管口。

7)安装另一套早已预备好的玻璃真空管,按步骤d到f 进行操作。

8)将玻璃真空管转移到室温下的干燥器中。

9)用不起毛的布擦净玻璃真空管的外表面,除去密封件后,赶忙称重。

10)记录并运算玻璃真空管质量的变化(变化量R)。

k)重复步骤g、h和j,时刻间隔为72 h或96 h,直到达到稳固状态,稳固状态是指当最后的4次变化量与最低变化量(在这最后4次中的最低变化量)相差在10%以内时,才能认为已达至(稳固状态。

5.19.4试验结果的运算

5.19.4.124 h平均浸湿率运算公式如下:

A=((R1+R2+R3+R4)/4)×24 /T (6)

式中:A——24 h平均浸湿率,g/24h;

R1——变化量1,g;

R2——变化量2,g:

R3——变化量人g;

R4——变化量屯g;

T——时刻间隔(每两次变化量之间的,如72 h或9 6 h)。

变化量1,变化量2,变化量3,变化量4是达到稳固状态的最后4次变化量。

5.19.4.2浸湿率运算公式如下:

W=AY/PD L (7)

式中:W——浸湿率,g/mm2/年;

A——24h平均浸湿率,g/24h;

Y——365天,(由天转变为年);

P——π(3.1416);

D——软管内径,mm;

L——软管暴露长度,mm。

结果表示:水浸湿率g/mm2/年,以软管外表面积为基准。

6标志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应在其软管外表面上标以制造厂及商标、标准号、软管型号、软管的公称内径尺寸、制冷剂及生产日期等,间隔不大于30 cm;其他标志按图纸规定。

7检验、包装、运输及贮存

7.1每件产品须经制造厂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

7.2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包装应保证在正常运输条件下不致损害,同一箱内只承诺装入同一型号、规格的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包装箱内应附有合格证,合格证应包括制造厂厂名或厂标、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名称及零件号、制造日期等内容。

7.3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在运输与贮存中应幸免阳光直射、雨雪浸淋和机械损害,并应保持清洁,禁止与酸、碱及有机溶剂等腐蚀橡胶和金属的物质接触,距发热装置应在1 m以外。

7.4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应贮存在环境温度为-10℃~+40℃的通风干燥环境中。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自出厂之日起一年内,性能应符合本标准之规定。

汽车空调系统剖析

汽车空调系统 单元汽车空调系统 课程名称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学时10 班级:学号:姓名: 故障描述故障一:某大众系列轿车在启动空调时,压缩机离合器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并可以看出离合器压盘与带轮不同步,有时压盘与带轮接合发 出火星,而且空调制冷效果很差。 故障二:某大众系列轿车起动后,打开空调开关,鼓风机工作正常, 各风口正常,但不是冷风。 故障三:某大众系列轿车在空调工作时会发出异常响声。 故障四:某大众系列轿车用压力表测试,高低压侧的压力都偏低,从 玻璃观察窗可看到连续的气泡出现,高压管路温热,低压管路微冷。 故障五:某大众系列轿车用压力表测试,高压和低压侧压力都太高, 低压管路发热;在储液器的观察窗出现气泡;制冷效果不好。 知识准备 第一节概论 空调是用来改善汽车舒 适性的设备,可以对车内 空气的温度、湿度进行调 节,并保持车内的空气清 洁。同时还能预防或除去 挡风玻璃上的雾霜冰雪, 确保行车安全。 汽车空调通常具备以下 功能: 调节温度:将车内温度调 节到人体感觉适宜的温 度。 调节湿度:将车内温度调 节到人体感觉适宜的湿 度。 调节气流:调节车内出风 口的位置、出风方向及风 量大小。 净化空气:过滤空气中的 尘土湖杂质,对空气进行 杀菌消毒

为了完成空调的上述功能,汽车空调系统通常应该包括: 暖风装置:用以提高车内温度。 制冷装置:用以降低车内的温度,并降低车内的湿度。 通风装置:用以调节车内空气的气流和换气。空气净化装置:用以调节过滤空气及对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空调系统控制有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之分。 手动空调需要通过驾驶员通过旋钮或拨杆对控制对象进行调节,如对温度等。 典型的手动控制空调系统的控制面板。 自动空调只需驾驶员输入目标温度。 空调系统便可按驾驶员的设定自动进行调节。典型的自动空调的控制面板。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工作原理、相关资料及试验数据,参考了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及国际标准等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及种类、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基本要求,代表厂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使用单位检测此类产品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同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南京7425工厂、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兆国、朱熠、孙克俭、韩同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 3 种类 3.1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及管路连接简图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及管路连接简图 尽管汽车空调的空调系统的原理与其它空调系统是相同的,但汽车空调是移动式车载的空调装置,它与固定式空调系统相比,动转条件更恶劣,随汽车行驶的颤振,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比固定式更容易泄漏,空调系统的维修与保养也比固定式频繁,空调装置中风路系统在吸入新风时常常会将尘土吸入,堵塞过滤网及蒸发器,在清洗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制冷剂泄放到大气中去。造成臭氧层消耗,破坏了环境。二、汽车空调的组成汽车空调一般主要由压缩机(compressor)、电控离合器、冷凝器(condenser)、蒸发器(evaporator)、膨胀阀(expansion valve)、贮液干燥器(receiver drier)、管道(hoses)、冷凝风扇、真空电磁阀(vacuum solenoid)、怠速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汽车空调分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高压侧包括压缩机输出侧、高压管路、冷凝器、贮液干燥器和液体管路;低压侧包括蒸发器、积累器、回气管路、压缩机输入侧和压缩机机油池。 贮液干燥器实际上是一个贮存制冷剂及吸收制冷剂水分、杂质的装置。一方面,它相当于汽车的油箱,为泄露制冷剂多出的空间补充制冷剂。另一方面,它又像空气滤清器那样,过滤掉制冷剂中掺杂的杂质。贮液干燥器中还装有一定的硅胶物质,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

冷凝器和蒸发器它们虽然叫法不一样,但结构类似。它们都是在一排弯绕的管道上布满散热用的金属薄片,以此实现外界空气与管道内物质的热交换的装置。冷凝器的冷凝指的是其管道内的制冷剂散热从气态凝成液态。其原理与发动机的散热水箱相近(区别只在于水箱的水一直是液态而已),所以它经常被安装在车头,与水箱一起,共同享受来自前方的习习凉风。总之冷凝器是哪里凉快哪里去,以便其散热冷凝。蒸发器与冷凝器正好相反,它是制冷剂由液态变成气态(即蒸发)吸收热量的场所。 压缩机是空调制冷系统的心脏,它是一种使制冷剂在系统内循环的动力源。 管道由于要注入一定压力的制冷剂,所以必须采用金属管道。特别是从压缩机到冷凝器到制冷剂瓶到膨胀阀这段,由于属系统的高压段,所以比其它管道有更高的耐高压要求。 压缩机顾名思义,压缩机就是起压缩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使制冷剂完成从气态到液态的转变过程,达到制冷剂散热凝露的目的。同时在整个空调系统,压缩机还是管路内介质运转的压力源,没有它,系统不仅不制冷而且还失去了运行的动力。压缩机的分类: 活塞式:活塞式压缩机的结构酷似发动机,有曲轴、连杆、活塞、气缸等,但因为它并不产生能量,所以喷油咀、火花塞等就没有了。长途货动车或大客车因为空间较大,所以体积较大、损耗较小的活塞式压缩机常被使用。

汽车空调HFC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QCT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 3 种类 3.1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 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 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 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 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4 技术要求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及管路连接简图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 一.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 其实汽车空调和我们熟悉的家用空调制冷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R12或是R134a压缩释放的瞬间体积急剧膨胀就要吸收大量热能的原理制冷。(由于R12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出于环保的要求发达国家从1996年开始改用R134a做制冷剂)汽车空调的构造和家用的分体空调类似,它的压缩机往往是安装在发动机上,并用皮带驱动(也有直接驱动的),冷凝器安装在汽车散热器的前方,而蒸发器在车里面,工作时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气态致冷剂流经压缩机变成高压高温气体,经过冷凝器散热管降温冷却变成高压低温的液体,再经过贮液干燥器除湿与缓冲,然后以较稳定的压力和流量流向膨胀阀,经节流和降压最后流向蒸发器。致冷剂一遇低压环境即蒸发,吸收大量热能。车厢内的空气不断流经蒸发器,车厢内温度也就因此降低。液态致冷剂流经蒸发器后再次变成低压气体,又重新被吸入压缩机进行下一次的循环工作。在整个系统中,膨胀阀是控制致冷剂进入蒸发器的机关,致冷剂进入蒸发器太多就不易蒸发而太少冷气又会不够,因此膨胀阀是调节中枢。而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系统循环的动力源泉。 尽管汽车空调的空调系统的原理与其它空调系统是相同的,但汽车空调是移动式车载的空调装置,它与固定式空调系统相比,动转条件更恶劣,随汽车行驶的颤振,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比固定式更容易泄漏,空调系统的维修与保养也比固定式频繁,空调装置中风路系统在吸入新风时常常会将尘土吸入,堵塞过滤网及蒸发器,在清洗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制冷剂泄放到大气中去。造成臭氧层消耗,破坏了环境。 二.汽车空调的组成 汽车空调一般主要由压缩机(compressor)、电控离合器、冷凝器(condenser)、蒸发器(evaporator)、膨胀阀(expansion valve)、贮液干燥器(receiver drier)、管道(hoses)、冷凝风扇、真空电磁阀(vacuum solenoid)、怠速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汽车空调分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高压侧包括压缩机输出侧、高压管路、冷凝器、贮液干燥器和液体管路;低压侧包括蒸发器、积累器、回气管路、压缩机输入侧和压缩机机油池。 贮液干燥器——实际上是一个贮存制冷剂及吸收制冷剂水分、杂质的装置。一方面,它相当于汽车的油箱,为泄露制冷剂多出的空间补充制冷剂。另一方面,它又像空气滤清器那样,过滤掉制冷剂中掺杂的杂质。贮液干燥器中还装有一定的硅胶物质,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

汽车空调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 一、28五十铃空调开机后,离合器打滑。 一辆2.8五十铃(NKR)系列 故障现象:在开空调时,压缩机电磁离合器一直吸不上,打滑,停车后检查压缩机皮带松紧度,正常。然后起动发动机,打开空调(此款五十铃,不起动发动机,鼓风机及空调不工作)此时怠速在900r/min左右,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压缩机电磁线圈,电压12V电流3.3-3.5A 之间正常。 故障分析与排除:可以断定,电磁线圈无故障,故障是电磁离合器。因为引起离合器打滑的原因是电磁线圈吸力不够,压缩机松紧度,离合器压板与皮带轮之间间隙调整不对,压板与离合器皮带轮之间的间隙应为0.4-0.8mm之间,而用专用塞尺测量其间隙明显偏大,因此车压缩机安装于发动机上部,停机后,用工具很快将压缩机压板拆下,而此时不需要排空制冷剂,拆下压板后,发现其后部三个垫片,其中一个厚度过厚,用千分尺一量,其中一厚度在0.8mm以上,而另外两个为正规的0.1mm,0.3mm,很明显此垫片为以后装配,因间隙不对导致电磁线圈对压板产生吸力不够,压缩机打滑。重新更换垫片,按要求装好,打开空调,故障排除。 二、桑塔纳开空调后制冷效果不佳。 故障现象:普通桑塔纳,LX型,打开空调后,在怠速下出现啪嗒声,同时空调制冷效果不佳,接上歧管压力表,开启空调,怠速在900r/min以上,压力表显示低压侧压力高,而高压侧的压力则低。 故障分析与排除:此种情况出现在空调皮带不打滑的情况下,只有压缩机损坏,此时用于手感检查,压缩机外壳高低压侧温差不大,而我们现在要确定压缩机损坏只有用泵吸性能检测法检测。 当我们用手钳夹住高压管时,高压侧压力在1360kpa左右,压力明显过低,这说明压缩机已经坏掉,需要修理或更换压缩机。更换压缩机后空调系统一切正常,噪音消失,制冷效果正常。 三、丰田轿车空调开机后有噪音 故障现象:有一2.8皇冠轿车,在起步时或路上加速时,会引起压缩机“吱吱”的噪音,空调关闭后,噪音消除。 故障分析与排除:因此断定噪音为空调系统所致,而造成空调噪音过大的可能有多种:第一种为皮带张力过大,或离合器松旷或制冷剂灌充过量或皮带轮安装不当。发动机停机后,打开机仓盖检查,发现压缩机皮带过于松驰,重新调整后,试车,故障排除。 四、捷达轿车传动带不平衡引发故障 故障现象:一辆捷达轿车,在开空调时,发动机噪音大,经检查为皮带张力过大,重新调整后,用了没几天,皮带张力又过大。 故障分析与排除:上述现象为皮带固定不住或皮带磨损,后更换新皮带,以为故障排除,不久,噪音又出现,停车后,打开机仓盖,用目测法检查,空调皮带磨损严重,拆下后发现皮带只磨一边,经仔细检查,原是压缩机皮带轮与发动机皮带轮不在一条线上,发动机运转时,皮带会偏向一边造成皮带磨损,因在开空调时,压缩机电磁离合器吸合,压缩机开始工作,皮带受力增大,噪音增大。 调整压缩机安装位置,让压缩机皮带轮与发动机皮带轮在同一平面上,更换皮带,路试故障排除。 五、尼桑轿车制冷效果不稳 故障现象:在怠速时空调不制冷,而在高速或中速时制冷效果不稳定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 1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畴内使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刻 3种类 3.1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 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4技术要求 4.1尺寸 4.1.1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 4.1.2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 表1 软管壁厚偏差mm 4.2外观质量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承诺有阻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旧、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 4.3拉伸性能 软管组合件应能承担表2中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 表2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拉脱力

汽车空调HFC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QCT

汽车空调H F C 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Q C T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 3 种类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QC-T 669汽车空调用管接头和管件

Q C/T 669-2000(2000-12-07发布,2001-07-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汽车空调协会标准:MACA305-1997。对原标准所推荐的汽车空调管接头型式与尺寸未作修改,仅将英制单位换算成了公制单位。 本标准中的螺纹管接头采用的是美国国家标准ANSI规定的统一螺纹(UN),因目前国内已有许多英制螺纹的生产和使用者,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正在考虑将英制螺纹采用过来制定为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尚未制定之前,本标准只能将ANSI作为引用标准。 关于英制统一螺纹,ANSI B1.1与ISO 263:1973、ISO 725:1978、ISO 5864:1993、ISO 68.2:1998是一致的,但ISO标准中缺乏相应的量规和检验体系标准,因此,本标准在引用标准中不再列入ISO标准。 对于中性盐雾试验,原标准采用的是ASTM B117,本标准引用了方法与之等效的GB/T 10125。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岳阳恒立冷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朱彤、郭亮、张远刚。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QC/T 669-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端部的型式、尺寸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ANSI B1.1-1989 英制统一螺纹 ANSI B1.2-1983 英制统一螺纹量规 ANSI/ASME B1.3M-1992 螺纹量规体系 ANSI B1.13-1983 米制螺纹牙型 3 型式与代号 螺纹管接头及其组件的型式与缩写代号按表1规定;

汽车空调用波纹管

Q/XZ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XZ 140-2015 汽车空调用波纹管 2015-07-30发布2015-08-30实施

前言 本标准由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静、徐立志。 本标准2015年首次发布。 1

汽车空调用波纹管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用波纹管的材料、结构、尺寸、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储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错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08.1 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工频下的试验 GB/T 8804.1 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试验方法聚氯乙烯管材 GB/T 8804.2 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试验方法聚乙烯管材 3 材料、结构及尺寸 3.1 材料 波纹管材料为聚丙烯(PP)。 3.2 波纹管的结构、尺寸 波纹管的结构和尺寸应符合图1和表1的规定 图1 2

Q/XZ 140-2015 4. 技术要求 4.1 波纹管应符合本标准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2 工作环境 在下列环境下应能正常使用: 周围介质温度-40℃~+125℃ 4.3外观质量 波纹管的颜色应均匀一致,无明显差别。波纹管的颜色一般为黑色,也可按用户需要生产。 3

汽车空调管路标准[1]

汽车空调管路标准[1] 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QC/T 669-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端部的型式、尺寸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ANSI B1.1-1989 英制统一螺纹 ANSI B1.2-1983 英制统一螺纹量规 ANSI/ASME B1.3M-1992 螺纹量规体系 ANSI B1.13-1983 米制螺纹牙型 3 型式与代号 螺纹管接头及其组件的型式与缩写代号按表1规定;

一般要求 4 4.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用扩口式和O形圈式管接头的螺纹连接件和管件端部型式,以及带“倒钩”的推入式软管接头。 4.2 尺寸与公差 除螺纹规格代号及管接头规格代号采用英制表示外,其余尺寸与公差都用公制(mm)表示。 除非另有说明,公差值按如下方式表示: 毫米(mm) 对应于英寸(in) ×=?1.0 .×= ?0.040 ×.×=?0.25 .××=?0.010 ×.××=0.13 .×××=?0.OO5

×?=?2? 4.3 材料 用于制作本标准所规定零件的材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所用材料的性能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4.4 成品 本标准所规定的各种管接头及管件经表面处理后应满足至少96 h的中性盐雾试验(按GB/T 10125进行)的要求。 4.5 管接头尺寸的确定 规格代号及对应螺纹规格按表2规定 表2 管接头尺寸规格及代号螺纹* 1/4=4 7/16 5/16=5 9/16 3/8=6 5/8 1/2=8 3/4 5/8=10 7/8 3/4=12 11/16 * 螺距可以不同 4.6 螺纹标准 所有的螺纹的尺寸及公差应符合ANSI B1.1所规定的2级螺纹(2A、2B);螺纹量规应符合B1.2的规定;螺纹检验按ANSI/ASME B1.3M所规定的22体系执行。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普通螺纹(ANSI B1.13)。 4.7 标准转矩 各规格管接头的转短应符合表3规定。

2014汽车空调复习题剖析

汽车空调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微机控制的空调系统,是结合各种传感器对汽车有关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检测。 2、微机控制的空调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空气自动调节功能、(2)经济运行方式(3)完善的显示功能(4)故障检测和保护功能。 3、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空调冷凝器共用一个风扇进行散热,当冷却系统水温89~~92 度时,风扇低速运行,一旦水温升至97~~101 度时风扇高速运转。 4、汽车空调压力开关可分为高压开关和低压开关两类。 5、空调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四大部件组成。 6、水暖式暖风系统,是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液作为热源,多用于轿车。 7、制冷系统静态压力一般应不低于0.4~~0.5MPa (4~~5Kg/cm2)。 8、系统正常运行后压力:高压端压力为1.5~~1.7Mpa,低压端压力为0.15~~0.3Mpa 9、在刚开始抽真空时应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压力表手阀。 10、歧管压力表上高压接口接红色管,低压接口接蓝色管,中间接口接黄色管。 二、判断题: (√)1、电磁离合器如安装时间隙过大,在运行时会发出噪声。 (X )2、当风扇电路因接触不良引起电压过低,对风扇转速影响不大。 (X )3、如经过蒸发器风量不够,一般会使制冷效果差,不会引起蒸发器冻结。 (√)4、如冷凝器通风不良,散热效果差,空调制冷量将下降,严重会引起管路爆裂。(X )5、高压开关安装在高压管路上,低压开关安装在低压管路上。 (√)6、高压开关触头分为常闭型和常开型,常开型用来控制冷凝器风扇的高速挡电路。(√)7、高压卸压阀安装在压缩机排气口处,当系统压力过高时,阀门打开,制冷剂溢出而卸压。 (√)8、温度控制器开关,起调节车内温度、防止蒸发器因温度过低而结霜的作用。(X )9、热敏电阻式温度控制器,其热敏电阻具有负温度系数,即当温度升高时其阻值上升 (√)10、制冷系统安装发动机怠速控制装置,目的是为了保证汽车的怠速性能。 (X )11、冷却液过热开关其作用是防止压缩机过热的情况下使用空调。 (√)12、压缩机过热开关其作用是防止压缩机过热的情况下使用空调。 (X )13、制冷剂与火焰接触时会分解为有毒的气体,它能与冷冻油和水互溶。 (X )14、制冷系统是利用制冷剂在系统循环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时吸热和放热的 (X )15、在使用中,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制冷剂交换使用。 (√)16、压缩机将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大约70 ~80℃、1.5MPa) (X )17、当观察到储液干燥器上的视液镜有汽泡时说明制冷剂足够。 (√)18、蒸发器表面结霜是由于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和通过蒸发器表面的风量都过少(√)19、积累器用于回气管路中的气液分离,使制冷剂以气态进入压缩机避免引起液击 (X )20、真空驱动器可分为单膜片和双膜片,单膜片有一个位置,双膜片有二个位置。

SAE J 51-1998 汽车空调软管

SAE Technical Standards Board Rules provide that: “This report is published by SAE to advance the state of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The use of this report is entirely voluntary, and its applicability and suitability for any particular use, including any patent infringement arising therefrom,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ser.” SAE reviews each technical report at least every five years at which time it may be reaffirmed, revised, or cancelled. SAE invites your written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QUESTIONS REGARDING THIS DOCUMENT: (724) 772-8512 FAX: (724) 776-0243 TO PLACE A DOCUMENT ORDER; (724) 776-4970 FAX: (724) 776-0790 SAE WEB ADDRE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1993563.html,

3.2Type A1 and A2—Rubber, Textile Reinforced—The hose shall be built having a seamless oil-resistant synthetic rubber tube. The reinforcement shall consist of textile yarn, cord, or fabric adhered to the tube and cover. The outer cover shall be heat and ozone-resistant synthetic rubber.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ver be pinpricked. NOTE—Commercial product normally offered for Type A1 hose has been a one braid reinforcement of textile yarn with a smaller OD than Type A2 hoses. T ype A2 hose has been a two braid hose. Hose fittings for Type A1 and A2 hoses are not normally interchangeable. 3.3Type B1 and B2—Rubber, Wire Reinforced—The hose shall be built having a seamless oil-resistant synthetic rubber tube. The reinforcement shall consist of steel wire adhered to the rubber tube. The cover shall consist of a heat-resistant textile yarn impregnated with a synthetic rubber cement. NOTE—Type B1 hose is currently not being manufactured. Commercial product normally offered for Type B1 hose has been a one-braid reinforcement of wire with unique ID and OD dimensions. Type B2 hose has been a one-braid reinforcement of wire with unique ID and OD dimensions conforming to those specified in SAE 100R5 hose and compatible with SAE 100R5 hose fittings. Hose fittings for Type B1 and Type B2 are not normally interchangeable. 3.4Type C—Thermoplastic, Textile Reinforced—The hose shall have a thermoplastic tube. The reinforcement shall consist of suitable textile yarn. The outer cover shall be heat and ozone resistan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ver be pin-pricked. 3.5Type D—Thermoplastic, Textile Reinforced, Rubber Covered—The hose shall consist of textile yarn, cord, or fabric adhered to the tube and cover.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ver be pin-pricked. 4.Hose Identification—The hose shall be identified with the SAE number, type, and size of the inside diameter in metric mm equivalents or fraction of inches or both, and hose manufacturer’s code marking. This marking shall appear on the outer cover of the hose at intervals not greater than 380 mm (15 in). 5.Testing—The tes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ASTM D 380 shall be followed whenever applicable. Tests referenced in this specification are laboratory tests intended to establish a performance standard. 5.1Test Conditions—The temperature of testing room shall be maintained at 23 °C ± 2 °C (73 °F ± 3.6 °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est hose or hose assemblies shall be stabilized for 24 h at the testing room temperature prior to testing. 5.2Permeation Tests—Hose and hose assemblies shall not permit effusion of refrigerant 12 at a rate greater than that listed in Table 2 when tested at the specified temperature. Hose and hose assemblies intended for high-pressure side service (discharge and liquid line applications) shall be tested at 100 °C ± 2 °C (212 °F ± 3.6 °F). Hose and hose assemblies intended for low-pressure side service (suction line applications) shall be tested at 80 °C ± 2 °C (176 °F ± 3.6 °F). The permeation test is designed to measure, by loss of mass, the rate of effusion of refrigerant 12 through the hose wall. The apparatus required consists of canisters with internal volumes of 475 to 525 cm3 (29 to 32 in3) and a 21 MPa (3000 psi) minimum burst pressure with appropriate fittings to connect to the hose assemblies, halogen detector, circulation air oven capable of maintaining uniform test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test periods, and a weighing scale capable of mass measurements of 0.1 g accuracy. 5.2.1P ROCEDURE—Four hose assemblies, having a free hose length of 1 m are required. Three of the hose assemblies shall be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loss of refrigerant and the fourth assembly shall be run as an empty plugged blank to be used as a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mass loss of the hose body alone.

汽车空调管路标准

汽车空调管路标准

————————————————————————————————作者:————————————————————————————————日期:

Q C/T 669-2000(2000-12-07发布,2001-07-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汽车空调协会标准:MACA305-1997。对原标准所推荐的汽车空调管接头型式与尺寸未作修改,仅将英制单位换算成了公制单位。 本标准中的螺纹管接头采用的是美国国家标准ANSI规定的统一螺纹(UN),因目前国内已有许多英制螺纹的生产和使用者,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正在考虑将英制螺纹采用过来制定为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尚未制定之前,本标准只能将ANSI作为引用标准。 关于英制统一螺纹,ANSI B1.1与ISO 263:1973、ISO 725:1978、ISO 5864:1993、ISO 68.2:1998是一致的,但ISO标准中缺乏相应的量规和检验体系标准,因此,本标准在引用标准中不再列入ISO标准。 对于中性盐雾试验,原标准采用的是ASTM B117,本标准引用了方法与之等效的GB/T 10125。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岳阳恒立冷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朱彤、郭亮、张远刚。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QC/T 669-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端部的型式、尺寸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ANSI B1.1-1989 英制统一螺纹 ANSI B1.2-1983 英制统一螺纹量规 ANSI/ASME B1.3M-1992 螺纹量规体系 ANSI B1.13-1983 米制螺纹牙型 3 型式与代号 螺纹管接头及其组件的型式与缩写代号按表1规定;

汽车空调制冷管路设计要求

空调制冷管路设计要求

空调制冷管路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进行空调制冷管路设计时提供应遵循的标准,明确应完成的主要设计工作内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QC/T 666—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密封件 QC/T 669—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软管 指空调系统中输送制冷剂的柔性管段,软管材料由中间带增强层的多层专用橡胶组成。 3.2 软管总成 指空调系统中输送制冷剂的带柔性的组合管,也简称为软管,由硬管、软管及两端管接头扣压连接而成,有时还带有压力开关、加注阀、后电磁阀、护套等部件。根据所承受压力的高低,有高压软管和低压软管之分。 4空调制冷管路设计内容 配合样件测量。 4.2 根据点云逆向初步布置设计。 4.3 确定制冷管路走向与安装设计。 4.4 建立三维数模。 4.5 根据总布置和底盘改动要求修改管路设计。 4.6 进行二维图设计。 4.7 与空调制造厂进行协调,修改设计。 4.8 样件试制、试装,修改设计。 5制冷管设计的基本要求 5.1 汽车空调制冷管路设计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QC/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QC/T 666—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密封件 QC/T 669—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 1 -

汽车空调管路清洗

闪电家修专业上门维修空调师傅告诉你,据快益修专业空调上门维修师傅了解,一百多年前人类发明空调以来,一直在不断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家用水系统中央空调以它独特的舒适、健康、节能、安全以及智能完美契合未来智慧建筑的品质需求。 水系统中央空调的优势 水系统中央空调采用水作为换热媒介,出风温度更温和。夏季以风机盘管系统制冷,送风温差小,体感更舒适。冬季地板采暖,热量由地面缓缓上升,秉承“温足凉顶”的中医养身原则,更为健康人性化。同时也避免了冷媒系统出风温度过低引起结露、吊顶渗水等情况产生。采用冷媒-水二次换热,冬季化霜时室内侧水管保持热水状态,有效避免了传统冷媒系统冬季化霜时室内侧吹冷风,影响舒适度的情况发生。 出风柔和舒适度高 水机空调的舒适是因为水温可以控制,以及水的比热容最大,热交换过程中温度差只有5度左右,通过风机盘管吹出来的冷风柔和,舒适度更高。 一机多用满足四季所需

水系统中央空调区别于氟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水机支持中央空调和地暖系统联动,夏天空调模式,冷水经过循环系统在风机盘管进行热交换,将冷气吹出,达到制冷效果;冬季通过水地暖的形式,地面辐射均匀散热,达到制热效果。 制热高能效 煤改电煤改气政策对于“清洁能源”的推动也带动家用中央空调水系统的发展,冬季水系统制热环保更节能。 水系统中央空调制热高能效,改善以往装得起地暖或暖气片却用得心惊肉跳的感受。通过预融霜除霜技术在恶劣天气下甚至可节约百分之二十的能耗;安装家用水系统空调,相比燃气锅炉或大部分集中供暖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使用成本。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一个冬季的地暖使用费用,甚至可以节约上千。 隐蔽安装美观度高 中央空调安装是家庭装修的一部分,在水电进场时同步安装,风机盘管和管道隐蔽式安装在吊顶中,避免传统空调管道裸露在外影响室内美观。中央空调不仅节省室内使用面积,吊顶完成后也能提升整体装修美观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