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专题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成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7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西汉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和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两方面回答。回答第二小问时主要结合材料“……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归纳总结。第(2)问主要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击匈奴、中外联系及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同时注意结合材料“……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即可。

【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原因:利用匈奴和西域各族矛盾;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西汉国力强盛,张骞个人的优秀品质。

(2)贡献:为西汉抗击匈奴胜利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地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10分)

【解析】第(1)问“贞观之治”的表现,从“盛世”的内涵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进行作答;第(2)问“变化”,从材料第一段中的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地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和材料第二段中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可分析出评价由对唐太宗持绝对的肯定态度到对贞观之治肯定,但对唐太宗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的变化。说明,对人物的评价要根据时代变化和时代的需要进行。

【答案】(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

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8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结合材料中“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等信息,从成吉思汗的目的、丘处机的才能与学识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民族融合、元

朝的统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摘编自《海瑞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清天”现象。(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海瑞“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从中可以总结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重视降低赋税,吏治清明,纠正冤假错案,维护社会公平,重视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第(2)问海瑞被称为“海青天”是封建时代下人民对清官渴盼的反映,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当从当时的思想主流来看,分析出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为政以德”,但是毕竟海瑞现象只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封建社会这样的好官还是太少太少了,整个社会还是很黑暗与腐败,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方是万全之策。

【答案】(1)特点:重视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重视吏治的清明,维护司法公正;重视公共工程和农业发展。

(2)分析:“海青天”现象是儒家“仁政”“为政以德”等理念在治国方面的反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在封建时代,“海青天”现象只是个例,它改变不了整个封建时代吏治的黑暗与腐败;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比单个“海青天”更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3分)

【解析】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争霸割据的局面。第(2)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臵,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第(3)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3)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专题综合测评(二)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材料二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9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提炼、概括历史信息能力。可以从教授的典籍、道德和科学范畴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地位可以从精神觉醒、科学兴起、社会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1)孔子以六经和六艺(或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或人文科学),又教授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结合。

(2)成为西方人文主义之源;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推动西方社会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8分)

【解析】第(1)问的相同点在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道德教育;学习观的不同把握“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的认识注意把握孔子是教师主导、而柏拉图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即可。

【答案】(1)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柏拉图的内在的回忆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两者取长补短为最佳教学方法。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8分)

【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如结合材料“……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归纳回答孔子主张。联系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及变化回答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城邦以正义为原则。……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材料的中心含义回答第二小问,主要有法治和道德两个方面。

【答案】(1)主张:按照君臣名分之礼、以德治国。影响:后来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专制封建统治的工具,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通过实现正义、法治、中道来建立社会秩序。

通过法治实现正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加强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

4.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材料二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1)根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7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等信息可以看出其要求为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治、礼治。第(2)问根据材料中“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可以看出标准为能否使公民向善,根据材料中“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可以看出主要因素包括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第(3)问依据孔子的德治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立法使人们变好,可见二人都比较关注人的道德,由他们的观点主张可以得出一要提高公民素养;二要加强执政者自身建设,通过立法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1)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

理念:德治(或仁治);礼治。

(2)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

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

(3)共同点:道德与政治存在内在联系(或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

借鉴价值:治国者良好的自身修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园,讲学布道并造就了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哲学宗师的时候,被后人誉为“亚圣”和“东方柏拉图”的孟子也在与西方圣哲们思考着同样的问题——人性与治国。

(1)在人性问题上,柏拉图与孟子的观点惊人相似,请指出这一观点的核心。(2分)

(2)柏拉图和孟子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5分)

(3)两位思想家都从人性问题出发,却提出彼此完全不同的治国方案,请简要分别概述。(8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和孟子的主张及其治国方案。第(1)问,通过比较可以知道两个都主张“性善论”。第(2)问,两人的主要观点属于基础知识,指出其主要思想即可。第(3)问,注意从两人治国方案的角度比较其差异。

【答案】(1)性善论。

(2)柏拉图的思想核心是“理念论”。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性善论和天命观。

(3)柏拉图从当时希腊城邦日趋衰落的现实出现,提出了“理想国”的治国方案。孟子从当时社会大变革着眼,发展了孔子思想,主张建立“仁政”国家;孟子思想核心是民本,主张轻徭薄赋,宽政薄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生活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惟有适度才能带来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1)

怎样的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与孔子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相同点有哪些?(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惟有适度才能带来健康”,明确其适度原则;根据材料一“德性就是中道”,明确中道就是美德的表现。第(2)问理清材料二中“法律为最高原则”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抓住材料中的“中庸”“中道”“道之以德”“道德优良”“树立社会秩序”等信息加以概括比较,注意表述的层次性。

【答案】(1)主要原则:适度原则。评价:中道是美德的表现。

(2)不同:强调以法治国。

(3)相同:中庸;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专题综合测评(三)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在17-18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运行。观察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1)

(2)分)

【解析】第(1)问,填充表格,关键是要分辨出三幅图片分别是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总体评价要概括简练。第(2)问,首先要判断出华盛顿更令后人敬仰,原因应围绕他的表率精神来回答。

【答案】(1)克伦威尔: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革命中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建立护国主统治;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虽有过失,但功大于过。华盛顿: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独立战争胜利后,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政权;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拿破仑:土伦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雾月政变”后建立执政府,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大力改造法国,对外靠战争巩固了革命成果,但后期的对外战争又葬送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他不愧为大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

(2)华盛顿。原因:①他坚决拒绝当国王;就任总统期间致力于完善民主制度。②第二届任期终结时,决然引退,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克弗尔德庄园。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再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在本国中的位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华盛顿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比起他们的来说是更加不可磨灭的。

材料二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1)结合材料归纳华盛顿的主要功绩。(5分)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他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容性?(7分)

(3)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华盛顿的主要功绩即可。第(2)问要求回答拿破仑上台、建立专制统治的内容和统治措施,答统治措施时需要注意“专制”的措施、“民主”的措施。第(3)问要求回答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不同态度的原因,主要从内外因上分析,独裁与否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不同的时势。其结果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1)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国;总统任期内促进美国各项事业发展。

(2)雾月政变夺权;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措施和活动:拿破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同时,对内采取了政治、经济、法制和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战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3)独裁与否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不同的时势。其结果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分)

贞观之治”可以得出人物“唐太宗”,据此再填写其他栏目的内容。还应注意前后栏目的示范作用,如依据第一、二两行时代背景的范例,去思考第三、四两行的时代背景等。

4.(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第(2)问“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独立宣言》材料二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州议会中人数最多之一院的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联邦宪法》

(1)材料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基本思想?(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2)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性和保守性?(11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结合《联邦联法》与《独立宣言》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答案】(1)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2)进步性:《联邦宪法》确定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规定议员和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保守性:《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而《联邦宪法》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并不承认所有的成年人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相比于《独立宣言》大大倒退了。

6.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材料二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材料三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和“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相应的时代背景来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和材料三中“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

专题综合测评(四)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2)

原因。(5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

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可得出民族独立,和平共处;第二小问结合新旧三民主义中有关民族主义的阐述作答,即(三民主义)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新三民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概括为考试、监察(纠察)二权;第四小问结合民权主义借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形式作答;第五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概括为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第(2)问紧扣“思想路径”关键信息,孙中山表现为“……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即中西糅合。中国传统教育在于他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西方思想影响在于他游历欧美日、阅读西方政治制度书籍等。

【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

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二“如果可能,是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不可能,就脱离英国而自治。”“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甘地《印度自治》材料三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适合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的制度是共和主义制度。”

——周青《当代东方政治思潮》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3分)

(2)分别指出三位历史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9分)

(3)你认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应运用哪些基本方法?(3分)

【解析】第(1)(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个人作用与时代任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综合作答,注意言之有理。

【答案】(1)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甘地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印度的独立;凯末尔主张以暴力实现土耳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影响:①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中国民主共和的先河。

②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

③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缔造土耳其为新型民族独立的国家。

原因:国情不同;帝国主义侵略方式不同;个人成长经历不同。

(3)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②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③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孙中山和甘地分别领导了本国的反帝斗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国民革命必于此时乃能告厥成功。”……他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材料二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材料三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的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4分)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反帝斗争。我们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正确标准是什么?(5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国民革命必于此时乃能告厥成功”“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从“国民革命”“武力”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个人思想以及外部因素,如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以及中共帮助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信息从“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和无法阻止暴力冲突”的角度归纳总结。第(3)问,评价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是否推动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视角分析回答。

【答案】(1)主张:开展国民革命;武力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帝国主义不断破坏中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对自身革命斗争的反思。

(2)来源:印度传统宗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3)标准: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6分)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9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些贡献和华盛顿相似。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主义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两者都提出了革命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在革命的过程中都表现得过分软弱和妥协,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但是相同的是两者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答案】(1)相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耳其政府采取了限制外国资本的政策,它用赎买的方式将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外国企业,如铁路和公用事业部门收归国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批国营企业……

——摘自高等教育·专业基础教材《西亚病夫的崛起》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材料二1924年,他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后来他又说:“中国今日单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才可解决之。”

——摘自《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

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改革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及成效。(7分)

(2)概括材料一、二思想的共同点。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8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原因从民族独立、民族经济落后、吸收苏俄经济建设经验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效根据材料一可知,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命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结合材料一“土耳其铁路、公用事业部门、钢铁生产、水泥生产由国家经营”,据此可以分析出共同点;第二、三小问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说明其经济思想不可能实现。

【答案】(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经济落后;吸收苏俄经济建设经验。

成效: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命脉。

(2)共同:限制外国资本,由国家控制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关注民生,建立国营企业。

实现:不能。

理由:因为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6.小李在学习20世纪亚洲史的时候,发现20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都出现了“国父”级人物。

图一图二图三

(1)请分别写出上述图片中历史人物的名字。(3分)

图一:______;图二.______;图三:______。

(2)20世纪初,中国、印度、土耳其出现“国父”级人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6分)

(3)上述三位“国父”级人物对各自国家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作答即可。第(2)问,“原因”可从经济、阶级、帝国主义的侵略、十月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第(3)问,“贡献”可根据相关史实进行概括。

【答案】(1)孙中山甘地凯末尔

(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④孙中山、甘地、凯末尔领导本国人民为民族独立或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坚决的斗争,最终赢得了国人的肯定。

(3)最大贡献:①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②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最终放弃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最终赢得印度的独立)。③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捍卫了土耳其的主权,赢得了独立;并通过改革,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专题综合测评(五)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二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臵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

材料三德国电视2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3日中国广播网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分别指什么理论?(3分)

(2)概括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举例说明列宁在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6分)

(3)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从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两个角度作答,语言精练即可。

【答案】(1)唯物史观(如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可)和剩余价值学说。

(2)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