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_安儒峰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_安儒峰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_安儒峰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_安儒峰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1例 患者女性,67岁,因“间断胸闷、气短5年余,加重3月”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劳力性心绞痛心功能III级高血压病(3级高危)”于2012年4月12日收住。入院查血常规示:WBC 6.81×109/L,RBC 4.21×1012/L,PLT 125×109/L。积极给予抗血小板、调脂、降血压、抗感染、化痰等治疗,为明确诊断,于2012年4月19日行冠脉造影,术中使用普通肝素3000U,术后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降压等药物治疗,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患者于2012年4月26日患者出现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右上肢血压无法测出,皮温降低,超声提示:右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血栓形成,遂于2012年4月26日行右上肢动脉造影见肱动脉血栓形成,行肱动脉球囊扩张术,见桡动脉血流恢复,术中予以肝素3000U,尿激酶50万单位以及罂粟碱60mg,术后每天予以尿激酶100万单位,连续3天,同时低分子肝素抗凝,双重抗血小板及抗炎治疗。术后查血常规提示:WBC 13.76×109/L,PLT34×109/L。患者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遂于2012年5月1日停用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4天后患者出现腹痛,以右下腹为主,腹腔穿刺抽出脓性积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腹部CT提示:脾梗死,考虑患者为肝素诱导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遂使用磺达肝葵钠替代肝素抗凝治疗并给予抗感染、激素、保护胃黏膜、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于5月5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18.03×109/L,PLT11×109/L,血淀粉酶140U/L,因淀粉酶升高,不能排除胰腺坏死,给予禁食水、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同时继续抗凝、抗

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分析

中国药物警戒第11卷第5期2014年5月May ,2014,Vol.11,No.5 吹 恶利奈唑胺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作用于50S 亚基上核糖体23S 结合位点,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抑菌剂,因其作用位点独特,不易产生交叉耐药,耐受性好,有注射、口服剂型,口服生物利用度100%,肾毒性轻微,在肝、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感染者中使用具有优势[1]。 我国批准其可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引起的成人及儿童社区及非社区获得性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菌血症。自1961年首次发现MRSA 以来,MRSA 分离率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利奈唑胺在临床的应用增多,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也逐渐增多。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 的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其预后,甚至与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2]。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 和维普医学期刊数据库中2001~2012年期间有关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资料。排除标准:非病例报道、重复报道、资料不全。经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共计19篇,包含33例病例。将所有病例输入Excel 表格,按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发生时间、预后等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本组资料中男25例,女8例。年龄最小22天,最大 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分析 黄丽陆向红罗佳(株洲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湖南株洲412000) 中图分类号:R978; R9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29(2014) 05-0301-03 女,硕士,药师,临床药学。 摘要:目的通过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进行分析, 探讨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方法以“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对2001~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维普医学期刊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19篇文献中报道的33例病例报告进行统 计与分析。结果男性25例, 女性8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例。高龄、基础血小板值偏低(≤200×109·L -1)、疗程长属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经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大部分可于7~14d 后恢复正常。结论应重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监测血常规,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处理。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Literature Analysis of 33 Cases of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Linezolid HUANG Li LU Xiang-hong LUO Jia (Department of Pharmacy,Zhuzhou Central Hospital,Hunan Zhuzhou 41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linezoli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linezolid.Methods To collect literatures from 2001to 2012reported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and VIP medical journal database with linezolid,thrombocytopenia and ADR as key words,and to analyze statistically the 33ADR cases involved in 19articles of linezolid inducing thrombocytopenia.Results Twenty five cases were male,8cases were female,23cases were more than 60years old.The high-risk factors of thrombocytopenia were advanced age,low baseline platelet count(≤200×109·L -1)and long course of treatment.Most cases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drug withdrawal and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in 7~14days.Conclusion In order to detect earlier and deal correctly,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R of linezolid in -ducing thrombocytopenia.It needs to observe closely and monitor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during application.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linezolid;thrombocytopenia 30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概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 bocytope nia,ITP)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髓相对正常 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数<100X 10/L )出血性疾病。既往 曾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 nic purpura) 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 ne throm bocytope nic purpura), 目前国际儿童ITP工作组已经 建议使用“immune(免疫性)"以强调本病由免疫介 导而发病,避免使用特发性(idiopathic);由于许多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体征, 紫癫(purpu⑻也被取消,故目前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 ni a)' 。 ITP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两类:原发性 ITP(primary ITP) 是指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 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ITP (sec on dary ITP )是指除了 原发性ITP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继发性ITP包括药物诱导、狼疮相关性以及继 发性ITP ( HIV相关性、HCV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等。此处特指原发性ITP。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3~6岁为高发年龄; 年幼儿中以男性为主、学龄期男女发病相同、年长儿 以女性居多。冬春季高发、夏秋季为发病低谷。 【病因及发病机制】早在1950年William Har- riglon给自己注射了慢性ITP患者血液引起自身出现 了免疫性血小板下降,从此ITP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 开。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人们了解到了免疫失耐 受(immune failure toleranee) 即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 原性物质时从无应答状态改变为异常应答的免疫状 态,是其发病机制。虽然免疫提呈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ITP机制,异常T细胞扩增可能是

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_刘晓

1514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第32卷 第16期2016年8月(总第222期 ) 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 Analysis of linezolid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a peritonitis patient 收稿日期:2016-07-04 修回日期:2016-08-09 作者简介:刘晓(1983-),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通信作者:刘晓,主管药师 Tel :(010)66110802 E -mail :lovefaye10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7812170.html, 刘 晓1, 任海霞2 ,梁雁 1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34;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天津300192) LIU Xiao 1,REN Hai -xia 2 ,LIANG Yan 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Tianjin First Center Hospital ,Tianjin 300192,China )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分析1例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后,及 时分析和判断血小板减少与利奈唑胺的相关性予以停药及相关对症治疗。 结果和结论 对于存在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用药前 白蛋白水平低、老龄、利奈唑胺用药时间大于14d 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如必须应用,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常规等指标,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及时采取停药及对症处理措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DOI :10.13699/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7812170.html,ki.1001-6821.2016.16.021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6821(2016)16-151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linezolid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of peritonitis patients.Methods By analyzing a case of a peritonitis patient who was treated with linezolid ,the doctors timely judged the relevance of thrombocytopenia and linezolid after the patient appeared thrombocytopenia.And the patient was given the drug with-drawal and other treatment.Results and Conclusion To the patients with dangerous factors such as low platelet count before treatment ,renal function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abnormal ,low albumin level before treatment ,ageing ,linezolid treatment time more than 14days ,the clini-cians and pharmacists should weigh the pros and cons enough.For appli-cation ,the patients should be close monitored with blood routine index and other indicators.Once the patients appeared thrombocytopenia ,they should be timely given the drug withdrawal and other treatment.Key words :linezolid ;thrombocytopenia ;adverse drug reaction 利奈唑胺是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由于其作用于细菌核糖体,抑制细菌翻译过程的独特作用机制,细菌不易对其产生耐药性。利奈唑胺相关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中,血小板减少是相对较为多见的一种。本文通过对1例腹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 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 1病例资料1.1 主要症状 患者,女,66岁,主因“蛋白尿20年余,规律维持性腹膜透析7 年,发热、腹痛、腹透液浑浊15d ”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服 用降压药血压控制情况可。曾于5年前及2年前发生2次腹膜透析

应用肝素血液透析诱发血小板减少症2例

应用肝素血液透析诱发血小板减少症2例 张秋子沈烨渠张灿伟(解放军第188医院潮州521000) 摘要本文报告2例血液透析使用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经过。阐述HIT的发病机制和分型、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指出若透析患者使用肝素后3~15天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尤其是再次使用肝素时血小板计数较基础水平下降超过50%,甚至出现透析器或动静脉壶血栓者,应高度怀疑HIT。肝素抗凝时出现无法解释的快速耐受性或耐药性,或停药后血小板计数能够恢复,均提示可能存在HIT。阿加曲班可作为此类患者血透抗凝时首选的替代药物。 关键词肝素;血小板减少症;血栓形成 普通肝素是成功进行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抗凝物资。2012年以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先后收治2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处理均有其特殊性,现报告如下,冀引起同行注意。 例1.女性患者,59岁,汉族。因维持性血液透析5月,乏力头晕3天于2012年4月16日入住我院肾内科。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5年,高血压病史6年。2011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浮肿少尿到外院就诊,经相关检查确诊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于同年2月底因高钾血症外院行紧急血液透析,予标准肝素抗凝。于第三次透析后患者双小腿胫骨前出现紫红色点片状皮疹,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由血透前的236ⅹ109/L下降至6ⅹ109/L)。曾予输注血小板,一周后血小板上升至116ⅹ109/L,病情好转而转我院继续治疗。入院时患者诉对肝素“过敏”,血小板计数185ⅹ109/L,临床考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决定在严密观察下改用低分子肝素为抗凝剂,血透过程见血流量渐渐下降,静脉壶和透析器有血凝块形成,血透3小时复查血小板下降为95ⅹ109/L,支持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随后的透析改为无肝素,每20分钟予生理盐水100ml快速冲洗透析器,观察患者的血液为高凝状态,仅能维持3小时的血透,否则动、静脉壶有血凝块析出。改用阿加曲班(负荷量0.1mg/kg体重,随后输注剂量为50μg/kg/h),未再出现血小板减少和/或血栓形成等情况。 例2.。邱某,女性,55岁,汉族。因发现血清肌酐升高8年,维持性血液透析2个月于2013年1月1日由省人民医院转我院继续治疗。有风湿性心脏病史9年,高血压史4年。患者诉在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诱导血透时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本院第1、2次血透时,仅在预冲时加入16mg的普通肝素,血透过程均采用无肝素透析,即每20分钟用生理盐水100ml快速冲洗透析器。观察二次透析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95与82ⅹ109/L和89与45ⅹ109/L,且过程可见透析器及动、静脉壶有凝血块形成,严重时必须更换血路才能继续透析,提示即使在预充时少量应用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此后全程无肝素透析,患者的血液为高凝状态,仅能维持3小时左右的血透,否则动静脉壶有血凝块析出,被迫提前结束血透。建议改用阿加曲班代替肝素,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能采用。 讨论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指患者使用肝素后不久或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由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若同时并有血栓形成,则称为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HITT)。HIT常发生在给与治疗量的肝素后(约5~15%),应用预防量的肝素HIT发生率较低,并且从牛肺中提取的肝素制剂比从猪小肠粘膜中提取的肝素更易发生HIT。(1) 根据发病机制,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两种类型:(2)I型:非免疫相关,又称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发生在初次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后的1~4天。大剂量肝素引起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而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一过性轻微减少,随着继续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预后多数良好,无血栓或出血等后遗症。II型HIT:免疫相关性,其发病机制是一种免疫介导机制,分子量大于4000D的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F4)形成肝素-PF4复合物,后者与体内肝素诱导的抗体(H-PF4抗体)结合,激活血小板,导致凝血酶生成增加,严重者出现血栓形成。II型HIT多发生在肝素治疗后3~15天(平均10天),表现为明显的血小板减少(30~55*109/L),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无出血,发生血栓的概率高达30~ 80%,可引起四肢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栓塞,亦称为HITT。 透析患者诊断HIT通常基于使用肝素的病史、临床表现、透析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减少,停用肝素后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研究报告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血小板减少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血液科 病症体征:皮肤紫癜,血尿,血象异常,血小板减少 疾病介绍: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病症,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 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 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 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 血小板减少症有什么症状?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可从以下八点进行了解: 一、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症状发生前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 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二、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教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尔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 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三、出凝血性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 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 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 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 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入可只表现为血小板 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为更好地规范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组织国内专家,成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编写委员会,在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共识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HIT的防治现状,撰写了本《共识》。 本共识涵盖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HIT 的诊断、HIT的治疗、特殊临床情况处理等内容,期望本《共识》中所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有助于提升中国心血管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对HIT的认知、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HIT临床干预更加科学与规范,本文仅就相关重要图表进行阐述 流行病学 表1 不同类型患者和肝素暴露情况下HIT发生率

注:a仅有病例报告;LMWH:低分子肝素 HIT的诊断 目前,国际上对于HIT的主流诊断思路是,在4T's评分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联合HIT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试验进行排除诊断和确诊。 一、4T′s评分 4T′s评分(4T′s HIT Score)是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thrombocytopenia)、血小板减少的时间特征(timing of onset)、血栓形成类型(thrombosis),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other cause of thrombocytopenia)四个要素构成,四项评分相加,根据得分多少确定HIT的临床可能性:≤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和6~8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表2)。 表2 4T′s评分 注:横屏查看或网页版查看效果更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ITP是由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自身抗体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血小板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失耐受等引起血小板减少(<100×10^9/L),是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昔称特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发病原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不清楚。大多数患者存在抗血小板糖蛋白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细胞破坏。70%~80%为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的自身抗体,20%~40%为抗GP I b抗体,有的两种抗体均有,或为抗GPⅣ、抗GP I a/Ⅸ抗体等。 抗血小板抗体除了结合血小板使其致敏、易被单核-巨噬系统(主要在脾脏内)破坏外,还能抑制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减少为双重机制,即同时存在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 近来发现B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活动期增高,而缓解时BAFF和BAFF mRNA表达减低。BAFF属TNF家族,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作用是维持B细胞的正常发育,其增高与自身免疾病之间关系密切。ITP患者还有IFN-γ增高和调节性T细胞(Treg) 减少。这些与ITP发病均有一定关系,可作为治疗的新靶点。 2.临床表现:1、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皮肤可有出血点、紫癜。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量过、血尿及胃肠道出血,重者有颅内出血。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 2、急性型多见于儿童,临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经积极治疗、在数周内恢复。少数患者可迁延6个月发展为慢性。 3、慢性型较常见,以女性青年为多,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缓解时间长短不一。脾脏一般不大,反复发作者可以轻度肿大。 3.诊断与鉴别:1、皮肤黏膜出血。 2、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3、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无肝、淋巴结肿大。 4、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可有成熟障碍。 5、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英文名: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概述: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1976年,国外报道在52例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达32%。随后有不少报道肝素可以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率1%~24%。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肝素的剂量、注射的途径和既往有无肝素接触史等并无明确的关系但是,与肝素制剂的来源有关,如提取自小牛肺脏的肝素要比取自猪肠黏膜的肝素要更易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不同批次的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 流行病学: 发生率1%~24%。 ●病因: 各种剂型的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实验研究表明高分子量的肝素更易于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这与临床中所观察到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的结果一致。 ●发病机制: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可以出现一种特异性抗体IgG,该抗体可以与肝素-PF4(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结合PF4又称“肝素结合阳离子蛋白”。由血小板α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抗体-肝素-PF4形成1个3分子复合物,再与血小板表面的FcγⅡa受体结合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而其他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没有血栓并发症,可以作为鉴别。 免疫复合物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FcγR Ⅱa分子交联而激活血小板。FcγR Ⅱa分子氨基酸链第131位点的His/Arg多态性能影响其与IgG结合的能力从而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因素来预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个体危险性。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上应用肝素治疗后所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过程可以分为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和持久性血小板减少。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局部浓度太高引起。因此在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浑浊的配伍,而在低浓度时虽然肉眼没有看见浑浊,但是有没有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3.3辅料的影响 PPC注射液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一栏中,明确记录严禁用电解质溶液稀释,但许多常用注射液的辅料中均含有电解质,如胃复安注射液的辅料为:浓盐酸、无水醋酸钠、亚硫酸氢钠等。电解质总量虽然不多,但在局部浓度过高时也可能会影响混合液的性状。 3.3逐步完善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了解药品特性、指导医师正确用药、以及评价医师用药是否合理、药师审核处方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6] 。在PPC注射 液的药品说明书中虽然明确说明静脉注射时“不可与其 他任何注射液混合注射”,但在静脉输注栏中,配伍禁忌可参考的信息太少,没有具体不宜配伍的药品名称,是导致临床频频发生不良配伍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药物配伍不稳定的文献报道,各药品生产厂家应及时收集验证,并反映到说明书上,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梅,陆伦根,曾明德.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保护机制的研 究进展[J].肝脏, 2006,11(1):43-45.[2]蔡爱宁.肝得健与维生素C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实用 护理杂志,2010,26(1):26. [3]陈美花,陆秀英,陈晓蓓.多烯磷脂酰胆碱与4种药物配伍稳定 性考察[J].医药导报,2009,28(11):1515-1516. [4]韦曦,刘丽珍.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几种药物的配伍变化[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4):310-312. [5]高敏.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维生素B6注射液存在配伍禁 忌[J].护理研究,2010,24(1):93. [6]温学群.关于药品说明书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10): 249-252. (收稿日期:2011-07-17编辑:郭述金)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超1a郭代红1a*曹秀堂1b蔡云1a王芝林2徐元杰1a朱曼1a马亮1a赵鹏芝1a(1解放军总医院a药品保障中心, b统计科,北京100853;2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33) 中图分类号:R978;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29(2012)02-0071-06 基金项目: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项目(10KMM41)。作者简介:陈超,女,学士,主管药师,临床药学。* 通讯作者:郭代红,女,硕士,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E-mail:guodh301@yahoo.com.cn 摘要: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结果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 (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结论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基础血小板值;ROC曲线;药品不不良反应Analysisonthe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ThrombocytopeniainPatientsWhoReceivedLinezolidTherapy CHEN Chao 1a GUO Dai-hong 1a *CAO Xiu-tang 1b CAI Yun 1a WANG Zhi-lin 2XU Yuan-jie 1a ZHU Man 1a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涵盖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HIT的诊断、HIT的治疗、特殊临床情况处理等内容,期望本《共识》中所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有助于提升中国心血管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对HIT的认知、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HIT临床干预更加科学与规范,本文仅就相关重要图表进行阐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减少是识别疑似HIT患者重要的标志事件,多数情况下医生是基于血小板计数减少考虑HIT可能性的,因此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在用药前都应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在肝素应用过程中,应复查血常规,及时观察血红蛋白含量(评估出血风险)和血小板数量(评估HIT风险)的变化。 患者接受肝素治疗时,不同HIT危险程度决定了血小板计数的监测频率。对于接受肝素治疗而临床医生预测其HIT风险>1.0%的患者,国外指南建议在用药4~14d内,至少每隔2~3d进行血小板数量监测;如已发现血小板下降,应增加监测密度至1~2次/d。对接受肝素治疗而临床医生预测其HIT风险<1.0%的患者,不建议进行多次血小板数量监测。 对于静脉推注肝素后发生急性全身反应(如发热、寒战)和循环、呼吸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胸痛或心跳骤停)的患者,强烈提示急性HIT风险,应立即开始血小板计数监测。 对于正在接受肝素治疗或此前2周内曾经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当血小板数量降低至基线值的50%或更低时应属于疑似HIT患者;对于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基线血小板数量应以术后最高点为准,此后血小板数量降低至基线值的50%或更低时,应结合血栓事件和手术后时间进行联合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HIT抗体检测。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一例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一例 发表时间:2015-11-12T11:25:51.7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李迪李蓓蓓唐玉龙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大庆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诱发的、抗体介导的一种促凝状态和综合征。 李迪李蓓蓓唐玉龙 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诱发的、抗体介导的一种促凝状态和综合征。 1976年,国外首次报道在52例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达32%。随后有不少报道肝素可以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率1%~24%。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肝素的剂量、注射的途径和既往有无肝素接触史等并无明确的关系,但是,与肝素制剂的来源有关,如取自小牛肺脏的肝素要比取自猪肠黏膜的肝素要更易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不同批次的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 下面为我院一例住院患者(住院号0679513)报道: 患者、66岁男性,因“频繁胸痛10小时,加重5小时”于2014年6月26日11时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10支,未戒。入院前10小时患者于静息状态下频繁出现胸骨后辛辣样疼痛,伴出汗,无肩背部放散痛,每次症状发作后休息约10余分钟,可逐渐缓解。入院前5小时患者再次出现上述胸骨后辛辣样疼痛,呈持续不缓解状态难以耐受,就诊于我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导联呈弓背样抬高0.2-0.3mv”,重症肌钙蛋白T 211ng/L(正常值小于50),入院后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抑酸、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对症治疗。入院心电图如下示: 入院后行急诊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内膜光滑无狭窄,前降支中段闭塞,回旋支内膜不光滑,右冠状动脉内膜光滑无狭窄。对LAD行PCI治疗,给病人动脉内推注肝素7000U,选择Launcher导引导管(EBU3.5,Medtronic),在导丝导引下,放置到左冠状动脉口。选择BMW导丝(.14,GUIDANT)至LAD远端,选择吸栓导管球囊(,DIVER)未通过病变,选择Sprinter球囊(2.5×15mm,Medtronic),用10-12 ATM扩张,换Sprinter球囊(3.0×20mm,Medtronic),用12 ATM扩张,植入Excell药物洗脱支架(3.0×30mm,吉威),用16 ATM释放支架,选择EMRIPA NC球囊(3.5*100,Cordis),用 16-22ATM支架内扩张,术后残余狭窄0%,血流TIMI(Ⅲ级)。术后患者无不适反应。手术用威视派克-320造影剂110ml。局部加压包扎,病人安全送回心脏监护中心。 术后次日(27日)晨复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明显降低,暂停拜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口服,密切注意有无血栓形成迹象。请我院血液内科会诊意见:结合病史考虑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同意贵科停用抗凝药物。建议监测血常规,如贵科病情准许可以输注血小板。如血小板升至20×109/L以上可以观察。因患者目前在心梗急性期暂不考虑应用抗凝止血药物。 次日下午14时患者无出血倾向,给予加用替格瑞洛90mg 日二次口服,暂不用拜阿斯匹灵。 28日晨复查血常规血小板仍明显低于正常,但较前略有增高。此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逐渐恢复至正常。 以下为入院当日及其后复查血常规结果: HIT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诊断,HIT抗体检测可支持HIT诊断。诊断HIT的标准包括[1]:1、使用肝素前血小板计数正常;2、血小板减少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减少30~100×109或比原基础值下降大于50%;3、典型病例血小板减少一般出现于应用肝素初始治疗后的5~10天,之前有过肝素暴露者(肝素暴露史小于100天),血小板减少可更早出现;4、急性血栓事件发生;5、除外其他原因的血小板减少;6、停止使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7、HIT抗体阳性。 在考虑HIT诊断时,必须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如I型HIT、抗磷脂综合征、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肝素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肿)、感染等。有时HIT还可能与抗磷脂综合征及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同时存在[2]。 西方国家HIT发病率因应用普通肝素引起的大约1%~5%[3],由低分子量肝素约诱发的0.1%~1%[4]。总体来说,应用牛源性肝素的患者HIT发生率高于应用猪源性肝素的患者,应用普通肝素的患者HIT发生率高于低分子量肝素,外科患者(心脏外科>矫形外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HIT发生率高于内科患者[5]。 一旦发生HIT,处理原则是[6]:1、立即停用肝素治疗,包括肝素冲管、肝素涂层导管、肝素化透析及其他任何来源的肝素药物;2、常规行超声检查;3、留取血标木送实验室检查;4、开始替代抗凝治疗,为预防复发性血栓形成至少应持续2-3个月;5、密切监测血栓事件;6、监测血小板计数直至恢复正常;7、血小板计数恢复后,才可使用华法令治疗;8、应避免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避免加重高凝状态而导致新的血栓形成,如果患者有出血或正在进行较大的外科介入手术,可以考虑治疗性的血小板输注。 HIT患者预后大多良好,停用肝素2~3d内,血小板计数开始恢复,通常在4~7天内恢复至正常,HIT抗体多在2-3个月后消失、一项435例的研究泉示,尽昔继续应用UFH或LMWHs,HIT抗体的OD值均在第10-12d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HIT抗体约在出现后10~14天内

成人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级诊疗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7812170.html, 成人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级诊疗建议 作者:杨晓阳万梦婕王智明 来源:《新医学》2018年第10期 【摘要】血小板减少症是血液学咨询常见疾病之一,以前较少在基层医院开展治疗。2020年开始中国将全面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如果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全部转诊则达不到分级 诊疗的目的。该文结合国内外经典教科书及指南,归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疾病,并根据是否需要转诊将其进行分类,针对分级诊疗的策略,依次对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血小板减少症作基本介绍,为该类疾病的分级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分级诊疗制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 thrombocytopenia Yang Xiaoyang, Wan Mengjie, Wang Zhim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Haikou Municipal Hospital & Affiliated Haikou Hospital, Xiangya Medical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Haikou 570208,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Xiaoyang, Email: y108108@126com 【Abstract】 Thrombocytopenia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diseases for hematologic consultation, which has been rarely treated in primary hospitals previously 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will be fully implemented in China in 2020 If thrombocytopenia patients are subject to complete referral, the purpose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uld not be achiev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lated diseases that can cause thrombocytopenia we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 textbooks and guidelines at home and abroad A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they required hospital referral Based upon the strategy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knowledge of thrombocytopenia which should be mastered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aiming to offer reference for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Key words】 Thrombocytopenia; 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血小板减少症是血液学咨询常见疾病之一,血小板低可能会危及生命,但需低至 50×109/L患者无出血风险,只是若无需手术或无易导致出血的疾病,其出血风险与血小板正 常者相当。2020年开始我国将全面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但具体到某些疾病目前仍无针对性策 略[1]。尤其是血液科疾病,基层医院医师常闻之色变,转诊上级医院为常规处理方法,达不 到分级诊疗的目的。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血小板减少癥患者可在基层医院接受诊疗。笔者结合第9版《威廉姆斯血液病》《血液病学》及国内外指南,归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疾病,并根据是否需要转诊对其进行分类[2]。针对分级诊疗的策略,对可由全科医师处理的导 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诊断及治疗作一介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