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

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

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十二章附则 (31)

图01 城市区位图

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

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

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

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

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

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

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

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

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

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

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

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

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

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

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

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

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

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

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

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

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

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

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

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

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

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1条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

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

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

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

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

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

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

第3条指导思想

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

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2、坚持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理念,预留弹性,以交通引导城市

开发、支持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

系。

4、坚持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整合共性,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5、加强规划的协调性与可操作性。

第4条规划范围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市,总面积约6638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大运河以及长江围合而成的范围,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年限

基年:2006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展望x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6条交通发展愿景

根据未来扬州市城市发展目标、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定位,规划扬州市交通发展愿景为:——构建一个支撑一体两翼协调发展、历史传承与现代运输交相辉映的和谐交通体系!

第7条远期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构建新交通系统,面向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发展要求,构筑内外畅达、集约高效、融入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客货运输体系,以满足城市自身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运输服务质量要求,同时引导城市交通走上结构和谐、生态集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目标特征

(1)内外畅达:建成多方式协调发展、高度发达、利于承接区域经济圈辐射和辐射苏北的区域交通系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结构和谐: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

(3)生态集约:选择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体系,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第8条近期发展目标

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港城交通更为快速便捷,交通运行顺畅有序,交通结构和交通出行环境明显改善。第9条规划指标

表1 远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指标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第10条交通引领,促进交通与用地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1、以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1)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主城区由单中心向“一主三副”空间布局形态的转变;

(2)以公交引导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TOD);

(3)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建设贯彻公共交通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避免均质化的土地利用模式;

(4)主城区内用地组团的分布,要有利于疏解老城区和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压力;

(5)实施邻里社区单元内部土地混合开发,降低交通出行需求,同时重视多样化的交通设施建设;

(6)对于大型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加强用地控制和预留。

2、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

(1)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道路建设较快发展,加快建设干线公路提档加密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达标升级工程,加快主城及其与新市区、新城联系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新市区、新城干道网和支路网建设。

(2)改革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投融资模式,保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3、建立与组团片区功能和用地强度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和运行体系

(1)老城区要充分考虑保持原有城市肌理,路网发展要以梳理和整治为主,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2)主城副中心道路交通系统必须保证良好的可达性,提高路网密度,保持规整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结合道路建设,高标准配置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

(3)港区路网发展要充分协调城区道路与疏港道路的关系,实施客货分离,明确道路的服务功能。

4、加强快速道路、主干道、大运量公交等沿线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控制

(1)快速路的布局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不宜从商业性、生活性组团中间穿过。

(2)要控制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的用地开发性质和强度,避免大型公建直接开口于主要干道,确保城市主要干道交通功能的发挥。

(3)对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根据远期公交优先通道和轨道交通规划,强化两侧高密度的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开发,为公交发展积聚客流。

5、积极推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建议实施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对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开发对周边交通影响程度,及时提出城市开发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

第11条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差别化的交通发展策略

1、采取差别化发展政策,引导小汽车和摩托车的合理使用

(1)受城市核心建设区、特别是老城区路网容量的限制,远期需根据中心区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适度采取区域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2)主城区外围地区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机动车拥有和使用政策。

(3)城市中心区进一步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未来主城区整体设置摩托车禁行区,并加强摩托车管理;市域其他片区、组团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摩托车发展政策。

2、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和强度不同,采用差别化的路网发展策略

(1)市域道路的配置形式要充分考虑到道路城市化发展的功能要求。

(2)对于河东城市中心商务区、西部新区核心地带等以高密度商业、办公用地为主的地区,路网发展总体要以小尺度、高密度为主。

(3)对于工业用地地区道路网可以适当降低路网密度,同时要适当考虑面向货运车辆通行的道路功能和形式要求。

3、采取差别化停车发展策略,以静制动

(1)根据城市交通状况,适时采取差别化的建筑物机动车泊位配建标准。

(2)中心区总体倡导公交优先,要适度控制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供应。

(3)对于中心区、外围区的停车收费采取差别化费率,中心区高于外围地区。

(4)通过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和需求管理策略,实现动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

第12条绿色主导,构建多元和谐的城市交通模式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

(1)政府加大对公交发展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

(2)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交线网体系。

(3)重视公交场站建设,落实公交发展用地。

(4)建立衔接顺畅、换乘方便的公交换乘系统。

(5)开辟特色专线,在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通过长途旅游巴士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协调。

(6)从路权、信号控制等方面提供公交优先。

2、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

(1)要重视非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整治管理,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空间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2)加大步行系统建设,加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管理,塑造安全、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

第13条需求控制,全面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

1、形成良好的交通发展决策体制与高位协调机制

在组织架构和形式上,可以成立由市政府直接牵头,规划、建设、交通、交警、城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新区、港区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交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交通领域内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处理。

2、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体系

(1)全面实施交通系统管理,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包括建立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系统和专用道系统,组织单向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体系等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调节交通流,充分发挥路网潜力和效益。

(2)加强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和设施管理,改进交通信号配时设计。

3、提高交通指挥控制水平

(1)继续增加管理投入,进一步改善智能化交通指挥控制体系,保持交通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同步发展。

(2)加强基础交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使城市从简单路况监控转向以交通信息与路线引导系统为主体的交通现代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

4、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保障体系与交通安全体系

(1)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行为准则。

(2)提高交通管理队伍素质,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

(3)加强交通事故的监控技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4)建立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和快速救援体系等。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第14条发展目标

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提升铁路客运及货运功能,大力发展水运及航空运输,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第15条规划原则

1、与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轨道线网规划相协调;

2、与城市区位特征和发展目标相适应;

3、与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相协调;

4、与城市交通网络和设施布局有机衔接。

第16条区域铁路网规划

1、区域铁路

(1)宁启铁路

苏中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宁西(南京至西安)铁路向东的延伸段,北沿江城市铁路客货运输主通道。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其苏中城市带客货运输功能,并承担沪宁铁路的货运分流功能。

(2)淮扬镇铁路

淮扬镇铁路及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高效衔接了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形成贯通江苏南北的第二条铁路交通主轴,同时承担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提升淮镇铁路对城市的客流支撑作用,建议淮扬镇铁路走向沿京沪高速走廊(京沪高速公路东侧),宁启与淮扬镇铁路共用江都站。

2、城际轨道

(1)城际铁路H2线

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泰兴、靖江、南通、启东、崇明后引入上海,是衔接南京、北沿江城市带和上海的快速交通通道,强化了南京、上海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北沿江城市的整合、协调发展。线路走向与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江都段)、G328(仪征段)基本一致,形成复合交通走廊。

(2)城际铁路Z1线

衔接扬州、镇江、句容以及南京禄口机场,是扬州与镇江、沪宁交通走廊以及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也是苏中城市与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线路走向沿西北绕城高速走廊南下,与镇江相连,与城轨H2线设置垂直换乘站,并于瓜洲中心区西侧设置站点。

第17条高速公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框架结构,高速公路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段、京沪高速公路、扬州西北绕城(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宁通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天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

表2 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

第18条干线公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三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体系,干线公路总里程约691公里。三纵为:S244新线、S237新线及安大公路;六横为:沿江高等级公路、G328、S244复线、S333、S332及S331。

表3 市域干线公路网规划方案

第19条航道网规划

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络。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芦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

表4 市域航道网规划方案

第20条港口及疏港交通规划

1、港口规划

规划在扬州规划区范围内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一港三区为指通过整合六圩港、江都港及仪征港,明确各港口分工,加强三个港之间协作;四内河港为沿大运河布设的四大内河港口,分别为宝应港、高邮港、铁水联运码头、扬州大运河港。

2、港口集疏运系统

构建以公路为主、铁路为重要组成部分、水运为必要补充,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空间分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1)铁路:淮扬镇铁路货运支线,宁启铁路;

(2)航道:京杭大运河、芒稻河;

(3)公路:京沪高速、扬溧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S244新线、安大公路。

第21条机场规划

规划在江都市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级)苏中机场,客货兼用,作为南京都市圈第二机场,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并兼顾淮安部分地区。

第22条空港快捷通道规划

1、苏中机场快捷通道

构建以江海高速公路、安大公路、G328以及城市快速路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场快捷通道,主城区居民到达机场行程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2、禄口机场快捷通道

(1)公路:S243以高速公路标准进行快速化改造,扬州与南京禄口机场行程距离缩短至90公里,行程时间控制在80分钟以内。

(2)城际轨道:远期构建以城际轨道H2线和南京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主的快速联系通道,行程时间控制在105分钟以内。城际轨道Z1线开通后,扬州与禄口机场行程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以内。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第23条发展目标

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大力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三大平台,即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德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和商流的网络化,形成包括交通运输、配送服务、仓储管理、信息网络、营销策略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

第24条发展重点

发展与港口、陆地相关联的水路、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提高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业务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配送物流。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构建开放式、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

第25条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扬州是上海、苏州面向内地辐射的重要节点的有利条件,抓住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扬州市外部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良好机遇,多功能、多层次发展扬州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服务目标,加大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力度;进一步依托市场,消除障碍,整合系统,外引内联,努力营造适合扬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第26条物流园区规划

规划形成5个物流园区:扬州港口物流园区、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仪征石化物流园区、江都砖桥物流园区、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

1、扬州港口物流园区

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依托扬州港、出口加工区及沿江产业带,按照区域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全力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长江中上游货物中转基地和江河货物的转运枢纽,是集口岸、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信息、交易与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其核心区域由扬州港区域物流中心为基地,立足“沿江开发区及各工业园”、面向扬州市、辐射苏北、皖东地区。主要服务对象为扬州市及苏北的各类制造加工企业,扬州和苏北的各类进出口贸易企业,以及其他物流园区和二级物流节点。

2、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

规划占地约4平方公里,先期启动257亩土地的建设。园区分为工铁水联运物流区、物流中心区、仓储配送区、物流加工区和物流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园区主要具备运输、储存、交易、集散、配送、信息服务等基本功能链;商务办公服务、物流展示与交易、物流咨询与培训等延伸功能链;包装技术、加工技术、公共标准信息制定发布等发展功能链。

3、仪征石化物流园区

位于仪征化工园内仪征港附近,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石化保税物流中心1.2平方公里),依托扬州化工园、南京化工园,利用南京港六公司(仪征港的石化中转,中石化储油基地),重点发展液体化工物流,为扬州及长江中上游、运河上游广大地区化学工业物资提供集散、仓储、运输、采购、销售等服务,是专业性的物流园区。

4、江都砖桥物流园区

位于京沪高速公路与328国道立交东西两侧。一期工程以宁通高速以北,328公路以南,京沪高速以西为主要用地,二期工程可扩大到京沪高速东侧。砖桥物流园区以快速公路运输、货物集散、市内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同时提供流通加工和商品展示,辐射城区、广陵工业园和邗江工业园及泰州部分地区。

5、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

位于京沪高速公路高邮市龙虬镇道口附近。园区依托京沪高速公路、以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借北澄子河、高兴东路连接东西,凭借水陆交通便利和高邮农副产品的特色、品牌等优势,建设成为提供针对大宗特色农副产品的物流服务,包括保鲜、冷藏、储存、运输、货代、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和产品展示以及货物集散、公水联运、公路快运、专业化仓储、货代、市内配送等服务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第27条物流中心规划

规划形成5个物流中心:扬州商贸物流中心、扬州城西物流中心、扬州城东物流中心、江都张纲物流中心和宝应物流中心。

1、扬州商贸物流中心

位于广陵区汤汪乡,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江都南路,南至南绕城公路北辅道,北至七里河,规划用地1.3平方公里。物流中心与扬州港物流园区和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互补,满足各类商品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扬州市场体系,改善扬州的消费环境,增强扬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成为泛上海都市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产品配套加工基地、区域性商品集散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中心以生活资料为主、生产资料为辅,以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装卸搬运体系、储运配送体系、物流信息体系、质量检验体系及公共服务体系。

2、扬州城西物流中心

位于邗江工业园区以西、江阳路和宁通高速公路之间的规划仓储用地上,以散装运输、货物中转为主。

3、扬州城东物流中心

在原有货运场站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服务于周边的亚龙果品批发市场、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扬州副食品商城、扬州水产品批发市场。

4、江都张纲物流中心

位于宁通高速与新都路交叉口西南侧,依托苏中商贸城向西向南扩大规模,形成市场交易中心。为满足未来张纲市场中心的物流需求,引导市场租用第三方物流。结合市场中心的扩建规划,中期在紧邻或在市场中心附近择地建设物流中心。

5、宝应物流中心

位于京沪高速和盐金公路立交西侧,依托宝应境内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方便货物的快速转运。

第28条物流发展政策建议

1、物流管理平台

要建立物流管理平台,成立由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物流管理协调小组;明确归口单位负责物流行业管理;加快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成立物流园区管委会或开发公司,进行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强当前货运市场的管理等等。

2、物流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包括物流企业扶持政策、物流行业技术战略、物流

园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政府协调机制和政策开放战略以及适应物流行业阶段性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将形成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第29条发展目标

结合区域公路网和沿江发展区快速路系统规划,构建与扬州市主城区用地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相协调的快速干道骨架网络,快速集散跨区域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出行;加强组团与组团之间联系的主干道网络建设,缩短组团间出行时间,为组团之间客货流联系提供交通捷运保障。同时完善次干道、支路系统,严格控制支路网密度,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为骨架,等级系统匹配和结构合理的道路网体系。

第30条规划原则

1、道路规划与用地规划相结合、其他子系统相协调;

2、远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相结合,预留远景“一体两翼”快速骨架网布设通道;

3、完善骨架道路系统,客流通道与车流通道相分离;

4、明确各道路功能定位,道路交汇处严格按照道路等级处理;

5、重视跨河流、铁路及高速公路通道建设,确保通道容量与交通需求相匹配;

6、根据各片区发展特点,采用差别化的道路网络发展策略;

7、加强道路用地控制,为远期方案的实施预留可能。

第31条规划方案

1、规模指标

(1)路网密度:

规划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网将分别达到0.35~0.45、0.8~1.2、1.0~1.2及2.5~3.5km/km2。

对主城区内部支路网发展采取区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进而将整个主城区分为5个特征区,分别提出各个特征区的规划支路网密度。

表5 主城区分区道路网密度规划指标

(2)路网面积率:

建议扬州主城区的道路面积率应在15~20%。

2、道路网络布局规划

(1)快速路

主城区规划快速路总长度约103.6公里,快速路网络密度0.41 km/km2。

表6 主城区快速路规划方案

(2)主干道:

规划主城区形成“十横十纵”的主干路网形式,道路总长度为289.5km,道路网密度为1.15km/km2。

表7 主城区主干道规划方案

(3)次干道:

主城区规划次干路总长度约264.8公里,次干道路网络密度达1.05 km/km2。

表8 主城区次干道规划方案

3、 关键界面通道规划

跨京杭大运河、宁通高速及宁启铁路通道规划方案如下:

表9 跨京杭大运河通道方案列表

表10 跨宁通高速通道方案列表

表11 跨宁启铁路通道方案列表

第32条交叉口控制形式

根据不同等级道路相交,将不同道路交叉口形式要求汇总如下表所示:

表12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

注:A为立体交叉口;B为渠化设置信号灯平面交叉口;C为信号灯平面交叉口;D为不设信号灯平面交叉口。

表13 主城区立体交叉口控制形式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第33条规划目标

步行系统:树立行人优先的意识,为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发展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行人步行网络,提倡步行完成短途出行,“步行+公共交通”完成长途出行。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非机动车交通作为一种绿色的交通方式,其发展符合扬州市城市发展特点和要求,因此要给自行车创造出一个舒适、安全、环境优良、相对独立的专用道路空间。

第34条规划原则

1、步行系统

(1)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在各个规划设计阶段均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步行设施的形式、尺度、色彩等都应充分考虑人的生理需要;

(2)安全性原则:应保障城市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平面、空间等),使步行者有一个不间断、安全、不受机动车干扰、真正自由的步行空间。

(3)连续性原则:步行系统是接驳各种交通方式的重要出行方式,它应该与公共交通系统有良好的衔接,方便居民通过步行实现居住区、工作单位和休闲场所等的交通联系;

(4)公平性原则:步行系统在设计时应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尤其要注意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需要;

(5)个性、美观原则:城市步行系统规划应突出扬州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特色;应根据功能要求和美学原理进行步行系统的规划布局,为居民和城市创造景观优美、舒适的步行系统。

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1)考虑自行车路网本身的连续性,提高住所-公交站、换乘点-目的地这一出行链条的连续性;保证自行车使用者与整个自行车网络的路边环境、其他出行方式利用者之间的和谐愉快。

(2)确保骑车人交通安全,须保证自行车干道上机非物理分隔,加强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与管理。尽可能开辟平行于主干路的自行车专用路,使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相分离。

(3)合理组织交叉口的自行车交通,增设交叉口自行车等待区。

(4)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交通枢纽换乘点和大型建筑物前应规划合理规模的自行车停车场;根据路边行人道宽度规划路边非机动车停车位,以不影响行人通行为前提。

(5)加强机动车路内停车管理,减少机动车任意侵占非机动车道现象。

第35条步行交通规划控制要求

1、完善步行交通网络,健全步行交通设施

(1)为保证主次干道人行道空间上连续、贯通,应该清理非法占用人行道的行为;

(2)城市道路应保留足够的步行空间,建议新建主次干路单侧人行道宽度不小于4米,且应与车行道隔离;

(3)对于扬州市老城区商业集中,行人较多的文昌中路等,如果受道路路幅和路边建筑的限制建议步行通道单侧人行道宽度不小于3.5米,同时清除自行车路边停车现象。

2、建设城市滨水地带林荫步道

(1)结合扬州的特点,利用城区河流众多的特色,在没有滨水步道的河流上继续建设沿河林荫步道,使沿河林荫步道联结成网,从而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景观走廊。

(2)在小秦淮河、二道河、北护城河、古运河、新护城河、沙河、沿山河、廖家沟等水系构建环境优美的、开敞的休闲步行空间,进而充分利用扬州滨水地区的旅游资源,并与

人行道网络衔接,构筑完整的步行系统。

3、开展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完善行人过街设施

(1)新建道路应按照道路横断面规划和交叉口组织设计要求合理设置路段和交叉口的人行过街设施;

(2)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道路交叉口应尽可能改造优化,增设行人过街安全岛;

(3)加强学校周边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规划,合理组织行人过街流线,减小交通隐患,确保行人安全。

第36条步行街(区)、广场规划、行人立体过街通道规划

规划由毓贤街、迎春巷、院东街(部分)、皇宫所围U字形区域设置为步行街区。

结合中心区土地更新和外围区土地开发,建设小、多、匀游息集会广场,每个广场由一定的服务半径。建议在城市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和住宅小区周边增设游息步行广场。

在文昌中路与院东街、国庆路与文昌中路、观巷街与文昌中路交叉口处规划行人立体过街通道。

第37条非机动车交通规划控制要求

建议自行车干道机非隔离,在传统一块板断面增设交通隔离设施,新建道路按照横断面规划中的断面建设。远近期结合合理设置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一般应不小于3.5米,该宽度包括自行车道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对扬州老城区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如文昌中路部分路段,受路幅宽度和沿街建筑的影响可以把自行车道控制在3-3.5米之间,建议增设机非隔离栏,改变现状机非混行、交通混乱的状况。对于条件许可的路段采用绿化隔离。第38条非机动车路网规划

老城区由于道路空间尺度窄小,非机动车流量又比较大,考虑尽量在与主干道平行且距离较近的巷道建立自行车专用道,分离主次干道非机动车流。根据非机动车流量调查老城区街巷的宽度、直线系数,看其是否易形成网络,最后确定自行车专用道的位置。

结合滨水景观步行带建设,合理规划沿河游憩自行车专用道,与景观步行走廊共同创造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

对自行车出租进行探索。自行车出租可采用由社会企业赞助等形式由自行车生产厂家统一生产易识别、防盗的自行车,居民可购买接触式磁卡开锁骑行,按时间收取较低的租车费用,骑后统一放在专门设置的自行车出租站点。结合文化旅游非机动车道路系统,将自行车出租站点设置在非机动车路网端点。

第39条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

在老城区商业街、公交枢纽等换乘点增设自行车公共停车设施,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满足人们出行时的自行车换乘需求。

在自行车停车需求量高的地段,应提供路外(地下)停车场。在新建建筑规划审批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配建指标严格规范设置配建非机动车停车场。在学校、商场、展览馆等公共建筑附近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加强管理,杜绝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

当路外停车设施不能满足停车需求时,部分人行道宽度比较富余路段的道路可设置占用人行道的分散式停车点,此外在停车需求集中的区域或周边地区划定非机动车停车区,并设置停车标志、标线。以保证人行道宽度,不影响行人通行为前提。也可以利用行道树的空隙规划自行车停车点。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第40条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在主城区范围内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出租车为辅助的高效、便捷、准时、舒适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场站建设,大力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的主导地位,并实现镇镇通公交。

2、规划指标

公交拥有量:近期主城区范围内公交车每万人拥有量达到12标台/万人,总规模约为1200标台,远期主城区万人拥有水平达到15标台以上;

线网密度:主城区范围公交线网密度远期达到2.4-2.9km/km2。其中扬子津以北主城区范围达到2.5-3.0km/km2,港区达到2-2.5km/km2;

公交覆盖率:远期主城核心建设区公交300m半径覆盖率达到70%以上,500m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港区公交300m半径覆盖率达到50%以上,500m半径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主要镇镇通达率达到100%;

换乘系数: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大于1.5;

出行比例:地面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20%。

第41条规划原则

1、构筑以轨道交通及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架,支撑城市客流主走廊,并引导新城、新

区发展;

2、与建设道路相协调,及时补充完善线网;

3、公交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客流走廊相协调;

4、公交线网、场站等基础设施的规模及布局相协调、匹配;

5、与区域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静态交通系统等相协调。

第42条公交发展策略及模式

根据扬州市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采用适应性的公交发展模式,即通过调整公共交通系统去适应城市发展模式,公共交通的作用在于逐渐发展尽可能好地服务于那些起讫点分散的出行。并且根据不同的公交客流需求规模和特征,发挥各公交模式的优势,采用不同的公交模式组合,构建符合扬州实际的特色公交体系。

第43条大中运量捷运系统规划

规划1条轨道线和2条BRT线:轨道1号线、BRT2、BRT3。

1、轨道1号线

西至扬州火车站,东至江都南部开发区,途经新城西区、老城区及河东CBD三个中心,全长约40km。主要服务于主城区的通勤客流和商务客流,同时也拉动了江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一体两翼”的协调发展。

2、BRT2线

北至江阳工业园区,南至瓜洲古渡,途经新城西区、邗江工业园区及瓜洲中心区,全长约23km。主要服务于主城区西部南北向的商务客流、通勤客流及生活客流。

3、BRT3线

途经河东CBD、运河西路(家具、副食品市场)、运河东路(商贸城等)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西与城际轨道H2线衔接,实现BRT与城际轨道之间的换乘,全长约18km。主要服务于河东CBD与主城南部地区的商务客流、通勤客流及生活客流。

第44条公交优先通道规划

规划“四纵两横一环”的公交优先通道,并根据客流情况和道路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优先形式。“四纵”包括:江阳工业园区中心路-西外环路、友谊路-汶河路-南通西路-渡江南路、扬子江大道、宝林路-开发路-江都路;“两横”包括:建华路-施江路-运西路-振兴南路-邗江河北路、华洋路;“一环”包括:邗江路-江阳中路-江阳东路-运河路-漕河路-四望亭路。公交骨架道路是未来轨道、BRT建设以及常规公交线路密集布设的主要道路。

表14 公交优先通道规划方案

第45条公交车辆发展规划

结合规划年公交出行需求预测结果及公交发展目标,2010年扬州市主城区公交保有量应达到1200标台左右,2020年扬州市主城区公交保有量应达到1800标台左右。2020年扬州市外围10个乡镇公交车辆的发展规模为120-160辆。

第46条公交场站规划

1、公交首末站

规划远期首末站选址如下表所示:表15 公交首末站规划方案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 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 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等级、用地规 模和配套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物流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 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 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十二章附则 (31)

图01 城市区位图 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 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 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 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 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 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 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 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 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 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 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 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 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 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 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 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 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 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 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 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 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 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 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 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 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 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

规划体系(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 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XXXX_2020年)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威海市规划局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七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交通发展趋势 (3)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5) 第一节机场发展规划 (5) 第二节港口发展规划 (5) 第三节铁路发展规划 (6) 第四节公路发展规划 (6) 第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7) 第六章客运系统规划 (10) 第一节轨道交通概念规划 (10) 第二节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11) 第三节出租车系统规划 (13) 第七章内外衔接系统规划 (14) 第一节对外公路客运站布局 (14) 第二节枢纽内外衔接规划 (14) 第八章货物物流系统规划 (16) 第九章停车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18) 第十一章交通管理系统规划 (19) 第一节交通需求管理(TDM) (19) 第二节交通系统管理(TSM) (20) 第三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ITS) (20)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1) 第一节近期道路改善计划 (21) 第二节近期公交改善计划 (22) 第三节近期对外交通改善计划 (23) 第四节近期停车改善计划 (24) 第五节近期人行过街设施改善计划 (24) 第五节近期交通发展政策 (25) 第十三章附则 (26) 第十四章附表 (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需要规划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引导和支撑的城市发展。根据《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城市布局将形成“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这些都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加以引导和支撑。 需要规划内外一体的交通系统融入区域一体化。威海处于胶东半岛青烟威一体化区域,需要对于现有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以规划整合。 需要规划集约化、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应对私人机动化挑战:威海市机动化进程明显加快,私家车在家庭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家庭,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交通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建设计划来指导城市的交通近期建设。 第二条规划原则: 发展原则—交通规划要有发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超前的意识。交通发展不但要与威海的社会、经济相适应,而且要引导和支撑威海城市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生态发展等战略实现,拉动威海经济发展。 优先原则—即公众利益优先、资源利用效率最大优先和社会环境优先的原则,交通发展应坚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建立有足够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威海的开发建设。 公平原则—交通规划应兼顾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公共交通优先的前提下,建立多层次和多种选择的交通系统,满足不同方式的出行需求。 协调原则—对外交通与对内交通相衔接、道路功能与道路等级相协调、干道与支路相协调、路段与交叉口相协调,公交网络与道路网络,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相协调,使其与威海用地开发、交通需求相协调。 第三条规划目标: 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优化使用;面向政府交通决策。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序言 (1)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作用 (1) 1.3. 编制原则 (1)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2) 2.1. 工作阶段 (2) 2.2. 工作要求 (2) 3. 规划内容 (3) 3.1. 交通发展战略 (3) 3.2. 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 3.3. 对外交通系统 (4) 3.4. 城市道路系统 (4) 3.5. 公共交通系统 (5) 3.6.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5) 3.7. 客运枢纽 (5) 3.8. 城市停车系统 (6) 3.9. 货运系统 (6) 3.10. 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6) 3.11. 近期规划 (6) 3.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4. 技术要点 (7) 4.1. 现状调研 (7) 4.2. 交通调查 (8) 4.3. 现状分析 (10) 4.4. 需求分析 (11) 4.5. 方案制定 (13) 4.6. 方案评价 (13) 4.7. 强制性内容 (13) 5. 成果要求 (14) 5.1. 成果形式 (14) 5.2. 规划文本 (14) 5.3. 规划说明书 (15) 5.4. 规划图纸 (16) 5.5. 基础资料汇编 (17)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 1.总则 1.1.目的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1.2.作用 1.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 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1.2.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 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编制原则 1.3.1.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1.3. 2.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 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二、项目概况 (一)城市概况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是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东部与荆州市与荆门市毗连,西部与恩施州接壤,南邻湖南省石门县,北靠襄樊市和神农架林区。 宜昌,古称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形象地反映了宜昌河谷丘陵地形特征。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24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宜昌市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大坝坝址距城区仅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在境内交汇。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纵贯全境。现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当阳、枝江、宜都三个县级市,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城区。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0万;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

里。 宜昌具有丰富的旅游、林特、水能、矿产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宜昌,为宜昌发展勾画宏伟蓝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险要的战略地位,使宜昌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地方。 近几年来,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综合功能日益增强,相继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今日宜昌市已成为以水电、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项目背景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随着三峡翻坝运输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铁、石(门)—运(城)铁路、宜昌港、三峡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布局和实施,宜昌在不远的将来将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等水陆公铁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新格局,宜昌将从过去的“终端型”交通变成中西部结合的区域性“枢纽型”交通中心,未来宜昌将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这一重大变化势必将对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发展方向等产生较大影响,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宜昌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步修编势在必行。 三、设计范围 与正在修改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同步编制,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法规标题】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文字号】建城[2010]13号 【颁布时间】2010-2-2 【正文】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 城市综合交通图 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 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概念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一个战略,两个网 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系统图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P44-49,论述 城市道路的分类 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2.生活性道路 按交通目的的分类:1.疏通性道路2.服务性道路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 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 第二章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4项要素: 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描述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 速度V、流量Q、密度D 三者关系:D=Q/V 动力净空长度: 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动力净空长度为L=l+l t+l r+l0 l—车长l0—安全距离l t—反应距离l r—制动距离 道路容量C: 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相当于通行能力) 服务流量Q: 指在一定的服务水平的行车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一条车道某一断面的最多的车辆数 交通量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了解现状城市道路网的交通分布状况,包括对道路网、路段、交叉口、交通枢纽等的交通流量、流向调查以及公共交通的线段、客流量、集散量调查 内容: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量、行人流量以及流向的调查,速度的调查,交通事故以及设施状况的调查 OD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成形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交通的社会、经济等各项因素

海口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简介

路网规划: 近期将新建道路652公里 该方案认为,海口应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满足城市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达到国家标准,符合绿色交通及畅通工程要求。 规划方案中,确定道路总长由现状的305公里增加到1659公里,建成区每平方公里路网密度由3.35公里增加到7.42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6.45平方米增加到16.47平方米。近期新建及改造的重点片区,规划次干道及支路同步建成,满足片区发展需求。近期新建道路652公里,改造136公里,合计788公里. 同时,海口应建立起等级清晰的多种道路系统:由5条高速公路和2条快速路构成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系统;干线性主干道系统:由18条道路构成,满足组团间及对外交通集散需求;普通主、次干道系统由19条普通主干道、84条次干道构成,形成满足各组团特点的路网体系,满足组团内部片区间交通需求;支路系统:由886条支路构成,满足片区内部集散及出入交通需求。 而城镇间道路系统依托对外公路及老城-铺前、长流-大致坡、澄迈-文昌等横向公路,建立城镇间联系。

近期增加900辆公交车 该方案认为,海口应最终形成轨道交通与BRT(城市快速公交)配合的优质、大容量、快速公交网络。公交客流主要走廊上应布设公交专用道,总长约258公里,保障公交优先通行权,提高运行速度。 规划认为海口近期应新增公交车900辆,总规模约1700辆车,主城区建设19个场站,面积19.3公顷,外围乡镇设置32处场站。增建200多对公交停靠站,完善站台设施。 加强对公交服务薄弱地区及近期重点发展地区的覆盖,引导主城区向两翼发展,外围组团以西海岸、长流、桂林洋及灵山为线网重点拓展区域。提高演丰、龙塘、三门坡、石山、龙桥、龙泉、大致坡等偏远乡镇的通车率和覆盖率,实现村村通公交。 在停车场建设方面,该规划提出应建立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占路停车场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应结构。远期公共泊位应由现状的2%提高到15%以上、配建泊位由39%提高到70%以上,逐步改变白天占道停车现象。远期需设置460个公共停车场、4.6万个泊位。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序言 (1) 1、总则 (1) 1、1、目得 1 1、2、作用 1 1、3、编制原则 1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工作阶段与要求 (2) 2、1、工作阶段 2 2、2、工作要求 2 3、规划内容 (3) 3、1、交通发展战略 3 3、2、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 3、3、对外交通系统 4 3、4、城市道路系统 4 3、5、公共交通系统 5 3、6、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5 3、7、客运枢纽 5 3、8、城市停车系统 6 3、9、货运系统 6 3、10、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6 3、11、近期规划 6 3、12、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4、技术要点 (7) 4、1、现状调研

7 4、2、交通调查 8 4、3、现状分析 10 4、4、需求分析 11 4、5、方案制定 13 4、6、方案评价 13 4、7、强制性内容 13 5、成果要求 (14) 5、1、成果形式 14 5、2、规划文本 14 5、3、规划说明书 15 5、4、规划图纸 16 5、5、基础资料汇编 17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得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得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得目得、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与要求。 1.总则 1.1.目得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得综合交通体系。 1.2.作用 1.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导城市 综合交通发展得战略性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就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得依据,对外交通、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3.编制原则 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与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1.3. 2.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得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得关 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序言 1.总则 1.1.目的 1.2.作用 1.3.编制原则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2.工作阶段与要求 2.1.工作阶段 2.2.工作要求 3.规划内容 3.1.交通发展战略 3.2.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3.对外交通系统 3.4.城市道路系统 3.5.公共交通系统 3.6.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3.7.客运枢纽 3.8.城市停车系统 3.9.货运系统 3.10.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3.11.近期规划 3.12.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技术要点 4.1.现状调研 4.2.交通调查 4.3.现状分析 4.4.需求分析 4.5.方案制定 4.6.方案评价 4.7.强制性内容 5.成果要求 5.1.成果形式 5.2.规划文本 5.3.规划说明书 5.4.规划图纸 5.5.基础资料汇编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 1. 总则 .1. 目的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2. 作用 .2.1.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2.2.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 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 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 编制原则 .3.1. 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 自然与文化资源。 .3.2. 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l、城市综合交通,市际,近郊和城市 2、城市交通系统,人物,通道,车辆,管理 a、城市交通和城市用地布局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l、影响因素 ?区域?用地布局?已有交通 2、规划基本要求 用地 ?划分地缺?通道?景观 运输 ?与沿路开发协调结合 ?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有可靠性 ?密度和面积率,密度4~6kM/km2,20%?分流?有利于管理,多路交叉口 ?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环境和历史要求布置管线的要求 3、规划程序 ?调查?问题分析?预测?战略对策 ?初步方案?方案评价和修改?图纸和报告 4、道路分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5、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干道网的类型 方格网环行放射自由式混合式 ?道路网性质、常规快速?功能、交通和生活 ?道路衔接 高低车速、主次道路、生活和交通性,分离性 6、城市交通枢纽 贷运客运设施性 7、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间距?路网密度,干道网,城市道路网 ?道路红线 道路用地和两例建筑用地的分界线,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分隔带。宽度根据要求变化,以满足交通、绿化、通风日照、建筑景况和地下管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 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红线宽度(米) 60~100 40~70 30~50 20~30 ?道路断面类型 一块板两块板,车速>50公里/小时,景观,地形三块板四块板 (三)城市交通调查和主要交通特征 l、目的 2、内容 3、居民出行调查 4、居民出行特征 5、道路交通调查 (四)城市交通规划 l、基本概念 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订和实施计划的过程。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问题定义、目标制订、备选方案设计与评价,实施反馈。 2、系统构成 3、规划一般步骤 4、规划层次 5、规划任务 (五)城市交通政策 1、意义 2、内容 3、基本特征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我国城市交通政策 (六)城市对外交通 l、铁路 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或无关站场起主导作用会让站中间闽站区段站编组站客运站 2、公路 技术等级行政等级市城布置要求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公示

为了建立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体系,发挥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缓解由于快速机动化、开发强度和交通瓶颈导致的交通问题。根据西安市政府工作部署,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西安市规划局组织,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1年3月开始编制《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经过资料整理、交通调查、方案研究、成果汇总四个阶段的工作,2012年6月完成规划成果,并在2012年7月顺利通过西安市规划委员会评审,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现拟上报政府。 规划目标:建立与西安都市区发展协调、网络完善、组织合理、集约高效、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即大西北门户,东西联系枢纽,通达国际;区域服务功能即服务关天、晋南、豫西地区;空间引导功能,即重塑空间,引领产业,促进城市空间有序发展;低碳集约功能,即发展“公交+慢行”、建立绿色、健康的交通体系。 规划范围:分主城区、都市区、市域三个层次。主城区约500平方公里、都市区约1600平方公里、市域约1010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层次。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一、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建设西部内陆地区通达国际,沟通中西部,辐射大西北,服务关天、晋南和豫西地区的对外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 航空: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阎良或渭南北预留第二机场。 铁路:建设“六客专、四城际、八干线、两环线”的铁路网;形成“四主四辅”客运站和“一编一集三主两辅”货运站的铁路枢纽。 公路:规划“两环四廊九射”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公路客运站14个,与机场、大型铁路客站、城市公交统一布局,一体化建设。 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依据分区、分层交通组织原则,构建体系完善、衔接便捷、等级匹配、交通组织合理、运输高效的道路网络。 构建“通道+放射+环+网格”的道路网。快速路分两级:一级快速路为“三横四纵”布局;二级快速路为“两片、三横三纵、三横五纵”布局,快速路网密度0.48km/km2。 三、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建设“公交都市”,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结构,实现公交出行比例到50%,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到25%。 轨道交通线网由15条线路组成,呈棋盘+放射形,线路总长度550~600km;快速公交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呈环形+放射形,线路总长度160km;公交专用道设置60条,总长720公里。 四、客运枢纽布局规划 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枢纽设施,支撑城市内外交通高效转换;以枢纽引导用地布局形态,优化公共客运服务。 都市区规划46个客运枢纽,其中8个对外客运枢纽、8个主城区边缘换乘客运枢纽、20个主城区内部客运枢纽、10个外围新城客运枢纽。 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都市区规划“一心三环十射九带”绿道网,满足市民休闲和交通需求。一心为明城墙内休闲廊道,串接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三环中一环为环城公园、二环为唐城墙遗址带、三环为昆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9页

第一部分交通发展历程 一、主要成就 1、交通建设投资逐年增长。近五年来,交通建设投资数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9年的11.2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3.2亿元,年均增长24.1%,超过了同期GDP年均20%的增长速度。 2、对外交通设施规模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并举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四级等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路网络体系。201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26公里,全市1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实现了晴雨通车,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100%。 铁路:基本形成以胶济、蓝烟、胶黄、胶新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络体系。其中,胶济铁路是青岛港通往腹地的主干道,复线工程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完工;胶新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基本形成了以青岛港(包括前湾港港区、老港区、黄岛港区)为核心,胶南大湾港、鳌山港等一般性小型港口为补充、结构较为合理、配套较为齐全的港口体系。其中,青岛港是我国能源运输的枢纽和大宗散货的集散中心、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之一。2019年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65亿吨,外贸吞吐量 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6.59万标准箱。 航空:青岛流亭机场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自1982年开航以来,机场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开通航线条数、年旅客吞吐能力、年货邮吞吐量等统计指标分别由1995年的35条、80万人次、1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94条、787万人次、11.6万吨。

3、城市道路设施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来,青岛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由10.74平方米/人增长到19.6平方米/人。其中市内四区的道路长度由705公里增长到997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9.76平方米/人增长到9.16平方米/人。 4、公共交通得到长足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公交线路里程增长了1.1倍,达3136公里;加大了公交场站的建设力度,解决了公交占路扰民问题;公交车辆总量增长了1.24倍,达5030标准台;公交客流总运量由2019年的4.2亿人次/年增长到2019年的7.6亿人次/年;公交出行比重由2019年的19.6%提高到2019年的21.5%。 5、交通管理手段趋向合理,智能化规模逐步扩大。随着道路网的逐步完善,对单向行驶的道路进行了优化调整,目前实施单向交通的道路约130条,总长度约为95.4公里;为加强对货车和摩托车的管理,规范行驶路线,防止扰民,对部分道路实施了禁止摩托车和货车通行;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水平产生质的飞跃,由过去的单点定时控制实现了自适应控制;停车诱导系统得到了初步应用。 第二部分交通发展战略 一、需求预测 本次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重点研究范围为中心城区,面积1408平方公里;对外交通部分兼顾市域,面积10654平方公里。 通过建立青岛市交通预测模型,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得到以下预测结果:2020年,居民一日出行总量由现在776万人次/日增加到1276万人次/日;机动车发展规模由现在52.3万辆增加到120万辆左右,千人拥有率由149辆增加到220~280辆;公交出行比重由现在21.5%提高到35%左右,其他机动化出行由现在31%提高到41%左右;公交车辆由现在5030标台增加到12000-13000标台;前湾港疏港交通由现在约4万标准货车/日增加到10-12万标准货车/日。 二、发展目标

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示 为加快中心城市“三片融合、中心崛起”的进程,缓解交通拥堵,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绍兴市规划局与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交通局联合开展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网上招标,确定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式会社三安(韩)公司中标,他们会同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单位于2010年8月份着手进行现场踏勘,到12月底有了初步设计思路,及时向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汇报;2011年6月9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有关领导在调研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时听取了汇报;7月29日召开了专家及部门评审会,目前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已修改完成,现将该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11月30日-12月29日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 2、电子邮箱:sxsghj1@https://www.wendangku.net/doc/296881868.html, 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155号,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规划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章总则 【第 01 条】规划背景

随着近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快,随着城市扩展,镜湖新区的建设、中心崛起发展战略面 临的新的交通出行需求,在低碳绿色的城市发展潮流下,绍 兴市交通面对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交通压力和 矛盾。为此,2010年绍兴市政府决定编制绍兴市城市综合交 通规划。 【第 02 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传统 和自然风貌,积极推动低碳绿色交通发展的原则。 2.“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 全、有效的服务。 3.从全局出发,鼓励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解决方案 的原则。 4.有效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活力,带动区域经济 发展的原则。 5.促进交通组织与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协 调发展的原则。 6.与城市发展过程相协调,与现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的原 则。 【第 03 条】规划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