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简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简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封建社会: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3)社会: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4)文化:儒家思想为核心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的殖民扩张。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的爆发:

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的后果:

(1)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1)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主权

(2)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任何一个西方列强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

2.沦为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1)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2)列强不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压迫(三)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侵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成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基础和支柱

3.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并且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联系

5.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使得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适(四)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1. 旧的阶级的变化:

(1)一部分地主阶级转化为资本家

(2)农民阶级一部分转化为贫农或雇农,一部分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2.新的阶级的产生:

(1)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2)中国资产阶级——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主要关系

1.矛盾: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2.关系:相互交织、交替作用

(二)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1.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掠夺财富,破坏中国文物

2.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2)享有领事裁判权

(3)把持中国海关

(4)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5)扶持、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大肆宣扬“种族优势论”,为侵略制造舆论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期,太平军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

(3)在外国侵略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

(4)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

(5)《马关条约》签订后,台北人民闻讯鸣锣罢市,反对割台

(6)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搏斗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①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②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以中国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

①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②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2.民族意识的觉醒

(1)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编有《四洲志》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著有《海国图志》

③王韬、郑观应、马建忠等,除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说(2)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①严复——《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

②严复——《天演论》——为民族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③孙中山——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背景:

(1)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下,长期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2)鸦片战争后,为了支付赔款和弥补亏空,清政府加增赋税,农民负担更重

(3)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鸦片贸易使得白银外流,增加农民负担2.经过

(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利用它发动群众

(2)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1853年,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4)1856年,太平军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6)1864年,洪秀全病故,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3.改革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

(2)《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

(1)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中国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局限: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先进领导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内部的腐败现象

(3)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4)以宗教发动群众,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

(5)太平天国没有正确对待儒学

(6)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3.教训:

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自身不能负担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工业——官办性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最大)、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2. 建立新式海陆军:

(1)军队改用洋枪、洋炮

(2)建设海军,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海军主力)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创办新式学堂:翻译学馆、工艺学堂、军师学堂

(2)派遣留学生:派遣赴美幼童和官费赴欧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1.历史作用:

(1)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开阔了人们眼界

(2)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2.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1. 背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摆脱压迫取得发展

(2)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国外

2.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3. 宣传活动: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影响最大

4.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5. 经过:

(1)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2)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6. 结局: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 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 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

3. 维新派局限性的表现: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爆发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财政开支激增,赋税加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清末新政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2.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2)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的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1895年孙中山策划在广州举行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3.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

4.邹容发表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5.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6.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三、三民主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建立独立国家

2.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四、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1. 双方:革命派和改良派

2. 阵地:《民报》《新民丛报》

2. 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同盟会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2)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的保路风潮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2)随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燃起革命烈火,一个月内,13个省宣布起义

3.结局: 1921年2月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4.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

5.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挽救共和的势力:

①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②1915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宣布“独立”,很快席卷半个中国

③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帆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3)资产阶级革命派弱点包括:

①没有提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一节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

2.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3. 对中国的影响: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

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

2.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此外,世界人民也进行了顽强抵抗

3.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4.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

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

3.亚非拉美的斗争,使得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第二节“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

2.1927年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命脉

3.抗日战争胜利后,控制中国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1. 封建剥削制度是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

2. 政府当局在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

3. 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2.官僚资本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

3.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

4.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处境

1.外国资本的压迫

2.官僚资本的排挤

3.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4.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比重大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低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节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极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违背中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唾弃

2.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获得了工农小资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背景: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先觉者救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改造国民性

发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口号:民主、科学

历史意义:

1.切中时弊,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

2.辩证看待孔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3.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

1.没有提供有效的思想武器认识中国

2.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

3.片面看待问题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广泛发动群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条件: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特点:

1.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包括三种类型: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者:董必武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3.践行关于建档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2.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3.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

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4.成员构成: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

秀为书记

成立的意义:

1.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4.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展现了新面貌:

1.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

1.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党外合作”

2.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方针做出正式决定

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大革命的进行:

1.1925年,以五州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大革命高潮

2.1926年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3.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运用:

1.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

2.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进行革命战争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

2.主观原因:中共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大革命的意义:

1.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空前提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建立: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性质: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一党专政:国民党政府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探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结果: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背景:以占领城市为目标的起义接连失败,保留下来的军队,转移到农村区域

经过:1928年,中共六大肯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指岀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有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1930年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

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意义: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前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3.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主席

4.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5.重视文化教育,加强廉洁从政教育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三次左倾错误:“左”倾盲动错误、“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

2.王明等人破坏党内民主,剥夺毛泽东的领导权,党内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

背景: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召开:1935年红军到达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挽救了党和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胜利:

1.1935年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合,革命力量有了战略基地

2.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结束,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毛泽东强调,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1935年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2.1936年12月毛泽东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的军事问题

3.1937年毛泽东讲授《实践论》《矛盾论》,阐明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计划:

1.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宣示了《对华政策纲要》

2.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实施侵华政策

实施: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殖民地由此开始

2.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随即日本开始侵入华北地区

3.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4.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台湾:建立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开展“皇民化”教育

2.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政权,实行“日满共同防卫”

3.华北:加紧诱降活动,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中华民族遭受的深重灾难: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

2.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3. 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各地崛起

二、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2.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

3. 1934年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一二九运动:

经过: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结果: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6年明确提岀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3.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1937年中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5.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会议文件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四、全民族抗战开始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1.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

2.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以各种方式投人抗日斗争

3.海外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1.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2.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3.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 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1.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2.1937年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1.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2.在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作用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3. 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2. 加强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3.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4. 开展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1.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先是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具体领导。1939年1月以后,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具体领导

2.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

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1.抗战话剧队、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慰劳抗日将士

2.文化界提岀“抗战、团结、民主”的文艺创作目标

3.《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毛泽东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

2.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3.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整风运动:

1.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2.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意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中共七大:

1.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总结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概括为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2. 中国人民军队对日军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4. 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国收回台湾及澎湖列岛。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以及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意义:

1.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3.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4.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总的来说,对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但国民党为使中国恢复到战前状态,制定了反共方针,并得到美国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1.中共中央明确提岀“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方针

3.1946年,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举行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五项协议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1.中国共产党准备严格履行政协协议

2.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未准备履行政协协议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全面内战爆发:

1.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1.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2.在政治上,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战略进攻:

1.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作战方针,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全国性反攻

2.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4.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五四指示: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改的意义:

1.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2.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发展:

1.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2.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人民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2.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3.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2.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一举摧毁国民党长江防线

3.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 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的基础

2.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3.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4.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4.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联系: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毛泽东思想

2. 邓小平理论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科学发展观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情况新变化:

1.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2.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3.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有重大转变

4.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问题:

1.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如何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如何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解决问题从四个方面着手: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2.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工业化任务:

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最好的选择是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1.国内主要矛盾变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能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基本原则和方针:

1.道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2.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3.过度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4.原则:自愿互利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6.标准:是否增产

7.结合: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对官僚资产阶级政治上推翻,经济上没收

2.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

1.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过渡,包括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2.利润分配上个别企业实行四马分肥,全行业定股定息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

2.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3.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

2.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陈云提岀“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