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

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

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

课时安排: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

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

(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

(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6)燕王诚振怖()

(7)而秦舞阳奉地图柙()(8)图穷而匕首见()(9)卒起不意()

(10)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11)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12)为人庸保()

(13)吾囊者目摄之()(14)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15)偏袒扼惋而进曰()(16)举筑朴秦皇帝()

3.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三、研习课文1-8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吾曩者目摄之()请入图之()

祸必不振矣()偻行见荆卿()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太子日造门下()

2.翻译文句

(1)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徒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2)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3)连接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3.合作探讨

(1)本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斥,都不计较,联系韩信的胯下之辱的故事,想想这是为了表现他

们什么精神?

(2)写荆轲见太子丹之前经过了哪些人物的铺垫?写田光的为了守信而死的节侠行为,对荆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课的文言知识,预习以后课文的,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9-13段

一.归纳这部分的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词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愿大王稍假借之()

2.活用词语

(1)名词作动词:

皆白衣冠以送之()

(2)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3)意动用法

太子丹患之()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4)使动用法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3.被动句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定语后置句

太子宾客知其事者()

二.合作探讨

1.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送别”的?有何作用?

2.司马迁是如何生动传神地描写荆轲“廷刺秦王”的故事的?

三.巩固提升

1.辨析多义词

(1)间(2)顾

彼节者有间()顾野有麦场()

遂与外人间隔()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大行不顾细谨()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道(4)会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会于西河外渑池()

伐无道,诛暴秦()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道之以政()适逢其会()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长风破浪会有时()

2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①进兵北略地②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⑩太子丹患之

A.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⑨│⑦

B.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⑩│⑦

C.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⑦⑨

D.①⑧│②⑥⑨│③⑤⑦│

④⑩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荆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四.总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揣摩司马迁“摩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写人

记事艺术。

第三课时

研习课文15-17段,总结全课,巩固提升

一.语段分析

(一)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

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徘徊不能去。每出言曰:

“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

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

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

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

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

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B.(高渐离)徘徊不能去

C.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D.(秦始皇)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2.与“人有识者”中“者”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D.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3.“乃”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彼庸乃知音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乃矐其目

D.家祭无忘告乃翁

4.高渐离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他身上体现出刺客的什么精神?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2)举坐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3)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二)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

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其称太子丹之命称()

(2)天雨粟,马生角雨()

(3)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较()欺()

(4)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垂()

2.翻译这段话。

3.这段是本文的结尾,是对荆轲的“礼赞”,这段”礼赞”的写法有何特点?对塑造荆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讨

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历来人们的看法有褒有贬,请搜集有关资料,组织讨论,说说你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三.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赍以姜枣赍金百斤

B.马者王之所爱也恐为操所先

C.病且死,属其子曰屈平属草稿未定

D.竟死不敢为非轻舟竟川

2.加点的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四.总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整理积累文言知识,预习新课。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略

2.(1)嘿,同默(2)从,同纵(3)说,同悦(4)匈,同胸(5)决同诀(6)振同震

(7)柙同匣(8)见同现(9)卒同猝(10)擿同掷(11)溢同镒(12)庸同佣(13)摄同慑(14)购同媾(15)捥同腕(16)朴同扑

三.1.从前;考虑;挽救;弯腰曲背而行;及;到

2.(1)荆轲到了燕国后,与杀狗的又会击筑的高渐离要好。

(2)秦王待燕太子丹不好,因此太子丹有怨恨就逃回了燕国。

(3)为了一个新交的朋友,而不顾及国家的大祸害,这就是助长怨恨而促使祸患的发生。

3.(1)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2)经过了鞠武和田光的铺垫。由鞠武引出田光,为下文田光举荐荆轲铺垫。写田光的为守信而死,也是对荆轲形

象的侧面映衬。

第二课时

一.1.寒心(古义是提心吊胆;今义是失望而痛心,害怕。)

2.穷困(古义是困窘,走投无路;今义是贫穷)

3.逢迎(古迎接;今义是拍马溜须,献媚讨好)

4.不肖(古义是不才,不贤能;今义是品性不好)

5.币(古义是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今义是货币)

6.假借(古义是宽容;今义是用某种名义力量达到目的) 2.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名词作状语(北:向北;函:用匣子;箕:像簸箕那样)意动用法(患:以……为患;迟:以……为迟)

使动用法(臣::使……臣服)

二.1.首先,易水送别的悲壮气氛,是由局势的严重、

使命的庄严和行事的秘密造成的。也是由环境的肃杀和参与

者心境的悲慨造成的。其次,作者多出渲染,如送别人的白

衣冠,荆轲的慷慨悲歌等。再次,对荆轲的悲壮精神从歌声、动作、听众的反映多方表现。

2.作者把荆轲置于强秦的朝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采用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秦舞阳的怯懦)相结合的手法来写。

三.1.间(间隙;隔离;参与;有时)顾(看;拜访;

考虑;反而,难道)

道(取道;道义;引导;博局上的格道)会(聚会;恰好;机会;一定)

2.A

3.(1)现在去但是没有信物,那么秦国不能亲近。

(2)太子和那些知道刺秦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荆轲。

(3)荆轲接着拿来地图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图,图完全展开了,匕首就露了出来。

第三课时

(一)1.A2.B.3.D4.荆轲与高渐离是好朋友,荆轲刺秦

王失败被杀,令高渐离十分悲伤,他要为朋友报仇,在瞎了

双眼的情况下,行刺秦王,虽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身上体现

了侠士们的舍生取义,不畏强暴的高尚精神。

5.(1)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2)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3)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

(二)1.称:说;雨:落下;较:清楚,明白;欺:违背;垂:流传

2.这段话是运用了驳论方法,通过批驳一些错误的言论,来表达对荆轲的赞颂,说明荆轲刺秦目的明确,虽没有能挽

救燕国的命运,但是他的侠义精神将流传后世。

3.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

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

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

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

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二.略

三.1D2.A

吴培金

文言文《史记刺客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姬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城。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 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 ..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荆轲》教案

《荆轲》教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5.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4. 精彩的场面描写 5. 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 文本解读 一. 《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 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 难点:对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 【学法指导】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有粗略的了解 ②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 ③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④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补充资料: ①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知识链接:“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 终已不顾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函封之 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 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今译】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之后荆轲又到了燕国,燕人称他为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耍剑,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后来秦国讨伐魏国,设置东郡,把卫元君和他的旁系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曾游历经过赵国的榆次,与盖聂一起谈论、较量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瞪眼逼视,荆轲离开了。 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请回来,盖聂说:“过去我和他谈论剑术,意见不一致,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看看吧,我用眼瞪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所寄住的住处去寻找,询问房东,说荆轲已经乘车而去,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他当然是要走的,我刚才瞪眼震慑了他。” 荆轲到邯郸游历,鲁句践和荆轲博弈,在棋局上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默默地逃走,再也没有见面。 荆轲到了燕国之后,在燕国结交了以杀狗为业的杨屠,以及善长击筑(乐器)的高渐离。

【免费下载】高二英语导学案

Lesson 1 What’s so funny? Unit 17 Laughter I.New words and phrases(单词与词汇). 1.____ vt.提取,收回9.____n.国界,边境 2.____ adj.成熟的10._____adj.不可置信的,极其惊人的 3.____ vt.忽视11.____ n.代理人,经销商 4.____ vt.澄清,讲清楚12.______adj.和谐的 5.____ n,延误,延期13.________ n.身份 6.____vi.排队14.____ adj.惊恐的,担惊受怕的 7.____n.惊险小说或电影15._____ adv.迅速地 8._______ n.锦标赛,联赛16.burst ___ laughing 突然笑起来 17.____ a cheque 兑现支票18._____ delay 毫不拖延 19.____ one’s opinion 忽视某人的观点20.wait __ line 排队等候 21.yell __ sb. 对某人大声叫喊22.push one’s ___挤进去,挤着前进 23.be in harmony ___ 与…协调一致24.deal ___ 对付,处理 II.Fast-reading(快速阅读回答问题) 1.Why did the woman write a cheque for fifty dollars? A.She forgot how to spell 40 in English. B.She often withdraws $50 from the bank. C.Her husband wanted to cash a cheque for her. D.Her husband couldn’t remember if 40 was spelled “fourty” or “forty”. 2.What happened at last in anecdoteA? A.Her husband took out $50. B.Her husband made a joke with her. C.She withdrew fifty dollars instead. D.She had to go home to get some help. 3.Why did Mr Wang ask his daughter about her opinions of going on a holiday? A.He wanted to get his daughter to go with him,not his wife. B.He thought that his daughter was a mature girl,and wanted to hear her own opinion. C.He had gone to Hainan Island. D.He had gone to Thailand. 4.Why did the man say“DO YOU KNOW WHO I AM”? A.He wanted to persuade the counter to give him the money. B.He wanted to get the counter to realize that he w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and she could take care of him first. C.The man came here first. D.The man was not the first to come. III.Match the titles,the pictures(1-3)and the anecdotes(A-C)(连线找出正确的小标题) 1. Memory loss 2.Check your spelling 3.Family harmony IV.Important phrases and how to use(重要短语及用法). 1.I wanted to withdraw $40 from our bank account… Withdraw vt.___________(汉语意思)

文言文《史记刺客列传》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刺客列传》阅读及答案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史记刺客列传》) 1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赵襄子最怨智伯(抱怨)? A. 襄子如厕(到,前往)? 居顷之(居住,住下)? B. 委质而臣事襄子(通“贽”,进见之礼)?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列罪状以责之)? C.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埋没,遮掩)?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服罪)? D. 则虽死不恨(仇恨,痛恨)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①则吾 魂魄不愧矣②欲为智伯报仇? ③左右欲诛之④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高中语文_刺客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萧萧秋风中,一位慷慨赴死侠客怒发冲冠,临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这位侠客就是荆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刺客列传》的深入研习。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2 。 【学习目标】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学习重难点】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知识链接】 1、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2)反强暴。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2、(1)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3、(1).从历史背景来讲:①时燕国来说,形势可谓"危在旦夕'。②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 ③秦王个人无法替代的领袖才能。④秦国大将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即使不反抗也会有很惨痛的后果。(2).从荆轲本人角度: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②荆轲的出发点是,救民于水火,(3).从燕国应对的角度:①燕国弱小,刺杀秦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②燕国的目的是正义、可行的,如曹沫之约。③从国家存亡角度看,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有权自我救亡。(4).从活动执行来看:①荆轲的准备可谓充分,条件可谓极好②请从燕国角度,从实际环境、形势出发,从准备阶段之时间视角,甚至目的来看,这就是可取的!(5).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①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荆轲所有的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来源于燕赵独有的地理因素②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不反对国家统一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反对的是秦始皇,(6).从历史评价来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4、(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秦统一天下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

高二英语选修七Unit2全单元导学案

高二英语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Book 7 Unit 2 Robots (词汇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51个课标单词及7个课标短语,达到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 2.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相应的词汇练习。 二、学习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词汇表中黑体的12个重点单词及7个重点短语。 三、学习难点 学会自我分类,根据词性归纳整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并利用词汇的派生扩展夯实词汇,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相应的词汇练习。 四、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词汇先根据读音规则试读,再听录音纠正发音、大声朗读,然后通过音形义相结合的方式记忆本单元单词。你记住了吗?写一写,试试吧! 名词(n.):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形容词(adj.):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动词(v.):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短语合上课本,试着写出以下几个短语的中文意思。 1)test out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ring up_____________________ 3) leave…alone___________________ 4) set aside____________________ 5) be bound to____________________ 6) turn around_________________ 7) in a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1.词形变化判断下列后缀的词性,并根据要求为所给单词选择相应的后缀并给出相应的词类转换形式。你可以吗?试试看吧! -ion/ation_______; -ing_______; -ed_______; -er_______; -ce_______; -ment_______; -cal_______. 1)satisfy→____________(n.) 满意,令人满意的事物→____________(adj.)令人 满意的→____________(adj.)满足的,(感到)满意的 2)alarm→___________(adj.)担心的 3)elegant→____________(n.)优雅,高雅 4)declare→__________(n.)宣言,声明 5)count→_________(n.)柜台,计数器 6)state→__________(n.)陈述 7)talent→_________(adj.)天才的,有才能的 8)imagine→__________(n.)想象力 9)theory→__________(adj.)理论上的 10)divorce→_________(adj.)离婚的 11)assess→_________(n.)评价,评定 12)affect→________(n.)喜爱,感情 13)think→_________(n.)思考,思想14)transfuse→_________(n.)输血 15)bed→_________(n.)寝具,铺盖 2.复合词合上课本,根据汉语意思试着拼写出下列复合词,试一试吧! 1)超重的________ 2)手指甲________ 3)理发________ 4)项链________ 5)扶手椅________ 6)邮筒_________ 7)框架________ 8)兼职的_______ 9)化妆品________ 10)生物化学________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为将. 齐恒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恒公与庄公既盟于台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恒公,恒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恒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恒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恒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解释下列 齐恒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许() 曹沫投其匕首投() 颜色不变颜色() 谷欠倍其约倍() 、下列中词语相同的是() A、乃献遂邑之地以和中以 可以一战以 B、恒公与庄公既盟于台上既 既克,公问其故既 C、于是恒公乃遂割鲁侵地遂

遂逐齐师遂 D、君其图之其 吾视其辙乱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为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4、上文表现了曹沫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许,许诺,允许的.意思 投,扔,投掷的意思 颜色,面部表情的意思 倍通假字背背叛的意思背约也就是毁约 2、C 3、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来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4、性格特征忠义勇敢,爱国,机智的大将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 【知识与水平】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实行归类整理。 2、准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准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使用了这个战术。不过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实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度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不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因为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 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 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 课时安排: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 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 (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 (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4、掌握通假字:淬、决、卒; 5、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3、掌握通假字:淬、决、卒; 4、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战国策》,导入新课 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明确”,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4.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高中英语定语从句导学案(1)

Period 1 Grammar (relative pronouns of attributive clause sⅠ) 【学习目标】 1.To know some basic definitions, such as attributive clauses (定语从句), antecedent (先行词), relative pronouns(关系词). 2.To learn how to choose a relative pronoun — that,which,who,whom,whose,as. 【学习重点与难点】 Important point: To grasp the way of selecting a relative pronoun. Difficult point: To identify the sentence parts (subject or object) that relative pronouns function as in attributive clauses.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对概念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 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 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relative pronouns of attributive clauses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观察句子。 1.The boys are from Class One. 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 → The boys who are playing basketball are from Class One. 2.The student is Wang Kun. The teacher has praised him. → The student whom the teacher has praised is Wang Kun. 3.The factory is over there. It produces cars. → The factory which produces cars is over there. 4.Football is a game. Most boys like football. → Fo otball is a game which most boys like. 二、知识梳理 1. 定语从句:一个句子作_______,修饰主句中的某一名词或代词。 2. 主句中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_________。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叫做_______。 3.关系词的三个作用:指代_________;位于定语从句句首,引导整个____________; 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________(作/不作)成分。 三、预习自测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先行词和关系词。 1.The boy who is wearing a black jacket is my friend. 2.That’s the girl whom I teach. 3.The cake that my mother made is for my birthday. 4.He lent me the book which you talked about yesterday. 5.They all enjoyed the story that I told. 6.The man who has a sense of duty won’t do such a thing. 7.There is an old man who wants to see you. 8.The problem that we are facing now is how to collect so much money. 9.These are the trees which I planted last year.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4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荆轲刺秦王》文本本身叙述的故事主要是荆轲肩负燕太子丹乃至燕国的使命,通过敬献图头,接近秦王开展刺杀行动的完整过程,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极力刻画不同人的性格、行为,成功塑造了荆轲这个“失败英雄”。本篇课文选自《战国策·燕策》,是战国策比较有代表的一篇文章。同时,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也花费了很大笔墨介绍荆轲的事迹,其“荆轲刺秦王”的部分直接引用自《战国策》,因此,通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可以深入领会《战国策》的叙事特色。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对故事性的文章往往比较感兴趣,增强教学的故事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疏通文句、文意 (2)能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 (1)能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2)能分析荆轲失败的种种原因,体会人物的悲剧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对情节及不同人物个性的把握,体会文章的叙事风格。 难点:荆轲失败的原因及荆轲的悲剧性色彩。 五、教学方法 问答交流、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张艺谋曾经拍摄的一部很火的电影《英雄》想必很多同学都看过,电影剧本借鉴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把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拉回到2000多年的历史,体验那份刺杀的惊心动魄。那今天的语文课,老师将和同学们通过《战国策》中对荆轲刺秦的文字叙述,重新体验2000多年前的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