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

1、《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5、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组诗。

《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诗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诗人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6、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但也有少许变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二)自学预检

1、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赏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诗。

2、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诗人通过咏月抒发了哪几种情感?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自学预检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万壑.( ) 朔.漠( ) 青冢.

( ) 省.识( ) 琵琶..

( ) 2、仔细阅读全诗,完成下列填空题。

(1)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了王昭君的情感是 (用原词回答)。

(2)、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而写的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

(3)、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一位宫女,而嫁到“朔

漠”却被封为阏氏(相当于汗皇后),还有什么怨恨可言呢?(在诗中找出答案)

一怨:

二怨:

三怨: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颔联对仗很工整,仔细阅读后,完成下列图表,。

一去 独留 紫台 青冢

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字(词)作简要赏析。(炼字题)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请简要分析。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词中“又见新秋”,该如何理解?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第三课时(登高)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自学预检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 1、《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5、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组诗。 《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5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二)、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课堂合作学习 (三)、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句的字面意思。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四)小组合作探究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 比较赏析两首杜诗 【学习重点难点】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习内容】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

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二、基础知识梳理 1认读字音:渚( ) 鬓( ) 潦( )倒 2理解词义: (1)回 (2)落木 (3)万里 (4)繁 (5)潦倒 3、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 今义: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 (2).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古义: 今义:艰苦困难 苦恨古义:今义:今义:痛苦愤恨 (3).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4).画图省识春风面古义:今义:画图画三、赏析文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教案标题: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教案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分析和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甫,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历史背景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分析并讲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诗歌欣赏(20分钟) 1. 选择三首杜甫的著名诗歌,如《登高》、《月夜忆舍弟》、《春望》。 2. 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模仿创作(20分钟) 1. 选择其中一首杜甫的诗歌,让学生模仿其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分享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相关图片) 2. 杜甫的诗集或选本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诗歌欣赏的参与程度。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能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并表达出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3. 口头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关于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的问题,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2. 通过学习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展览,加深对杜甫和唐代文化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封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 高》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

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河南博爱一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教学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 【素材积累】 (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为____________;下句称为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__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必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默写识记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望岳》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 4、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赏析法、诵读法 四、教学课时:4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一、课程导入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明确:杜甫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 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 10 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共3篇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 版高一必修三)1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 版高一必修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咏怀古迹》。这首诗是杜甫在游览秦皇岛、山海关、长城等地后所作的一首怀古诗歌。 一、诗歌背景 1.1 秦皇岛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渤海岸线上,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杜甫游览秦皇岛时,应该是为了寻找历史文化遗迹,品味历史文化所到之处。 1.2 山海关 山海关是中国古代的边防重镇,是中国的古代名关之一。山海关东临渤海,北濒长白山,是中国东北边陲的交通要冲,地理

位置得天独厚。在明朝时期,山海关开始镇守边境,是中国边防防御的重要工事。杜甫游览山海关,也应该出于对中国古代边防体系的兴趣和关注。 1.3 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系列城墙工事,从古代起,长城就被视为中国文明建筑的代表,也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杜甫对长城的描写,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中国文明的璀璨和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二、诗歌体裁 《咏怀古迹》是一首七绝诗,共十二句,符合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形式,也能展现出杜甫的才华。 三、诗歌分析 3.1 诗歌的自然描写 杜甫在描写秦皇岛的时候,以自然描写为主,这种自然描写有时候可以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山月照耀海潮生,潮连海上雪连天。”这里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杜甫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向往。 3.2 诗歌的历史性描写

杜甫在描写山海关和长城的时候,突出了历史性描写。例如:“海角天涯不自怨,至今犹爱燕山险。”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长城的视角,同时也表现了其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忠诚和热爱。 3.3 诗歌中的思想感悟 《咏怀古迹》体现了杜甫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热爱与向往,他在诗歌中发出了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倡议和呼唤,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文明传统道路的关注和坚定。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的“求索”两个字,表达了杜甫对文明之路的不断探索,并且这种探索不只是针对过去的文化,更是针对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实践。 四、诗歌启示 4.1 珍惜历史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4.2 倡导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4.3 将创新与传统相结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验;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厚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其次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需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需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生平及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志向,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起先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剧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会面。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啼饥号寒使他比较客观地相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 陷贼与为官时期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 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课时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 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 《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 一、热身(5分钟) 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 1、导入(5分钟) 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 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 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

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 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在未来的课堂设计中应该采取这一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和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杜甫诗三首 登高

教学设计 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15课时 课题《登高》 课标要求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 人复杂的人生情感。2.以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一、导入:诗人为什么要写诗歌? 二、教学过程 1.齐读杜甫的《登高》。 2.知人论世。 3.杜甫今天借“登高”来抒发自己的悲、独之情,请问这“登高”是一场怎样的活动? 4.这样的一场活动当中,何以见得杜甫之悲、独之情,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5.学了全诗,我们能明白杜甫之所以悲、独的原因了吧? 三、艺术评价

检查评价教 研 组 应备:节,实备节,超备节。 质量评价:20 年月日 教 学 主 管 20 年月日 内容与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反思补充

一、导入:诗人为什么要写诗歌?——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也叫做“诗从肺腑出”。);这肺腑之言怎样表达呢?——手法;用什么表达呢?——内容。 二、教学过程 今天也有一位诗人想给我们吐吐心声,我们先一起来读读他的诗作,感受一下他的肺腑之声。——齐读杜甫的《登高》。 1.你读出诗人怎样地肺腑之声? 明确:悲、独。 2.此刻的作者为何是悲、独的情感?谁能说说你对杜甫的理解?——知人论世。 明确:《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3.杜甫今天借“登高”来抒发自己的悲、独之情,请问这“登高”是一场怎样的活动? 明确:登高是重阳节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活动。 4.这样的一场活动当中,何以见得杜甫之悲、独之情,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再次齐读品味,并找到答案。 明确:内容: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手法:借景抒情。(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⑴诗人借用了哪些自然之悲象? 明确: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 ⑵在这自然之象中如何读到悲、独之情怀? ——学生相互探讨。 明确:首联: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 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历史,认真体味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面对频仍战乱时的深切苦难,热爱现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回答的十分的正确。早年,杜甫壮怀满志,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杜甫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对生活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体味,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杜甫的另一篇诗歌《石壕吏》,来品味一下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三、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1、歌颂老妇勇担,望评定苦难,天下太平; 2、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同情。 五、思考品味: 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吏为什么选择夜晚捉人? 2)课文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官吏和老妇的表现的? 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课后记:本首诗歌可以在充分理解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取课堂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缺答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主旨,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掌握用典、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没有押韵和字数的具体要求,时间上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怀古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 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 一、教课目的: 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 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 写作手法; 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 (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实 ||,故名||。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 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 (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 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平生及写作背景 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原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 ||,他 24 岁应试不第 ||,遨游各地 ||,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 酬唱 ||,34 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 年 ||,自京赴奉先县 ||,得悉幼子已饿 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 ||,激烈的阶级对照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从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也许他自知年老体衰,下决心和死神赛跑。七言、五言、律诗、古体诗他空前地锤炼诗歌形式,用不同的形式瞄准内心的节奏。他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内心波涛汹涌,形式就是内容,呈现为大器浑成的状态。后世学杜诗者易得皮毛,是因为刻意将形式剥离开。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单靠格律走诗途,如何走得畅通? 杜甫的博大精深,是一生磨难所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