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指的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1.字音

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

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

2.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因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以古体、律诗见长,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

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

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九十七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 九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沟壑排遣飘泊 B、催促箫瑟渲染落魄 C、文藻逶迤悲怆沉郁 D、慨叹朔漠霜鬓苍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登高而招 C、蜂房水涡 D、日削月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出自杜甫的律诗《秋兴八首(其六)》,排序最正确的一组是( ) ①花萼夹城通御气 ②瞿塘峡口曲江头 ③珠帘绣柱围黄鹄 ④回首可怜歌舞地 ⑤万里风烟接素秋 ⑥锦缆牙樯起白鸥 ⑦秦中自古帝王州 ⑧芙蓉小苑入边愁 A、②⑤⑧③⑥④⑦① B、②⑤①⑧③⑥④⑦ C、③⑥④⑤⑦②①⑧ D、③⑧②⑤④⑦⑥①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欣赏诗歌要做到四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咏怀古迹》这首诗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______,同时也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悲叹。 【答案】: 【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内容感知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指点迷津: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这一题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一生虽穷愁潦倒,但始终有“致君尧舜上”、为国效力的抱负。更应结合本诗,而不能脱离本诗的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可从诗中提到的“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可从诗中写到的“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怨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杜甫诗三首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1(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2,巫山巫峡气萧森3。 江间波浪兼天涌4,塞上风云接地阴5。 丛菊两开他日泪6,孤舟一系故园心7。 寒衣处处催刀尺8,白帝城高急暮砧9。 注释: 1.秋兴(xìng):因感秋而寄兴。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4.江:长江。兼天涌:波浪滔天。 5.塞:关隘险要之地,此指夔州。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6.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 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9.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1,生长明妃尚有村2。 一去紫台连朔漠3,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4,环珮空归夜月魂5。 千载琵琶作胡语6,分明怨恨曲中论7。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略。一说意为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5.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6.胡语:胡音。 7.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登高 1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2,渚清沙白鸟飞回3。 无边落木萧萧下4,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5,百年多病独登台6。 艰难苦恨繁霜鬓7,潦倒新停浊酒杯8。 注释: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 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 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庾信:梁朝诗人。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

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明妃:即王昭君。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画工毛延寿被杀。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崩驾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不象是在发议论。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连线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 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 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 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 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 “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 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背景探寻 夔州感怀之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 语文课文中的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呢?应该怎么翻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欢迎参考阅读!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

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情景式)高二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名句默写附答案

高二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名句默写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 子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 情怀的诗句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 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5.《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1-6.《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 是, O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 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 是,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的句子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的句子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 O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 点的句子 是, O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 是:,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 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指的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1.字音 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 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 2.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因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以古体、律诗见长,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

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

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異義的詞,並解釋其古今意義。 畫圖省識春風面。春風面,古義: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義:得意的樣子。 萬裏悲秋常作客。萬裏,古義:遠離故鄉;今義:遙遠。 一去紫臺連朔漠。去,古義:離開;今義:到。 百年多病獨登臺。百年,古義:年暮垂老;今義:很多年,一輩子,終生。 艱難苦恨繁霜鬢。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詞的詞類活用意義。 語 千載琵琶作胡語。話,言語,名詞。 又聞此語重唧唧。話,內容,名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動詞。 語曰:唇亡齒寒。古話,名詞。 亡去不義,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獨 百年多病獨登臺。獨自,單獨。 鰥寡孤獨。獨身。 獨亮自以為死灰有時而複燃者。唯獨。 哀 風急天高猿嘯哀。悲哀,形容詞。 君將哀而生之乎。哀憐,哀歎,動詞。 秦人不暇自哀。哀傷,悲哀,動詞。 誰為哀者。悲傷,形容詞。 向 獨留青塚向黃昏。對著。 回車叱牛牽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為斯役。從前。 失向來之煙霞。剛才。 【同步練習題】 1.杜甫是_________朝偉大的_________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為_________,稱他的詩為_________。另外,由於他做過工部員外郎,所以人們又稱他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詞以“安史之亂”為背景,以此為背景,杜甫還創作了現實主義詩篇“三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內的“三吏”。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3.文中表現戰爭慘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寫作背景是“______之亂”,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兩人發動的叛亂。 5.《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6.翻譯句子。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7.“老嫗”被抓走了嗎?何以為證? 8.有人說唐軍*“安史之亂”是正義的,老翁逃走是不愛國的表現。你是怎麼看的?請談談你的理由。

高一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必修3 《杜甫诗三首》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 2、鉴赏诗歌语言意境 三、课文知识分析 1、走近杜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诗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杜甫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吏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九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眷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严武死后,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了两年,继而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2、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

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 【导语】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一、找出以下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土;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以下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单独,单独。 鳏寡孤独。单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刚。 【同步练习题】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阅读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5 杜甫诗三首 本课话题——和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谐所完成的“和亲”的宏大使命,她的宏大举动进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美丽;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和”,使自然界秀丽而多姿,奇特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涵,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贵重。 1.将相和 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设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布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最终使会议圆满结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美的真谛应当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学问·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萧.森()暮砧.()青冢.() 环珮.() 琵琶 ..()() 猿啸.() 渚.清() 潦.倒() 【答案】xi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pa xiào zhǔli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去 ⎩ ⎨ ⎧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 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动词,距离)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动词,前去,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1: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凋.伤(diāo)塞.上(sài)孤舟一系.(jì) B.萧.森(xiāo)暮砧.(zhēn)拈.轻怕重(zhān) C.处.处(chù)处.置(chǔ)溯.流而上(sù) D.唾.弃(tuò)江间.(jiān)挑拨离间.(jiān) 2.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露 ..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 B.巫山巫峡气萧森 ..萧森:萧瑟阴森。 C.塞上 ..风云接地阴塞上: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D.白帝高城急暮砧.砧:捣衣石。 3.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律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森(xiāo)暮砧.(zhēn)塞.上(sài)执拗.(ào) B.妃.嫔(fēi)朔.漠(sù)青冢.(zhǒnɡ)群山万壑.(hè) C.单.于(chán)兴.奋(xīng)凋.伤(diāo)省.识(xǐnɡ) D.爪.子(zhǎo)坎坷.(kě)环珮.(pèi)孤舟一系.(xì) 5.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知道。 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C.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捣衣石。 D.独留青冢向.黄昏向:朝向。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塞上 ..省识春风面 ..风云接地阴 B.画图 C.艰难 ..苦恨繁霜鬓 D.巫山巫峡气萧森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chán)潦.倒(liáo)凋.伤(diāo)省.识(xǐnɡ) B.妃.嫔(fēi)朔.漠(sù)青冢.(zhǒnɡ)群山万壑.(hè) C.萧.森(xiāo)暮砧.(zhēn)塞.上(sài)秋兴.八首(xìnɡ) D.霜鬓.(bìn)渚.清(zhū)环珮.(pèi)孤舟一系.(xì) 8.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夕避长蛇萦绕 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 C.玉露凋伤循规蹈矩磨牙吮血霜鬓 D.踌躇满志环佩空归义愤填膺毕竟 9.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以读出诗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 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与否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作。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读“渚清沙白”时最好俯视。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 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3)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诗三首》

第课杜甫诗三首 一、实词 .一词多义 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停欲语迟,语曰:唇亡则齿寒,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②哀(\\(风急天高猿啸哀,君将哀而生之乎,秦人不暇自哀,谁为哀者)) ③独(\\(百年多病独登台,鳏寡孤独,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 ④向 错误! 点拨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 动词,读ù,告诉,相告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③形容词,单独 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 连词,假如副词,刚才 .古今异义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 今义: ②万里 ..悲秋常作客 古义: 今义: ③一去.紫台连朔漠 古义: 今义: ④百年 ..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 今义: 点拨 ①“省”古义:曾经。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②古义:远离 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③古义:离开。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④古义:指晚年。 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⑤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词类活用 ①玉露凋伤 ..枫树林: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点拨①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②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落下,飘坠。 二、名句积累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课文理解 《秋兴八首》(其一) .诗人的感情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的感情借助景物得以烘托出来。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使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而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又是何等哀伤。所以说,首联的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点拨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准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写的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即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描绘这样一幅图画,是为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登高》 .公元年的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独自登高,写下了即景抒怀的七言律诗《登高》。请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触发的思考与感慨。 点拨前两联写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秋天的高爽、清白色的渚和沙; 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颔联写远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的气势,“萧萧”“滚滚”使人联想到草木摇落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点拨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