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马哲2-4章知识点整理43

政治马哲2-4章知识点整理43

政治马哲2-4章知识点整理43
政治马哲2-4章知识点整理43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2)内容: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何者第一性

A.唯物主义:物质第一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c.辩证唯物主义(物质)

B.唯心主义:意识第一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在本原问题上是绝对对立的。

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无同一性

A.可知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B.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二、世界如何存在

两种观点:A.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B.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三、唯物论

(一)物质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

(2)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与运动: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①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③相对静止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理解和衡量运动

的尺度。

④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有条件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与空间: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②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长、宽、高。

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④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绝对性——不变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二)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详见第3章)

(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定义:①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④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⑥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2)能动的反作用

①定义: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主要表现: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具有创造性;

C.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A.从实际出发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六、辩证法★★★(二三五)

(一)二大特征

(1)联系

●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整体)

③多样性

④条件性:A.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方法论意义: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

●定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

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①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②意义: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定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在发展中的作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

各自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

A.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在发展中的作用: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意义

A.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B.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c.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A.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内因,内因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C.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

●精髓: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

①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③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A.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群

①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出于支配地位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方法论意义: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2)质量互变规律

●质

①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②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有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③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④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

①定义: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②意义:A.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B.只有正确认识了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

●度

①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②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①量变:A.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B.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

C.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A.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C.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④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⑤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3)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②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③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A.要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B.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

A.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B.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C.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三)五大环节

(1)内容与形式

①定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形式。

②对立统一关系

A.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容与形式具有确定的差别,内容不是形势,形式也不是内容。

B.内容与形式又是统一的

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③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2)本质与现象

①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②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A.本质决定现象;

B.现象决定本质

③方法论意义:A.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B.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3)原因与结果

①定义: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②对立统一关系:

A.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

B.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③方法论意义: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即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偶然与必然

①定义: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②关系: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

③方法论意义: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决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5)现实与可能

①定义: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②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把观念变成现实)、自觉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3.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A.物质性工具系统;B.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A.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5.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6.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实践共有四种类型)

7.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就知识的本原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②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③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B.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10.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B.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11.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③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的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12.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感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13.感性认识:①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

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③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④突出特点是直接性。

理性认识:①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②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③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⑤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5.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16.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17.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18.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19.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20.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环节:

①确定实践目的;②形成实践理念;③制定实践方案;④进行中间实验;⑤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

21.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他“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说他“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22.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①表现为实践基础上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

②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③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的特点:①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 A.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B.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③真理的一元性: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B.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A.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B.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现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A.二者相互依存。

B.二者相互包含。a.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b.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5.人类的思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7.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的统一;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

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9.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0.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A.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

B.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11.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12.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1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创新是动力源泉;理论创新是行动指南。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②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③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

C.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之间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人阻碍的作用。

5.生产力

(1)定义: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性质: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3)结构: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劳动者是人。

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6.生产关系

(1)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前提,是基础。

(3)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客观性。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的定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的定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3)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4)国家

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④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⑤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9.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10.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1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从纵向看,多样性是指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社会形态更替的多种形式。

从横向看,多样性是指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等。

1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

②取决于交往

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①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性质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②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③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④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⑤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⑥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2)科学技术

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A.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

B.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英雄史观,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群众史观,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2.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

①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②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③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

④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

3.人民群众★★★★★

①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③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立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④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⑤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⑥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A.物质财富

B.精神财富

C.社会变革

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社会历史条件:A.经济条件B.政治条件C.精神文化

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②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③历史人物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历史人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总方向,总趋势

5.辩证的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①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②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历史人物的作用行只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④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A.历史分析方法 B.阶级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 中的作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上期习题回顾】 (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C 错,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也是是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知识点精讲】 ①个人与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③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其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最后,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命题方式与注意事项】 此知识点属于高频核心考点,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大家往往会掉入“历史人物作用”的圈套,一定要认真分析,重点掌握“历史人物可以对历史事件起决定作用,但是不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决定作用,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习题演练】 (多选)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注意 ① 圆周率π是常数; ② 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 2 ,-a 2 b 等; ③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 6 的次数为 。 ④ 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 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例:h 2.1-系数是 。 ⑥ 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n 2,33-m ,2 2-,3 2m -,22b π,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 3 22 4c ab 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 A. -2, 6 B.2, 7 C.3 2-, 6 D.3 2-, 7 3.25ab π-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x ab 2 ; a ; 2 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 2a - ; 1xy ; x π ; x π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 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5ab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 2bc 3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3 7 x y π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 y x -2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 2 y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1 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 b=_______;若6 a -1 -m b 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28m x y -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210m -+的值 。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2章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 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 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 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 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 C (2)分解反应:A 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 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的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2.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0、1、2、3、4、5; 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 ①表格法 ②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 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说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标出”和“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都表明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数起。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3)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2)画草图,根据正方向确定各已知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运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所求量的大小和方向。 (4)如果要求t或v0,应该先由v= v0 + at变形得到t或v0的表达式,再将已知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如果汽车以108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仍是6m/s2,则(1)3s后速度为多大?(2)6s后速度为多大? 解:取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题意知a= -6m/s2,v0=108km/h=30m/s, (1)3s后速度v= v0 + at =30m/s+(-6m/s2)×3s=12m/s (2)设汽车刹车至停止时用时为t, 由v= v0 + at 得s s s m s m a v v t6 5 / 6 / 30 2 0< = - - = - = 所以汽车刹车6s秒后速度为零。 ?对于刹车问题,一要注意方向,二要注意刹车时间。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