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

(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

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

(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

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

(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三)风速的测定

(1)在上述同样的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群落中,从林缘向林地中心1.5m的高处,均匀选5个点。

(2)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记录表格(见表1-3)。

(3)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

(四)数据分析

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并分析针叶林、阔叶林和空旷无林地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差异性。

(五)实验报告

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植物群落内以及对照地的环境生态因子(如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风速)测定,一定要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这样获得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思考题】

(1)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中,群落内的小气候环境有什么差异?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2)植物群落内的小气候环境与空旷地的小气候环境有什么差异?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探索性实验】

用本实验所介绍的实验方法,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以及空旷无林地不同的植物群落与环境中,设置若干个测定点,从清晨7:00至下午7:00的12个小时内,每隔2个小时定点观测各项生态因子指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表1-1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表1-2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

表1-3植物群落内风速的测定

实验二植物比叶面积的测定

【实验目的意义】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又是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能量转换器,植物的叶面积或叶面积指数是评价个体或群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是植物群落结构的单元。叶面积测定是估计植物对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方法。通过本实验,让同学掌握叶面积的测定方法,学会分析叶面积与植物生产力的关系。

【材料与仪器】

(一)材料:每组可任意选择5种不同植物的叶片。

(二)仪器与设备:坐标纸、大头针、铅笔、电子天平、枝剪

【测定方法】

(一)取样

每组可任意选择5种不同植物,各采集3-5片叶片,带回实验室。

(二)测定方法

1.方格法

将叶片放在坐标纸上,用大头针固定,用铅笔勾画叶片轮廓,数出叶片所占方格数,叶缘不足半格者不计,超过半格按一格计,最后合计所占的总格数(T),乘以每小格面积(S),即为叶片面积:A= T*S

2.干重测定

将已测定的叶片作好标志,放入烘箱,在85℃下,烘24小时至恒重,用电子天平测定叶片的干重(W),然后计算比叶面积(SPL)。SPL=A/W.

(三)数据分析

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并分析不同植物比叶面积的差异。

(四)实验报告

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测定干重时应速度快,防止叶片从烘箱内取出后搁置时间较长,吸收水分,影响测定结果。

【思考题】

(1)针叶树的比叶面积如何测定?

(2)设想几种比叶面积测定的方法。

表2-1植物比叶面积的测定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样方线。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I 指数法:I 指标以s 2x /是否大于1作为种群聚集度的量度。其统计量为:

12

-=x

s I

式中:x -均值;

S 2-方差。

若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2)C 指数和A C 指数法:这两个指标均为负二项分布参数k 的倒数,其性质与k 相同。统计量为:

C =A C =

2

2x

x s -

若C =0,属于随机分布;C >0,属于集群分布;若C <0,属于均匀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I )的计算式为:

N x

x x x I i

i

i

i

?--=

∑∑∑∑?

22)(

格局指数?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

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

若?I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I <1,为均匀分布;?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3、 讨论样方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附表一种群空间格局样方表

日期:物种:一年蓬样地位置:样地面积:1m×1m

观测人姓名:

数据初步整理:

附表二其他数据处理方法及比较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植物生态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25~130 2周纪伦,郑师章,杨持植物种群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基础生态学实验 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实验原理】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作用,而且同时植物对环境也具有巨大的改造作用。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实验目的】 1、掌握光照强度、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和风速测量仪器测定生态因子的方法; 2、认识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 光照度计、大气温/湿度计、土壤温度计、土壤湿度计、风速测定仪。 【实验步骤】 1、植物群落内与空旷无林地光照强度的测定; 2、植物群落内与空旷无林地温湿度的测定; (1)大气温湿度的测定 (2)群落内土壤不同深度温湿度的测定 3、风速的测定(高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草地的测量数据(生科楼前) 表一:草地的空气温度与湿度 空气温度平均值 :28.87℃ 空气湿度平均值 :20.06%Rh 表二:草地的光强与风速 光强平均值 :63.7 Klux 风速平均值:2.08m/s 表三:草地的土壤温度

(二)林地的测量数据(家属楼区) 表四:林地的空气温度与湿度 空气温度平均值:16.55℃ 空气湿度平均值:32.49%Rh 表五:林地的光强与风速 光强平均值:2.07 Klux 风速平均值:0.18m/s 表六:林地的土壤温度

实验结果分析: 1、空气温度与湿度 由测量的数据可以得到:草地的空气温度平均约为28.87℃,林地的为16.55℃,则草地的温度明显高于林地;对比空气湿度,草地约为20.06%Rh。林地约为32.49%Rh,则林地的空气湿度显然高于草地;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林地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而水体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而且林地覆盖地太阳辐射弱,升温慢,故草地含水量少于林地,但温度高于林地。 2、光照强度 草地的光照强度平均约为63.74Klux,显然高于林地的2.07Klux;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林地中的枝叶稠密,稠密的枝叶把大部分的太阳光吸收和反射,这成为林地中的光照强度比无稠密枝叶的草地中的光照强度强的原因。 3、风速 草地的风速约为2.08m/s,差异较大;而林地的约为0.18 m/s,,差异较小;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林地中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风速会明显减弱,因此林地中的风速明显小于草地。 4、土壤温度 实验数据显示,无论是在草地还是在林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降低,这是因为土壤表面在白接受辐射,升温快,而在深层的土壤接收辐射不足,升温慢。所以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降低。

生态学试题

植物生态学试题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选择一项: a. 生物圈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农业生态系统 题目2 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选择一项: a. 风 b. 土壤 c. 二氧化碳 d. 玉米 题目3 题干 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选择一项: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海岸生态系统 c. 淡水生态系统 d. 航天器生态系统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森林生态系统

题目4 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 选择一项: a. 种群 b. 物种 c. 生物有机体 d. 种类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种群 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选择一项: a. 细菌 b. 鲸鱼 c. 竹 d. 鹭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细菌 题目6 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选择一项: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寄生 d. 偏利共生 正确答案是:互利共生 题目7 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8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两大功能类群。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0 正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1 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气候、食物和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2 正确 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j对策。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生态对策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k对策。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3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同时养殖在一个水域,容易发生竞争而导致减产。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报告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照强度测量仪与温湿度测量仪使用方法。 2、对五个不同物候观测地点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3、分析不同生境中生态因子的差异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二、实验原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的环境因素。生态因子也可以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三、实验器材照度计、温湿度计、记录本。四、实验地点与过程 本次生态因子测定的实验,我们选取了五个地点进行测

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楼前,图书馆南,图书馆北,化学楼前以及学人大厦前。分别于20XX年3月12日与20XX年3月26日进行了测量,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为两周。每次测量时标明每个测量点位的位置与小生境,测量并记录各点位的照度、温度、湿度。 注意事项: 1、测量点位的选择:注意选择不同生境,生态因子差异显著,以利对比分析。 2、大气温度、湿度的测定:在某一生境内选取3个相邻位置,用温湿度计分别测定各点米处高的气温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3、光照强度的测定:在某一生境内选取3个相邻位置,将照度计水平放置在各点地表测定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五、实验结果 原始数据记录 时间 地点 项目 温度 湿度 光照度 温度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训练指要 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 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 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Q | --------------- 0 -------------------------------------- f 时间 时间 C D 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 A ?共生关系 B ?共栖关系 C .竞争关系 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 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 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 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 &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 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自考-森林生态学历年试题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自考-森林生态学历年试题

2006年10月森林生态学 一、单选(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所处的地位并不一致, 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非等价的,有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引起这些作用的因子称为 A.气候因子 B.限制因子C.主导因子D.生活因子 2.在长期的强风作用下,树木迎风面的芽枯死,在北风面的 枝叶继续发育,致使整株树木将发生 A.偏冠B.枯死C.风倒D.停止生长 3.树体冷却降温至冰点以下,使细胞间隙结冰所引起的危害 称为 A.霜害B.寒害C.冷害D.冻害 4.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某种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 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形态为 A.枯落物B.腐殖质C.胡敏酸D.土壤有机质5.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 A.瞬时增长率 B.内禀增长率C.环境容纳量 D.环境阻力

6.两个不同特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但对另一方无害的 关系称为 A.寄生B.附生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7.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泊松分布 8.森林群落中的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 的总量,称为 A.净第一性生产量B.总第一性生产量 C.生物量D.生产力 9.相同土壤、气候条件下,树种组成相同林分的联合称为 A.林型B.立地型C.林分型D.林带 10.繁殖体侵移到新的地点后,经过发芽、生长并繁殖出新的 个体,称为 A.侵移B.定居C.竞争D.反应 11.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风B.土层厚度C.气候D.日照时间12.从高纬度到低纬度,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森林死地被物分 解速率加快,其贮量 A.减少B.增加C.不变D.逐渐增加13.进入林内的散射光经过林冠层多次反射、吸收,光谱成分

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 (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 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 (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 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 (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三)风速的测定 (1)在上述同样的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群落中,从林缘向林地中心1.5m的高处,均匀选5个点。 (2)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记录表格(见表1-3)。 (3)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 (四)数据分析 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并分析针叶林、阔叶林和空旷无林地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差异性。

2014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及植物生态学入学考试题,真题解析,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 名词解释,填空和选择题:非常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见陆时万《植物学》上册 问答题:1生物发育系统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2叙述被子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及主要时期 3叙述植物与其他物种或环境间的协同进化 4虫媒花和风媒花在适应上的意义 5分生组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并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 名词解释:主要见姜汉侨《植物生态学》 问题题:1生态位理论和中性漂变理论的异同 2叙述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3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4全球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5群落结构及意义 第一部分、传统面试问题(Sample Traditional Interview Questions) 1、What can you tell me about yourself?(关于你自己,你能告诉我些什么?) 这一问题如果面试没有安排自我介绍的时间的话。这是一个必问的问题。考官并不希望你大谈你的个人历史,他是在寻找有关你性格、资历、志向和生活动力的线索,来判断你是否适合读研或者MBA。下面是一个积极正面回答的好例子:“在高中我参加各种竞争性体育活动,并一直努力提高各项运动的成绩。大学期间,我曾在一家服装店打工,我发现我能轻而易举地将东西推销出去。销售固然重要,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确信顾客能够满意。不久便有顾客返回那家服装店点名让我为他们服务。我很有竞争意识,力求完美对我很重要。” In high school I was involved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 always tried to improve in each sport I participated in.As a college student,I worked in a clothing store part-time and found that I could sell things easily.The sale was important,but for me,it wa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the customer was satisfied.It was not long before customers came back to the store and specifically asked for me to help them.I’m very competitive and it means a lot to me to be the best.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doing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on?(在毕业以后5年内你想做些什么?)你要清楚你实际上能胜任什么。你可以事先和其他的MBA交流一番。问问他们在毕业后在公司的头5年都做了些什么。可以这样回答:“我希望能在我的职位上尽力做好工作,由于在同一领域工作的许多人都被提为区域负责人,所以我亦有此打算。”

药用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1.什么是环境、环境因子、包括哪些方面? 答: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2.什么是生态因子? 答: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的作用都有那些特点? 答:①不可替代和互补性②非等价性③综合性 4.阴性植物与阳性植物有哪些区别? 答: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并不是阴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越弱越好,而是必须达到阴生植物的补偿点,植物才能正常生长。阴生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者生于密林内; 阳生植物也称“阳性植物”。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全日照,并且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阳生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 45.在引种驯化时如何考虑药用植物对光周期的要求? 答:光照是药用植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根据药用植物对光照的反应可以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以及耐阴植物。 药用植物的生长受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许多药用植物的休眠、落叶、地下器官的形成及种子萌发等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关。根据药用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又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植物。短日照的南方植物在北方生长,营养期将增长,往往要到深秋短日照来临时才能开花,因而易受低温的危害。长日照的北方植物生长在南方的短日照条件下,常常会早熟或因温度不合适而不能开花。因此,药用植物栽培必须根据其光周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栽培措施。此外,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光照的要求也不一样,如黄连的“前期喜阴,后期喜光”,西洋参春季的透光度应比高温的夏季稍大为宜。 6..温度变化规律如何? 答:(一)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1.纬度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长短由纬度决定。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因此太阳辐射能也大,但由于昼夜长短的差异较小,太阳辐射量在季节分配上较均匀。随着纬度北移(指北半球),太阳辐射能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从北极到赤道可以划分为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南半球的各纬线的全年平均温度要低于北半球的相同纬线。我国地处北半球,南北横跨近50个纬度,直线距离约4000km,南北各地的太阳高度辐射量和热量差异很大,因此,分布于不同纬度的地区,温度的差异也很大。 2.海陆位置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西面和北面都是广阔的大陆。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季节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大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中国拥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带,这是气候复杂多样性的标志。 3.地形特征与海拔高度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最高一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m至2000m。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麓到海岸线,地势下降到海拔500m至1000m为第三阶梯。第四阶梯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水深平均不到200,。在陆地上,海拔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为8848m,海拔最低的是吐鲁番盆地,为-154m。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阳坡受太阳辐射最大因此温度高,阴坡则相反。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二)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1.昼夜变化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温度在一天之内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日较差,温度的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的时候,日出之后气温升高,在13-14时左右达到最高值。 2.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形成四季,根据一年中气候冷暖、昼夜长短的有节律变化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一般是春季温暖,昼夜长短相差不大,夏季炎热,昼长夜短,秋季与春季相似,冬季则寒冷,昼短夜长。 (三)植物体温度和群落温度 1.植物体温度植物体温度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体温低于环境温度时,植物体吸收大气中热量或太阳的辐射量使体温升高,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时,通过蒸腾作用,使呼吸作用等放出的少量热量。 2.植物群落温度森林群落在白天和夏季的温度要比空旷地地,但温度变幅小,昼夜及全年的温度变化不大。群落结构越复杂,森林内外温度差异就越显著。 7.低温对药用植物有哪些影响? 答: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植物的生理活动停止,甚至死亡。低温对药用植物的伤害主要是冷害和冻害。冷害是生长季节内0℃以上的低温对药用植物的伤害。低温使叶绿体超微结构受到损伤,或引起气孔关闭失调,或使酶钝化,最终破坏了光合能力。低温还影响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体内物质转运,影响授粉受精。冻害是指春秋季节里,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到0℃以下(或降至临界温度以下),使茎叶等器官受害。 8.高温对药用植物有那些伤害? 答:高温障碍是与强烈的阳光和急剧的蒸腾作用相结合而引起的。高温使植物体非正常失水,进而产生原生质的脱水和原生质中蛋白质的凝固。高温不仅降低生长速度,妨碍花粉的正常发育,还会损伤茎叶功能,引起落花落果等。 9.高温对药用植物的适应方式? 1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因子综合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 生态因子综合测定(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土壤温度及空气温度的测定,了解相关测量仪器的使用及安置 ?2.学会干湿表的观测及安装,了解干湿球温度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3.学习便携式风速、风向仪的安装使用 土壤温度及空气温度的测定 实验原理 ?温度表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地面温度表(又称0cm温度表)、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表的构造和原理,与测定空气温度用的温度表相同。 ?5、10、15、20cm曲管地温表的结构和原理基本同上,只是表身下部伸长、长度不一,并且在感应部分上端弯折,与表身成135°夹角。 ?最高温度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表不同,它的感应部分内有一玻璃针,伸入毛细管,使感应部分和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见图)。当温度升高时,感应部分的水银体积膨胀,挤入毛细管;而温度下降时,毛细管内的水银,由于通道窄不能缩回感应部分,因而能指示出上次调整后这段时间内的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表的感应液是酒精,它的毛细管内有一哑铃形游标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柱便相应下降,由于酒精柱顶端表面张力作用,带动游标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酒精柱经过游标周围慢慢上升,而游标仍停在原来位置上。因此它能指示上次调整以来这段时间内的最低温度。 仪器设备 直管地温表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操作步骤 ?(一) 观测地段与仪器安装 1. 地面和浅层地温的观测地段,设在观测场内南面平整出的裸地上,地段面积为2×4m2。地表疏松、平整、无草,并与观测场整个地面相平。 ?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0cm、最低、最高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列,感应部分向东,并使其位于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表间相隔约5cm;感应部分及表身,一半埋入土中,一半露出地面。埋入土中部分的感应部分与土壤必须密贴,不可留有空隙;露出地面部分的感应部分和表身,要保持干净。 ?曲管地温表安装在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西边约20cm处,按5、10、15、20cm深度顺序由东向西排列,感应部分向北,表间相隔约10cm;表身与地面成45°夹角,各表表身应沿东西向排齐,露出地面的表身须用叉形木(竹)架支住(见图)。 2.最高温度安装在温度表支架下横梁的一对弧形钩上,感应部分向东稍向下倾斜。高出干湿球温度表球部3cm。 3.最低温度表水平地安装在温度表支架下横梁下面一对弧形钩上,感应部分向东,低于最高温度表1cm。 ?(二)观测和记录 n 0、5、10、15、20cm地温表于每日02、08、14、20时观测;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于每日20时观测一次,并随即进行调整。 n 观测时,要踏在踏板上,按0cm、最低、最高和5、10、15、20cm地温的顺序读数。观测地面温度时,应俯视读数,不准把地温表取离地面。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并进行器差订正。 n 最高温度表每天20时观测一次,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观测后进行调整。观测最高温度表时,应注意温度表的水银柱有无上滑脱离窄道的现象。若有上滑现象,应稍稍抬起温度表的顶端,使水银柱回到正常的位置,然后再读数。 n 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应加负号(“-”)。 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如示度超过检定证范围,则以该检定证所列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的订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第七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题 问答题 1.简述六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基础P281)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88) 3.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1)4.简述生物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5) 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自然地理学基础P299) 6.简述生物旱生植物演替的过程(自然地理学基础P302)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然地理学基础P307) 8.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3)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5) 10.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地理学基础) 11.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25) 1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2) 1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6) 14.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自然地理学基础P345) 15.简述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自然地理学P380) 16.试述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结果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海平面、农业、林业、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地球是个极其敏感的生态系统,平均气温的任何微小变化部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剧烈的震动。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将会使海洋上层水温升高造成体积膨胀,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将直接

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经电脑模拟试验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厘米~50厘米时,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将被海水淹没。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厄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大贩、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气候变暖仍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加干旱。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亚洲低洼三角洲水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许多科学家担心,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升温,因为它会使其它变化发展为灾变。升温将使壹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壹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趋向于恶劣化的趋势,出现局地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

1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第6周

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类型群落及同一群落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 GPD、手持气象站、温湿度计、手持式海拔罗盘仪、照度计。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地表温度计,土壤温度计,土壤湿度计 三、实验步骤 (一)光照强度的测定 1.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不同类型群落,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与对照地温湿度的测定 在上述同样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 1.大气温湿度的测定 (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即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地表温湿度的测定 (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地表温度计与湿度计分别测定每一点的地表温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 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

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光周期: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即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

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生态因子测定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实验综合项目 科研报告 (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 任课教师:王江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13生物1 姓名:郑晨乐 学号:1331210020

1 科研报告题目: (宋体、加粗、小四字体) 2 研究意义:(要求查阅参考文献,结合已有研究,探讨该综合项目所掌握的实验方法,能够进行哪些领域的研究;宋体、五号字体) 3 研究方法:(详细描述实验过程采用的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宋体、五号字体) 4 结果与分析:(结合图、表条理清楚的展示结果的规律;宋体、五号字体) 5 讨论:(要求查阅参考文献,对数据结果的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宋体、五号字体) 6参考文献:(要求在文中引用标注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字体) 说明: 封面和此说明页对面打印; 科研报告根据研究意义的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结果讨论科学性进行打分。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 1、研究意义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而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栖息地的环境称为生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逐渐成为全世界生物科学家们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生态因子在决定生物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1]。此外,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品质影响和道地药材的形成是道地药材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因子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以及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2],土壤无机元素能够影响植物根系营养及生理代谢活动,促进植物的生长,影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积累,最终影响中药材品质[3]。例如人参中人参皂苷含量随产地不同变化较大,主要的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水分等都会影响着人参品质[4]。近年来有些研究还表明,多变的气候因子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会使人参的质量差异较大[5]。又如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烟叶品质和香气风格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6]。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替、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与生态因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对校内不同生境(或群落)的生态因子进行测定,掌握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及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主要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等)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作用特点,从而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以后的从事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生境的选择 自主在校内选择两种不同的生境,生境1为生命院后面的一块草地,可以看出地上的草不多,树有几棵但没有高大的树而且树上的叶子都脱落光了,晴天时光照比较充分。生境2为生命院后面的一片灌丛,树长的比较好,遮光效果好。 并在同一时间段,对不同天气下(晴天和阴天)的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2生态因子测定 (1)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的测定 分别用照度计、空气温湿度计和土温计测定两种生境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温度,每个因子连续观测三个小时,做出生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空气温度为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所得数据记录在表1-1中。具体操作如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