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它不仅对一国经济政治有所影响,还对国民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中,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停滞的发展态势。如何在新时代助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时要注意走出去,以独特的中国魅力打造国际市场。本文以西安为例浅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索了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独特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激发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新时代,高质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犷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之路,走效率变革之路,走动力变革之路,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就西安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其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内涵。

(一)高质量的产业管理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高质量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它既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包括具体的政策治理两个层面。西安在文化产业管理的制度构建层面,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壁垒逐步打破,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融合性、跨界性等特点,优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利益格局的产业推进体制,不断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最终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产业宏观调控、微观治理手段,产业政策趋于市场化和全局性,政策治理效能极大提高。

(二)高质量的产业创新体系

西安牢牢抓住了抓住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使文化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优化产业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合力。特别是加大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构造产业技术优势。可以预见,文化创意将成为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增强外部渗透、提振相关产业附加值的重要力量。

(三)双重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同样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属性,既可以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

信和民族凝聚力。西安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注重从传统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优质产品的供给来满足现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转化和传承发展,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当代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但要实现自身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更要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支撑。

(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内容

西安发展高质量的产品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注意产品内容的价值判断。高质量的发展关乎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这个导向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判断,它是根植在民族血液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是文化产品和一般物质产品不一样的地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必然是深深地打上中国烙印和具有明显的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产品和服务。二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必须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目前西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过多关注产品的经济价值,关注产品的流量,而对文化产品或者IP的审美价值关注不够。审美价值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是文化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既可以看到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售卖的千篇一律的低质纪念品,又可以见到故宫一年10多亿的文创产品收入和故宫文创现象,而创意、艺术和审美是其中差距的主要形成原因,这也是未来西安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产业在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安作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在陕西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是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在陕西省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西安年展现出的西安气象,古朴又时尚、厚重又现代、传统又国际,古雅与潮流同时交融于此;西安,迎接世界的姿态,一如古都千年之气派。尤其是近两年来,古城西安在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始终将西安独特的文化自信作为第一优势,充分展示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非凡意义。

(一)最具幸福感的全国文明城市

泛舟于城墙下的护城河,看两岸浮光跃金;漫步在大雁塔下的现代唐人街,看街道流光璀璨;徜徉在诗经里的仿古小镇,看雾气升腾……这是一座令古今中外无数人为之神往的城市,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着独树一帜的气质与风格,生活在西安的幸福与惬意,是太多西安的市民、外地游人和国际友人由衷的感慨。

近年来,西安率先启动的“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活动,成功将西安打造成一座街道干净、市容整洁的花园城市。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率先发挥王进喜精神、焦裕禄精神,带头上街捡烟头,大扫除,将西安环境的美观与卫生程度,当作经营城市的第一要务。这座城市的角落被擦亮了,卫生死角不见了,街道翻新了,灯光明亮了,花朵

与绿植簇拥着主干道。不仅城市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与改造有目共睹,西安又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及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悠久城市文化助力旅游增长爆点

在千年历史底蕴的光环笼罩中,西安频频聚焦着世界的目光。2019年,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一跃成为最具潜质的文化IP,刷屏全国、惊艳全球,成为城市营销的经典案例。西安年展现出的西安气象、中国气派,古朴又时尚、厚重又现代、传统又国际,古雅与潮流同时交融于此。时至今日,这座城市的夜不仅仅拥有典雅庄重的璀璨,更跳跃着现代与科幻的气息,被光影技术渲染过的城市华美绝伦,姿容万千。

(三)万亿级文旅产业共赢发展

近两年来,西安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成就举不胜举,有目共睹,这些将全方位提升西安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形象,并以文化品牌的升级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为西安跻身世界名牌城市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例如书店+咖啡+交响乐+话剧+博物馆的游览攻略,无论在世界任何一座城市,都将是一场完美的文艺之旅。如今在西安,全城各个角落都能轻松实现这些文艺之旅。底气来源于优质硬件设施的飞跃式发展——截至2019年年初,全城已拥有百家博物馆、千座书城、千家咖啡馆、数十家剧场剧院;软件环境更加优越,国内外一流交响乐、户外公演、音乐节、音乐剧、话剧、民乐、惠民演出、综合晚会轮番上演,

令人目不暇接。

总之,西安明确提出的着力打造“3+1”万亿级大产业,即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主的商贸物流业,以及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举措。促使西安城市文化IP与城市旅游IP和谐共融、相携发展、力求共赢,逐渐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四)良好的科教支撑助力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必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世界文化产业大国都十分重视对文化产业入才的培养,人才队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体系。2012年西安市拥有普通高校62所,毕业生18.64万人: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44个.毕业生2.30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5所,毕业生5,05万人,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企业缺乏的高层次文化人才。

三、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存问题

近年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来看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一)城市文化产业组织滞后

目前,西安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市场主体意识淡漠,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具有强势品牌或知名品牌文化产品的企业较少,经营项目结构不够合理,城市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

分有效的利用。把原本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却忽略掉,使得西安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相适应,甚至存在脱节。

(二)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创新

如果从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文化内涵而言,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与西安相提并论。但从今天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讲,与国内甚至国外文化城市具有巨大差距。以深圳为例,自2004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13年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2016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949.70亿元,增长11.0%,占全市GDP 的10%,杭州文化产业占比高达22%,而陕西文化产业占比仅仅为4%。同样,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25%,日本为20%,韩国为15%。而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并未将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发挥作用,其根本是人才的短缺,创新意识的淡薄等原因造成。

如何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量身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国际化外衣”,力争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中展现出西安特有的魅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西安文化娱乐、广告会展、出版发行及印刷、网络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销类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企业的产值总量较大、企业数量较多: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新闻服务等类企业发展相对较缓,

企业产值较小。西安文化企业的发展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缺失等突出问题,这都将在一定时期内制约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仍然待进一步转变

目前西安某些人的思想观念仍然有待进一步转变,文化产业意识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和管理部门不能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产业观念淡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具备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运行机制,作为现阶段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主体体系大而不强,行业图景比较破碎,体制、政策还不系统。

四、西安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分析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从来都不缺乏文化资源,如果让文化以创意的形式“活”起来,是西安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西安市积极贯彻落实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五新”战略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文化建设进入了黄金期、增效期。(一)坚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当前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创新发展战略,不仅要开发新的文化资源,还要探索文化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比如,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文化产业下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时可以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开发与这一文化资源相关的周边产业。以故宫为例,最近故宫在淘宝上开了一

家网店,里面售卖的是具有故宫文化内涵的产品,他们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备受消费者青睐。这种文化旅游与网店相结合的方式,不失为在互联网时代下西安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就西安而言,应该结合西安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如“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影视”、“文化+音乐”等,打造西安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使其成为西安支柱性产业,重塑城市文化基因,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换代,同时激发出更多的新型业态。(二)有效开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不够,这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但在当今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很少能够看到富含深刻中华文化的文化产业。因此,高质量发展理念强调有效开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影视业为例,《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作品备受观众喜爱,在观看过程中,观众在无形之中接受了一次中华文化的洗礼。

就西安而言,应该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加持与创新路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近年来,从“西安年·最中国”到“春满中国·醉西安”;从“无人机光影秀”到“抖

音之城”,再到名副其实的“网红之城”。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依托于硬科技、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之上的新形式对外界吸引不小。有着深厚文化基因的西安,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日益创新、升级,向外界展示自己。

(三)坚持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高质量发展理念还强调坚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以当下的影视业为例,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较小,前不久在国内大热的电影《战狼 2》在国外的电影市场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基于此,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时,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较于国内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及国外以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而著称的纽约、洛杉矶、日本、巴黎等城市差距较大,显然与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未能形成匹配协调发展,急需大力发展西安文化产业,形成以西安千年历史背景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对西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之前,西安也成功的举办了丝绸之路西安国际旅游博览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首届世界西商大会等国际化盛会,因此,可通过申请举办世界文化大化、全球文化产业大会、世界儒学大会、全球东西方文化交流大会、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研讨大会、全球文化创意时尚产

业大会等,将西安的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增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信心,助推西安全面实现国际化大都市,提升西安文化在国际中的地位。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创新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充分释放社会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持续繁荣发展。文化管理体制创新要通过文化管理制度创新,以培育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目标,给予税收、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上做文章,尤其是探索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推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西安市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把握新形势,勇于面对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明确新的工作目标,遵循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还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工作原则。解决文化市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创西安市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繁荣的新局面。具体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认识到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调查研究,把握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结合西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再者,要不断提高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素质最后,实行科学化管理方式。

四、结论

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发展战略。本文浅析了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索了西安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种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西安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鹏,曹万鹏.西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0):14-15+26.

[2]杨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11):84-86.

[3]赵东.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J].唐都学刊,2020,36(03):106-112.

[4]孙杨,张雪梅,胡颖.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2):171-173.

[5]任志艳,李瑞.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现状与开发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4):137-138.

西安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两课实践调查》 题目:西安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成绩 评阅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西安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的力量,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堪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深刻文化内涵。西安作为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对西安的堀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通过研究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意识、结构、规模等问题,提出了培育全民文化产业意识,提升文化产业总量,着力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从文化具体情况出发,在己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阻碍发展的原因并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西安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安;产业结构 1.选题背景及意义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许多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研究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在于:①有利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产业问题一直是国际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理论工作者己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大多采用抽样调查取得相关数据和资料,所抽取的样本代表性有所不足。②有利于提供比较系统地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的研究从区域具体情况出发,在己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阻碍发展的原因并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西安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现实意义在于:①促进西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和谐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包含多形态、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作为“新经济”的骨干产业,文化产业不但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而且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不会破坏自然资源和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由此,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②增强西安文化竞争力。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之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③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了继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大量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思想上、精神上不断进步。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依托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西安的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成为了西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当前的城市文化观来审阅西安的文化产业,又不得不遗憾地说西安的文化产业和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没有相得益彰,同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 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它不仅对一国经济政治有所影响,还对国民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中,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停滞的发展态势。如何在新时代助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时要注意走出去,以独特的中国魅力打造国际市场。本文以西安为例浅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索了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独特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激发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新时代,高质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犷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之路,走效率变革之路,走动力变革之路,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就西安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其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内涵。

(一)高质量的产业管理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高质量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它既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包括具体的政策治理两个层面。西安在文化产业管理的制度构建层面,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壁垒逐步打破,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融合性、跨界性等特点,优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利益格局的产业推进体制,不断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最终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产业宏观调控、微观治理手段,产业政策趋于市场化和全局性,政策治理效能极大提高。 (二)高质量的产业创新体系 西安牢牢抓住了抓住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使文化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优化产业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合力。特别是加大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构造产业技术优势。可以预见,文化创意将成为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增强外部渗透、提振相关产业附加值的重要力量。 (三)双重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同样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属性,既可以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化体制改革,促进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化产业园区和进驻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化艺术中介、旅游化服务、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

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约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脾、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化企业: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考察报告范文

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一、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曲江新区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产业强区”战略,立足于曲江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坚持集团化建设和企业集聚并行的发展模式,突出盛唐文化特色,着眼国际化视野,通过大项目带动、大集团引领、大产业聚集,规划开发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30多个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影视”、“曲江演艺”等系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预计今年实现文化产业产值50亿元,被各界誉为文化创新和城市发展的曲江模式。近年来,曲江模式加快向外辐射发展,形成了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中国道教文化展示区等六大文化板块竞相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格局,总辐射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奠定了整个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加快了西安市“文化高地、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步伐。 二、曲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曲江模式中最值得我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曲江新区生存的大环境是古都西安,而西安的大部分文化遗址也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遗址、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相对分散但又相隔不远,曲江新区管委会以盛唐文化为主题,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超前规划设计,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两种形式,把这些分散的、有关联的文化遗产“纵横联通”,形成了一个唐文化气息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曲江新区管委会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牵头开发与各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商业设施、基础设施,通过城市价值兑现反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园区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境,使曲江迅速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每年来曲江新区旅游参观考察的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进而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会展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此外,曲江新区还着力用文化创意激活文化遗产,将民营的“大唐芙蓉园”打造成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2009年,入园人数首次超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大地增强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 第二,坚持民生优先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为解决遗址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拆迁难问题,曲江新区坚持民生至上,优先保障拆迁户利益。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共投入120亿元,其中仅拆迁安置费就达90亿元,按照每人补偿15万元和置换面积30平方米的标

201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二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三篇: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四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第五篇:芜湖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 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 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 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 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 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 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 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各类文化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兴起阶段,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娱乐企业和广告企业蓬勃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为第二阶段,总体趋势是许多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向文化企业转变;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了整合期,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开始调整政策,完善市场,培育企业,正在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增速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结构中极具增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传统文化产业平稳增长,新型文化产业迅速扩张,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硬件实力不断增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初露端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物及文化保护、广告会展等六大重点文化行业整体推进,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业和会展广告业增长迅猛;以曲江新区、高新区、临潼文化旅游板块为代表的七大板块建设已具一定规模,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增强,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主要瓶颈 1、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文化产业意识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和管理部门不能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产业观念淡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具备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运行机制,作为现阶段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主体体系大而不强,行业图景比较破碎,体制、政策还不系统。 2、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仍需深入。从2004-2007年的情况来看,西安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2%左右,外围层比重从18%上升到21%,相关层比重从39%下降到37%,核心层在总量结构中所占比重没有明显提高。 3、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强化,骨干企业弱小,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2007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位近3000家,但上规模的文化产业主体还不足5%。每个文化产业单位2007年创造的增加值平均为31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国46.16万元(2004年)的平均水平。至今,西安没有大型的报业集团、传媒集团等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主体,企业之间互补性不强,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 4、本地文化消费市场容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西安居民的主要消费还集中在食品、衣着、居住、教育等领域,文化消费增长较为缓慢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旅游等部门。另一方面,受发达地区消费观念影响,私家车、移动电话等产品消费增长很快,2007年私家车支出增长了一倍,对文化消费也产生了消减。 5、文化产业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西安现在从事文化产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都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既懂文化建设规律、又懂市场管理和经营的人才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央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2-7 9:18:5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2010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在继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地文明古国,具有深厚地历史资源,丰富地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地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地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地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地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地扶持文化发展地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地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地应属美国地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地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地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地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地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地世纪颁布地.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地意义.在以后地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地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地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地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地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地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地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地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地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地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地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地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地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

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工业重振雄风服务业凌云而上 ——聚焦首次发布的《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围绕着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城市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产业强市”需要寻求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用了近两年时间,对我市主体产业、主体产业区和主要部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系统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形成了西安市第一部《产业发展白皮书》,并于昨日正式发布。 对比篇 西安产业地位 ●《白皮书》原音 西安市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16,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3位(长春市因为部分数据空缺,不参与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深圳市、广州市和杭州市。 副省级城市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解读 从综合指数上看,西安市同沿海城市差距比较明显,但是与东北老工业城市哈尔滨和沈阳差距不大,与济南的差距也比较小。 综合指数由基础资源层、核心竞争层和产业表现层三个部分组成。 △基础资源层。整体上看,西安市基础资源指数为5.11,位列第12位,位于济南和哈尔滨之间。综合而言,西安市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资源瓶颈导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注重财富积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核心竞争层。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形成稳定的“三、二、一”格局。就西安目前而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劲,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在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均列第4位;高校规模列第3位,仅次于武汉和广州;科技竞争力列第6位。综合来看,西安市的创新力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4位,进行创新活动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产业表现层。企业整体表现一般,提升空间较大。截至2005年,西安市拥有上市公司18家,中国企业500强企业5家,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多篇范文)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目录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二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三篇: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四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第五篇:芜湖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正文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

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文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文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文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文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就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与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就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就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就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就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

西安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文化越来越物化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文化是一 定地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 精神支柱,是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资本,是城市建设的精髓和灵魂。西安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数目众多 的文物古迹汇集于此。在“一带一路”的现实背景下,在追赶超越的 路途中,如何保存和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如何通 过城市文化建设带动和指导整个城市建设,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成为当前西安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西安具有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其蕴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而3100年的城市发展历史和1152年的建都史也给西安留下了国内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大量重要、珍贵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作为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全省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西安地处我国北方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文化明珠,便捷的地上、空中交通,发达的通讯设施建设,使西安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西安又是一座知识密集和技术发展型城市,高校和科研实力以及文化人才资源与北京、上海构成鼎足之势,而成为一座人才城、科技城、文化城,西安在“一带一路”中以其桥头堡的地位对西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还应清醒看到西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 一是城市文化产业组织滞后。目前,西安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市场主体意识淡漠,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具有强势品牌或知名品牌文化产品的企业较少,经营项目结构不够合理,城市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是西安产业科技含量低,西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弱,涌现出的知名品牌少,最主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目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新要求的质量也会降低,难以启动和引导家城市文化消费的新领域。 三是西安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创新少,未能与时俱进,且缺乏长远规划,在交通、绿化、公共设施等方面都未能走在国内前列,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城市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如何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量身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国际化外衣”, 力争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中展现出西安特有的魅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