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康熙养生之道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 康熙帝认为:“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他不但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康熙帝认为人若想长寿,不能靠服食所谓的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是靠饮食起居有序、有节、有度。这也是他养生之道的核心。在饮食起居方面,康熙帝有一系列的主张和论述。

其一,康熙帝认为:“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这就是说,人们应该合理地安排饮食,不可贪食和多食。所谓“择其宜于身者”,是指人们应选择对身体有补益的食物,而不应一味摄取个人嗜好的食物。中医学认为,所嗜之物不可多食,多食则生变,轻则腹胀肚痛,重则诱发病变。

此外,康熙帝还指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之处也。故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肠胃的吸收功能也强弱不一,比如有人对虾、蟹过敏;有人对香椿、香菜过敏;胃热者宜食寒凉之品;而胃寒者宜食温热之品。因此,人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不宜之物”,并在日常饮食中加以控制。

其二,康熙帝每次出巡,总是拒绝参加那些尽是山珍海味的盛宴,而专吃当地所产的时令菜。对于那些不恤民情,竭力搜刮民脂民膏,置办盛宴讨好自己的官吏和地方豪绅,康熙帝毫不客气,立即予以撤职查办。康熙帝认为:“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康熙帝提出的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的观点,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是十分科学的。因为清淡的蔬食对预防和控制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大有益处。

其三,康熙帝提出,水果最好在成熟之后再吃,而不要在它未成熟时过早地摘食。康熙帝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有无数人极力向他献媚邀宠。因为他爱吃水果,于是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地采摘鲜果进贡,但他从不多吃,总是品尝一点儿就够了。他说:“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之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

如我为大君,下人各欲尽其微诚,故争进所得初出鲜果及菜蔬等类,朕只略尝而已。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实践表明,果实在未成熟时,不仅味道酸涩难咽,而且果实中诸多营养成分不易被肠胃吸收,甚至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可见,康熙帝的这番告诫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其四,康熙帝主张在每餐之后,应构建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他说:“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

易消,于身大有益也。”研究证实,人在饭前饭后,若能保持欢乐愉悦的情绪,可刺激胃液的分泌,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反之,若处于抑郁苦闷的状态,则会导致胃液分泌过少,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及营养成分的吸收,久而久之,还可使人患上噎食、厌食等疾病。

其五,康熙帝对饮用水的要求很高。他认为:“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他曾命人将各地的水加以区别和比对,其方法是“称(秤)其轻重”。康熙帝认为:“水最佳者,其分量甚重”。当遇到水质不佳的情况时,他就把水加热煮沸,取其蒸馏水“烹茶饮之”。

他的这个经验是从西藏活佛泽不尊旦巴胡突克图那里得来的。此外,康熙帝还提出了饮用河水的注意事项,他说:“平时不妨。但夏日山水初发,深当戒慎。此时饮之易生疾病。必须大雨一二次后,山中诸物尽被涤荡,然后洁清可饮。”

每当夏日大雨倾盆或洪水暴发之际,康熙帝绝不饮用河水,他认为这时的河水喝了易生病,因为洪水容易把地表有害的矿物质、枯枝败叶、粪便甚至腐烂的动物尸体冲刷下来,混杂于河水之中,此时的河水当然是不干净的。而经过雨水的几次冲刷之后,流下来的河水才会是比较干净的,才能供人饮用,而不至于使人生病。

康熙帝从不刻意追求长生不老。他认为人的一生即生长壮老已,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不可遏止的。因此,人们应

该顺应自然,多加保养,以求在一定范围内延长自己的寿命。这就是康熙帝的人生哲学。康熙帝在晚年的诗作颇能概括他的养生之道:“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鬓霜渐薄德,神惫恐高誉。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书。山翁多耄耋,精食并园蔬。

总结:相信喜欢养生的朋友都已经阅读了本篇文章,文章中细说了康熙大帝的养生之道,康熙帝一生忙碌无比,可是就在这样的一生中他都能坚持养生工作,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希望大家都能把养生带进生活之中,让养生伴随一生。

康熙的养生之道

康熙的养生之道 康熙(即玄烨)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玄烨活到69岁,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寿,然而在中国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岁者却寥若晨星。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可吸取的东西。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饭菜清淡,精而细,益于身健。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他引孔子言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用现在的话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鱼肉腐败变坏的、食物时间长变质的、食物气味变臭的、不当时令的、调味品不当的不吃。席上的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吃水果,他也讲究。康熙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此养身之要也。” 可见,康熙对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颇为讲究。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适量;生活有规律,才延年益寿。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 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

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沌气所染。”如果平常注意卫生,清秀爽快之气便附着于身,否则自身的清明之气也会逐渐被沌气所取代。康熙作为一国之君王,要什么,有什么,但他的衣服有穿多年的,却没有污点。康熙曰:“朕之衣服有穿多年的,并无纤毫之玷”,“此朕天秉之洁净也。”“然亦不可太过成癖”。他说:“常见有人过于好洁,其所居之室,家下人著履者,皆不许入。衣服少有玷污,即弃而不用;亲属所馈饮食,俱不肯偿。”不讲卫生不对,洁癖也是不对的。“过犹”与“不及”都应当防止。 三、饮酒有度,药补慎用。 康熙不反对饮酒,而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酒“实非有益于人之物。”康熙曰:“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理法丧失。”“然沈酣湎溺,至不时不节则不可。”适饮酒,益身健,饮酒莫得酣(hān)。 康熙的养生之道,重于食补,不轻率用药补。认为过分禁食,靠药补身体很少能滋补气血使身体强健的。康熙曰:“苟于饮食禁之太过,惟任诸凡补药,鲜能滋补气血而令之充足也。”他说:“药惟与病相投,则有毒之药亦能救人,若不当,即人参亦受害。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 “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虑营营。”就是说,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不安。康熙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方可以“养

康熙皇帝的养生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3100565.html, 康熙皇帝的养生之道 作者:沈雁英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1年第12期 康熙(即玄烨)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活到69岁,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寿,然而在中国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岁者却寥若晨星。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也有可借鉴之处。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康熙日:“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唯“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饭菜清淡,益于身健。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他引孔子言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康熙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此养身之要也。” 可见,康熙对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颇为讲究。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好,吃得新鲜,吃得卫生,吃得适量,生活有规律,才能延年益寿。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 康熙日:“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如果平常注意卫生,清朗爽快之气便附着于身,否则自身的清明之气也会逐渐被浊气所取代。康熙日:“朕之衣服有穿多年的,并无纤毫之玷”“此朕天秉之洁净也。”“然亦不可太过成癖”。他说:“常见有人过于好洁,其所居之室,家下人著履者,皆不许入。衣服少有玷污,即弃而不用;亲属所馈饮食,俱不肯尝。”不讲卫生不对,洁癖也是不对的。“过犹”与“不及”都应当防止。 三、饮酒有度,药补慎用。 康熙不反对饮酒,却反对沉湎于酒中。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酒“实非有益于人之物。”康熙曰:“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理法丧失。”“然沈酣湎溺,至不时不节则不可。”适饮酒,益健身,饮酒莫得酣。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1928年,逊帝溥仪派来重殓尸骨的陈毅在他的《东陵纪事诗》中写道:高宗圣寿七十以后,自称“古稀天子”,又自称“十全老人”,乃宾天百三十年,竟婴此奇惨,凡有血气,孰不感伤! 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死后100多年后,自己的尸骨竟然落了一个不全,而与其他后妃尸骨放在了一起,直至今天也还是与4个后妃共同睡在一个棺椁里,令人感到悲叹不已。 乾隆皇帝生前先后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一次回部叛乱,大小金川叛乱两次,镇压了一次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与廓尔喀(今尼泊尔)作战两次,与缅甸、安南(今越南)作战各一次,结果都以交战邻国上表纳贡而结束。乾隆帝因此志骄意满,夸耀“十全武功”,并自称“十全老人”,“十全”,意思是完美无缺。然而乾隆最得意的一个美称则是“古稀天子”,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晚年最得意的御宝。因为乾隆认为大清帝国“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为自己之功绩。 “古稀天子”这一称号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工部尚书彭元瑞做了一篇题为《古稀之九颂》的奏折,阿谀奉承乾隆,其中引用了唐朝大诗人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赞颂乾隆皇帝为“古稀天子”。乾隆帝十分欣赏,认为“用意新而遣词雅”,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位年过七旬的皇帝,但他们的业绩却无法与自己相比。他为此做了一篇《古稀说》: 余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三代以上弗论点,三代以下,为天子而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至夫得国之正,护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 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的确政绩显著,功勋赫赫,但从乾隆后期来看,政治开始腐败下去了,这与乾隆的好大喜功、南巡北猎、连年用兵等有直接的关系,国力日渐衰弱,到嘉庆皇帝即位时,已是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了。但就乾隆的长寿来说,“古稀”二字是当之无愧的。在中国历史上的230多个皇帝中,短命的多,长寿的少,而活到89岁高龄的却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他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乾隆皇帝为什么能独享高寿呢?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乾隆皇帝有一套养生秘诀。原来在乾隆当皇子时,他最敬仰的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登极,当了61年的皇帝,活了69岁,是清代一位较长寿的皇帝。 康熙把养生之道分为养身和养心(或称为养神、养性)两方面。养身是指节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康熙养生之道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3) --> 康熙帝认为:“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他不但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康熙帝认为人若想长寿,不能靠服食所谓的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是靠饮食起居有序、有节、有度。这也是他养生之道的核心。在饮食起居方面,康熙帝有一系列的主张和论述。 其一,康熙帝认为:“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这就是说,人们应该合理地安排饮食,不可贪食和多食。所谓“择其宜于身者”,是指人们应选择对身体有补益的食物,而不应一味摄取个人嗜好的食物。中医学认为,所嗜之物不可多食,多食则生变,轻则腹胀肚痛,重则诱发病变。 此外,康熙帝还指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之处也。故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肠胃的吸收功能也强弱不一,比如有人对虾、蟹过敏;有人对香椿、香菜过敏;胃热者宜食寒凉之品;而胃寒者宜食温热之品。因此,人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不宜之物”,并在日常饮食中加以控制。

其二,康熙帝每次出巡,总是拒绝参加那些尽是山珍海味的盛宴,而专吃当地所产的时令菜。对于那些不恤民情,竭力搜刮民脂民膏,置办盛宴讨好自己的官吏和地方豪绅,康熙帝毫不客气,立即予以撤职查办。康熙帝认为:“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康熙帝提出的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的观点,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是十分科学的。因为清淡的蔬食对预防和控制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大有益处。 其三,康熙帝提出,水果最好在成熟之后再吃,而不要在它未成熟时过早地摘食。康熙帝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有无数人极力向他献媚邀宠。因为他爱吃水果,于是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地采摘鲜果进贡,但他从不多吃,总是品尝一点儿就够了。他说:“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之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 如我为大君,下人各欲尽其微诚,故争进所得初出鲜果及菜蔬等类,朕只略尝而已。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实践表明,果实在未成熟时,不仅味道酸涩难咽,而且果实中诸多营养成分不易被肠胃吸收,甚至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可见,康熙帝的这番告诫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其四,康熙帝主张在每餐之后,应构建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他说:“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

养生的概念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养生打坐的过程中建议使用晶体石膏灯,她柔和光泽可以帮人放松身心、稳定情绪、有净化、清醒的力量,对于心灵治疗与修养也很有效。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沐四时之气而成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汉荀悦《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唐韩愈《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 2.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宋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保养生命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是指中华原创医学,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阉割华夏文明后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医”。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整个中医药和养生体系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对“养生”表达最好的是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后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概全之嫌。养生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也就是说现代人们所称的词汇“气功”(严格说来应该是“医学气功”,古代又称“导引”“养生”)是养生学最关键的内容,而其指导思想是东方文明整体观。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

乾隆的养生之道

乾隆的养生之道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活了89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朝,是皇帝中寿命最长者,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那么乾隆为什么能独享高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乾隆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乾隆的养生之道 养心之道 “养心”二字,出自于《孟子》。孟子说,修养一个人的身心,最大的莫过于清心寡欲,只有清心了才能静心,只有静心了才可修身养性,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 乾隆一直住在养心殿,最东边的寝室,“又日新”上面挂一块匾额。“又日新”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说的不是喜新厌旧,而是每天要保持一种良好的、清新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早晨。 乾隆喜欢睡比较硬点的床,床上铺一种叫灯芯草的席子。灯芯草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心血畅通的药草。睡灯芯草席子,这对他的长寿非常有好处。 此外,乾隆皇帝心胸很开阔,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他觉得人品好,有学问,踏踏实实办事的,他就重用。 如果说乾隆皇帝的养生之法,可总结为“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清心寡欲、懂得节制”,那么,这便是他的养生之宝。

饮食之道 乾隆皇帝关于饮食方面的养生之道,可以谈四点。 第一,清宫规定皇帝一天吃两顿,实行两餐制,早餐和中餐,中餐是下午两点到三点。乾隆的御膳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皇家菜品的精致,第二个是普通百姓人家的素淡。 第二,乾隆比较注重营养均衡,他特别敬仰他的祖父康熙,康熙吃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叫“食不重肉”,即吃肉时只吃一种,不吃第二种肉。乾隆很懂得饮食养生,比如说他午餐喜欢吃鸭子,这鸭子就有很多品种,炖鸭子、清蒸鸭子等。 第三,他只吃七分饱,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从道德角度来谈君子之道。中医有一句名言:“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乾隆养生之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老处于一种半饥饿状态。 第四,乾隆在每天睡觉之前或每天早上,都吃一粒龟龄集。什么是龟龄集呢?它是一种丹药,是明清18位皇帝的御用圣药,由人参、鹿茸、海马、锁阳等28味珍贵药材,经过精心炼制而成。 乾隆饮食是比较清淡的,午餐一般是30道左右,毕竟是帝王之家,而且宫里有一个规矩,一道菜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也只能夹两筷子。 起居之道 乾隆皇帝的起居是怎么样的? 第一,乾隆皇帝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四点半左右起床,寅时

李庆远的长生不老诀和养生自述

李庆远(256岁)的长生不老决与养生自述 养生家李庆远(256岁)的《长生不老诀》 中国长寿养生家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据报道是世界最长寿者。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这位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诀”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以证实。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于言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时中,行往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于富贵,素贫贱行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则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神仙。 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乃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觅头寻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

不降。 至于炼性,如理摇琴,慢则不应,促则玄断。紧慢得中,则琴调美。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钢铁得中,则剑利矣。真旨如此。炼真性者,宜深体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荤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信者决然不疑、真实不虚之谓也。能手敬信,即是圣贤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信。可见圣人亦从次下手。 断缘者,断尘缘也。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般聪明,皆为所蒙。凡人不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于是乎纷纷扰扰,尘缘扰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此大忌也。古人曰: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蒙于心,则尘缘自断矣。古人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静则生慧,动则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愈远。若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心与道合,名曰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静,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看,外似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之道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饭菜清淡,精而细,益于身健。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他引孔子言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用现在的话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鱼肉腐败变坏的、食物时间长变质的、食物气味变臭的、不当时令的、调味品不当的不吃。席上的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吃水果,他也讲究。康熙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此养身之要也。”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 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沌气所染。”如果平常注意卫生,清秀爽快之气便附着于身,否则自身的清明之气也会逐渐被沌气所取代。康熙作为一国之君王,要什么,有什么,但他的衣服有穿多年的,却没有污点。康熙曰:“朕之衣服有穿多年的,并无纤毫之玷”,“此朕天秉之洁净也。”“然亦不可太过成癖”。他说:“常见有人过于好洁,其所居之室,家下人著履者,皆不许入。

衣服少有玷污,即弃而不用;亲属所馈饮食,俱不肯偿。”不讲卫生不对,洁癖也是不对的。“过犹”与“不及”都应当防止。 三、饮酒有度,药补慎用。 康熙不反对饮酒,而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酒“实非有益于人之物。”康熙曰:“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理法丧失。”“然沈酣湎溺,至不时不节则不可。”适饮酒,益身健,饮酒莫得酣。 康熙的养生之道,重于食补,不轻率用药补。认为过分禁食,靠药补身体很少能滋补气血使身体强健的。康熙曰:“苟于饮食禁之太过,惟任诸凡补药,鲜能滋补气血而令之充足也。”他说:“药惟与病相投,则有毒之药亦能救人,若不当,即人参亦受害。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 “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虑营营。”就是说,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不安。康熙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方可以“养生”。因为,形体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体的主宰,精神则是心聚会的东西。康熙曰:“心静则心和”,“心和而形全”。能“恬淡安静养神”,则“精神安于内心”。“清虚栖心”,则“形不诱于外”。也就是说,精神安定,内心清虚,则形体不被外物所牵累。康熙引孟子之言曰:人要善性必“持其志,无暴其气”则“疾莫之撄”。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如果自己的意气不暴乱滥发,

乾隆帝养生秘诀

乾隆帝养生秘诀 话乾隆帝养生秘诀 那么为何他业绩卓著,工作日理万机,又能使自己身体万寿无疆,在我国古代皇帝中,他的长寿竟排列前三名居首位: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而乾隆皇帝则寿高89岁,位居中国封建皇帝中的长寿之最。他得以长寿的奥妙如下: 一、乾隆皇帝根据自身体会,那时就总结了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既十六字长寿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吐纳肺腑:每天黎明即起,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体内混浊气体,促进身心健康; 活动筋骨:注重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常年坚持运动,乾隆晚年尚狩猎:; “十常”、“四勿”:身体的十个部位经常活动,四件事情应注意节制,“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适时进补:人到晚年,新陈代谢功能减退,适当地用一

些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增加营养,延年益寿。 乾隆十六字长寿秘诀是后人所撰写的,总不如乾隆同代人亲眼所见那么真切,仅摘录当年传教神父及外国来使的笔记,足以说明乾隆所以长寿的根由。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值乾隆六十三岁时,“曾给弘历画像的潘廷璋当翻译的蒋友仁神父,评论过皇帝的引人注目的坐态以及他那生气勃勃的生命力。” 二、乾隆帝喜欢“旅游”人所共知。他六下江南,三上五台,游览名川大山、古刹旧寺。如此涉足野外宽阔幽静之地,令人心旷神怡,悠然忘返,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乾隆帝还假借上朝之机,巧妙洞悉朝廷的贪赃腐败,多次以“四爷”身份微服私访下江南,既整顿了国家吏治,又出外旅游锻炼了自己的身体。 三、乾隆爱好广泛,学识渊博。他爱读书,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好皇帝。他情趣甚广,懂满、蒙、维、藏、汉五种文字;他喜书法,学尊赵体,圆润遒丽,所到之处,御笔题咏;他喜诗文,据传他一生写文1300多篇,作诗4万余首,他还喜欢听戏、观灯、看杂技、滑冰等,并亲自演过戏,这些活动,对修身养性颇有裨益。 四、乾隆起居饮食很有规律。他早上大约6点多起床,先洗漱后用膳。早餐后,处理政务,然后与大臣议事,午后游览。晚饭后,看书习字,作文赋诗,然后就寝。

乾隆皇帝的“十常四勿”养生法

乾隆皇帝的“十常四勿”养生法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的第4代君主。他在位60年,享年89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4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有一套养生的秘诀,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十常四勿”养生法: “十常”养生法 1、齿常叩:两唇轻闭,上下牙齿互相叩击,使之铿然有声。每天叩齿两次以上,每次可叩100下左右。牙龈的血液循环,坚固牙齿、促进唾液的分泌。 2、津常咽:津液即唾液,具有很强的杀菌和消化功能。津常咽就是经常将口中的津液及时地吞咽下去。这样可起到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和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 3、耳常弹:人的耳朵像个倒位的胎儿,与人体的各个器官紧密相关。耳常弹就是经常用手指弹击或搓揉耳廓,这样可起到防治耳动脉或脑动脉硬化以及耳鸣和耳聋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疏通全身内脏的气血,提高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

4、鼻常揉:就是经常用两手的中指从上到下按揉鼻的两侧,可反复按揉十几次,最后要按揉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十几圈,每天至少按揉两次。经常揉鼻可防治感冒、鼻炎、鼻窦炎、鼻衄等病症。 5、睛常转:就是经常自觉地运转眼球,让视线按上下左右的方向移动。经常转睛可增强视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并能消除视疲劳。 6、面常搓:就是先将双手搓热,再用搓热的双手搓擦面部,可反复搓擦面部10余次,直至面部发热为止。经常搓面可减少皱纹、调整血压、消除大脑疲劳。 7、足常摩:足常摩就是经常用手掌推摩足心使之发热,有温补肾经、舒肝明目、降血压等多种功效,对腰酸腿软、神经衰弱等病症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8、腹常旋:腹腔是人体重要内脏的所在地,揉腹对内脏保健十分有益。每天睡前将双手搓热,然后将双手重叠放于神阙穴(肚脐)上,先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从内向外按摩100圈,按摩的范围可逐渐扩大到整个腹部。然后再沿逆时针方向按摩腹部100圈。经常按摩腹部可促进腹部内脏疾病的康复,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对胃(肠)炎、胃溃疡、便秘、腹泻等病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并有助于腹部减肥和降低血脂。 9、肢常伸:肢常伸就是经常屈伸四肢,可疏通经络,促进周身的微循环,使四肢轻松、关节灵活。

《长生不老诀》――257岁的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

《长生不老诀》 ——257岁的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转) 257岁的李庆远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据报道是世界最长寿者。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长生不老诀》是李庆远给后人流下一本书,大概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附文如下: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于言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行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时中,行往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于富贵,素贫贱行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则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 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乃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觅头寻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至于炼性,如理摇琴。慢则不应,促则玄断,。紧慢得中,则琴调美。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钢铁得中,则剑利矣。真旨如此。炼真性者,宜深体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荤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六位古人养生经

六位古人养生经 2014年08月13日06:54 家庭医生在线 养生,不仅现代人注重,古代的一些名人也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常常把这些养生之道放于古诗中,让人很受启迪。 曹操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中以长寿的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这首诗可以说是曹操留给后世的养生良方。 南宋诗人陆游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然醒。”吟诵一首好诗妙词,可使人产生最佳的心理效应,这种作用能养性怡情,荡涤脏腑,宁神忘痛,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清代康熙皇帝对生活保健也十分重视。他古稀之年的一首诗能概括其养生之道:“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鬓霜惭薄德,神惫恐高誉。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书。山翁多耄耋,粗食中园蔬。 清光绪时,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给名人留下一首《不气歌》,这可以说是另一种养生诗。《不气歌》曰:“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语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气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从此永不生真气。”可谓是雅俗共赏、妙不可言的健身养性座右铭。 当代古文学家商承祚教授在70寿辰时写了一首幽默的明志诗:“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难得,六十小弟弟,四十五十满地爬,二三十在摇篮里。”由此诗可知,人至老年保持一颗童心,可延年益寿。 爱国学者,闻名遐迩的世纪老人袁晓园女士,在百岁华诞时写了一首《百岁感怀》诗:“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长生药,顺其自然过百年。”此诗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袁女士曾长期旅居美国,85岁时回国定居,实现了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夙愿。她把文房四宝作为自己养生之道和精神寄托,并对汉字极有研究。良好的生活环境,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康的个人爱好,一切顺其自然,是她颐养天年的长寿秘诀。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位养生名人外,可见古代名人对养生的重视重试并不比现代人差,养生,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