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 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 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 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 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 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 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 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 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 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 “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 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 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 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 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 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 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 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 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 1.多样化教育体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与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与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与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与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表达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与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与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一】、文化的传播者; 【二】、潜能的开发者; 【三】、学习的促进者; 【四】、发展的伴随者; 【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 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根本理念 1、关注学生进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进展这一根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如今教学目标上,即要根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学问、技能等根底性目标,同时还要留意学生进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如今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讨论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烈,体现学生主体,鼓舞学生探索,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进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办法的建设者,而不是容易的学问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老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老师成长的方向进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老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老师的个人进展目标,满足老师的个人进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进展为本,就必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倡导“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心情状态、留意状态、参加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心情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深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

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整和掌握学习心情;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添。 ②留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研究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留意力;学生的眼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老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聆听是否全神贯注,答复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加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加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地投入思量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加研究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氛围是否民主、和睦、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敬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积极与他人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研究的问题主动思量、踊跃发言,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擅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研究;学生的答复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量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控制应学的学问,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添,是否有满足、胜利和喜悦等主动的心理体验,是否对将来的学习弥漫了信念。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老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老师的阅历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惟独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 篇一: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

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