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专题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环节:知识重构本课按目录知识整合

第二环节:重点突破

(Ξ)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企业的转移支付指企业对非营利组织赠款或捐款等。

2.政府的转移支付分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

付两种。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农产品价格补贴……。这种情况究其实质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财政拨款)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弥补地方财政资金的不足(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拨款一一注意拨款要专项专用,不能挪用)。

【注意】政府的转移支付离不开财政,属于政府再分配调节的手段一一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四)区分理解居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第三环节:易错易混

1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人初次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4.完善个人收人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完善以利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5.增值税是调节个人收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国民收入决定分配方式。

7.平均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8.从个人收人获取途径看,居民收人主要包括非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9.生产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都是来自人们的生产经营

10.调节过高收人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1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

12.国家依法建立起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13.社会保险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14.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均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

15.社会救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16.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17.社会优抚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18.政治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19.享受社会互助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优品课件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 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改革意识和国家观念。教学重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归纳出本框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 要内容或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和磁卡)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为劳动者,在其一生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生、老、病、死、伤以及失业等风险。那么承担这些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既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本知识。(讲授新课):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即: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学习这一观念,要把握其以下几个要素(特点):① 社会保障的主体:国家或政府②社会保障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的 基本生活权利③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⑤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 保证社会稳定(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①含义:P124,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核心。④实施情况: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覆盖面逐步扩大(看图表)。截至2002年6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的参保人员分别达10567万、10095万和7920万。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 险制度也依据一定的条件在逐步地建立。 2、社会救济:①含义:

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专题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环节:知识重构本课按目录知识整合 第二环节:重点突破

(Ξ)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企业的转移支付指企业对非营利组织赠款或捐款等。 2.政府的转移支付分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 付两种。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农产品价格补贴……。这种情况究其实质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财政拨款)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弥补地方财政资金的不足(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拨款一一注意拨款要专项专用,不能挪用)。 【注意】政府的转移支付离不开财政,属于政府再分配调节的手段一一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四)区分理解居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第三环节:易错易混 1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人初次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4.完善个人收人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完善以利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5.增值税是调节个人收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国民收入决定分配方式。 7.平均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8.从个人收人获取途径看,居民收人主要包括非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9.生产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都是来自人们的生产经营 10.调节过高收人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1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 12.国家依法建立起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13.社会保险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14.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均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 15.社会救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16.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17.社会优抚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18.政治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19.享受社会互助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020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案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 2.解释与论证:加强社会保障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完善社会保障。 4.辨析与评价:发展社会保障要量力而为、 权责统一。 1.政治认同: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科学精神:理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功能、内容。 3.法治意识:依法监管社会保障事业。 4.公共参与:树立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 务意识。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1)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功能 手段作用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 的生存危机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 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 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 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示:社会保障往往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一般不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3.内容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方式: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①特点: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点: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为此,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量力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责权利: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多层次: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判一判] (1)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 (2)每个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是相同的。( ) (3)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 提示:(1)×(2)×(3)×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教学课件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是指国家按照一定规则对个人获取的各种收入 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个人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 续发展。根据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四课的教学要求,下面 将重点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 1. 收入分配模式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主要采用的是“双轨制”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 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市场机制在决定个人收入分配中 起到主导作用,而政府则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 再分配。 2. 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主要源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则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所致,而行业差距则是因为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 不同。

3. 调控政策 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提 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发展公平竞争的劳动市场,加强税收调节,实行 差别化的社会保障政策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市场分配,实 现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 教学内容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 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权益。根据新 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四课的教学要求,下面将重点介绍我国 的社会保障体系。 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参 保人员提供养老金待遇,确保他们在退休后有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两大类。 2. 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人们在医疗方面的风险而建立的。我国 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等。这 些保险制度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或补偿,减轻他们的 经济负担。 3. 失业保险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案)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案 授课教师:何晓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制度。 2、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主体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内容,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要素分配的关系。 4、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 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5、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看待和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08年7月,《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的配图新闻热爆网络。 案例呈现: 袁隆平"买车"事件始末:"仇富"为何不仇袁隆平? 2008年7月19号上午,袁隆平院士一家人出现在了“2008湖南车展”上,被记者拍下了这组照片。两天后,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为老伴挑选座驾,称已有车六七辆的配图新闻。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还被一辆奔驰敞篷车吸引。这张照片里,袁老参观的这种敞篷的奔驰是奔驰的一款顶级跑车,市场的售价为68.8万。 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看高档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 仇富不仇袁隆平,网友力挺袁隆平买车,袁隆平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甚至称,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 有意思的是,就在网民热挺袁隆平买车的前几天,网友们正在对中国平安老总马明哲拿6610万年薪大加指责和质疑。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到底有多少资产? 据《南方日报》报道 袁隆平为啥有钱? 工资:每月4000多元 袁隆平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每月4000多元工资。 奖励:国家重奖500万 获得过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此外,世界性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重奖也有不少。 股票:股份市值过亿 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获得70万份股票期权,再加上之前持有的250万股,以市值计算,袁隆平身家已经过亿。 品牌:袁隆平三字值千亿 1998年,我国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 思考题: 1、袁隆平院士的财产是按照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2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材P 43“探究与分享” 提示 (1)该村发展集体经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2)我国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该村村民承包土地,在村办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体现了提高效率。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早早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同时该村不忘带动周边的乡村共同富裕,坚持先富帮后富,促进社会公平。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

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教材P 45“探究与分享1” 提示 (1)小李一家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工资、奖金、持有的公司股票分红、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转让承包土地收入和转让专利技术收入等。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教材P 45“探究与分享2” 提示作为劳动者,应该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 1.(1)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 (2)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 提示:(1)×(2)×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材P 46“探究与分享” 提示 (1)2004—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全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 (2)目前,已有四个省份明确2019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也在抓紧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除了最低工资制度外,还包括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指导线制度、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以及一些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和收入激励政策等。这一政策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1)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 尊敬的领导: 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 内容。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总结,现将相关情况向您汇报如下: 一、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应对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 障政策和制度。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险种。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亟待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养老 保险基金面临着严重的缺口问题,个人账户积累不足等困扰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发展。 其次,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存在差异,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医疗资源短缺,制约了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最后,失业保险与职业培训的有效衔接有待加强。失业保险的职业培训和再就 业政策需要更好地对接,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 二、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居民收入分配是衡量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居民收 入分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收入差距、企业间 收入差距等仍然较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其次,非劳动性收入比重上升,劳动者收入增长乏力。财产收入、资本收入的增加,相对于劳动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较快,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乏力,制约着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最后,社保和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亟待优化。社保制度和税收政策需要调整,使得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以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现象。三、完善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社会保障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养老金改革。逐步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提高企业缴费比例,增加养老金的可持续性,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其次,加大医疗服务和医保改革力度。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提高农村地区的医保报销比例和医疗资源配置,增加基本医保保障范围和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最后,加强失业保险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和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降低失业风险,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应加强税收和社保政策的优化调整,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调节,减少收入差距,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感谢您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视,希望以上报告能够对您了解该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如有需要深入了解或解决问题的意见,请随时告知,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新教材精创】4.2 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1)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2)了解社会保障的作用。 (3)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4)理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能力目标】 全面认识我国是保障体系内容及取得的成绩,分析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认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科学精神】 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根据我国的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公共参与】 运用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教学难点: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措施。 (一)引入新课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如何应对?

国家建立起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社会保障。 (二)讲授新课 第一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板书) 一.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板书) 1.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探究与分享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以上对话涉及哪些社会保障形式?这些社会保障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以上对话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这些社会保障形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社会保障的作用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成是怎样的? 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

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 一、引言 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指 国家通过法定或行政手段,对公民在面临生活风险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救助。而收入再分配则是指通过税收、社会福利等措施,将财富和收入重新分配给社会各个集团。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在现代社会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方面,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个体在面临风险时得到应有的保护,例如,养老保险可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医疗保险可以保障人们在生病时得到及时治疗。这样,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都能享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收入再分配可以减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例如,通过税收制度对高收入群体进行适度调节,再分配给低收入群体,可以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这样做不仅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保障 了人们在面临疾病、伤残、失业等突发情况时的生活需求。例如,失业保险可以帮助失业人员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避免因失业而陷入困境。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了个体走向极端竞争。例如,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医疗保险可以降低疾病对个体的经济负担,使个体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或创业。

再次,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供教育补贴、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的合 理配置与培养,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这样,人们在面对经济变化时能够及时适应,并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收入再分配的意义 收入再分配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 公和社会冲突。首先,通过税收制度对高收入群体进行适度调节,实现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这种财富再分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收入再分配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通过社会福利、最低工资 等措施,可以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社会公平性。 此外,收入再分配也可以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当低收入群体有稳定的收入和 社会保障时,他们会更有消费能力,从而拉动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 五、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的挑战 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再分配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随着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的压力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收入再分配在具体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难题。如何确保再分配措施的公正 性和透明性,防止滥用以及资金浪费,需要严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监管。 六、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再分配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使得社 会能够稳定发展,个体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公平竞争的机会。然而,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再分配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公平分配与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公平分配与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和福利平等的社会制度,其中 包括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 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和社会保障是确保人们享有基本权利和满足基本需 求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重点探讨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公平分配与社会 保障的意义和实践。 一、社会福利公平分配的意义 1.1 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的 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 社会阶层分化,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1.2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社会福利公平分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福利保障,社会福利公平分配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1.3 保障人民基本权益 社会福利公平分配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确保每个人都能 享受到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福利。这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福利公平分配的实践

2.1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或补助,并实行基本药物的价格控制。这样的制度确保了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2.2 教育公平与普及 社会主义国家重视教育公平与普及,实行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金等财政补贴。通过这样的举措,社会主义国家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人才的公平选拔与社会的公平竞争。 2.3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住房保障政策,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实行公租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优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并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保护人民的住房权益。 三、社会保障的意义和实践 3.1 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通过提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的保障措施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3.2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4.2 我国的社会保障 教学设计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如果把第三课比作做大GDP蛋糕,那么第四课就是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第四课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引导学生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增强参与意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在日常的生活中经济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此刻需要学习我国的经济分配和社会保障,此外,国内外形势严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这需要学生认同,深刻领会这一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历史意义,本节课主要由生活入手,树立制度自信,从而增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本课学习,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 (1)理解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2)了解社会保障的作用。 (3)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4)理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2】 全面认识我国是保障体系内容及取得的成绩,分析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措施。 【3】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探究我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和措施,认可我国日益完善的保障,增强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感。 2.科学精神:学以致用,通过走访当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等,评析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3.公共参与: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增强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教学难点: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措施。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授法 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 (一)引入新课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如何应对? 国家建立起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社会保障。 环节二讲授新课 第一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板书) 一.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板书) 1.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探究与分享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以上对话涉及哪些社会保障形式?这些社会保障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以上对话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这些社会保障形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政治4.2《我国的社会保障》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二节我国的社会保障 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坚实的心理动力基础。要让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要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此,我们希望学生了解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知道如何科学地评价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能够初步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的作用 (2)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各种保障措施的地位和作用 (3)理解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2.能力目标 会评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政策,能学以致用,结合当地实际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明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能评析具体的保障措施,能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完善措施,增强参与意识,增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自信。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探究我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和措施,认可我国日益完善的保障,增强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感。 2.科学精神:学以致用,通过走访当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等,评析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3.公共参与: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参考教案1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了解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 (4)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 (5)理解劳动的重要性、要求。 (6)理解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区分我国分配方式的能力,分析我国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弘扬劳动精神。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增强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认同。 【科学精神】 认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法治意识】 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 教学难点: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在做大“蛋糕”,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就是在分“蛋糕”。“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怎样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我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二)讲授新课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板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探究与分享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该村实行了什么样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种收入分配方式的看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该村村民获得分配的方式有按劳分配,也有按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按劳分配 (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收入,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课题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与分配制度

高二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课题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与分配制度 课前学案 一、知识梳理 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参与国民收入的主体有哪些? 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及决定因素二、分配方式 3.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3)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4.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1)内容 (2)意义 5.居民收入的途径有哪些?各自的具体内容? 6、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7.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原因及措施 考点二、社会保障 1、含义 2、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保障? 3、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 (1)社会保险:对象、地位、内容类型、方式、筹资、与商业保险的区别(2)社会救助:地位、目的、方式、对象、作用 (3)社会福利;地位、方式、对象、内容实质、目的 (4)社会优抚;地位、内容、方式、对象 4、如何不断完备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二、判断: 1、公有制经济中只有按劳分配一种分配方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只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3、按劳分配体现效率,按要素分配体现公平。() 4、凡是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 5、农民经营权流转的收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6、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 7、个体劳动者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8、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全部内容。 9、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10、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11、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人初次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2、国家依法建立起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1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均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 课中学案 一、【课标要求】 1、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 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 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的措施。 3、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 动的观念。 二、【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2、了解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 4、了解居民获得收入的途经。 5、理解劳动的重要性、要求。 6、理解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三、【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原因、范围和要求;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精神;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措施。 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四、真题演练 1、(2021年高考.山东卷):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出台了许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不仅直接帮扶了贫困群众,而且提高了市场机制的 益贫性,2013-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国农村高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学案 (1)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2.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必背考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作用、原因。 (3)按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 (4)收入来源的分类(如何区分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 (5)崇尚劳动的原因、要求。 (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要求。 (7)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的原因、内容、体系。 (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难点突破】 1. 按劳分配 ①存在的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②【特别提醒】△1尺度: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2实现形式(了解):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或公有控股企业中); ②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农业集体经济中)。 △3并不是公有制中的任何分配都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 △4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一定会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2.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类型 ◆总结: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①按劳分配;②按要素分配;③其它: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偶然所得等。 【易混易错】 ⑴区分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劳动收入 ①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两者都属于劳动收入。 ②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③按劳分配属于劳动收入,但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⑵合法收入:①合法的劳动收入(主要有:按劳分配、劳动要素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资本要素收入、知识、技术要素收入、管理要素收入、信息要素收入、土地要素收入、数据要素收入等)。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4.【知识拓展】转移支付 ⑴含义: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⑵主要形式:①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社会保障性质。 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差距。 ③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也是一种重要的转移支付。 【知识拓展】个人所得税 ⑴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 ⑵作用: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⑶应纳税所得额: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022届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4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学案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课程要求]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说明劳动对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知识梳理】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是________的分配原那么。 (3)按生产要素分配: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________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4)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包括:________收入和财产性收入、________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________。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________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________同步提高。 (2)初次分配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________中的比重;健全________由市场评价奉献、按奉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3)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4)重视发挥________分配作用,开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5)要标准收入分配秩序。 (6)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________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1.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作用:能够有效维护社会____________的稳定;促进社会____________;充分发挥社会________,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开展。 (2)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形式) 社会保障主要由________、社会救助、________、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