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G eography in senior three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

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

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

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2、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3、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

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

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

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

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

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

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a.松嫩平原b.台湾西部平原c.成都平

原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a.苹果、梨b.柑桔、桃c.哈蜜瓜、荔枝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 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 (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 1005.0 L 1000.0 图4 N ·甲 997.5 100 0 200km 1000.0 等压线/hPa

(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 (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 (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 (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0~200米 200~500米 500~1000米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例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锋面存在于低 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 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 候复杂化。 下垫面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 海拔高度的影响 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20200625040643)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杨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固。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 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 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张试卷的特点,我准备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教会学生如 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 问题。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及3S 技术、气候、日出时间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功能区、等高线应用、人 整体的 口、非洲自然人文环境和我国都江堰等知识考查,知识面广,还考查了地理学科 认识 应该具备的能力。 2、成绩情况:班级平均分是 52 」、选择题 1、选择题做题情况展示: 选择题最高分40 最低分12 20分以上有41人其余20分以下其中11题得分 率最低 选择题得分率低是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题得 根据大 纲有针 对性的 学习, 明确学 习目标 是学生 明确出 错的原 因,并 提出解 决的方 法 培养学 生的解 题技巧 和解题 的方 法,形 成程序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 按形成原因分为 2.洋流分布规律: 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 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 系统的是 (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 之一。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6.日本暖流()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理高考复习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命题趋向】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另一部分是有关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经纬线、地理坐标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图知识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1)借助常见的图例、注记,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规则、比例尺、等值线判读技能等,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3)运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探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 称 地带性 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五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5.2 区域可持续发展 【思维导图】 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例导悟】 例右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 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 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 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 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 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 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主干精讲】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1) 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2)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

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1) 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1) 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2) 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3) 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迁移应用】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 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 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 C.形成区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 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图Ⅰ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图Ⅱ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 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D.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 4.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 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5.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必修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1课时地球与地图 题组一:地球和地球仪 (2010·广州模拟)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长城站附近海域出发,沿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南极洲航行一周,经过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A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解析由图中长城站的位置及0°经线可知,科学考察船顺时针绕南极洲航行一周,依次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 C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由黄河站位于北极附近(60°E附近),长城站位于南极附近(60°W附近)判断,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北方向。 题组二:比例尺 3.读右图,两幅图表示的区域实地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则( C ) 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 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1∶400 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解析已知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由图中甲的边长是乙的1/2,可推知图乙的比例尺为1∶50 000,因两图实地范围相同,故图幅大的图乙较详细。

4.某测绘局要绘制新开发镇的平面图,采用2种比例尺绘制,其中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1∶10 000 B.甲图的图幅面积一定是乙图的9倍 C.乙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详细 D.甲图中1 cm表示的距离是乙图的3倍 解析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倍,说明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当乙图为1∶10 000时,甲图比例尺为3∶10 000,即1∶3 333,所以A错。根据图幅面积扩大倍数为比例尺扩大倍数的平方,B选项正确。甲图比例尺大,反映地理事物应更详细,所以C选项错误。 乙图上1 cm表示的实际距离为甲图的3倍,所以D选项错误。 题组三:等值线 5.(2009·烟台质检)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盆地,②陡崖,③山谷,④山脊,⑤山顶,⑥鞍部。 (2)⑤、⑦两地的垂直距离为11m,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 cm,其实际水平距离是 4.6km。 (3)如果把该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1∶100 000。 (4)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 什么? 答案选择AC路线较合理,因为A处比C处高,可自流引水,而B处比C处低,往高处引水较为困难。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 答案选在甲处好因坡度较缓,虽然乙处坡度比甲处更平缓,但在建坝后,乙处会被淹没,甲处则濒临水库,灌溉方便。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不同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如图中的 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当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峰(如 图中的⑤、⑦);由内向外增高的,为洼地、盆地(如图中的①)。等高线的曲线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河谷(如图中的③);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如图中的④)。两个山峰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形似马鞍,为鞍部(如图中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⑥)。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际上是两个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差。已知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根据公式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结果应是厘米,要把它化成所要求的单位千米。小河流向应注意箭头和指

【配套K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生答]大气辐射的波长>地面辐射的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 [承转]做完热身运动以后,让我们来正式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学生齐声朗读]课本第28页第二自然段文字 [学生填图]完成学案上的第4~8题。 [学生活动]根据某一学生填图,由其他学生指出是否有不同之处。留下疑问大气的受热过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投影]“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提示,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辐射箭头的含义。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提示引导。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 业》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阅读课本知识窗,说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形式。 6.地球圈层间的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植物的和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大圈层间的碳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示意图。 【考点对练】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A 呼吸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化合作用 (2)如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产生荒漠化 B 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 易产生水土流失 D 易形成酸雨 二、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规律总结】 【巩固练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详细教案

第一单元地球 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考向指径 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1-1-1)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天边的闪电也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例1】如图1-1-8所示, N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 ACB、AMB和ANB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 【解析】弧ACB、AMB和ANB均为通过球心大圆的半圆,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球 体,则,ACB、AMB和ANB三条弧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考虑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这三条线路中以ANB最短。 【答案】弧ANB (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 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弧长也 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1o弧长 为111cosa. 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代表了 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 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图1-1-2) 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 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N;23o26′S;南、北极圈:66o34′N;66 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o—30o)、中纬(30o—60o)、高纬(60o—90o) 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一点,也没有最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4.纬度 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纬度的确定: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纬度的几何含义(图1-1-3): R为地球半径,纬线m的度数为α。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可以计算某地的纬度 【例2】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送给中国亲民党主席汉白玉日晷作为礼物,日 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一种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正反两 面都有刻度,安放在石台上,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如图4)。当太阳移 动时,晷针在盘面的影子,也随之变动,古人以此来确定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3 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地球运动专题

天津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地球运动专题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 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 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 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 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 看呈顺时针 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 是日常所用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 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 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 (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 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课件)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郭东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 固。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我们已经完成地理的一轮复习,在知识上已经基本完善,通过这段时间的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解题方法,查缺补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做到归纳提升,提高解题能力; “究错”反思,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进入高三后期的二轮复习,我们进入了一次一次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我们的解题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但这次训练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导入讲评课 1、试卷分析 本套试题的组合有15个选择题和一道答题组成,客观题主要是模拟高考试题的模式组合的。主要是考察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试卷的批改情况 客观题部分:第1、2、13、14、15题得分率比较低,有的在40%一下。 综合题部分:综合题满分24分,均分在11分,高分学生较少,得不到高分。 通过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结合试卷的典型题例,重组试题,分项进行讲评。 考试大纲: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通过对易错的客观题分析,学生的出错部分主要是两类一是学生对试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明确得分较低的试题,找到不足 根据大纲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一、等值线专题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 因此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 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例: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 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例: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或线路与等高线交点少),地形坡度较小。 ⑺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 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⑻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 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⑼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⑽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①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②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④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⑾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②地势及起伏状况; ③主要地形区分布;④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⑿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G eography in senior three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 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 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 地球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学案1地球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 ①、赤道②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③。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概念地球仪上连接④ 的线 地球仪上同⑤平 行的线 特点 形状⑥圆 方向指示⑦方向指示⑧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M>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 短,⑨赤道最长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 间隔在⑩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 间隔

错误! 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错误!所有纬线都相互错误! 4.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图示 划分 从错误! 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错误!向南、 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 错误!,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错误!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 错误!,南纬的度数 愈向南错误! 划分半球20°W~0°~160°E为 错误!, 160°E~180°~20°W 为西半球 以错误!赤道为界, 以北为北半球,以南 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1>错误!为东 西经界线; (2>错误!经线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错误!纬线 是中、低纬度界线; 错误!纬线是 中、高纬度界线; (2>错误!是热 带、温带界线, 错误!是温带、 寒带界线 5.经纬网及其意义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9讲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教案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1.大气的受热 过程 2.大气保温作 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 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 选择题 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 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 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值得关注 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 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 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 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