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超声诊断学各章总结

超声诊断学各章总结

超声诊断学各章总结
超声诊断学各章总结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2页(一定要看一下)

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多不用,眼科) 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

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 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

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

一、肝脏的超声解剖----肝脏的五叶八段:

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

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S6),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S1)肝内血管:

1、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

并始终走行在一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

2、肝静脉系统----- (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

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

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

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6CM。

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正常肝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肝的血管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动脉为入肝血流,呈红色;肝静脉为引流血管,

内为出肝血流,呈蓝色。

四、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病史、体征;病变回声特性;彩色血流表现;超声造影

(二)肝硬化------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一、声像图特点

1肝脏外形及大小改变; 2肝脏包膜回声改变; 3肝脏实质回声改变

4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声像图改变:脾脏肿大;门静脉系统血管增宽;脐静脉重新开放

5胆囊壁的改变(增厚、双边影); 6腹水(低蛋白血症引起); 7肝静脉系统肝内胆管的改变

(三)脂肪肝声像图特点-------肝实质回声增强;门脉管壁回声纹理模糊;回声均匀细腻;后壁回声衰减

(四)肝囊肿声像图

1、肝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

2、囊壁薄,呈细光带回声,边缘整齐光滑

3、囊肿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效应;

4、位置较浅的囊肿,由于混响效应,前部出现低回声

5、由于囊液透声性好,囊肿后壁及深部的肝组织回声增强;

6、囊肿位置较浅时,超声可见压缩征

7、合并感染时,囊内可见微弱回声和漂浮的光点。

(五)多囊肝声像图:

1、肝内各切面可见很多大小不等的无声回声区,边界清晰;

2、病灶具有肝囊肿所具有的囊肿特征

3、肝脏增大,表面不规则,以受侵犯的肝叶为主,肝实质回声增强;

4、多数合并多囊肾,多囊脾,多囊胰

脂肪肝:非均匀性脂肪肝肝内低回声需与肝癌相鉴别。前者低回声无包膜,无球体感,肝癌的低回声,肿块有包膜,且有球体感。

肝硬化:肝硬化除了慢性肝病相鉴别外,主要需与弥漫性肝癌鉴别。鉴别要点主要是肝脏体积变化及甲胎蛋白测定值。

肝囊肿:肝囊肿与肝内血管及扩张的胆管的断面相鉴别,肝内血管的形态随超声切面的不同而变化,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血管内被彩色血流信号充填。扩张肝内胆管在某些切面与胆道相通。

肝脓肿:未液化的早期肝脓肿及肝脓肿液化不全期应与肝癌鉴别,结合病史及短期随访复查是鉴别二者的主要方法。完全液化的肝脓肿与肝囊肿鉴别。

肝血管瘤:本病与肝癌鉴别,肿瘤内部的回声特点、质地,甲胎蛋白

化验是二种疾病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胆囊和胆管超声诊断

一、探测体位常规仰卧位右前斜位

二、正常胆囊超声图表现

1呈梨形,长茄行或椭圆形; 2胆囊轮廓清晰光整,呈明亮的线状,囊内无回声,胆囊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3胆囊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前后径为2-3cm,一般不超过4cm; 4囊壁厚度为1-2cm

5胆囊颈和门静脉或门脉右支根部之间有一线状强回声带连结,这是识别胆囊位置的重要标志

三、胆囊结石

1.典型表现:胆囊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强回声可随体位的改变

而发生移动(同时具备以上3点特征为诊断胆囊结石的可靠依据)2.胆囊内充满结石:典型者呈“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简称“WES”

第八章脾

适应症:1 先天性脾脏异常无脾综合症或多脾腺综合征右位脾副脾游走脾

2 脾肿大,脾萎缩(常见)

3 脾肿瘤(原发,转移) 4皮囊肿 5脾外伤

6脾血管病变脾梗塞脾动脉瘤脾静脉阻塞综合症7脾脏介入超声应用脾占位病变

探头频率为3.5—5.0Hz检查无需准备,但空腹图像更加清晰

体位一般右侧卧位;危重不宜翻动的患者仰卧位

脾超声测量长径8——12cm 后径3------4cm 男性 <4cm 女性<3.5cm

第九章胰腺超声-------判断胰体:其后上缘可以看见穿行的脾静脉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分为三型---- 蝌蚪型腊肠型哑铃型

胰腺的大小随年龄而增加,50岁以上胰腺则逐渐萎缩回声增强老年人的胰腺较年轻人的小。

头体尾

正常 <2cm <1.5cm

可疑 2.1—2.5 1.6---2.0

异常 >2.6 >2.1(肿瘤炎症)

急性胰腺炎病因和诱因 ------ 胆系疾病和酗酒饱食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肿大 65%轻中度为主重度

边缘实质光滑,清晰呈低回声不规则模糊回声较粗胰管扩张少见常见

并发症少见常见

声像图恢复时间较快较慢

第十章、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超声诊断

(一)肾

1.正常: 肾脏左右各一,呈扁豆状,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肾窝中,两

肾呈“八”字型分开,肾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5cm。超声:一般不需检查前准备,若同时检查膀胱,输尿管,前列腺或盆腔其它结构时,检查前60分钟饮水500ml并憋尿。仰卧位冠状切面最常用,皮质回声略高于髓质。

2.肾囊肿:肾实质内有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壁薄,光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的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可见回声影。注:肾囊性病变根据形态可分为孤立性肾囊肿,多发性肾囊肿和多房性肾囊肿

3.多囊肾(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肾体积明显增大,轮廓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肾实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相互不沟通,常同时合其它器官多囊性病变。

4.肾积水:由尿路梗阻引起肾盂肾盏尿液滞留,肾盂肾盏扩张及肾萎缩的病理改变。

轻度肾积水,前后经宽度<3cm; 中度肾积水前后径宽度3~4cm; 重度肾积水前后径宽度>4cm。

5.恶性肿瘤成人肾细胞癌最多,小儿肾母细胞瘤多见。

6.肾结石:肾集合系统内强回声亮点或团状,其后方伴声影,结石小于3mm时后方无声影,“贝壳症”,“泥沙症”是典型表现。多见于肾下盏且常位于肾后部。

(二)输尿管

1.正常长为24~32cm,内径5~7mm,三个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输尿管跨髂血管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

超声:一般不显影,大量饮水或膀胱充盈时,表现为中间无回声的明亮条带状回声且有蠕动

2输尿管结石强回声,后方有声影,可随体位改变

(三)膀胱

1.正常成年容量为350~500ml,排尿后残余量少于10ml,膀胱三角是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

超声:膀胱内尿液无回声,膀胱壁呈光滑带状回声,充盈少时呈三角形或四边形,充盈多时呈圆形或椭圆形

2.膀胱结石:大致与输尿管结石相同

3.膀胱憩室:膀胱壁周围无回声区,无回声区与膀胱有交通口,排尿前后大小会变,伴结石时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

(四)前列腺

1.临床上分为周缘区(外腺区)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中央区及移行区(内腺区)前列腺增生的好发部位。前列腺的左右径为4cm,上下径3cm,前后为2cm

2.前列腺增生:以前列腺前后径增大最为重要

3.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查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第十一章产科超声

(一)子宫及附件的超声途径

经腹超声:要求排便检查;检查前充盈膀胱以暴露子宫底,充盈膀胱

既是腹壁与子宫间的透声窗,又可推开周围肠曲。

经阴道超声:适用于已婚妇女急腹症患者,早早孕检查,膀胱无法充盈者,盆腔有较小肿物的等,对处女禁用。检查前需排空膀胱。

经直肠超声:适用于未婚妇女,及已婚妇女但阴道有畸形腔内探头不能进入者。

(二)正常超声声像图

(1)子宫:纵切面时为倒置梨形。根据宫腔线与宫颈管线所成夹角,可分为前位,中位,后位子宫。

正常子宫浆膜层为光滑的强回声带,肌层为中低回声带,内膜回声及厚度随月经周期变化。

(2)卵巢:生发上皮及白膜为光滑的线状回声,内有无回声的卵泡。(3)随月经周期变化的子宫及卵巢声像图变化:

卵泡早期:月经1—7天,只见宫腔线;卵泡数个,边缘模糊,增长慢,但无优势卵泡。

卵泡中期:月经6—7天,子宫内可见三线征,卵巢内可见直径大于10mm的优势卵泡。

卵泡晚期:月经13—14天,子宫内膜厚12—13mm,卵泡直径大于20mm。

排卵期:卵泡消失60%,塌陷。子宫内见清晰三线两区。

黄体早期:内膜回声增高,三线变模糊。

黄体晚期:三线消失。

(三)子宫及附件疾病超声表现

子宫肌瘤:为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关系分为:肌壁间,浆膜下和粘膜下肌瘤。

超声表现:(1)子宫大小根据肌瘤数目,可正常,饱满或增大。(2)子宫形态根据肌瘤位置,可正常,饱满或不规则。(3)子宫内部回声可有高,中,低回声。

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纤维瘤成熟畸胎瘤库肯勃瘤(特殊的卵巢转移性肿瘤)

第十二章产科超声诊断

超声检查时间

1、第一次妊娠及孕周(是否怀孕)

2、第二次 11~14W 测量NT

3、第三次 18~22W 胎儿畸筛查(产前筛查最重要的时机)

4、第四次 28~30W 估计胎儿生长发育及发现孕晚期出现的畸形

5、第五次 37W后AFI、EFW(羊水、胎盘)

可以确定宫内妊娠,是妊娠良好的标志------1、妊娠囊2、卵黄囊超声估计孕龄

1、孕龄GS(周):妊娠囊最大直径(cm)+3;

2、胎儿顶臀长CRL 孕龄(周)=CRL(cm)+6.5

3、双顶径BPD<31W,增大3mm/w 31~36W,增大1.5mm/w >36W,增大1mm/w

4、头围HC;

5、腹围AC ;

6、腰围FC

羊水的测量

异位妊娠:部位多位于输卵管;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出血、腹痛

类型及超声图像:未破裂型宫外孕,破裂流产型宫外孕,陈旧型宫外孕

未破裂型宫外孕:

①子宫小于闭经月份;子宫直肠窝及腹腔无异常所见

②内腹回声增粗,增强,子宫内见不到妊娠囊光环,或仅见到假妊

娠囊

③根据输卵管妊娠放入部位不同,用于子宫旁或子宫体显示不完整

的非均质肿块假象

破裂流产型宫外孕

①子宫与未破裂型相同;自宫周围及附体区呈不均质肿块,界

限不清

②子宫直肠窝及腹腔见到的无回声区

陈旧型宫外孕

①子宫大小多属正常;侧腹不显示无回声区

②子宫后方出现不规则肿块,呈“盆弧形”,边缘壁厚,其内部回声

不均匀

前置胎盘

胎盘早期剥离病理变化

1底蜕膜层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盆附着处剥离

2剥离小,血液即凝固,临床无明显症状

3底蜕膜下继续出血,胎盆剥离面不断扩大,可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外出血型、内出血型、混合出血型

临床表现

1腹痛突然发作,为持续性,随宫腔积血越多,腹痛越剧烈

2内出血型无痛性阴道流血:混合型出血型阴道流血量不定,贫血程度和出血量成正比

声像图特点

1胎盆与子宫之间出现无回声区,暗区不规则; 2剥离处胎盆增厚,可见像腹腔突出;

3如有血液破入羊膜腔时,则羊水暗区内可见较多的光环回声;、

4前壁胎盆早剥时,胎儿多靠近子宫后壁;后壁胎盆早剥时,胎儿多靠近子宫前壁;

5严重胎盆早剥时,胎儿较多死于宫内; 6外出血型胎盆早剥时,可无明显剥离暗区显示

第十三章正常心脏超声诊断

心脏的解剖位置:位于胸腔中下纵隔的前面其外有心包包裹。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大小,心脏前方为胸骨,肋软骨以及肺组织,后方与支气管,试管,胸主动脉相邻。

体位:患者一般选择平卧位或者左侧卧位。探头频率:成人:2.5~3.5MHz,儿童3.5~5.0MHz

超声窗和标准切面

1、胸骨左缘窗:左侧胸骨旁区,一般在3~5肋间

2、心尖窗:一般位于心尖冲动处

3、剑下窗:位于剑突下方

4、胸骨上窝窗:位于胸骨上窝

5、食管内窗:当探头置于食管内时

切面:1长轴切面 2 短轴切面 3 四腔切面

1、食管超声的优点:能更为清晰地观察心脏后部的心内结构与室壁运动,对房室隔,房室瓣和心脏大血管

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左右心耳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主动脉层夹瘤,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2、M型超声心动图适应症:1、测量腔室的大小; 2、了解分析室壁及瓣膜的运动幅度和运动形态

3、心底波群(4区):主要显示主动脉瓣和左房后壁运动曲线,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探及,

解剖结构自前至后依次为胸壁、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及左房。

4、二尖瓣波群(2b及3区):主要显示二尖瓣和腱束运动曲线。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探测。

5、心室波群(2a区):主要显示室壁和室间隔运动曲线,在第4肋间可探测。自前至后解剖结构依次为:

胸壁,右室前壁,室间隔,左室腔(及其腱索)与左室后壁。

6、心尖波群(1区):主要显示心尖部室壁运动曲线。

第十四章心脏疾病超声诊断-----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多数是风湿性;正常二尖瓣口面积约4~6cm2

轻度狭窄:瓣口面积1.5~2.0cm2 中度狭窄:瓣口面积1.0~1.5cm2

重度狭窄:瓣口面积小于1.0cm2

A、二维超声心动图:

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典型病变为二尖瓣交界处(瓣尖)及腱索增厚粘连,从而出现特征性瓣叶开放受限;

2左室长轴切面二尖瓣前叶呈“钩样”,四腔切面呈“气球状”或“圆顶状”;

3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切面瓣叶呈“鱼嘴征”; 4严重二尖瓣狭窄,左方腔可见“自发造影”。

继发性改变----左房扩大:二尖瓣狭窄首先出现的腔室改变,左房扩大与瓣口狭窄程度成正比;晚期可有右心房、右心室扩大,肺动脉增宽;心房纤颤;肺动脉高压;左房血栓:心耳常见。

B、M型超声心动图:瓣叶回声增强,活动度减低,前后叶开放受限;二尖瓣前叶波群曲线呈现“城墙波”;

二尖瓣后叶与前叶呈同向运动。注:二尖瓣前叶运动曲线正常呈M型

C、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彩色多普勒:舒张期二尖瓣口见以红色为主的五彩镶嵌的血流信

号;

2.频谱多普勒:于心尖二腔或四腔心观将取样门置于二尖瓣口左室

侧,显示舒张期宽大的湍流频谱。

二尖瓣关闭不全-----彩色多普勒

收缩期从二尖瓣口向左房方向的以蓝色为主的五彩镶嵌的反流束,方

向为垂直左房顶部或斜向左房侧壁。

主动脉狭窄---二维与M型超声心动图

典型的主动脉瓣先天性发育异常为二叶式畸形,瓣膜在收缩期呈“圆顶状”膨隆,左室心肌肥厚,主动脉根部狭窄后扩张。主动脉正常瓣距16mm~22mm,有的呈“纽扣孔”样改变。

主动脉瓣狭窄分度:1.轻度狭窄:峰速小于 3.5m∕s但大于或等于2.0m∕s

2.中度狭窄:峰速小于 4.0m∕s但大于或等于

3.5m∕s

3.重度狭窄:峰速大于

4.0m∕s

频谱多普勒:峰值速度大于2.0 m∕s,为湍流频谱。

二尖瓣脱垂-----M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脱垂时,CD段在收缩中晚期,或全收缩期向后移位,呈“吊床样”改变。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按照房间隔缺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五型: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2.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3.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

4.冠状窦型房间隔缺损

5.混合型房间隔缺损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1.房间隔回声中断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表现为正常房间

隔线状回声带不连续,缺损两端房间隔稍增厚(俗称“火柴头征”);

2.右房,右室扩大,肺动脉及肺动脉瓣环增宽,搏动增强,室间隔

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这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间接征象。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显示房间隔中断处以左向右分流的红色为主的中央为亮黄色的穿隔血流,频谱多普勒呈低速的双峰或三峰波形,最大血流速度常在1.0~1.3 m∕s。

室间隔缺损----根据室间隔缺损的解剖特点及缺损部位,分为四大类型: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最常见) 2.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3.双动脉型室间隔缺损 4.肌部室间隔缺损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1、典型的室间隔回声中断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

2、间接征象:左房左室扩大。

动脉导管未闭----病理改变:连续性机械样杂音

法洛四联症-----是复合性心脏畸形,包括:

1.肺动脉狭窄(包括肺动脉瓣上、瓣下及瓣膜本身)

2.室间隔缺损

3.主动脉骑跨

4.右室肥厚

第十六章浅表器官超声-----诊断重点火海征(存在于甲亢和甲低)甲状腺癌乳腺癌

第一节甲状腺超声诊断

一、甲状腺的解剖概要

甲状腺是成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分为左右两侧叶,一般右侧叶稍大于左侧,中间由较狭窄的狭部连接,呈H行或蝶形横跨于气管上端。

甲状腺一般位于颈前下方软组织内,后方为气管。甲状腺的血供非常丰富,主要由双侧甲状腺上下动脉及少数个体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构成,并形成甲状腺动脉网。甲状腺上动脉绝大多数来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壁,甲状腺下动脉绝大多数起自锁骨下动脉的分支甲状颈干。

二、甲状腺的探测方法和途径(略)

三、正常甲状腺声像图表现和超声测值

正常甲状腺声像图:

甲状腺轮廓线超声为一条包绕整个甲状腺的薄层高回声带,表面比较光滑,整齐,边界清晰,外周明显,而近气管侧不明显。

甲状腺实质回声为甲状腺轮廓线所包绕,一般呈细而密集的点状回声,分布均匀,高于颈前肌群回声,而低于轮廓线回声,呈中等回声。正常甲状腺超声侧值:

甲状腺侧叶三个径线中,上下径意义最小,而前后径意义最大,左右径次之,因此甲状腺侧叶测量时,

一般只测量前后径和左右径,而无需测上下径。

甲状腺大小:侧叶前后径和左右径为10~20mm,上下径为40~60mm,狭部厚度不超过5mm。

四、甲亢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只甲状腺肿大,伴有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状态,好发于20~40岁女性。

彩色多普勒显示甲状腺周边和实质内布满弥漫的点状和分支状血流信号,呈火海征;如果血流信号局限性增多,则可称“海岛征”

五、单纯性甲状腺肿:又称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或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多数因缺碘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引起,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增生期(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胶质储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和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

一般超声表现:

1甲状腺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弥漫性对称肿大较甲亢明显,可达正常甲状腺3—5倍甚至10倍以上。

2中早期呈对称性均匀肿大,表面光滑,形态饱满,内部回声可类似正常

3.边界清晰或欠清晰,绝大多数无晕环回声

还有一种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薄壁的无回声,其壁上或内部见单个或多个伴有“彗星尾”征的点状强回声,成为甲状腺滤泡囊中(结节性甲状腺肿)

彩色血流显像示甲状腺实质內散在的点状和少许分支状血流信号,与正常甲状腺相比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多。

六、甲状腺腺瘤:多见于20~40岁女性,包括滤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及非典型腺瘤等,占所有甲状腺结节的5%~10%。

超声表现:

甲状腺大小,外形正常,或在肿瘤部位成局限性增大。腺瘤多为单发,瘤体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实质性结节,边界清楚,大部分有包膜,包膜回声纤细,较完整。部分可由钙化,腺瘤的钙化通常为粗糙的块

状或弧状的粗大的钙化。

七、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可分为以下四大类:①乳头状癌,最多见,约占甲状腺癌的60%~70%。多见于女性,好发于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者,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②滤泡状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5%,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

③未分化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0%,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具有高度侵袭性,5年死亡率超过95%。

④髓样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起源于甲状腺C细胞(滤泡旁细胞),各年龄均有,但多见于中年以后,恶性程度中等,生长缓慢,通过淋巴结转移是其特征,预后比滤泡状癌差。

超声表现:

①一般认为甲状腺癌以单发性为多,通常形态不规则边界欠完整,边界模糊,呈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多无包膜回声和晕环,但滤泡状癌可有厚而不规则包膜,且不完整。

②乳头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以实质不均质低回声为主,滤泡状癌大多呈质地均匀的高回声或等回声。囊性乳头状癌表现为中央无回声囊壁上有实质性突起,可见微钙化。

③病灶内沙粒样钙化是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度可靠的特征,乳头状癌的主要扩散途径是经颈淋巴结转移;最先扩散途径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此淋巴结肿大常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最初表现。

甲状腺瘤甲状腺癌

边缘完整光滑多见不完整模糊少见

回声无变化或增强无变化或衰减

浸润无有

转移无有

第二节乳腺超声诊断

一、乳腺的解剖概要

乳腺轮廓均匀,呈半球形或圆锥形,两侧大小相似。其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脂肪组织,再下面才是乳腺腺体组织。乳腺是从大汗腺衍生而来的副管状腺,由腺管,乳腺小叶及腺泡所组成。乳腺位于胸前,附着于两侧胸壁肌肉和胸大肌筋膜上,范围一般在第2~6肋之间,内起胸骨旁,外达液前线或液中线。

二、乳腺癌: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亦偶有发生,其发病年龄以45~55岁和60~65岁者两个年龄段最常见;临床上多以偶然触及单侧乳腺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整,生长较快。

超声表现:

1多数乳腺癌多表现为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少数表现为混合性肿块或乳腺弥漫性回声改变。

2乳腺癌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不整齐,多呈毛刺状,蟹足样表现,但小乳腺癌多呈椭圆形,肿块内部多呈低回声,分布不均,部分可见伴声影的点状强回声。肿块后方回声多衰减。

3同侧腋下或锁骨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是乳腺癌淋巴结转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_ 2.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_ 3.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_ 4.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_ 14.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_ 15.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_____ 19.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2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性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23.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内。肉眼观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韧,缺乏弹性。光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减少,陈旧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均质无结构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失去纤维性结构 24.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小动脉。高血压病时,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内膜缺血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下,在内质细胞下凝固,呈均匀、嗜伊红无结构的物质 25.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肝病变 第三章再生与修复 1.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修复可完全恢复原有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3.修复只能恢复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 4.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5.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过程 6.不稳定性细胞:持续分裂、再生能力强 ①上皮细胞、间皮细胞②肌细胞、骨膜C淋巴造血C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答: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 4.血小板有哪些功能。 (1)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2)生理止血功能(3)凝血功能(4)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5.血型鉴定? 答: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类型。ABO血型鉴定,即指ABH血型抗原的检测。红细胞含A抗原的叫A型,含B抗原的叫B型,含A和B抗原的叫AB型;不含A、B抗原,而含H抗原的称O型。常规的方法有: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6.简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分为收缩期和扩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时,则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7.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8.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及其原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①前负荷②心肌收缩能力③后负荷④心率 11.心肌兴奋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答: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会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其过程及意义为:①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12.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 13.简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病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学实验总结 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1)低倍镜:肾皮质区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不规则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颗粒,细胞核无改变。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 2.肝脂肪变性 (1)低倍镜: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脂变明显处肝索增宽变粗,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肝细胞胞浆内含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空泡,有的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细胞的边缘。细胞核无改变。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小叶结构欠清晰。 3.脾被膜玻璃样变 (1)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之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2)高倍镜:脾实质慢性淤血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病理性钙化。 4.肉芽组织 (1)低倍镜: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向腔内凸出,有些已形成管腔,有些未形成管腔。成纤维细胞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胞体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卵圆形、梭形或分枝状,胞核椭圆或梭形。肉芽组织中有数目不等的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瘢痕组织由大量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并出现透明变性。 5.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 (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2)高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且肺泡壁增厚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肺泡腔内有漏出的红细胞及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6.混合血栓(心脏附壁血栓) (1)低倍镜:混合血栓外周可见正常心肌组织。粉红色不规则小梁和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2)高倍镜:粉红色粉末状的血小板凝集呈珊瑚状,表面可见白细胞附着;血小板梁间有大量网络着红细胞的纤维素。部分区域有机化现象。 7.鼻炎性息肉 各类炎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球形,具有分叶状细胞核,核浆淡红色,内含中性颗粒。在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超声诊断学各章总结汇总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 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 2页(一定要看一下) 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多不用,眼科)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 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 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第六章、肝超声诊断 一、肝脏的超声解剖----肝脏的五叶八段: 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 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 (S6), 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 (S1) 肝内血管: 1、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 始终走行在一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 2、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

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扫查方 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 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 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 , 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 .6 CM。 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 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正常肝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肝的血管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动脉为入肝血流,呈红色;肝静脉为引流血管,内为出肝血流,呈蓝色。 四、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病史、体征;病变回声特性;彩色血流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历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doc

历年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执医笔试 2008-08-22 22:48:40 阅读3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 O 2 和CO 2 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易化扩散 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4.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时,能量由何处供给细胞膜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入胞作用 6.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出胞作用 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 8.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兴奋 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兴奋 10.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内或外环境 1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动作电位 1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3.保持刺激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兴奋的指标是动作电位 16.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恢复期 17.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绝对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锋电位 19.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21.阈电位指能引起Na + 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2.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有全或无现象 23.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呈电紧张性扩布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 25.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终末池中Ca 2+ 逆浓度差转运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a 2+ 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6.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绝对不应期 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所 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钠泵 2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除极相不出现 29.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Na + 浓度 B K + 浓度 C 温度 D pH E 缺氧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幅度变小 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超声诊断学教程第二章超声心动图学

超声心动图学 第一节正常超声心动图 概述 超声心动图()是利用超声原理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技术,自1954年瑞典学者首先把超声心动图用于临床以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无创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它包括M型、二维、频谱和彩色多普勒等项技术。 1.M型超声心动图( ) M型超声心动图是根据心脏组织结构密度,在距体表相应的深度产生不同强弱的反射光点的一种技术,其纵轴为光点运动的幅度,横轴为时间,主要用于心脏和血管内径的测量,观察瓣膜及室壁的运动情况,共分为: (1) 心底波群:心前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探测可见,所代表的结构自前向后分别为胸壁、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及左房。主动脉瓣(波形)为六边形盒子形状。 (2) 二尖瓣波群:胸骨左缘第3~4肋间探测时,可见具有特征的二尖瓣前、后叶波形。舒张期二尖瓣前叶波形为类似字母“M”的双峰曲线(E、A峰),二尖瓣后叶波形类似字母“W”,为前叶曲线的倒影;收缩期二尖瓣前后叶闭拢成一直线(段)。

(3) 心室波群:在第4肋间探及从前向后所代表的解剖结构分别为胸壁、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腔和腱索、左室后壁。 2.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超声心动图)( ) 将超声探头置于胸壁上,顺序扫描心脏结构,从而获取心脏各个部位的切面回声,可观察不同断面上的解剖轮廓、结构形态、空间方位、连续关系、房室大小及室壁和瓣膜的运动。除了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还有经食管、经心脏表面、血管内超声。 常用切面有: (1)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肋间,指向右胸锁关节,可清晰显示右室、左室、左房、室间隔、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1. 适应性反应的的常见形态学类型是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 萎缩的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萎缩两类。病理性萎缩 按其发生原因分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脂肪〉肌肉〉肝、肾〉心、脑)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⑥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3. 肥大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分:内分泌性肥大和代偿性肥大 4. 鳞状上皮化生简称磷化,最常见的是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化生为 鳞状上皮 5. 细胞水肿(水变性)好发于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实质性器官 6. 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 7. 玻璃样变常可分为: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8. 脂褐素又称消耗性色素或老年色素,在细胞中常常位于核周围或 核的两端为黄褐色的细颗粒 9. 细胞死亡有两种类型:坏死和凋亡 10.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大 致可表现为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1.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 12.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析出、机化包裹、钙化 13. 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形成、

邻近细胞吞噬、质膜完整 14. 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15. 人体的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为三类: 不稳定细胞:体腔、体表、自然管道、淋巴造血细胞 稳定细胞:肝、胰、汗腺、肾小管上皮细胞 永久细胞: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16. 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成分):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形 似鲜嫩的肉芽;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新生的纤维结缔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之间,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散在其中 17. 肉芽组织的功能:填补缺损、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18.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区别 19.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 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20. 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21. 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肺动脉栓塞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 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尔可来自盆静脉 或右心附壁血栓 22. 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3. 梗死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如脾肺肾等梗死灶多成锥形,切面呈楔形或三 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常指向门部,底面为器官的表面;心冠

自考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完整版)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人卫版)

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 主要掌握:疾病诊断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前的准备 掌握特殊声像图典型疾病的典型声像图和一些老师提过的解剖知识绪论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2页(一定要看一下) 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大多不用,眼科) 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 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 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 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 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 一、肝脏的超声解剖: 肝脏的五叶八段: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 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S6),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S1) 肝内血管: 1、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始终走行在一 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 2、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 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 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 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 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 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6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

病理学考试复习总结(上传)

病理学考试复习总结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一)1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2心衰细胞: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3 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颜色通常呈黑色。4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5 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同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7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切面可见红色的淤血区与黄色的脂变区相间排列,呈槟榔样外观。8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 9原位癌:指癌细胞累积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肿瘤。10蜂窝组织: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11 肿瘤:是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12异型性: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与其来源的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分化的不同,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13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1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15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16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过程中液体从血管内渗出成分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17 肝硬化:肝细胞弥漫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病变反复交错进行;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肝变性变硬,形成肝硬化。18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即高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19 结核结节:结核结节的一种病变;由类上皮细胞、Langhans 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中央常见到干酪性坏死;对结核的病理学诊断有意义。20 伤寒小结:见于伤寒病;伤寒细胞即巨噬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片;伤寒细胞聚集成小结节病灶。21 气球样变性:肝细胞水肿,细胞肿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22 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于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呈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二)1 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与器官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致体积缩小外,还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2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3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为变性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质。4脂肪变性:由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或缺氧等导致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于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5 玻璃样变: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 染片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物质蓄积。 6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胞质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 7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轮廓残影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 8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含可凝固的蛋白质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 9 坏疽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实性和气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