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学的定义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种类

①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

②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

③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

①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和功能;

②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③易操作性: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

4、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5、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①1867: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

②1890: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③1892:IV 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

④1928: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

⑤1929:Fleming发现青霉素;

⑥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

⑦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

⑧1996:第一个独立生活的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⑨1997: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①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②巴斯德的贡献

a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巴斯德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b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他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c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d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③科赫的贡献

a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肺结核的病原菌;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d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e配制培养基。

④科赫原则

a在每一相同的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b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c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d从实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2、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3、接种操作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②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装有培养物的试管;

③用接种环蘸取一环培养物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并将试管重新盖好;

④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杀灭残留的微生物。

4、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①涂布平板法

a先将已融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制成无菌平板;

b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将菌液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

c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②稀释倒平板法

a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

b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

c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③平板划线法

a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蘸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板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

b微生物细胞的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④稀释摇管法(对氧气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

a先将一系列盛无菌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

b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动均匀;

c冷凝后,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和空气隔开;

d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

e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只灭菌针将液体石蜡—石蜡盖取出,再用一只毛细管插入琼脂和管壁之间,吹入无菌无氧气体,将琼脂柱吸出,置放在培养皿中,用无菌刀将琼脂柱切成薄片,进行观察和聚落的移植。

5、选择培养

①选择平板培养

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

②富集培养

利用不同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菌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这种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6、微生物保藏技术

①传代培养保藏

②冷冻保藏

③干燥保藏

a沙土管保存b冷冻真空保藏

7、普通光学显微镜

①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分辨率为0.2um。

②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③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n*sinθ,n*sinθ为数值孔径值;滴加香柏油(n=1.52)的目的是增加数值孔径。

④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限制:光学显微镜在使用最短波长的可见光(λ=450nm)作为光源时在油镜下可达到其

最大分辨率0.18um。

8、细菌染色法

9、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10、原核细胞的大小

①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杆菌和螺旋菌以其长度和宽度表示。

②蓝细菌8um×50um、巨大芽孢杆菌1.5um×4um、大肠杆菌1um×3um、肺炎球菌0.8um、噬血流杆菌0.25um

×1.2um、纳米细菌50nm。

11、真菌形态和繁殖方式

①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菌体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丝;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

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繁殖菌丝。

②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原核微生物的特点

①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组成;

②缺乏由单位膜分隔、包围的细胞器;

③核糖体为70S型。

2、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功能

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②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③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

④赋予细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3、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有90%的肽聚糖和10%的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低、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

①肽聚糖

肽聚糖分子是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有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而成,呈长链骨架状。

a双糖单位

由一个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与另一个N—乙酰胞壁酸相连,后者为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己糖。

b四肽尾或四肽侧链

由4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c肽桥或肽间桥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肽桥为甘氨酸五肽,它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作用。

②磷壁酸

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包括壁磷壁酸和和膜磷壁酸。

磷壁酸的生理功能:

a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Mg2+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Mg2+的合成酶提高活性;

b贮藏磷元素;

c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d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e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f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4、青霉素的抑菌机制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机理是青霉素与肽聚糖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类似,青霉素竞争与转肽酶结合形成青霉素转肽酶复合物,从而破坏细胞壁完整网状结构;青霉素只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

5、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

①外膜

a外膜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有时也称为外壁。

b脂多糖(LPS)是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其中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外膜蛋白

指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蛋白质。

③周质空间

又称周质或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在周质空间中,存在着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如蛋白酶、核酸酶等;合成酶;结合蛋白;受体蛋白。

6、抗酸细菌的细胞壁

①抗酸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革兰氏阳性菌。因为它们被酸性复红染上色后,就

不能再被盐酸乙醇脱色,故称抗酸细菌。

②在抗酸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约60%类脂(包括分枝菌酸和索状因子等),肽聚糖含量则很少,故它们虽然从

染色反应上属于革兰氏阳性菌,但从其类脂外壁层(相当于革兰氏阴性菌的LPS外膜)和肽聚糖内壁层的结构来看,又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相似。

7、古生菌的细胞壁

①在古生菌中,除了热原体属没有细胞壁外,其余的都具有与真细菌类似功能的细胞壁。

②假肽聚糖细胞壁

甲烷杆菌属等革兰氏阳性古生菌的细胞壁是由假肽聚糖组成的。它的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连接而成。

8、缺壁细菌

①L型细菌

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②原生质体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原生质体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③球状体

又称原声质球,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形成。

④支原体

是一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9、革兰氏染色机制

一种极其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①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②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

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

③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

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和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壁变为无色。

④再经过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仍保留紫色。

10、细胞质膜

①细菌的细胞质膜

生理功能为:

a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b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c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d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e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f膜上某些蛋白受体与趋化性有关。

②古生菌的细胞质膜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比真细菌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具有更明显的多样性。

a亲水头(甘油)与疏水尾(烃链)间是通过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的;

b组成疏水尾的长链烃是异戊二烯的重复单位;

c古生菌的细胞质膜中存在着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双分子层混合膜;

d在甘油的C3分子上,可连接多种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质膜上不同的基团;

e细胞质膜上含有多种独特脂质。

11、核区

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原核生物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12、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①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称为芽孢。由于每一营养体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故芽孢无繁殖功能。芽孢是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之一。

②产芽孢细菌的种类

最主要的是好养性的芽孢杆菌属和厌氧性的梭菌属,球菌中只有芽孢八叠球菌属产生芽孢。

③芽孢的耐热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机制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是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有极强的耐热性。

13、荚膜

①荚膜的形态

荚膜是最常见的一种糖被,其含水量很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在一般的实验室中,可利用荚膜能排斥微细碳粒的特点而方便地用碳素墨水对荚膜菌进行负染色,以便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②荚膜的功能

a保护作用,其上大量极性基团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可防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一些动物致病菌的荚膜还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

b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

c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可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

d表面附着作用。

e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f堆积代谢废物。

14、鞭毛

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①判定鞭毛的存在

a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电子显微镜;

b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使染料沉积在鞭毛上,加粗后的鞭毛也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c在半固体直立柱中用穿刺法接种某一细菌,经培养后,若在穿刺线周围有呈浑浊的扩散区,说明该菌具有运动能力,并可推测其长有鞭毛;

d根据某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外形也可推断它有无鞭毛,一般地说,如果该菌长出的菌落形状大、薄且不规则,边缘极不圆整,说明该菌运动能力很强。

②“栓菌”实验

a“栓菌”实验是为证明细菌鞭毛运动机制而设计的一个著名实验。

b证明方法:取一端长有单根鞭毛的细菌(如一些弧菌),使鞭毛的游离端被相应抗体牢牢“栓”在载玻片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在作打转还是伸缩运动。结果发现是在不断打转,从而确认细菌鞭毛的运动机制是旋转式而非挥鞭式。

c思维方式的创新点:通过逆向思维,使原来无法观察到的纤细的活鞭毛旋转,转变为在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的细胞旋转。

d实验方法的创新点:采用特异抗体把单毛菌的鞭毛牢牢“栓”在载玻片上,以达到固定鞭毛的目的。15、菌毛

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着生于细胞膜上,穿过细胞壁后伸展于体表(全身或仅两端),直径3~10nm,长度可达数微米。许多菌毛蛋白亚基围绕中心作螺旋状排列,呈中空管状。每个细菌约有250~300条菌毛。淋病的病原菌——淋病奈氏球菌长有大量菌毛,它们可把菌体牢牢黏附在患者的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上,尿液无法冲掉它们,待其定植、生长后,就会引起严重的性病。

16、性毛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较粗(直径约9~10nm),数量仅一至数十根。一般常见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

微量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

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是根据生物生长时对各类化学元素需要量来分的。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营养物质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①碳源

a定义:碳源是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

b种类:糖、有机酸、醇、脂、烃、CO2、碳酸盐。

c碳源物质通常也是能源物质。

d速效碳源和迟效碳源:例如,在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然后利用半乳糖,前者称为大肠杆菌的速效碳源,后者称为迟效碳源。

②氮源

a定义:氮源是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b种类:蛋白质及其不同程度的降解产物(胨、肽、氨基酸)、铵盐、硝酸盐、分子氮、嘌呤、嘧啶、脲、胺、酰胺、氰化物。

c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土霉素产生菌利用玉米浆比利用黄豆饼粉和花生饼粉的速度快,因此玉米浆为速效氮源,黄豆饼粉和花生饼粉为迟效氮源,前者有利于菌体生长,后者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

d以(NH4)2SO4等铵盐为氮源培养微生物时,由于NH4+被吸收,会导致培养基pH下降,因而将其称为生理酸性盐;以KNO3等硝酸盐为氮源培养微生物时,由于NO3-被吸收,会导致培养基pH升高,因而将其称为生理碱性盐。

③无机盐

a生理功能: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b种类: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c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机体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极其微小的元素,通常需要量在10-8~10-6mol/L(培养基中含量)。微量元素一般参与酶的组成或使酶活化。

④生长因子

a定义:指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b种类: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

⑤水

生理功能:

A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产物的分泌必须以水为介质才能完成;

B参与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

C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D是良好的热导体,因为水的比热高,能有效地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并及时地将热迅速散发至体外,从而有效地控制细胞内温度的变化;

E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F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细胞结构,如酶、微管、鞭毛及病毒颗粒的组装与解离。

水活度值:

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汽压力之比。溶液中的溶质越多,水活度值越小。水活度值过低时,微生物生长的迟缓期延长,比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减少。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①光能无机自养型

光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可利用光能生长,在地球早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光能有机异养型

光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可利用光能生长,在地球早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③化能无机自养型

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地球物质循环;

④化能有机异养型

对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而言,有机物通常既是能源也是碳源。已知的所有致病微生物都属于此种类型。根据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性质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腐生型和寄生型两类。

⑤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

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取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相应的野生型菌株称为原养型。营养缺陷型菌株经常用来进行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4、培养基

①定义:培养基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②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A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还需光照提供能源。

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由有机物组成。

实验室中常用的培养基: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放线菌——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

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

霉菌——查氏合成培养基

B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

浓度:营养物质的浓度不能过高或是过低。

配比:培养基中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浓度配比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

C控制pH条件

细菌与放线菌——pH7~7.5

酵母菌与霉菌——pH4.5~6

D控制氧化还原电位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一样。

E原料来源的选择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

F灭菌处理

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

培养基的灭菌: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用0.1013MPa,121.3℃15~30min可达到灭菌目的。

培养基灭菌注意事项:高压蒸汽灭菌后,培养基pH会发生改变,在培养基灭菌前后要调整pH。

5、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①按成分不同划分

A天然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含有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就属于此类。

B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就属于此种类型。

②根据物理状态划分

A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即为固体培养基。

理想的凝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不被所培养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在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凝固点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将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对所培养的微生物无毒害作用;在灭菌过程中不会被破坏;透明度好,黏着力强;

配制方便且价格低廉。

B半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中凝固剂的含量比固体培养基少,培养基中琼脂量一般为0.2%~0.7%。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

C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中未加任何凝固剂。在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通过振荡或搅拌。

③按用途划分

A基础培养基

定义:基础培养基是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最常用的基础培养基。

用途:基础培养基也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再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所需营养物质。

B加富培养基

定义:加富培养基也称营养培养基,即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这些特殊营养物质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用途:加富培养基一般用来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型微生物,还可以用来富集和分离某种微生物。

加富培养基与选择培养基的区别:

加富培养基是用来增加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的数量,使其形成生长优势,从而分离到该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基一般是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使所需要的微生物增殖,从而达到分离所需微生物的目的。

C鉴别培养基

定义:鉴别培养基是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原理: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

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

D选择培养基

定义:选择培养基是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的培养基。

原理: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E其他类型的培养基

分析培养基、还原性培养基、组织培养物培养基。

F新的突破

在培养“未培养微生物”的技术上的突破:

第一,在培养基中加入非传统的生长底物促进新型微生物的生长,发现了一些新生理型微生物;

第二,采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其养分浓度是常规培养基的1%;

第三,采用新颖的培养方法,模拟天然环境,以流动的方式提供培养液,使不同微生物间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细胞互喂,促进菌落形成。

6、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1、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异养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物氧化反应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又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2、发酵

在糖酵解过程中,有2分子ATP用于糖的磷酸化,但合成出4分子ATP,因此,每氧化1分子的葡萄糖净得2分子ATP。EMP途径可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其中间代谢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

HM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1分子葡糖-6-磷酸转变成1分子甘油醛-3-磷酸、3分子CO2和6分子NADPH。

ED途径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特别是假单胞菌和固氮菌的某些菌种较多存在。ED途径可不依赖EMP和HM途径而单独存在,但对于靠底物水平磷酸化获得ATP的厌氧菌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经济。

该途径的特征酶是磷酸解酮酶,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途径称为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途径称为HK途径。

f酵母菌的一型、二型、三型发酵

在酵母菌的乙醇发酵中,酵母菌可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两分子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再生,发酵最终产物为乙醇,这种发酵类型称为酵母的一型发酵;但当环境中存在

亚硫酸氢钠时,它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溶的磺化羟基乙醛。由于乙醛和亚硫酸盐结合而不能作为NADH的氢受体,所以不能形成乙醇,迫使磷酸二羟丙酮代替乙醛作为氢受体,生成α-磷酸甘油。α-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而生成甘油,称为酵母的二型发酵;在弱碱性条件下(pH7.6),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而积累,两个乙醛分子间会发生歧化反应,1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为乙醇,另1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氢受体则由磷酸二羟丙酮担任。发酵最终产物为甘油、乙醇和乙酸,称为酵母的三型发酵。

3、呼吸作用

4、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5、能量转换

6、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生长曲线

①缩短迟缓期的方法:

A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菌种的遗传特性使延迟期缩短;

B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C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D适当扩大接种量。

②延长稳定生长期的方法:

及时补充营养物质或取走代谢产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如对好氧菌进行通气、搅拌或振荡等可以延长稳定生长期,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一般在稳定期收获。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沈萍陈向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 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 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 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 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着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 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着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 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 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着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 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着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着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着的 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 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的同时也带 来?? ? 。 2.1347年的一场由?? ?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 的?? ? 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 ?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着名微生物学家Roger Str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 ? 。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着“?? ? ”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 ? 和德国的???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 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和?? ? 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 、?? ? 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乎 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 ?及?? ?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11.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沈萍_陈向东__高教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著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著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XX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学的定义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种类 ①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 ②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 ③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 ①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和功能; ②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③易操作性: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 4、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5、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①1867: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 ②1890: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③1892:IV 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 ④1928: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 ⑤1929:Fleming发现青霉素; ⑥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 ⑦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 ⑧1996:第一个独立生活的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⑨1997: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①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②巴斯德的贡献 a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巴斯德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b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他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c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d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③科赫的贡献 a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肺结核的病原菌;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d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e配制培养基。 ④科赫原则 a在每一相同的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b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c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d从实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2、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3、接种操作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②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装有培养物的试管; ③用接种环蘸取一环培养物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并将试管重新盖好;

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微生物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利弊) 2.微生物的发现与奠基人 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放大倍数约300倍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 巴斯德的工作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3) 免疫学——预防接种(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柯赫的工作 (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配制培养基 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定义:人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小生物总称。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8000年前早起应用阶段,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生理生化阶段(微生物奠基人),现代微生物学(多学科交叉,人类肠道微生物) 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微生物学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微生物基因组;2)环境微生物;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共性与特性;4)多学科交叉;5)人体微生物;6)现代微生物产业。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不被污染且不污染周围环境的技术 二、微生物纯菌种的分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微生物纯菌种的技术: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倒平板和稀释摇管法,最常用且可靠 液体培养基获得纯菌种的方法:稀释不同培养器皿中,95%不长菌,但长出的被认为是纯菌种,不太可靠且很少用。 单细胞分离:在特定显微镜和工具下取得单个细胞,要求细胞个体较大且有特殊工具。 三、微生物保藏技术:不死亡、不污染、不退化 传代培养保藏、冷冻保藏、干燥保藏 四、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沈萍微生物学(第2版)知识点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微生物和你 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1.有利方面 (1)微生物为人类提供很多有用产品,例如:啤酒、抗生素。 (2)微生物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3)微生物为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害方面 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微生物学 研究对象及分类地位 (1)定义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包括的种类 ① 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 ② 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 ③ 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研究内容及分科 微生物学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其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且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主要的分科见图1-1。 (a)基础微生物学

(b)应用微生物学 图1-1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着各国学者去研究、探索,推动着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表l—1列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的贡献 ①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他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④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2)柯赫的贡献 ①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包括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包括藻状菌纲、担子菌纲、子囊菌纲、半知菌纲); 以及属于非细胞结构的病毒。微生物学的任务: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变有害为有利。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疾病、物质的霉变、工农业生产、生态。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推测期;第二阶段--观察期;第三阶段--生理期;第四阶段--分子生物学时期。1944年,Avery 证明遗传的物质基础为DNA;1953年,Watson & Crick DNA 双螺旋结构; 1961 年,Jacob& Monod 操纵子学说;1972 年,Berg Boyer & Cohen DNA 克隆技术; 1982 年,Prusiner 发现朊病毒;1985 年Saiki 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 1997 年,Wilmut 克隆羊20 世纪以核酸研究为核心:50 年代双螺旋结构;60 年代操纵子学说;70 年代DNA 重组; 80 年代PCR 技术;90 年代DNA 测序。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提前5 年完成,现由结构向功能转移(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ics))。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e),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模式生物: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第三节 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古代对微生物学的认识与利用:酿酒,轮作,种痘。 微生物学简况 △第二章微生物形态与结构 Ⅰ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大小:以微米为度量单位。细菌-原生质膜(plasma membrance)、原生质体(protoplast)、原生质。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cell wall) 在细胞最外层、多孔性的、具有一定屏障作用,水和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但对大分子物质有阻拦作用。功能:韧性、弹性。化学组成:肽聚糖。1 G+菌G-菌核糖体(ribosome) G+菌与G -菌的细胞壁结构内壁层(2-3nm 肽聚糖层) 外壁层(8-10nm 脂多糖层) 细胞壁为一层(20~80nm 厚的肽聚糖层) 脂多糖:O-侧链(具有抗原性)---核心---脂质(内毒素的毒性中心) G+菌与G -菌的细胞壁组成与结构比较菌性质G+菌G- 肽聚糖含量少(10%) 多(40~90%) 直接连接通过五肽连接链连接方式氨基酸组成D-Glu-NH2 D-Glu DAP L-Lys 有无脂多糖有无脂蛋白无有垣酸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原生质体和球形体。 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脆弱,高渗溶液。球形体: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所形成。细胞膜(cell membrane)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功能:主要为控制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进出细胞。组成:磷脂蛋白质。结构:流动镶嵌模型。间体(mesosome) 拟线粒体细胞质(cytoplasm)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质体外的一切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可总称为细胞质。主要成分:核糖体、贮藏物、各种酶类、中间代谢物、无饥盐、载色体和质粒等,少数细菌还存在羧化体、伴孢晶体或气泡等构造。65%为核糖核酸,35%为蛋白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原核生物70S,真核生物80S。 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一类有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在营养过剩时,聚合成

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萍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 2000年7月第一版。 本课程的辅导时间:2006.12.4——2007.3.4,每周一,周三18:00--20:00 本课程的辅导安排:前八周课本按章节讲解课本基础、重难点知识,以后针对考试进行练习。第一周辅导容 第一章绪论 微生物科学 人们常说的微生物 (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的总称。指显微镜下的才可见的生物,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 1993 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lsoni 以及1998 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但仍为今天所适用。 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的贡献 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第二周辅导容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知识点:

沈萍 微生物学 第九章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要点

第九章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一节转录水平的调控,是生物最经济的调控方式。 一操纵子的转录调控 operon 操纵子:原核生物细胞中,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由操纵区和一个或几个结构基因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在结构、功能上协同作用的整体,并受到同一调节基因和启动子的调控。 启动子promoter:是RNA聚合酶和CAP(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in,分解物激活蛋白)的结合位点,控制转录的起始。 1原核生物基因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上,最为经济的调控。调控意义不同可分为负转录调控negative transcription control和正转录调控positive transcription control。 2负转录调控中,调节基因产物是阻遏蛋白repressor,起着组织结构基因转录的作用,阻遏蛋白的作用部位为操纵区。根据阻遏蛋白作用性质又可分为负控诱导和负控阻遏: 负控诱导系统中,阻遏蛋白不和效应物(诱导物)结合时,阻止结构基因转录; 负控阻遏系统中,阻遏蛋白和效应物(有阻遏作用的代谢产物,辅阻遏物)结合时,阻止结构基因转录。 辅阻遏物corepressor:与一个基因的调控序列或操纵基因结合以阻止该基因转录的一类蛋白质。 3正转录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激活蛋白activator protein,作用部位是离启动子很近的激活结合位点activator binding site,根据激活蛋白作用性质分为正控诱导系统和正控阻遏系统: 正控诱导系统中,效应物分子(诱导物)的存在使激活蛋白处于活动状态; 正控阻遏系统中,效应物分子(有阻遏作用的代谢产物,抑制物)的存在使激活蛋白处于不活动状态。(该系统目前缺乏典型例子) (1)负控诱导系统 大肠杆菌的lac I调节基因与乳糖操纵子lactose operon的作用是典型的负控诱导系统。 I基因是调节基因,其产物为repressor,repressor与操纵区lac O结合时,RNA聚合酶不能转录结构基因,故在环境中缺乏诱导物——乳糖或乳糖类似物IPTG时,lactose operon受阻。当环境中有乳糖时,进入细胞的乳糖在细胞内长存的极少量β-糖苷酶作用下发生分子重排,由乳糖变成异乳糖,异乳糖作为诱导物与repressor结合,使后者构型发生改变不能识别lac O,且不能与之结合,故RNA 聚合酶能顺利转录结构基因形成大分子的多顺反子mRNA polycistronic mRNA,翻译三种不同蛋白:β-半乳糖苷酶、透性酶和乙酰基转移酶。 (2)负阻遏系统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Trp operon 含有五个基因编码Trp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各种酶。 Trp 启动子临近操纵区,转录通过操纵区和repressor控制,效应物为Trp,即Trp operon的终产物。当Trp 丰富时,Trp结合到游离的repressor上诱发变构转换,使repressor紧密结合在操纵区;当Trp 供应不足时,repressor失去了所结合的Trp,从操纵区上解离下来,Trp operon转录开始。Trp起着corepressor的功能。 attenuation 弱化作用:该调控通过操纵子的前导区类似于终止子的一段DNA序列实现即前导区编码一个14氨基酸的前导肽,被称为弱化子attenuator。弱化子其第10、11位含两个色氨酸密码子,当细胞内某种氨酰-tRNA缺乏时,该attenuator不表现终止子功能;当细胞内某种氨酰-tRNA充足时,表现终止子功能,从而控制基因表达。因这种终止作用不使正在转录的所有mRNA都中途停止,仅是部分中途停止,故称为弱化。 当Trp缺乏时,色氨酰-tRNA也缺乏,前导肽不被翻译,核糖体在两个相邻的Trp密码子处停止,阻止1:2配对,使2:3配对,因此不能形成3:4配对的茎环终止子结构。RNA聚合酶将放行越过先导区进入结构基因导致操纵子表达;若Trp过量,则可得到色氨酰-tRNA,前导肽被翻译使核糖体通过色氨酸密码子位置,前导肽被正常翻译,核糖体组织2:3配对,导致3:4配对终止信号出现,

微生物学试卷B(沈萍版)

南京工业大学微生物学参考试题(A)卷(闭)2008--2009学年第1学期使用班级生工06、食品06班级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实验能证明基因突变是自发的和不对应的是 A、生长曲线实验 B、平板影印实验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2、下列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中供体菌无须与受体菌直接接触的是 A、转化 B、接合 C、原生质体的融合 D、有性杂交 ()3、制作泡菜过程中微生物存在着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4、在诱变育种工作中,诱变剂的作用是 A、引起定向变异 B、提高目的产物的种类 C、增加突变率 D、汰弱留强 ()5、最耐热的菌为 A、Escherichia coli B 、Bacillus subtilis C、Saccharomyces cererisine D、Penicillum chrysogenum ()6、原核细胞中特有的C源贮藏颗粒是 A、异染粒 B、肝糖粒 C、淀粉粒 D、聚-β-羟基丁酸 ()7、细菌学奠基人为下列科学家 A、科赫 B 、巴斯德C、列文虎克D、J. Wastson ()8、细胞膜运送营养物质的方式中,哪种方式不需要特异载体蛋白的参与? A、基团移位 B、主动运送 C、单纯扩散 D、促进扩散 ()9、以下四种缺壁细菌中哪类是在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 A、球状体 B、L型细菌 C、原生质体 D、支原体

()10、下列培养基属于合成培养基的是 A.高氏一号培养基B.肉汤培养基 C.麦芽汁培养基D.PDA培养基 ()11、下列真菌孢子中属于有性孢子的是 A、分生孢子 B、子囊孢子 C、厚垣孢子 D、芽孢子()12、链霉素是从下列哪种菌中提取生产的。 A、细菌 B、放线菌 C、粘菌 D、霉菌 ()13、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中,为更好降低发酵液的pH,可采用的“治本”的方法是 A、加糖 B、加酸 C、提高通气量 D、降低通气量 ()14、下列描述中符合酵母菌菌落特征的是 A、有干粉状孢子 B、表面较光滑 C、不易挑取 D、菌落边缘与中央不一致 ()15、细菌发酵产乙醇的途径是 A、EMP B、HMP C、ED D、TCA ()16、下列属于选择性突变株的有 A、营养缺陷型 B、抗性突变型 C、形态突变型 D、条件致死突变型()17、细菌的运动性是由决定的。 A、细胞壁 B、鞭毛 C、菌毛 D、环境条件 ()18、在基因工程中将基因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为: A、转化法 B、接合法 C、原生质体融合法 D、都不对 ()19、在发酵工业中常使用处于哪个时期的菌体作为发酵的种子 A、对数期 B、稳定期 C、延迟期 D、衰亡期 ()20、若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首先对土样进行 A、抗生素处理 B、营养条件处理 C、pH调节处理 D、温度条件处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SO42-不能作为化能自养微生物能源。 ()2、在最适生长温度下微生物合成并积累代谢产物的量也最大。 ()3、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F—菌株重组频率很高但转性频率却很低。

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第一章 1. 巴斯德的工作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3) 免疫学——预防接种(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2. 柯赫的工作 (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配制培养基 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第三章 特殊细胞壁的细菌:某些分枝杆菌和诺卡氏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一类被称为霉菌酸 (Mycolic acid)的枝链羟基脂质组成,后者被认为与这些细菌感染能力有关。 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加入甾醇类物质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 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含有胆固醇等甾醇,含量为5%-25%。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其细胞膜中一般不含胆固醇,而是含有hopanoid(藿烷类化合物)。硫粒:很多化能自养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的硫化物如H2S,硫代硫酸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微生物储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1)不同微生物其储藏性内含物不同。例如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只含PHB,大肠杆菌只储藏糖原,但有些光合细菌二者兼有。 2)微生物合理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调节方式。当环境中缺乏能源而碳源丰富时,细胞内就储藏较多的碳源类内含物,甚至达到细胞干重的50%,如果把这样的细胞移入有氮的培养基时,这些储藏物将被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用于合成反应。 3)储藏物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避免不适合的pH,渗透压等的危害。例如羟基丁酸分子呈酸性,而当其聚合成聚-β-羟丁酸(PHB)就成为中性脂肪酸了,这样便能维持细胞内中性环境,避免菌体内酸性增高。 4)储藏物在细菌细胞中大量积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气泡的膜只含蛋白质而无磷脂。二种蛋白质相互交连,形成一个坚硬的结构,可耐受一定的压力。膜的外表面亲水,而内侧绝对疏水,故气泡只能透气而不能透过水和溶质。 细菌芽孢的特点: 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细菌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吉大生技沈萍版

1、微生物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 法国巴期德1822~1895)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4)巴斯德消毒法(60~65℃) 德国柯赫( 1843~1910) (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肺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杆菌 (3)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4)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2、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换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1、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移培养纯培养物过程中防止其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所污染以及其对环境 的污染的技术 2、菌落colony 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生长群。 3、培养基culture medium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4、固体培养基纯培养方法举例 1.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2.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3. 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 4. 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 5、微生物按系统发育细胞结构分类 细胞微生物(细菌,古生菌,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病毒,亚病毒(卫星病毒,朊病毒) 6、细菌的形态(3) 杆状,球状,螺旋状 7、细胞膜结构 磷脂,膜蛋白,淄醇类物质构成的 1细胞物质运输的选择性 2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正常的保护屏障 3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 4上有佷多酶系氧化磷酸化与光能磷酸化,产能场所 5是细胞菌毛与鞭毛的运动体能部位 6是鉴别微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