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兒肌肉注射

I.M. INJECTIONS IN CHILDREN

徐南麗

前言

肌肉注射是把藥物藉針頭針筒注射到肌肉,使藥物經由肌肉吸收,以達治療效果的一種方法。疼痛當然是無可避免的,但對一個小兒如何能接受注射治療,則是依其注視部位、發育年齡和他的以前經驗,而來決定的。

你可曾聽說,有人對肌肉注射有所狂愛?我們從沒聽說過。

但由於我們多年工作的經驗,使我們了解,小兒對醫藥的反應,有極廣泛的差異。小兒們在他們不同發育的年輪組中,以不同的方法來了解這個世界。因此,當護士給予注射時,護士小姐的作業,應依小兒在生物生理和精神發上展而異。而且,不僅是對各個小兒有所不同,即對同一小兒,每次注射時亦應有或多或少的政變。

一、嬰兒與注射(The infant and the injection)

嬰兒在神經功能逐漸發育時,對肌肉注射接受的反應變化很大。初生一個月的新生兒,對於他所遭受到的刺激,總是很具特徵的,誇大的表現出來。他很可能會嚎啕大哭,縮回腿,或者做些一般程度內的全身運動。當他發育時,某些方面的反應就遲鈍些,因為神經發育是始於頭終於腳的。嬰兒在二至四個月內接受注射時,也許他不會哭;如果哭,也只是注射後幾分鐘才發生的。當嬰兒在五至八個月時,一看到注射器和針頭就哭了,那是因為他無法以任何有力的行動,來表示他的抗議和厭惡,只有用哭來表示他不願為你針管下的犧牲者。這些行為,在外表上,已顯出他有點注射的經驗了,他已能將針頭與事情聯結起來了。這段時期發展到十四個月,幾乎大多數的小兒,都能曉得肌肉注射的部位,而設法想把刺激推得遠遠的。他可能會蠕動,使你無法固定部位注射。所以,護理工作人員必須特別小心,必要時可約束小兒,以免注射時傷害到小兒。對十個月左右的嬰兒,給其適當而安全的約束,最好有一個人抓住嬰兒,另一人固定部位而給予注射。

嬰兒完成注射後,最好能抱抱他,搖搖他,對他輕柔細語的撫摸,這樣嬰兒才會有點舒適感,同時也開始建立信任。如果嬰兒的父母在場的話,最好讓他們的父母來擔任這項工作。因為母子是連心的,父母也在心疼子女挨扎。父母抱著嬰兒安慰他,搖搖他,可把父母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無助的無奈傳給嬰兒,嬰兒亦可由父母身上得到一股慰藉的力量。

二、幼兒與注射(The toddler and the injection)

幼兒對危險事物,腦子裡根本就沒什麼概念。他不曉得什麼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者

什麼動作他會傷害到別人。所以,幼兒實際上,如果是第一次接受肌肉注射的話,他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怕。然而,週遭環境是這樣陌生,護士小姐的面孔又是那麼新鮮,他是處在何種環境?他茫然了。(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保護他時。)這種新經驗,使他害怕了,同時他們語言表達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這時,比他大四、五倍體積的人,強壓他,使他無法動彈,而幼兒又特別富於想像力的話,這次經驗將會使他幻想成可怕的印象,而一輩子影響他的未來。經後,看到白衣工作人員或針筒,他一定會害怕,可能躲在床下,蓋在棉被裡,或者看到護士小姐端著盤子和注射用具時,則迅速躲避。

雖然幼兒注射時需要有人幫忙約束的,但是他心中的安全感全看他的母親是否在身邊而定。母子分離,會造成小兒心理的恐懼和壓力,但卻較早發展他的自治力和獨立性。我們要問:肛幼兒注射時,父母在旁好呢?還是父母不在旁好呢?』幼兒是太小了,以至於他們不了解父母為何不帶他遠離疼痛的地方。父母簡單的解釋,他也不了解。

假若小兒注射父母在場,抱著小兒注射時,小孩要迷惑了。父母一向是愛護我的,是保護我的,為什麼又要害我於疼痛呢?

所以,我們建議,小兒注射時,父母不要在場,父母可在屏風背面,當小兒完成注射時,父母可迅速的跑到小兒身邊,給予保護,給于愛和支持。她可把小孩抱在膝上,擁抱他,親吻他,或者在小孩以各種方式發洩他的不滿後(如大哭、濺水、摔泥等),擁抱他,安慰他,疼他。

三、學齡前兒童與注射 (The preschooler and the injection)

學齡前兒童對於外界加諸於身體的善怒哀痛,稍為了解,他們富有想像力,喜歡扮演個個不同的角色。由遊戲扮像中,他們可了解自己和週遭環境。學齡前兒童往往會在所扮演的角色中,自然而然的流露他的感覺,對陌生人,對新鮮環境的適應,以及他的感情,包括對某些人的善惡等。

學齡前兒童了解事物前,往往在心理上必須先接受這個東西,才有所感覺和感受。所以,幫助病孩感覺,可以空針刺在洋娃娃的肌肉上,這些動作包括:用酒精消毒皮膚,用手繃緊,注射,和揉擦注射部位等。而這些動作,最好能在學齡前兒童接受注射時前幾分鐘教他,這樣就可減少他腦子裡的幻想。如果病孩要求的話,你可答應小兒接受注射後,再把針筒借他,讓他在洋娃娃身上肌肉注射部位再打一針。

這種動作是使小孩有個機會讓他自己作主做這種動作,同時,已讓他有個機會發洩一下。

學齡前兒童漸漸發育成長,漸懂人事後,他會認為打針是在懲罰他的不乖。因此,具體的解釋,用他懂的話去說明是必要的。例如說:『注射藥是為了保護你,使你身體不會受傷害。』等。

學齡前兒童有時看到有個動作要侵犯他生殖器時,會有高度的恐懼和焦慮,因此注

射時儘量避免露其私處,是必要的。

下面幾個方法,是護理工作人員幫助學齡前兒童能適應接受注射的途徑:

1.常與兒童相處。如此,護士小姐對小兒來說,就不算太陌生。

2.與小兒接觸時,態度要和善而誠懇。

3.准許小兒選擇注射部位,是左邊或右邊,是右邊先或左邊先。

4.給小兒解釋,打針是為了治病,使他早日同家。

5.准許小兒注射時,可抱他喜愛的玩具或哭。

6.小兒注射後,准許他到外面玩,打球或玩砂,如果病情許可的話。

7.打完針後,可貼個膠布於注射部位,意味春小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完整,膠布避免血液

外流。

8.打完針後,應利用點時間和小兒相處。

以上所講的方法,應依個別情況不同而有所變動,換位護士,換個時間不一定有用,切不可一視同仁的處理。

四、學齡兒童與注射(The school-ager and the injection)

學齡兒童開始對事物發生興趣,有研究心,喜歡問問題。他想了解他所處的世界是個怎麼樣的世界,他變得喜歡和同伴在一起,依賴家長漸漸減少了。

學齡兒童求知慾很強,他們焦慮,是因恐懼自己對事物的不知,所以,護理工作人員應該給予病孩適當的解釋,告訴他藥物和注射對他的幫助,這樣才能使小孩由於了解而與你合作。學齡兒童對注射反應,幅度很大。護理工作人員可鼓勵他們說出心理的感覺,建立他們正確的健康觀念。

此外,學齡兒童學習發展的能力很強。護士小姐可教他在注射時讀秒,讚美他的動作。例如說他很乖,俯臥姿勢很好,很勇敢等,這些鼓勵的話都可使病孩樂意與你合作。

五、青春期少年與注射(The Adolescent and injection)

青春期的小孩已知道要為自己將來的社會地位而奮鬧,他可能和成人一樣忍受注射的疼痛,他也可能不合作,同時對注射表現十分憎惡和敵意,特別是需經常接受Insulin 注射的小孩,由於染病的痛苦,使得小孩不喜歡自己,憎恨自己,埋怨自己。護理工作人員應耐心的傾聽他的心聲。告訴他,每個病孩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侯,你並例外!

青春期的小孩大多數很明理,能了解注射對他今後健康的重要性,護土小姐給予他適當的解釋後,他會樂意接受的。青春期少年會考慮到注射部位是否正確?幫他注射的人是否值得信賴它是男是女?這些都會影響到少年的行為。護士小姐應了解這點,同時應能接受病孩的意見。因為青春期少年的想法,不單是他單方面表現出來的,往往是看對方有何行動,有何反應,他才表現出來的。

六、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Where and how to give injections)

雖然國際上並沒有明文規定小兒的注射部位,但醫學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應儘量避免觸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經。小兒接受肌肉注射的三大部部位是:

1.臀部(Gluteal)

2.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

3.臀部和腹腔間區(Ventogluteal)

現在,我們一項一項來討論。首先談到臀部,臀部的注射部位是在臀部外上側,那就是說,在腸骨後上棘和股骨大轉子連線的外側,病人必須俯臥,注射角度是垂直的。

嬰兒注射如果採用臀部,實在有許多問題值得商酌。Hansan說,嬰兒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為主,只有一小塊未成長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肌肉注射是很危險,因為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經。加上嬰兒如果蠢動,拳打腳踢的話,更增加危險性。所以,小兒起碼要等到一歲左右開始學走路後,臀部肌肉才漸漸發育,這時才可採用肌肉注射。由Hanson報導可看出,二歲以下的小孩,因接受臀部肌肉注射而傷及坐骨神經者,有四十八個案之多。有些當時並沒有麻痺的合併發生,但日後,往往因治療別的疾病而發現小兒有麻痺甚至畸形的情況發生。

為了研究注射部位,Johnson和Raptow以導管插入嬰兒死屍的坐骨神經鞘中,再把放射線阻的藥物垂直的打入,X光攝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注射進去的阻體,不是包圍了坐骨神經附近的導管,就是在其鄰近。所以,研究人員一致同意,嬰兒是不適合於臀部接受肌肉注射的。道理很明顯----它會傷到坐骨神經。

二歲以上的小孩,由於臀肌漸漸發育,且腸骨後上棘到股骨大轉子的連線外側,又無重要的血管神經分佈,所以,被一般公認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注意,小兒接受注射時,最好俯臥,注射針頭應保持垂直角度。

其次,我們談到股外側肌。股外側肌是目前小兒科醫生公認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轉子到膝蓋中間的肌肉,詳細的說,將大腿前面縱面平分為二後,在外側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側的三分之一,部為注射部位。注射時必須手指壓住這個部位,垂直注入,針頭不應長過一吋,才是正確的選擇股四頭肌的股外側肌注射,最重要的一點是股外側肌在小兒出生時就發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經較遠,所以小兒選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適合的。

小兒注射於股外側肌也有少數的合併症發生被報導過。Talert報導,有個個案在接受60萬 Penicillin於腿中外三分之一處後,有股骨皮動脈發生阻滯現象,連續注射幾次後,不僅大腿肌肉纖維化,且股四頭肌有連續收縮的現象。但沒人就為此贊成放棄這個注射部位。因此,Talbdrt建議,注射部位於腿部,應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最後我們討論臀部和腹腔間區的注射部位。

臀部和腹腔間區的注射部位,是將食指垂直的對正腸骨後上棘部位,外展中指(延腸骨棘外展),即形成一個三角形,這三角形的角即為股骨大轉子,注射部位就是在這

三角形的中間。

一九五四年後,就有很多人採用這個注射部位,因為這個部位沒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分佈,且無論是採用何種姿勢,如仰臥,俯臥,側臥或直立,都可運用。

再者,和臀部注射區比較起來,這個部位的肌肉較多,且很少有皮下組織發生膿瘍的現象,打深一點,項多碰到骨頭。而且,這部位可摸到腸骨後上棘,中指外展,形成三角形,很少會弄錯注射部位的。加上,文章雜誌並沒有報導發生合併症的實例。所以,一般小兒科專家都建議採用這個三角形區,做為注射部位。

問題是,我們不能只注射一個部位。如果小兒需要接受多種藥品注射,而我們同時將各種藥物注射在同一部位的話,日久一定會有肌肉纖維化和疼痛不吸收的情形發生。這些現象,在微弱的嬰兒身上看得更明顯,因為他們安全的注射部位實在太小了。所以Hill建議,應輪流的在各注射部位注射,是較妥當的辦法。因為,重覆的在一個有限地區注射的話,會引起組織發炎、腫脹和浸漬現象發生,影響藥物的吸收。

由以上觀點,我們提議:

(一)、2歲以下的小兒,我們建議注射部位採用大腿外側 (Lateral thigh)和臀部腹腔間區(Ventrogluteal)。

(二)、2歲以上的小兒,我們建議注射部位採用臀部 (Gluteal sites)和臀部腹腔間區(Ventrogluteal)。

總之,護理工作人員應視病孩的肌肉發育情形,注射次數,藥物種類和劑量,而給予最適當的安排,規定輪流注射部位,有計劃的列出表格,而遵照執行,病孩的注射姿勢也是不容忽視的。此外,護士小姐應有良好的訓練,優良的注射技術和無菌觀念,切不可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注射部位的阻塞和污染發炎現象。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幫助病孩,使病孩早日恢復健康,同到溫暖的家中。

本文譯自:Amercian Journal of Nursing.August, 1973, From p1402—1406.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或艾条促其吸收 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Where and how to give injections) 虽然国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小儿的注射部位,但医学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应尽量避免触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经。小儿接受肌肉注射的三大部部位是: 1.臀部(Gluteal) 2.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 3.臀部和腹腔间区(Ventogluteal) 首先,婴儿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为主,只有一小块未成长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肌肉注射是很危险,因为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经。加上婴儿如果蠢动,拳打脚踢的话,更增加危险性。所以,小儿起码要等到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后,臀部肌肉才渐渐发育,这时才可采用肌肉注射。所以,婴儿是不适合於臀部接受肌肉注射的。 二岁以上的小孩,由於臀肌渐渐发育,且肠骨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外侧,又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所以,被一般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注意,小儿接受注射时,最好俯卧,注射针头应保持垂直角度。 其次,我们谈到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目前小儿科医生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转子到膝盖中间的肌肉,详细的说,将大腿前面纵面平分为二后,在外侧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侧的三分之一,部为注射部位。注射时必须手指压住这个部位,垂直注入,针头不应长过一寸,才是正确的选择股四头肌的股外侧肌注射,最重要的一点是股外侧肌在小儿出生时就发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经较远,所以小儿选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适合的,注射部位於腿部,应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最后,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 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是将食指垂直的对正肠骨后上棘部位,外展中指(延肠骨棘外展),即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三角形的角即为股骨大转子,注射部位就是在这三角形的中间。

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和新生代抗生素的大量涌现,静脉给药途径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肌肉注射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重视不够也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现将本人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心得总结如下。 1 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3)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4)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 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2.1 小儿肌肉注射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2 恶液质病人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2.3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2.4 浮肿病人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2.5 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2.6 注射部位有瘢痕,皮肤病者注射时尽量避开瘢痕、皮肤病处,因瘢痕处药液不易吸收,皮肤病处霉菌易被带入深部组织造成感染。 2.7 “惧针”心理者注射前摆正体位,做好解释工作,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相信会减少不良反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操作评分标准 护士姓名所在科室监考人员、考核日期

肌肉注射操作理论问答题 一、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 答:1、臀大肌注射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水平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选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连)线法:取恰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 (1)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和示指和中指构成一个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目前使用日趋广泛。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下列体位:1.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3.仰卧位: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4.坐位:为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法:取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 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可注射的范围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外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少,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二、长期注射者局部注射部位处理? 答:需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用细长针头将药物注入深部组织,可避免或减少硬结的产生。局部可以热敷、理疗。 三、特殊人员肌肉注射的技巧: 答:1、油剂或混悬液:选择较粗的针头。 2、刺激性药物:选择长形针头。 3、肥胖:该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行深部注射,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3/4,因 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应防止药液注入脂肪组织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避免局部出现红肿现象。 4、消瘦型:注射应选用小型号的针头,进针深度较常人稍浅;或者角度改在<90度而>45 度,防止针头刺到骨骼,避免出现弯针、折针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5、严重水肿患者:该类患者肌肉注射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要行深部注射,进针长度 为针梗长的3/4,注射前先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按压,将水肿液推向一侧后再进针,目的是让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位置,注射后错开的皮肤回到原来位置,以防止药液和水肿液在拔针后反溢或外渗,注射后按压数分钟. 6、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该类患者的肌肉注射,应选用较细的针头,目 的是减少组织损伤,治疗时(在无配伍禁忌情况下)尽量集中用药,减少创伤次数,注射后拔针按压至拿走棉签后针眼无出血时为止。应特别注意的是按压时不要揉擦针眼处,以免造成局部皮下渗血。 7、精神异常、不配合者:(以下人员均需家属陪同) 1)婴儿:适当的安全约束,一个人抓住婴儿,另一个人固定注射部位。 2)儿童:做好心理疏导,用赞美他的动作、言语、及适当的解释。 3)成人:适当的约束。 8、未成年人(16岁以下):必须有家长陪同,护士执行注射。

新生儿肌肉注射讲解

新生儿肌肉注射,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学术观点护理学 新生儿肌肉注射在许多医院仍有使用,也有部分医院将所有需要肌肉注射的药都改为静滴,原因是怕损伤神经。 笔者所在的医院对维生素K1这样的药,医生仍然喜欢开肌肉注射。新生儿的肌肉注射与成人、儿童的部位均有所不同,笔者几年前刚到新生儿科时,正要采用执笔式肌肉注射,结果被老师指出,这是错误的方法,瞬间吓到笔者。于是便开始不断地查找资料,现就关于新生儿肌肉注射的正确方法作如下分享。 错误的方法 婴幼儿由于臀大肌还不够发达,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或三角肌注射。 其中臀中肌、臀小肌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较广泛。 其定位方法为: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或者是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应以患儿手指的宽度为标准。(如下图1)

然而据文献记载,学者研究表明,小儿臀部骨肉发育差,在光镜下小儿的臀大肌纤维直径为7.5um-8um,成人则为87.5um。小儿臀部小,臀部肌注时,患儿欠合作,如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方向、深度及操作不当,易造成坐骨神经药物注射伤。另有文献报道,臀部肌肉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在成人罕有发生,而小儿并非少见。 新生儿因解剖和生理的特点,臀部肌肉极不完善,即便是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注射部位临近坐骨神经,加之药液的刺激,也难以避免发生新生儿坐骨神经损伤。再者,婴幼儿肌肉注射可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并以患儿三横指法来定位,而在临床应用中却又很难按照此法定位,故操作中的随意性大,这无疑是造成新生儿坐骨神经损伤的极大隐患。

肌肉注射试题

一、填空题: 1、肌内注射常用部位,其次是、、 及。 2、臀大肌定位法中的联线法是与联线的为注射部位;十字法是向左或向右,以 作一其为注射部位(避开内角)。 3、臀中肌、臀小肌定位法之一是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和 处,、和中指间的三角区为注射部位;之二是外侧三横指处(病人手指宽度为标准)。 4、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股外侧肌位于,下10cm 与上10cm的范围,此处、很少通过,注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尤适用于岁以下幼儿。 5、上臂三角肌位于,肩峰下处,此处肌肉较薄,可供小剂量注射。 6、肌内注射的常用体位是卧位和,臀部肌肉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和不适,可采用侧卧位:上腿,下腿;俯卧位:足尖,足跟,头偏向一侧。 7、同时注射多种药物时,应先注射的药液,然后注射 的药液,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8、注射时要做到“两快一慢”,即和,慢,注药速度均匀。 9、注射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和,无回血时方可注射。 10、对经常注射的患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用针头,避免和减少硬结发生,避开、、等部位注射。 二、单选题: 1、成人臀大肌注射时,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用腕部的力量快速垂直刺入针头的 A 1/3 B 2/3 C 1/2 D 3/4 E 全部 2、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有损伤的危险 A 坐骨神经 B 迷走神经 C 脊椎神经 D 股神经 3、成人肌肉注射消毒面积为 CM A 6×6 B 5×5 C 8×8 D 3×3 4、肌肉注射前的评估内容是 A 确认医嘱和注射卡 B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注射目的和方法 C 询问过敏史 D 患者注射部位情况 E 以上都是 5、肌肉注射完毕,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的内容是 A 肌肉注射的日期、时间 B 注射的药名和剂量 C 患者的反应 D 以上都对 6、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注射较为方便。 A 臀中肌、臀小肌 B 臀大肌 C 股外侧肌 D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1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疼痛 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l0秒钟,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2:神经性损伤 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定义: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也称肌内注射。 肌肉注射的目的:1.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2.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禁忌症:(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破溃。(2)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 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采用肌内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注射部位选:应选择肌肉较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以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1):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髂嵴、示指、中指间的三角区为 注射区(2)操作者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 放

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 2 指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 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部位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 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较臀部肌肉少,只能作少剂量的注射 注射时体位摆放: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 ?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2.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大肌注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因其臀部肌肉未发育完 善,较薄,注射可导致肌肉挛缩,或损伤坐骨神经。应 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宜选用细长针头,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 进行理疗。

肌肉注射技术

肌肉注射技术 要点 1. 肌肉注射是一项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技术。 2. 肌肉注射的目的是用于注入药物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3. 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以臀大肌常用。 4.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注射原则。 5. 肌肉注射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90°角进针。 6.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局部硬结、药物回渗、神经损伤、感染、晕厥或晕针、断针。 肌肉注射术(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技术。人体的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物注入肌肉组织后,沿结缔组织或肌纤维迅速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体循环,作用于全身,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位的精确定位,应选择肌肉较厚,离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一、适应症 1. 注入药物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

2. 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如油剂、混悬液。 二、禁忌症 1. 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2. 注射局部有各种皮损、炎症、硬结、瘢痕。 3. 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 4. 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患者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5. 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择臀大肌注射。 三、材料准备 1. 治疗车、无菌盘、碘伏、无菌棉签、2 ml或5 ml注射器、一次性治疗巾、弯盘、药液、溶媒、手消毒液、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锐器盒。 2. 屏风或围帘。 四、操作步骤 1. 准备 ①评估: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及营养状况;用药史,心理状态及对给药计划的了解、认识及配合程度;注射部位的皮肤、肌肉组织状况及肢体活动度 ②医患沟通:核对患者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肌肉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③患者准备:协助取舒适体位 暴露注射部位 ④医护人员准备:洗手、戴口罩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关键词】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 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

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 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2.2 预防①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②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③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患者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 ④长期注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2.3 治疗措施孙冠兰[4]经临床实践证明芒硝大黄外敷治疗肌肉注射硬结症效果良好;田庆[5]、周秀新[6]等认为半导体激光器照射治疗,硫酸镁湿热敷,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都可以治疗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兒肌肉注射 I.M. INJECTIONS IN CHILDREN 徐南麗 前言 肌肉注射是把藥物藉針頭針筒注射到肌肉,使藥物經由肌肉吸收,以達治療效果的一種方法。疼痛當然是無可避免的,但對一個小兒如何能接受注射治療,則是依其注視部位、發育年齡和他的以前經驗,而來決定的。 你可曾聽說,有人對肌肉注射有所狂愛?我們從沒聽說過。 但由於我們多年工作的經驗,使我們了解,小兒對醫藥的反應,有極廣泛的差異。小兒們在他們不同發育的年輪組中,以不同的方法來了解這個世界。因此,當護士給予注射時,護士小姐的作業,應依小兒在生物生理和精神發上展而異。而且,不僅是對各個小兒有所不同,即對同一小兒,每次注射時亦應有或多或少的政變。 一、嬰兒與注射(The infant and the injection) 嬰兒在神經功能逐漸發育時,對肌肉注射接受的反應變化很大。初生一個月的新生兒,對於他所遭受到的刺激,總是很具特徵的,誇大的表現出來。他很可能會嚎啕大哭,縮回腿,或者做些一般程度內的全身運動。當他發育時,某些方面的反應就遲鈍些,因為神經發育是始於頭終於腳的。嬰兒在二至四個月內接受注射時,也許他不會哭;如果哭,也只是注射後幾分鐘才發生的。當嬰兒在五至八個月時,一看到注射器和針頭就哭了,那是因為他無法以任何有力的行動,來表示他的抗議和厭惡,只有用哭來表示他不願為你針管下的犧牲者。這些行為,在外表上,已顯出他有點注射的經驗了,他已能將針頭與事情聯結起來了。這段時期發展到十四個月,幾乎大多數的小兒,都能曉得肌肉注射的部位,而設法想把刺激推得遠遠的。他可能會蠕動,使你無法固定部位注射。所以,護理工作人員必須特別小心,必要時可約束小兒,以免注射時傷害到小兒。對十個月左右的嬰兒,給其適當而安全的約束,最好有一個人抓住嬰兒,另一人固定部位而給予注射。 嬰兒完成注射後,最好能抱抱他,搖搖他,對他輕柔細語的撫摸,這樣嬰兒才會有點舒適感,同時也開始建立信任。如果嬰兒的父母在場的話,最好讓他們的父母來擔任這項工作。因為母子是連心的,父母也在心疼子女挨扎。父母抱著嬰兒安慰他,搖搖他,可把父母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無助的無奈傳給嬰兒,嬰兒亦可由父母身上得到一股慰藉的力量。 二、幼兒與注射(The toddler and the injection) 幼兒對危險事物,腦子裡根本就沒什麼概念。他不曉得什麼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者

最新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03 14:20:00 ] 作者:郭娟编辑:studa0714 【关键词】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 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 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 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 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 闭阻止作用。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 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 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 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 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 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预防①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②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③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患者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 ④长期注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临床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现就肌肉注射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探讨如下。 局灶性肌病 (1)注射性肌挛缩症:是肌肉注射引起的局灶性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肌注既存在针刺创伤引起局部渗血、水肿;也存在药物的局部刺激和吸收不良的情况,这种创伤性、化学性刺激导致局部肌膜、肌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化,进而导致骨膜增厚、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功能障碍。由于肌注部位的不同,因而可发生虎口处的手内在肌挛缩症、三角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臀肌挛缩症最多见,几乎发生于儿童期患者身上,近年国内资料报道,发症有增多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患病率又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值得注意。本症国内以往认识不足,近年逐渐引起重视。但广大基层在诊治上延误的现象仍不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病一般于多次局部注射后2~3年,才逐渐出现症状,可见预防的关键在于应尽量减少及避免滥用肌肉注射,掌握好注射的深度,避免将药液注在肌膜上。对于确需反复多次肌注治疗者,应选用局部刺激性轻的药物,对局部作必要的热敷、按摩、TDP照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液的局部离子导入法处理等,可预防及减轻本病的发生或发展。应避免对小儿采用合谷穴、曲池穴、三角肌等处的反复注射,注射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等,都是预防其他部位肌挛缩症发生的方法。 肌挛缩症一旦发生,轻症患者对生活及活动影响不大,经非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可望恢复正常或好转。对于症状明显、功能障碍严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对局部挛缩组织作切断及部分切除术,能有效地松解粘连,治愈绝大部分患者。 (2)局部硬结:本病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药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这些因素均造成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硬结。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避免滥用肌注,避免或少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掌握好肌注深度,避免反复在同一注射点上注射给药。一旦硬结发生,可采用下述措施进行处理。①新鲜马玲茨箔片贴敷法:取新鲜马玲茨洗净,切箔片贴敷于硬结表面,干时即更换新的箔片,每日4~6次;②枝子红花酒局部离子导入治疗,每日1~2次;③热醋患部湿敷,每次30分钟;④TDP局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⑤硬结周围注射2%普鲁卡因2ml加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周围神经损伤 肌注时选位不正确,或因局部神经走向异常,均可造成对神经的直接损伤。注射部位过于靠近周围神经,注射刺激性较大的药液时,可因药液的渗透刺激而造成神经损伤。因臀部肌注最多,因此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的机会也最多,在小儿更易遇到,应引起重视。坐骨神经损伤,年龄稍大者能诉说患肢放射性窜痛,但年幼者仅表现为烦躁哭闹、患肢拒动、被动活动时每致患儿哭闹突起或加剧。患肢运动障碍,跛行,膝踝关节屈曲无力,久病者可出现患肢肌肉萎缩,肢体变细。掌握准确的肌注部位,避免用刺激性大的药液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症,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小儿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或艾条促其吸收 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Whereandhowtogiveinjections) 虽然国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小儿的注射部位,但医学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应尽量避免触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经。小儿接受肌肉注射的三大部部位是: 1.臀部(Gluteal)

2.股外侧肌(Vastuslateralis) 3.臀部和腹腔间区(Ventogluteal) 首先,婴儿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为主,只有一小块未成长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肌肉注射是很危险,因为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经。加上婴儿如果蠢动,拳打脚踢的话,更增加危险性。所以,小儿起码要等到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后,臀部肌肉才渐渐发育,这时才可采用肌肉注射。所以,婴儿是不适合於臀部接受肌肉注射的。 二岁以上的小孩,由於臀肌渐渐发育,且肠骨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外侧,又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所以,被一般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注意,小儿接受注射时,最好俯卧,注射针头应保持垂直角度。 其次,我们谈到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目前小儿科医生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转子到膝盖中间的肌肉,详细的说,将大腿前面纵面平分为二后,在外侧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侧的三分之一,部为注射部位。注射时必须手指压住这个部位,垂直注入,针头不应长过一寸,才是正确的选择股四头肌的股外侧肌注射,最重要的一点是股外侧肌在小儿出生时就发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经较远,所以小儿选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适合的,注射部位於腿部,应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最后,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疼痛 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l0秒钟,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2:神经性损伤 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并发症3:针头堵塞表现为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肌肉注射操作规程

肌肉注射操作规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肌肉注射操作规程 【目的】 1.需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能或不宜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评估】 1.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心理状况。 2.注射部位皮肤情况、药物性质、有无过敏史。 3.环境是否清洁、舒适、安全。 【准备】 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①上层:常规治疗盘(皮肤消毒盒、安尔碘、无菌棉签、污物杯),无菌注射盒、快速手消毒剂、注射药品、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标签、砂轮。 ②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3.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4.体位: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 ①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弯曲。 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③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和不能翻身的病人。 ④坐位: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方法】

处置、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查对有效期、有无破损、变质等—→写好药物标签—→手消(七步)—→正确抽吸药液—→药物标签贴于注射器—→放入治疗盒内—→将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解释—→必要时关闭门窗,屏风遮挡—→松被尾—→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并暴露注射部位—→选择注射部位—→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手消(七步)—→消毒皮肤(直径>5cm)—→再次核对—→再次排气—→取一根棉签夹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右手拿起注射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针头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右手固定针栓,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注射完毕,左手以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迅速拔针—→再次核对后,注射器放于污物杯内,针头置于锐器盒内—→整理床单元,协助患者舒适卧位—→消毒双手—→交代患者注意事项,并签字记录—→携用物回治疗室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用物—→洗手。 【评价】 1.熟练、轻巧,操作方法规范。 2.熟悉过敏反应,疼痛休克等抢救程序。 3.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4.与患者沟通语言恰当,态度和蔼。 【理论提问】 1.肌肉注射的十字法、联线法如何定位

肌注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结、感染时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疗。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在进行肌内注射之前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关药品、器材的准备。 目录 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 肌肉注射(20张) 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 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注射体位 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彩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 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k 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 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相关文档